这样认得的人还有不少。比如月。月的年龄不详,只知道是贴吧的元老。在贴吧这个舞台上出现和消失的人是很多的。颇有几分你方唱罢我登场的味道。而月一直在那里管理吧务。小爱叫他哥哥,一般用GG表示。一开始我觉得挺肉麻的,后来也就习惯了。在贴吧里最后的境界就是看见男的就GG,看见女的就叫那个小什么。二月份他最后给我发帖,写的是“这篇文章真的就这样弃了啊”,似乎能听到他无奈的口气。我挺愧疚的,所以不敢再上贴吧。不过对他的从一而终,以及温良脾气,还真是佩服。
我想这种同人创作与论坛与贴吧的环境分不开。正是这种环境这种文学才发展起来。那种大家齐聚一堂互相顶贴,鼓励,提供建议的氛围,会影响到写出来的作品。它与传统的单独写作是很不同的。也是独一无二的。
上了高中,我已经对没有尽头的柯南无望了。而且逐渐对漫画失去了兴趣。不知道为什么,我就是对风靡全球的《银魂》没有感觉,我觉得里面实在没有笑点。我一直就不清楚小卡怎么就那么执着《死神》,她总是双眼一翻说火影才没意思呢。
我着迷的是《家庭教师》,或许漫画看着总比动画激动,我两天就看了四十多话,根本看的停不下来。然后习惯性的打开贴吧看同人。同人和动画似乎已经连在了一起。
也曾经想过为《家庭教师》写下一些什么。
但此时的我悲哀的发现,我写不出来。我的语言在一年的搁浅里被磨的平淡无奇。想写的时候词语就不知道躲到了什么地方。文字再难以恢复初中的珠圆玉润,生机勃勃,而是枯萎了一般的晦涩,总是词不达意,显得混乱。
我知道我的变化很大。上高中之后性情、兴趣都转变着。就如地球的自转与公转一样,不容我选择,由不得我控制。重要的是我逐步失去着想象与激情,还有那份相信奇迹的快乐。或许是因为我没有机会去想象,去看书。我没有时间去寻找奇迹,没有心境去平和充实的生活。我也不知道怎么一到高中自己就有这么多缺点跳出来了。
所以我写不出来。写出来也从不去网上贴。找不出适合的地方,也想不出合适的读者。那些写满了字的纸沉睡在抽屉里。它们丧失了被欣赏被赞扬,抑或被唾弃被指责厌恶的机会。所以只能在埋没里沉静。
我不知道自己为什么会写。为什么还在一直写。很多东西都是只有我才明白含义,写的暧昧不明。而我也不是想从中得到什么。可我仍旧是在断断续续地写,得不出生活的结论,无法停止。
书写对于我就像是一种本能。我在这里达到一种难以描述的物我两忘。写着只有我自己才看的东西。有时我想以后如果当作家或许会适合我,能真正把它当做有价值的东西,写给有相同感觉的人看,写给这个世界看。
不过我想这估计只是梦想罢了。
只是我会对书桌抽屉里尘封的文字愧疚。我并不珍惜它们。收拾的时候扔就扔了。有时会突然想看,然后懊悔许久。它们没有带给过我安慰。因为它们从不被人看到,只是在提醒着我的孤独和残缺。
它们是我内心的声音,突兀的向别人展现这一段悬在空中的心情,定然只会引得怀疑。
有的时候我一遍一遍地看它们。它们是我创造的,最合我的心意。是我想怎么样就怎么样的。有我喜欢的人物,有我喜欢的剧情,有我喜欢的结局。这个世界顺心如意。而在真实世界里,有太多不符合我的理想。
我明白了作家对现实世界的有所逃避。无数隐居着写自己虚无世界的作家,经常二十四小时闭门不出。拔掉电话线,靠酒精和香烟支撑自己。自恋与容易摧毁的盛大激情是他们的血液。所以必须果断地割舍真实世界,活在自己的世界里。他们喜欢丰盛的生活,即使那只是幻觉。
有时会觉得,作家实在是个危险的职业。
而我写字,只是时常感觉到自己的匮乏。需要支撑而不得。所以一直在写。
写字让我看到自己。就像是一场探索。你不知道会到达什么地方,重要的是过程。那种虚无的过程,脑袋空白清醒。过程是自己的,结果是读者的。写作就像舞台上一束光线,你借助它完成自己的演出,看到自己,同时也被观众看到。
写字就是我的舞台。而网络将这个舞台放大,放大给同样需要这个舞台的同龄人。我们借助彼此完成这场舞,来安放被锁在石头森林里的心灵。这就是这种文学,还有我无法终止的书写。
(第三节)浅淡宝黛
小时候,我并不喜欢林黛玉。觉得她病恹恹的,成天哭哭啼啼,为了一点小事就大动干戈。我喜欢宝钗,因为宝钗处理事情得当,性情温顺稳重。我那时想,生活中要娶个林黛玉,怎么可能活得开心呢?人活在世上,应该努力地想开心的事情,生活得快快乐乐的才对,整天哭闹又解决不了问题,更何况黛玉时常是自寻烦恼(例如葬花)。
可现在看来,小时候的看法实在浅薄可笑。因为活在父母双全,安逸平稳的生活中的我,以为“看开”并不困难,以为自己努力了就能快乐幸福。但人世间是有许多“无可奈何”的事,根本无法改变,个人的奋斗,也根本没有作用。而且很多情况下,人甚至没有去进行抗争的权利。
黛玉就是如此。她父母双亡,吃穿用度,无不依靠贾府。而贾府自身极度腐朽,那些下人老妈子何尝有一分恻隐之心,她们知道的只是寻求自己的利益。黛玉无依无靠,“平时也不敢很使她们”,生怕她们白眼一翻,再不听使唤。自己的病要吃药,却怕买人参燕窝花钱,所以从不敢张口要好药。黛玉寄人篱下的悲哀,是很深重的。更重要的一点,是她没有婚姻自主权。一旦贾母过世,黛玉在贾府就真的如同随风的落叶一样了,再没有能帮助她、真心关怀她的人存在。宝玉爱她,可宝玉有力量帮她,改变她的命运吗?我个人认为没有。宝玉能违背贾政、王夫人的意愿吗?能像凤姐那样威慑贾府、统帅全局吗?他不能。他没有力量使黛玉幸福。贾母年事已高,随时可能撒手人世,黛玉虽不至于“随便找个小厮配了”,便像探春那样,被迫嫁人,王夫人只平淡一句“嫁鸡随鸡,嫁狗随狗”也很有可能。王夫人明显看好宝钗与袭人那样的儿媳。处在这样环境里的黛玉,怎么能够感觉安全,又怎么能够说开心就开心。
宝钗的宽厚温和,终究是建立在有亲人、有家业的基础上的,在贾府不过是暂住,随时可以回到自己的薛家。有自家这样坚实牢固的财势做支撑,她的宽厚温和亦是正常。
环境决定性格,所以黛玉敏感不安,所以宝钗温和持重。
我一直就喜欢宝钗,现在也是。我一直认为,人们对宝钗的看法评价过火。说她是封建女子代表,有很大贬义。但举个极端点的例子,高考也很害人吧,但没有人去骂高考状元。宝钗处境就很类似,为了一份现实的幸福,她不得不放弃自己的灵气、高洁去做封建标准的女子。她何尝不愿、不喜读《西厢》,何尝不爱漂亮衣服,但她无法与社会抗争,只有放弃。宝钗很像今天的许多的好学生,都是才华横溢,但是为了高考,所有美术、钢琴、电影、摄影、统统舍弃。这是无奈的,更悲哀的是,宝钗将那种生活当成了自然。她觉得放弃这些是正常的,而封建礼教规定的才是对的。这是她的可悲之处。可她仍旧是个好女子,我一直喜欢她。
而对黛玉,喜欢是这两年突然增多的。
黛玉像是有才华但不拘高考的那种学生。世上若没有黛玉这样的人,也只怕不会进步。黛玉明知世界的规则,仍保持着自己的高洁;她在乎自己内心的感觉,对世界的领悟是那样清澈独特;有些人说黛玉一出场就哭,但细读红楼,黛玉在前面哭得多,后面哭得少;前面与宝玉耍小性儿哭得多,后面为心疼宝玉、感悟人生后哭得多。这是黛玉性格的改变。她若只会耍小性儿哭,的确不可爱;但黛玉是一个思想很深邃、情感也很多彩的女子,一旦细细品味,会感觉她身上有许多地方那么别具一格,富有魅力。
对黛玉认识的改变,是因为进一步了解了世界,而且真正仔细地品读了她。可见,读书若不联系实际,若不仔细品味,若不反复研读,是不会有深刻认识的。
红楼博大精深,谈黛玉与宝钗也远非一两页纸可说完。
文笔不佳,只是出自对黛玉与宝钗的喜爱,在此书写一番浅见。
(第四节)《百年孤独》评析
一人物评析
这部讲述布恩地亚家族的故事。虽然人物浩繁,但个个特色鲜明,栩栩如生。此处唯几个意象深刻的略抒己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