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君子汤——天下补气第一名方
中国的电影市场发展日新月异,出现了很多叫好又叫座的电影。我是一个传统的中年人,一直对同性恋很排斥,直到看了几年前播出的电影《断背山》,对此有了另一种看法。《断背山》在寒冷的加拿大取景,青峻的山峰、森林把故事帮衬得很纯洁,两个相爱的男人顿时也和背景很般配地挺拔而干净,容不得观众提愚蠢的问题:他们哪个做男的哪个做女的?
设想一下,如果《断背山》的背景换成了热带雨林,大汗淋漓,太阳炙烤,肯定要有污浊感,像梁家辉演过的《情人》,发生在夏天的越南,虽然是杜拉斯的名著,讲述的是伦常中的男女之爱,但始终汗津津的,只记住了一场滋腻的床戏。
学医多年,我一向对滋腻的东西心存芥蒂,即便是中医里昂贵滋腻的补品,因为它们不矜持,没和施补对象保持适当的距离,比如阿胶、山茱萸,质地粘滞,性质酸甘,多吃了就会害胃口,与进补的初衷大相径庭。中医里有一剂著名的汤药叫“四君子汤”, 出自宋徽宗年间陈师文等校订的《太平惠民和剂局方》,是从《伤寒论》中的“理中丸”脱胎,把原方中秉性燥烈的干姜去掉,换成了性质平和的茯苓,由驱除大寒变成温补中气。方中只人参、白术、茯苓、甘草四味,不热不燥,适度施力,符合“君子致中和”的古意。
古人对人品的分类,通常分为君子和小人,君子受人尊敬,小人遭人摒弃。此方中四味药的品质独特,有君子之风。如人参,甘温大补肺脾元气,为君;白术,苦温健脾燥湿,为臣;茯苓,甘淡健脾渗湿,为佐;炙甘草,甘温益气和中,调和诸药,为使。小小的一味药,却“君臣佐使”俱全,且四者皆为平和之品,温而不燥,补而不峻,就像四位风度翩翩的真君子,所以名之为“四君子汤”。清初三大医家之一的张璐称其“有健运之功,具冲和之德,故为君子”。
关于四君子汤,这里还有一个故事。明代著名医生李时珍路过某镇,镇上一位财主拿出前一个郎中开的药方说:“我吃了这药一点儿也不见效。”李时珍一看,开的是四君子汤,给财主把脉,显示气虚,服“四君子汤”没错。他略思片刻,摊开纸笔,也写了四味:鬼益、杨木包、松腴、国老。李时珍让病人按药方连服半月。财主见这药稀罕,心中高兴,连服15天,果然药到病除。财主登门道谢:“还是您的药方灵呀!”李时珍笑道:“我给你开的药也是四君子汤:人参的别称叫鬼益,杨木包也就是白术,松腴正是茯苓,国老和甘草本是同一味药啊!”财主听罢,恍然大悟。
四君子汤是治疗脾胃气虚证的常用方,亦是补气剂的基础方。后世众多的补气健脾方剂,是从本方衍化而来。在原方基础上加了陈皮、半夏,就变成了“六君子汤”,用于补气祛痰,主治脾胃气虚兼有痰湿,胸脘痞闷,恶心呕吐,不思饮食,大便不实或咳嗽痰多稀白的病证;若去半夏就化简为“异功散”,能益气健脾和胃,主治脾胃虚弱,食欲不振,胸脘痞闷或呕吐泄泻之证。
现在,以“四君子汤”为基础方药大多被用在萎缩性胃炎的治疗上,后者因为是胃癌前病变而备受关注。经研究发现:服用“四君子汤”的实验动物胃黏膜血流量增加,胃黏膜超氧化物歧化酶的含量可以恢复到正常,由此减少了自由基对胃黏膜的继续损伤,“癌前病变”因此得以逆转,萎缩的胃黏膜重整生机。古人没有“萎缩性胃炎”的概念,但中医始终只是治人,不管外部变化如何,保证人体的阴阳平衡就能以逸待劳,以不变应万变。前世的“四君子汤”治后世的胃癌“癌前病变”恰恰符合了《黄帝内经》的主旨:“形不足者温之以气,精不足者补之以味。”萎缩就是“形不足”,自然要用“君子汤”补气。
这就远远好过血虚的人用阿胶,肾阴虚的人用山茱萸之类单纯用补药的疗效了。单纯使用滋腻的补品如西医给贫血人输血,给低蛋白血症者打白蛋白,指望“雇佣军”过日子。有经验的中医用滋腻多要加上“君子”类药物引领,或如陈皮、砂仁者,有些燥性的药中小品,纠正滋腻之静气。
集浩然正气于一体的四君子汤,自古以来就被宫廷视为气血双补的秘方,尤其,清宫医案推崇脾肾双补,清代皇室就常服用“四君子汤”,并因此得益匪浅。清宫医案里还提到,雍正、乾隆等帝王们不仅自己常进补这些药物,还常常赏赐给一些有功之臣,以示“皇恩浩荡”。据《慈相医案》里记载,光绪三十四年(公元1908年十月初七日),慈格太后染疾,太医张仲元、李德源等奉命赶往医治,经号脉发现皇太后脉息左关弦缓,右寸关滑而近缓。肠胃丰和,脾运仍慢,不走肠间,以致大便泻泄,头问目倦,身肢力较。太医用“四君子汤”另加“保宁半夏三钱”煎服而愈。“四君子汤”被御医施用于最高统治者,足见它的功效与信誉。
如今,昔日专供皇亲贵族专享的四君子汤早已从“廷院深深”飞入寻常人家,并因其性温质和,已成为几乎所有因脾肾虚弱导致的气血不足患者的必备的补气回血良方。比如有的人因年老或大病初愈,脾胃虚弱,导致面色恍白,舌淡苔白,说话有气无力,伴食少便溏,中医就会说你“气血两亏”,这时他可能就会向你推荐四君子汤,它具有良好的补气回血的妙用。
人之所以能够生长、发育,乃至于寿夭,全赖于气血的正常运行和相辅相成,如果气血充盈、调和,则身强体壮,精力旺盛,疾病就不会找上门来;一旦血亏气损,两相不足,则衰老病死源源而来,人就不得安宁。气血的生成全赖肾和脾。肾为先天之本,内藏精,精化血,“先天之本”亏损了,就会“根本不固”;脾为后天之本,运化水谷精微,化为气血之养,后天之本受伤了,就算进食再多的“水谷精微”也难补充人体的需要。所以,补气回血的关键就在于脾肾的调养,而“四君子汤”中的“君臣佐使”个个都是调肾补脾的“高手”,且四位药相辅相成,完美搭配,调肾补脾效果最为显著,自古以来,“四君子汤”就以疗效稳健著称。诸葛亮在舌战群儒时,说过一句很有名的话:“人染沉疴,当先用糜粥以饮之,和药以服之;待其腑脏调和,形体渐安,然后用肉食以补之,猛药以治之”。很多人大病初愈,身薄体弱,此时就应服用诸葛亮口中所述的“和药”,而“四君子汤”就能担当起这个重任。古医家对此也赞不绝口,说“四君子汤中和义,中正平和补脾气”。
不过,四君子汤虽然组方简单,寻常百姓就能随手操作,但我并不推荐,气虚血亏的患者最好也不要轻试。同样是该方中的四味药,用量一变,“君臣”的位置一调换,效果截然不同,例如一种以白术为君的方剂主治腹胀、便溏、食少纳呆,尤其是饮食不振;而一种以茯苓为君的方剂主治水肿重症。并且吃药是有个体差异的,同样的气血亏损患者,有些人适合饮用“四君子汤”,而有些人就不适合。“四君子汤”只适用于一切脾胃不健、阳气虚弱的病证。
生活中,我们常看到一些长期过度用脑的程序编辑工程师,或过度消耗体力的人及大病初愈后元气大伤的人都容易疲乏、气短,经常感冒,中医上称之为气虚。爱美女性因长期节食而导致营养不良后,也会造成气虚体质。气虚的人如果保养不当,很容易出现消瘦或胖而无力,并容易发生胃下垂、子宫脱垂、脱肛等病症,严重的还会诱发低血压、过敏性鼻炎、慢性支气管炎、习惯性便秘、色斑、慢性盆腔炎等疾病。每每此时,他们都常常喜欢吃滋腻厚重的补品,事实上吃进去的补品非但没有补到身上,反而给脾胃带来了巨大的压力。如果将四君子汤加在粥及鸡汤里熬制,每天坚持喝一两次,即有助体虚之人益气健脾。
在我的书房显眼位置,挂着一副对联“宠辱不惊闲看庭前花开花落,去留无意漫观天外云展云舒”,这副对联是马寅初老人写的。上个世纪50年代,他提出人口论:中国960万平方千米,6亿人口正好,不能太多,多了以后,森林不够,土地不够,水资源也不够,粮食也不够。观点非常好,结果挨批判,教育部长撤职,北大校长撤职,人大、政协纷纷撤职。这么大打击换成平常人还不气死了?本来理论很科学,却遭到了不公正的批判,这还不跳楼,死了算了?结果人家什么事也没有,回家后便写了这副对联,最后活到102岁,终于为他平反了。这样的气概和胸怀也只有君子才能做到。
延伸到药理学上,如果你能像一名坦荡荡的君子一样,在你的身体真正需要它的时候,将四君子汤拿来,行之有节,用之有度,那该是多么妥帖。相信,你一定能从苦与甘相互渗透的和谐中,悟得一缕人生的药香。
保和丸——消食和胃保平安
经常会有患者向我倒苦水,说这段时间有点厌食,腹胀,还伴有腹泻,问我要不要吃点健胃消食片?碰到这类患者,我都会先把把脉,如果脉滑,舌苔厚腻,并且还伴有呕吐的症状,我都会推荐用保和丸。
保和丸是由元代名医朱震亨的学生根据其学术经验和平素言谈纂辑而成,来源于《丹溪心法》,这个方子包含山楂、神曲、半夏、茯苓、陈皮、连翘、萝卜子等药物,功效为消食和胃,主治由于食积引起的症状,包括脘腹部位痞满胀痛,嗳腐吞酸,厌食,反胃干呕,个别出现腹泻,舌苔厚等。
为什么叫“保和”呢?中医讲,人以脾胃为后天生长发育之根本,而这个方子正是通过消除胃里面的食物积滞的手段,来达到恢复胃的正常生理功能的目的,是和缓胃气的意思,所以命名为“保和”。
略懂医学的人,仔细分析这个方药的话,就会发现这个方中的药物比较简单,主要是“二陈汤”和“焦三仙”。“二陈汤”是个化痰方,主要含半夏、陈皮、茯苓,用这些药来化湿祛痰,还可以调理气机,消散瘀结。“焦三仙”指的就是山楂、神曲、麦芽这三味药。它们都具有消食化积的效用,入药前要炒焦,这是中药炮制的一种方法,是把药物在火上炒到表面呈焦黄或焦褐色,使药物具有焦香气味,这样可以充分发挥其消食健胃的功效,统称为“焦三仙”,是一个经常用于食积症的药物组合。虽然此方中没有麦芽,影响也不大的。现在的人都喜欢下馆子,遇到自己喜欢吃的菜就敞开肚皮海吃海喝,摄入大量有营养、含热量的食物,一旦过量就会在胃中产生湿热、产生痰浊,所以应用“二陈汤”来解决这个痰的问题。莱菔子更兼豁痰下气之功,连翘宣散结热。全方贯穿了调畅脾胃之意,临床疗效颇佳,常常在服用一两天后,即可见到食欲大开的效果。无论是用于治疗或保健,都很适宜。
保和丸的主要作用是助消化,调节肠胃功能,抗溃疡,以及保肝,利胆,抑菌、镇吐的作用,自成方之后,治愈过无数人,上至七八十岁的老人,下至牙牙学语的孩童。前总理周恩来和这保和丸,还有一段故事呢!
周总理因为长期废寝忘食地工作,积劳成疾,患有消化不良的老毛病。著名中医药学家蒲辅周老先生便嘱咐总理常服保和丸。保和丸价格十分低廉,当时不过几分钱一袋,总理服后,每每立竿见影,取得好的疗效。一次,周总理百思不得其解地问蒲老:“你每次给我看病,开的药味不多,而且价廉效果好,不知为什么?”蒲老说:“你消化不好,常服保和丸,保你脾胃和平。”总理笑着说:“很对,药要对症,保和丸这药名很有意思,我照你说的办。”
保和丸的药性平和,临床上也可以用于小儿。因为小儿脏腑娇嫩,机能尚未完全成熟,不能用药性太强的,也不能用太补的。另一方面,小儿正处于生长发育阶段,需要充足的营养供给,但因脾胃功能脆弱而不完善,又容易形成伤食、食积这种状况,久而久之,脾胃机能则会衰减。但是用的时候,也不能一概而论。有的家长发现小孩一顿不吃饭,就立刻给他吃保和丸,这是不正确的,只有真正的食积才能用。有家长说孩子不想吃饭了,那么就要问清楚是过去不想吃呢,还是现在不想吃,很多孩子在病前能吃得很,只是现在有了食积才不想吃,这时千万不能用泻药来治疗,用了这个“保和丸”,大便自然就通畅了,食积也就缓解了。
那么,怎么才能对症下药呢?比如腹胀,不爱吃饭,口气或嗳气中有不消化样的食物味道,大便酸臭或矢气中有酸臭气味,或有呕恶,或有腹泻,或有便秘等等,这些是比较典型的积食表现。但大多数孩子没有症状或者症状不明显,这时只要观察到舌苔厚腻,就可以使用。另外,还有的孩子在积食的同时还伴有发烧,常为“食积发热”,这时,在使用对证的解表药的同时,以消食化滞,病会好得更快,更彻底。这里,又一次验证了那句古话“若要小儿安,常带三分饥和寒”。
如果是成人的话,症状会复杂一些。我有一位朋友是一位策划公司的高层总监,常年在外奔波,经常国内国外地飞,参加各种展会,虽然是朋友,但是一年难得见上几次面,顶多是通通电话。去年,他好不容易累积了半个月年假,本想好好聚聚,结果他爱人又订好了去贵州旅游的机票。我这个常年待在诊室的人真是羡慕他,这小日子过得真滋润。
但是回来的第二天,电话也没有来就上我这儿来了。一番寒暄之后,我说请他去下馆子,谁知他连忙摆手。他说吃了这么多馆子里的菜都吃腻了,上我这儿来就是要吃点粗茶淡饭的,再加上这段时间可能是太过劳累了,也可能是吃得太多了,腹部总觉得很胀。
看看,这就是让人羡慕得流口水的高级白领的生活,胃口都变得和普通人不一样了。他顿了顿,又说自己的排泄系统不太好,大便几乎不成形,要是遇到饮食太过油腻,或者吃得太辣了,大便就会更加稀薄甚至如水样,且排便次数增多,而且这种情形已经有一两年了。
听他这么说,我感慨万分,他究竟会有多忙呢?自己的身体出了毛病都拖拉好几年呢?在中医来讲,这属于食积化热导致的泄泻,主要是因为长时间饮食不节制,损伤了脾胃的功能,饮食得不到正常消化,下趋肠道而成泄泻。于是,我给他推荐保和丸。
没过几天,就接到了他的报喜电话。
我们周围其实有很多人和我的朋友一样,以忙为借口,拼命工作,以“食客”为措辞,大快朵颐。几乎每个春节过后,我都会接待到很多类似的患者,一用保和丸,症状全部消失。
然而,我想说的是,与其长期让身体受“内伤”,还不如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古人说:“胃者,人之根本,胃气壮,五脏六腑皆壮也”。
生姜泻心汤——胃中不和,百治百灵
姜一种必不可少的调料,同时也是效用极广的药物。平常有个感冒发烧的,老百姓都喜欢熬姜汤喝。按照中医理论,生姜是助阳之品,自古以后中医素有“男子不可百日无姜”的说法。宋代使人苏轼在《东坡杂记》中记述杭州钱塘净慈寺80多岁的老和尚,面色童相,“自言服生姜40年,故不老云”。传说,白娘子盗仙草救许仙,此仙草就是生姜芽。生姜还有个别名叫“还魂草”,而姜汤也称为“还魂汤”。
在中国用药当中,姜的使用率也非常高。在张仲景所著的《伤寒论》,共拟用113方,其中用生姜的有37方,用干姜的有23方,可见姜的重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