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5501100000035

第35章

然而,沦落天涯,已无门阀可依,靠的是以往的文化底气,以及在贫寒中的发愤攻读,得有“真功夫”才行。所以,要获取功名,就不那么唾手易得了。但是,先祖的名声,是不可以轻易丢弃甚至被辱没的。这一来,功名的获取,便为迁徙而来的客家人加倍地看重。久而久之,便形成了这么一种习俗,立石笔以显身,并用以勉励后世了。

随着历史的变迁,中原几度易主,那么,作为石笔的意蕴,自然就不仅仅局限于功名之上,而是作为客家民系的一种自我本质上的认定,一种对文明、对崇尚文化教育的追求了。而精神气质之高贵,更日益被强化。

所有对客家文化关注的人,无不为“石笔”这一文化现象而为之惊异,赞赏者、叹服者有之,贬抑者、否定者亦有之--后者,每每觉客家人太重功名了,太为封建时代的名教所束缚,以至处处出风头,争强好胜,故每每招人嫉恨,弄到水火不相容,这无疑是人格悲剧的一个注脚。

其实,这也把“功名”二字看得太狭义了。

功名,更应包括为民族、为国家建功立业,披荆斩棘,开拓进取,乃至为人类伟业做出贡献在内!

从文天祥到袁崇焕,从洪秀全到孙中山;

从北伐中两位“铁军”将领叶挺、黄琪翔,到坚守四行仓库的八百壮士之谢晋元;

从一代文化大师郭沫若,到名声威赫的总司令朱德……仅仅举几位客家名人为例,便可知,“功名”在他们意味的是什么--是奉献,是牺牲,是视死如归!

为他们立一对冲天的石笔,以表彰他们的功绩,难道还会有什么非议么?

石笔,无非是为客家人的功业,留下一个记忆,一个立体的记忆。

人类是需要记忆的。人类,也拥有记忆的权利。正是为了维护这一权利,人类在自己生活过的土地上,才把记忆化作为种种的具象,诸如纪念碑、博物馆之类,从恐龙蛋到兵马俑,从爆竹到火箭,从竹简到书本,一直到今天的电脑软件。人类这种有为的记忆,正是区别于任何动物的重要特征之一。所以,把记忆文字化,具象化,铭刻下来,矗立起来,正是人类挣脱蒙昧与野性,走向完全的人、文明的人的里程碑记。

正面如博物馆,如纪念碑,如石笔,这正是勉励人类、民族,包括客家人记住已走过的壮丽航程,并走向更大的辉煌。

反面如奥斯威辛集中营旧址,如哭墙,如南京大屠杀雕塑,也是为了从中得到告诫,不要忘却,以激励后人勿忘国耻,发愤图强。

历史的记忆--人类的良知。

石笔--客家人的良知,客家人的理性与文明的标志。

客家人之所以采取这种记忆方式,正说明他们对人类文明的坚信,对原始野性的摈弃!这石笔,是人类由蒙昧走向文明的一支响彻云天的赞歌!

永远记住在莽莽苍苍的山野中的这么一幕吧:

矗立的石笔群,在村落中连成了一片,蔚为奇观。朝阳初升,给一支支石笔镀下了金红,仿佛就是它们在挥舞着漫天的云霞。

它们将用重彩绘出客家人的明天!

徜徉在石笔群中,听清风在笔尖上吟诵,感受着周围山野上滚滚的林涛,加上天光,霞辉,以及远处骤然变小的村落、民居,你一时间,竟会有置身于希腊神殿的那种神圣、肃穆的感觉。你已站在一个逼近苍天的高台上,在俯瞰历史,俯瞰世界,也俯瞰人生。--人类文明的长河,就从眼底汨汩流过,而你则不可以第二次涉足其间,却能凭借这冲天的石笔,写下新的华彩乐章。

你甚至会联想起为希腊文明而掏身的苏格拉底,想到他那高扬的贵族精神,他拒绝其弟子柏拉图及一些好心人的劝说,宁可饮鸩而死,决不愿当一个卑贱的逃犯而活下去,或背一个“逃犯”的恶名。他死后很快便得到了平反昭雪,假如他不是为这点“贵族气”,显然是不会死的。

显然,精神比躯壳更重要得多。

精神的不坠,远胜于任何苟活。

所以,后来不少客家人都是这么做的。

文天祥,惶恐滩头说惶恐,伶仃洋里叹伶仃”--这分明浓缩了客家人千年迁徙的全部悲凉,却又在这悲凉中冲涌起一股浩然的贵族之气:

人生自古谁无死,

留取丹心照汗青。

袁崇焕是如此,洪秀全、洪仁讦是如此。一直到邓演达,也是如此,邓演达有那么多逃跑的机会,就是不跑。以身殉难,不亦伟乎!

胥门抉目观吴治,

太息乾坤剩几头?

柳亚子悼邓演达的诗,也是一般傲气!

圣贤馆

如今,来到了客都梅州的圣贤馆--现已不兴叫圣祠了,看梅州人如此精心地萃集历代的客家名人,更充满景仰地读起一篇篇关于这数百位领袖、将军、思想家、文人、学者、科学家……的文字。有时,你会陡然地感到,你仿佛同样置身于当年的希腊神庙一般,诸神神采奕奕而又充满关切地注视着你,使你产生一种不可名状的昂奋、激越,仿佛有一股力量,促使你走进他们的行列,只要你是客家人,你就得向他们看齐。这是一股神圣的精神力量。

它充满了整个客地,激励你去以自己的生命,去殉民族的大业,同时,也去争取心灵的自由。

也顽强地坚守自己的文化疆界!

为了这,无论是牺牲,是流放,是剿杀,是无穷无尽的苦难与折磨,也都面无惧色,义无反顾!

人类,有比这种精神更可宝贵的么?

高扬这种精神,正是人类之所以为人类!

丧失了这种精神,人也就不成其人了。

这种精神,甚至比任何宗教的崇高感更为让人振奋与肃穆!

崇正:宗法与人格

年年岁岁,在客家人的迁徙地,无论是闽粤赣的三角地,还是在天府之国、黔桂地区,客家人,总要在春节--中国人过的新年的那天,都在自己的祠堂或祖屋的门口,在大厅堂内,祖宗牌位的龛室两侧,挂上标志自己姓氏堂号的灯笼,以及沿袭了不知多少代的堂联,以寄托自己对祖先、对故土的思念。

这些灯笼、堂联,都鲜明突出地表现出客家人的崇正意识--这也是他们赖以生存、赖以奋发的精神支柱!

在此不妨摘录上一些。

李姓,原陇西一带望族,故称“陇西堂”

堂联为:

西陇望族,北海名流张姓,发源于冀州,后迁徐州清河,故称“清河堂”。

堂联为:

曲江望重,江左清才赵姓,封地赵城,即山西洪洞,发样于南阳、天水,故名“天水堂”或“南阳郡”。

堂联为:

派衍天潢,家传清节黄姓,封地为姓,为江夏望族,故名为“江夏堂”。

堂联为:

孝义无双,教化第一周姓,发祥于岐山脚下、庐江、沛国、陈留、浔阳等郡。堂联为:

岐阳启姓,濂水分源徐姓,为东海望族,因名“东海堂”。

堂联为:

梦征五凤,家号八龙孙姓,孙武后裔,赐姓孙,定居乐安因名“乐安堂”。

堂联为:

胸中韬略,笔底波澜胡姓,丹朱之后蕃衍,因居由山西安定,故名为“安定堂。”堂联为:

虞宾衍派,妫讷流源各家先祖煊赫,争艳斗彩,不一而足。

从这些堂名、堂联、楹联上看,作为客家民系,其自称“中原士族,三代遗民”,是具有较高文明与教化程度的汉族“嫡系”,均充分地表现了出来。而在他们心中,唯有华夏民族是正宗。这也就是他们的崇正意识。而今,遍布海内外的“崇正会堂”,也全是客家人发起的,也表明了他们视这一正宗的民族血缘为自身光彩的标志。当然,更是其力量的源泉。一旦离开了这种意识,也就无所依附。

他们之所以视这一崇正意识比命根子还重要,分明是与当年背井离乡、远离故乡的疾痛是分不开的--愈是远离,就愈须强调;身在其中,反而就不用多说了。这是很明显的心理特征。

失去了故土的人,这种崇正意识也便是精神上的“根”--也就是精神上的故土了。而这,则是无论如何不可以失去了的。这种崇正意识,愈到了边缘地区,尤其是到了海外,就变得愈强烈了。

因此,几百年过去了,上千年过去了,客家人的后裔,对其祖居地总是眷恋不忘,虽然他们已不可能重返故里,而故里在几百上千年的烽火中早已面目全非,生活在那里的人们也大都不是当年的家族了--客家人的流亡,总是举族为之。有人以此来否定客家人非中原人,理由是未见史载有客家人返回中原寻根。其实,尤其是近代以来,客家人组团回去探源的,可谓络绎不绝,至于历史上有没有,未可妄断,但绝不可以说根本没有。面对千千万万的族谱却视而不见,岂不更为荒诞与虚妄么?几百年上千年间,治乱交替,而客家人一次又一次的迁徙,也只能是南向而非北归,这是一部中国史上的不争的事实。不尊重这一事实,非要强求“北归”,岂不太妄断了么?无论从心理学、还是地缘学上,客家人的崇正意识,也都是其根在中原的有力证据。

尤其是几次历史大变动中,客家人都奋起勤王,以维护中原的正统。宋元之交,文天祥与元兵的殊死拼搏,于东南为烈;明清之间,他们更是“反清复明”的主力--在客家人的典籍,这类记载比任何地方的都要多,并化作了民间的歌谣、传说,流传后世,使得后人始终保持其可贵的民族气节。

文山公的《过零丁洋》不提了,民谣中也还有:

有树才有花,有国才有家。

宁作太平犬,不做乱世人。

宁为刀下鬼,不做亡国奴。

白手起家真志士,赤心报国是忠泛。

国难思良将,家贫想贤妻。

一正压千邪。

着名学者古直在《客人对》中亦有:

客人之先,来自中原。初因自贵,保守语言,得迁益南,迫近陆梁。保守之性,因之加强。

这里的“陆梁”,是秦时所称五岭以南为陆梁。而“保守”二字,同一般意义不同,应是指极力维系本民系的语言与精神。

正是客家语言--当年中原的官话,如同他们的崇正意识,也是根之所系,是他们作为中原主人的证明,同时,也使得他们保持住了汉族的优越感。毕竟,到了南蛮之地,这里还是一片未开垦的荒原,而所住地的稀少居民,也大都是开化不大的少数民族,不仅语言,文化习俗,还有生产水平,客家人都是处于先进水平。

所以,他们能迅速在南方开拓出一方天地,让南方奋起直追中原的文明。

然而,开垦南方的艰辛,加上旅途上经历的种种苦难,使得他们更怀念故土,更把自家的命运,与国家民族相联系在一起。这样,他们才不偏安于南方一隅,中原一有动荡,国家一旦危亡,他们势必义无反顾地揭竿而起,站在了民族斗争的最前列。

这也是客家人宝贵的品格。

家园

崇正意识,就这么与失落的家园牢牢地焊结在一起。

家园,对客家人意味着什么呢?

那曾是祖祖辈辈生儿育女、蕃衍后代的地方--也就是说,是生与死、爱与憎,与既往光辉的历史密切相关的地方。一句话,在中国人而言,是上苍最丰厚的赐予。

然而,对客家人来说,它却又是个可望而不可即的“天堂”。他们永远对这个“天堂”怀着一种执着的向往,却也知道,自己已永无可能返回祖上惨淡经营并开创过辉煌的故土。他们甚至无法确认祖上生活的具体位置,顶多,只是知道某个范围。多少后来重返河南、山西、甘肃等古中原之地的客家人,他们只能从当地的乡音中寻找到与客家语相近的地方,而不可能真正找到同一族谱的后人生息处所--于是,惟有视这一乡音为故园了。

当年的中原,分明不似后来的沙漠化、荒原化--即便是西北的丝绸之路,当年也是地肥水美、林莽逶迤、绿叶扶疏,并不是今日的寸草不生的大漠。

当年的中原,从古诗文中完全可以看出来,那里,田畴平整,水网纵横、古木参天、百花争妍,鸟鸣啁啾,炊烟袅袅……

同是一曲田园牧歌。

当然,更有繁华的城市、匆忙的驿道、喧闹的人流、不绝的车马那是人类文明创造出的光明与奇迹!

连年的战乱,中原一再毁灭,又一再重建,却已面目全非了。加上大自然的暴戾,北方沙漠同北方游牧民族一再南侵,当日繁华的故都,已无处可觅了。

即便古人复活,他们也找不回故乡了,何况迁徙千里之外的客家人呢?

然而,他们却未因在千里之外,获得“处江湖之远”的超然与淡泊,或“退则独善其身”的自娱与潇洒,却永远有着“居庙堂之高”俯瞰人世的耿耿之心,仿佛自己还处在这个泱泱大国的中心,还是主人,还是受命于天的历史使者,以天下为己任!

其心灵,也仍是系在中原故土之上。心,是不可以没有故园的。

故乡之旅

对于客家人来说,心灵,永远处于“故乡之旅”中。

而双脚,却总是离故乡越来越远次又一次的大距离的迁徙,使距离故乡的空间更加不可丈量了。距离愈大,心理却愈近,当年流徙的客家人,谁个梦中不是故乡的音容笑貌,不是乡音乡情?

愈是在外边,心也就愈会往故乡上靠。心与故乡永远不会陌生。心在那个可望不可即的故园中,总是能寻找到无数的东西--不仅仅是记忆,是诗情,是豪气,也有理想、幻梦及别的什么……

精神的故乡总是有着无穷无尽的资源,发掘不竭。

精神的故乡,无论相隔了多少年代--至于在空间上,它永远不会有距离感,它也总是常温常新,并同客家人的崇正意识相同步。如同说历史一样,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故乡,也永远是现实的,实在的,并通往未来。形而上的故乡,也许更会“实在”,更永恒一些,你永远在回归。

如同文学上声言的返朴归真;

也如哲学上的返朴归真!

当然,这个精神的故乡,也依旧有髙山,有流水,有鸟语,有花香,有树木,有小草,有一切大自然的天籁。对,精神的故乡,本就是一种天籁,正如那古朴动人的山歌,每每不是能识文断句的人所能唱出来的。相反,识文断字的,永远也唱不出那种清淳、动人的山歌来。

作为一代哲人、歌者的黄遵宪,也正因为他是一位客家人,才发起一场“诗界革命”,提出了“我手写我口”的主张,把瑰丽的山歌引入了大雅之堂的古诗中,为新文学的勃兴作了前奏!

而这个精神故乡,便又同客家人新开垦的田园产生了一种心灵的契合。于是,他们便把所到之处,当作了自己的第二故乡--“客而家焉”,去创造比原来故乡更璀灿的文化。

正如一个人不可能两次涉入同一河流一样,人,也不可能重返真正的过去的故乡。却只有客家人明白这一点,流寓客子,故园本身也是在流动的,更何况你又是永远的客子呢?他们不可能具体地去谈论故乡,而只能用心灵去感应它,用心灵与在流变中的故乡交流。

故乡,须要用心灵来构筑。

千古无语是故乡。

千古无羁也是故乡。

故乡情结,也就是崇正意识种向心力、凝聚力。

但它是不可以物化的。

它属于诗情,属于哲理,属于灵魂的世界,所以,才那么生生不息,那么无边无际,那么无所不在!

它不属于世俗的世界。

客家人,也许就是因为这样,总难以步入世俗,尤其是步入那个靠孔方兄来支撑的畸变了的世界。他们太诗化了。他们总是在归朴返真,去重温童年的梦,亦以童年故乡的目光去看取今日的世界。

所以,他们也就有太多的失落,太多的痛苦。于是,把更多的更强烈的情绪,诉诸于崇正的意识。

那便是他们最后的伊甸园。

上苍为了表白,在世界选择了犹太人;上苍也为表白,在中国选择了客家人。尽管他们有着那么多的不同!

可同样表白的是:

人类精神的高贵;

人能置于死地而后生的奇迹;

人能超越死亡、超越物质世界,以追求人道与人性的升华;

人能在一种高贵的精神支撑下,摒弃一切功利而献身!人,能够成为大写的人!

人,有力量抗拒一切的异化沉沦与诱惑!

同类推荐
  • 善文化宝典

    善文化宝典

    张刚忍编著的《善文化宝典》是善文化系列丛书之一,本书收录了关于“善”的名言一百句、“善”的故事一百篇,用这种方式来宣扬“善”,使更多的人通过图书了解“善”、认识“善”、践行“善”,对弘扬传承民族文化,具有非常积极的意义。
  • 中国古代经典集粹(百战奇略)

    中国古代经典集粹(百战奇略)

    中国古典文学是中国文学史上闪烁着灿烂光辉的经典性作品或优秀作品,它是世界文学宝库中令人瞩目的瑰宝。几千年来,中国传统文化养育了中国古典文学,中国古典文学又大大丰富了中国传统文化,使传统文化更具有深刻的影响力。
  • 学生主题阅读空间(异国风情卷)-小导游去奥地利

    学生主题阅读空间(异国风情卷)-小导游去奥地利

    阅读是写作的基础,是写作内容与语言的重要来源。写作的素材、语言的积累、习作的技巧唯有通过大量阅读才能获取。主题阅读为学生进行习作创造了极其有利的条件,因为主题阅读与随意读、泛泛而读效果是不一样的,有主题的阅读首先是主体的提炼与确立,在一个主题的统领下,让学生阅读相关的文章,积累了大量的语言,丰富了情感体验,并从中习得方法,是解决学生作文时不再无话可说、无内容可写的有效途径。
  • 庄子心通

    庄子心通

    本书包括:从之初;内圣而外王;自修与待人;三千弱水一瓢饮;大聪明与小聪明;有本才有末等内容。
  • 领导干部不可不知的600个国学常识

    领导干部不可不知的600个国学常识

    在中国当干部最应该向国学借智慧!《领导干部不可不知的600个国学常识》是专门为领导干部量身打造的国学常识必读书。与其他介绍国学常识的书籍相比,本书不仅罗列了历代职官政事、法律典章、社会经济、哲学宗教、教育科技、体育娱乐、民风民俗、风水命理、书画艺术和医药养生知识,而且收集和详解了大量前任和现任国家领导人著作及谈话中涉及的国学常识,是国学常识中精华的精华,助力领导干部发现国学之美、领悟政治智慧、提升人文素养、丰富知识储备。
热门推荐
  • 唯剑独行

    唯剑独行

    魂穿异世,万载轮回。大彻大悟,往事如烟。此生只求巅峰,仗剑而行,十步杀一人。欢迎加入书友群:467870167
  • 万域武尊

    万域武尊

    浩瀚星空,苍茫天域,强者如过江之鲫,不计其数。少年秦昊,崛起于天地微末之地,闪烁于天域群星之巅脚踏星辰,手握苍穹,秦昊誓要问鼎天域,主宰星空!(已有完本作品:《血逆至尊》《掌御万界》大家放心阅读,牛盟:516144248欢迎大家!)
  • 神寂

    神寂

    吞食残月花的勾陈,在两百年之后重生,他发现大路上的武学已经变得低微。而自己却掌握着无穷的武技,从此走上一条神挡杀人,佛挡杀佛,有妞必泡,有仇必报的无上神寂之路。
  • 乾坤录之鹰魂

    乾坤录之鹰魂

    少年狂我自轻狂仰天笑声穿九霄震金銮脚踏中原起五岳手握四海学霸王
  • 万道问鼎

    万道问鼎

    八十一年前,一朝被蛇咬,一生处男身。死后,魂魄投胎之前,昔日所救白蛇再现,带其进入一条无尽的求道之路。何为道?何为正道?大道三千,我心所向,唯有永生。莫道无情便是道,莫道人鬼妖魔不同道。感谢阅文书评团提供书评支持!
  • 上海滩奇闻异事记

    上海滩奇闻异事记

    民国时期,上海滩商界翘楚陈久生收到一个乞丐给的字条。那字条的内容竟然将他未来之事料得分毫不差。而在这乞丐最后的诗谜中,甚至还预示出了陈久生将有一场生死大难。为了将这谜团解开,更为了躲避就要到来的灾难,陈久生不得不找来了好友左秋明,帮他一同调查其中的悬疑……
  • 天剑屠龙

    天剑屠龙

    他温良谦恭,天残经脉不能修道,却又为了寻找至亲,踏入修道一途。他白衣胜雪,心思单纯,屡屡遭人陷害而又不死,因为他有着别人没有的际遇、决心、毅力。他的剑名曰——问天,可他做任何事情从来就不问什么老天,只求顺自己心意,天剑可诛妖,诛魔,亦可屠龙,绝世美人亦可屠之。
  • 冤家撞出火花

    冤家撞出火花

    不就是个男人吗?她慕艺晨还不稀罕,但是这个从小一起长大的男人天生就是她的克星,讨厌他偏离不开他,,,,,,,,,,,,,,这个叫慕艺晨的女人就是他陈天宇灾星,自从她来他家后他的地位就一直掉,,,,,,
  • 混沌天外天

    混沌天外天

    他对凡人施过法,他对神仙使过诈!都市里他只手遮天,黑势力统统臣服!修仙界他武动乾坤,各门派马首是瞻!他就是李天,一心只为修行路,探索诸天秘密无极限!漫天诸神,正、邪谁能阻之……
  • 诡宅

    诡宅

    “你可以追我,我饭照吃,礼物照收,不过,要碰我,门儿都没有,姐就是一朵花,我还偏要插在牛粪上,你是牛粪嘛?不是牛粪就给我死开——要接近我,那得看你表现,姐就是那朵盛世里傲然盛开的莲花,只可远观,近看可是要收费的。”——林白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