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信科技是中国互联网的开拓者,也是中国高科技企业融资的典型案例。亚信科技在其发展过程当中,经历过天使投资、一般企业投资、PE投资、战略投资、上市等企业股权融资所有常见的方式。
我希望通过亚信科技的融资经历,让大家对PE投资者与其他投资者的区别有个深刻的认识:相对于其他投资者,PE所独有的增值服务对企业的发展具有巨大促进作用。
一、种子期的天使投资
1993年,田溯宁及其伙伴敏感地抓住了“信息高速公路”这一新概念,决定利用Internet技术创建一个信息交流平台,为中国和美国提供双向的信息服务,将中国企业及中国经济发展的信息介绍给美国,同时将美国经济及美国企业的信息传递给中国。
然而,田溯宁的企业尚处于种子期,在华尔街自然难以找到资金提供者,最终为他的企业注入资金的是著名的华裔地产开发商刘耀伦。刘耀伦提出了投资的几个要求:一是将来必须回国工作;二是只能做高新技术而不能搞房地产;还有一个鲜为人知的要求是,田溯宁须以家产作担保。
田溯宁在1998年清华演讲时回忆道:“为了防止创业失败牵连家人,我回家后只好向妻子提出将家产一分为二。”
1994年,刘耀伦投资50万美元,帮助田溯宁在美国达拉斯建立了亚信(AsiaInfo),刘耀伦任董事长,田溯宁任总裁,丁健任技术总监兼公司董事。
回忆起当时的情况,田溯宁非常感动:“感谢刘先生对我们的信任,他没有想到资金的回报,只要求我们回国去工作和搞高科技。他的钱对我们非常重要,因为当时中国的经济形势刚刚好转,美国的政治形势并不利于中国,他能投资给当时几名默默无闻的中国留学生,不能不说是一种非凡的胆略。”
就这样,刘耀伦对发展祖国高科技产业的情结和田溯宁等创业者的梦想相结合,亚信得到了天使投资的种子资金,平安度过生存阶段,并逐渐向稳健发展期过渡。
刘耀伦的天使投资帮助亚信上了轨道,而广阔的市场和巨大的消费需求,又推动亚信驶上了高速发展的快车道。
二、半途而废的企业投资
1995年3月,在刘耀伦和田溯宁的极力坚持下,亚信回国发展,总部从美国搬到了北京,定名为亚信科技(中国)有限公司。由于当时国内拥有类似工程经验的公司并不多,大项目很快就找上门来,这时亚信就遇到了资金发展的瓶颈问题。
当时业界的行规是系统集成商需要预先垫付货款,但随着订单源源不断地到来,亚信开始面临资金链紧张的问题。虽然田溯宁等人在归国后的一年签了200多万美元的合同,但流动资金依然严重短缺。
于是,融资又变成一个摆在台面上的问题。由于并没有什么可以作为担保的资产,银行拒绝提供贷款,亚信只好求助于各方朋友。时任万通实业集团总裁兼万通国际集团董事长的王功权很支持亚信,同意以25万美元换取亚信8%的股份。
这场类似于风险投资的交易却没有得到万通董事会的支持。虽然王功权个人看好亚信的发展前景,但是作为上市公司的万通却更要求看得见的回报,这恰恰是亚信不能在短时间内给予的。
当时董事会中就有人提出质疑:“投资亚信每年无分红,而亚信除了几台电脑外并没有什么资产,这不是拿钱给别人玩嘛!”短短八个月之后,王功权迫于董事会的压力半途撤资。直到一年后,亚信才勉强以50万美元回购了万通国际在亚信的股份。
这次半途而废的融资,使得亚信对自己的融资能力及发展潜力产生了怀疑。与此同时,随着亚信的扩张,到1997年,营业额上升到2亿元人民币,员工增加到200人,企业的管理也出现了问题:一方面是资金链的危机,另一方面是亟待解决的管理上的问题。
亚信需要一个转折点。
亚信遇到了从“创业期”到“成长期”的转折点。但是,公司创始人都是技术出身,公司财务管理和项目管理一片混乱,他们甚至都不知道做了那么多项目,哪些是在赚钱。股东结构也大有问题,公司作了决策之后找不到对决策负责的人。亚信在1997年还没有人事部,公司管理层甚至认为:“为什么要有人事部?我们就是要打破过去那种人事观念。”
三、PE投资
1997年,痛苦之中的亚信管理层聚在一起开了公司发展史上至关重要的“加州会议”。在这个会议上,他们认为,亚信急需融资,急需新的管理体制和管理思想,而这些,其他投资者都只能解决融资问题,只有PE,既能投资资金解决融资问题,还能通过增值服务解决管理问题。因此,引进PE投资、改善管理,成为亚信摆脱困境的必由之路。
1997年6月,亚信邀请美国投资银行RSC( Robertson Stephens & Company )作为融资顾问帮助寻找PE。
1亚信的选择
1997年6月,在RSC的帮助下,亚信确定了近十家PE作为融资目标,虽然各家PE对亚信的评价褒贬不一,但愿意投资的仍占大多数。最后,亚信确定华平、中创、富达三家PE作为联合投资者,促成了当时亚洲最大的一次高科技企业融资。
华平是一家在美国高科技投资领域声誉良好的PE,具有典型的“投资+咨询+管理”三位一体结构,而且之前投资的技术公司与亚信的方向一致,可以在技术、管理上给予亚信强有力的支持。
中创的优势则在于以中国为主战场,它于1985年便进入中国,PE业务100%在中国。亚信希望自己的投资人以中国为核心,或至少看好中国业务。在这一点上,中创正适合亚信的条件。另外,对于中国的熟悉,也能够避免投资者单纯从美国的角度看待问题。
富达是美国最大的资金管理机构,在华尔街无人不晓,一呼百应,对企业未来的融资特别是上市融资,会有很大帮助。
这三家公司,分别具有技术、管理、地域以及融资声誉上的优势。亚信最后确定三家联合投资不仅是出于优势互补的考虑,也是出于投资者之间的相互平衡和制约的考虑,可以避免投资者“一家独大”的局面,以期在未来PE和创业者之间出现利益冲突时能够尽量保持相对公正的决策。
2投资方的选择
对于投资方来说,它们选择亚信的主要原因可以归结为三点。
第一,领先的市场地位。亚信已经运作了几年,并且有成功的历史,承建了169网。在1995年年末,中国电信更与亚信签约组建ChinaNet,联通了全国33个省会级城市。
第二,扎实的业务模式。亚信的技术(服务)是基于底层技术,有实实在在的业务,实际上是一个互联网基础平台技术的服务提供商。
第三,激情的创业者。华平的董事总经理孙强认为,他们投资亚信的最重要原因就是看中了这群人,“尽管亚信当时发展还有很大的不确定性,但我们还是看好他们,并愿意承担这个风险”。
3投资金额
基于彼此认可,双方确定了投资额。华平帮助亚信做了相应的财务预测,并根据业务发展的近期实际需要,把投资额确定为1800万美元--华平投资1000万美元,中创投资600万美元,富达投资200万美元。投资采取一次性注入。
4企业估值与对赌协议
企业价值评估是一个重要且敏感的问题,双方也存在不少分歧。创业者们认为,亚信的投资前企业价值(Pre-money)为9000万美元,而华平则认为只有4000万~5000万美元,双方谈判甚至一度到了崩裂的边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