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21156500000002

第2章 序二

我始终认为,兰州是一座神奇的、尚未被国人和世界充分理解的城市。它的神奇何在?首先,从地理位置看,兰州不偏不倚,恰好居于中国版图的中心点。第二,进入兰州盆地就会发现,环绕兰州的群山逶迤如一条巨龙,皋兰山若是龙头,九州台便是龙尾。经科学测量,九州台是黄土高原土层最厚的地方之一,故兰州又有“黄土高原之宗”的称呼。第三点尤为难得,黄河从巴颜喀喇山奔流而下,东流到海不复回,所经城池不少,但是,黄河穿城而过的,惟兰州而已。仅此三点,足可见其造化之巧,难道这还不算神奇吗?兰州的神奇何止这些?兰州的历史甚为悠久。秦置陇西郡、榆中县,汉置金城郡,十六国时期为西秦国都,隋置兰州,清康熙五年(1666年)陕甘分治,兰州遂成省会,自此成了甘肃省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兰州是各种文化相互激荡的最好见证地。兰州得名于皋兰山。匈奴称天为皋兰,皋兰山也确有直薄云汉的突兀感。兰州又名金城,据说依《墨子》“金城汤池”说法得之,因其地形险要,自古以来就是兵家必争之要冲。在历史上,它是胡汉之间的著名驿站。汉代以来,汉民族的中央集权与西北各少数民族之间的杀伐征战多从这里引发。经过漫长历史的磨合,兰州是一个多民族的聚集地,虽以汉族为最多,但也有回、藏、蒙、满、土、东乡、维吾尔等民族往来其间,不同信仰的人在这里同生,佛教、道教、******教、基督教、天主教在这里并存,于是多民族、多宗教的交融互渗,兼容并包,成为兰州文化与众不同的突出特质。

我认为,古兰州或古金城郡,其实又是一个文化圈的别称,这个文化圈的圆周还应包括河州、湟州、临洮、循化、榆中、皋兰等青海与甘肃接壤的地带。这是因为,与仰韶文化同期的无比绚丽的马家窑文化诞生于斯。若加细分,又可分为马家窑文化、半山文化、马厂文化、齐家文化、辛店文化、寺洼文化等等,兰州花寨子、牟家坪、沙井驿等地就有丰富精美的陶器出土。它们证明,在新石器时代的中晚期,这里曾创造过辉煌的彩陶文化,它在人类文明史上的价值举世共认。瑞典大科学家安特生在其《甘肃考古记》等著述中叙之甚详。

到了近现代,兰州作为西北政治重镇和交通枢纽的地位更加显要:陇海、兰新、兰青、兰包诸线,均奔凑兰州而来,交会之后又各奔西东。川陕及沿海各地的货物要进入青海、新疆、西藏,或者,青海、新疆、西藏的物产要运到内地,大都必须经过兰州这个“瓶颈”地带。

我曾在一篇散文中这样描绘过兰州的城市性格:

兰州城的性格,就像它那典型的大陆性气候一样,晨与昏,夜与昼,骄阳与大雪,旋风与暴雨,反差十分强烈;又像皋兰山与黄河的对峙一样,干旱与滋润,安静与狂躁,父亲与母亲,对比极其分明。这里既有最坚韧、最具叛逆性、最撼天动地的精神,这里也有最保守、最愚昧、最狡诈、最麻木、最凶残的表现。后者如马步芳集团的所作所为。兰州是封闭的、沉滞的,但又是雄浑的、放肆的。不信,你往黄河老铁桥上一站,南望皋兰山,北望白塔山,下望黄河那并不张扬却又深不可测的浑浊漩流,会感到一种山与河暗中较劲的张力,或蒙克绘画中才有的紧张感……我不知道我的描述是否触摸到了兰州城独特的个性和深层的气质,但是可以肯定,兰州具有一种内在的复杂的文化底蕴。

现代以至当代,兰州作为一个移民城市的特点愈益突出了。仅在现当代,兰州就有过几次大的移民潮:抗战时期的大后方,二十世纪五十年代的支边,六十年代的三线建设,九十年代的西部大开发,使得兰州城市的面孔、色调、时尚乃至服饰、语言,总是那样丰富多彩。某些被“兰州愚昧落后论”蒙蔽的内地人士,到兰州一看,惊讶得说不出话来,只能慨叹,没想到兰州这么“洋气”,饮食文化如此发达,兰州人如此善于享受人生。现在,生活在兰州的土著居民并不很多,“兰州话”也只能作为土著们的精神家园残留着。兰州大多是从各地涌来的大学生、工人、干部、打工者和来开发西部的东南部的商家。尽管“新西兰”的谑称,“孔雀东南飞”的人才外流现象,一度成为兰州人心中的痛,但是必须看到,建国以来至今,兰州在我国现代化建设和西部开发上所做出了卓越贡献,所创造的奇迹,足可光耀史册。

今天的兰州是美丽的,洋溢着活力,用“日新月异”不足以形容其变化之巨大。我要在这里强调的是,兰州物质上得天独厚的自然资源,精神上丰富的人文资源,都留出了可持续发展和进一步大开发的巨大空间。

愿黄河明珠兰州更加灿烂,祝高原古城前程更加远大!

2007年7月写于北京

同类推荐
  • 人杰的抒情志

    人杰的抒情志

    读史可以明智,读史亦可以知兴衰,最真实的是历史,而最模糊的也是历史,历史的魅力与精彩就在于此。“人杰”是历史中极具魅力的一群人物。顾名思义,“人杰”简单地说就是人中之杰,是芸芸众生中的杰出人物。既包括那些定国安邦、成就霸业的人杰,也包括那些心怀壮志的豪侠之士,而那些忧国忧民、满怀豪情的文人墨客,也可以称之为人杰。人杰应该是一个较为宽泛的概念。
  • 中华国学知识全读本

    中华国学知识全读本

    国学博大精深,包罗万象,千百年来已渗透到社会的方方面面,直接影响着国人的思想、意识、伦理、道德和行为。国学不仅是中国悠久传统文化的明证,也是每一个中国人的立身处世之本,更是我们不可或缺的精神力量。在经济全球化的大背景下,作为一个中国人,我们需要了解国学。然而,国学内容庞杂浩繁,即使穷尽毕生之力,恐怕也难通万一。如何从博大浩瀚的国学中找到入门的捷径?鉴于此,我们特请有关专家学者精心编辑了这本书。本书堪称一部了解中国古代文化的趣味百科全书。翻开此书,便走进了博大精深的国学长廊,让您在最短的时间内领悟国学的精髓,感受国学的神秘和智慧,掌握传统文化的脉搏。
  • 床榻艺术史

    床榻艺术史

    床是家居必备之物,是家具中的大件。床放在卧室之中,在古代是“闺房用物”,既然是寝具,当然是深藏于卧室深闺之中,平时不被外人所见,经历“文革”十年动乱,侥幸保存了下来。
  • 中华谚语(第四卷)

    中华谚语(第四卷)

    该书本着科学、规范、实用的原则,从收集的数万条谚语中选取其中的精华约11500条。收录的谚语哲理丰富,涉及范围广,从婚姻家庭到社会百态,从军事历史到处世哲学,从天文地理到农、工、商、建,从养生保健到琴棋书画……大千世界,千姿百态均有涉及。本书为了便于读者阅读和掌握,在每句谚语下面标注了简单的释义
  • 观人学(历代经典文丛)

    观人学(历代经典文丛)

    《观人学》中介绍了“古代六戚观人法、观诚法、观色法”等等方法,而“古代六戚观人法”是指用六戚之法察人,人的忠孝爱敬便可一目了然。父、母、兄、弟、妻、子,称谓六戚。而“观诚法”是指观诚之法是从人与他人的关系中考察人。
热门推荐
  • 大方广师子吼经

    大方广师子吼经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
  • 霸天神记

    霸天神记

    悠悠古往一少年,天地多多几春秋。红尘过客忆匆匆,成就传奇不死身。苍生为众,众为归一,只为霸者八怒……霸者一怒百花残,霸者二怒风云起,霸者三怒天地动,霸者四怒神鬼惊,霸者五怒乾坤转,霸者六怒混沌开,霸者七怒万物灭,霸者八怒我归来。
  • 险探异魔录

    险探异魔录

    随着科技发展,平和的社会开始慢慢出现一些异物侵入,僵尸,吸血鬼,翼龙,巫师,科研狂人莫天因为好奇心卷入其中,一个新的团队,一路过关斩将维护和平,却发现后面有着一个巨大阴谋……怎么会……
  • 皇的暗夜女仆

    皇的暗夜女仆

    神经质的穿越成皇宫中最低等的女仆,遇见即将被废的太子和变成兔子的CEO。搅搅后宫,虐虐天真可爱小太子。“喂,本太子看上你了!”一手培养成长的小太子被他的父皇带坏,竟把我吃干抹尽!于是逃出囚牢皇宫。“我是谁?你是我的娘子吗?”捡个天真妖孽的小美男。这次一定不再犯同样的错误,一定将其调教成绝世好男人!
  • 君莫笑,妾本凉薄

    君莫笑,妾本凉薄

    她本孤高冷漠之人,为他甘愿变成另一个人。她本了无牵挂,一无所有,连生命也轻不可言,可如今不为自己却活得比谁还坚强。她双眸微闭,倚靠窗栏,夜夜盼望等的是那未归之人。“晃晃悠悠一脚踩空,风风雨雨穿越人生。”她白莜莫名其妙就穿了,穿就穿吧。明明是大好的日子,婚嫁的天可她却险丧黄泉。这也就算了,他无情,她便无义。可哪知道刚脱离人渣却遇上蛮不讲理的混蛋。风雨飘摇,白莜仰天长啸:“苍天啊,你就消停一点吧……”
  • 洪荒崛起者

    洪荒崛起者

    洪荒大陆之上大山林立,有蛮荒凶兽蛰伏于大山深处,而在大山之间亦有无数大小不一的部落艰难存活。蛮龙部落,作为生活在大山深处的小部落,每日为了食物,都要深入凶险的大山之中,与凶猛的凶兽厮杀。在某一天,蛮龙部落当代族长——蛮山狩猎时意外捡到一个弃婴,后来..........勇敢可爱的小蛮星迅速崛起,变异的图腾,神秘的血脉.......已有完结作品《九天噬神》大家可以放心阅读,绝对不会弃坑!星族:242301749欢迎加入!
  • 灵猴皮的秘密

    灵猴皮的秘密

    有人曾问,你写的民间题材故事都是真的吗?这话难说,因为活在现代,又没有穿越的本事,所写的东西,自然是“编”的。有个词叫“瞎编”!
  • 联合国行动内幕

    联合国行动内幕

    从海湾“沙漠雷暴”行动到中国蓝盔部队开赴柬埔塞,本书为您揭露联合国行动的内幕。
  • 狩魔者

    狩魔者

    竹桑X重小烟。讲述了人类与恶魔争斗不休的大陆上,一位女恶魔猎人为寻找自己而进行的一段旅途。她将踏遍沙海与冰原,在神与恶魔的摆布中挣脱,寻找真实的自己与真实的人性。
  • 大乘起信论义疏

    大乘起信论义疏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