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5766300000036

第36章 原型与再现模式(3)

仪式、宗教和庆典等方式,体现着“集体人”的意志行为,以此来营造心理氛围、缓解紧张情绪,并达到控制自然的目的。原始人用图腾、神话、宗教仪式等等,一方面把与他们现实相关的“理想”的行为规范变为现实的“契约”关系,另一方面把想象中的幻境展开为现实的行为方式。这个过程就是文化生成的过程。原型以其特殊的方式记录着人类在这个过程中的心理历程及其结晶,并且当人类面临着与祖先同样的情境时重复着这些模式。

原型的被确认也是对文化现象中呈现出的“集体的人”及其无意识状态的确认。这种“无意识状态”,既指文化现象的“无意”性、“天然性,也指超越个体的!集体性和世代相承的反复性。越是显得无意、天然,越是接近心灵最深层,越是具有“集体性”。这种深层的集体性,就是人类性。原型的文化模式意义,是由原型的功能所决定的。原型的反复性表明,它与人类的终极和根本问题相关,原型的模式性表明,它是人类在历史实践过程中形成的处理人与环境关系的相对稳定的精神地把握世界的方式;原型的集体性表明,它始终以不同的方式表现着“集体的人”的情感态度和心理需求。“原”联系的是人生课题的永恒性,“型”联系的是人生方式的重复性,原型体现人类对自我和世界关系的感知。原型是生存情境的精神化和模式化反复。人类把集体无意识转化为一种由每个个体参与来呈现的集体意愿和行为,也是出于对物我关系的感知及意识到的需要。一方面人要使创造的幻境变为一种可见的(可为集体所参与的实际精神环境,要有一种表达集体无意识的方式,使自己处于无意识状态,达到物我统一(互渗的情境另一方面,则要体现人的超越意识(人的意愿)文化现象中的原型,在总体上以疏导“集体的人”的压抑的情绪为特征,以对现实的个体人的精神的提升为目的。人通过精神活动,能使环境对象化,从而把自在的世界构成一个自为的世界。原始人类为了生存发展而需要把集体的情感愿望变为集体的行为方式,变为一种具有约定性的行为规范,需要外化为可见的存在,需要以仪式具体地展开,需要作为一种模式承传给后代。正是这种与生存发展相关的需求,把人为地“创造出”的“集体人”的心理情感变为了现实中具体人的行为方式(如宗教仪式),这个过程自然生成着文化模式。“集体的人”的心理需求的补偿过程,或者集体无意识的具体呈现和展开,就是集体心理的表现、欲望的实现过程,它自然构成了文化模式。从集体心理原型到文化模式就是人对自己的提升的一种方式和过程。所以,原型积淀着人性及其历史生成和存在方式。

文化现象中意象的反复性、世代相承性(模式性和跨越时空疆域的特点,是从纵向所看到的“集体的人”的“身影”。它在精神活动中有广泛的适应性和可塑性。不管何种意象必然会追溯出一个尽可能“原始的”意象,作为最先的模型和后世演变的参照。集体无意识是一种从个体无意识现象中归纳出的“共相”。在纵向上,这种共相跨越时间,表现为具体个人或个别精神现象中间的深层联系,如不同作家和作品在某方面的深层联系在横向上,这种共相跨越空间,表现为不同的个体、群体、甚至民族之间精神现象的共通性,如不同神话体系中对创世的兴趣,对永恒主题的理解。仪式、神话、原始文艺等在其深层都潜藏着“无意识”的形态,都有反复性、象征性。换句话说有原型的基本特征。

它们的抽象归纳就是原型,是以特定方式使意与象契合仪式、神话等都是一种“意”,都有与意契合的功能而所有这些契合性、反复性、模式性、相承性等,都要借助文化来体现,借助文化来确认,借助具体的文化来辨识。

原型的置换变形,表明了“集体的人”在自身历史发展中的不断完善和选择。人的生理感觉也罢,心理体验也罢,文化活动也罢,其反复的、重现的总是人人都遇到的、是普遍的、穿越时空的相对恒定且与人类自身最基本的生存发展相关的事物。原型的特性自然地体现为对这些事物的选择和特别关注。舍勒认为,人从根本上说,不单纯依赖于他的本能与环境打交道,人是以他的精神为本质,同时以他的生命为基础与环境世界发生关系的。人通过精神抑制或调节一些欲望和本能,启动一些高尚的动机来接触环境。人通过直观和体验事物本质、价值的能力来面对世界。正是人与周围环境的特殊关系打破了动物与环境的封闭性,才构成了人向世界的开放性。这一开放性是人与环境关系的根本点,动物把自己束缚在特定的环境中,人不以某一环境世界为自己的唯一对象;动物不能把自身与环境相区分,而人把环境视为自身之外的对象。原型以特有的方式,反映着人类对和自己密切相关的、反复的现象的兴趣,不断地重现和创造着适应自己精神生存的环境,建造着精神的家园。这种自然呈现出的选择性内在地决定着原型的置换变形。

不同的文化背景,折射出“集体的人”的不同的“面影”。原型也是情感模式,情感是人对于外界事物与自己关系而引起的一种心理倾向和态度,没有抽象的脱离人与物关系的情感,它必然表现为一种人的心理与外在事物、主客体的关系。人的情感是具体的、个体的,共同的情感模式是通过个体的体验和感受体现的。情感模式的共同性首先必然地建立在共同的人与环境的关系之中,就是说有相似或共同的客观外界的“存在”,才有可能构成相似或相同的主客观“关系”,也才能有产生情感模式的可能。其次,各个个体之间只有在面临前述的“关系”中才能激起相同或相似的心理体验,采取相似或相同的情感态度,才能使情感形成模式。文化一方面承载着原型,显现着原型,同时,应着不同的文化背景中人的需要,又在过滤着、分解着、融合着、积淀着原型。文化仿佛是一种含有特定元素的显影剂,使不同文化背景现出“集体的人”的不同“面容”,构成相同的“模式”中的不同的内涵。原型的显现,在原始时代,就是人类生活本身的组成部分。它的目的是创造一个可以“随心所欲”的环境(幻境)。泰勒说:“把个体生命一般地妄加到全部自然身上的这种幼稚、原始的哲学的观点,和语言对人类智力的早期统治,也许是神话发展的最伟大的两个推动者。”神话的本源与最古老的自然有灵学说相关。比如将太阳、月亮、星辰人格化)将龙卷风、虹、瀑布、传染病等变为神话和暗喻的类比。“原始人的幻想可能是幼稚的、狭隘的、令人厌恶的,然而诗人的较为自觉的虚构可能是被赋予了惊人的巧妙的美的形式,但是,它们两者在思想之现实性的感觉中却是相同的,而这种感觉,可庆幸或不幸,现代教育试图如此有力地毁灭它。仅在一个词的意义的变化就能作为例证,向我们说明这种从原始思维向现代思维过渡的历史:幻想自始至终都在对人起着作用,但是蒙昧人在幻想中看到了幻想物,文明人则以梦想为享乐。”泰勒认为,神话的虚构,也像人类思想的一切其他表现一样,是以经验作基础的。神话为研究人类的想象及其规律提供了依据。随着时间的推移,神话的可靠性变为社会公论,变为象征和历史,也就是说变成了文化,发生了由心理幻境向经验积淀的转换。在这个过程中,文化对原型心理现象经过了过滤和分解,使之作为文化现象留给后世而又能被后世所继承利用,并生成可以超越具体个人局限、融入具体内容的模式。荣格说:“我们以前的一切时代都信仰以某种形式出现的神;与年代相悖行的象征体系的衰微才使我们重新发现,神只是一种精神因素,即无意识的原型罢了。”“所有观念最终都是建立在原始的原型模式之上的,这些原型模式的具体性可以上溯到一个意识还没有开始思考,而只有知觉的时代。思想是内在知觉的对象,它根本不是主观地被创造出来的,而是被感知的外在的对象——或许可以说是被看见的和被听见的。”“象征过程是一种形象的经验和一种在形象中的经验。”后代人或现代人对于原型的创化激活,必然具备相应的心灵情境,并由“思考”而“退回”“感知”,这种才能使文化“还原”为原型。

按照这种思路推理,似乎问题可以正好反过来说:不是“原型”中保留着原始先民的精神遗存,这种精神遗存(遗留物在艺术中得到瞬间再现,而是文化、文艺(包括神话)作为一种特殊载体,保留了作为原始先民的精神遗存的原型。如果这样那么原型就既不是一种类似本能的精神遗传一通过生理遗传的只是人类有可能对环境作为相同反应的那种本能和生理功能;也不是纯粹的心理体验——心理体验是具体个体性的,而不会是集体的;也不是一纯粹的文化的继承一文化方式所继承的是将心理情感外化为可见的、可继承的精神的凝结物。原型是一种由生理反应、心理需求和文化背景下人的心理的诸种要素契合生成和呈现的现象。

原型与文化的关系,或原型的文化之维,是指:第一,集体无意识或原始意象的存在要被证明,必然要借助于后天的文化现象,文化现象是原始意象的载体。没有一定的文化模式,就没有原型的瞬间再现。第二,集体无意识或原始意象的具体的而不是抽象的“本来面目”,必然要依赖于文化方式才能显现,并确认它们的具体功能,否则它永远只是一种推测而不可见。第三,“集体人”的无意识的被证明,不能以虚幻的、人为“创造”的、并不存在的“集体人”自身来证实,而同样必须通过现实的、具体的、个体的人的文化行为来证实,换句话说,是通过每一个实际生活中的人所体现出的相似的或相同的无意识现象归纳出集体无意识的存在。

所以,尽管文化现象不是原型本身,但是,文化现象是呈现原型的载体,是原型存在的证明物,它使得原型这一无可言传的精神现象作为无数同类经验的心理凝结物而存在,因而使原型要素作为精神遗产被继承和置换变形。

同类推荐
  • 年谱与家谱

    年谱与家谱

    《年谱与家谱》中优美生动的文字、简明通俗的语言、图文并茂的形式,把中国文化中的物态文化、制度文化、行为文化、精神文化等知识要点全面展示给读者。
  • 人类学的中国大师

    人类学的中国大师

    《人类学的中国大师》汇集了中国现当代著名人类学大师的论著《人类学的中国大师》对李济、吴泽霖、潘光旦、林惠祥、杨成志、吴文藻、凌纯声、林耀华、费孝通、岑家梧、梁钊韬、李亦园、乔健,以及美藉华人许烺光、张光直和俄国人史禄国等16位人类学大师的学术专著和学术思想进行介绍和评述。《人类学的中国大师》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人类学中国大师们的传世作品相对分散、不集中等现象”,为人类学学者及爱好者搭建了一个“一次性”与诸多中国人类学大师“会面交流”的平台。
  • 学生主题阅读空间(异国风情卷)-小导游去意大利

    学生主题阅读空间(异国风情卷)-小导游去意大利

    阅读是写作的基础,是写作内容与语言的重要来源。写作的素材、语言的积累、习作的技巧唯有通过大量阅读才能获取。主题阅读为学生进行习作创造了极其有利的条件,因为主题阅读与随意读、泛泛而读效果是不一样的,有主题的阅读首先是主体的提炼与确立,在一个主题的统领下,让学生阅读相关的文章,积累了大量的语言,丰富了情感体验,并从中习得方法,是解决学生作文时不再无话可说、无内容可写的有效途径。
  • 家具里的中国

    家具里的中国

    中央电视台历时四年之久拍摄的纪录片《家具里的中国》,在央视播出半年之后,由中国青年出版社整理编撰成书,以飨读者。取景广泛,全面地展现了中国家具中的精湛的技艺与文化。文字凝练、插图精致、设计精良、包装精美,兼具阅读、馈赠与收藏价值。
  • 最受读者喜爱的美文(4册)(选题报告1)

    最受读者喜爱的美文(4册)(选题报告1)

    美文是文学中的一枝奇葩,是在纸上跳跃的心灵文字。阅读古今中外的经典美文,不仅能够开阔眼界,增长知识,更能够在精神上获得启迪和昭示。作家以自身的生活经历和对人生的感悟创作了无数优秀的美文经典,在人类灿烂的文明史上描绘了一幅幅耀眼夺目的篇章,是人类永恒的印迹。
热门推荐
  • 世界古文明

    世界古文明

    本书共分三章,内容包括:发掘神秘的史前文明、5亿年前的人类脚印化石之谜、贾鲁人为何遗存食人习俗、寻觅远古文明的渊源、悉数遗留的古国文明。
  • 绯红当道

    绯红当道

    这个世界枪林弹雨,我们要正面抵抗。直到某日要直面丧心病狂,兄弟几人也会有能力抵挡。一部热血与兄弟的故事,一场年少轻狂的狂欢。年华璀璨,且看绯红!
  • 诡命之为爱而生

    诡命之为爱而生

    一次意外的夜袭,让他卷入了一场腥风血雨,一场情窦初开的爱情,让他放弃了所有的一切。主人公被逼迫,将病毒注入自己的体内,导致了体内机构病变,形成巨大的磁场,与另一个位面的磁场相继吻合,带着病毒之体,他来到了另外一个世界。展开了一段为爱而成为强者的动人故事。
  • 兄弟神探

    兄弟神探

    帝都市是国际繁华大都市,有人在这里寻梦,有人在这里迷失,有人在这里作恶。帝都名门马老爷子膝下二子,老大马子麒,老二马子麟。兄弟二人亦正亦邪的人生定位,亦步亦趋的探案传奇将逐步拉开序幕。
  • 人仙道局

    人仙道局

    命运伸出手来,把种子埋下,幽秘地笑着,等待开花结果的一天……启界一个死而复生的孩童赵祝渐渐解开了世界的秘密,同时神秘的身世也慢慢浮出水面。似梦的跨界之旅,神秘的道宫,人族的强大。征战!创造!改变!成仙与成神的抉择……锥心泣血的回归后,当初的一个道局,改变了很多人,也改变了赵祝!
  • 南瓜屋事件簿

    南瓜屋事件簿

    学生就只能好好学习吗?并不,南瓜屋会告诉你,学生也可以异想天开,可以奋起反抗,可以决定自己的命运,演绎一段青春的传奇故事。
  • 要修科仪戒律钞

    要修科仪戒律钞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
  • 史上最牛领主

    史上最牛领主

    当深爱的女人出轨了,迷途知返,寻求原谅,你会怎么做?作为一个皇帝,朕最喜欢做的事情,便是在自己的领地内大选秀女。
  • 我去年买了个表

    我去年买了个表

    #论一只宅鬼与一名呆萌阴阳师如何HE#某阴阳师:“难道......你就是传说中的鬼?”某鬼:“你没眼睛么?看不见劳资是透明的?!”
  • 灵异出租车

    灵异出租车

    出租车里的诡异事件,我想大家也听说不少。下面由我说一下,我开出租车这些年遇到的一些恐怖事件。我叫丁晓宇,今年26岁,是一名出租车司机。正是因为出租车我的一生才发生了变化,鬼魂,僵尸,妖魔,不死人,昆仑山,大兴安岭,这一幕幕在我脑海中挥之不去的画面。我又是怎么从一个凡人,变成不凡的。从人间到地狱,几番经历生死却又开启重生之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