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5702300000002

第2章 小学生的心理发展规律和特征(1)

(一)小学生心理发展的基本规律

家庭教育是一门科学,是一门艺术。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要想教育好孩子,首先要了解自己的孩子,读懂自己的孩子。家长只有在熟悉一定的教育心理学知识,了解儿童心理发展的规律及特点,把握正确的教育方法的前提下,家庭教育才有可能收到良好的效果。

1.遗传、环境和教育对儿童心理发展的作用

儿童心理发展,既受遗传素质的制约,又受后天环境和教育的影响。只有正确认识遗传、环境和教育在儿童心理发展上的作用,才能揭示儿童心理发展的规律,选择正确的培养途径和方法。

怎样正确认识遗传、环境和教育在儿童心理发展过程中的作用呢?

遗传是生物发展的前提。我们知道遗传是一种普遍的生物现象。通过遗传,祖辈的许多生物特征不断地传给下一代。这些遗传特征主要是指那些从上一代继承下来的解剖生理特征,如机体的构造、形态、感官、神经系统的特征等。这些遗传特征通称为遗传素质。

应该承认,遗传素质是儿童心理发展的生物前提,它为心理发展提供了自然条件,不具有这个条件,心理的发展就失去产生的物质基础。例如一个生来就是全色盲的孩子,就无法辨别色度和色差,更难以成为色彩斑斓的水粉画画家。因此,不能否认遗传素质的作用。实践已经证明,一个孩子先天素质优良,则为其后天身心的发展提供良好的物质基础,提供人才成长良好的潜在可能性。所以,我们国家不仅提倡优生少生,一对夫妇只生一个孩儿,而且提倡优孕优育,以提高我国人口的先天素质,为多出人才,出好人才打下良好的物质基础。

然而,我们绝不能夸大遗传素质的作用。因为它只提供了儿童心理发展的自然前提和可能性,并不决定儿童心理的发展。如一个听觉素质良好的儿童,如果没有适当的音乐环境或受到良好的音乐教育和熏陶,即使是像莫扎特那样的天才,也不会成为音乐家。因此在教育工作(包括家庭教育)中,要正确看待儿童的发展,不要因孩子在学习或能力发展中出现某些问题或成绩不佳,就轻率地诿过于孩子的遗传素质不好,天生不是学习的材料等等。一般说孩子的先天素质虽有一定的差别,但总体上说差别并不悬殊,正如马克思所说:“……搬运夫和哲学家之间的原始差别,要比家犬和猎犬之间的差别小得多,他们之间的鸿沟是分工造成的。”关键是后天环境的影响和教育的培养,只要培养教育得法,适应每个孩子的心理特点,因材施教,每个孩子都可以得到很好的发展。今天实施素质教育的根本目的,就是使我们的教育要面向全体学生,充分挖掘每个孩子的潜能,使每个孩子在德育、智育、体育、美育等方面都得到发展,使每个孩子的个性都得到充分的体现,都能走上成材之路,都能得到生动、活泼、主动的发展。

2.儿童心理发展的内部动力

辩证唯物主义认为,事物的发展外因是条件,内因是依据。外因必须通过内因起作用。从人的心理的产生和来源看,心理是脑的机能,是脑对客观现实的反映,人的一切心理现象归根到底是来源于客观现实,客观现实是心理的源泉。正是从这一意义上,我们说环境和教育对儿童心理的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望子成才心切的家长,往往十分关注为孩子创造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和教育条件,这固然对孩子的发展是有利的,但是环境和条件过分地优越,反而不利于孩子个性的成长,一个长期在优越环境和过分保护下长大的孩子,往往经不住挫折和困难的考验,形成意志软弱,性格脆弱的个性。这种不健全的人格,将十分不利于孩子的健康成长。相反,一个自幼就经受过困难和挫折考验的孩子,其意志可以得到磨练,性格变得坚强,逐步养成自立、自强、自尊、自信等健全的人格,学会了生存和发展。这正是常言说的,逆境、磨难出人才。由此,我们可以看出,做家长的不要误认为只要为孩子创造一个良好的生活条件,优越的学习环境,孩子就可以得到很好的发展。应该认识到,环境和教育只是儿童心理发展的外部条件——外因。外因要想起作用,还必须要通过儿童心理发展的内因——内部依据,如学习的需要、动机、兴趣、意志等等。只有这二者统一起来,才能真正成为儿童心理发展的动力。所以,做父母的绝不能把自己的期望、意志、理想强加到孩子身上。必须启发、诱导孩子的内部需要,锤炼孩子的情感和意志,由“要我学”变成“我要学”,才能收到预期的效果。否则,适得其反。

那么,什么是儿童心理发展的内因或内部动力呢?这个内部动力又是怎样产生的呢?

这种内因或内部动力是在儿童这个主体和客体——环境(社会环境、自然环境和教育环境)相互作用过程中,即在儿童不断积极探索过程中产生的。正是这种内部动力推动儿童不断地适应社会、学校和家庭提出的要求,使儿童的心理不断得到发展。这样看来,客观要求,被儿童意识到,引起新的需要,为了满足新的需要,便会促使主体努力提高自己原有心理水平,以适应客观要求。一旦新的需要获得满足,便会使儿童受到极大鼓舞和愉快,这时又会产生新的需要,从而激发儿童进一步提高自己的心理水平(如学习新的知识、技能等)以便向更高的要求(目标)前进。如此循环往复,儿童的内部动力——积极性,不断被激发,推动他们不断地去接触和变革外界事物,儿童的心理水平(如知识水平、智力、能力水平,情感和意志水平以及个性的良好品质)正是在这一螺旋式上升的活动中得到培养、锻炼和发展,而儿童心理发展的水平和速度则往往和儿童活动的范围、环境和性质有密切关系。

那么,作为家长如何理解孩子的新需要和原有心理水平呢?下面做个简要解释。

“需要”也是人对现实的一种反映形式。任何人的任何需要,都是在一定社会生活条件下,即在一定的社会和教育要求下产生的对一定客观现实的某种内部需要的反映。由于主客体的关系在不断变化,客观事物在不断发展,因而客观事物对主体的要求也在不断地发展。一种需要满足了,又会产生一种新的需要。如随着科学技术和社会经济的发展,人们满足了温饱的需要,自然会产生奔小康的需要,小康的需要满足之后,人们又会产生更加富裕生活的需要。再如孩子们的生活、学习也如此。如考试不及格,不应遭到家长、老师的挖苦、打骂,而是帮助孩子耐心地分析原因,找出克服的办法,一旦下次考试及格了,孩子会非常高兴,就会产生考七八十分的向往和要求,一旦目标达到了,不仅不会满足于此,又会产生争取更好成绩的要求。这种自觉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必然会推动孩子的心理水平不断向前发展。从这一意义上讲,需要在一个人的心理活动中,经常代表着新的一面,活跃的一面,人的需要永远不会停留在一个水准上。所以称之为新需要,即需要永远是新的。一种需要满足后,又会被另一种需要所代替。人的需要总是以动机、兴趣、目标、愿望、理想等不同形式表现出来。

所谓儿童原有心理发展水平,是指过去反映活动的结果而言,即指一个孩子已有的知识经验水平、心理活动(知、情、意)水平、个性特征、年龄特征以及当时的心理状态和注意状态而言。这种已有的心理水平,经常代表着人的心理活动中旧的即过去的一面,代表着比较稳定的一面,当然也是具有积极意义的一面。

由上可见,新需要是代表着儿童新的追求和目标的一面;原有心理水平则代表着过去的、旧的已实现的追求和目标的一面。从而形成儿童心理发展的内部矛盾,这种矛盾的不断产生和统一,就构成了儿童心理发展的内部动力。

比如,孩子已具有了三年级的知识水平,那么升入四年级后,开始学习四则应用题,而原有的解简单应用题的心理水平还不适应学习新知识的要求。孩子这时便会产生学会解四则应用题的新需要,而新需要与原有心理水平的矛盾不解决就不可能掌握新的知识和技能。这时,孩子必须要学会逻辑思维,即要学会分析、综合、推理、判断的思维方式,不能只停留在具体形象思维的水平上。这时候会激发孩子学习新知识的积极性,通过个人的努力和老师、家长的点拨,孩子逐渐掌握了新知识、新技能、新思维方法,从而使孩子的心理水平上升到一个新的台阶。简言之,孩子有什么样的心理水平,便会产生什么样的需要,在新需要不断得到满足的过程中,学生的心理水平便会不断得到发展和提高。

3.教育和儿童心理发展的辩证关系

前面讲到的内部矛盾是儿童心理发展的内部动力,是儿童心理发展的内因、内部依据,是矛盾的主要方面。如果没有孩子的学习需要、学习兴趣,没有孩子学习的主动积极性,强制孩子按照老师或家长的意志去学习,就会收效甚微,适得其反,甚至会造成孩子厌学、弃学。但是还应看到这种内部矛盾的运动,任何时候都离不开外因的影响,教育(包括家庭教育)则是儿童心理发展最主要的外因。它决定着儿童心理发展的速度和方向。这正如芳草一样,种子和胚芽是芳草生长的内因,但芳草的枯荣却决定于外因——水、肥、土壤和气候。儿童心理的发展也是如此,内因是变化的依据,外因是变化的条件,外因必须通过内因起作用,而内因必须借助于外因的条件,才能得到充分的发展。我国教育向素质教育转轨,要求在教育中要面向每一个学生,充分挖掘每一个学生的潜在能量,使每个学生都能生动、活泼、主动地得到发展,为学生心理水平的发展,创造良好的外部条件。只有这样,才能调动起儿童心理发展的主动性、积极性。反之,教育(包括家庭教育)将无法起作用,更谈不上起主导作用,甚至会起反作用。如有的孩子不但没有按父母或老师的意愿努力去学习、上进,反而走上厌学、离家出走的轨道,甚至轻生或仇视老师或父母,这种事例在我们周围出现得还少吗?还不值得引起我们的深思吗?因此,每一位教师和父母,为了更好地按照儿童心理发展规律进行教育,就必须学一点心理学、教育学的科学知识,必须了解儿童,研究儿童的心理水平,研究他们的年龄特征和个性特征,因材施教、因人施教,万不可采取拔苗助长、牛不喝水强按头的教育方法。实践已经证明,只有通过儿童的内因,促成其内部矛盾的化解,才能收到预期的教育效果。教育(包括家庭教育)是一门科学和艺术,绝不能只知耕耘不问收获,一味地向学生提要求,压任务,乃至采取粗暴的教育方式,这样只会酿造出教育的苦酒,贻误孩子的终生。

4.儿童心理发展的年龄阶段性

从前面所述可以看出,儿童心理发展也和其他事物发展一样,是个由量变到质变的发展过程。因此,儿童的心理发展必然会表现出年龄的阶段性。

实践证明,儿童心理发展各个不同年龄阶段都存在着区别于其他年龄阶段的特殊矛盾和特殊质变,称之为年龄特征。下面从两个方面加以分析:

(1)儿童心理年龄特征

儿童心理年龄特征是指在一定社会和教育条件下,儿童心理发展在各个不同年龄阶段所形成的一般的、典型的、本质的心理特征。

儿童的心理年龄特征总是表现在年龄阶段上,儿童从出生到成熟大约经过六个年龄阶段:乳儿期(0~1岁)、婴儿期(1~3岁)、幼儿期(3~6岁)、学龄初期(6~11、12岁)、少年期(11、12~14、15岁)、青年初期(14、15~17、18岁)。

儿童心理年龄特征既有一定的独立性,又有连续性。前一年龄阶段的心理特征,总是孕育着下一年龄阶段的心理内容;后一年龄阶段的心理特征,又总是在前一年龄阶段的基础上形成的,是前一年龄阶段发展的结果。

(2)儿童心理年龄特征的稳定性和可变性

在一定的社会和教育条件下,儿童心理年龄特征具有一定的稳定性(如同一年龄段孩子心理发展的过程和速度大体上是相同的、不易变的)。但在社会环境和教育条件(包括家庭教育环境)对儿童影响不同的情况下,同年龄段孩子之间在心理发展上又会存在一定的差距,故儿童心理年龄特征又具有可变性。如,同是低年级的孩子,他们之间智力发展水平大致差不多,但也可能有的孩子智力发展水平略高一些,有的孩子的智力发展水平可能低一些。这并不奇怪,只能说明同年龄段孩子智力发展速度上存在差异,但绝不能由此得出哪个孩子聪明,哪个孩子笨的结论。自古至今都存在早慧和大器晚成的例证。关键是后天的环境和教育的影响。要知道,心理和脑科学已经证明,只要是正常孩子,每个孩子都存在巨大发展的生理和心理潜能。只要我们按照儿童身心发展规律和特点,因材施教,教育得法,每个孩子都可以成才,都能够成为国家需要的人才。

特别是在跨世纪的今天,作为即将步入21世纪的家长,必须掌握现代教育心理科学知识,读解自己孩子的心理发展特点和内心世界的需要、愿望、理想和爱好,以及他们的喜、怒、哀、乐,顺利和障碍、成功和挫折……心态,才能有的放矢地做好家庭教育工作,才能配合学校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轨,使每个孩子都得到生动、活泼、主动地发展,成长为跨世纪的合格人才。

(二)小学生心理发展的特征

1.小学生感知能力发展的特点与教育

小学儿童正处在智力发展的转折点,即由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过渡。这一年龄段儿童的认识能力有两个突出的特点:一是第一信号系统在认识过程中占据优势地位。小学儿童在认识外界事物时,常表现为形象的认识较为突出,凡色彩鲜艳的、形象生动的、鲜活有趣的具体对象,最容易引起他们的注意和兴趣,并留下深刻的印象。因此,动画片、卡通读物、童话故事、科幻读物和影视等对他们具有很大的吸引力。这一特点,在小学低中年级的孩子中表现得尤为突出。故对这一年龄段的孩子切记不要空洞的说教,尽可能利用有益的形象、具体的读物和生动的声像资料作为教育的辅助手段,有助于孩子接受。二是由于小学儿童认识能力的局限,他们对事物的感知往往缺乏整体性、理解性和精确性,不善于对事物进行分析、综合、比较和归类,往往容易忽视事物间的细微差别,如常把形近字读错音或写错字,出现张冠李戴的现象。

感知能力是孩子智力发展的基础。感知能力发展水平,直接影响孩子思维能力、想象能力和记忆能力的发展好坏。我们知道,感知是一切认识的开端,毛泽东同志在《实践论》里讲过:人类的一切真知无不来源于人们对客观事物的直接感知。所以,自幼培养提高孩子的感知能力对孩子学习能力的发展是至关重要的。

同类推荐
  • 医生教您提高宝宝免疫力

    医生教您提高宝宝免疫力

    本书分五部分,首先介绍免疫力相关知识,又依次阐述了儿童合理饮食与免疫力提高、儿童微量元素和维生素摄取与免疫力提高、预防接种与免疫力提高、日常生活保健与提高免疫力。
  • 让孩子不发烧、不咳嗽、不积食

    让孩子不发烧、不咳嗽、不积食

    这是一本帮助中国家长最快找到自己孩子发烧、咳嗽、积食症状的根源和应对疾病每个阶段的有效食疗方案的书。由著名中医博士,CCTV《百家讲坛》中医专家罗大伦和留澳心理学家,当归中医学堂特邀讲师罗玲联袂著作,教你最快成为孩子身体和心理上的全方位保护神。
  • 让孩子自己去打拼

    让孩子自己去打拼

    本书集家传教育、传统教育、美式教育和亲身体验于一体。解放父母、简便易行而惠及后代。现在各类家庭教育多强调父母教育孩子的方法和技巧,父母必须为此投入大量时间和精力。有的书籍谈到的教育方法很细致。而当代父母大多数都工作紧张、重任在肩,让他们在孩子身上花过多的精力是不现实的,而且父母过于细致地管理教育孩子本身就存在极大的弊端。这也是本书不同于其他教育类书籍的另一鲜明特点。
  • 培养阳刚男孩

    培养阳刚男孩

    现在社会的发展有“中性化”的趋势,即男女之间的性格差别逐渐缩小。孩子上的幼儿园基本是女教师、爷爷奶奶对孙子溺爱等等诸多原因,使得男孩教育中的父教缺失,导致孩子“娘娘腔”。所以注重男孩的个性化教育尤为重要,要让孩子从小知道,男人、男子汉今后的责任。
  • 成功父母的7堂课

    成功父母的7堂课

    不是每位父母部懂得如何去爱孩子,如何去教育孩子。作为父母,仅仅为孩子创造了丰富的物质基础是远远不够的,父母有责任提高自己的能力,有责任学习正确的教育方法。廖康强编著的《成功父母的7堂课》是一本培训好父母的教材,告诉父母家庭教育中的基本理念,教父母如何与孩予沟通,如何培养孩子的各种能力,如何让孩子自由地成长。对于心望子成龙的父母来说,毫无疑问,《成功父母的7堂课》是一本不可多得的好书。
热门推荐
  • 天才元素师:废材二小姐

    天才元素师:废材二小姐

    她,二十一世纪的黑帮老大,买武器时,一个不小心被轰到了圣云大陆的一个废柴身上。从此虐渣男,虐渣女。神器神兽通通到手。“娘子,等等我。”身后传来,某某人的喊话声……
  • 皖皖同阳

    皖皖同阳

    沉睡二十年,一朝苏醒的少年;看似单纯,背景复杂的少女。二十年已过,往事愈加扑朔迷离,那一场灭门惨案的背后究竟隐藏着什么惊天秘密,抑或这一切只是巧合?少年究竟能否理清一切,在数十年后残存的痕迹里寻出蛛丝马迹?少年背后的流火印记和蝶恋花玉佩又代表了什么?莫名出现的少女看似不经意地靠近究竟是无心,还是暗藏玄机?冰棺中的少年蓦然睁开双眼,如石破天惊,命运的卷轴缓缓打开……
  • 我的宝贝哑妻

    我的宝贝哑妻

    她是个哑女,意外救了他。他愿意娶她,但只是为了在异岛能够生存下来。跟着他离开回到他的家,因为是哑巴,她一直很乖巧,直到婆婆恶意打她骂她,而她肚子里的孩子更是被他亲手弄掉后,她终于心灰意冷离开。【本文与《假戏真做:校草的爱很受用》为系列文】
  • 重生七年后

    重生七年后

    人,可以一时活的悲催,不可一世活的悲催摔,有米有搞错,人家要么穿越到古代、末世,要么重生回幼年,怎么她就是穿到七年后?而且是在她努力在毕业后找到工作,以为可以松一口气好好睡一觉之时!而且,而且,还是一已婚妇女,专职主妇,被公婆欺负的小可怜最近还面临着老公傍上离家小三闹离婚搞得她出车祸要不要这么悲催啊!!!!唉,只是再怎么抓狂,改变不了现状。既来之则安之,她一定可以找到自己的幸福生活!
  • 薰衣草:永恒浪漫

    薰衣草:永恒浪漫

    她,一个学习优等生,以全市第一考进贵族学院,生活费全免,对于一对贪财父母,自己被送进学院……什么,闺蜜是全市第一首富独生女?四个校草都喜欢我?
  • 斗魔天使

    斗魔天使

    我本没有心,奈何世间沧桑。我本没有势,奈何世间处处是敌。这片天将会由我来主宰。
  • 婚姻夹缝中的女人

    婚姻夹缝中的女人

    情感的纯美与现实的尴尬使得女主人公杜凌寒的心灵备受折磨,但她依然用人间大爱书写着她悲悯的情怀。她虽是一个柔弱的女子,但她却为一群无助的妇婴们擎起了一片蔚蓝的天空。
  • 闽都文化与中国现代化

    闽都文化与中国现代化

    本书深刻阐明了熔铸在民族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中的先进文化力量及其建设的战略意义,揭示了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先进文化的内涵和表现形式,呼唤培育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伟大民族精神,构建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合、与法律规范相协调、与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承接的思想道德体系。
  • 逆天改命为红颜

    逆天改命为红颜

    步入红尘为傲世,颠覆世界为红颜;一封休书八方动,一纸婚约震九洲;出身未捷身先死,自古红颜多薄命;屠尽生灵九万万,自始至终血未干;逆天改命为红颜,举世为敌只为你!红颜……红颜……醉红颜!红颜何在?!一切尽在傲世红颜!
  • 如何加工药材

    如何加工药材

    如何加工药材以问答的形式介绍了加工药材的基本知识。内容包括:加工三七、加工毛山药、加工光山药、加工丹参、贮藏丹参、加工天冬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