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5427300000013

第13章 编辑文化学与编辑出版(6)

如果把编辑过程划为三个阶段,那么,第三阶段——编后阶段,主要指图书出版后相配套的宣传评论。所以,强化社会舆论的监督,加强图书评论工作,也是提高图书质量的一个重要环节。我们这里说的书评,是指严格意义上的、真正能体察得失及其影响的书评,而绝不是变相的广告,或人际关系交往的馈赠礼品。这样,对真正赢得读者,发挥了巨大社会效益的图书,可从多视角进行评价、宣传,诸如对图书的内容、意义价值、论辩创新、结构形式等做出全面评价,对那些内容平庸、格调低下甚至污染社会的图书进行深入剖析和严厉批评。这种社会舆论的作用,就是监督和限制一部分作者、编辑、出版者无视社会效益,追逐金钱的做法,最终提高图书质量。

有识者已提倡责任编辑写书评,认为这样做起码有三点好处,笔者是非常赞同的。一是责编写书评最有发官权,责编不仅是第一读者,而且在整个编辑过程中,审读、编辑加工、终校等,对书稿的内容观点、价值意义、特点与缺陷等了如指掌,能做出客观、科学,公允的评价。二是责编写书评有益于将图书推向市场。真正的好书走向市场,的确有赖于责编的书评(宣传与评价),因为它是购(书店、读者)销(出版社)两者之间的桥梁。三是对责编自身素质提高的同时,也是一种约束。素质提高指写书评有利于责编认识能力、分析能力、思维能力、写作能力等各种能力的提高;所谓约束,就是要责编不断编辑出版高品位、高质量的图书,避免平庸和租制滥造的书稿。这种做法,是要求编辑自身提高图书质量的有效方法,应该提倡,或者作为一种制度规定下来。

论编辑原创

字面意义上的原创,通俗易懂,明白晓畅:意味着创造出来的东西是新的,是前所未有的。学术成果的原创,是指有原发性的学术成果或有创新属性成分。出版业的原创问题,已经被中国出版业走向世界的时代大潮所推动。无论你怎样看,都是客观现实,而且显得十分迫切。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出版业作为知识传播的媒体,在国家知识创新背景中有其不可替代的作用。它表现的是编辑对出版事业开拓与进取的不断创新,不断超越;体现的是一种人无我有、人有我新、人新我精的选择机制,并以此来推出精品。从出版业的程序看,出版创新是涵盖了作者与出版者两个层面的,他们的关系非常清楚。没有作者的原创或者创新,编辑的原创就成了水中月;没有编辑的原创或创新,作者的原创作品也不会被编辑推入出版渠道。目前,重原创、有影响力的文化产品的确不是很多。我们主张在尽力开拓原创文化产品的同时,应加强编辑自主创新能力,注重原始性创新。

这里,主要论述编辑的原创或创新与未来的中国出版业,整个思路是在中国文化走向世界的大背景下考虑说的。

一、应从深层意义上认识原创对编辑赋予的使命和责任

社会科学研究就是要坚持与时俱进,推动理论创新,是一种全新意义上的研究。这种原创为制度的变革和观念的更新提供了理论依据和智力支持。从更大背景上看,是时代赋予社会科学研究的神圣职责,更是时代赋予编辑职责的高层次要求。在这个过程中,编辑负有原创的直接责任:我们不能助长出版界的浮躁心理,更不能经过我们的手滋生学术腐败,催生学术泡沫,影响和制约优秀文化的传播与积淀。原创性的程度,学术规范的体现,在很大程度上是由编辑的原创来完成的。正是从这个意义上,突出实证精神和原创品格,是编辑的时代使命。创新,是永恒的主题;追求高品位,是编辑原创的天职。

编辑工作属于不断创新的精神活动,编辑过程就是创新的过程,其创新能力就是在编辑过程中体现的。应将出精品、出品牌与自身的创新能力、原创理念有机衔接起来,这样才有竞争力,才能担负起并实践自身的原创职责。美国资深编辑人这样认为:“编辑人最重要的责任,是忠于你所编的那本书。假如你不能做到这一点,那你既对作者不够朋友,也有亏自己的职守。”

编辑主体的原创,是对知识创新的一种选择,是对原创作品的一种再创造。现在看来,编辑对原创作品的初创把关,仅是一个方面,编辑应具备的原创意识更是深层的一面。作为一种理念,对于文稿原创的界定和择取是非常关键的。编辑不仅在选取的内容上要创新,包括原创性创新、改造型创新,而且要赋予其灵魂和生命。

台湾远景出版社创始人沈登恩传奇般的出版轶事和经营理念,从另一个侧面给我们以启示。他说:“办出版业就跟办报纸一样,最好抢独家,早人一步,成功几率就高。”这是他多年来坚持的信条。作为出版家,他抢独家稿;作为编辑,从创新的角度,也应该抢独家稿,抓原创性稿。从深层看,无论商家或编辑,责任和使命是一致的。张伯海先生说:“在迎接国际化潮流的时候首先要想到自己对国家、社会所负的责任,想着自己对发展民族文化的责任。”我们深知,“文化的前途有很大一部分是系于编辑人身上的,正如同文化的前途系于作者身上一样。”有了使命感和责任感,在体现和实施原创性的过程中,编辑手中就握有一把利剑。

二、编辑学者化与编辑原创

编辑学者化是一个老话题,也是一个新话题。说它老,是因为在十年前就提出来了;说它新,是面对人世、面对原创。编辑原创理念的实施,不是说在嘴上或者写在纸上,而是要付诸于编辑实践过程中。编辑对于原创性成果的过滤与界定,是来源于对学科研究现状与前沿动态的了解,是源于对同类研究成果的总体把握,在这个基础上才能认定学术成果的创新质量。换句话说,要发现和界定学术成果或文化产品有无原创性,有无品位,包括如何衡量原创与品位的程度,就涉及了编辑学者化、专业化的问题了。没有一定的研究深度,没有对本专业研究进展的总体把握,要居高临下就要犯难了。同时,这种要求直接体现着编辑创新的水平和能力,也体现着编辑的品牌理念。

在创新方面能真正体现出编辑工作的创造性来,编辑的创新意识才能落到实处。从文化传播的角度看,如果编辑创新的成果能成为精品或走向世界或传之后世,那么,编辑的原创与创新精神自然就涵盖在里面了。这不但体现了编辑的职业道德,也造就了能与市场竞争的高质量的文化产品。实践经验一再证实,编辑创新与出版过程,要重视和突现编辑出版者的学者角色:一方面因为文化建设、引导和文化积累是编辑出版创新的根本;另一方面,这种文化建设、引导与文化积累实质上大多是由学者型、原创型的编辑文化人来完成。从这个意义上说,编辑创新,要以文化人角色、学者化和专业化角色来做坚实的底蕴。如果看淡了这些,创新就无从谈起,是空的。编辑的学者化、专业化的深层不是仅仅停留在一般的商业与市场意识上,而是文化人特有的文化情结和“咬定青山不放松”的韧性追求。尤其在一段时间以来提倡的编辑要有多种功能的同时,不要淡化了编辑学者化、专业化功能。

三、编辑原创与文化传播

面对新的世纪,编辑要有面向世界的国际眼光,这是无疑的。中国文化走向世界的关键,是编辑原创。在这个过程中,编辑除了积淀中国优秀文化产品外,目的是要让中国优秀文化走向世界;要抓住加入WTO之后提升中国出版业国际竞争力这个契机,树立外向型思维,拓展国际市场空间。对于出版业来说这个任务还很重,编辑的任务更艰巨。据国家版权局统计,2002年全国各地出版社共引进图书版权10235项,输出图书版权1317项,据《上海新书报》输出是输入的十分之一强。这种输出量的深层原因,很大程度上还是在于文化产品的原创方面。往后中国文化走向世界,版权输出是一个重要方面,也是一种参照。这就要求我们的编辑在加强外向型选题的同时,注重编辑原创,尽可能将中国先进文化、优秀文化拿出去与世界交流。

有人说:出版人“是以所规划和编辑出版的图书去记录他在文化思想上的思考和创新,对历史发展、对社会思潮的走向不断思考,目的是将探索到的新事物、新观念、新发展传递于社会,推动人类知识的进步。”这种观点是很有见识的。让中华文化走进世界,与世界文化交流,这就要求编辑在创新过程中要有大视野:从中国看世界,从世界看中国。要看到中华文化是人类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华文化走向世界是我们的历史使命和责任。

中华文化走向世界应考虑两个层面:一是遍布世界的华人;二是世界文化层。从第一个层面看,中华文化的传播是世界各地华人所期待的,中国改革开放二十多年的国力储备以及在世界上的地位和影响,为世界各地华人所振奋。他们的这种期待,显示了中华民族历史文化的悠久和博大,显示了中华民族的强盛和未来。从第二个层面看,中华文化走向世界更是前景灿烂。这里引用一组数据:据统计,目前全世界有85个国家的2100多所大学在教授中文,另有不计其数的中小学、社会办学机构也在开展汉语教学,学习中文的人数达3千多万人。尤其是传媒认为,随着中国经济水平的提高和国力的提升,汉语将得到广泛的传播,并且有希望在新世纪成为世界第二大传媒语言。这些数字为中华文化走向世界已筑就了坚实的平台。作为出版人,我们深受鼓舞。怎样将中华优秀文化推向世界各地,编辑责任重大。因为从编辑的角度说,创新与中华文化走向世界是一体的。在这个过程中,要让中华文化走向世界,我们出版人首先要认识世界,全方位了解世界,尤其是世界文化层面。绝不能忽视“从世界文化看中国文化,从中国文化看世界文化”这个切入点。“中国要走进世界,文化必须先走进世界,至少要同步走向世界”。能站在这个高度看世界,再审视我们自身,编辑的创新理念与原创就有动力,精神才能提升;编辑主体的价值和意义才能得以体现;才能以饱满的进取精神迎接世界出版业日趋全球化的激烈竞争和挑战。

实际上,已经在这样做了。据《文汇读书周报》载:2000年《三联生活周刊》改刊后,越来越多的身在海外的华人作者,用涉及国际政治、经济、文化等全方位的文字,为国内读者打开了一扇世界之窗。本刊主编朱伟认为,这就是“站在世界看中国,站在中国看世界”,是国际作者群在“打造”全球视野。这种做法为文化的互动辟出了另一条路径,实质上是文化全球化的趋势,利于开阔编辑视野,强化文化产品的原创。

四、精神与使命

真正肩负起编辑的使命和责任,以开放的眼光审视世界出版业和文化走向,以学者化、专业化的敬业与奉献精神,固守滋生人类精神文明的这块沃土;在筛选和积淀中国优秀文化的同时,向世界输送传统优秀文化产品。这是WTO背景下,编辑原创与创新的历史必然。国际竞争的焦点是“内容”。这里的内容指什么?有文章谈到中国出版业业内人士陈昕在美国考察时,美国传媒集团总裁告诉他:内容“那就是进行文化创新,向市场提供更多的信息文化产品”。“出版作为内容产业来看,就是注重选择自身的独特性,即具有文化创新的品质。……产品优势是品牌优势的基础和前提”。这就要求编辑以独创的方式去经营出版内容。如何选择和推出颇具文化创新意义的文化产品,即发现和选择单个的创作主体的具有创新内容的文化产品,全仰赖于富有创新理念和全球眼光的编辑们来完成。编辑的原创与创新,选择与汇集,才能形成高品位的文化创新合力。

中华文化走向世界的时代意蕴

上个世纪的最后一年,我写过一篇《原创性与21世纪中国出版》的文章。在回顾近代以来尤其是世纪末中国出版业的现状时,面对经济全球化的走向,深感出版业走向新世纪、走向世界的过程中,出版人要进一步做出努力并付出更艰辛的劳动。外国出版集团介入中国文化市场,已经预示着新世纪出版业之激烈竞争。转眼,数年时间过去了,在WTO背景下,中国的出版业发生了很大变化;世界出版业进入中国市场的过程也随之发生着变化。先前的“预示”,现在已经变成了现实。世界出版业进入中国市场、中华文化走向世界的互动过程的机制已经形成,中华文化走向世界,融入世界文化已成历史必然。

一、期刊文化:进入世界出版文化阵容的先锋

据2003年年底公布的权威数字看,全国共出版图书190761种,出版发行的期刊950种,已跻身出版大国之列。但在人均拥有量上,与发达国家差距较大,尤其是在广大农村。同时,刊物的整体质量与“走出去”的要求仍有较大距离。

学术期刊和文化期刊,是历史与文化研究成果的平台,是研究成果传播的载体和媒介。尤其是现代网络背景下,更加显示了它自身所具有的特殊性,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的过程中扮演着重要角色。从自身发展趋势看,集团化的趋势已在中国期刊市场上出现,如《读者》《知音》等;从客观条件看,随着我国开放期刊发行市场,在国外期刊进人中国文化市场的同时,外国期刊的先进经验和发展模式也会得以借鉴,国际交往日趋频繁。去年5月在巴黎召开的国际期刊联盟第34届大会上,提出“期刊要做社会先锋”的口号。在国外期刊界的出版商和媒体巨头们看来:“中国出版业有取得更大发展,更加多样化以及更好合作的空间。”这里的多样化与合作空间里,期刊的出版发行就是一个重要的方面军。

为熔融铸期刊品牌,国家新闻出版总署实施的“中国期刊方阵建设”,旨在遴选和打造出具有世界影响的名牌期刊并团队式走向海外。2003年年底,教育部在全国高校又遴选出11家着名高校的学报,并给予重点扶持,以绝对财力优势来支持这些名校的期刊。这一举措,教育部称其为“名刊工程”。从自身看,这是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繁荣的重要组成部分;但从国家实施的战备品牌工程看,这对于推出一批国内一流、国际知名的高校品牌期刊,将从多个方面发挥作用。尤其是在深层背景上提升这些期刊的学术质量和装帧印刷质量,以自身的绝对优势进入世界期刊之林,这也是国家实施品牌战备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华文市场:中华文化走向世界的基石和驿站

同类推荐
  • 温古知今

    温古知今

    2010年,一个权威智囊机构评选了全球最具影响力的领导,现任中华人民共和国总理温家宝荣登第一。温家宝每次在重要谈话上都会引经据典,使人眼前一亮,那些诗句无不闪耀着总理的博学和智慧,让我们追随那些诗句,再次感受那些经典诗句所散发出的无尽的魅力。《温古知今》辑录了温家宝总理在历次谈话中所引用的古语和古诗句,并追根溯源,加以评析,更有对温家宝总理引用古语谈论当下问题的妙语点评,有利于我们了解一个血肉丰满、饱含着大爱而又博学多才、学富五车的总理。
  • 书法史论丛稿

    书法史论丛稿

    本书内容包括:里耶秦简文字书法论略、汉字行款渊源说、唐碑与“铭石书”的传承、颜真卿研究、徐浩研究、释怀仁《集王圣教序》等。
  • 汉族风俗史(第二卷):秦汉·魏晋南北朝汉族风俗

    汉族风俗史(第二卷):秦汉·魏晋南北朝汉族风俗

    本书以历史为经,风俗事象为纬,详尽描述了汉民族风格在各个历史时期的发展和变化。本卷记述的是秦汉魏晋时代的汉族风俗史,包括汉民族的形成、发展、汉族风俗的形成和发展,秦汉魏晋汉族的生产风俗、生活风俗、礼仪风俗、岁时风俗、信仰风俗、社会风俗等内容。
  • 契丹名族史

    契丹名族史

    我开始研究契丹史是在1964年,当时想报考陈述先生的“东北民族历史地理”的研究生,陈先生指定的专业教材是他所著的《契丹社会经济史稿》,并送了我一本,我就认真地学习研究了该书。以后参加了考试,成绩大约还可以,陈先生已经决定录取我,但政审不合格,未能去成。陈先生答应收我为门外生,我开始在他指导下从事东北民族史的研究,契丹史当然也包括在内。
  • 什刹海九记

    什刹海九记

    本书分为九记,从整体上对什刹海地区的历史文化进行了全角度的梳理和勾勒,是对什刹海地区研究和保护的系统总结。
热门推荐
  • 安魂使者

    安魂使者

    俗话说,书中自有颜如玉,书中自有黄金屋。美女和财富自古便是书中重要的组成部分,本书当然也不例外。各位看官,在您阅读本书之前,请允许小作为您沏上一壶龙井,点上一根中华。好茶,好烟,好书是用来细细品的。您沉住气,坐稳了,看小作慢慢道来......
  • 虎假虎威

    虎假虎威

    他以为他死了,可是他还活着他以为他可以摆脱身份再世为人,他入主禽兽的行列他以为他就算是当猫也至少是只合格的猫,可是……为什么那么多人都一副自己欠了他的样子?那个什么神兽是怎么回事?世界和平和他有什么关系?他……只会杀人好不好?为什么?你们都要缠着我?
  • 北冥国宁王妃

    北冥国宁王妃

    凤潇筱,出生于将侯府弟却体弱多病,天妒红颜终将她性命夺去。凤魑,杀手风云榜榜首,自出道来从无失手,但多年相依为命的姐妹却亲手了结了她,再次睁眼她已变成了她,且看冷血无情的她和热情似火的他如何携手,共度……
  • 后汉通俗演义

    后汉通俗演义

    本书再现东汉波澜壮阔的历史。作者历史观的局限性和某些错误思想,也不可避免地表露于这部巨着之中。例如对农民起义和少数民族运动横加诬蔑,对妇女的看法充溢着封建气味,在人事休咎、朝代兴亡问题上未能跳出天命论、因果报应论的泥坑等等,虽然与全书的民主性精华和巨大成就相比只处于次要地位,但毕竟是白璧之钻。我们渴望有一部观念先进、文笔优美、足以充分反映历史真实的新的中国历代通俗演义间世,但在尚无此类新着间世的今天,蔡东落的这部巨着仍然是迫切需要的。只要以分析的、批判的态度阅读它,便会在普及历史知识、提供历史借鉴方面发挥积极作用。
  • 积雪付言斗遍天下:抢邪王

    积雪付言斗遍天下:抢邪王

    二十一世际的顶级特工,因组织怕控制不住风千元和风千姗,派出她们俩最好的姐妹去杀她们,死后不小心穿到飞鸿大陆,灵魂附到一对双胞胎的身躯里。她们轮回了,一旦喝了孟婆汤就会淡忘从前。风停吧,鸟儿不在飞了千年之战还是会将她们引到千年前的战场,将迎来一场厮杀,南宫流风将是你们姐妹厮杀的引子。去吧,世界需要你,积雪,女娲之位永远会是你的,南宫流风也会是你的,杀了付言,他永远会是你的。心在预,脚在含,风雨无阻,爱你十生十世!——风的预。
  • 凤舞乾坤

    凤舞乾坤

    刚出江湖的毛头小子,什么都不懂,什么也不会!是就此沦落成泥,还是崛起为一代大侠!其中的曲折险阻,重重复重重!既定的命运谁也逃脱不了!
  • 浮生镜记

    浮生镜记

    腹黑少女不断攀登,野心勃勃要做女王。上一世是天上的女王,这一世投胎成了凡人,也要做女王!
  • 知识产权制度论

    知识产权制度论

    长期以来,知识产权就是一个世界瞩目的话题,但知识产权制度在理论及实践上却存在许多空白。特别是不少学者认为,知识产权制度仅是一项法律制度,而未能将其看成是一种与经济社会的发展紧密联系的制度或关系。本书通过对知识产权制度的经济社会关系的研究,较全面地对知识产权制度进行了界定、分类,并从多个方面对其进行了论述。
  • 林下灵修传

    林下灵修传

    本书是对理想形态的憧憬,是写意人生所经所历的抽象画。各种欢乐和痛苦,成功与磨难,使我们渐渐长大,渐渐成熟,渐渐改变着对生活的认识,不再那么棱角分明,不再那么飞扬跋扈……青春,有因缘际会的相遇,也有宿命所决的迷茫;有田间花下的浪漫,也有刀光剑影的悲壮;有侦观世事的深沉,也有对酒当歌的张狂。但是,青春,无悔。那么那么多的邂逅,那么那么多的冒险,也有那么那么多的生死离别。往往曲终人散,弦断音绝之时才算收场。但青春留下的痕迹随着时间飞扬,随着记忆飘舞,直向远方。是荡气回肠的故事,解意着那一颗懵懂、稚嫩、沸腾的心。
  • 化学常识速读(速读直通车)

    化学常识速读(速读直通车)

    本书基于向青少年们介绍化学常识的基础,将古往今来无数中外化学家的化学科学研究和实践的成就汇集在一起。并且分别介绍了许多科学家的优秀品质和他们对事业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严谨的学风。同时,还介绍了化学在生活中的实际运用,体现出化学对工农业生产、国防和科学技术现代化以及人们的衣、食、住、行的重要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