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5362000000013

第13章 划船老墙门的那些人那些事

林文源

温情记忆院质朴而深厚的野划船冶文化基因

托尔斯泰有句名言“幸福的家庭都是相似的”,幸福的城市也变得越来越相似,城市文明的建设也往往趋于雷同。宁波江东区的中心,却有个例外的社区,二十年来,它的社区文化建设可谓风生水起,独树一帜。如果你有兴趣寻访,在宁波繁华的百丈东路和彩虹南路的交叉口,走进朝东的短短的背街小巷——划船巷,中段跟荷花路垂直,向前直走是栎木巷,整个“田字格”般的居民区就是划船社区。这块面积0.19平方公里的区域,有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建造的楼群104幢,墙门275个,居民家庭3891户共10420人,流动人口3265人。漫步其间,依稀还带着点怀旧的地域色彩,一幕幕平常甚至有点平庸的生活现场扑面而来,为城市文明增添了真实而有个性的一笔。

划船社区的模样有点陈旧,内涵却极其鲜活而璀璨夺目。社区建设成就斐然,先后获得五十多项省级以上的荣誉,仅仅是全国和中央级别的就有点数不过来:全国模范居民委员会(1995)、全国精神文明建设工作先进单位(1999)、全国社区侨务工作先进单位(2002)、全国创建文明社区示范点(2002)、全国文明单位(2005、2009)、全国和谐社区建设示范社区(2009)、全国文明社区(2009)、国家级充分就业示范社区(2010)等。

没有到过划船社区的人会觉得,如此出挑的模范社区,一定有着深厚的文化积淀,所以居民素质高,社区文化建设成绩突出。在历史文化名城宁波,这样的判断,未必不当。

据江东区档案记载,江东栎木镇栎木巷有栎木庙(今划船社区荷花庄公园边上),始建于明朝,供祀北宋鄞县令张峋,纪念他兴修水利,体恤民情。庙前东侧规定放置“龙船”,每年农历八月十六,当地渔民都要在张斌桥外的东塘河一带,进行划船比赛活动,一直延续至建国初。船赛之日,各龙船挂灯结彩,打扮一新,敲锣打鼓,相互角逐。河岸两旁,观者成群呐喊助威,热闹非常。这项喜闻乐见的群众体育活动与栎木庙有关,更成了划船社区的历史印记。

关于划船巷来源的另一个传说是,相传汉末名医张仲景为避战乱,来到西栎社一带隐居。当时江东一带河道纵横,张仲景坐着船日夜奔忙,为百姓看病,治好的病人可谓不计其数,老百姓都称他为“活菩萨”。张仲景后来离开了栎社,本地的民众对他依依不舍。老百姓为了表达对张仲景的感激之情,就把每次张仲景上下划船诊病的巷口改名为“划船巷”。

划船社区内南北走向的主路——荷花路,也大有来头。原先此地就叫荷花庄。荷花庄并非村庄,只是城外的一个荷塘。明末清初,一代武林宗师、武当派的再传弟子、内家拳的传承者——王征南,在参加反清复明的抗争斗争失败后,隐居于鄞县宝幢同岙村。他拳术精湛,兼通医术,与当时的学问大家黄宗羲等交往甚密。他们在这个荷塘边切磋论道,还在荷花塘内把桩摆成荷花型,站桩练功。王征南晚年热心传武功授医术,弟子中就有撰写《内家拳法》的黄宗羲之子黄百家,还有至今赫赫有名的“陆氏伤科”的创始人——陆士逵。城郊荷花塘周围,因为很多人拜师学艺往来方便,纷纷搬来居住,渐渐变成了一个小村庄。后人干脆称呼为“荷花庄”。

辖区内还有座已经湮没于历史的卖席桥值得一提。时至今日,鄞州区(旧称鄞县)是全国席草主要产区之一。河姆渡遗址中出土的草席残片,表明七千年前的先民已用野生水草编制草织物,用以铺地、遮阳。而席草栽培历史悠邈,有文字记载可追溯到唐代前。据记载,唐开元元年(713),鄞县的席草编织品已出口日本、朝鲜。南宋初期,鄞县西乡一带席草广为种植,特别是黄古林的草席已成为宁波响当当的特产。据元《四明续志》载:“甬东里多种席草,民以织席为业,著四方,曰明席。”清光绪年间,黄古林年产草席上千万条,有席行23家,除内销外,还远销东南亚各国甚至欧洲、非洲。当年,甬城这座连接城乡的三江交汇通海的河道上的卖席桥商贾云集,热闹程度可以想见。

老百姓赋予这种宁波特产非常传奇的说法。传说吕洞宾在得道后来到了江东地界,将沿路细长圆滑的蔺草变成了草垫子。有一天他来到现百丈路与彩虹路交界处,到一座石桥边的药铺内买药材用以救济百姓。药铺掌柜的女儿白牡丹看到神仙吕洞宾手中用草编织的垫子,便不收钱,用药换了这个新奇的草垫子。少女白牡丹与左邻右舍反复琢磨这个让人喜爱的草垫。终于,心灵手巧的她也编出了光洁耐用的草垫,而且草垫越编越细巧,越织越密实。后来,她把垫子编的与床一样大,发明了价廉物美的寝具草席。善良的白牡丹又把编织技艺传授给了千千万万的平民百姓。而后人为了纪念吕洞宾和白牡丹,这座石桥便被唤作“卖席桥”。

这些和划船社区有关的历史人物故事,亦真亦幻,听来饶有趣味。但我们稍加思考,就会发现这些热爱生活、感恩先贤、互助共享的故事中,承载着本乡本土祖辈传递下来的朴素而美好的生活愿景,反映的是民间乡土文化的精神追求和价值取向。这些非物质的文化遗产,其旺盛的生命力、感召力成为维系人们世代延续和谐共生的动因。

而历史时空凝聚的优质文化基因,将在潜移默化中持续地温暖、滋润着人的心灵,引领一代代的“划船人”迈向实现人生梦想的通途,使划船社区的今天、明天能够迎来另一次崭新的续航里程。

墙门文化院从城中村到新社区的划船故事

随着城市化进程在全国范围的推进,江南水乡的别致韵律成了过往云烟,低密度的自然生态也早已荡然无存。经过三次旧城改造,渔民洗脚上岸,农民告别田野,曾经的“城乡结合部”成为了宁波的中心区。2001年7月,由原来的划船小区等四个小区居委会合并成划船社区。社区里除了少量居民,住户大多数是农转非的渔民、农民。20世纪八十年代建造的居民楼,基础设施都比较落后,配套的服务设施几乎没有。如何让昔日的“渔佬儿”成为现代都市的文明市民?如何将“城中村”改变成宜居的城市社区?划船社区俞复玲书记的心里,装着满满的社区变革进程中的故事。

“一代四员”,墙门文化的萌芽

划船社区最大的特点就是和谐;而和谐的最大秘密在墙门文化;而墙门文化的核心在于交流。俗话说“远亲不如近邻”,在传统生活中,最让人感到温馨的就是邻里之间互相关心与帮助。但是在八十年代已经建成的这一片老区中,主体早已不是原地洗脚上田互相熟识的人们了,如同所有的城市社区一样,这里也是一群陌生人的空间。社区成立以前,划船小区、荷花庄小区等的老一代街道干部就在想,能不能把传统老墙门的文化引入现代的社区呢?能不能让居民走出家门,让他们相识、相知,就像以前走门串户一样,建立有人情味的邻里关系?于是他们想到了要搭建一个平台,为居民的相互交流创造条件。

这就要说到“一代四员”了,是1997年的事情。当时社区有104幢楼房,275个墙门。他们让每一个墙门推举出一位居民担任墙门代表,四位居民担任安全员、宣传员、劝导员、卫生员。他们的任务就是做好墙门楼道的“当家人”,带着“安全”“卫生”“宣传”“劝导”等方面的关心,走进家家户户。这些“当家人”有居民召开墙门会议集体选举产生、有实行轮值制的,楼道有了主心骨,凝聚的热力一下子就产生了。比如陈银兰,荷花一村4幢西墙门推选的墙门代表。邻居们亲切地称呼她为“阿兰姐”。在她的带领下,她所在的墙门年年被评为先进墙门。她是有名的活雷锋、活菩萨。荷花一村6幢207室住着中风老人邬中兴,他的肚里有本爱心账。身边有时没有亲人照顾,陈银兰不请自来,登门照顾他。有时肚子饿了喊不应,陈银兰已经把热气腾腾的饭菜端到了她嘴边。有时常备的药快吃完了,不会骑车的陈银兰已经走到大老远的“开心人大药房”把药给买来了。陈银兰常讲自己去买药运气好得很,她一去药店就打折,甚至会碰到白送药的情况。这时老邬就会流出眼泪,他知道陈银兰又为自己垫付了药费。老邬知道自己生了病行动不便,也会发发脾气,但不会嫌弃他的最终还是陈银兰。

独居老人汪桂娣也常常念叨阿兰姐的好。汪老太太视力不好,行走不便。几年来,老人却因为阿兰姐风雨无阻,帮她买菜,使她餐餐有新鲜可口的小菜。周围邻居,看到汪老太太总是浑身上下清清爽爽,精神很好,全然不像一个孤独无助的老人。因为,就连平时老人洗头理发,陈银兰也会扶着一起去。而周围很多老人生病住院了,也会念叨“阿兰姐”,因为第一个到医院来探望他们的总是陈银兰。她的心里装着许许多多社区里跟她无亲无眷的老人们。

故事是一个一个交织起来,然后结成了温暖的邻里网。

墙门“一代四员”的带领示范效应非常显著,激发了居民们的集体荣誉感,参与意识和团队精神大大增强,创出了一个个特色墙门。1997年除夕,在原支部委员严晓真的倡议下,她所在的墙门通过了一项提议,把墙门命名为“齐心楼”;消息传开,其他墙门也纷纷响应,打出了“同心楼”、“知心楼”、“学子苑”、“温馨楼”等28个特色墙门。各墙门根据自己特色,举办起丰富多彩的墙门活动,如卡拉OK演唱会、纳凉晚会、知识竞赛等。每年除夕,墙门里东家弄两个炒菜,西家端两盆点心,大伙聚在一起吃团圆饭,其乐融融。

“八心九情十进墙门”掀高潮

“八心九情十进墙门”听起来有些繁多,但做起来却非常简单,它可是划船人共同的美好追求。这“八心”指的是爱心扶助老弱、热心守望邻里、诚心献给他人、信心留给自己、尽心服务居民、专心开创事业、美心优化环境、同心建设社区;这“九情”指的是父母养育情、儿女孝顺情、长辈关爱情、晚辈敬老情、兄弟手足情、夫妻连理情、姑嫂姐妹情、妯娌和睦情、亲属同根情。“十进墙门”指的是方针政策、法律法规、公德规范、文明新风、科学技术、科普健教、教子育人、文化艺术、体育健身、美化绿化。“八心九情十进墙门”,实际上就是将这片土地上的传统伦理道德与现代城市生活的价值理念融为一体,化为具体入微、贴近百姓心坎的话语,走进老百姓的日常生活。用老百姓的话说是可亲、可感、可行。

我们一起走近几位社区里真心真情的楷模,听听她们的故事吧!

朱美琴是划船社区的老书记。她从鄞州区水产局退休后,任划船小区支部书记兼主任。1998年,朱美琴带头出资3500元,设立了全市第一只小区慈善基金——“阳光工程”,为下岗失业人员送去温暖。现在她家从划船社区搬至飞虹社区了,但她仍保留着每年为基金捐款的习惯。1999年社区居民戎某犯法入狱,妻子、女儿,生活困难。朱美琴知道后,主动上门谈心,打消他妻子要离婚的念头,并从此每年都给他们送去钱物,还为他家还债,帮助他们渡过难关。戎某一家感激地说,朱书记是我们的大人(母亲),没有她,我们家就破碎了。两家人从此还结成了“亲戚”。2001年起,朱美琴结对一户母亲患精神病死亡、父亲失业、祖母无劳保的贫困家庭。她开始每年资助300元,2003年起又增加到每年600元。社区有个困难户,她带着居委会奖励自己担任墙门代表的两瓶油,自己又买了一袋大米送到他家去看望。社区的十名扫街保洁员,朱书记每年出资夏天为她们送饮料,冬天为她们送糯米团。2005年社区里有个外来务工人员,患心脏病生命垂危,急需开刀,无医药费,社区居民纷纷出动资助。朱美琴事后得知,立即捐助500元。这样的事情实在是不胜枚举。

而刘敏仙被她的亲属们称为“家族里的总指挥”。并非巨富大款的她,省吃俭用,几十年如一日为家族里几十位亲属的大大小小事情而奔波。她组织大家族集体旅游;招呼大家节假日聚餐;她丈夫的大哥重病住院时,在加护病房无微不至地照顾、送饭,四十多个日日夜夜,直至为其送终。同样,她也是一位心系邻里冷暖的墙门代表。划船巷28号的李国宝,因病重急需手术,而一时又筹措不到所需费用,她闻讯后立即拿出100元钱,又挨家挨户动员楼群的居民共献爱心,在短短2小时内就募集到980元,解了燃眉之急;百丈东路15号有一户因丈夫患大病,生活非常困难的家庭,而偏偏屋漏逢着连夜雨,儿子又得疾病,卧病在床,因为没钱在家硬挺,又是她前去看望,拿出钱,叫他马上去医院治疗。2000年的重阳节,她捐赠了一辆价值2000元的轮椅,让行动不便的居民实现了到小区公园走走的愿望。

周美娣是社区老百姓讲得最多的一位好媳妇。39岁那年,正当壮年的丈夫撒手人寰。家里上有63岁的婆婆,下有四个未成年的孩子。婆婆考虑了又考虑,先后四次劝她改嫁,提出自己回乡下单过。周美娣含着眼泪说:“妈再苦再累,我们一家人要在一起,我会服侍您的。”单身女人养育四个孩子的艰辛可想而知。作为教师,白天她要面对几十个学生,繁重的教学任务不敢有丝毫马虎,因为每个孩子关系到一个家庭将来的幸福。晚上回家,她又要忙里忙外,照顾四个孩子。幸好,“寒门出孝子”,经济的拮据也让四个孩子迅速懂事,个个都努力上进。二十多年过去了,周美娣没有一刻忘记自己对婆婆许下的诺言。有好吃的,她第一时间端到婆婆面前;新翻的被子,她第一时间搬到婆婆床上……全家人相濡以沫,最终渡过了命运的坎。现在,同样衰老的周美娣,还是陪老人到里弄、公园走走散心。同墙门的老人又是感动又是羡慕,纷纷感叹,有这么好的媳妇,真是她婆婆前世修来的福分。

实际上,十进墙门最终化成了动人的八心九情出墙门。家庭和谐了,社区也就成为了和谐的大家庭。

划船社区为了让普通家庭里不普通的温情故事温暖更多的人,定期进行大规模的评选表彰,把感人事迹汇编成册、排成节目,使“九情”走进人心,家喻户晓。社区还以家庭为单位,开展“和谐家庭”、“五好家庭”、“文明家庭”、“平安家庭”、“学习家庭”、“助廉家庭”等创建活动,举办家庭才艺展示、厨艺比拼、知识竞赛等文艺活动,倡导家庭和睦。对于有疾病、生活困难居民的家庭,社区建立了“糖尿病俱乐部”、“相约星期二”等各类组织,招聘了5名困难群众担任联络员、信息员,以调动他们的活动热情。社区还依托党员联络大组,广泛开展志愿服务活动。完善定向长期帮困结对制度,共结成帮扶对子469个,每年平均发送的各类慰问物资约有16.5万元。为使居民的生活充分感受到家园的便利与温暖,社区构建起“一站五圈”的社区社会化服务格局。“一站”即社区服务站,“五圈”即社区生活、卫生、文体、为老和互助等五个“十分钟服务圈”,全天候提供各类便民利民服务。

“草根文化”秀墙门魅力

社区居民物质生活改善、环境需求不断满足以后,必然对精神文化有了更大的需求。划船社区的文化活动是丰富多彩,在社区的扶植、引导和整合下,这些自娱自乐的草根文化活动,表现出蓬勃的生命活力与独特的文化魅力。接地气的文化让墙门里老百姓的心贴得更紧了。

划船社区最有意思的是文体类的民间组织。划船社区艺术团,成立于2001年,是从社区墙门中脱颖而出的“新星”。这是一个特别能创造的艺术团,擅长挖掘社区生活的丰富内涵,讴歌身边的新人新事。像著名《划船之歌》组曲(《共奔小康向未来》,《请到划船社区来》、《我们是划船人》)就是他们的作品,歌曲表现的划船人在社区创建中齐心协力、乘风破浪的精神风貌,一唱起来,每一个划船人都激动不已。他们排演的甬剧表演唱《墙门年夜饭》,形式喜闻乐见,充满乡情乡音,每一个划船人都感觉说出了藏在心里的邻里亲如一家的话。其实,这些节目也传递着昂扬向上的社区正能量,带动着居民精神生活的全面健康发展,也展现出宁波城市民间文化的无穷魅力。

艺术团成立至今,已经发展出15支门类丰富、风格迥异的专业团队,拥有文体骨干500多人。各团队有一大批既有专长又热心群众文化的能人,比如被划船人称为“百姓音乐家”的吕明老师,住到划船社区9年了,一直义务为社区写歌,已经写了有几十首。他的曲调和歌词都充满了浓厚的生活趣味,因长期住在社区,创作又是围绕居民们的身边事,特别受老百姓的欢迎。到社区“市民学校”听吕明老师的声乐课,成了老百姓生活的一个期待。吕明老师还创作了一个特殊的马灯调,那是巧妙地将居民家中补锅声、补碗声、弹棉花等十几种声音,编成的乐器小合唱《快乐的手工匠》。这首曲子还有幸被搬上了央视的《梦想剧场》。2002年初,他为社区写了一首《请到我们划船来》,从此社区有了一支欢快优美的社区之歌。

艺术团的作品真是数不胜数,如表演唱《小小香袋浓浓情》、《邻居甜蜜蜜》、《我爱我的好家园》,摇滚快板《划船明天更辉煌》,音乐剧《悠悠歌声邻里情》等,其中《划船之歌》获得浙江省社区之歌大赛创作、演唱金奖。舞蹈队荣获街道舞蹈大赛第一名,健身队荣获街道第五届运动会健身球第一名,武术队获江东老年运动会42式太极拳、剑冠军。而富有民族风格的社区腰鼓队,加入了历届国际服装节的千人腰鼓方队,参加了跨世纪百人腰鼓大巡游。“红石榴”戏曲队和“红叶”舞蹈队,多次走出社区,开展“下乡送戏”和经常性的节庆义演等。墨香缘书画组已经出版书画专辑二期,举办书画展十期,还每年为军烈属、老干部书写春联。他们用自己的技艺,为居民们带来了高雅的艺术享受。

艺术团还是大型活动的骨干力量。他们参与了社区“讲科普、颂八荣”国庆文艺晚会、“桑榆晚晴、社区同乐”重阳节联谊会、“越剧百年、戏迷同乐”越歌表演唱等专场演出,可以说他们是所有划船百姓最喜爱的明星。2004年在春节期间,划船社区组织了“龙舟竞渡闹元宵”活动,艺术团发动踩街表演的人数竟然有上千,有女子舞龙、街头腰鼓、响器奏鸣等,成为那个春节街头印象最深的一道风景。

针对不同类型的社区民间组织,划船社区有不同的帮助办法。对服务类民间组织,划船社区引导其更新服务观念,探索新型社会服务手段,为社区居民提供更优质的服务。如老年协会,他们关心同龄人的疾苦和需求,维护老年人合法权益。对精神文明类社区民间组织,使其融入社区的各项活动。如1995年在荷花庄小学组建的全市首个校外文明中队,由老年教育志愿者担任校外辅导员,参与社区未成年人帮教工作。

社区有众多学习类社区民间组织。刚才说的“市民学校”就是其中的一种,市民学校由具有教育经验的人负责,课堂就是社区教育中心,聘请学有专长的热心人士任教。每个居民都有机会进入课堂,增长知识和本领。“快乐读书坊”有自己的学习课题和内容,自学后还集中讨论、撰写心得,社区报《划船人》还开辟专栏发表他们的作品。“读书坊”还经常带领老人外出参观,如去慈城的县衙、孔庙、学仕馆,更好地了解家乡宁波这座历史文化名城。

而我们还欣喜地发现,划船社区历史积淀的人文典故的传播,已经让全体“划船人”具有一种深刻的归属感。每天走过划船雕塑,回看划船人的勃勃英气,每个划船人都有一种由衷的骄傲。划船社区作为城市里地缘性群体和区域性社会,它的文明建设程度对于城市的可持续发展有着深远意义。划船人的生活方式和心理取向,独特气质和生活质量,毫无疑问,已经成为了宁波新的文化地标。

小巷总理院党的野十八大冶代表从社区走来

我们不能忘记划船社区建设的“舵手”——俞复玲。她担任划船社区党委书记已整整10年。她是全国优秀党务工作者、中国小巷总理之星。2011年7月1日,她受到胡锦涛总书记等中央领导的亲切接见,温家宝总理亲自给她颁奖。时任国家副主席的习近平称赞她“做得很好”。2012年,俞复玲出席了党的十八大。2013年4月,浙江省委组织部发文,以个人命名的“俞复玲365社区服务工作法”在全省范围开始推广,这在浙江省是首次,在全国也属罕见。

“别人感觉我适合做社区工作”

在一个阳光明媚的午后,我遇到了这个小巷总理。

“我是2001年下半年到社区工作担任书记,2003年到划船社区,之前在企业做管理工作。之前,我也不想到社区来,我的印象里社区工作是婆婆妈妈的事情。但别人感觉挺适合我的,劝我去试试社区工作。我通过层层笔试、面试,被录取了。进来以后,我也没有大干事业的愿望,但既然自己挑选了这份工作,我就是要对这工作负责。”

金色的阳光落在室内,与俞书记的朴素无华却掷地有声的讲话一起,给人特别温暖而清明的感觉。

俞书记说:说实在,社区工作也是蛮苦蛮累的。但做了以后,越做越离不开,因为所做的工作,都直接触及居民的生活状态。当我们的工作转化为他们很朴实的赞扬,对你的微笑和问候,自己觉得蛮开心的。

我们发现言谈中,除了工作被认可的成就感,更多的是她强烈的责任感和事业心,促使她全身心地融入到社区工作中,从而摸索出了一条卓有成效的社区建设之路。她重复最多的是——萦绕在她的脑海里的一个大大的问号:“为了社区居民生活得好一点,我们应该做什么?”

社区环境整治是她带领社区干部群众做的第一件大事。如今漫步在划船社区里,怡人悦目的绿树鲜花比比皆是,文化墙和休闲娱乐设施近在咫尺。而俞书记到任伊始时,处处还是老小区普遍存在的问题:环境脏乱差,居民对物业管理意见大、物业费收缴难等。她带领社区干部发动党员带头缴费,还向政府部门积极申请老小区改造的经费。正是因为社区下了决心改变现状,环境得到了整治,物业费的收缴率,也从原来不足30%升到了97%。

最近,划船社区又在宁波市城镇生活垃圾分类项目中走在前列。2013年年初开始,社区分批向居民介绍垃圾分类。针对老年人的生活习惯,社区想方设法让分类意识简单化:鼓励自行处理可回收垃圾;区分日光灯管、电池、染发剂等有毒物;回收厨余垃圾用社区每月发放的专用袋。长期形成的生活习惯要改变,需要时间,但俞书记充满信心,“只要发挥身边党员志愿者的力量,把他们培养成示范户”,她说,“互相感染的力量是很强的,如果形成了垃圾分类的良好氛围,大家都会跟着一起做的。”她想出了个主意,如果居民们平时把一些污染物积累起来,由社区统一回收,可以获赠绿色盆栽,2个月施行下来效果显著。俞复玲信心满满地说,争取用1到2年时间,在划船社区内把垃圾分类真正推广开来。

她破解的第二个难题是,解决社区居民养老问题。“空巢”是我国人口老龄化趋势之下,特别是人们的生活方式、观念转变当中产生的一种客观必然的现象。划船社区的居民大都是三十多年的老住户,随着老人年龄增长,身体功能退化,需要人照顾,而身边无子女或者子女工作忙照顾不过来。面对这个矛盾,俞书记认为社区对老人的支援就显得尤为重要。2004年,划船社区办起了老年食堂。“三无”老人等,其费用主要由政府负担。有经济能力的老年人自己购买服务,社区给予适当补贴。俞书记自豪地说,我们能保证每个有需求的老人吃上热乎乎的一荤一素一汤。而在情感和心理慰藉等方面的服务,社区也在积极跟进。

俞复玲经常说:“最好的服务就是最好的管理。”但仅仅依靠社区管理人员的工作,社区的有效服务还是难以真正实现。所以,俞复玲发动群众,进行自我服务和自我管理。墙门文化里的特色社会组织就是一种最重要的方式,活跃着3000多名志愿者。家里的电器坏了,“阳光8号”志愿服务队每月8号雷打不动在社区设岗为居民维修家电。独居老人没人陪,“晚霞驿站”会组织志愿者上门问候。居民间有了矛盾,“老娘舅协会”会调处。社区里的一位修车铺师傅,受到社区精神的激励,自发长期为60岁以上的老人提供免费维修。社区温馨和谐的家庭气息,也从他们的服务中洋溢开来。

365社区服务工作法

“365社区服务工作法”,是江东区政府以俞复玲为代表,在划船社区工作经验的基础上,总结全区先进经验,提炼出的工作法。它包含两层含义:一是倡导全年365天,通过走访、网络、电话、短信等方式收集、分析,快速处置居民反映问题,时时处处为社区居民提供快速、便捷、精细化服务。二是内容,包括“三联”、“六服务”、“五机制”。“三联”指的是社工联勤、党员联动、志愿联盟;“六服务”指的是区域党建服务、综合便民服务、智慧信息服务、社会公益服务、特色精细服务、共享文化服务;“五机制”指民情收集机制、民情分析机制、民情处置机制、民情反馈机制、民情评议机制。

“365社区服务工作法”的雏形,是俞复玲十多年如一日忘我投入社区工作的真实写照。“有事来找我”,是她的口头禅。担任社区书记10年,无论刮风下雨,还是严寒酷暑,她每天一早就到社区角角落落走走看看,记满了厚厚20余本“民情日记”,每户人家情况都烂熟于心。她记的内容大多是家长里短的小事,但件件都放在心上。她把社区内的每一位居民都当成自己的家人,一见面就嘘寒问暖,工作再忙,都雷打不动地去看望社区老党员、残疾人、独居老人、困难户,了解他们的要求和希望,临了总忘不了加一句:有事来找我。

荷花二村的一位失业人员,俞复玲多次联系用人单位为他提供就业岗位,都被他拒绝。“明明想工作,却因许多不切实际的要求,不愿意接受。”俞复玲就用自己当年40岁重新再就业的例子讲给他听,亲身的例子对居民的思想触动很大,在社区的协调下,他终于又走上了工作岗位。每每提起这事,他都有说不出的感激。“群众的事情,一分钟也不要拖,能办则办,不能办也要有个交代。”俞复玲这么说,也这么做。

为了使社区下岗贫困家庭重新再就业,俞复玲组织成立了“为民活页社”。她根据失业人员的不同情况、不同需求,结合居民的实际,进行A、B、C、D分类管理,提供适切的帮助。有段时间,俞复玲每天只休息5个小时,每天带着社工通过网络寻找、电话记录、上街兜查,与辖区内企业联系,发倡议书等各种形式,为失业人员收集各类岗位信息。每天上班第一件事就是留意社区网站和社区门口电子信息屏提供的最新用工信息符合哪些居民。

社区工作确实是良心活,怎么使服务常态化?“要搞好社区服务,首先靠的是坚强的党组织堡垒。只有班子一团火,书记作表率,党员个顶个,才能把居民一家一户办不了的事情办好。”俞复玲经常这样说。为此,早在2003年划船社区就开始推行“管线包片联户”的联系群众方法。社工每人负责一条业务线,承包250户居民的片区,每月走访25户居民。这一带有温情的硬性制度,较好地解决社区工作“机关化”、社区服务不到位、社工主动性和积极性不够等问题。

“群众的需要就是社区党委服务的方向,我们力求让社区的每一项服务都有章可循。”俞复玲说。这就是365社区工作服务法中细分“六服务”的原因。这六类服务详细地阐释了为谁服务、谁来服务,以及服务如何“适销对路”,讲求的是服务方式要“接地气”。这些服务内容不但全面,而且还创出了划船的特色。如在养老服务方面,划船社区整合居家养老服务中心家政服务和社区福利院养护服务资源,建立“家院互融”养老新模式。在就业服务方面,社区借助社会力量组成就业志愿援助联盟,目前社区总体就业率达到了99.7%。在健康服务方面,社区为60岁以上老年人建立健康电子档案,并每年为居民提供免费体检。服务的细致入微,使得不少老年居民逢人便说:“儿子再好,还是社区好。”

“做使你快乐的人”

在党的十八大会议间隙,俞复玲在接受“浙江在线”栏目采访时,动情地描述划船社区的幸福奥秘。“这是一个老小区,小区里的人际关系都很好。在社区里,人们相识、相知、相助就像一个其乐融融的大家庭。”她说,“社区虽然老了点,但是处处充满着人情味。他们都说住在划船很幸福……每天看到社区居民脸上都有笑容,那是我最幸福、最快乐的时候!”

充满真诚和善意的微笑,能够驱除阴霾,化解矛盾。“同样的问题,同样的情况,在其他社区可能解决不了,但在划船社区,俞复玲总会想出办法解决好。”百丈街道党工委书记冯全国说。停车难曾是划船社区管理中的一个新难题。作为开放式的老社区,这些年越来越多的私家车使得居民停车陷入窘迫的境地:居民车辆找不到位置停,外来车辆又频频来添堵,一到上下班高峰,整个小区成为“困城”。为了解决停车难,一年多时间,她进楼入户听取居民意见,跑上跑下协调,单就听证会,就开了20多次,参加听证的人群涵盖了有车的、没车的,老中青三代,业主和租户等,这一步步的工作为的就是让尽可能多的居民满意。除了做居民工作,她还促使社区、物业、城管进行了三方合作,通过科学划线,在原有基础上继续“挖潜”,新辟出60多个车位。此外,她还多次上门与辖区的嘉汇国贸楼宇、宁波成人学院等共建单位协商,努力争取错时停车管理,有效地利用共建单位晚间空置的场地。最近,居民们开心地反映:“我现在下班后,不需要心急火燎地赶回家抢车位了。”

在俞复玲和她同事们的不懈努力下,“做一个使人快乐的人”已经成为了划船社区的一种颇为流行的道德风尚。有一次,社区里一位盲人在和俞复玲交谈中提起:“我虽然眼睛看不见,但是我一直有一个愿望,就是到海边去听一听大海的声音。”俞复玲被深深地打动了。为了圆他这个梦,社区就策划了“盲人听海”活动。在“全国助残日”那天,社区组织盲人们来到了海边。第一次来到海边的盲人们用手触摸着海浪,兴奋不已,用心感受着大海的魅力。他们相互携手走到沙滩上,“我听到浪花的声音了,好想跳下去。”一位盲人一边激动地说,一边弯下腰去用手插在细沙中。

做一个使人快乐的人,很多时候也意味着担当和自我牺牲。因为当时社区工作的繁琐细碎,有时又常常连轴转,居民们总是看到俞复玲是提着一个装了饭盒的竹篮上班的。久而久之,社区的居民们便又是感动又是心疼地称她为“饭盒书记”。细心的居民还发现,社区工作者为了节省时间,自带午餐在划船社区工作站成了大家的一种习惯。“我们社区是先进社区的典范,我在这里工作的几年感到压力很大,但社区居民非常支持和配合我们的工作,再苦再累也觉得非常值得”,这是划船社区的一名普通工作人员的告白。

10年来,社区发生的大事、难事不少,俞书记和承包片区的社工们总是第一时间出现在现场。为了工作,她自己也忽略了很多作为妻子、作为母亲应该担负的责任。前年,丈夫生病,她分身乏术;去年,女儿结婚,她没请过一次假……她把所有精力都交给了这个“家”。

做一个快乐的人,点燃了每个划船人的心。“利群楼”里退休的党员干部多、觉悟高,他们最乐于帮困助贫;“同心楼”里的居民每户烹饪一道菜,年年同吃年夜饭。在划船社区,每一个墙门不同的名字背后都有一段生动的故事。而“邻里守望卡”是划船社区墙门的一张亲情“名片”。卡片的正面印有同一个楼道住户的室号、住宅电话,以及家庭应急电话、社区办公室、服务站、医疗站、警务室的常备电话。反面则写上了互相沟通、互相帮助等“守望”的内容。“大家都是邻居,家里有事打个电话联系联系。”这是墙门居民之间打招呼经常说的一句话。这就是划船人所做的,“做一个使人快乐的人”。

同类推荐
  • 文景之治

    文景之治

    “中国文化知识读本”丛书是由吉林文史出版社和吉林出版集团有限责任公司组织国内知名专家学者编写的一套旨在传播中华五千年优秀传统文化,提高全民文化修养的大型知识读本。
  • 章门弟子与近代文化

    章门弟子与近代文化

    在近代中国,成就卓著的大学者,不乏其人,门下弟子也所在多有;但是作为整体,其弟子能成为某种符号,被外界认同为“某门弟子”者,却不多见。人们耳熟能详的主要有二:“康门弟子”与“章门弟子”。康有为作为著名的今文经学家、戊戌维新运动的领袖,早年在广州万木草堂讲学,曾培养出一批弟子,其中以陈千秋、梁启超最为出色。
  • 绵山故事与传说

    绵山故事与传说

    同窗好友融亮及青年作者的又一新作《绵山故事与传说》即将付梓。融亮约我作序,并说:“这件事是你我一起策划的,非你莫属。”看来义不容辞,只好从命了。我和融亮是大学时代的同学。他生长在“三贤故里”(“三贤”指春秋晋国贤臣介之推、东汉太学生领袖郭泰、北宋名相文彦博),是听绵山的故事传说长大的。他小我三岁,当时还是个内秀腼腆的小伙儿。他才思敏捷,学习刻苦,成绩骄人。
  • 菊与刀:揭示日本文化最隐秘污点的经典日本学著作

    菊与刀:揭示日本文化最隐秘污点的经典日本学著作

    读《菊与刀》,可以让你全面精确地了解日本和日本人一些奇怪的行为。为什么日本的明治维新会取得成功?日本人为什么要发动战争?他们是如何在战后迅速崛起的?日本人为何彬彬有礼而又倨傲蛮横?为何严谨恭顺而又放荡恣肆?为何顽固守旧而又勇于改革?他们为何既可以为天皇和国家剖腹又为何迅速停止抵抗成了美国的小弟?读《菊与刀》,还可以让你从另一个角度了解中国和我们自己。无论怎么说,日本文化曾深受中国文化的影响,日本人对于传统的感情和态度与同样处于新旧、东西、文化冲突的中国人有着相似的情绪,而日本人是如何对待他们的传统的?他们坚决捍卫的是什么?毫无顾忌地抛弃的又是什么?他们接受西方的是什么?
  • 江右文化

    江右文化

    本书介绍了“文化的温床”:山水发达的半封闭地理系统;“时空相糅”:地域与历史文化;“多元发展”:生产与技艺文化;“佛道妍融”:信仰文化;“狂欢与日常”:民情风俗等内容。
热门推荐
  • 再生缘之爱在离别时

    再生缘之爱在离别时

    爱过谁,又恨过谁,初见时,谁会去想结局;为你矜持,为你痴狂,然后才知道心动时不全是阳光。若即若离,是迷茫的我,不离不弃,是执着的你。相对无言,又无法转身离去,究竟是你伤了我,还是我伤了你,踟蹰徘徊,午夜梦回,只有眼泪,只有眼泪......摘自:《梦回大清》’耶律休哥,我多么希望,我们从来不曾……不曾相遇!
  • 回生亟

    回生亟

    慕凌风小子,真性情真感情炼丹炼器玄学绝世奇才。后遇到他深陷情网,做事一切为她,几生几死,公登巅峰。
  • 门徒札记

    门徒札记

    你永远不会知道门的另外一边是什么....
  • 追,踪

    追,踪

    这是一个以户外探险为背景的故事,也取自户外生活历险中的部分记忆。我舅太爷得到了七星盒,消失在南方。我毕业后在南方工作,奶奶授意我追踪舅太爷的下落,我因工作繁忙抛之脑后,之后我的职业生涯几经变迁,无意间追踪到七星盒的秘密。古人用数个朝代的更迭造了一个巨大工程,采用颠倒阴阳的宇宙法则谒力隐藏其中的秘密。中外各方势力为了找到答案,角逐追踪。以七星盒为引线,我们到了七娘山、罗浮山找到了两件宝匣,它们提供了不同的追踪线索。故事涵盖了地理、易理、天文、生物、力学等知识架构,蕴含了古人的智慧设计,以古典哲学为指导,阐述了古人的宇宙观,也逐步提示出古人隐藏的秘密......
  • 笔杆山传说

    笔杆山传说

    内容简介:一场特大洪水,使一个温馨美满家庭遭到破坏,为不负母亲的嘱咐,俊轩在洪水中殊死救回了美丽的妹妹,得到了灾民二虎等人的帮助,并对二虎说出的“苦难求生、富贵行善”的豪言深为感动,劫后的俊轩本着“苦难求生,富贵行善”的宗旨带着妹妹外出走难,经历了重重困难之后,善良美丽的妹妹最终死于走难途中,他得到了一位美丽的少女救回,,并对他产生了感情,最后嫁给了他,夫妻俩白手起家,创下了一份家业,为他生下了一个聪明可爱的儿子,可后来家业却被无良的堂弟谋夺,他的儿子得到了神笔的帮助,夺回了家产,神笔因此被歹人惦念,神笔只鼓励苦难求生、富贵行善的好人,不屈服于歹人的掳掠,化作一座山峰,笔魂继续延续它的精神……
  • TFBOYS四叶草的爱恋

    TFBOYS四叶草的爱恋

    三个普通女生,特意飞去重庆看三只,三只看到我们后第一印象不错。。。
  • 一晃流风转

    一晃流风转

    夏露在递交文件时忽然穿梭到了唐朝,皇帝后宫佳丽三千,人人都想得到皇帝的宠爱,夏露从答应到太后,经历了太多太多,最后,又穿越到了21世纪.....
  • 唯一的真爱:爱在校园
  • 家教哪有那么难

    家教哪有那么难

    本书希望通过对一些具体事例的研究,从而带给中国家长一种可供参考的解决问题的方式,那就是以实用的儿童心理学知识为地图,以促进亲子情感为归依,以反思父母教养方式为途径,以领悟教育智慧为法宝,让父母和儿女一起迎接人生成长的挑战。
  • 我们的故事终究散场

    我们的故事终究散场

    我喜欢你,你却喜欢他我喜欢你,你却喜欢她我们爱着的人,都爱着别人,到了最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