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武耀
接待讲寺位于鄞西高桥镇芦港村,《四明谈助》载:寺建于宋大观年间(1107-1110),明永乐年间(1403-1424)寺废,后被大户人家占为坟基。清康熙年间(1662-1722)圆空重建寺于旧址。这样看来,该寺应该有近千年的历史了。而据曾任天童寺住持、新中国首任佛教协会会长,也是接待讲寺中兴祖师的圆瑛法师考证,此寺创建于唐代,为圣愿惠国师道场。
迈入寺内,一幢类似民房的民国风格的砖木结构楼房首先映入眼帘,走近门前一看,上书“接待讲寺原址”,原来里面成了登记佛事之所,内有天井、厢房、大殿。看得出,那是接待讲寺原址上仅存的建筑了,而且也经过近年的修缮。它的南面瓦砾遍地,以前寺院的主体建筑就在这里,而北面和东面是近年新建的殿宇。据当地村民介绍,接待讲寺原占地20多亩,上世纪50年代起被改作粮站,直到90年代,寺院才得以逐渐恢复。
提起那幢民国建筑,村民说,圆瑛法师曾经住在那里,几年前鄞州区文管部门专门在这幢房子的南面墙根立了一块碑。过去一看,原来是文物保护单位标志碑,上刻“圆瑛法师寮室旧址”字样。后来寺院成为粮库后,这房子的一楼就用来堆放粮食,二楼则成了粮站职工的宿舍,但年久失修。上世纪90年代,在天童寺方丈广修法师的建议和奔走下,房子终于复归寺产。
在西厢房,现任住持释果园一边小心地翻着《圆瑛法师年谱》,一边简要地介绍着圆瑛法师,使我深深地感动于法师的无量功德。
圆瑛法师(1878-1953),中国近代佛教领袖。俗姓吴,福建古田县人,出家后法名宏悟,字圆瑛,号韬光,又号一吼堂主人。1909年9月出任鄞西接待讲寺住持,重兴梵刹。为培养弘法人才,他在寺内建成讲堂,题名“一吼堂”,取“狮子一吼,百兽潜迹”之义,因之自号“一吼堂主人”。1917年,圆瑛法师当选为宁波佛教会会长。民国时期中国佛教会成立,圆瑛又被推为会长,并蝉联数届。在他的努力下,接待讲寺全部殿宇整修一新,接待讲寺在佛教界的地位也得到空前提升,所以说圆瑛为接待讲寺的中兴祖师。1929年,圆瑛离开该寺后在各地弘法,抗战期间他组织僧侣救护队开赴前线救护伤员,并把他在上海的圆明讲堂辟为难民收容所,成立了佛教医院、掩埋队,从事救护收容工作,又亲赴南洋一带募款,借讲经说法机会宣传抗日救国,提倡“一元钱救国运动”,得到广大侨胞及当地居民的大力支持。回国后遭日本宪兵队以“抗日罪”逮捕下狱,受尽磨难,始终镇静自若,威武不屈,表现出作为一个中国人的民族气节和佛门弟子的独特风范。由于他一生追求进步,热爱和平,因而受到人们的尊敬和怀念。如今在那幢民国建筑的二楼,还有一间“圆瑛法师纪念堂”,内有圆瑛法师的坐像、图片、书法真迹及生平经历介绍。只是限于条件,陈设显得过于简陋。我想,如果时机成熟,重新布置一番,使文字、图片影像等资料更趋丰富完善,到时候这里一定会是一个很好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除了圆瑛法师,接待讲寺与近现代高僧有缘的还不少。他们中,既有出任该寺住持的慈运、白圣、义明,又有先在该寺出家、后出任天童寺方丈的明旸、广修,而佛界泰斗太虚法师也与接待讲寺常有交往,他们先后在国内外弘法,影响深远。值得一提的是圆瑛法师的师父慈运禅师,为护寺兴寺殚精竭虑,功莫大焉。清咸丰十一年(1861),太平军攻入宁波时,宁波一片混乱,街市萧条,人人自危,寺院也不例外。接待讲寺的僧人多避匿各处,独慈运法师一人留守寺中,以“舍佛以求苟生,不如誓死以维香火”信念,令太平军头领也不得不敬佩,于是送给慈运一面黄旗,告诉他挂在寺门前的树上就会没事,从而使接待寺得以保全。而当地的其他寺院,则无一不遭受焚劫。
历史上,接待讲寺的地位十分特殊。圆瑛在《接待寺契簿序》中说接待讲寺“高僧辈出,产业丰饶,僧侣众多,规模宏大,与天童育王共称鼎足……”它原为天童寺下院,因天童寺为禅宗五大名刹之一,号称“东南佛国”,是各地僧侣、香客朝觐参佛向往之地。接待讲寺地处西塘河畔,昔日,从杭州方向来的官船都要经姚江过大西坝,然后沿着西塘河一路往东,其作为接待四方去天童寺的僧人、居士之处,相当于“中转码头”,以“接待”名之,名副其实。
陈武耀,笔名水舟,1991年毕业于杭州大学历史系,宁波市鄞州区人,宁波市、鄞州区作家协会会员。2008年起开始学习写作,并陆续在全国、省、市、区报刊发表散文、随笔若干。著有散文集《那盏青瓷油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