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人在所咏之景中,往往能抒一时情怀,做到了融情于景,即“作诗有情有景,情与景会,便是佳作。若情景相睽,勿作可也”郭绍虞:《清诗话续篇》,第144页,上海书籍出版社,1983。,李白七绝的妙处在于只要捕捉到了情与景会的切入点,会不假思索,一挥而就,淋漓尽致的流露出极高的兴致,表达出真情实意,天然情趣的融通实乃无懈可击,《早发白帝城》、《望庐山五老峰》就是其代表,想象的自然合理、合情简直到了无与伦比的境界,他那驾驭语言的天赋非一般诗人可比,大自然万物的和谐一统在他的诗句里都有如其一辙的表现,如《望庐山五老峰》“九天秀色可揽结,吾将此地巢云松”、“此行不为鲁豫鲙,自爱名山入剡中”(《秋下荆门》),这些诗句如随手拈来,把一时的主观行动与客观景象恰如其分的连接一起,产生出独居的转瞬即逝的涟漪,但“读之真有挥斥八级、凌属九霄意”胡应麟:《诗薮》,第177页,上海古藉出版社,1979。,“只眼前景,口头语,而有玄外音,诗人神远”沈德潜:《唐诗别裁》,第118页,商务印书馆,1958。,后世诗评家的评说,有力地说明了李白诗产生的艺术效应。他的不少七绝,既有排山倒海的气势,又有行云流水般的流利畅达,这种特点正好与壮丽的山河相一致,与诗人阔达开朗的胸襟相协调,所以他的七绝都是极自然的胸臆语,极张扬的性格语,只有他能写出,也只有他能有此表征,他人是无法学来的。同时李白众体兼擅,五言、七言绝句都是传世精品。正如明人胡应麟所言:“太白五七言绝,字字神境,篇篇神物”《诗薮》内编卷六。。从艺术风格上讲,既有雄奇奔放的阳刚之美,又有含蓄委曲的阴柔之美;从诗的分类而言,乐府,古诗、咏怀、送别、赠留应有尽有,佳作精品随手拈来,选材范围十分宽广,并且都不是刻意地去抒写,而是目之所极,口之即出,目到、口出、篇篇珠玑,不复雕饰。这种诗性只有李白为之,他人做不来。
与李白的七言绝句相比,王昌龄的创作精力全部倾注于七绝句的创作,并在七绝句上下了大功夫,花费了全部心血,毕其一生致力于七言绝句的创作,这在他所存诗歌半数以上皆为七绝中就得到了明证。他的七绝内容相对宽泛,但主要是边塞诗和宫怨闺怨诗,影响深远。他的优秀之作,名扬千古的篇章也是七绝一类,如《出塞二首》、《从军行七首》、《闺怨》、《西宫春怨》、《长信宫词》都是千古名篇。这些七绝大多都是乐府旧题,正所谓旧瓶装新酒,而李白这方面的形式较少。他作诗不是全凭情气,而是非常讲究立意构思、布局谋篇,而李白很少有这种情致,要随心所欲自由开合一些。同为写景名篇,王昌龄目光所至皆边塞苦寒风光,并以博大的气势,辽阔无边的恶劣环境来反衬出他对功名的追求,以及坚强的意志,而李白全以祖国大好河山为抒写内容,以此表达他那无法抑制的情怀。王昌龄的宫怨,闺怨诗写的清新自然,爽朗脱俗,描写细腻,情意真挚,如《春宫曲》和《西宫春怨》:
昨夜风开露井桃,未央前殿月轮高。
平阳歌舞新承宠,帘外春寒赐锦袍。
西宫夜静百花香,欲卷珠帘春恨长。
斜抱云和深见月,朦胧树色隐昭阳。
第一首通过失宠和新宠两位宫女的心理刻画、比对,反映了女性的不同命运,虽写宫怨却令人看不出怨意,而是从一个失宠的角度,着力描述新宠的情状,这样“只说他人之承宠,而己之失宠,悠然可会”沈德潜:《唐诗别裁》。。第二首以一个“春色恼人眠不得”的花月良宵为背景,描写一个被幽闭在深宫里的少女的一连串动作和意志,运思深婉,刻画入微,使读者如临其境,如见其人,并看到了她的曲折复杂的内心活动。沈德潜《说诗晬语》说:“王龙标绝句,深情幽怨,意旨微茫。”陆时雍《诗境总论》也说:“王龙标七言绝句,自是唐人《骚》语,深情苦恨,襞襀重重,使人测之无端,玩之无尽。”这些评说切中关键,正中之的。《闺怨》诗:“闺中少妇不知愁,春日凝妆上翠楼。忽见陌头杨柳色,悔教夫婿觅封侯。”此诗含蓄而细腻地描写了闺中少妇的心理状态及其微妙变化,生动地显示了少妇心理的迅速变化的一刹那,并对此做了集中而细微的刻画,使人能从突变联想到渐进,从细微处窥见全部,耐人寻味。
总之,李白、王昌龄因家庭出身及生活环境的不同,生活情趣和嗜好的差异,着眼点就自然有了差别。他们七言绝句都能适合自己的个性和经历,有效地表现出他们各自的情意,他们选材剪裁都是以自己的情趣为中心的,为此,他们都能达到属于自己的境界,并能使这一境界达到极点。诚如胡应麟所说:“王宫词乐府,李不能为;李揽胜纪行,王不能作”《诗薮》,第119页,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年。。充分阐明了李王二人七绝各有千秋,不能擅自以优劣论之的观点。
其次,李白、王昌龄的流派不一,创作理念、方法不同,必然形成各自不同的特征,李白是盛唐浪漫主义诗人的代表,无论从气质上,还是从个性上都极具浪漫主义特质,他做诗精神是昂扬向上的,情调是激越奋发的,言行是放荡不羁的,追求是自由开放的。因为他胸怀远大,有“济苍生,安社稷”之志,好以帝王师自居,总想平步青云,坐上卿相宝座,为了扩大名声,他隐居、交友、壮游;结交王侯、不甘居人下;游仙访道,安适享乐,面对如意的生活,他情绪昂扬高涨;面对挫折,他颓丧失意,情绪低沉;面对贵族卿相,他讥讽嘲笑,嗤之以鼻;面对平民百姓,他又是那样亲和自然,这些不拘细行的狂士风尚,正是无可遏止的浪漫精神。在他大量的七言绝句中,无论是写景,还是抒情,都能抓住一时的感触和神会,显耀出一时的灵光异彩,闪现出非凡的情感体验。他不像王昌龄那样字斟句酌,精雕细刻,而是随性情的变化而自然天成,绝无斧凿痕迹,总以甘醇的美酒,回味绵长的味道折服千古读者。如《赠汪伦》、《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山中与幽人对酌》、《与史郎中钦听黄鹤楼上吹笛》都是以情会景,表现的都是与朋友间的洒脱之情谊。抒写中情到景会两相宜,取譬的自然脱俗,伫立凝望的精神都栩栩如生,活灵活现。“太白诗绝句,信口而成,所谓无意于工而无不工者”胡应麟:《诗薮》,第117页,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年。,说明他的七绝是随感情的驰骋而信马由缰,脱口而出,是从灵魂深处发出的肺腑吼声,所以情感非常真挚感人。
在李白的七绝中,因主观色彩相当浓厚,所以自我形象十分突出鲜明。虽然大多七绝以描绘名山大川为主,但他更是以景衬情,在强烈的抒情氛围中,突出鲜明的自我形象。在抒发中最善抓住事物的突显特征,常常利用夸张和想象的手段,使自我形象典型突出,诗情兴会得到淋漓尽致的发挥,达到最大的张扬。在《永王东巡歌》、《赠汪伦》等诗中都表现了高昂飞扬,如有神助的浪漫气质,由于诗人带着强烈的主观情愫去创作,为此,他的七绝中的景和物都涂上了浓浓的主观色调。再如《山中答俗人》:“桃花流水窅然去,别有天地非人间。”美丽的去处,如同人间仙境,实际上凸显了诗人在此境界中的主观感受与身临其境的生活体验,表现诗人超凡脱俗的、潇洒飘逸的性格和人生。
李白任意挥洒,自臻佳境,就在于他的主观兴会与客观景物互通共融,都能找到二者准确的结合点,所绘诗的意境,都有作者浓浓的情感,景中有效地交融着诗人的个性,坦露着诗人宽阔的胸怀,而这些独特的情怀又能通过景物得到有力的渲染彰显,从而引起人们情感的共鸣和深挚的交流相会,为此,他的诗都能自然而然地把读者带入绚丽灿烂的境界,从外到内的让人得到心灵的震撼,艺术的享受和陶冶。
王昌龄虽有浪漫主义诗作,但他的主流作品是现实主义的,他的七言绝句十分注重客观情景的描写,融情于景,情景交融,主观的情被客观的景所包融,一点也不外露。注重结构的缜密细腻,反复锤炼而显示自然,意境高远,浑然一体。他脍炙人口的《出塞》,描写了边塞戍卒的生活和思想,《闺怨》、《宫怨》等诗描写了女性的人生命运,宫廷生活的叙写刻画极有章法。他的《长信秋词五首》实际上也都是宫怨诗,有被剥夺了青春、自由和幸福的宫女卧听宫漏的情景;有表达宫女的苦闷生活和幽怨心情的;有写失宠宫嫔的幽怨和痛苦的。抒写极为哀怨缠绵,含蓄动人。这些宫词一首一样,一首一个主题,艺术上很少有雷同重复的,千诗千面,篇篇新颜新貌,艺术表现力极强。不过,他的七绝句大多为他人抒发情思,为此,他需认真揣测别人的心境,抒写他人之情,模拟他人之口吻,客观的把别人此时此刻之情完美而真实的表现出来,作起诗来未免费神,所写七绝尽管深婉,但情感毕竟隔膜,没有抒己情来得直接自然真实,这样在感染人上没有李白诗浓情欲滴之效。直接抒发自己之情与代人抒情之间毕竟有一定的距离,这又是李白七绝与王昌龄七绝的不同点。
不过,王昌龄也有不是代他人抒情的七绝诗篇,也有直接抒情的七言绝句,这类绝句含蓄慰藉,少有咄咄逼人的气势,如《芙蓉楼送辛渐》二首之一,直接抒发了自己被贬的委屈,孤独索寞的心境,后两句是志行高洁的写照,意蕴含蓄。那苍茫的江雨和孤歭的楚山,不仅烘托出诗人送别时凄苦孤寂之情,更展现了诗人开朗的胸怀和坚强的性格。屹立在江天之中的孤山与冰心置于玉壶的比像之间又形成一种有意无意的照应,令人联想到诗人孤介傲岸,冰清玉洁的形象,使精巧的构思和委婉的用意融为一体,不着痕迹,意韵无穷。但是被贬的冤屈和愤怒的心情却在这一情感的裹挟下,不显山不漏水地表现出来了。
王昌龄的七绝句中也有一个高大的形象在,但这一高大形象与李白七绝句中的形象有着根本的区别,如王昌龄《出塞一》和李白《永王东巡歌二》中都塑造了一位不凡的形象。王诗通过叙述,提出希望,早日结束战争,客观现实深厚,李白诗希望自己谈笑间“静胡沙”,成贤相,为国效力,洒脱不羁,主观色彩极浓,在抒情夸张中,自我形象突出鲜明,带有典型的浪漫主义特色;王昌龄在叙述描写中,含蓄着一位顽强不屈,执着坚韧的自我,这种自我形象,是以现实生活为基础的,为此,是现实主义的自我,为此表现的是现实主义的,李白诗反映的是积极进取的知识分子的精神风貌,充溢着乐观、自信、向上的气质和盛唐精神。王昌龄以现实主义笔触揭示宫廷女子不幸的命运和久戍边疆士卒的复杂心态。虽同为七言绝句,艺术上有异曲同工之妙,但各有千秋之致。
第三,李白、王昌龄诗歌内容不同,表达手法不同,必然造成风格上不同,因为李白触景生情,兴会契合情景,风格清新飘逸、俊爽明朗,王昌龄伫兴而发,情意密藏,含蓄委婉。现举李白两首思乡七绝:
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
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春夜洛城闻笛》
蜀国曾闻子规鸟,宣城还见杜鹃花。
一叫一回肠一断,三春三月忆三巴。
《宣城见杜鹃花》
这两首诗表现的都是思乡主题,抒写思乡之情,并且都是触物生情之作。这样的主题在古诗中皆是,并无什么新奇。但是李白为蜀人,自从出川后从未回过家乡,对故乡无时无刻不在思念。四川杜鹃鸟又有神话幽咽般的传说,为此,诗人在宣城看到杜鹃花,于是乎就自然而然联想到故乡杜鹃鸟那幽咽哀婉的美丽传说,以此引起对故乡的深切思念。第一首诗同样写思乡,在洛阳偶然间听到《折杨柳》曲,思乡之情油然而生,折柳本来是一种习俗,一种场景,一种情绪,它几乎就是离别的同义词。热爱故乡是一种崇高的感情,她的形象尤其令人难以忘怀。李白这首诗写闻笛,却不限于听音乐,而是兼有对故乡的思念,所以它才更显感人,这两首思乡曲,率真自然明朗流转的语言特点,水到渠成的表达了深婉的情思。李白这类绝句如清澈见底的小溪,情思无碍的显露,但却感人至深,原因就在于诗人用夸张的手法,把那十分激切而又不易形诸笔端的心情,痛快淋漓地表现出来,这就是诗人的过人之处,他的七绝大多为明白通俗的语言组成,常用白描手法,却有诗情画意的韵味,俊朗深长,让人百读不厌。
王昌龄的七言绝句,含蓄委婉,意在言外。他的七言绝句每一首都笼罩在青纱之下,显得不直接,本来人的心理世界的变化就是隐性的,不易外露又不易捕捉,王昌龄的七言绝句就善于用细腻的笔端去展示,刻画这一独特心理呈现。在他的《从军行》中,他从各个侧面刻画了久戍边关战士的复杂的内心世界及心理状态,他写战士之情,如果没有多次的出塞入幕是难以想象的,因为他有边塞生活的亲历体验,有战士思乡情结的具体感悟,所以抒写他们的喜怒哀乐的心情就比较了解得体。并且在写战士的乡愁思亲的情感中还能表明对他们的态度,他描写他们的心情,或者表现自己的感情,都是通过描写的画面来完成的,这就必然造成含蓄委婉的风格。所以我们欣赏王昌龄的绝句不能像欣赏李白的绝句那样凭直接感受,而是要通过仔细玩味所描绘情景,深入细致的揣摩诗人的情感流向,反复咀嚼玩味,最终真正体悟到诗歌的内蕴情意。
由此看来,李白抒情是直接的,当景与情兴会时,七言绝句就神采飞扬的表现出来,王昌龄注重对客观现实的精雕细刻和筛选,倾其全力,专心致志,才能写出浑厚完美的篇章。总而言之,李白是盛唐七言绝句“以气为主”的杰出代表,王昌龄是盛唐七言绝句“以意为宗”的代表,意格的锤炼开启中唐主意派的先河。王世贞说:“七言绝句,盛唐主气,气完而意不尽工,中晚唐主意,意工而气不甚完。然各有至者,未可以时代优劣也。”丁福保:《历代诗话续篇》,第1007页,中华书局,1983年。“此论甚确”李永评:《唐人万首绝句选校注》,第4页,齐鲁书社,1993年。。李白有独立于时代之外的风尚,有推波行风的力量,就是因为他的绝句有飞扬的气质,宏大的力量,流畅的语调,天马行空的自由、鲜活的创造力和艺术个性,这和盛唐气象是一致的;王昌龄重意格完美,炼字句,语气委婉含蓄,韵味隽永深厚,虽不及李白恣肆汪洋,但功力深厚,开启一代风尚,“王龙标七绝,如入股之王济之也。起承转合之法,由此而定,是为唐体,后人无不宗之”李云逸:《王昌龄诗注》,第203页,上海古籍出版社,1984年。。“晚唐七言绝句妙处,每不减王龙标。每龙标之妙在浑,而晚唐之妙在露,以此不逮”郭绍虞:《清诗话续篇》,第173页,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年。。胡应麟评李白王昌龄绝句云:“李诗气飞扬,不若王之自在。然照乘之珠,不以光芒杀直。王句格舒缓,不若李之自然。然连城之璧,不以追琢减称。”又云“然李词或太露,王语或过流,亦不得护其短也。”《诗薮》,第118页,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年。此评是比较中肯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