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7949300000017

第17章

嫩玉米,一泡水儿,苍狼手执玉米,卓别林吃玉米一般,镟床似的那么一镟,就是一穗。据一块干活的小工报导,苍狼吃了足有四十多穗玉米。

主家心疼,宣传说:红崖底的石匠,真是一头活牲口。一顿吃了我一斗玉米!

54、金川题诗

铜川一顿吃了四十穗玉米,人们担心议论:要是消化不开、翻转不过,不得憋死啊?老母亲继小老太一点也不担心:没事!回家来还认得我哩!老大那回吃得都认不得我了,也没憋死。没事!

老太太说的老大,是铜川的大哥金川。

金川,一只斜眼,在村里草台戏班里还是个把式。能唱老生,能拉葫芦子打板,还能给人说戏,好比如今的导演。平常村里出了什么新鲜,金川马上就能编撰一些笑话顺口溜之类出来,而且通俗上口,在村里立即风行流传。

有个爱喜,外头搞破鞋,老婆知道了,在十字街上当众和他闹事。爱喜伤了面皮,当街痛打老婆。第二天,村里就传开一段顺口溜,专说这事。其中几句我还记得:

爱喜哥,戳了火,

十字街上打老婆。

不是人多住手快,

差点把老婆打球坏!

有一回,金川到舅舅家串亲戚。舅舅家一来穷困,二来知道金川的饭量,只拿几块谷面窝窝来招待。而且吃到半截,厨房里就不再上饭,舅舅因此和妗子吵闹起来。金川连半个肚子都没吃饱,砖缝里抠了一疙瘩白灰,在舅舅家乌黑的墙上便题诗一首:

今日来在舅父家,

谷面窝窝招待咱;

舅父舅母打起架,

走吧走吧快走吧!

题诗之后,不告而别。

事后,舅舅为此还找上门来问罪。金川斜眼微笑了,热情接待舅父。端上一筐玉米面窝窝,让舅舅管饱吃;而且拿了一只粉笔头,对舅舅说:

舅舅,我上你家,吃的是谷面窝窝,尚且没吃饱。外甥拿不出什么好招待,玉米面窝窝尽饱吃!舅舅要是还不满意,你在墙上给外甥随便题诗留句!

舅舅哭笑不得,问罪一事只好作罢。

55、红崖底的戏

农耕文化,乡村社会,曾经孕育了丰富的民间自娱自乐样式。即以我们偏僻穷苦的红崖底而论,当年也有高跷班、八音会,铁棍伙子旱船队。逢年过节、庙会大集,扮演出来,供本村百姓观赏、与周边村寨比试。

而且,百十户的村子,还有一个草台戏班。文武场家什齐全,置买过若干行头。我爷爷在戏班里打板,好比乐队指挥。大伯们都学过几出戏文,分别能出演《春秋配》、《牧羊卷》、《双别窑》等剧目。

当然,比起集镇大村,我村的戏班行头寒酸,遭人笑话。大家编了顺口溜来调侃:

红崖底的戏,不洋气,

一对靴子来回替;

腰围玉带箩头系,

头戴官帽节节笈。

矛子枪,连枷柄(读如匕),

簸箕舌头纱帽翅。

没牙老旦六十四,

唱大黑的岔了气。

其中,笈本是书箱,方言指笼屉。节节笈是多层笼屉。

56、七紧八不紧

所谓无庙不成村。乡村过去庙宇多,有庙宇,便有庙会。庙会,多半要唱戏。借娱神而娱人。

盂县地面,不到二十万人,当年有七八个戏班子。庙会大集来回赶场,老百姓的说法还是“七紧八不紧”。

合作化之后,乡村文化遭受空前破坏。众多戏班合并成一个县剧团。老百姓看不到戏,演员发不出工资。

七紧八不紧,还有一个用法。过去交通不便,人们外出要步行。河曲家走西口上包头,盂县家赶考做生意跑北京,步行天数需要七八天。换一种说法,叫做“紧七慢八”。

57、七死八活

围棋死活,在边上二路行棋,不仅占地少,而且有死棋之虞。有棋谚曰“边行七子活也输”。一般的情况是七死八活。

怀疑此语来源于围棋。

58、七上八下

历史悠久的剧种,京昆乱弹,传统剧目中有上下楼梯的虚拟表演,那么一定是七上八下。

这一成语可能由此而来。

59、金川吃糕

金川多才艺,好饭量,身为农民偏偏干活下苦不沾弦。

每年盛夏,割麦夏锄时节,村里劳力都要外出打短工。抢收麦子,以及间谷苗,打闹一些银钱。一个长工,当时行情,一年赚大洋二十四枚,月工资两块。打短工,一天可以赚到七分钱。

这样时候,金川也要混在苦力中间,外出混饭。至少,可以饱餐数日。

有一回,下山到阳曲地面给大户人家割麦子。为着抓紧晴朗天气收割,中午苦力们不回村里吃饭,主家送饭到地头来。这天,饭食是油糕,另外有稀饭解渴。油糕一筐,稀饭一桶,正好一担。天气炎热,苦力们都是先喝了几口稀饭,然后到地头树阴下抽烟歇息。落落汗水,随后用饭不迟。

不料金川本来能吃,尤其能吃油糕,独自蹲在筐子跟前,将七八个短工的伙食尽数吃完。吃完之后,也到树阴下来,仰面躺了歇息。

其他短工,待要吃糕,发现箩筐空了,都气呼呼地躺倒不干了。主家下午到地头来验看,见人们都不干活,自然不高兴。开着工钱,管吃管喝,怎么能躺倒不干呢?

众人就说了情由。油糕都让金川一个人给吃光啦!金川呢?那不是,仰面朝天在那儿睡觉哩!

主家到跟前来看,金川敞着怀,肚皮凸着战鼓似的在喘粗气。主家便质问了:

他们不动弹,是没有吃上糕;你吃了我一箩头糕,怎么也不动弹?

金川乜斜了眼,反过来质问:

我说东家,让你一个人吃上一箩筐糕,你还能动弹?

60、三十里莜面四十里糕

受苦人吃东西,首先讲耐饥,其次才轮到可口与否。喜欢吃结实干粮,觉得压饥。爆米花、菜团子之类,不压饥。

各种粮食,什么耐饥?老百姓有经验之谈说是:

三十里莜面四十里糕,

二十里豆面饿断腰。

61、刚刚才压住些饥儿

村里有个东昌老汉,外号大耳朵。大耳朵好饭量,年轻时候尤其能吃。

当年,沟里张家庄有人做莜面河捞,间或用托盘端了到我们村来卖。莜面河捞,好比四川担担面,是一种凉面。配以辣子、芥末、蒜、醋之类调料,乃是盂县地方着名小吃。

一托盘莜面,提前压制好,分成把子。规矩是八斤莜面一锅,分作三十把。卖莜面的端了一锅莜面出来,正好我爷爷领工在河滩里打坝。大家歇下,抽烟说话。大耳朵寒碜那家的莜面把子太小,分量不足。卖莜面的不让,结果吵吵起来打赌。三十把子莜面,让大耳朵来吃。如果吃掉,算是白吃;吃不掉呢,花钱买了。

都是张姓本家,条件不算苛刻。大耳朵加了调料,就一碗一碗来吃。在大家担心当中,众目睽睽下,大耳朵竟然干干净净将三十把子莜面收拾得地了场光。

卖莜面的脸子灰灰,拎了空空一只托盘回村。我爷爷担心大耳朵吃得太多,怕他憋着,不要他接着干活打坝。

大耳朵照样去扛大石头,一边还说俏皮话:

哪里就憋着啦?我刚刚才压住些饥儿呐!

压饥,他还专门“儿化”一番。

62、豁牙金虎

家父在日,常常说起他十八岁当上脚行大工头的事迹。喜爱吹乎当年“过五关”,恐怕也是常人常性。

村里人能吃,比起在脚行扛大活的把式,根本算不了什么。

敢到太原府来闯江湖、吃脚行,并且能够站住脚,往往都是精壮后生、铁打好汉。三两面的蒸馍,寻常有人能吃五六对。并非打赌,有个后生一顿能吃蒸馍十七只,所以外号叫个“八对半”。

邻村一个金虎,也来太原干过脚行。当初三十出头,年岁不算大,已经掉了好几个牙。吃饭就比别人慢,从开饭吃到开工,不知到底多大饭量。

这天,大家哄起来,打赌。要金虎吃三十根油条,外带三十只饼子。吃了算白吃。金虎分明吃过早饭,人们怀疑他不敢应承赌局。不料金虎呲了豁牙,笑笑,竟同意打赌。

对方即刻买了东西来,大约上午十点钟开始,看着金虎吃。金虎豁牙露齿的吃得慢条斯理,对方就着急了:照这样,你吃到猴年马月,那还算什么打赌?

金虎争辩说:我吃得慢嘛,有什么办法?

中间公证人出来说话,时间限定在正午十二点。那时,电灯公司锅炉放汽,俗称“嚎汽”;鸣响汽笛报时,整座城市都听得到。不到嚎汽时间,吃完就算金虎赢。

离嚎汽还有一根烟功夫,金虎终于将饼子油条尽数吞咽下肚。打赌一事,以金虎胜利而告终。

嚎汽过后一阵阵,工房大师傅担了饭来。人们都心说,金虎不停嘴吃了多半上午,总该不吃午饭了。谁知他竟然也凑到跟前去拿碗动筷子!

大家有的笑,有的骂,金虎豁牙笑笑道:

我是吃得慢,哪里就吃饱啦?

63、顿饱己未

父亲一个堂侄己未,属羊的,比父亲大两岁。在脚行当过班长。干活一把硬手,给发电厂卸媒,敞车底子上的钉子头,寻常让己未的铁锹“刷刷”铲断,飞刀切草一般。

吃饭也是一把硬手。和人打赌吃糖三角,能吃一百个。据他说,再来十个八个也行,只是那糖吃到最后发苦,有些难受。

一度时间,脚行工房里人们饭量不一、伙食费却要均摊,搞过一段定量。怎么定量呢?父亲说,早上小米一斤,中午白面一斤,晚上豆面十二两。多数苦力都能吃饱。

己未侄儿自然吃不饱。他自己后来想出一个办法,把白面、豆面和小米,一下混煮一锅,早上一顿吃掉。父亲问他,一天只吃一顿饭,如何可以?

己未很是得计,说:六叔,一天吃三顿,顿顿吃不饱,整整饿一天;要是这么吃一顿呐,肚里饱兴兴的,至少一上午压住了饥儿!

64、自报口粮

建国后,1955年左右,国家实行统购统销,粮食定量供应。干脚行扛麻袋的,改称装卸工,也要定量。上级派人来做调查,要大家自报口粮。

象己未子、八对半,这些把式,都自报了每月二百斤。

特别有一位,报了二百七。他对工作组说,反正我是一顿三斤面,一天能吃九斤。要是不相信,请工作组监督上一个月!

搬运工列为二级重工,最后定量每月54斤。大家多少年吃不饱,也饿不死,就那么熬到了取消粮食定量供应的年代。然而此时,老脚行们都过了60岁,已经吃不下多少东西了。老伙计们见面说起,不胜唏嘘。

65、老来头吃枣糕

计划经济年代,太原市有一样吃食个别时候不要粮票。那就是切糕。

那时,人们不懂环保,却处处环保。早上卖油条,拴油条的是马蔺草;割切糕,包切糕的是荷叶。

父亲这时当着队长,却寻常晚起;行道里的伙计有时路过,叫他起床上工,一边说些事情。有一回,老来头要说什么事儿,荷叶上托了一条枣糕进来。父亲急忙起床,看看那一条切糕,故意逗乐,要我看稀罕。

老来头,这是几斤?吃上这么一些儿切糕,能行?

老来头那时五十出头,一边吞咽一边老实答话:

老啦,也就吃上六七斤算啦!像你们后生家,这不用粮票的东西,不得十来斤?

说话间,一寸厚、五寸宽、二尺多长一条切糕,轻轻松松吃了下去。

眼见为实。于是,我对父亲所说脚行苦力们的种种传奇,更加深信不疑。

66、大米

大米,是一个人。姓米的一位战士,因为个子大、块头大,人称大米。

大米本来是三铁运动员,“文革”中体工队解散,参军到了新疆。我1968年入伍,69年中苏边境起了争端,从38军调到新疆独立三师。大米正是那时入伍。

大米体重有140公斤,身高接近两米。据说,当时体工队伙食标准每月45元,仅次于飞行员;而部队一般连队伙食标准不过14元,大米整天叫喊伙食太差。连队的馒头,二两一只,大米一餐总得吃三十来个。两口一只,速度飞快。别人吃完,大米也就吃完。

至于部队翻手腕之类游戏,没人是他对手。伸出一只大拇指来,任你随便握、随便翻,大米的胳膊纹丝不动。

师部直属队一个参谋,矮墩墩的很结实,绰号坦克。打篮球的时候和大米争抢,大米绊倒坐在坦克身上,“坦克”当场就熄了火,休克过去。

此类人物,天生神力。我想,打虎武松,拳打镇关西的鲁智深,手格猛兽的许褚所谓“虎贲”,多半正是这等大汉。

67、三升半

祖母娘家村子叫个大独头。大独头有个汉子,绰号三升半,人称半挂车。

半挂车,是说他力气大,能顶半挂大车。

三升半,是说他能吃。

过去老百姓使用的铁轱辘大车,车轱辘连同车轴辕条车厢,少说也有八百斤。半挂车钻到车底,轻易扛将起来,绕场院走那么三五圈。所以人称“半挂车”。

有那么一个秋天,他和老婆带了铡草刀,去偷邻村魏家沟的荞麦。囤粮食的荆条囤底,用椽子担了两只。铡刀铡了荞麦穗子,装满囤底,铡草刀挂在一头,担起来一试,有些偏沉;干脆让老婆跳上另一头,一溜风担了回来。

半挂车还没成家的时候,老妈给他烧饭。这天早晨,他砍柴回来晚了,饥渴已极,一头扑进厨房用饭。火炉台上,簸箕里有那么十来只窝窝,一口气吃完,这才压住了饥火,开始喝汤。端起砂锅喝下去半锅,喘气匀称了,呼喊母亲:

妈!今天这稀饭咋这么稀?你没有下米?窝窝好像也不中,吃见有些粘牙!原来,他回来晚了,错过了饭时。老妈在炉台烤窑里给他烤着窝窝,稀饭呐,在地下柴火上给他温着。他喝的汤,原来是洗碗水。至于那窝窝有些粘牙,是这么回事:蒸窝窝的时候,开水泼了面,捏好窝窝形状,要在炉台上发一发然后再蒸。那样,窝窝才会更甜更暄。闹半天,半挂车竟是吃了一锅生窝窝。

老妈此刻听见儿子发问,心下焦急,捣着小脚往厨房赶,一边责骂:

小挨刀的,你不是吃了我的生窝窝、喝了我的洗碗水吧?

生窝窝不多,三升半谷面。吃掉三升半谷面窝窝,而且是生窝窝,这位由此便得了绰号“三升半”。

打下粮食,将将够吃。家中养不起大车,冬天准备燃料时,半挂车上煤窑人工担炭。像我家那个己未,当年赶着毛驴上煤窑,驴驮二百、人担三百,村里传为佳话。半挂车担的家什,还是那种荆条囤底。撮满了准有八九百斤。煤窑上从来没见过有人能担这么大的筐子,放话出来:莫说五十多里担回你家大独头,真要能从煤窑担出外头官道上,媒本儿就不要啦!

半挂车就更加将筐子堆满些,问清楚真个不要钱,担了起步。煤窑上派个小工跟踪监视。半晌,小工跑回来报告:

担出去三里地,还没换肩哩!

评书《薛仁贵征东》讲英雄困顿时,空有千斤气力,顿饭能吃斗米,只落得给人当雇工的地步。半挂车一类人物,若吃粮当兵,扛得重机枪;若从事体育,可以成为重量级摔跤举重运动员。生于大独头,死在穷山沟,不亦惜哉也夫。或曰,生不逢时,莫如不生。

68、早知道吃不饱

半挂车有个姐姐,出嫁到盂县城南。当弟弟的却多年不去做客走亲戚,原因呐也简单,就是当客人,吃不饱。当姐姐的,有不让弟弟吃饱的道理吗?只是姐姐头上有婆婆,媳妇做不得婆婆的主。

过了些年头,姐姐儿成女大,尽管上头婆婆还在,也熬成一个掌家的媳妇了。回娘家见了弟弟,就一再盛情邀请。说姐姐如今如何管事,如何能够保证给弟弟吃饱云云。老妈也劝,走亲戚嘛,亲戚就是越走越亲等等。半挂车就被说动。

要去走亲戚,半挂车早饭便含糊了,一升米,二斤重,熬些半干不稀的粥喝下。步行四十来里,路过城北的陈武村。他却有个姨姨嫁在这儿,想起老妈嘱咐,顺路进来看看姨姨。

乡下习惯,半上午蒸干粮,然后熬汤煮菜,等受苦人下地回来食用。半挂车进了姨姨家,这儿干粮刚好下笼。姨姨稀罕外甥,请他吃窝窝。半挂车老实告诉,今天要上姐姐家,姐姐说是要给吃饱,这里就不用吃了。姨姨一再谨让,说是知道他的饭量肚子,走了几十里,多少吃一点压压饥。

家乡窝窝规格定例,一升面捏四个,一个大约半斤。家乡习俗呐,窝窝要蒸两样:一样纯玉米面,给受苦人吃;一样掺糠,妇女儿童特别是媳妇来吃。窝窝刚出笼,香气扑鼻的,半挂车逆不得姨姨好意,拿起玉米面窝窝吃了四个。吃罢,笑一笑,说:我也不好意思尽吃玉米面的呀!

同类推荐
  • 中国现代文学名家作品集——郁达夫作品集(1)

    中国现代文学名家作品集——郁达夫作品集(1)

    “中国现代文学名家作品集”丛书实质是中国现代文学肇基和发展阶段的创作总集,收录了几乎当时所有知名作家,知名作品的全部。
  • 老上海的那些名女人

    老上海的那些名女人

    这是一本女性文学读物,主要介绍了老上海二三十年代以张爱玲、苏青、阮玲玉为代表的一批为当代人所熟知的文艺界、演艺界等比较知名的女性。该书情感细腻,以动人的笔调介绍了老上海知名女性的成长经历、情感经历等,宛如小桥流水的叙述风格使人们对那个时代的上海的知名女性有了更深层次的认识。该书把主人公们刻画进了一幅宏大的历史画卷中,富有一定的时代气息。阅读这本书,读者将从老上海的知名女性的经历中感受到她们的喜怒哀乐,从而对人生有了更深层次的认识。
  • 课本上学不到的知识——文学大课堂

    课本上学不到的知识——文学大课堂

    本书主要介绍中国古今之文学,详细介绍我国从先秦到现代的文学发展历史和各个阶段的特点。学生可以在课堂之余学到更多的文学知识。
  • 古堡历险故事(感动青少年的惊险历险故事)

    古堡历险故事(感动青少年的惊险历险故事)

    探案故事从19世纪中期开始发展。美国作家埃德加·爱伦·坡被认为是西方探案故事的鼻祖。第一次世界大战和第二次世界大战之间这段时期,称之为西方探案故事的“黄金时代”。仅英美两国,就出现了数以千计的探案故事。当时阅读探案故事已不仅仅是有闲阶级的一种消遣,下层阶级的人也竞相阅读。
  • 鲁迅的鼻子

    鲁迅的鼻子

    本书主要内容包括:高价买草、有这样一位总经理、防盗绝招、我的朋友杨金远、吹牛的雅与俗、致北京交警一把手、我是这样变俗的、作序与穿超短裙、南湖公园、妈祖作证:钓鱼岛自古是我们的、春天的期待、我们的想象力有多大等。
热门推荐
  • 英雄联盟之ADC传说

    英雄联盟之ADC传说

    这是一本具有独特性的英雄联盟的书,喜欢英雄联盟的可以来看看呦
  • 我对幸福有个承诺

    我对幸福有个承诺

    追爱女孩凌晨晨为了爱情忘记了自我,无尽的付出换来的却是累累伤痕。就在她对生活绝望之际却被嫌疑犯当成人质。命悬一线的她恍然大悟,原来生命如此可贵,可此时她的脖子上却凉凉的。
  • 难经经释

    难经经释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
  • 那年忘记说再见

    那年忘记说再见

    她说:“我爱你,所以害怕失去你。”可他却说:“可我不能爱上你。”因为爱而不得,所以选择了放弃。如果当初他对她不是抱有目的地接近,那结局是否又会有所不同?她所受的伤,落的泪,始终被囚禁在自己的世界。他踏不进去一分一毫。2.24
  • 盛世帝宠:懒妃倾城

    盛世帝宠:懒妃倾城

    自打我进宫以来,就独得帝王恩宠,我告诉王要雨露均沾,可王他就是不听,就宠我就宠我就宠我~众臣黑线:娘娘,后宫就您一个,您让王他沾哪?女主可逗比可冷血嗜杀可小白可腹黑可攻可受,男主清冷高贵杀伐果断,唯独对女主独宠温润如玉。
  • 查理九世之幻镜

    查理九世之幻镜

    想知道我为何变成这样吗?因为我想有一个没有黑暗、背叛、虚伪的世界。他在笔记本上写着,留下了眼泪……
  • 悄悄爱上你

    悄悄爱上你

    为了保住面子,她在前男友和前闺蜜的婚礼上一时头昏脑热,拉来这个路人甲充当自己的男朋友。没想到,这个路人甲,居然是RT集团的苏少。 更没想到,短短的一个星期之后,他会再次出现在她面前,表情厌恶声音冷淡,说出的话却是:“陪我去宋府参加晚宴。”威武能屈富贵能淫的她在资本主义的糖衣炮弹下屈服了,陪着他前去宋府演了第二场戏。说好从此以后各归各路一拍两散,可在晚宴上,宋府老太太却问:“对了,苏少,你打算什么时候把我们悄悄娶回去啊?” 她吓得差点把一口鸡汤喷出来,没想到他却笑眯眯地喝了一口鸡汤:“我当然是希望尽快了,悄悄这么讨人喜欢,不赶紧用结婚证把她拴牢我也不放心。”【情节虚构,请勿模仿】
  • EXO练习生

    EXO练习生

    岁月流逝,坟墓只是一个关口。有一天,我们都会相叙。我想你明白,最美好的爱,是成全,成全去寻找你的快乐......当你远走,不曾回头,我已不会在挽留。
  • 仙芒

    仙芒

    仙界林天馨偷偷降下凡尘,化身为小叫花子到人间游玩,遇到与她有宿命姻缘的李云,与他一同畅游九州。自古以来,仙凡有别,天注定,李云为了爱,而不断地追求强大的实力,追求仙界至高的巅峰。爱,难以割舍,如果老天要拆散他跟林天馨,那他就与天争!李云的爱情能否圆满呢?!
  • 美人吟之异世离殇

    美人吟之异世离殇

    梵古大陆,于世时战,弱肉强食,而若生在第一大家族,一个废材注定为让其蒙羞的累赘。她与娘亲同日死在生身父亲之手,那日,天上一颗忽闪而过的瑞星却没人注意。二十一世纪头号杀手特工“S”穿越异世,第二日便被送往芜竟之地封印于此。十年后的浴血而归,改写废材历史,向世人宣告着“她“回来了,复仇即将拉开帷幕。训兽师,练丹师,符咒师,召唤师,哪样不会?且看她如何傲世为尊,拂手神界。又且看她与他又如何挣脱那荏苒千年的齿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