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7246500000013

第13章 温暖北美(1)

导言——惘然记

北宋有一幅《校书图》,画一个学者一手持纸卷,一手拿着个小物件——看不清楚是簪子还是文具——在搔头发,仿佛踌躇不决。下首有个撞儿托盘送茶来,背景是《包公案》《施公案》插图中例有的,坐堂的官员背后的两折大屏风,上有朝服下缘的海涛图案。看上去他环境优裕,他校的书也许我们也不怎么想看。但是有点出人意料地,他赤着脚,地下两只鞋一正一反,显然是两脚互相搓抹着褪下来的,立刻使我想起南台湾两个老人脱了鞋坐在矮石墙上拉弦琴的照片,不禁悠然微笑。作为图画,这张画没有什么特色,脱鞋这小动作的意趣是文艺性的,极简单扼要地显示文艺的功用之一:让我们能接近否则无法接近的人。

在文字的沟通上,小说是两点之间最短的距离。就连最亲切的身边散文,是对熟朋友的态度,也总还要保持一点距离。只有小说可以不尊重隐私权,但是并不是窥视别人,而是暂时或多或少地认同,像演员沉浸在一个角色里,也成为自身的一次经验。

写反面人物,是否不应当进入内心,只能站在外面骂,或加以丑化?时至今日,现代世界名著大家都相当熟悉,对我们自己的传统小说的精深也有新的认识,正在要求成熟的作品,要求深度的时候,提出这样的问题该是多余的。但是,似乎还是有在此一提的必要。

对敌人也需要知己知彼。不过细彼是否不能知道得太多?因为了解是原怨的初步?如果了解导向原有,了解这种人也更可能导向鄙夷。缺乏了解,才会把罪恶神化,成为与上帝抗衡的魔鬼、神秘伟大的“黑暗世界的王子”。至今在西方“撒旦教派”“黑弥撒”还有它的魅力。

这小说集里《五四遗事》这篇是用英文写的,1956年发表,中译文次年刊出。其实三篇近作也都是1950年间写的,不过此后屡经彻底改写,《相见欢》与《色·戒》发表后又还添改多处。《浮花浪蕊》最后一次大改,才参用社会小说做法,题材比近代短篇小说散漫,是一个实验。

这三个小故事都曾经使我震动,因而甘心一遍遍改写这么些年,甚至于想起来只想到最初获得材料的惊喜,与改写的历程,一点都不觉得这其间30年的时间过去了。爱就是不问值得不值得。这也就是“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了。因此结集时题名《惘然记》。

此外还有两篇1940年间的旧作。《联合报》副刊主编痖弦先生有朋友在香港的图书馆里旧杂志上看到,影印了两篇,寄来问我是否可以再刊载。一篇散文《华丽缘》我倒是一直留着稿子在手边,因为部分写入《秧歌》,迄未发表。另一篇小说《多少恨》,是以前从大陆出来的时候不便携带文字,有些就没带出来。但是这些年来,这几篇东西的存在并不是没人知道,如美国学者耿德华(EdwardOunn)就早已在图书馆里看见,影印了送给别的嗜痂者。最近有人也同样从图书馆里的旧期刊上影印下来,擅自出书,称为“古物出土”,作为他的发现;就拿我当北宋时代的人一样,著作权可以径自据为己有。口气中还对我有本书里收编了几篇旧作表示不满,好像我侵犯了他的权利,身为事主的我反而犯了盗窃罪似的。

《多少恨》的前身是我的电影剧本《不了情》。原剧本没有了,附录另一只电影剧本《情场如战场》,根据美国麦克斯·舒尔曼(MaxShulman)著舞台剧“TheTenderTrap(温柔的陷阱)”改编的,影片1956年摄制,林黛、陈厚、张扬主演。

《多少恨》里有些对白太软弱,我改写了两段,另一篇旧作《殷宝滟送花楼会》实在太坏,改都无从改起。想不收入小说集,但是这篇也被盗印,不收也禁绝不了,只好添写了个尾声。不得不噜苏点交代清楚,不然读者看到双包案,不知道是怎么回事,还以为我在盗印自己的作品。

开到荼

【爱玲说】走陌生的路,看陌生的风景,听陌生的歌,然后在某个不经意的瞬间,你会发现,原本费尽心机想要忘记的事情真的就这么忘记了。

很多年了,上海,这个自己曾认为最适合自己的地方,再也回不去了。

1955年,一个秋天,秋天如这女子冰冷的心一样。张爱玲不知道是以什么样的心情乘上了“克里克夫兰总统”号离开香港,去了美国的某个城市。那时候,送别她的只有宋淇夫妇。

到底是要离开自己的家了。回不去了,再也回不去了……

与上次离港心情完全是两重天,那时候年轻,对生活充满美好的憧憬。然而,这次却是人在天涯,无奈作别。这次,张爱玲奔走异国他乡,是去新大陆,陌生的环境。

还是胡兰成那句:“我见幽人独往来,孤鸿缥缈影。”

张爱玲拖着不太多的行李,真是有,也只有“黯然销魂者,唯别而已矣”了。

去国苍凉,何日是归期?这时的张爱玲前途未卜。

凄清的秋风,吹起张爱玲黑色旗袍外的深黑色的长丝巾。她强忍着泪水,与宋淇夫妇挥手,彼此道别:“再见!珍重!”

此情此景,真正应了“浔阳江头夜送客,枫叶荻花秋瑟瑟”。望着渐行渐远的维多利亚海湾,越来越远的故国,张爱玲的心头不禁一片黯然。

这穿堂在暗黄的灯照里很像一节火车,从异乡到异乡。火车上的女人是萍水相逢的,但是个可亲的女人。

想想真是“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到了日本的一个城市,张爱玲不知道怀着一种怎样的心情给宋淇夫妇写道:“别后我一路哭回房中,和上次离开香港的快乐刚好相反,现在写到这里还是眼泪汪汪起来。”宋淇夫妇读罢此信,真是感念人在天涯,满目疮痍……

张爱玲写道:“有许多小事,一搁下来就觉得不值一说了,趁有空的时候便快写下来。”

呵呵,其实明白人都知道,这女子是太孤独了。真的太孤独了……

张爱玲一再叮咛宋淇夫妇:“一有空就写信来……但一年半载不写信我也不会不放心的。惦记是反正一天到晚惦记着的。”

人们都说张爱玲多冷漠。可是,谁又知道“自古多情是无情”。谁知道这“载不动,许多愁”呢?

宋淇先生说:“几年过去了,她的旧信已积成一大堆,我们偶尔翻阅,读到那些富于‘张爱玲笔触’的字句,又像是在斗室中晤对清谈了。”

张爱玲的孤苦无依,天涯人在何方,什么时候是个头啊?张爱玲的内心,彼时是苍凉的。不得不说,张爱玲是坚强的,不然,她不会活着了。生活让她历尽磨难,可是生命仍在继续。说不上来哀愁,诉不尽的悲切。

张爱玲乘的船,是在美国旧金山入境的。文件是由一个矮小的日裔青年审核的。张爱玲的身高是五尺六寸半,结果这日本青年,大概是仰望的姿态,故意夸大,写成了六尺六寸半。张爱玲笑称这是“弗洛伊德式的错误”。后来,爱玲也解释道:“心理分析宗师弗洛伊德认为世上没有笔误或是偶尔说错一个字的事,都是本来心里就是这样想,无意中猜透的,我瘦,看着特别高。”

一直到后来,张爱玲也是记得这件事儿的,也许是因为它比较有趣,有趣的事儿在张爱玲这里全是智慧。

张爱玲在踏上美利坚的第一天就发生这样的状况,其中的种种因缘际会,是谁又能说清道明呢?入境之后,张爱玲乘着轮船驶向旧金山的50号码头。没有逗留多久,她便很快去了纽约,因为好友炎樱在那里。她已经很久没有感到温暖了,多么渴望快点见到炎樱啊。

纽约终于到了。在那个年代,纽约无疑是繁华的,是美国的门户,也是一个橱窗。摩天大楼、繁荣港口、宽阔街道……这一切的一切,无不在分分秒秒地昭示着鲜明的美利坚文化。然而,对于这么一个漂泊的人来说,“这一切都是别人的,与我无关。”

风雨故来人。在这样一个陌生的环境下,再见炎樱,无疑是欢喜异常的。她们还如当初,拉着手一起去逛街,吃东西,就像是昔日在上海和香港时一样。好朋友就是这样的,即使很久不见,还是如故。

在纽约,张爱玲一直想见一个人,那就是胡适。早在1954年的时候,在香港,张爱玲就把自己的《秧歌》寄给了胡适,另外附有一封简短的信,大致是说这本书有点像他在评《海上花》的“平淡而近自然”。

在胡适的全盛时期,年轻的张爱玲也是仰慕至极啊。那时候,张爱玲还小,素昧平生,想求得胡适的一些见解。不久之后,便是胡适的亲笔回信。

“……你这本《秧歌》,我仔细看了两遍,我很高兴能看见这本很有文学价值的作品。你自己说的‘有一点接近平淡而近自然的境界’,我认为你在这个方面已做到了很成功的地步!这本小说,从头到尾,写的是‘饥饿’——也许你曾想到用《饿》做书名,写得真好,真有‘平淡而近自然’的细致功夫。

……以上说的话,是一个不曾做文艺创作人的胡说,请你不要见笑。我读了你10月的信上说的‘很久以前我读你的《醒世姻缘》与《海上花》的考证,印象非常深,后来找了这两部小说来看,这些年来,前后不知看了多少遍,自己以为得到不少益处。’——我读了这几句话,又读了你的小说,我真很感觉高兴!如果我提倡这两部小说的效果单止产生了你这一本《秧歌》,我也应该十分满意了。”

信中,胡适还对一些章节简单提出了自己的意见。三年之后,张爱玲申请到南加州亨廷顿·哈特福基金会去,写信让胡适作保。胡适答应了,顺便将《秧歌》还给了张爱玲。一个文坛大佬能对自己这样,张爱玲真是有着说不出来的感怀与激动。

来到纽约不久之后的一个下午,张爱玲和炎樱一起去看胡适了。到底是中国人,胡适所在的那一条街道是一排白色水泥的方块房子,门洞里有楼梯,全是港式公寓。

初冬,午后的阳光里,让人不禁有种恍恍惚惚的感觉,恍如隔世又在眼前。等到上了楼,室内的陈设也是全中式的。

这时的胡适穿着灰色的长袍子,飘飘然地站在雕花的窗边。

古老的中国文化在纽约重现了,不知道张爱玲当时作何感想?

胡适夫妇热情招待。夫人江冬秀端出沏好的茶来招待她们。青瓷的小茶杯,柔滑细腻,张爱玲轻轻端起,把玩于掌心,轻声细语念出:“寒夜客来茶当酒!”胡夫人态度有些生涩,或许,在胡适面前,就只是他的学生了。炎樱倒是生性活泼,非常热情地用国语跟胡适夫妇聊天,可能是因为离开中国太久,总觉得像是纯美人在生硬地说着国语。胡适夫妇是很喜欢炎樱的,说说笑笑丝毫没有陌生感。

张爱玲不善言辞,只是静静坐着。一如自己平时的态度,内心却已经翻云覆雨……眼前这位慈祥的老人就是胡适啊!难免眼泪要掉下来了,胡适曾经是让张爱玲“敬如神明”的人物,是一个高大魁梧的历史化的人物。而此刻,只不过是一个慈祥的老头,稍带一点点落寞。张爱玲,努力按捺住自己激动的心情,这是真的,这就是真的。

时间,真是慌了神:那一年,她还是坐在父亲的书桌旁看完《胡适文存》的。《海上花》也是父亲看了胡适的考证才买来的,《醒世姻缘》则是自己破例花钱去买的。详细读了《醒世姻缘》则是在港大战争时期读的。当时,张爱玲当了防空员,驻扎在冯平山的图书馆,在一堆古老的书籍里发现了《醒世姻缘》。真可谓大惊大喜!

当时烽火连天,张爱玲只是津津有味地读着胡适先生的《醒世姻缘》。

多么遥远的记忆,像一条长河一样,丝丝蔓蔓。而自己现在就在这老先生的旁边。

炎樱到底是活泼、幸福的女人。感恩节那天,炎樱带着张爱玲去了一个美国人家里吃烤鸭,出来的时候,天已经黑了。

张爱玲究竟是愁肠百绪。深蓝色的街道,格外干净,灯火橱窗,寒气逼人,街上的霓虹灯晶莹可爱。张爱玲喝了点小酒,有点微醉。和表姐在上海的霞飞路逛街的情景,历历在目。

人在天涯呐!

夜来风寒,张爱玲回去就上吐下泻。在异乡生病了,更是心有戚戚焉。

这时候,正好胡适打来电话,说是去一家中国馆子吃饺子,张爱玲激动得热泪盈眶。人间到底还是有一点儿暖意的。

从此,张爱玲就再也没见过胡适先生。但是听说胡适先生返回中国台湾,担任了“研究院”院长。之后没多久,张爱玲在报纸上看到胡适先生在一次演讲之后无疾而终。他就是这样去了。

张爱玲每次翻起《秧歌》总还是会想起他的。

1956年2月,张爱玲来到美国已经四个月了,但是生活还是那样,没有更大的改变。《秧歌》在美国销路一般,作为一个职业文人,显然是困窘的。总不能这样吧。张爱玲只有另谋出路。

一个年轻的女子,走在充满沧桑的路上。可是,早已经无法回头。如若,当初嫁个好人,也许……也许……算了吧,唱得再多,人,已经散落在天涯。

又见炊烟

【爱玲说】我知道我不是一个很好的记录者,但我比任何人都喜欢回首自己来时的路,我不断地回首,驻足,然而时光扔下我轰轰烈烈的向前奔去。

缘分是可遇而不可求的事情,不管年龄,无论地点。

张爱玲原以为自己的心自从那次就死了。花谢了,再也长不起来了。离开胡兰成,怕是自己的心,再也不会萌动了。然而,人类是需要温暖的。爱情到底是个什么样的东西呢?还是元好问说得好:问世间情为何物?直教人生死相许。

张爱玲真的需要一点点暖意。在炉火旁边,哪怕是听听短暂的歌谣。

麦克道威尔文艺营是爱玲提出来的居住申请,并请了自己的代理人玛莉·勒德尔作保,又找了司克利卜纳出版社的主编哈利·布莱格和著名的小说作家马昆德做保人。不久,申请便通过了。

谁都说不上来,这次会再次逢春?

麦克道威尔文艺营创建于1907年,是由著名作曲家爱德华·麦克道威尔的遗孀——马琳·麦克道威尔夫人创建的。

搞创作的人太需要安静的环境来创作,每个时代的文人都需要这样的环境。可是,并不是都有这样的好命与这样的资质。

3月中旬,张爱玲就离开纽约,离开炎樱,毕竟有自己的路要走。先乘火车到波士顿,再辗转去了新罕布什尔州。之后,就到了彼得堡市区,然后,又雇了一辆计程车,到了市中心数里外的麦克道威尔。

真的是“长途跋涉,舟车劳顿”。千山万水,难道就是缘分?难道就是天意?你存在我深深的脑海里、我的梦里、我的心里、我的歌声里。

彼得堡这里的冬天,天晴得比较早。前几天刚下过一场大雪,张爱玲坐在车里,衣衫单薄,只觉得一种骨子里的冷。离市区越来越远了,外面漆黑,什么都看不清楚。

生于浩渺的宇宙之间,真是苍茫而浑浊。忽然,前面有一座灯火通明的大厅和几十所透着灯光的小房子。

喜!张爱玲看到了希望。

远远望去,那房子真像是欧洲中世纪的小城堡。灯光比较柔和,乐音袅袅,恍如世外。

“这难道就是所谓的世外?”张爱玲想着便笑了。

车越来越近了,可以见到门前两排耸立着的参天大树。地上残雪未消,踏上去有些声音。张爱玲的心,渐渐地向这个灯火通明的地方靠近。

家?这里就是我寻觅半生的家吗?麦克道威尔文艺营,这就是了。

缘分是什么?在这之前,张爱玲想过,但始终解不透。一个人站在外面,张爱玲听见里面觥筹交错的声音,欢笑声,似乎即将迎来一个新开始。

张爱玲心里默念:“你好,麦克道威尔!我来了!”

同类推荐
  • 世界十大文豪——安徒生

    世界十大文豪——安徒生

    安徒生的作品主要是童话,他的童话与以往的童话不同,它们不是民间传说的简单重述,即使源于民间传说,也被他注入了现实生活的内容,使其从不同的侧面反映出一个阶级的实质。安徒生在他的童话中表现出他那独特的创作风格,他的才华也在他的童话中表现得淋漓尽致。
  • 我的外公陆定一

    我的外公陆定一

    本书系统记述了陆定一同志青少年时期的求学经历、革命战争时期的奋斗历程、新中国建设时期的华彩乐章、“文革”中遭受的种种冲击和苦难,记述了陆定一同志与唐义贞烈士的生死情恋,展现了陆定一同志虽历经磨难而依旧信念不改、信心不减、追求不辍的革命英雄主义和乐观主义精神。
  • 纪晓岚——风流才子的方圆人生

    纪晓岚——风流才子的方圆人生

    几十年的宦海生涯,纪晓岚凭借机敏的才智伴随皇帝左右,把一个文人的价值发挥到了极致,荣宠备至,一生占尽风光。
  • 沃尔特·迪斯尼编剧与制片的故事

    沃尔特·迪斯尼编剧与制片的故事

    本书精选荟萃了古今中外各行各业具有代表性的有关名人,其中有政治家、外交家、军事家、谋略家、思想家、文学家、艺术家、科学家、发明家、财富家等,阅读这些名人的成长故事,能够领略他们的人生追求与思想力量,使我们受到启迪和教益,使我们能够很好地把握人生的关健时点,指导我们走好人生道路,取得事业发展。
  • 帝王主沉浮

    帝王主沉浮

    本书介绍了26位皇帝的帝王术,重现了君王的宿命人生,在字里行间找寻着他们往日的雄风和智慧。
热门推荐
  • 绝世神通

    绝世神通

    帝落星河,万古寂灭!亘古轮回,大道沧桑!一息尚存,诸神意志,只等他归来!少年秦萧得上古神通,练就不灭之躯,逆天战体打破千年铁律,醒上古血脉,承继恒古不朽意志!青剑出鞘,杀敌万里之外,无上神通显圣,升级突破瞬息之间,得志该猖狂,少年很嚣张!
  • 曼珠沙华之千年之恋1

    曼珠沙华之千年之恋1

    锲子花开彼岸彼岸花又称曼珠沙华。据说曼珠沙华是黄泉路上唯一的风景,千年落叶,千年开花,有花无叶,有叶无花。相传,曼珠是花妖,而沙华是叶妖,他们虽然是同一朵花,可他们从未见过。有一次,曼珠和沙华背着花神偷偷见了一面,可这事被花神知道了,将他们打入十世轮回,如若在这十世内不能修成正果,将灰飞烟灭。
  • 帝道杀神

    帝道杀神

    【非系统流,皇帝流,以历史为骨,玄幻为翼,有西施貂蝉,架空异世。】古之传说,至尊猿公乃是遂古最强人物。三千越甲,习其剑术,覆灭大吴界百万雄兵。今朝苏白统领越甲三千,天兵百万,横扫千国万界,成就千秋霸业。茫茫众生顺应潮流,盖世帝王者却主天下沉浮,然而自古以来,帝者何其少也。露珠在晨曦里破碎,血水在烽火里消融,大帝在历史里回眸,诸神在白骨上仰望星空,至尊在传说里证道不朽。
  • 侠古传奇

    侠古传奇

    暂无,以后补充。。。。。。。。。。。。。。。。。。。。。。。。。。。。。。
  • 假天子真皇后

    假天子真皇后

    宫廷弃妃,流落民间,调教夫君,乱世称帝。
  • 炼成仙

    炼成仙

    青山遥,沧海阔,炼成仙,路漫漫;风萧瑟,天地宽,炼心境,终成仙。意动,识觉,凝气,化形,灵种,神养,鼎成,元融,炼化天地。此为炼气界的修炼之路。修行之路漫漫,就看叶舞,一个穿越而来的懵懂少年,附身于酒楼小厮之体,如何踏入炼化天地之境。
  • 学生异能星

    学生异能星

    第一次真正的感觉到痛的萧湘竹走上了一条新的道路,他,一名金大的在校大学生,跟第一次结下了不解之缘。第一次与校花同台共舞,成就舞神传说。第一次在校办酒吧登台献艺,成为灰巾哥的传奇。第一次正视千年的爱恋,成为誓言的追随者。第一次认认真真的考虑自己的将来,成就兄弟,成就自己。第一次...萧湘竹,金大在校生,平静的生活里到处是不平凡的第一次。谨以此文献给已毕业走向工作岗位者,借以怀念和弥补遗憾;同时献给在校的莘莘学子,期望能给以借鉴,精彩等你继续。-----作者字。PS:本文更名《学生第一次》在起点同时发布,作者爱尚梅葆=爱上梅葆
  • 爱情淹没在奇迹里

    爱情淹没在奇迹里

    那年,19岁。正是花开的季节,她却经历了花落时的感伤。她说如果不能在一起,那她宁愿从未开始过。
  • 水韵回乡——吴忠

    水韵回乡——吴忠

    在中国西北内陆,吴忠犹如镶嵌在宁夏平原上的一颗明球,熠熠生辉。母亲河——黄河穿境而过,因河水的滋养,这一方土地人杰地灵。黄土无法隐藏鸽子山万年史前文明,秦设富平县距今已历经2226年。昨日的沧桑早已变成了今日的辉煌。
  • 幸福捍卫战

    幸福捍卫战

    那天,她得知自己相恋三年多的恋人竟是有妇之夫她成了世人唾骂的第三者……那天,她挺着大肚子,被恋人甩了,被情敌要回恋人所赠予的一切,她失去了所有,愤怒的说了一句“你们会遭到报应的!”有天,他后悔了,想要寻回她…..她却不再留恋他……..他们都是凡人,都有自己所认为的幸福,他们都在努力的捍卫者自己认为的幸福可是幸福能捍卫住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