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7246500000012

第12章 倾城之恋(4)

1945年的秋天,叶子飘落继续,人流攒动依旧。遭到抛弃的女子,总是力图来回想与那人的甜蜜,她不知道,始终都不知道这究竟是为了什么?尽管她写着白玫瑰,臆造红玫瑰,断然也无法排遣心中的爱与恨!纠结纠结,断肠断肠……

想想晴雯说的那句:“算了,就这样吧。”上海的老公寓里,流转的只是一个伤心女子的前尘往事……

从此两不识

【爱玲说】如果没法忘记他,就不要忘记好了。真正的忘记,是不需要努力的。

在每个时代,都有男男女女期许,失望——徘徊。清朝贵公子纳兰容若说:“人生若只如初见,何事秋风悲画扇?等闲变却故人心,却道故人心易变。”张爱玲说:“如果我不爱你,我就不会思念你,我就不会妒忌你身边的异性,我也不会失去自信心和斗志,我更不会痛苦。如果我能够不爱你,那该多好。”是的,虽然时代不尽相同,但情感却是永恒专一。

张爱玲本是一个寡淡之人,对所有的人都不太亲,可是对胡兰成却连呼吸都嚼着他的名字。对此,人们都在感慨,这男子只不过是博爱的男人而已,何必呢?

当胡兰成在婚书上写下“现世安稳”时,张爱玲的心是安的。她要求的不多,她亦懂得俗世的“嫁汉嫁汉,穿衣吃饭”。可是,她要找自己深爱的男子,即使这个社会将她抛弃,她也要和他共赴天涯。然而,他还是戳伤了她,狠狠的!张爱玲在温州和胡兰成,以及胡兰成当时的情人——范秀美,待了大概二十来天。胡兰成在那个烟雨蒙蒙的地方说,他感觉好像是《红楼梦》里晴雯被撵到外头,见宝玉竟来看她,只恐亵渎闪失了,宁愿催她早回上海。其实,说白了,这些都不过是推托之词,他怕这女子看穿了,一片赤诚之情受到伤害。所以宁愿张爱玲早早离开,免得尴尬。

女人爱上了一个人,什么苦仿佛都能吃得。张爱玲在这里逗留许久,只希望这被自己深爱的男子对自己说:“妹妹,你放心,弱水三千,我只取一瓢。”他是不肯的,他要兼得兼爱。经过这么多纠葛,张爱玲终于豁然。

临行时,看着美丽而萧条的温州之景,对这挚爱的男子只说了寥寥数语伤心的话儿。“倘使我不得不离开你,不会去寻短见,也不会爱别人,我将只是自我萎谢了。”

张爱玲的心死了,彻底死了。回到上海之后,张爱玲给胡兰成去了一封信:“那天船将开时,你回岸上去了,我一人雨中撑伞在船舷边,对着滔滔黄浪,伫立涕泣久之。”张爱玲知道胡兰成在温州生活拮据,她从自己的稿费中拿出钱来随即寄去,并叫他不要忧念挂记她。

1947年2月,胡兰成的境遇有所好转,他给张爱玲的信件当中又流露出他张扬的个性来。然而,他已经伤透了这女子的心。从前千好万好,吸引她的地方,现在倒像是抹了癞疥疮药。残酷如她,“我觉得要渐渐地不认识你了”。

这时候的胡兰成是极想接近张爱玲的,但是当一个女子的心真被伤透了,你还会觉得,她还能回来?完好无损?同年5月份的时候,胡兰成新近结交了刘景晨先生,在温州大约可以站住脚了,又得梁漱溟先生的赏识,将来有机缘再出中原。

他用隐喻给爱玲写信,真是伤人的心。张爱玲看着这样的信,想着一年前在温州的所见所闻,不禁悲从中来,所幸的是他已经脱离险境,其他的便没有什么可求的了。

“如果情感和岁月也能轻轻撕碎扔到海中,那么我愿意从此就在海底沉默,你的言语我爱听却不懂得。我的沉默你愿见却不明白。”

1947年6月10日,胡兰成收到张爱玲给他的最后一封信。胡兰成这样率性的人没有预料到自己的所作所为竟然给张爱玲带来这么大的伤害,更没有预料到深爱自己的女人会如此果断。当然,这一切都不是空穴来风,他知道原因的。

张爱玲写道:“我已经不喜欢你了。你是早已不喜欢我了的。这次的决心,我是经过一年半的长时间的考虑的,彼惟时以小吉故,不欲增加你的困难。你不要来寻我,即或写信来,我亦是不看的了。”

信里的“小吉”当是“小劫”的隐语,这其实真正能看得见患难夫妻的真情,可如今亮烈决绝的绝交信。谁又能读懂张爱玲的心声,听,玻璃碎片!

信中,她还附了30万元给自己一直深爱的男人,是新完稿的电影剧本《不了情》《太太万岁》的稿酬。胡兰成在外流亡将近两年,是张爱玲,这个深爱他的女子,一直在接济他,最后一次也是如此。

其实要尽一个妻子的责任显然是次要的,因为张爱玲这样的人从来不将责任感放在前位。她爱他,只是一个劲儿地在爱他。然而,他终是薄情之人,他不惊悔,不肯专一托付于她。

这女子为了不使自己沦落到雾数不清的地步,她只好自卫了。还能怎样呢?这其实是张爱玲第一次要主动抓捏一点点人生当中值得依靠的什么,可是她努力,努力抓不牢。于是,她只好先撒手了。

胡兰成对于爱玲和他绝交,当然是极不情愿的。可是张爱玲是这般的清冷:宁为玉碎,不为瓦全。之后,他写信给爱玲的好友炎樱,炎樱也做得干脆。从此,这两个深爱的人成了今生的陌路。

张爱玲把头埋得更低、更低……她在心中默默直念:兰成,就到这儿吧,我累了,祝你幸福……

她从海上来

【爱玲说】有些人会一直刻在记忆里的,即使忘记了他的声音,忘记了他的笑容,忘记了他的脸,但是每当想起他时的那种感受,是永远都不会改变的。

1952年的中国,已经是解放的中国,人们的“时髦”装束变成了一律的蓝布或者灰布中山装,顶多分外爱美的姑娘们在自己翻出来的领子上秀出几朵小花。

这时的作家们书写的多是红色文章,红色小说。好像整个时代会因为自己的几个字天翻地覆,或者是锦上添花。在大时代的笼罩之下,张爱玲只想作为一个作家,以最本真的态度出现。

她炽热地爱着旧上海30到40年代十里洋场的繁华与热闹。尽管这一切好像都与自己无关,但是光是看看已经知足。

她留恋以前弄堂里的热闹平凡,头上搭了竹竿,晾着小孩子的开裆裤,柜台上的玻璃缸里盛着“参须露酒”;这一家的扩音机里唱着梅兰芳,那一家的无线电里卖着癞疥疮药,走到“太白遗风”的招牌底下打点料酒。

这是张爱玲向往的生活,如此简单。可是,对于自己怎么就这么难呢?怕是,上帝要独独折磨这女子。因为后世需要她,需要她的文字。

坐着火车,奔向远方,谁知明年是新月?谁知去年还旧月?

张爱玲的内心始终摆脱不了苍凉的影子。上海是她多么挚爱的土地,因为这片土地,因为这里的人,张爱玲是那么离不开。仿佛一个连体的婴儿,谁走谁会死。当真是到了该作别的时候了?

张爱玲说了那句:“我也不会再爱别人,只能是凋谢了。”那一年,她在任何人面前没有留下一滴眼泪,可是她在悲伤,这悲伤仿如一个幽深的夜晚,万籁俱寂,只有一只流浪的小猫被折断了双脚,一个人凄惨地嘶嚎,穿透天与地!

张爱玲始终想着现世安稳!没有一个女子比她更缺乏安全感的。大时代的递转、交换,让她没有安全感。可是,人总是要活下去的,尽管《简·爱》里面说,“人活着就是为了含辛茹苦”。

张爱玲将这男人柔柔地永远藏在了自己的最深处。上海这个地方还有什么值得留恋的?

张爱玲原本想着新中国成立以后,自己能再次繁华。然而,时代的大变迁,犹如自己的家族,锦衣玉食,遗老遗少,繁华落寞,张爱玲看得太多了,感受得太多了。但她又是这么一个分外爱美的女子,怎么会容许自己就此这样消沉下去呢?

这个时候,自己深爱的男人又在哪儿呢?那些曾经在上海遮云挡月、不可一世的国民党的官员们,还不是仓皇不可终日,纷纷出渡,想着能再造繁华?未能出渡的,整天提着颗脑袋,等待历史的宣判。

张爱玲在这个时候,作为一个只会写字的女人,抱着最后的希望。然而,终归还是平静的。

窗外热火朝天,屋内的张爱玲依旧平静。前几年因为丈夫胡兰成,张爱玲在政治当中有一些风波。

但是又想想,作为一个职业文人,读者便是上帝,自己跟政治向来少有牵连。内心坦荡,神情笃定,这是张爱玲最后的心理防护。她依旧平静地和姑姑住在一起,同时也在观察这个世界,如何将自己的笔触再次展开?那时,张爱玲的姑姑在一家电影公司工作,张爱玲也经常和姑姑一起看看电影。外面天翻地覆的变化,她们也没沧海成桑田。

平静的表面,忧伤埋在心底。那个男人现在怎么样了?算了,自己真是作践自己!可是,每每回忆,还是暗伤痕痕。

上海,这个地方有太多的回忆了——

这时的爱玲还是禁不住拿起了笔,因为天才是离不开自己擅长的东西的。她从来不太关心政治,因为那是太大的事儿:自己那浓重的家族不正是在与政治多年的牵绊中,戴着绚丽光辉的光环走过来的吗?最后怎样呢?最后又怎样呢?颓唐的后裔!无尽的苍凉!父亲、母亲、姑姑、弟弟等,这些都是压在张爱玲心头的暗伤,始终压得自己无法呼吸。连自己深爱的那个男人,也是“三妻四妾”,自觉没有大碍。张爱玲害怕这些,逃避这些。于是,她从来不写跟时代相关联的,她害怕,怕到骨子里。

“自古深情总无情”,就是这个道理吧,张爱玲的心有谁能懂呢?然而,毕竟作家也要吃饭的。而作家唯一会干的事儿,就是写出好看的文字。

当时的左翼作家是很反感张爱玲的,总觉得她是资本家的余孽,不懂得对劳苦大众的同情。可是,在艺术的大观园里,张爱玲毅然决然表现出对这些跟风者的不屑。1948年的《太太万岁》便是两种作家的争斗,张爱玲被批判的一无是处。

张爱玲曾经说过:别人的评论不管说得有无道理,只要说她好她就喜欢,说她不好她就反感。

张爱玲说:“我只是一个女人,只爱独善其身,我只写男女之间的小事儿,大时代的变革跟自己没有一点儿关系。我的作品里没有战争,也没有革命。我认为人在恋爱的时候,是比在战争或革命的时候更朴素,也更放恣的……真的革命与革命战争,在调情上我想应该和恋爱是近亲,和恋爱一样是放恣得渗透于人生的全面,而对于自己是和谐。”这是张爱玲的内心。其实,也是真真实实一个女人的内心。战争怎么了?革命怎么了?我只关心我深爱的男人……

可是,每每一旦提笔,张爱玲的笔头总会出现那个男人的影子。有人说“时间可以将某些事情遗忘,也可以将思念拉长”。但是,张爱玲还是写了《半生缘》。

1946年的时候,张爱玲的作品已经遭到一些激进的左翼分子的反对。“人言可畏”不单单是阮玲玉的专利,只是张爱玲扛住了。

那一年,张爱玲战战兢兢拿起自己心爱的笔,连载了《十八春》,也就是后来的《半生缘》,笔名用了梁京,也是唯一一次。

《十八春》于1950年3月25日至1951年2月11日,在《亦报》上连载,颇有投石问路的意味。

在《半生缘》里,张爱玲还是以旧社会为背景,增添了当时社会的新气息。张爱玲描摹男女之间感情的功力,在当时无人能及。

《十八春》引起了强烈好评,紧接着《小艾》。然而,历史翻页,张爱玲预感到桑田的恐怖。

对于张爱玲这个心中只有小我的女子,那个时代是不容许的,必须心系家园,人人报国,即使没有那个能力。

1947年,张爱玲写了一首《中国的日夜》:

走在我自己的国土。

乱纷纷都是自己人,

补了又补,连了又连的,

补钉的彩云的人民。

我的人民,

我的青春,

我真高兴晒着太阳去买回来沉重累赘的一日三餐。

谯楼初鼓定天下,

安民心,

嘈嘈的烦冤的人声下沉。

沉到底。

中国,到底。

时代还是不容许这美丽高傲的女子再在这里过下去。

新中国的人们的装束、思想,好像与这女子有着千差万别的鸿沟。1952年,这沉重的女子,这美丽的海上花,终于拖着不大不小的行囊,真正离开了自己深深眷恋的上海。之后的43年,再也没有来过。

然而,心却搁在了这里,永远,永远。

再见,上海——

再见,这美丽的曾经——

后语——一别一辈子

感情原来是这么脆弱的。经得起风雨,却经不起平凡;风雨同船,晴天便各自散了。

有些人一直没机会见,等有机会见了,却又犹豫了,相见不如不见。

有些事一别竟是一辈子,一直没机会做,等有机会了,却不想再做了。

有些话埋藏在心中好久,没机会说,等有机会说的时候,却说不出口了。

有些爱一直没机会爱,等有机会了,已经不爱了。

有些人是有很多机会相见的,却总找借口推脱,想见的时候已经没机会了。

有些事是有很多机会去做的,却一天一天推迟,想做的时候却发现没机会了。

有些爱给了你很多机会,却不在意、不在乎,想重视的时候已经没机会爱了。

人生有时候,总是很讽刺。一转身可能就是一世。

说好永远的,不知怎么就散了。最后自己想来想去,竟然也搞不清楚当初是什么原因把彼此分开的。然后,你忽然醒悟,感情原来是这么脆弱的。经得起风雨,却经不起平凡;风雨同船,晴天便各自散了。也许只是赌气,也许只是因为小小的事。幻想着和好的甜蜜,或重逢时的拥抱,那个时候会边流泪边捶打对方,还傻笑着。该是多美的画面。

没想到的是,一别竟是一辈子了。

于是。各有各的生活,各自爱着别的人。曾经相爱,现在已互不相干。

即使在同一个小小的城市,也不曾再相逢。某一天某一刻,走在同一条街上,也看不见对方。先是感叹,后来是无奈。

爱着的并不一定拥有。

拥有的并不一定爱着。

也许你很幸福,因为找到另一个适合自己的人。

也许你不幸福,因为可能你这一生就只有那个人真正用心在你身上。

很久很久,没有对方的消息,也不再想起这个人,也是不想再想起。

同类推荐
  • 我的编辑生涯

    我的编辑生涯

    我很幸运,当我刚刚迈入社会,加入编辑队伍的时候,遇到了一个又一个好老师。黄伊就是其中的一个。我到中国青年出版社的时候,被分配到第二编辑室也就是文学编辑室学习怎样做编缉。当时肖也牧是编辑室主任,是我的领导。黄伊则负责手把手地教我编辑的基本工,是我的第一个名符其实的老师。
  • 人生边上,心城内外:钱钟书的围城人生

    人生边上,心城内外:钱钟书的围城人生

    钱钟书是中国二十世纪的大文学家,他从小接受传统文化教育,中学时擅长中文、英文。大学时期,他刻苦学习,广泛接触世界各国的文化学术成果。成年后,他遇见爱情,经历艰难,修成正果,继而留学深造走向世界。回国后与妻子相濡以沫,患难而来,坚持文学创作。他深入研读中国的史学、哲学、文学经典,同时不曾间断过对西方新旧文学、哲学、心理学等的阅览和研究,著有多部享有声誉的学术著作。有千古名篇《管锥编》,他的散文和小说也很出色,特别是长篇小说《围城》,其文才横溢,妙喻连篇。推崇者甚至冠以“钱学”。《人生边上,心城内外:钱钟书的围城人生》将带你走进一代文学巨匠钱钟书的人生沉浮。
  • 松下幸之助的智慧

    松下幸之助的智慧

    松下幸之助——一位20世纪最优秀的企业家之一,这不仅缘于他一手创立了松下王国,更在于他超乎寻常的经营之道——被全球范围内的许多成功企业家奉为经营之神:松下幸之助是真正把经营企业视作一项崇高的使命、一门真正的艺术来看待的。他那创业之道的超人意志、对人生真谛的无限探索、博大精神的经营智慧,令世人常常慨叹不已!
  • 世界最具传世性的思想巨人(2)

    世界最具传世性的思想巨人(2)

    我的课外第一本书——震撼心灵阅读之旅经典文库,《阅读文库》编委会编。通过各种形式的故事和语言,讲述我们在成长中需要的知识。
  • 拉斐尔

    拉斐尔

    拉斐尔(1483~1520)Raphael意大利画家。1483年4月6日生于乌尔比诺,1520年4月6日卒于罗马。原名拉法埃洛·圣乔奥。自幼随父(乌尔比诺公爵的宫廷画师)学画,后又转入佩鲁吉诺门下,1500年出师。拉斐尔早期作品就显露出非凡的天才。21岁时画的《圣母的婚礼》不仅表明他充分吸收了佩鲁吉诺的艺术精华,而且后来居上,无论构图与形象塑造都有所创新。尤其是画面的平衡,背景的描绘,圣母玛利亚及其夫约瑟形象的端庄、文雅,均为前辈画家作品中所罕见。1504~1508年他居留佛罗伦萨,那里一度恢复的共和政治、民主精神和人文主义思想影响了他。
热门推荐
  • 中小学生必读丛书:卓别林自传

    中小学生必读丛书:卓别林自传

    "卓别林是二十世纪最引人注目的文化偶像之一。1975年3月9日,英国伊丽莎白女王授予卓别林不列颠帝国勋章,从此人们开始称呼卓别林为爵士。本书作为卓别林的亲笔自传,细致入微地描绘了他的一生,包括辉煌的事业历程,也包括被某些人诟病的私生活;既有具体事务的记录,也有内心的喜怒哀乐和深层思考。阅读人物传记,其实也就是对自身的一次检阅,希望本书能够帮助读者更深地认识自己,并获得进步的力量。"
  • 等一人天荒地老

    等一人天荒地老

    那年赴京赶考的他遭遇变故.邂逅了世间最美的女子宰相女儿秋雪.跌落山崖的他失去了记忆得到了创弑神的神笔,画出了梦里的女子,女子从画中走了出来。从次人世间有了两个一模一样的女子。他们.互生情意.约定好等走出忘忧谷考上状元娶她为妻.出去后的他被仙人抹去了记忆.无法记得从画里走出的女子红嫣.出去后的他遇上了秋雪.她一等他,考上状元的他却要娶秋雪..............
  • 历史掌故(下)

    历史掌故(下)

    由竭宝峰、刘心莲、邢春如、李穆南编著的历史之谜系列丛书共32分册,用来阐述政治斗争的复杂性并揭示古代历史长河角落中最为隐秘的部分。
  • 狱游

    狱游

    混沌中醒来,发现记忆已经不在。从人间到地狱,再从地狱回到天堂。可地狱不似地狱,天堂更不是天堂。来看一看,你们从未听说过的地狱吧。
  • 泰拉瑞亚的日常

    泰拉瑞亚的日常

    我只是想玩个游戏而已,竟然真的来到泰拉瑞亚了吗?不过3D的泰拉瑞亚真的好吗?
  • 都市破灭刀

    都市破灭刀

    他是插在都市里的一把刀,冷酷无情,刀下枯骨无数。此前,他是别人的刀,刀出,残阳如血;此后,他自己握着刀,刀收,我意纵横!
  • 爱情之战:萝莉要长大

    爱情之战:萝莉要长大

    她是他少年时所有的执念,他是她一生的追逐,那场错过的初恋,能还给彼此吗?我不怕你诸多误会,我不怕艰难险阻,我只怕你不再看我。我忍得了你无视挑衅,我忍得了你无端嘲讽,但是我忍不了你不再看我。楼楼,那些快乐,你真的可以忍心不要吗?曾莫,我觉得我们到此为止了。韩楼避开这个话题,只是坚定地重复那一句话,好像这样就能盖住满溢的心痛。你结束了,可是我没有。楼楼,我说过,你是我的劫。韩楼不再说话,她怕她再多看他一秒,自己的伪装就会崩溃。你说我是你的劫,你又何尝不是我释怀不了的伤。
  • 开阔眼界的语文故事

    开阔眼界的语文故事

    从人牙牙学语时,就开始接触语文。许多深情的诗句,永远地烙印在世人的脑海里。许多抒情的文章,曾打动过你我的心房。语文,是学习、工作、生活都不可缺少的一部分。也是人类永恒的主题。
  • 森林之城

    森林之城

    忘记,要有多勇敢,要有多勇敢,才敢念念不忘。我们所谓的过去,不是委身于回忆,只是回归于时间。
  • 狼羊恋曲,王的唯一皇后

    狼羊恋曲,王的唯一皇后

    他,是继秦川大帝后,第一个统一大陆的皇帝,史称紫元皇帝。他的一生是一部传奇,为后世人人传唱。据记载,他容貌绝世,智武高超。据记载,他淳厚温良,深受百姓爱戴。据记载,他一生战功赫赫,政绩无双。据记载……据记载……然而,纵观他的一生,却只有两个女人在他的生命中出现。一个是他的母亲。一个是……他的皇后。唯一的皇后。…………她,是皇后。是紫元皇帝当权期间,唯一一个以皇帝女人的身份被记入史册的人。她的一生亦是一部传奇,却为后世所争议。她,是唯一一个上过战场的皇后。她,是唯一一个代理过皇帝事物的皇后。她,是唯一一个与皇帝共享尊号的皇后。她,就是紫元皇后,紫元皇帝的唯一皇后。………战场上,他身中三箭,濒临死亡。病床边,她紧抿双唇,目光倔强的看着他。她说:“你若死了,我绝不会为你陪葬。”而他,则艰难的抬起手,轻抚着她的颈脖说:“放心,朕若要死,必定会想杀了你。地狱有你,方才有朕。”她反道:“我这一辈子,没做过什么坏事,死了也是上西方极乐世界。而你啊!罪恶滔天,死后肯定下十八层地狱。你我之间,天地之隔,永无相会之日。”“是吗?”他微微的勾起嘴角,手无力的垂下。慌乱的众人没有听见,那几乎微不可闻的一句话。“那我只好打破天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