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千”“三谛”归于“一念心”、“一心”的生起和所具有,一心就具有一切现象及其实相的起源的意义。一心是一切众生共有的,共同的,虽然不同众生的一念心有时所生起的现象、境界各有区别,或隐或显,各不相同,但是都可以也能够生起三千界,圆满具足森罗万象,即一心能够生起的内容又是共同的。众生的心又通过圆融三谛而把握一切现象的实相,这个实相就是真如,这样众生的一心又和真如,实相即本体相通。
3、菩提树下现世界
《华严经》描述了释迦牟尼在菩提树下证悟的境界,在释迦牟尼的心中,一切万有无不印现,即不仅能现出森罗万象,而且连地狱、天堂乃至十方诸世界,都能一时印现出来。不仅能印现一切万有的现在相状,而且也能印现过去和未来的相状。总之,所有时间和空间的,世间和出世间的一切无尽无量的现象都能印现出来。所以说世界的一切现象是无限广大又互相包容,有个体区分又相互贯通的整体。菩提心就是性起,智慧的心,觉悟的心就是性起。从“不改”(不变)义来解释性起缘起。所谓不改的性是指佛性(就众生来说)和法性(就众生以外的其他事物来说)也就是真如。
每一事物的三性:遍计所执性,依他起性和圆成实性。“圆成实”中有二义:一不变义、二随缘义;“依他”二义者:一似有义,二无性义;“所执”中二义为:一情有义,二理无义。法藏由“不变”、“无性”和“理无”三义的同一立“本三性”的无异义,又由“随缘”、“似有”和“情有”的同一立“末三性”的无异义。本三性是表示一切事物和现象就是真如本体,末三性是表示真如本体就是一切事物和现象。本三性和末三性都统摄了三性,也是相即一体的。三性六义、举一全收,性无障碍,三性同一,三性一际。三性六义包含了不变与随缘,似有与无性,情与理的对立观念,概括起来就是常与无常、有与无(空)两对范畴,这些对立范畴是相对的、统一的。真如犹好比是明镜,镜体明净不变不动,所以能现于物像。又因为现于物像,所以能显镜体明净不动,染污的物像不能污染镜体的明净,清净的物像也不能增加镜体的明净。真如也是如此,因为它的体不变不动,所以能随缘生起种种现象,又以生起种种现象,反显真如身体清净,不变不动。由此可知,真如二义是由不变显随缘,由随缘显不变,不变与随缘相依相待。正因为真如不只有不变义,还有随缘义,所以一切现象都是从真如缘起。
事物的全体是总相,事物的各部分是别相。事物的各部分虽形相分别,而和合同成一体,是同相。事物的各部分虽同成一体,但依然各不相同,是异相。事物的各部分和合成一体,则此事物成,是成相。事物的各部分不和合,各部分的本质不变,是坏相。比如说,金狮子是总相,眼、耳等不同部分是别相,眼、耳等同一缘起形成狮子是同相,眼、耳等彼此各不相同的是异相,眼、耳等和合成狮子是成相,眼、耳等各自独立而不和合为狮子是坏相。总、同、成三相,从无差方面说,指全体、整体;别、异、坏三相,从差别方面说,指部分、片断。整体与部分,无差别与差别,相即相入,圆融无碍;离总无别,离同无异,离成无坏。别总即别、别即总;同即异、异即同;成即坏、坏即成。这是用整体与部分,同一与差别、生成与坏灭三对范畴六个方面来说明,虽然一切现象各有不同,但是又都可以融通无间。
4、玄妙法门
在佛的境界,一粒微尘中有无量刹(世界)。而这些世界又具有染净、广狭、有佛无佛等不同情况,犹如“天帝网”一样。天帝网是印度古代的神话。说天神帝释天宫殿装饰的珠网,珠光交相辉映,重叠无穷。《华严经》在阐发教理时,常用“十对”名目——教义、理事、境智、行位、因果、依正、体用、人法、逆顺、感应。这十个玄法门来说明宇宙万事万物的圆融无碍的关系。其具体名目和涵义是:
(一)“同时具足相应门”。无限的空间和时间的一切事物,同成一大缘起,宇宙是万物和谐共存的体系,因为无前无后、无欠无缺、互为缘起、所以名为同时具足相应门。此门最重要,是事事无碍法界的总相,以下九门,都是此门分别展开。
(二)“广狭自在无碍门”。“广”大而无外;“狭”小而无内。至大事物和极小尘毛,互相包容,任运俱现,自在无碍。
(三)“一多相容不同门”。“一”指本体或个别事物;“多”指一切现象。多能容一、一也能容多。一中有多,多中有一,是相容。一多历然,各不坏体相,是不同。此门是举示万有相入的关系。
(四)“诸法相即自在门”。上一门就用来说,一切万有相入无碍。此一门就体来讲,一切万有相即无碍。“相即”相等、相同。如一事物舍己同他,则全同于他。如一事物摄同己。则他全同于己。所谓一法即一切法,一切法即一法,互融互摄、相即无碍。
(五)“秘密隐显俱成门”。“秘密”秘藏密收,也就是摄受的意思。一法摄一切法,是一法显而一切法隐。一切法摄一法,是一切法显而一法隐。隐显二门,俱时成就。这是说事物同具隐显两种形相。
(六)“微细相容安立门”。此门是说微细事物既为其他事物所包容,也能含容其他事物,而且微细事物之间,也都彼此相容,安然并立,分明显现。
(七)“因陀罗网境界门”。“因陀罗”即帝释天。“因陀罗网”即天帝网。帝释天宫殿所悬珠网,珠珠各现一切珠影。这是一重影现。再是一珠所现的一切珠影,又各现其他一切珠影,这是二重影现。如此重重映现而无尽无穷。此门是以因陀罗网比喻一切万有的相入相即,不只是一重而是重重无尽。
(八)“事显法生解门”。随讬一事而观,如观察一叶一枝、一花一果、就能产生一切无尽缘起,事事无碍的理解。
(九)“十世隔法异成门”。此门是从时间上来说事物也是联系的。“十世”指过去,现在和未来三世各有过去,现在、未来合为九世。总别合论,称为十世,十世区分是隔历之法,同时具足显现、是隔法异成。
(十)“主体圆明具德门”。既然从空间和时间两方面来说,一切事物都是相即相入、圆融无碍的,那么,随举任何一事物以为主,其他一切事物即都为伴,主伴交辉,相依无碍。由此也可知,任何一事物都圆满订一切功德,称为圆明功德。
以上十门是一切万有都具备的法门。万事万物,相即相入,浑然无碍,而又彼此差别,安然自立。虽然万事万物,差别之相历然,而又重重无尽,成一大缘起。总之,十玄缘起,
事事无碍。
5、一真法界
华严宗明确地用四法界说来概括一切事物及其相互关系。四法界是:
(一)事法界。“事”事物;“法”诸法;“界”分界。事法界指千差万别的事物。宇宙间森罗万象,——差别,山是山、水是水、花是花、草是草、各有自体,分界不同。
(二)理法界。“理”诸法的体性;不是指事物的规律,而是指事物的本性,本体。理法界是指一切事物的共同本质。无尽事物,同一体性,天地同根,万物一体,没有差别。
(三)事理无碍法界。“事”事相、现象;“理”理性、本体。现象与本体、无二无别,如水即波、波即水,交渗交彻,无碍圆融,事与理的关系是体用,本末的关系。所谓“事虽宛然,恒无所有,是故用即体也,如会百川以归于海。理虽一味,恒自随缘,是故体即用也,如举大海以明百川。“又”尘空无性是本,尘相差别是末。”“尘空无性”指理,“尘相差别”指事。理是本,事是末。事与理有五重关系:(1)相遍,理完整、普遍地存在于每一个事中。也如小小波浪的起动,影响及于整个海水,理与事如海水之周遍于波浪全体,无所不至。(2)相成,无理不成事,无事不成理,犹如由水而成波,由波而成水。(3)相夺,事是理的表现,是虚幻的,所以事应归属于理。万事万物唯有一理体,事灭则理显,此是由理以夺事。同时,理也不离事而存在,离事也无理,理也应属于事。理随缘成事而隐理,此是由事以夺理。(4)相即,由上述三层次关系进一步推知理与事相即,无差别的理体即差别的事象,差别的事象即无差别的理体,犹如水即是波,波即是水。(5)相非,一切事物本身自体的特质不变,理事各有差别、理非事、事非理,犹如水非波,波非水。物质世界的虚幻,本体世界的真实,这两种世界虽有差别而又互相统一,没有矛盾,这说明世俗生活和宗教生活并不截然脱节,众生和佛也是圆融无碍的。
(四)事事无碍法界。宇宙万事万物都从理体缘起。由于事与理圆融无碍,因此从理体缘起的此现象与彼现象,也是圆融无碍的。犹如水与波无碍,波与波也无碍。
华严宗认为,四法界是一真法界圆融无碍的义相。所谓“一真法界”,是绝对的不妄融摄一切万法,是一切现象的本体,一切万有的“本源真心”真心是清净不坏,平等无差别的,它随缘不变,不变随缘,而展现宇宙万物。一真法界为自性清净圆明体,所以叉称“真心”“净心”、“如来藏”。认为一切众生本来藏有清净的如来法身,即先天具有的。佛性”,心就是形成万物的原因,“尘是心缘心,为尘因。因缘和合、幻相方生。“尘”客观事物;“心”主观认识,心理作用。心是客观事物形成的基础(因)心和客观事物相和合,相接触,形成世界种种幻相。真心是本来觉悟的,是一切众生先天具有的,“一切有情(众生)皆有本觉真心,无始以来常住清净,昭昭不昧,了了常和,亦名佛性,亦名如来藏……但以妄想执着而不证得,若离妄想,一切智、自然智、无碍智、即得现前。“也就说众生的心是灵知之心,是妙心,是佛性。一心是众生的本原,万有的本体,于是法界归于一心,心活动时即可呈现一多相即,大小相融的微妙境界,如一夜之梦,飞行百年;一尺之镜,见千里影;一毛孔中,能容三千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