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7204500000021

第21章 万物本原——慧学(4)

“三千”“三谛”归于“一念心”、“一心”的生起和所具有,一心就具有一切现象及其实相的起源的意义。一心是一切众生共有的,共同的,虽然不同众生的一念心有时所生起的现象、境界各有区别,或隐或显,各不相同,但是都可以也能够生起三千界,圆满具足森罗万象,即一心能够生起的内容又是共同的。众生的心又通过圆融三谛而把握一切现象的实相,这个实相就是真如,这样众生的一心又和真如,实相即本体相通。

3、菩提树下现世界

《华严经》描述了释迦牟尼在菩提树下证悟的境界,在释迦牟尼的心中,一切万有无不印现,即不仅能现出森罗万象,而且连地狱、天堂乃至十方诸世界,都能一时印现出来。不仅能印现一切万有的现在相状,而且也能印现过去和未来的相状。总之,所有时间和空间的,世间和出世间的一切无尽无量的现象都能印现出来。所以说世界的一切现象是无限广大又互相包容,有个体区分又相互贯通的整体。菩提心就是性起,智慧的心,觉悟的心就是性起。从“不改”(不变)义来解释性起缘起。所谓不改的性是指佛性(就众生来说)和法性(就众生以外的其他事物来说)也就是真如。

每一事物的三性:遍计所执性,依他起性和圆成实性。“圆成实”中有二义:一不变义、二随缘义;“依他”二义者:一似有义,二无性义;“所执”中二义为:一情有义,二理无义。法藏由“不变”、“无性”和“理无”三义的同一立“本三性”的无异义,又由“随缘”、“似有”和“情有”的同一立“末三性”的无异义。本三性是表示一切事物和现象就是真如本体,末三性是表示真如本体就是一切事物和现象。本三性和末三性都统摄了三性,也是相即一体的。三性六义、举一全收,性无障碍,三性同一,三性一际。三性六义包含了不变与随缘,似有与无性,情与理的对立观念,概括起来就是常与无常、有与无(空)两对范畴,这些对立范畴是相对的、统一的。真如犹好比是明镜,镜体明净不变不动,所以能现于物像。又因为现于物像,所以能显镜体明净不动,染污的物像不能污染镜体的明净,清净的物像也不能增加镜体的明净。真如也是如此,因为它的体不变不动,所以能随缘生起种种现象,又以生起种种现象,反显真如身体清净,不变不动。由此可知,真如二义是由不变显随缘,由随缘显不变,不变与随缘相依相待。正因为真如不只有不变义,还有随缘义,所以一切现象都是从真如缘起。

事物的全体是总相,事物的各部分是别相。事物的各部分虽形相分别,而和合同成一体,是同相。事物的各部分虽同成一体,但依然各不相同,是异相。事物的各部分和合成一体,则此事物成,是成相。事物的各部分不和合,各部分的本质不变,是坏相。比如说,金狮子是总相,眼、耳等不同部分是别相,眼、耳等同一缘起形成狮子是同相,眼、耳等彼此各不相同的是异相,眼、耳等和合成狮子是成相,眼、耳等各自独立而不和合为狮子是坏相。总、同、成三相,从无差方面说,指全体、整体;别、异、坏三相,从差别方面说,指部分、片断。整体与部分,无差别与差别,相即相入,圆融无碍;离总无别,离同无异,离成无坏。别总即别、别即总;同即异、异即同;成即坏、坏即成。这是用整体与部分,同一与差别、生成与坏灭三对范畴六个方面来说明,虽然一切现象各有不同,但是又都可以融通无间。

4、玄妙法门

在佛的境界,一粒微尘中有无量刹(世界)。而这些世界又具有染净、广狭、有佛无佛等不同情况,犹如“天帝网”一样。天帝网是印度古代的神话。说天神帝释天宫殿装饰的珠网,珠光交相辉映,重叠无穷。《华严经》在阐发教理时,常用“十对”名目——教义、理事、境智、行位、因果、依正、体用、人法、逆顺、感应。这十个玄法门来说明宇宙万事万物的圆融无碍的关系。其具体名目和涵义是:

(一)“同时具足相应门”。无限的空间和时间的一切事物,同成一大缘起,宇宙是万物和谐共存的体系,因为无前无后、无欠无缺、互为缘起、所以名为同时具足相应门。此门最重要,是事事无碍法界的总相,以下九门,都是此门分别展开。

(二)“广狭自在无碍门”。“广”大而无外;“狭”小而无内。至大事物和极小尘毛,互相包容,任运俱现,自在无碍。

(三)“一多相容不同门”。“一”指本体或个别事物;“多”指一切现象。多能容一、一也能容多。一中有多,多中有一,是相容。一多历然,各不坏体相,是不同。此门是举示万有相入的关系。

(四)“诸法相即自在门”。上一门就用来说,一切万有相入无碍。此一门就体来讲,一切万有相即无碍。“相即”相等、相同。如一事物舍己同他,则全同于他。如一事物摄同己。则他全同于己。所谓一法即一切法,一切法即一法,互融互摄、相即无碍。

(五)“秘密隐显俱成门”。“秘密”秘藏密收,也就是摄受的意思。一法摄一切法,是一法显而一切法隐。一切法摄一法,是一切法显而一法隐。隐显二门,俱时成就。这是说事物同具隐显两种形相。

(六)“微细相容安立门”。此门是说微细事物既为其他事物所包容,也能含容其他事物,而且微细事物之间,也都彼此相容,安然并立,分明显现。

(七)“因陀罗网境界门”。“因陀罗”即帝释天。“因陀罗网”即天帝网。帝释天宫殿所悬珠网,珠珠各现一切珠影。这是一重影现。再是一珠所现的一切珠影,又各现其他一切珠影,这是二重影现。如此重重映现而无尽无穷。此门是以因陀罗网比喻一切万有的相入相即,不只是一重而是重重无尽。

(八)“事显法生解门”。随讬一事而观,如观察一叶一枝、一花一果、就能产生一切无尽缘起,事事无碍的理解。

(九)“十世隔法异成门”。此门是从时间上来说事物也是联系的。“十世”指过去,现在和未来三世各有过去,现在、未来合为九世。总别合论,称为十世,十世区分是隔历之法,同时具足显现、是隔法异成。

(十)“主体圆明具德门”。既然从空间和时间两方面来说,一切事物都是相即相入、圆融无碍的,那么,随举任何一事物以为主,其他一切事物即都为伴,主伴交辉,相依无碍。由此也可知,任何一事物都圆满订一切功德,称为圆明功德。

以上十门是一切万有都具备的法门。万事万物,相即相入,浑然无碍,而又彼此差别,安然自立。虽然万事万物,差别之相历然,而又重重无尽,成一大缘起。总之,十玄缘起,

事事无碍。

5、一真法界

华严宗明确地用四法界说来概括一切事物及其相互关系。四法界是:

(一)事法界。“事”事物;“法”诸法;“界”分界。事法界指千差万别的事物。宇宙间森罗万象,——差别,山是山、水是水、花是花、草是草、各有自体,分界不同。

(二)理法界。“理”诸法的体性;不是指事物的规律,而是指事物的本性,本体。理法界是指一切事物的共同本质。无尽事物,同一体性,天地同根,万物一体,没有差别。

(三)事理无碍法界。“事”事相、现象;“理”理性、本体。现象与本体、无二无别,如水即波、波即水,交渗交彻,无碍圆融,事与理的关系是体用,本末的关系。所谓“事虽宛然,恒无所有,是故用即体也,如会百川以归于海。理虽一味,恒自随缘,是故体即用也,如举大海以明百川。“又”尘空无性是本,尘相差别是末。”“尘空无性”指理,“尘相差别”指事。理是本,事是末。事与理有五重关系:(1)相遍,理完整、普遍地存在于每一个事中。也如小小波浪的起动,影响及于整个海水,理与事如海水之周遍于波浪全体,无所不至。(2)相成,无理不成事,无事不成理,犹如由水而成波,由波而成水。(3)相夺,事是理的表现,是虚幻的,所以事应归属于理。万事万物唯有一理体,事灭则理显,此是由理以夺事。同时,理也不离事而存在,离事也无理,理也应属于事。理随缘成事而隐理,此是由事以夺理。(4)相即,由上述三层次关系进一步推知理与事相即,无差别的理体即差别的事象,差别的事象即无差别的理体,犹如水即是波,波即是水。(5)相非,一切事物本身自体的特质不变,理事各有差别、理非事、事非理,犹如水非波,波非水。物质世界的虚幻,本体世界的真实,这两种世界虽有差别而又互相统一,没有矛盾,这说明世俗生活和宗教生活并不截然脱节,众生和佛也是圆融无碍的。

(四)事事无碍法界。宇宙万事万物都从理体缘起。由于事与理圆融无碍,因此从理体缘起的此现象与彼现象,也是圆融无碍的。犹如水与波无碍,波与波也无碍。

华严宗认为,四法界是一真法界圆融无碍的义相。所谓“一真法界”,是绝对的不妄融摄一切万法,是一切现象的本体,一切万有的“本源真心”真心是清净不坏,平等无差别的,它随缘不变,不变随缘,而展现宇宙万物。一真法界为自性清净圆明体,所以叉称“真心”“净心”、“如来藏”。认为一切众生本来藏有清净的如来法身,即先天具有的。佛性”,心就是形成万物的原因,“尘是心缘心,为尘因。因缘和合、幻相方生。“尘”客观事物;“心”主观认识,心理作用。心是客观事物形成的基础(因)心和客观事物相和合,相接触,形成世界种种幻相。真心是本来觉悟的,是一切众生先天具有的,“一切有情(众生)皆有本觉真心,无始以来常住清净,昭昭不昧,了了常和,亦名佛性,亦名如来藏……但以妄想执着而不证得,若离妄想,一切智、自然智、无碍智、即得现前。“也就说众生的心是灵知之心,是妙心,是佛性。一心是众生的本原,万有的本体,于是法界归于一心,心活动时即可呈现一多相即,大小相融的微妙境界,如一夜之梦,飞行百年;一尺之镜,见千里影;一毛孔中,能容三千世界。

同类推荐
  • 菜根谭一日一悟

    菜根谭一日一悟

    《菜根谭》是诞生于明万历年间的一部奇书。在这部书中,洪应明以一位通达人生智慧的成熟之士,用他精微深刻的语言表达出了旷达高远的智识,将儒家的自强不息、佛家的宽忍宏大和道家的超脱玄妙融为一体,形成了一套回味无穷的入世出世的方法体系,并且以其对于中国几千年来处世哲学与人生智慧的精确总结和有力诠释而历久弥新。虽然已历经数百年的沧桑变幻,却始终让人品味不尽。问世以来,更是得到了“急功近利者服之,可当清凉散;萎靡不振者服之,可当益智膏”的极高评价。为一部集结了中国古代为人处世、修身养性的大智慧大学问的经典著作,《菜根谭》更是给世人带来了无穷的思索和无尽的收获。虽然现代人与……
  • 与佛有缘

    与佛有缘

    在人生的纷杂喧闹中,生活和工作中的种种压力和不如意,佛学蕴涵着的隽永的哲理和宝贵的智慧带我们走进一个沉静而安详的世界,放下过去的烦恼,不执关现在。不担忧未来。让心灵得到平静,用清静之心看世间,世间即清静,用解脱之心看世间,心即解脱。用心去感受佛恩,以佛来洗礼心灵。得失随缘,来去随缘,心能随缘,故得自在。佛带给人心的宁静,佛让我们的心安祥。使我们对功与利都看得淡些,在社会上处处做好事正直,有善心,对人真诚,对佛有敬仰之心,他一定就是与佛有缘之人。
  • 烹禅煮佛

    烹禅煮佛

    《烹禅煮佛》的所有篇章,都是作者构思原创的,不是引经据典的那种。成书之前,其中的部分篇章,已经在《读者》原创版、《青年文摘》、《佛教文摘》、《报刊文摘》、《格言》、《知音》、《思维与智慧》、《语文报》、《语文周报》以及《2011高考语文作文素材精选》(苏教版)等报刊教材上广泛传播。毋容置疑,禅是一剂灵丹妙药,救治迷惘失落的心灵。
  • 独眼看禅机

    独眼看禅机

    现代佛教并不是人们意识里“封闭和消极的”,佛教自古至今积极利用慈悲普度的情怀饶益众生,特别在文化事业上。华岩寺的弘法利生活动之一即是提倡对民族传统文化的复兴,又不舍弃现代的、优秀的、先进的文化艺术形式。佛教界也要利用人民喜闻乐见的艺术形式传播优秀的民族文化、民族精神。李哲良先生的文学作品体现了社会对佛法对佛教的关注,欢迎更多的人们来重视佛教文化,佛教界也愿意与人民大众一起参与构建和谐社会。
  • 禅:悟人生-用禅释译生活中的放下

    禅:悟人生-用禅释译生活中的放下

    心灵的健康对一个人的健康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在忙碌的生活中给心灵放假并放下“包袱”至关重要。本书带领读者共同悟证人生真谛。
热门推荐
  • 千古虐情:秦楚歌

    千古虐情:秦楚歌

    一对在现代越行越远的夫妻,一朝穿越为帝为后。大晋朝——历史遗忘的角落。外有强敌随时辱国,内有后宫波澜不断。且看,夫妻之心,是其利断金,还是各自飞向新的一端生活?再看我秦楚歌,三立三废,依旧不改金戈铁马,方能扬袖天下!
  • 九麟决

    九麟决

    一个神魔仙侠,妖怪精兽,共存的世界。故事开始于墨城。一个少年为了生存,战天战地战神魔。
  • 绝色帝妃倾天下

    绝色帝妃倾天下

    “我为什么是帝妃而不是神妃?”某女挑眉问道。“乖,神妃为众神之妃,而帝妃则只是帝之妃,”某神帝看向某女,说道,“你,只能是我的!”
  • 惊世医妃

    惊世医妃

    民传说,宰相女,名蓝薰,帝封后,母仪天下,爱民如子。谁曾想,帝不仁,屠宰相全家,皇后恨,誓来生再不入皇家,后服毒自杀。闭眼再睁眼,竟重生百年后,惹桃花无数,遍五湖四海。褪外衣,洗铅华,这世她不做好人!是她的,谁也无法夺走!不是她的,想尽办法也要握在手中。欠她者,千倍索回。辱她者,分筋碎骨。欺她者,身败名裂。世家风云,宫廷变幻,谁与争锋!
  • 天妒之道魔情

    天妒之道魔情

    道魔一路,终归殊途,爱恨永难交织。只是这世间为何会有道魔,为何要分正邪。是上天注定还是人心不古。谁能知道呢。就如同这世间,仿佛永远都有许多身不由己的无奈决择。但有些事必定要有人去做出选择与承载。即使这是一条无法回头的不归路。也要一个人默默的行走下去。一路上的孤独,寂寞。只有靠着一颗不悔的心来独自消受。无法说出的真情爱意只能用一个个无情的阴谋来将其掩盖。漫漫道魔路,纷纷恩怨仇。拨剑欲血幕,只为红颜故。
  • 孤星授命:浮喧又此生

    孤星授命:浮喧又此生

    前世她是扰乱天庭盛宴的小桃妖,倾城一笑毁了仙姿卓越的花仙万载修为。她甘愿受罚,却被投胎的魂魄推入皇后腹中。她降生一瞬,皇后难产而死,皇城兵临城下。从此,她成了前朝遗孤,占了孤星命格,有一双可视五界众生的天眼,有一个默默守护的高冷帅…“我好冷,抱抱我好吗?”十岁的她坐在肮脏的地牢里,对离自己半丈远的少年撒娇。“最远的距离不是阴阳生死,而是我跨不过与她的这半丈。”月光下,貌似无所不能的冷傲少年独自喃喃。“他去哪了?我好想他!”十七岁的少女寻不见与她日夜相伴的少年哭闹道。“他去找离你更近一点的机会……”转世的花仙痴痴看向少女,笑叹着。“这身体为什么……我竟与她……”少年仰天长啸。
  • 斯内普同人之只为你欢喜

    斯内普同人之只为你欢喜

    ★穿越时空位面只为改写你的结局,但我没料到,蝴蝶那小小翅膀终究无能为力。梅林说每个结局都是注定,若要改变,唯有以伤换伤、以命抵命…我亲爱的教授,抱歉不能一直陪你。———卡萝·里德★那场战争胜利后我就带着小塞德里克隐退了,在麻瓜世界里,在巴布亚新几内亚,那天堂鸟的故乡,看到它们就好像看到了你。你欠我的七个加隆,什么时候还清呢…———伊洛蒂·布莱恩女主不玛丽苏不小白不圣母,努力不把教授性格写崩,完成这个故事是为了满足一下多年关于教授结局的执念。周更,尽量多更,第一次写文献给斯内普教授,求轻喷。
  • 恩佐漂流记

    恩佐漂流记

    @盛世经典简简单单记得叫额吉忘记记得记得几点到家
  • 鹏城磐恋

    鹏城磐恋

    追溯2016-2008年:从合租在深圳的城中村,到如今成家立业;离开--坚守、就业--继续考研有一毕业就一直在一家公司沉淀;有工作后兼职考研的;有选择创业的。每一个人都演绎着他们的成长历程;考执业注册证是否对职业的发展起到很大作用?大学毕业生是否拉下面子摆地摊?已经痴心等待十年的她来到物欲横流的都市,她的爱情能否幸存?从当年的08年到如今的16年,这一过程是什么因素造就这一群体蜕变成了不同的高度?是性格?是观念?还是人生格局?亦或仅仅是某个选择。
  • 傲娇王爷:逆天娇妻宠不完

    傲娇王爷:逆天娇妻宠不完

    “你为何要逼我?”泪,在眼中打转。数十年的恩情,也许在今日…就一笔勾销……“我知道!是,我是很讨人厌,但我有在努力!”“你们打我,骂我,什么都好!但我求求你,师父,不要赶我走好不好……”她跪在冰冷的青石板上哭诉着,她求他,不要赶她走,但一切,已成定数,无济于事……他为凌霄上仙,一生孤傲,不可一世。但这个人,足矣改变他一生。他爱她,爱得刻骨铭心,却因身份之别,他不愿承认这份爱。……也许,赶她走……是最好的结局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