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7189700000012

第12章 神机妙算——诸葛亮(2)

接着,诸葛亮又指出:

荆州北据汉、沔,利尽南海,东连吴、会,西通巴、蜀,此用武之国,而其主不能守,此殆天所以资将军,将军岂有意乎?益州险塞,沃野千里,天府之土,高祖因之以成帝业。刘璋闇弱,张鲁在北,民殷国富而不知存恤,智能之士思得明君。

荆州、益州的地理位置优越,而统治者却平庸无能,不可能维持长久的统治,这为刘备的发展提供了潜在的可能性。

在此基础之上,诸葛亮提出刘备所应采取的战略决策:

将军既帝室之胄,信义著于四海,总揽英雄,思贤若渴,若跨有荆、益,保其岩阻,西和诸戎,南抚夷越,外结好孙权,内修政理;天下有变,则命一上将将荆州之军以向宛、洛,将军身率益州之众出于秦川,百姓孰敢不箪食壶浆以迎将军者乎?诚如是,则霸业可成,汉室可兴矣。

这篇《隆中对》之所以被世人所称道,主要原因就是它充分表现了诸葛亮高瞻远瞩的聪明才智,综观全篇,中心在于一个“保”字上,以守为攻,复兴汉室,达到方法与目的巧妙结合。诸葛亮的智慧首先表现在他在当时整个形势还不十分明朗的情况下,十分透彻、准确地看到曹操据北,孙权依东而西部所处之地的刘表、刘璋难成大业的局面。他还预料到,由于曹操兵多将广,且又“挟天子而令诸侯”,孙权数代经营吴地,根深势大,刘备尚无力与其争锋。因而,必须承认曹操与孙权各自占有的地盘这样的事实。其次,他明了刘备虽有良将,却无寸土,要想图谋发展,就必须建立自己巩固的根据地。曹操、孙权的地盘无力去争,眼光只能落在荆益之地,恰好刘表、刘璋都难堪大任,荆、益之地正是刘备求发展的未来保障。诸葛亮几乎直言相告,刘备只有先占荆、益,才可能有出路。再次,诸葛亮已明确认识到,刘备夺得荆、益地后的策略,必须是联合孙吴共拒曹魏,方可暂成鼎足之势。最后,刘备必须将目标建立在复兴汉室上,这样,才可争取民心,而且,荆、益有利的地理位置,既有汉高祖据以夺天下的先例可循,又进可攻,退可守,至少可以向西南少数民族地区发展,形成三分国中强大的一国。

从后来的事件发展看,诸葛亮的预见是完全正确的。只有荆、益地区巩固了,对外结好孙权,便能够打败曹魏强硬的攻势。一旦与孙吴关系出现裂痕,便会被曹魏利用,而造成两败俱伤。关羽、张飞、刘备的相继死去,重要的原因之一就是没有处理好同孙吴的关系。

诸葛亮十年隆中,未出家门一步,何以会对时局作出如此准确、客观的分析?这就在于他读书时不是死抠书本,而是以懂大略、务实用为目的。同时,广泛结交朋友,从他们那里随时了解到时局的发展动向。但是,客观事实摆在那里,每个人都可以看得到,却并非每个人都能作出像诸葛亮那样透彻的分析,这与他的过人智慧是分不开的。《隆中对》是诸葛亮长期学习与实践而形成的智慧的凝结。

《隆中对》不仅解开刘备心中的疑虑、迷惑,为他指明了出路,同时,《隆中对》也是诸葛亮个人的理想与志向的表述,从那一刻起,他便同刘备确立了共同的政治理想。因此,他才会慨然允诺出山去辅佐刘备。诸葛亮终于找到了一个能把理想人格叠印成现实,施展宏才大略的机遇。

联孙抗曹

诸葛亮出山不久,当联吴政策还是纸上谈兵之时,曹操已亲率号称八十万大军的强大兵力南下,不费吹灰之力就迫使继承父业的刘琮投降。曹操得意忘形,竟欲顺流而下,一举拿下孙吴,实现一统天下的霸业。当其时,无论是对刘备还是对孙权来说,都到了生死存亡的紧要关头。如果双方联合,则力量增强,或可与曹操一争高低;如果双方分裂,势必被各个击破。客观形势急需一个能说服孙权联合拒敌的一个智士。诸葛亮提出了联吴的构想,联吴使命由他亲自出马自然是最理想不过;曹操的南下,成了刘、孙联合的催化剂。诸葛亮似乎看准了这个难逢的大好时机,果断地向刘备请命:“事急矣,请奉命求救于孙将军。”刘备立即应允。

当时,孙权正驻柴桑(在今江西九江西南)“观望成败”,尚缺抗曹的决心和信心。诸葛亮向他指出:“海内大乱,将军起兵据有江东,刘豫州亦收众汉南,与曹操并争天下,今操芟夷大难,略已平矣,遂破荆州,威震四海,英雄无所用武,故豫州遁逃至此。将军量力而处之;若能以吴、越之众与中国抗衡,不如早与之绝;若不能当,何不案兵束甲,北面而事之!今将军外托服从之名,而内怀犹豫之计,事急而不断,祸至无日矣!”诸葛亮的聪明之处在于他不是恳求孙权发兵抗曹,也不是直接游说与刘备联合的好处。他先述鼎足之势,再谈吴越之地的优势,并将曹操的威胁摆在面前。随后,便采用激将之法,为孙权的前途作出预测,好像他不是刘备的军师,而是孙权的谋士一样。孙权岂能听不出诸葛亮的话外之音?诸葛亮劝他北面事曹是假,率吴、越之众拒曹是真,但他还是故意问诸葛亮:“苟以君言,刘豫州何不遂事之乎?”诸葛亮见时机成熟,慷慨陈辞,进一步激孙权道:“田横,齐之壮士耳,犹守义不辱,况刘豫州王室之胄,英才盖世,众士仰慕,若水之归海。若事之不济,此乃天也。安能复为之下乎!”孙权为之动容,勃然说:“吾不能举全吴之地,十万之众,受制于人。吾计决矣!非刘豫州莫可以当曹者,然豫州新败之后,安能抗此难乎?”孙权决心虽定,但对如何抗曹还有些茫茫然,对刘备的力量更有些怀疑。诸葛亮已使孙权下定决心,该是给孙权增加信心的时候了。因此,他冷静而切合实际地分析道:“豫州军虽败于长阪,今战士还者及关羽水军精甲万人,刘琦合江夏战士亦不下万人。曹操之众,远来疲弊,闻追豫州,轻骑一日一夜行之百余里,此所谓‘强弩之未,势不能穿鲁缟者也’……且北方人,不习水战,又荆州之民附操者逼兵势耳,非心服也。今将军诚能命猛将统兵数万,与豫州协规同力,破操军必矣。操军破,必北还,如此则荆、吴这势强,鼎足之势成矣。成败之机,在于今日”。孙权以为然,立即发兵三万,随诸葛亮会合刘备联合抗曹。

诸葛亮的大智大勇,终于说动了固守江东数十年的孙权政权。当此危难之际,能迅速实现联合吴国政策,实属不易。诸葛亮所说的话,在某种意义上可以说是他《隆中对》思想的进一步阐发。在这里他明确提出了鼎足而立的必然局面,同时,对如何形成这样局面,从曹、孙、刘三方形势合乎实际的比较上作了透彻、深刻的分析。对孙刘联合,曹操必败的结局作出了明智的预测。由此所见,他的智慧就在于他对现实有充分的了解和全面的分析,又能抓住孙权不愿向曹操称臣,不愿白白舍弃经营了数十年的江东之地的心理,终于完成了联吴的使命。

忠君爱国的股肱之臣

荆州之失与夷陵之败,使刘备复兴汉室的计划成为泡影,他退守白帝城(在今四川奉节县)后,忧愤成疾,于章武三年(公元223年)春去逝。刘备病重之际,托孤于诸葛亮。诸葛亮对刘备的推心置腹、肝胆相照十分感动,他涕泣立誓“竭股肱之力,效忠贞之节”,忠心辅国。不久,诸葛亮被封为武乡侯,开府治事,政事无巨细,皆其决断。从此开始了辅佐后主刘禅,修政平叛,图取中原的奋斗时期。

诸葛亮“每自比管仲、乐毅”,将先代的贤相名将作为自己的理想人格追求。此后,有的人更称他为“当世伊、吕也”,将他比作伊尹、吕尚。无论是诸葛亮的自比还是他人的赞誉,都是将他视为贤明有为的“股肱之臣”。不过,许多历史事实证明,每个帝王手下都不乏精忠报国之士,但许多人只能空留遗恨。这说明,贤臣必有明主才能发挥其能力。诸葛亮隐居隆中十年,终于遇到了他认为可复兴汉室的明主,在辅佐刘备的过程中,表现出他独有的人格气质和后人赞叹不已的人格特征。这些特征主要表现有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忠君爱国。诸葛亮是在儒家思想的熏陶下长大的,正统观念比较浓厚,他把复兴汉室作为自己的人生目标,忠心耿耿追随刘备图谋统一事业。当刘备托孤时,他表示要“竭股肱之力,效忠贞之节,继之以死”。不仅如此,他还以此人格要求他人,作为他举荐、任用人才的重要标准。一时糊涂作的事他予以宽恕,不忠不孝,不思报国之事他绝不原谅,他弹劾廖立即是明证。

其次,竭尽“股肱之力”。诸葛亮的人格要求他必须以自己的聪明才智来辅助刘备、兴复汉室。这就要竭尽“股肱之力”,在各个方面充分展露才华,在忠君报国的观念支配下,为刘氏政权鞠躬尽瘁。事实上,诸葛亮也的确做到了,如前所述,他留守成都期间,发展生产,训练军队,使刘备有良好的后勤供应和兵员补充,尤其令刘备安心的是诸葛亮的忠诚,不必有后顾之忧。刘备死后,诸葛亮负起辅助后主刘禅的重任。陈寿说道:“及备殂毁,嗣子幼弱,事无巨细,亮皆专之”。诸葛亮对刘禅表示:“受命以来,夙夜忧叹,恐托付不效,以伤先帝之明”。诸葛亮的磊落人格,决定了他辅佐刘禅如辅佐刘备,而且由于刘禅幼弱,还要更加勤奋努力,兢兢业业。

第三,“鞠躬尽萃,死而后已”。诸葛亮矢志不渝地辅佐刘氏父子的复兴事业,在实践中形成他“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人格主体。诸葛亮一刻也未敢忘记刘备未完成的大业和目标,正如他自己所说:“臣受命之,寝不安席,食不甘味,思惟北伐”。诸葛亮一直将北伐中原、实现统一作为他“鞠躬尽瘁”的归宿。尽管由于各种原因,他未能实现这个愿望,但他毕竟实现了“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人格,病逝于北伐军中。对他的精神而言,人格的实现比建功立业更重要,他的人格与智慧的力量,或许比他复兴汉室的事迹流传得更为久远。千百年来人们之所以传诵诸葛亮的名字,根源之一就是他的人格与智慧,以至于将他神化了来崇拜。

诸葛亮在世时,他的人格与智慧已感动过许多人,廖立虽被诸葛亮弹劾而废为民,但当他听到诸葛亮死讯后,泣叹道:“吾终为左衽矣!”可见对诸葛亮人格与智慧佩服至深。另一个被诸葛亮惩罚过的人李严,闻诸葛亮死讯后,竟“发病死”。后人评说道:“诸葛亮之死使廖立垂泣,李严致死,岂徒无怨言而已哉。”甚至连他的敌手司马懿在诸葛亮死后,“案其行营垒处所”,也慨叹说诸葛亮乃“天下奇才也。”

诸葛亮的失误

诸葛亮在一般人的心目中是智慧的化身,能掐会算,料事如神,运筹帷幄,决胜千里,不可能有什么重大闪失。但是,实事求是地说,诸葛亮也有失误,有的还是重大的失误。

诸葛亮北伐中原最后失败了,演出了“出师未捷身先死,常使英雄泪满襟”的历史悲剧。以诸葛亮之智,刘备之仁义,关羽、张飞、赵云之勇猛,却为什么不能北伐成功、兴复汉室?

这里面既有天时在起作用,也有人谋方面的问题。

孙子曾经说过,预计战争胜负有五事七计。其中五事是:道,天,地,将,法。这五个方面的条件西蜀并不具备,所以北伐难以成功。

首先,就道来说,西蜀在前期,君主刘备有道,堪称明主,但是后期刘禅则是昏庸之君;曹魏起初曹操才智超群,是一代英雄,又采取挟天子以令诸侯的策略,名正言顺,所以西蜀难以取胜。他的后继者虽代汉自立,但是还不算是无道昏君,政治、经济措施都比较得力,大兴屯田,广揽贤才,也没有可乘之机。

其次,就天时来说,曹魏有统一的中原大地,早已具备安定的后方,兵多将广,后备力量充足,又率先迎来汉献帝,把握住了先机,充分占有了天时。而西蜀成气候太晚,草创而成,已失先机之力,想后发制人,困难太大。

第三,就地利而言,中原人力、物力极为充足,不仅广阔而多回旋余地,而且关中地区又易守难攻;西蜀北伐,战线太长,千里运粮,补给困难,国力、民力很快耗尽。一旦断粮,不战自退。

第四,就将才来说,诸葛亮本人当然才智超群,西蜀早期又有关羽、张飞、赵云等华夏名将,还算说得过去,但是与曹魏相比,还是劣势;到了后期,由于长期征战,西蜀因为地狭人少,人才匮乏,最后竟然出现“蜀中无大将,廖化做先锋”的艰难局面。反观曹魏,地广人众,人才济济,才智之士不断涌现,能征惯战的将才承前启后,源源不绝,西蜀哪里是对手?

第五,就法度来说,西蜀早期清明,因为有明主刘备,更有贤相诸葛亮,所以朝廷上下政治修明,国势尚可。后期虽然有诸葛亮、姜维辅佐,但是因为后主昏庸,国势渐衰。而曹魏虽然有曹氏与司马氏的权力之争,但是政治、法度始终比较稳定,国家治理还是可以的,因此国力始终保持强盛之势,这样西蜀便难有可乘之机。

因为存在上述几方面的差异,再加上西蜀在外交上的失误,如因为关羽的自大、傲慢导致与东吴失和,大意失荆州;夷陵之战,西蜀被东吴火烧连营七百里,互相残杀,力量消耗,缺乏重要的战略配合;还有用人上的失误,如错用马谡而失街亭等,这些因素加在一起,使诸葛亮的北伐最终以失败告终。

而诸葛亮本身的失误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用人上的失误。误用马谡,就是他没有看透人,用错人的结果。马谡是马良之弟,应该说,在军事理论上,他还是有一套的,如果做参谋,不能说不是个人才。例如建兴三年,诸葛亮征南中的时候,他便给诸葛亮献计:“南中恃其险远,不服久矣,虽今日破之,明日复反耳。今公方倾国北伐以事强贼。彼知官势内虚,其叛亦速。若殄尽遗类以除后患,既非仁者之情,且又不可仓卒也。夫用兵之道,攻心为上,攻城为下;心战为上,兵战为下;愿公服其心而已。”因为他的意见正确,确实符合实际,所以诸葛亮采用了,实际上也确实依靠这样的计策,征服了南方。诸葛亮在世之时,南方确实始终没有再反。

不过,我们也不能不说,马谡也确实有明显的缺点,这就是言过其实,尤其在军事上缺乏实践经验。对此,当年刘备曾告诉过诸葛亮,说马谡“不可大用”。但是,诸葛亮没有听从刘备的意见,在关键的时刻,关键的地点、关键的战役上,不顾众人的反对,错用了这位只会纸上谈兵的空头军事理论家。“建兴六年,亮出军向祁山,时有宿将魏延、吴懿等,论者皆言以为宜令为先锋,而亮建众拔谡,统军在前,与魏将张郃战于街亭,为郃所破,士卒离散。”街亭惨败,使蜀汉受到重大损失,失去了难得的机会,付出的代价太大了。不能不说,这主要是因为诸葛亮在识人、用人上的失误造成的。

同类推荐
  • 那些被遗忘的历史

    那些被遗忘的历史

    本书分为帝王逝世的秘密、后宫妃子大本营、力挽狂澜的文臣武将、漫话文人墨客、千古留名的奇女子、被拉入黑名单的贪官污吏等六部分,讲述了被人遗忘的历史画卷。
  • 乱世镖王

    乱世镖王

    废坑一个,勿进。
  • 商贾逸史

    商贾逸史

    普通商人的穿越史。没有发明创造,只有智慧的运用。张天保偶然间来到古代,他知道炸弹会爆炸,但不知道怎么让它爆炸……他知道的东西多,能制造出来的东西就没有。但这并不重要,因为他有现代的观念。知识的差距是量的差距,而观念的差距却是质的差距。在陌生的古代社会,卖馒头、大米、布匹……一样能赚得盆满钵满。
  • 鹉师

    鹉师

    半痴半傻,打遍高门衙内,小小鹦鹉,堪居帝师之位。有豪门,不宅斗,有宫廷,不宫斗,宠文与文娱的结合,主角一分为二,一个在宫中,以歌动人,抄书喻事,想当大明星却被当成神棍,好吧,信鹦鹉,得永生,这是要靠大文娱征服世界的节奏。那么,另一个就只管宠老婆就好了。
  • 旌旗遍天下

    旌旗遍天下

    这是一个平行的世界,这也是一个混乱的时代!在这里不是生就是死!!生存有多种方式,你会选择哪一种去生存?死亡有多种方式,你会选择哪一种去死?且看生活在这个时代原锦衣玉食现如草芥一般的少年墨云他是如何做的选择。PS:非推荐期间,每天一更,时间是上午的11点45分,加更会另行通知!
热门推荐
  • 御浮引之扶桑泪

    御浮引之扶桑泪

    倾华大陆,四国并立,戎族为四国不容,百余年,一天煞孤星降世,领戎族兴旺,传闻此女子心思狠辣以心头血养一血蛊,亲手将血蛊喂心爱之人服下,使之痛不欲生,后来此女子因遭天谴,不知所踪。
  • 苦吟寒士贾岛传

    苦吟寒士贾岛传

    这是一部文学传记,而非学术性传记,但其中贾岛的生平大事都有所本,与贾岛有关的人物也多系真人。当然,作为历史人物传记,小说的情节不可能曲折离奇跌宕起伏,甚至许多方面还存在着推理性的叙述。我不敢说,书中的贾岛和中唐大诗人贾岛不差分毫,但他至少是我心目中的贾岛。我曾向一位前辈讨教,他说,“《三国演义》与《三国志》的区别,前者是小说,后者是史志。你既然是写小说,有些事就不要再去顾虑。”我听后为自己的胆大妄为感到安慰,也去了好多顾虑。
  • 世界的何处有你

    世界的何处有你

    假如心灵得不到滋养,必将一天天变得憔悴和衰竭。可以说比身体的老去更可怕的是心灵的干枯。清扫心灵,就是净化内心的环境;清楚烦恼,才会留下沉静;抹掉虚荣,才会留下真实;擦掉悲伤,才会留下坚强。只有经常呵护心灵,才能拥有一份宁静超然的心境,才愈能发挥自我潜能。每个人,都需要一次全身心的心灵自疗。本书以平凡通俗的语言,为读者讲述潜伏在每一个人心灵深处的故事,以超脱和开阔的视野,帮助身心疲惫、迷茫压抑的读者清除心灵中的杂草,看见生命的阳光,感受生命的力量。
  • 霓虹之都

    霓虹之都

    故事从一件英雄救美的事情开始,讲述了一对奇遇恋人深深相爱与邪恶势力斗志斗勇,但最后男主角被杀害后女主角装烈殉情!
  • 中国大财经

    中国大财经

    与前书《中国:大趋势·大博弈》合起来,应可为这一段中国与全球发展的精彩历史时刻作一见证,也可为仍在“摸着石头过河”的中国体制改革提供一些政策与战略观点上的参考,当然,对石齐平个人而言,又再是一本纪录,纪录了他在此期间中思想发展的历程。
  • 凤倾江山:妖孽王上宠妻记

    凤倾江山:妖孽王上宠妻记

    她,21世纪的王牌特工杀手,一朝穿越,竟变成了举国皆知的任人打任人骂的病包废才?哼哼,怎么可能。她,可是现代的肆杀之王。且看她如何惊才绝艳,翻云覆雨,凤逆天下!
  • 穿越之风冥天下

    穿越之风冥天下

    一场穿越,让昔日白日做梦的他踏上了真正的游戏之旅。这个世界必须遵守的规矩,那就是拿起手中的武器参加战斗!全新定义:敢死佣兵——传奇勇士——血战亡者——“天下”看他如何一次次在死亡边际逃脱,生离死别中成长,在与战友们并肩作战时感悟一切……他就是——风冥天下。(新人新书,求支持求推荐求收藏!!!)
  • 夜间恐怖故事集

    夜间恐怖故事集

    本小说为故事集,描写主人公昊天噩梦中的一些恐怖故事,故事每章节一则故事,感谢阅读。。。。
  • 矮人柏丁传奇

    矮人柏丁传奇

    谢小丁穿越了没有成为贵族家的公子,也没为成为有钱人的少爷悲哀的成了一个连矮人都认为是“小白脸”的矮人贫困的部落、头脑简单的族长看谢小丁怎么通过自己的努力,带领矮人族怎么一步步迈向这个异界大陆最高舞台不知不觉间,他己成为矮人中的传奇!-----------------------收藏有木有?推荐有木有?求包养、求收藏、求推荐。请多多支持猪肉!
  • 女驸马之权倾天下

    女驸马之权倾天下

    七年前,年少无知,纵马风流无忧大小姐.家逢巨变七年后,一介白衣少年郎,棋盘纵横间,争战朝堂.七年前,天真开朗,阳光常照眉间七年后,低眉浅笑,手掌翻覆间满是鲜血.传奇女附马,一袭玄衣踏血而来.其命何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