备坯将石料制作成需要大小,将刻范腔一面加工磨平,标出基线。
制模将范坯光滑一面,依设计安排钱腔。刻钱腔时用圆规带刃具旋转而成。
刻字方法同泥范。
模盒
模盒是先进铸造模具,制造费工需峙,技术性较强,但制成后,印制子范则任何工人都可操作,其成品规格划一,文字精整,且可大量生产。
模盒有两种:一种用于翻制面、背范片用,同一个模盒上面文、背文都有,即双面范模盒;一种用于翻制面范范片用,一个模盒只有面文,这类多因背平,不需要刻制背文,即单面范模盒。据实物观察,制法可有四道工序。以“大泉五十”四个钱模的模盒为例。
①先制作用来翻制泥模的木质模板,大小相当于范片的一半,其上雕出要求钱腔。如个数、面文、背文、排列等。
②将大泉五十钱放人木质模板的钱腔中,一正一背,用它翻制两枚泥质的半个范片,作出凹凸的卯榫。卯凹陷,榫凸出。
③这两枚泥质的范片,经过烘子备用。
④把两枚泥质的半个范片拼合在一起,作出浇口、内浇道,并与钱腔连结好,这就是范芯,与外范相配成套。外范、范芯间,要留出范盒厚度,作出拔模坡度,浇注即可得铜质模盒。
这种模盒,要求互换性好。所以采取用同一个模所印出的两枚范片拼合方法,制作范芯。
用同一模盒翻制的子范,每两片扣合,面背都可吻合。扣合后即称为一箱,多箱叠垒即称叠铸范。外用草泥封严包固,上加浇口杯,即可浇铸。待冷却成型后,毁范即可得钱。内浇道与钱郭相连处,薄于钱郭及内浇道,为的是便于剪断。一般情况,是敲打即断,无须逐个去剪。
南京出土的萧梁五铢叠铸范,它的于范片,是两面有钱胫的。这种子范,与上述模盒印制的子范,是大不相同的。第一,范片没有卯榫;第二,范片双面有钱腔。用上述模盒印制子范,范片只能一面印出钱腔,如将印出的范片反过来再印背面,则先印一面就难于保证钱腔不受损伤。且两面钱腔阴干过程中,也不能保证不出现残损。又因两面钱腔只发现子范,未见模盒,其具体装置情况很难凭空猜想。所以这种工艺还有待异日有新资料时才能弄清。
三、工艺演变
古钱币铸造工艺的文献资料,遗留极少。明代宋应星《天工开物》一书,虽有比较集中的记载,但它只能介绍很晚的情况,对由模盒制作、硬型范、改用砂型范的变化情况以及明代以前的铸钱工艺的研究,帮助不大。能够说明问题的资料,仅有考古发掘品及其研究成果。建国前,只能靠传世品进行研究。这样研究,是有很大缺陷的。那时考古资料,实在太少。
建国以来出土的资料,见于报导的据不完全统计,约有27篇,包括各种器物范,其中讲钱范的占15篇。这些数字,当然不是出土品的全部。有些已经作过研究,并且有的结合传世文物,作出结论。据传世文物作研究,存在真伪问题,对所得结论,就难保证准确。例如,有一本讲义,就是根据传世齐三字刀模盒,断定齐国是最先使用叠铸范铸钱的国家。然据出土、传世的齐三字刀来观察,其注铜口皆在刀圜尾部,无一例外。出土传世齐刀范的注铜口与齐刀是一致的,亦在刀圜尾部;而三字刀模合的注铜口却在刀脊,就这一差异而论,齐刀范、齐三字刀和模合有如此大不同处,且数量极大,模盒则仅有传世品两件。断齐刀范、齐三字刀为真,模合为伪,是应该的。由这个分析、考定结果,“齐国是最先使用叠铸范铸钱”的论断,便不能成立了。
铸币的发生,除了经济的原因-生产力的提高这一主要原因外,冶炼、铸造工艺是又一个重要物质条件。在我国,冶铜技术起源很早,殷商峙已能铸造精致花纹和大件器物。如《司母戊鼎》,不仅花纹繁缛,而且重达875公斤,可见当时铸造水平很高。东周时,冶铸生铁技术也逐渐发展起来,冶铜技术为金属铸币的出现,准备了必要条件。
在不同时代,不同地区,铸造技术的发展是不平衡的。从而,铸造工具也出现差异。
我国铸钱工艺,大体可分为三个大段落,即:(1)先秦,(2)秦汉至南北朝,(3)隋唐以后。是由低级向高级发展的过程,铸造工具也是由简单趋向复杂、由粗向精发展的。
先秦
先秦铸钱的工具,主要是泥范和石范。按照现代铸造工艺来说,“范”和“型”是一个意思。泥范是用泥制成坯后焙烧成的,所以泥范也可叫做陶范。这种范的制作,从技术条件比较,要比金属范为低,金属范乃是泥范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商代铸造的大量青铜器,就是用泥范铸出的。又分单扇范,可铸简单用具;双合泥范,由两扇泥范扣合在一起,再行浇铸;多合的泥范,是由许多扇泥范组合在一起,再行浇注。假设铸件是空心的,还要使用内范,又叫芯子,范心。
石质范,是泥范的进步型。一次制作,可以多次使用。主要用料为容易加工的滑石。
先秦货币,主要有布、刀、圆形钱等三种形态。楚国的金版和铜仿贝,铸造工艺简单,时代略晚,不再作介绍外,仅就上述三种形态分别介绍如次:
布币,最早是空首布,实例有山西侯马出土的耸肩空首大布泥范。这种泥范,据山西省博物馆对它所作的实验考察可知:
1)制范原料:细砂和粘土,掺人草秸和麦秸。
2)泥砂比例不同,外范砂83%,内范74%,母范60%,其余为粘土。
3)土质细腻,或经淘洗,砂粒多呈圆形,细小而均匀。烘烤温度较高,有的表面发白,估计温度在800℃左右。
(母范、外范用料)
空首布范系双合范,由两扇外范和一个内范组合而成,浇口在空首一端。
平首布泥范,河北易县燕下都十三号遗址出土尖足布范、燕长足布背范和小方足布范,河南新郑出土旆钱当折布及连布泥范。
平首布石范实例,见内蒙古包头窝吐尔i亳战国遗址采集的三件安阳方足布石范,石范有布钱两枚,浇口在布首一端,外浇道分成两个内浇道,分别达于两布首端。正是沿袭空首布范的作法。
刀币,分燕刀和齐刀。都有泥范出土。河北易县燕下都遗址征集的和第十号遗址出土燕刀币泥范。清代光绪年间,山东福山出土两批齐三字刀泥范。河北平山县出土成白刀石范。
圆形钱,分圆孔、方孔两种。前者称圜(yuán)金,出现并流行于三晋布币地区。后者称圆钱,出现并流行于燕齐刀币地区。
圜金范未见实物,圆钱范在山东出土有石质隘六货范。内蒙古喀喇沁旗有一化铝范出土山。
秦汉至南北朝
秦汉前期,仍使用泥范、石范。已出现用模盒翻制泥子范技术。王莽时,叠铸范已发展成熟,故莽时钱币铸工极精。江苏句容东吴铸钱遗址,出土大泉五百、大泉当千等钱铸芯和陶范。传世品有北齐常平五铢钱模盒。南北朝时,南朝萧梁叠铸泥范,民国二十四年(1935)12月在南京通济门外,有大批出土。
隋唐及隋唐以后
隋唐铸钱工艺,学者说法不一。隋朝所铸五铢钱,不见传形品,背文有时有重印范的痕迹,可以推知当是用母钱印砂型铸钱的。如果这一推论不误的话,则与传世常平五铢模盒同时代的其他钱币,也当是以母钱印砂型铸钱的。也有人说隋时仍使用硬型范,则与隋五铢背文好郭重印现象矛盾,所以此说尚可商榷。唐代铸钱工艺,有人认为是用失蜡法铸钱;有人认为仍然沿袭旧法。失蜡法铸造工艺的特点是:铸件光洁度强,精密度高,且能解决复杂器件,不存在铸造时分型问题,任何特异型都可铸出。最大的缺点是制范工艺复杂,耗费工时太多。结合这些特点,来观察唐代钱币,它本身并不需要这些特点的铸造工艺技术;当时铸量极大,有时炉座遍及全国,也不可能是用这种复杂造范技术的。更重要的一点是唐钱有错范现象,是失蜡法所不该有的现象。所以用失蜡法铸钱说,恐难成立。唐代三百年间,都铸开通元宝钱,铸地几遍全国,私铸之风,始终不息,若沿用旧法,则应有遗范传世。建国以来各地出土文物众多,更具体地说就是唐初设炉铸钱的洛、并、幽、益以及私铸盛行的荆、潭、宣、衡何以独无唐代铸钱钱范发现呢?有人以日本出土和同开弥(宝)钱范为据,证明中国也当相同。此说忽略了中日文化水平的差异,本是不平衡的。所以,近年广东阳春出土南汉乾亨重宝石范,亦不能证明唐代仍用旧法铸钱的,只能说明岭南的落后。就乾亨重宝实物观察,其钱文字极劣,且有铸成反字的例,其成品难与唐开通元宝相比,是粗劣产品。
根据文献记载,有关铸造技术的史料虽然不多,却能说明真象。郑虔《会粹》记载:
欧阳询初进蝎(蜡)样。
这条资料所说的蜡样是什么?即进呈皇帝的样钱。皇帝认可后,再用它翻铸成母钱,分发各铸钱炉座,用以铸钱。高善谦在《锡母的探讨》一文中,曾揭示一枚唐开通元宝锡母,故可推知唐代是用母钱印砂型范铸钱的。《续通典》云:
晋天福三年十一月,诏应有铜者,并许铸钱,委盐铁司铸样(钱),颁下诸道。
五代时在中原地区已用样钱,而边远如南汉,仍用旧法。宋代有锡母,用以铸钱,见《宋史·食货志》:
大观元年(1107),(蔡)京复相,遂降钱式及锡母于铸钱之路铸钱院,专用鼓铸。
说明宋人铸钱也是采用母钱模印砂型方法铸钱的。以后到清末,此法未变。
这种用母钱翻铸的方法,与硬型铸钱相比有许多优点。一、不用泥范,可省焙烤之费,二、砂型所用砂,可以反复使用,三、制砂型捷便。
旧时钱币收藏家,重点在欣赏,他们只是在“玩”钱,很少关心钱币铸造工艺研究,所以但求精美好看。对残次品,是不屑一顾的,而残次品中可以反映铸钱的具体环节的事例常常可以遇到。注意收集残次品,则是为研究铸造技术的需要。而收集这类残次品,虽然其貌不扬,却能为研究提供线索,反映情况,帮助认识铸钱历史,是第一手资料,十分珍贵。要注意收集,加以研究。
现据开通元宝钱所反映的现象,举出数例,以说明唐代铸钱工艺的情况。
(1)正面,有重叠局部外郭现象
(2)正面,有戳印背文蓝字钱
(3)背文,有兴字、京字重印现象
(4)背文,有月纹及好郭重复现象
(5)背文,有蓝字压在外郭上的例,一般都高于周郭
以上现象,(1)是印砂型范时,因某种原因,母钱落在通字上,形成局部外郭。这种现象,只能在砂型范上才可能出现,因而说明唐代不使用硬型范。这种情况在宋钱背文上常有,前人或误认作纹饰。由(2)和(5)可以确定背文的蓝字,是单字戳印所印,印时用力过大,铸成就高于边郭,因它是单字戳印,才可能在母钱印完后,再依次按印,唯其如此,才可能印在郭上,或印到正面。(3)和(4)说明字或纹饰,同是母钱上原有,而不是单另戳印,它们与好郭保持固定关系。当更正误印时,除字或纹饰可见两次重复痕迹外,好郭方框也在随之变换方向。各例反映的事实,可以说明,唐代铸钱不再使用硬型范,而是采用砂型范了。而且还可就上述各现象,证明唐代铸钱也不是用失蜡法的,因为这些现象都是用失蜡法所不可能出现的。所以,这些例证也足以说明唐代不是用失蜡法铸钱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