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6084500000020

第20章 教育改革和教育主张(8)

实际上,周麟之的说法是很不近情理的,因为,如果王安石果真嫉妒孙觉,以其宰相之尊及其在学术界的地位,亦可直接贬斥孙觉的《春秋经解》而用不着冒天下之大不韪,去诋毁被传统儒学奉为圣经的《春秋》经:况且,王安石和孙觉的私人交谊一直很好,王安石“谢政归金陵”,孙觉还去看他,死后还作诗悼念,本也没有嫉妒之事。

再者,解经本是其思想立场的表达,是政治活动,合则取之,不合则批之,因嫉妒而不解经,放弃政治斗争的战场,这也不可能是一个政治家的作为。因而,这桩公案一直也有人在辩诬,王应麟、李绂、林希逸、朱彝尊、全祖望、蔡上翔都作过精辟的考证。李绂在《书周麟之孙氏春秋经解后序》中详细论道:“‘断烂朝服’之说。尝闻之先达,谓见之《临汝闲书》。”荆公尝自为《春秋左氏解》十卷,言言精核,辨左氏为战国时人,其明验十有一事,有来治经者未之能及,其高弟子陆农师佃、龚深甫原并治《春秋》,陆着《春秋后传》,龚着《春秋解》,遇疑难者则目为阙文,荆公笑谓:“阙文如此之多,则《春秋》乃断烂朝报矣。”《临汝闲书》乃李焘之子李壁所着,其记载应该是有根据的。李绂还说:“王安石之发此言”,“盖病治经者不得经说,不当以阙文置之,意实尊经,非诋经也,”林希逸在《斋续集·学记》中也说:“和靖(尹,王安石同时代人)曰:“介甫未尝废《春秋》,废《春秋》以为断烂朝报,皆后来无忌惮者托介甫之言也。和靖去介甫未远,其言如此,甚公,今人皆以‘断烂朝报’之语为荆公之罪,亦冤甚矣!”全谢山也说:“《礼记》、《春秋》之不立学官,则公亦以其难解而置之,而并无‘断烂朝报’之说,予视《宋志》,荆公尝作《左氏解》一卷,则非不欲立,明矣,”对“断烂朝报”之说也是持否定态度的,蔡上翔《王荆公年谱考略》中说王安石“甚尊信《春秋》而亦不尽废传”。从王安石的遗文来看,这也还是有一定道理的。《临川文集》中就有许多地方把《春秋》与《诗》、《书》、《易》、《礼》并提,并经常引述《春秋》大义。

至于王安石之所以未把《春秋》列入学官、用于科场,考其原因,大约在于:一是王安石认为自《鲁史》亡,《春秋》之义不可考,士不能通,他说:“《春秋》三传既不足信,故于诸经尤为难”,(《答韩术仁书》)这一点,在王安石的政敌杨时的《春秋经解序》中也可以得到证明:“熙宁之初,崇儒尊经,训迪多士,以谓三传异同,无所考证,于六经尤为难知,故《春秋》不列于学官,非废而不用也。”(《续资治通鉴长编》卷二十四)同书“熙宁六年九月辛未”条亦载:“光州刺史,驸马都尉张敦礼乞立《春秋》学官,未许,上曰:‘卿(指王安石)尝以《春秋》自《鲁史》亡,其义不可考,故未置学官。敦礼好学不倦,于家亦孝友,第未知此意耳。敦礼但读《春秋》而不读《传》,《春秋》未易可通。”《吕公着家传》、《哲宗实录》等也有类似记载。林希逸《斋续集·学记》还提到韩玉汝之子宗文尝上介甫书,请‘六经’之旨,介甫皆答之,独于《春秋》曰:“此经比他经尤难,盖‘三传’皆不足信也’”二是王安石认为,“《春秋》非造土之书”,王安石的学生陆佃记载道:“荆公不为《春秋》,盖尝闻之矣”,公曰:“三经所以造土,《春秋》非造土之书也,学者求经,当自近者始,学得《诗》然后学《书》;学得《书》然后学《礼》,三者备,《春秋》其通矣,’故《诗》、《书》、执礼,子所雅言,《春秋》罕言以此”。(《陶山集》卷十二《答崔子方秀才书》)由此可见,王安石不把《春秋》列于学官,施于科举,正是从是否有利于人才的培养和选拔的意义上出发的,是从教材建设的意义上来考虑的。

4.“以经术造土”

王安石认为,经术的根本是通于世用的,他主张治经不能脱离社会实际,通经正是为了“致用”,即“通先王之意”而“施于天下国家之用”。熙宁二年,王安石与宋神宗有一段对话,专门论述到通经以致用的问题:

上曰:“联知卿久,非适今日也。人皆不能知卿,以为卿但知经术,不可以经世务,”安石对曰:“经术者,所以经世务也,果不足以经世务,则经术何所赖焉。”(《资治通鉴长编纪事本末》卷五十九经义本身就是世务,是前代圣贤治世经务的历史记载和经验的积累、总结,表达着“先王治天下国家之意”,这才是经术的实质。因此,他认为,学校教育中读经、研究典籍都是必要的,但读什么经,为什么读经,则是必须明确的,这就是“经世务”。所以他说:“经术正所以经世务,但后世所谓儒者大抵庸人,故世俗皆以为经术不可施于世务尔。”(《宋史·王安石传》)是庸俗的儒者使人们误解了读经的真正目的,读经的目的,不单纯是为了通达“天理”、‘性命”,而且要“经世务”。“经义”本身也是“世务”的积累,是可以“为天下国家用”的,“夫圣人之术,修其身,治天下国家,在于安危治乱,”(《答姚辟书》明白提倡为天下“史危治乱”而治经的原则。

因此,王安石提出,教育应以“经术”为教学的中心内容,“以经术造就人材”。(《论改诗义札子》)他说:“士弊于俗学久矣,圣上闵焉,以经术造之,乃集儒臣,训释厥旨,将播之校学。”(《周礼义序》)

振衰救弊,培养人材,即在于“以经术造之。”从王安石的论述来看,“以经术造成人材”主要有两方面的意义:

第一,有利于培养出具有处理实际事务能力,特别是能为变法服务的实用型人材,王安石进行教育改革的基本精神即在于纠正崇尚文辞章句,声病对偶等无补之学的弊端,选拔一批通经术、明时务、崇新法的人才,因此,他对当时科举考试以诗赋文辞,声病对偶试士而不重经典的“大义”和“义理”的做法提出了尖锐的批评。他指出:

“于取士,强记博诵而略通于文辞,谓之茂才异等,贤良方正”;“记不必强,诵不必博,略通于文辞,而又尝学诗赋,则谓之进士”;“明经之所取,亦记诵而略通于文辞者,”这种人才选拔方法,其结果是使“不肖者,苟能雕刻之学,以此进乎公卿;才之可以为公卿者,困于元补之学,而以此绌死于岩野,盖十八九矣,”(《上仁宗皇帝言事书》)在《答姚辟书》中他也指出:“今冠衣而名进士者,蹈道者则未免离章绝句,释名释数,遽然自以圣人之术单此者,有焉。”这都是由于人才的培养和选拔不重义理,没有真正懂得经术的本质的缘故,在《取材》一文中,王安石更为具体严厉地批评了这种教育培养和选拔人材制度毁坏人才、败怀士风的恶果,他指出:

今之进士,古之文吏也;今之经学,古之儒生也,然其策进士,则但以章句声病,苟尚文辞,类皆小能者为之;策经学者,徒以记问为能,不责大义,类皆鄙蒙者能之,使通才之人,或见甫于时;高世之士,或见排于俗,故属文者至相戒曰:“涉猎可为也,诬艳可尚也,于政事何为哉?”守经者曰:

“传写可为也,诵习可勤也,于义理何取哉?”故其父兄勖其子弟,师长助其门人,相为浮艳之作,以追时好而取世资,何哉?其取舍好尚如此,所习不得不然,若此之类,而当擢之职位,历之仕途,一旦国家有大议论,彼恶能以详评政体、缘饰治道,以古今参之,以经术断之哉?必唯唯而已。

由于不重经典大义,不但导致学风繁琐,虚无,使人才颠倒,而且使士风败坏,弄虚作伪,经义发挥不了“经世务”的作用。他还类锐地指出,“今以少壮之时,正当讲求天下正理,乃闭门学作诗赋,及其如官,世事皆所未习,此科法败坏人才,致不如古。(《宋史纪事本末》卷三十八因此,只有彻底改变这种人才的培养和选举办法,使士人“专意经义”,才能移风易俗,振励士风,施展有才之士的抱负,发挥经典的经世致务的积极作用,他说:

今欲追复古制,以革其弊,则患于无渐;宜先除去声病对偶之文,使学者得以专意经文,(《乞改科条制札子》

只有以经义大义培养和选拔出来的人才,才能真正懂得历代治世的根本,掌握“先王为天下国家之意。“一旦国家有大议论,重辟明党、损益礼制,更着律令,决谳疑狱,”这些人就能“以古今参之,以经术断之”(《取材》)成为真正治国有方、从政有素、改革有术的有用人才。

第二,有利于社会意识形态的统一,王安石认为,“今家异道,人殊德”(《答王深父书》)意识形态的混乱,致使有志之士不能有所作为。改革屡遭挫折,多受误解,其根本原因即在于未能用先王圣人的法言懿行统一人们的思想,即在教育和经学中,没有重视经典大义和义理的缘故,他说:

自诗赋取士以来,学士凋敝聪明,及其中选,施于有政,无所用之,其弊所从来久,然莫能革也,自上即位,稽合先王,造立法度,而议者不深维其意,群想而非之,上以为凡此,皆士不知义故也,(《续通鉴长编》卷二二。

“熙宁四年二月丁已”条注文引自朱本《神宗实录》原文这就是说,诗赋取士不重义理,使士人凋敝聪明,失却理性,丧失了思想和意识的基本准则,不能理解圣人治理国家的大义,因而反对改革,成了社会前进的阻力。他还说:“今人材乏少,且其学术不一,一人一义,十人十义,朝廷欲有所为,异论纷然,莫肯承听。此盖朝廷不能一道德故也,”(《上仁宗皇帝言事书》)宋神宗也严肃地指出过以经术统一道德的问题,他说:“经术,令人人乖异,何以一道德?”(《续通鉴长编》)

卷二二九)总之,要进行社会改革,统一道德,首先就要进行教育改革,必须改革过去的人才培养和选拔制度,由于“士不知义”,“学术不一”,所以对改革“群起而非之”,“异论纷纷”,“莫肯承听,”因此要教育士子“专意经义,”因为新法是皇帝稽合先王法意造立出来的,专意经义,就能够掌握新法的精神,在王安石执政实行教育和科举改革时。其基本致力点就是把重文辞声病的考试扭转到重经典大义和义理的轨道上来,在他执政后,经过近两年的酝酿、磋商,终于在熙宁四年(1071)二月,由他亲自拟就并颁行了新的考试办法,正体现出了这种重“大义”和“义理”出经的精神。

今定贡举新制:进士罢诗赋、帖经、墨义,各占治《诗》、《书》、《易》、《周礼》、《礼记》一经,兼以《论语》、《孟子》,每试,初本经,次兼经,并大义十道,务通义理,不须尽用注疏,次论一首,次时务策三道,礼部五道。(《资治通鉴长编》卷二百二十)“熙宁四年二月丁已”按照这个规定,实际上,经义和策论取代了辞赋声病而成了考试的主要方式。“义理”和“大义”成了考试的中心内容,具体说来,这种考试,就如“汉左雄所议诸生试家法,文吏课笺奏”的方法。所谓试义理”和“大义”的要求,从“文吏”来说(即进士科考试“今之进士,古之文吏也”)“不徒苟尚文辞而已,必也通古今,习礼法,天文人事,政教更张;然后施之职事,则以详评政体,有大议论,使以古今参之是也。”“策进士者,若曰邦家之大计何先治人之要务何急,政教之利害何大,安边之计策何出,使之以时务之所宜言之,不直以章句声病累其心。”从“诸生”来说(即经学科考试,“今之经学,古之儒生也。”

“不独取训习句读而已,必也习典礼,明制度,臣主威仪、时政讼袭,然后施之职事,则以缘饰治道,有大议论,则以经术断之是也,”“策经学者,宜曰礼乐之损益何宜,天地之变化何如,礼器之制度何尚,各博经义以对,不独以记问传写为能,”(《取材》)按照王安石的想法,“若此之类,施之朝廷,用之牧民,何向而不利哉?”(同上)这样“以经术造上”,将经义与现实结合起来,用经本来说明和指导现实的改革,这样造就和选拔出来的就将是通经而能致用的人才,而不是空谈性命道德,与世务无关的“腐儒”和‘俗儒”,因而也就能达到“一道德而同天下之俗”的目的。

从王安石“以经术造士”的实践来,其意义在于:

第一,新的经学成了学校教学和科举选材的主要教科书,成了人才培养和选拔的主要标准,对当时的教育实施和社会思想的统一,都有着积极的作用,所以尽管一开始,就有人批评它,但它仍能“独行于世者六十年”,成了一个时代的统治思想,使新的儒学精神深入人心,可说是历史上教材改革的重大个案或成功典范熙宁时,荆公的新经学成为钦定的教材,遍颁天下,不仅士庶相习诵,即科举考试及太学官、私试,全都以此为准,这种情况。《宋史·吕公着传》载道:

安石训释《诗》、《书》、《周礼》既成,颁之学官,天下号曰“新义”,晚居金陵,又作《字说》,多穿凿附会,其流入于佛老,一时学者无敢不传习,主司纯用于取士,士莫得自名一说,先儒传注,一切废弃不用,黜《春秋》之书,不使于学官,至戏为“断烂朝报”。

《宋史·王安石传》亦有相同的记载,《宋元学案》卷九十八《荆公新学略》也载道:“初,先生提举修撰经义,既成,颁之学官,学者争传习之,且以经试于有司,必宗其说,少异则不中程”,《三经新义》和《字说》在这时成了国家规定的统一教材和科举考试的标准答案,指导了教育的实施。

“元佑更化”时期,新政被罢,“新义”的地位受到影响,当时规定考试经文时“兼取注疏及诸家论议,或出已见,不专用王氏学”又“(吕)公着始令禁主司不得出题老庄书,举子不得以申韩佛书为学,经义参用古今诸儒说,毋得专取王氏。”(《宋史·吕公着传》)但王氏经学在社会上的影响和在人们心目中的地位并未明显下降,即使一些较为守旧的人物,也并不同意废除“三经新义”。王安石死时。他的政敌司马光预料一般投机官僚会起来攻击王安石学说,特别写了一封有名的信给另一位旧党领袖吕公着,要他设法制止这种攻击。

(《温国文正集》卷六十三)《与吕姆叔简》,据《韩维行状》:“议者欲废三经义,公以为安石经义宜与先儒之说并行,不当废。”吕公着也说:“安石解经亦未必不善,惟其欲人同已为大谬耳,”(《三朝名臣言行录》卷八之一)吕陶则说:“经义之说,盖无古今新旧,惟贵其当,先儒之传注未必全是,王氏之解亦未必尽非。”(《净德集》卷六《请罢国子司业黄隐职任状》)当时国子司业黄隐为献媚取宠,私自下令焚毁国子监所藏《周官新义》印板,引起朝野大哗连最反对王安石贡举改革的刘挚、上官均等大臣也连章上奏道:“故相王安石训经旨,视诸儒义说,得圣人之意为多,故先帝立之于学,程式多士,至其经义,盖与先儒之说并存,”(《资治通鉴长编》卷三九,“元佑元年十月”)他还说:“安石相业,虽有间然,至于经术学谊,有天下公论在,”(《忠肃集》卷七《劾黄隐》)到哲宗圣政。于是先后诏“御试举人依旧试策”。(《宋会要辑稿选举》八之三十七)“进士罢试诗赋”,《同上三之五五》又“诏罢《春秋》科”。(同上三之五七)并解除了引用《学说》的禁令等。王氏《三经义》又恢复了正统官学的地位,“承学之士,兢兢治经惟谨。”如此,直到北宋末年,此外,过去不曾颁行于学校的其他新学着作,也自然地“行于场屋”。据载:

同类推荐
  • 基础教育新视点(教师继续教育丛书)

    基础教育新视点(教师继续教育丛书)

    本书主要内容包括以下几方面:创新教育的基本理念分析、研究性学习的理论要点、发展性教育评价的理论要点、进一步普及“义务教育”、建立农村义务教育管理体制、学校文化建设、依法治校与规范办学、推进九年义务教育持续健康发展、新基础教育的价值取向、基础教育中的师德建设等。
  • 古典与现代(第一卷)

    古典与现代(第一卷)

    《古典与现代》承载着无数人的梦想与期盼,而真正的古典离我们实在太久远,几成绝响。离得远就更有拉近、打通的必要,尤其在喧嚣、嘈杂之时。人始终需要从自然中获取灵感。灵性之所以日渐枯萎,是因为人们常常在忙碌中渐渐与自然隔绝。真正健全的读书人与天地契合,享受孤独,吸其精华,刨根究底。精神呼唤回归,让我们一起怀念那健康自然、富有朝气和创造力的身心一体的生活。人类原本不分文武,原本文史哲一家,原本上下左右交融;心灵本该丰富多彩,本该兼容并蓄,像不同声部的大合唱,像美轮美奂的交响乐。
  • 勾栏胭脂

    勾栏胭脂

    八大胡同究竟在哪里,到底是哪几条胡同,在那里曾经发生过什么?赛金花、小凤仙是否确有其人其事……媒体上炒得沸沸扬扬的“胡同游”也涉及了八大胡同,并由此引发媒体的争论,争论的背后究竟隐藏了什么难以启齿的东西?作者用了将近2年的时间走访了前门一带所有的胡同,拍片子,查资料,与老人们聊天,亲手绘制前门一带所有胡同的地图,力图将真实的八大胡同展现在读者面前。
  • 哈哈!好好玩的创意心理学

    哈哈!好好玩的创意心理学

    本书以轻松实在的语言风格,巧妙性地运用创意引发出心理学中一个又一个好玩的点,将心理学生动地表现了出来。创意心理作为一种无中生有的生活智慧,让与众不同的多样生活与趣味人生呈现在了你我他的面前。
  • 全脑超能阅读力

    全脑超能阅读力

    成功的学习,决不单纯是积累知识,而是在学习上突破,因为,知识积累只是量变,而方法突破可以带来质的飞跃。
热门推荐
  • 东夜之巨龙(龙枪编年史2)
  • 痞子仙人

    痞子仙人

    在神州大地稀薄的灵气中,一个从春秋时期便修真的小子应浩天,修得千年时间到如今渡劫飞升,可谓是苦尽甘来。在渡劫前一天洗劫了地球上各国组建成的科研所,但人算不如天算,在其成功度劫飞升到仙界的时候,遇到了仙界有史以来最大的一次仙魔大战,好死不死的出现在了仙魔大战的对垒中心地,被仙魔人误认为是对方的发动攻击,随后被仙魔众万仙人全力的法宝力量的攻击下淹没,肉身尽毁的他凭借着千年的修行功底,遁出仙婴。冲入空间裂缝中…在时空交错下来到了斗气和魔法组成的世界,在这不同的世界中,应浩天将开始他怎样的痞子人生呢?尽在痞子仙人中…的痞子人生呢?尽在痞子仙人中…
  • 女王

    女王

    海棠从没想过要嫁人,谁是她的驸马,对她来说也不重要。身为东冕国的凤仪公主,她一心只想辅佐王弟亲政,坐稳王位。众臣心怀不轨,唯有请出天生武将、深谙谋略的宗政介天帮忙,然而他孤傲狂妄不羁,百请不来!她只好亲自带着圣旨去见他,怀着只许成功的决心,就算要她付出任何代价,她也不怕……
  • 卿卿君子衿

    卿卿君子衿

    这世间万般人,皆自由自在,唯独她。父王、母妃说:人一生不过求个富贵安康,如今你既已下定决心,便时刻谨记你的一言一行皆为莫家表率。姝姐说:人生大多无奈,别把你的余生,都浪费在怨恨上。哥哥们说:纵然我千般不肯,万般不愿。终究那是你自己的人生,只望你此生一生顺畅,平安喜乐。阿言说:原来一直是我会错意,可是小包子,既然他可以,为什么我不行?师傅说:需得你自己好生思量,肯与不肯终究只是一个回答。回答?她向来身不由己,又能有什么回答。只有安白。安白说:我不会允诺你什么,可是万望你记得。我一直在。你一直在啊。
  • 西安城外

    西安城外

    讲述了西安城外的那些花季雨季的故事。大致目录:此处可见北极星,风的呢喃你的话,下雨总约巴黎天,那年我们的童颜,等……多个故事。本人学生党,更新较慢,大约一周一更。
  • 中国涉县女娲祭祀文化

    中国涉县女娲祭祀文化

    为了进一步向全国推介这些优秀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尤其是已经列录国家级名录的,我们决心利用出版专著这种形式,组织县内外的专家和作者进行编著,有计划分步骤地出版发行。本书是一个良好的开端,也是一个有益的尝试,望社会各界多提宝贵意见。
  • 星武者传奇

    星武者传奇

    修炼到凡俗位面巅峰的杨星,因为渡劫失败,而穿越到了星耀大陆一个小家族的废物子弟身上,从此有了他逆袭的传奇之路……
  • 村草

    村草

    本小说通过对上世纪七十年代农村生活的描写,展现了当时农村人的酸甜苦辣,温馨中带着些许辛酸。敬请欣赏!
  • 甜宠来袭:青梅竹马不恋爱

    甜宠来袭:青梅竹马不恋爱

    阔别三年,她负伤归来。校园重逢,他左拥右抱。一次次的挑逗与调戏。终于…她再次离家出走!“我凭什么跟你回去!”她拉下脸色,甩开他的手。“就凭我会对你好一辈子!”他信誓旦旦。“哦?”她来了兴趣“我可是什么都不会的呢!”“没关系,你会的我都会,你不会的我也会努力去学会!以后我负责赚钱养家,你负责貌美如花!”她瞬间失笑,趴在他耳边低低的问了句“那你会生猴子吗?”谁知他非旦不窘,还邪邪的笑了起来“这个嘛…我是怎么都学不会的,不过…我倒是可以让你会!”微风拂面,她笑靥如花。是谁告诉她青梅竹马就不用恋爱了的!我这是什么?
  • 伴君幽独

    伴君幽独

    天不老,情难绝。心似双丝网,中有千千结。相守终盼来了离别,而相遇,只在那一次回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