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时的赵兵连天遭受饥饿、寒冷,已经没有充足的力气作战,赵括一连组织了四次突围,但都不见效果,他本人也在战斗中丧生。剩下的赵军见后,便纷纷投降。白起认为赵人没有信用无信,也知道这四十万人回国后,将会再是一支新的军队,便狠下心来,将这四十万人坑杀,只留下幼小的几百人。这样做是有点狠,不过出于敌对的角度去看,这样做也没有错,这四十万士兵要是放回去,或者接收后叛乱,那后果将不可估量,在冷兵器时代,人数的多少也是综合力量的体现。
白起之死
这一次战争可以说谓是白起个人职业生涯的顶峰,但是盛极必衰,白起想要乘胜攻击,一鼓作气将赵国拿下,可是此时秦昭王却下令退兵。这是范雎的意思,他怕白起功高盖世,将来对自己的权位不利,便以秦军长久作战,士兵需要休整的理由说服秦昭王。
但是秦国罢兵后,赵国非但没有献出城池,反而与其他各国联合,共同抵制强秦。秦昭王大怒,决定再去攻打赵国。他下令派白起前去,可是白起却没有同意,他认为赵国此时已经恢复了元气,并且各国都有联合抗秦的动机,现在去是会碰壁的。
秦昭王没有听他的话,而是派人攻打赵军,可是这一次秦军败北了,昭王还想启用白起,可是白起说什么也托病不去。范雎便找人进谏,说白起这是在故意托辞,加上昭王也对白起不出战非常不满,便下令将削去白起的爵位,并让他迁出咸阳。
可是白起并没有动身,在三个月后,秦军大败的消息又传来,昭王下令让白起前去,白起无奈,不好再推脱,便只身奔往前线。此时范雎又进言说白起会造反,昭王听信了他的话,以他托病迟迟不肯出兵的理由,派使者赐给他一柄利剑,让他自刎。
白起知道自己逃脱不了这次劫难,便长叹道:“我有什么罪责以至于要被处死!”良久,他又叹道:“上一次长平之战,我坑杀数十万已经投降的赵军,也许这就是报应吧!”说完便仰天自刎,一代战神就此了结了他的生命。
可见这些有能力的人都很少做无把握之事,孙子也说过要未战先胜,做事前要筹划好,甚至将结果也要预料到,这样做事成功的可能性才会大。
忠勇善战属廉颇
对外作战
廉颇是赵国的大将,他善于作战,自赵武灵王改革后,赵国逐渐强大,其中廉颇做出的努力非常大最大。可是他在老年时却不得志,以至于有“廉颇老矣,尚能饭否”的诗句。
在赵惠文王即位初期,强国就要属西方的秦国和东方的齐国,而楚国虽然地大物博,但是很多土地都不能利用,又夹在齐、秦当中,一直没有什么大作为。自从赵武灵王吞并了中山国和北戎以后,赵国的实力猛增,不过与秦、齐还有一定的差距。
秦国想要向东发展,赵国就成了眼中钉,不拔掉它难以在东方立足,于是就连连向赵国进兵,廉颇率军奋力抵抗,秦军倒也没讨到什么好处。于是秦国将更多的精力放在了韩、魏等国家身上,连番征战,迫使这些个国家割地求和。
此时赵国与齐国交好,两国同仇敌忾,一同抵抗秦军,并联合众多国家去攻打秦国,虽然没有胜利,却也给秦国一个警示,让秦国不得不收敛。秦国虽然在诸侯当中十分强大,却也还没有到那种以一敌十的军事实力,假如这六国能同仇敌忾,秦国也不会得到便宜。不过战国时期的战争就是这样,即便是联合起来了,也是各怀鬼胎,没有永远的敌人和朋友,只有永远的利益。
而在秦国放弃强攻赵国的时候,赵国也渐渐将重心转移到中原,秦国也想联合赵国去攻打齐国,希望能够削弱齐国的力量。赵国离齐国很近,如果能攻下来土地,那就直接纳入了自己版图,于是便决定向东攻打齐国。
在公元前285年,秦、赵、魏、韩、燕共同攻打齐国,当然,这其中有很大的因素是苏秦的游说,不过谁也不是傻子,甘心为他利用。三晋之国是希望能够得到更多的土地,加上这样一来也可以削弱齐国的实力,不让齐国一家在中原独自做大。而秦国的目的更加简单,可以联合三晋削弱齐国,使自身成为真正的霸主,让其他任何一个国家都不能与之单独相抗衡,并且同时能削弱三晋的一些兵力。而燕国对齐国的攻打就是要复仇,同时也能发展壮大,两国接壤,地盘自然是此消彼长的事儿。
廉颇这一次打败了齐军,不过却没有深入,他知道秦国还在窥视着中原的一举一动,若调大军入齐,那么秦军也会很快向三晋下手,于是三晋的军队都匆忙撤退,只剩下燕军还在与齐军苦苦作战。
不过在这之后,廉颇又于公元前283年率军攻打齐国,侵占了阳晋,齐军不敢硬拼,就隧向赵国求和。这一次,赵国威震群侯,国家的整体实力位列山东六国之首,俨然可与秦一决雌雄。
由于平原君的贪婪,秦国决定要报复赵国,两国于长平展开了拉锯战,廉颇率人抵抗,他认为此时秦军勇猛不可抵挡,便决定坚守不攻。当然后面的事情大家也得知了,这里就不做介绍了。不过秦国却使用计谋,让廉颇离开,廉颇虽有将领之才,不过对于这些阴谋却无可奈何,赵王任用了擅长纸上谈兵的赵括,令四十万赵军被坑杀。这一些,之前我们也有所介绍。
不过此时的赵孝成王还是非常信任廉颇的,在长平之战失败后,他更加认为只有廉颇才能挽回赵国失败的局面。秦国后来又发兵攻打赵都邯郸,这一次战争持续了很久,由于平原君等人的努力,各国诸侯都多多少少的给予帮助,廉颇率军奋力抵抗,总算保住了邯郸。
秦军在这一次的战斗中也大伤元气,赵军暂时得到喘息,终于可以安心地来个休养生息,不过燕军却不安分了,来个愿意看齐国停下来而落井下石了,它发兵攻打赵国。廉颇率人奋力抵抗,甚至反守为攻,将燕军打回,且继续追击,燕王决定割地求和,这才让廉颇罢兵回国。有这么一句话说得好,叫:“瘦死的骆驼比马大”,即使赵国被秦军打的体无完肤,不过面对弱小的燕国,还是不放在眼里的,这一次的战斗,让赵国又发现了几个将领之才,可以说赵国又有了死灰复燃之势。
由于廉颇救国有功,被封为相国,在他出任相国的几年里,多次阻击敌军,保住了赵国的江山,即使秦军也无可奈何。
廉颇老矣离开赵国
不过在公元前245年,赵孝成王死去,赵悼襄王即位,这一次的变故让廉颇的人生也发生了转折。郭开对廉颇十分不满,看到新王即位,便向赵悼襄王进言,赵王相信了他说的,便让乐乘去代替廉颇。
廉颇哪会受这样的气,他可是大将军,于是就发兵攻打乐乘,将乐乘打跑,不过他的这一举动宣告了他在赵齐国是再也无立足之地了的,便去投奔了魏国。魏国虽然收留了他,却没有加以重用。而此时秦国听说这个消息后,便连连发兵攻打赵国,赵军抵挡不住,赵王就想再次任用廉颇,于是便派使者去了魏国。
使者带上赵王给的重金刚要出发,郭开就找到他,希望他能说廉颇的坏话,并给了他一些钱财。拿人钱财与人消灾,这个使者也果真帮他。他先是到了魏国,见到廉颇后,将赵王的意思传达给他,廉颇这时已经有些老了,不过他为了在使者面前表现自己还有用处,便吃了很多肉,又吃了三大碗饭。
当使者回国后,赵王询问廉颇的情况,使者便说道:“廉将军虽然老了,饭量却很好,不过和我坐在一起,没多会儿就拉了三次屎。”赵王认为廉颇已经老了,便没有启用他。可见有时候这奸臣的影响力有多么大,完全可以影响一个人的命运,甚至是一个国家的命运。
楚王听说廉颇在魏国,便将他请去,不过廉颇在楚国却没有建功立业,他还是十分思念家乡的,他想要为赵国做出更大的贡献,却无可奈何,最后他而赵国也没有再次启用他。最终,由于他思乡甚切,在楚国抑郁而死,享年约八十五岁。
蔺相如小传
完璧归赵
蔺相如做的最精彩的事就要属完璧归赵了,他也是因此而受到重用的。当初赵国得到一块价值连城的“和氏璧”,秦王很想得到它,便说要用十五座城池来交换。秦昭王这个人那不讲信用是有前科的,他这么说就是想以武力来使赵国屈服,拿来和氏璧。如果赵国不肯换,秦国就有了发兵的借口。
这让赵王十分为难,给出去的话,肯定得不到秦王许诺的十五座城池,不给就会招来祸患,这时一个官员就推荐了他的门客蔺相如,就对赵王说道:“我有个门客叫蔺相如,他智勇双全,可以让他来想想办法。”赵王也没有对策,只好叫来蔺相如试试。
赵王将此事告知蔺相如,蔺相如坚持让赵王同意此事,但赵王很担心,你要我答应,总得给我个理由吧,于是便说道:“我认为大王还是同意比较好,秦国比我们强大很多。”赵王担心的说道:“若是秦国拿了和氏璧,却又不给我们城池呢?”蔺相如蔺相就娓娓道来,说如答道:“秦国既然已经提出了要求,若您不同意,提出这个要求,大王若不答应,就是赵国理亏,如果秦国收了和氏璧,却又不肯拿出城池,就是秦国理亏。两者相比较,还是后者更好,如果大王肯信任我,我愿去与秦王交涉,如果秦王把城池给我们,我就将和氏璧留在秦国,如果秦王不给,我一定会把和氏璧带回来!”
赵王见他说的如此肯定,便同意让他去,蔺相如到了秦国,见到秦王之后,就将和氏璧递过去,秦王拿起来反复观赏,又递给左右的妃子,众人都对此物赞不绝口。当然了秦王根本就没有搭理蔺相如,更没有提及十五座城池的事情。蔺相如知道秦王绝不对兑现,就想了一个计策,总得先把和氏璧拿回来。
蔺相如在堂上等了许久,秦王都不顾他的感受,更没有提到给赵国的十五座城池,蔺相如知道秦王绝对不会献出十五座城池,便想了片刻,随后说道:“大王,这块玉璧上有点小毛病,如果不仔细看是看不出来的,让我指点给您大家看。”当然这是蔺相如故意说的,秦王当然不会怀疑,如果这碧玉已经到了秦国,还能飞回去不成?于是秦王相信了他的话,就便将和氏璧递给他。
谁料蔺相如接过玉璧后,直接跑到大殿中的柱子旁边,怒发冲冠的对秦王说道:“大王根本就没有打算要给赵国城池,做人要讲信用,寻常百姓都尚且如此,更何况你一国之君呢,赵王对于此事非常重视想要得到此玉就去向赵王索要,赵国的大臣们都认为秦国贪得无厌,不讲信义,只是依仗着军事实力强大,随意编几句话去骗赵王,所以大家都反对把玉璧拿来。但我认为普通的百姓尚且讲究信义,更何况是一国之君。大王就因为一块玉璧而伤了秦、赵两国的和气,那是很没有头脑的。赵王听信了我的话,沐浴斋戒五日,才亲自在朝堂上将它国书和玉璧交给我,可您呢?让我送到秦国。这是多么恭敬的礼节啊!可是我来到秦国,把玉璧献给大王,大王却对我不理不睬,,更不提那对给赵国十五座城池。这玉根本没有毛病,只是你不守信用,我不想白白送给你!的事情之字不提,我认为大王根本就不想拿城池来交换。所以我才要了回来!”
这一番话让秦王不知所措,他还没想好怎么去解决,只听蔺相如继续说道:“现在玉璧在我手中,如果你要想抢走,我就和如果大王一定要强迫我,我就会拿这块玉璧和我一同撞在柱子上!”说完,就怒气冲冲的举起玉璧面对着柱子,随时准备将玉砸碎。
我想他也是抓准了秦王的心理,秦王这么爱和氏璧,怎能让他损坏。说句实在的,在秦王面前,蔺相如的命丝毫不值钱。
秦王一看他要砸碎玉璧,便忙阻止下来,而且还拿出地图,笑道:“先生此言太过激了,我一时疏忽,忘了此事。”说完就让人拿出地图,还不停的用手指着,说从某地到某地共十五座城池是给赵国的。十五座城池是何等规模,岂能说给就给,那都是用将士的命换来的,秦王肯定不会给的。
当然了,蔺相如也知道这是秦王的缓兵之计,索性就来个将计就计,认真地说道:“当初赵王献出玉璧沐浴斋戒五日,现在大王想要接受这块玉璧,也应该沐浴斋戒五日才是。”秦王没有办法,生怕他一怒砸碎了玉璧,便勉强同意下来。蔺相如回到旅馆后,连忙让同来的人化装成老百姓,偷偷拿着和氏璧从小路回国。
五天以后,秦王在朝廷上举行了隆重的仪式,准备接收和氏璧,蔺相如这次如释重负,从容地的走到跟前,对秦王说道:“我听说秦国从来都是不讲信用,所以就将和氏璧送回赵国了。现在你要杀要挂,悉听尊便!”秦国自秦穆公以来,已经经历了二十几位国君,但是我从没听说哪个国君讲过信义,我担心受骗,便早已将和氏璧派人送回赵国了。赵国弱小,秦国强大,大王若真是实心实意用十五座城池去交换和氏璧,赵国没有不答应的理由。过去孟明视欺骗晋国,商鞅欺骗魏国,张仪欺骗楚国,都是你们秦国干出来的好事,我不希望大王再背上欺骗赵国的恶名,所以就这样做了。我欺骗了大王,请大王治罪吧!”
秦王和大臣们都十分恼怒,可是却又拿他没办法,蔺相如早已将生死置之度外,杀了他也没用。秦王也知道如果杀了他还会留下骂名,放了他反而会显得他宽怀大度,并非是有意欺骗,于是就将他放走。
蔺相如回到赵国,保全了和氏璧,这便是历史上有名的“完璧归赵”,自此以后,他的地位也逐渐上升,赵王也更加重用他。
鼓瑟击缶
在此之后,秦王总想要羞辱赵国一番,便发出邀请,与赵王在渑池相会。赵王担心步楚怀王后尘,迟迟做不了决定。这时廉颇和蔺相如都决定要去,不然就会被秦王看不起。于是赵王决定带蔺相如前去,而让廉颇留守家中,并安排好后事,假如自己被抓,就让廉颇立太子为君,以免受秦国的要挟。
赵王率了五千精兵前去,并让平原君带数十万大军在后面接应,如有不测,就要发兵攻进去,。他可比楚怀王聪明多了。
秦王和赵王都如期而至,两人一边喝酒,一边聊天,看起来像多年的老朋友相见,让人丝毫感觉不到危机。不过就在两人喝的差不多时,秦王突然发话道:“我听说赵王精通乐理,请为我鼓瑟如何?”赵王没办法推辞,只能忍气吞声的弹了一下瑟,秦王是别有用心,他立刻叫人去记录此事,当然了,这事是记在历史书上的,说道:“某年某月某日,秦王与赵王相会饮酒,令赵王鼓瑟!”
赵王听后气的要命,如今赵国的实力虽然比不上秦国,却也在东方六国当中居首,而秦国却将赵国当成附属国来看待,竟然还将鼓瑟一事载入史册,那耻辱真是别提了。不过赵王虽然生气,却也想不到报复的办法,只能默默地忍耐。
就在此时,蔺相如端着一个瓦盆,走到秦王面前说道:“我听说秦王擅长击缶,请为我们大王击一次缶。”秦王一看又是他,非常震怒,忙叫来护卫将他拿下。听完立刻暴怒,没有理会他,转而给护卫们使个眼色,这些护卫就要上前将蔺相如拿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