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5859500000020

第20章 肝胆系统——有无魂魄,使用良方是养护肝胆的真经(1)

桂枝汤——调和阴阳,群方之首

每年一到换季的时候,就会有很多人来我这里问诊,大多数情况是感冒。感冒分为两种情况,一种是风寒型感冒,另一种是风热型感冒。在汉朝张仲景的《伤寒论》里,感冒被称为“伤寒,伤风,中风”,这是东汉末期大疫里的主要病。张仲景将感冒概略地分为两大类,即所谓的表虚、表实。表虚者出现头痛、发热、汗出、恶风等症状,可以桂枝汤治疗。表实者除了也会出现头痛、发热、恶风寒的症状,还会表现出身体疼痛,全身关节酸痛,汗发不出来、咳嗽哮喘等,可用麻黄汤治疗。

理所当然,桂枝汤就是出自《伤寒论》中的有名方剂,由桂枝、芍药、生姜各9克,大枣3枚,甘草6克组成。桂枝汤以桂枝为君(主药),臣以苦酸微寒而具补敛之性的芍药,更佐以大枣,功效称为“解肌祛风,调和营卫”。虽然是感冒,但在用法上,张仲景也有特殊要求:一要“服已须臾,啜热稀粥一升余,以助药力”,也就是说吃完药后要稍微吃一些热粥,进行发力;二要“温覆令一时许”(适当的加盖衣被,约2小时)。这其实是药物治疗和食疗相结合的方法。对于发汗,也是有要求的,一是要汗出周遍:即汗出要遍身,光鼻尖、心口窝出汗不行;二是出小汗,出微汗,不可出大汗,不能遍身流漓;三是持续出一段汗,约一时许,即可盖被保温一时辰。汗出透了,才能达到出热退、脉静身凉的目的。另外,《伤寒论》中桂枝汤有三禁:一为太阳伤寒的麻黄汤证不可用之;二为内有温热的“酒客”不可用之;三为素有里热之人不可服。

需要注意的是,桂枝汤中所用的甘草是蜜炙过的,这也是中药一大讲究。炮制药材可增效,减毒,所以要求严格。比如甘草,别名“国老”,生甘草性凉,清热用。甘草蜜炙,蜂蜜是甜的,甘者缓也,蜜炙后的甘草药性缓和,可以调和诸药。

关于桂枝的用量,还有一个有名的故事。

相传清代浙江有一户姓倪的富户,一天,他的小妾生病。名医金慎之诊察之后,认为病人所患为伤寒。于是用了医圣张仲景的名方“桂枝汤。”由于病人体质较弱,金大夫特意只用了桂枝5分(约1.5克)。病家拿了药方到一家名叫“三益堂”的药店抓药,谁知药店柜上新来了一个伙计,他竟然把桂枝的量抓成了5钱(约15克)。病人服了取回煎好的药后,次日就一命归西了。倪家怀疑是大夫开错了药,于是把金大夫告上了县衙。经过查对药方和药渣,才发现是桂枝的药量出了致命的错误,金大夫才得以雪洗冤屈。为了警示后人,县官还命三益堂药店在死者的墓旁建立了一座“桂枝亭。”

在古代,肉桂树叫“梫树”,因为在肉桂周围长不出其他杂木,它似乎有一种侵略的力量,排除其他的风木之气。这力量有多强呢?据说有人曾做过实验:用肉桂木做个小木钉,钉到其他树上,那棵树第二天就死掉了。肉桂树这种“侵力”的传说,在世界各地都有记录。西方国家叫肉桂树为“犹大树”,传说中背叛耶稣的犹大就是在肉桂树下上吊的——一个人做了坏事,内心有愧地走到这棵树下,他身上的邪灵被这棵树的力量赶走,于是就良心发现、上吊自杀了。

传说归传说,但桂枝确实是一味好药。桂枝汤是《伤寒论》中最主要的基本方之一,原名阳旦汤,也被称为中医的“群方之祖”。传统中医认为,桂枝汤有表证则解肌调营卫,无表证则补虚调阴阳,既治表又治里,既祛邪又扶正。简言之,桂枝汤具有良好的“双向调节作用”。既可使体温降低,又可使体温增高,对汗腺分泌具有双向调节作用,既可使汗腺分泌亢进,又可使汗腺分泌减退。因此,由桂枝汤加减变化而来的28个药方,并不仅限于治疗外感风寒,使用频率非常高。

曾经有一位四十多岁的女性患者,是双鸭山人,县级医院诊断她患有肝硬化,她有一个亲戚刚好住在我们小区,便推着轮椅到我这儿来了。根据她的病历本上描述,面色偏黑,肝脾大,常有胸肋痛,去医院检测她的黄疸指数、胆红素都没有异常,皮肤、巩膜都没有黄染。她爱人是西医大夫,给她配了很多的中西药都没有效果。他们当地医生称她这是疑难杂症,要到省城大医院试试。

看过病的人都知道,只要你去医院看病,不管之前在哪个医院出示什么化验单,到了另一家医院看病的话,都要重新化验一遍,他们说“这叫按规矩办事”,可事实上化验出来的结果和之前的化验结果相差无几。在开方前,我一直在思索这样一个问题:一般的肝硬化患者只要给予疏肝和血的药物,一两个疗程都会见效的,但据她丈夫描述,疏肝和血的药也吃了不少,为什么没有效果呢?

一边思索着,我随后问:“平时生活中有没有发现什么异常?”

她想了想说:“你这么一提醒,我倒想起来了。自从得这个病后,我每天都会出很多汗,每天都要换内衣,而且每件内衣脱下后,都发现衣领、腋下很黄,洗也洗不干净。再一个就是腰髋感觉很重,还很痛,行动都觉得很困难。”我再看看舌苔,白腻,摸摸脉搏,沉细,便给她开了桂枝汤,组方桂枝10克,白芍10克,炙甘草6克,生姜10克,大枣4枚,生黄芪10克,一共3剂,温服,喝完后再吃点热稀粥,盖上被子出一身汗。

三天后,她爱人笑着就过来了,说了奇怪了,出了一身汗后,疼痛减轻了不少。于是,我再给开了3剂,吃完后,她就可以自己下地走路了。在她爱人的陪同下,再次来到我的诊室,说我医术高明,拖了这么久没治好的病,竟然给几剂药给治好了。

我告诉她,肝硬化之所以这么长时间治不好,是因为黄汗,把黄汗治愈后,再治疗肝病,则肝病很快就好转了。这正好符合张仲景的“先表后里”的原则。只要继续服用疏肝的药,不用多久,她的病就会好起来的。

果然,一年后回访,她已经完全康复,过上了正常人的生活。

在这里,又一次验证了我们老祖宗的智慧是多么深远,该说的,该教的,都事先给你说明白了,你会不会用,懂不懂得如何运用,就在于你个人的努力和修行了。

平肝清热茶——慈溪太后的平肝秘方

几年前,我的诊所门口新开了一个川菜馆,每天都有很多人排着长长的队伍,去里面吃饭,据说味道很好。排队的人也是年轻人居多。

过了两个月,在川菜馆的旁边又新开了一家叫“疯狂烤翅”的烧烤店,里面全卖烧烤类的,像烤鸡翅、烤羊肉串之类的。碰大天气好的时候,风一吹过来,整条街都飘着刺鼻的辣味,那些吃不了辣的人都连连打喷嚏。尽管如此,还是有很多学生、年轻白领排队,争相购买。即便辣得说不上话来,眼泪只往外流,一个劲地咳嗽,但下次绝对还是他们的“忠实顾客”。

我是个北方汉子,喜欢吃面食、炖菜,从不吃辣,这样的排场从来不凑热闹,只是很好奇为什么这样的餐馆会这么红火,所以有时候我常常站在门口,观察这些来来往往的人。这天,我又站在门口,这时走来一个年轻时尚的女性,脸上长了很多痘痘,嘴角很红,看上去好像裂开了。她非常有礼貌地问我,附近有没有药店或诊所?我问她怎么了?她指了指自己的嘴角说,上火了,非常厉害,嘴里长了很多泡。我说,你要找的“远在天边近在眼前”。她抬头一看,刚好看见了我的诊室,就笑了起来。

带进诊室后,我问她什么原因引起的?她说自己也说不明白,反正最近这一段时间经常口干舌燥、口苦,不瞒你说,嘴巴里好像还有一股味道。睡觉也不太安稳,嘴角很疼,都不太敢大声说话,大口吃饭,老受罪了。我看看她的舌苔,果然是比较厚的,就问她平时是不是喜欢吃一些辣的、咸的食物?她惊讶地说,你怎么知道,前段时间我老愿意上隔壁两家去吃饭,称得上是常客了。最近上火了,我就尽量克制自己,可心里还是像猴爪子似的,直发痒地想去。

我告诉她,她这种情况属于肝火太旺,生活不规律,吃咸食物过多、吃辣食物,以及熬夜、工作压力大都有可能引起的,是一种常见病。最关键的是要戒掉贪食辛辣食物的爱好,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和适合自己的饮食习惯。

听我这么说,她就弄不明白了,为什么他们南方人吃辣的不上火,北方人一吃就上火?我说,你这个问题问得非常好。南方空气湿润,很适宜吃辣,而北方空气干燥,就像干柴火一样,被风吹得很干了,突然还加一把火,那还不得烧着了。再说了,人和人的体质是不一样的,南方有的人也会上火,只是你不知道而已。就像我刚才说的那样,要是工作压力大,熬夜特别多,你让他再去吃辣的,情况也会和你差不多。

我们的身体就像是一个精密而神奇的调节器,能够自动调节体内的寒热湿燥,如果不是过于嗜好某类食物,就不会对人体造成危害。而如果体质欠佳或者嗜好过重,那么它们就会自己发威,给一点“颜色”给你看看。但好在我们的中医经过几千年的发展到今天,是比较“神通广大”的,可以用“一物降一物”的办法来对付它。

她连忙问,是什么办法?我告诉她,在《慈禧光绪医方选议》中曾披露了宫廷的一个“秘方”——“平肝清热茶”,用龙胆草1.8克,醋柴胡1.8克,甘菊花3克,生地黄3克,川芎1.8克,加水煎汁,或者索性直接用开水冲泡,代茶饮用,一天1~2剂,就能够清除肝火,解热除烦。这个方子据说颇受慈禧太后的偏爱,肝火很大的她,每天一定要喝上一杯“平肝清热茶”。

中医认为:肝主疏泄,其性升发,喜条达恶抑郁,而现代人肝火偏旺经常导致急躁易怒、口苦口干、头晕耳鸣、失眠多梦、胁部疼痛等症状,这时候如果可以为自己泡杯“平肝清热茶”,不但能够平肝火、清肝热,呵护和我们的健康关系最为密切的肝脏,还能让人的精气神都保持一个平衡的状态。

有时候,我自己着急上火了,出现肝火旺的情况,也会喝这个茶,很方便,坚持喝上一段后,效果也非常好。《黄帝内经》中讲:“寒者热之,热者寒之。”对于容易上火的人,其实每天多喝性凉解热的绿茶,多吃西瓜、梨,吃饭的时候多喝绿豆汤,就基本上可以高枕无忧了。

事实上,不光是她这一个人,现在很多年轻人都有肝火偏旺的症状,经常有急躁易怒、口苦口干、头晕耳鸣、失眠多梦、肋部疼痛等症状,尤其到了燥热的夏日这些症状更是变本加厉,这时候你就可以为自己泡杯“平肝清热茶”。 只是,“病从口中入”,人之所以会生病,大多数都是因为这“口”。如果你不“好那一口”,多吃一些清淡的食物,你的身体也不会来“惩罚”你。

茵陈蒿汤——历代医学家祛除湿热黄疸的首选方

小时候,在我们村有一个老爷子,是村里的赤脚医生,村里人有个病痛什么的,都会找他看。我常常喜欢去老爷子家串门,看他一边摆弄那些药材,一边嘴里唠唠叨叨汤头歌。但这位老爷子生怕有人来偷师学艺,嘴巴里念叨的汤头歌也是嘟嘟囔囔的,外人是听不清楚的。

有一次,我死磨硬赖让他教我一首汤头歌,老爷子琢磨一会,便张口就来:“三月茵陈四月蒿,传与后人要记牢。三月茵陈能治病,四月青蒿当柴烧。”

这首“汤头歌”我至今记忆犹新。长大后翻阅时才发现,它算不上是一首汤头歌,只能算是一首有关茵陈蒿的诗歌。茵陈蒿是一味有名的药材,它首当其冲的作用是治疗肝炎。关于茵陈蒿的来历,还有一段故事。

据说,华佗在世时,有一个病人身目俱黄,全身没有力气,人也消瘦了。这天,他拄着拐杖,一步一哼地来找华佗给他治病。华佗见病人得的是黄疸病,皱着眉摇了摇头说:“眼下都还没有找到治这种病的办法,我也无能为力啊”!病人见华佗也不能治他的病,只好愁眉苦脸地回家等死了。

半年后,华佗又碰见那个人,谁料想这个病人不但没有死,反而变得身强体壮,满面红光的了。华佗大吃一惊,急忙问怎么回事?原来,那个人回家后,没有粮食吃,就吃了一个月的野草,没想到病全好了,那种草,就是青蒿。于是,华佗便弄了很多青蒿回家。

回到家,华佗就用青蒿试着给黄疸病人下药治病。但连试用了几次,病人吃了没有一个见好的。华佗还以为先前的那个病人认错了草,便又找到他,责问:“你真的是吃青蒿吃好的?”“没错。”华佗想了想又问:“你吃的是几月里的蒿?”“三月里的。”“春三月间阳气上升,百草发芽,也许是三月里的青蒿有药力。”

第二年开春,华佗又采了许多三月间的青蒿试着治黄疸病的人。这回可真灵!结果吃一个,好一个。而过了春天再采的青蒿就不能治黄疸病了。为了把青蒿的药性摸得更准,等到第二年,华佗又一次作了试验,他逐月把青蒿采来,又分别按根、茎、叶放好,然后给病人吃。结果华佗发现,只有幼嫩的茎叶可以入药治黄疸病。为了使人们容易区别,华佗便把可以入药治黄疸病的幼嫩青蒿取名叫“茵陈”,又叫“茵陈蒿”。他还编了四句话留给后人:“三月茵陈四月蒿,传与后人要记牢。三月茵陈能治病,四月青蒿当柴烧。”

后来,在这个基础上,人们用茵陈蒿、栀子和大黄组成了治疗湿热黄疸的专方,为历代医学家所首选,这个方子便是茵陈蒿汤,来源于《伤寒论》。黄疸病的主要特征是黄,有句话叫“身黄如橘子色”,患者没有出汗,或者仅仅是头部出汗,小便不顺畅,腹部稍稍有点胀,吃不下东西,吃了就感觉很头晕,心里很烦闷等症状。而此方中,茵陈蒿一直被认为是治疗黄疸的要药,由于其性寒凉,善于清热利湿退黄,尤其擅长治疗湿热黄疸,大黄苦寒,通腑泄热,利胆退黄,可使体内湿热之邪从大便排出,栀子苦寒,清热利湿退黄,使体内湿热之邪通过小便排出。三药合用,共同起到清热利湿退黄的功效。

说到黄疸,大多数人都会想到新生儿。刚刚出生的婴儿由于胆红素代谢异常会引起黄疸偏高,黄疸偏高又分为生理性黄疸和病理性黄疸。生理性黄疸一般在婴儿出生后的半个月内自行消退,如果婴儿的黄疸不是逐渐消退,而是逐步加深,那么就是病理性黄疸,需要药物治疗了。

那年夏天,我回老家探亲,正巧赶上隔壁家张婶的媳妇生孩子。张婶已经将近七十岁了,儿子结婚五六年了,媳妇的肚子一直没动静,这好不容易怀上了,可把一家大小高兴的。快到临产的时候,特意叫了一辆车,把媳妇拉倒镇上医院去生产,天如人愿,她家媳妇顺产生下一个大胖小子,足足有7斤重。三天后,她媳妇带着孩子出院了,张婶挨家挨户给送了两个喜蛋。

同类推荐
  • 胃肠病保健家常食典

    胃肠病保健家常食典

    本书根据健康膳食理论,中日友好医院营养科医师杨勤兵教授精心编写,根据胃肠病患者的饮食需要进行合理的食材选取、搭配。共收录近百种常见食材及400道家常菜,图文并茂,好学易做。
  • 食物相宜相克随身查

    食物相宜相克随身查

    实用简单、一目了然的食物搭配查阅手册!食物搭配中的相宜相克、常见病症的饮食宜忌、不同职业人群的饮食宜忌。各种关于饮食的小烦恼,一本解决!
  • 别让食物害了你

    别让食物害了你

    本书结合人们日常饮食的实际,通过揭露形形色色的食品安全隐患与卫生问题,围绕着日常饮食的搭配,介绍了非常有用的食物禁忌知识,并把许多人们习以为常的饮食习惯,重新进行科学的分析,帮助您了解基本的营养和保健知识,培养良性健康的饮食习惯,建立科学合理的饮食结构,同时针对一些需要重点关爱人群的饮食管理、特殊情况下的饮食方案,均给予细致贴心的指导。本书内容全面,实用性强,易于操作,是现代家庭生活中必备的一本健康饮食安全和禁忌管理全书,希望读者通过阅读本书,在吃出美味的同时,吃出一生好健康!
  • 月子餐280例

    月子餐280例

    本书为产后坐月子的妈妈提供了科学全面的月子食谱,按阶段划分进补程序,从初期的排除恶露、器官修复,到中期的催乳下奶,再到末期的滋补药膳,最后还为产后的新妈妈设计了恢复身材的瘦身餐。
  • 面耳手足自诊自查自疗

    面耳手足自诊自查自疗

    不起眼的小病如果不能及时发现、治疗就会发展成大病甚至重病,影响身体健康。本书从面、耳、手、足四个方面介绍了身体在患病的时候如何向我们发出信号,让读者随时了解自己身体所发生的变化,了解了这些就可以防微杜渐,将疾病扼杀在萌芽状态。
热门推荐
  • 莲渡

    莲渡

    冥界三途河中三百年的时光,葉莲独自在红莲中度过。他自暴自弃。沉睡.三百年后的某一天,一个少年的声音将在红莲中绝望的他唤醒。于是他努力突破,出了红莲母体,只为见到那个陪伴他五百年的少年——冥淏猊。然而好景不长,当葉莲的名字在奈何簿和冥簿上同时出现,阴谋的气息悄然开始蔓延。被封印修为,与淏猊分开;被传送到人界.独自一人的他该如何面对忽然降临的任务?会邂逅什么样的经历?又会如何在任务中成长?月刃,千雪,逸冥,九凤.獓雪,晴雪,渡雪,墨竹.。人界的他还会什么样的人相遇?
  • 审美现代性视野下的林语堂

    审美现代性视野下的林语堂

    本书是作者对林语堂作品的最新研究成果,从现代性的审美视野下,对其作品做了全新的解释,并对其特点作出了比较详尽的阐述。
  • 邪皇的宠物:喵妻闹翻天

    邪皇的宠物:喵妻闹翻天

    所以,她想摆脱白天猫身晚上人身的日子,要跟他呆九九八十一天?夜里幻化成人,要主动使出浑身解数讨他欢心。“这是……”“在你的岛上发现了一只高贵冷艳的鸡在糟蹋灵草。不用谢!”“你居然炖了本尊用灵草喂养的五灵彩凤火云鸡??!”“喵了个咪的,还不就是一只鸡……”
  • 贤者之类人传说

    贤者之类人传说

    这一刻,人类再也不再是人类;人类,成为了神。这一刻,人类创造了人类。故事的开端起源于中央政府的大使馆之前的人民广场,某一天,充满可能性的一天,从天而降一块陨石,由于陨石的剧烈冲击,以中央政府为中心,其边缘向外延伸约有10米半径的圆形地区内几乎全部被波及,在这样的一个空间,由于陨石的撞击,所有生物,没有例外,无一幸免。
  • 你爱我,从未说起

    你爱我,从未说起

    假如人生不曾相遇,乔若夕还是乔若夕,遇到肖暮是她幸福的开始,也是悲剧的开始。世上最可怕的是自己正在向地狱里迈进,而自己却不知道,还误以为前面就是天堂。当乔若夕到达她所认为的天堂时,带给她的是无止境的痛苦。经久不见的流年,她华丽回归一心想着复仇。她和他本该一辈子都不再相遇,再次相遇时,便注定是一桩须以失去句读的悲剧。她的人生何曾有过幸福,她的幸福都埋葬在了那场大火之中,都埋葬在了她和肖暮相处的流年当中,只有在离死亡不远的时候,她才是真真切切的感受到了一丝幸福的温度。
  • 洛筱媤,我们结婚

    洛筱媤,我们结婚

    他本是只钟情那一人,却不曾想,因为洛老爷的插手,他和她有了一段作假的姻缘。经过后来的相处,她却爱上了他,她明知这是假的,也依然奋不顾身地扑了上去。夕阳下,他牵着她的手问她:“你爱我吗,洛筱媤?”她想被戳到心事一般,脸红地回答:“是的,我爱你,何琛,很爱。”“那我们结婚吧,洛筱媤。”他在她额上印上一道吻痕……
  • 风雨红颜命与侠

    风雨红颜命与侠

    向金庸、古老大师致敬。传统武侠写出新天地。回味经典,一部小说,一个人生。希望有什么不足的地方大家多指出来。
  • 一夜秋白锁清秋

    一夜秋白锁清秋

    那年他转校过来,那年她为他打架,那年她喜欢上他,那年他不迟而别,那些年她一直等他。
  • 拜金间谍:作我阶下囚

    拜金间谍:作我阶下囚

    她,是最拙劣的间谍,被“恩人”卖了,还搭上清白;她,亦是最无情的拜金女,拿了钱,亲手葬送他俩的爱情后逃之夭夭。有仇不报?No,这绝非他作风!就算她逃到天涯海角,他也势必将她抓回来。背叛他的下场就是:被囚禁一辈子。女主挥泪控诉:曾经,我天真地以为,你和我一样爱了,你却在我最需要的你的时候将我弃之如履。我终于收拾心情,开始新生活,你却找上门,再次将我的尊严践踏在脚下。男主霸气告白:傻女人,为什么你永远都不明白,我才是你实现任何愿望的捷径。你居然把我卖了,还卖得那么廉价!好不容易找到你,我又怎么可能放手!将你护翼在怀,我才能安心,只有我,才有资格给你幸福!
  • 有一种幸福叫微幸福

    有一种幸福叫微幸福

    匆忙的大时代里,我们期待大格局,渴望大成功,却不经意间错过了细细品尝“微幸福”的机会。本书通过截取生活的片段,引用经典的故事,使用轻暖的文字,带我们重新发现工作、生活里的,细微的幸福和美好。这本书教会我们的不是补救过失和错误的方法,而是珍惜和享受的心情。不管你遭遇怎样的境况和风景,都可以用一颗细微的心,去发现和拥抱你手头、身边,甚至心底的温暖和美丽。就像那句简单却动人的箴言所说:“用心、真心、开心,所以生命盛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