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可怕的障碍,不是外界给我们设定的,而是我们自己给自己设定的。
思路决定出路。创意时代,资本怎么增值?主要取决于思路,而不是死干、苦干。
(第1节)越界思维:超越性思维的核心
什么叫做超越性思维?我认为超越性思维的本质、核心是越界思维。什么叫做越界思维?先看下面这个例子。
如何将九子图从五条线变成四条线
上有9个点,用笔画5条直线,就把它们连起来了。那么,如果要用4条直线连接这9个点,该怎么画呢?
五线连接的九子图
你可能会想到这样一种画法,但你可能不知道,这是美国创造力协会(ACA)的会标。这是我从该协会一位会员的名片上看到的,他告诉我,他们之所以把这个图案作为会标,是因为它反映了创造的最本质的特征—越界思维。按照通常的思路在9个点之间画横线和竖线,是永远无法用4条线连起来的。但是,一旦跳出这个局限,画出一条斜线,这一笔就最具有革命性,这就叫做越界思维。
四线连接的九子图
如何将九子图从四条线变成三条线
既然5条线和4条线是可以解决的,那么3条直线有没有可能?图3—3就解决了这一难题。这是一个法国人想出的办法。
当然,可能有人会问:“这是点还是圆啊?那么大个圆你可以用切线,如果是点呢?无限小的点呢?”什么是点?两千多年以前,希腊关于点的定义是这样的:点是没有部分的东西,点没有任何的面积,点是一个坐标。第一行的三个点就是三个坐标,那么三个坐标连成一条直线,连到天边去也是一条直线。这样一来,第二行、第三行是斜不过来的。”俗话说,“具体情况具体分析,具体矛盾具体解决”,理论永远只能起指导作用。两千多年以前关于点的理论只是理论上的点,只具有指导意义,我们所碰到的所有现实都是具体的,3条直线连接9个点解决的是具体的点的问题,就可以用这种具体的办法来解决。
米卢在担任中国国足主帅时,曾经带领中国国家男子足球队打进世界杯。当他卸任回国的时候,国内很多媒体采访他:“米卢先生,你要走了,能不能给我们中国的足球运动员一个评价呢?”米卢说:“我带了那么多国家队,是有比较的。我认为,中国队的球员最老实、最听话。”我认为,米卢的评价的潜台词就是,中国的足球运动员最没创造性、没创意。米卢在接受《文汇报》记者的采访时曾说,中国人的思维方式和欧洲人完全不同。中国队的球员能够倾听并耐心接受他的指导,既听话又耐心,使他能以必要的纪律组织起球队。但是,他却无法让中国队员在球场上即兴发挥,充满创意地随机应变。
巴西足球巨星济科曾说过这样一番话:“我认为,世界上最好的足球运动员就是,知道在什么样特殊的临场情况下,可以不完全遵循教练的布置,但是内心贯彻教练精神原则的足球运动员。”足球场上的情况是千变万化、不可预测的。比如,球员把球带到这儿,几乎就是最好的射门机会,刚要临门一脚,突然一想:“不对,教练当时布置的时候说应该在那儿射门的!就把球带到那儿吧。”可一带到那儿,球就被对方队员抢走了。所以,在这种情况下就应该“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
足球踢到现在,没有哪两场是一模一样的;围棋下到今天,也有哪两局是一模一样的。世界上没有两片相同的树叶,就是同一片树叶,在不同的发展阶段,也在每时每刻地发生变化,这就叫“与时俱进”。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哪一个地方能发展?哪一个企业能发展?哪一个人能发展?我个人认为,能根据实际情况灵活应变的,发展得最好。图3—3中的3条线,正是一种灵活应变。
如何将九子图从三条线变成一条线
将9个点连起来,5条线变成4条线解决了,4条线变成3条线也解决了,现在的问题是:有没有什么办法,只用1条线,就把9个点连起来?历史总是会给后来者以机会,条件是能够不断被突破的。有人会想,画1条很粗的直线,一下子就能覆盖这9个点,不就并连起来了吗?这是一个解决之法,但前提是没有规定线条的粗线。如果只能用细线,又该怎么办呢?
有个英国人想了一个办法,用1条细线把9个点全部连起来了,将不可能变成了可能。他把纸卷起来,用笔通过第一个点不断地转,把9个点全连起来了,从图3—4的角度看线就是笔直的。当然,有人可能会说:“这个不是曲线吗?”的确,从正常角度看过去是曲线。但是请问,世界上有没有在任何参考系、任何条件下绝对笔直的东西?没有。是直线还是曲线,取决于你从哪个参考系来看问题。在二维空间是直线,到了三维空间就是曲线;在三维空间是直线,到了四维空间可能又是曲线。
一条线连接的九子图
这种画法从平面发展到立体,从欧氏几何发展到黎曼几何,是一种突破。
(第2节)越界思维与全球化思考
回顾中国改革开放三十多年的历史,我们经历了两次大的突破。
1992年邓小平的“南巡讲话”,是第一次重大的规则调整,也是一个重新洗牌的过程。“南巡讲话”以后,全国各地都有不同的发展机会。
第二次重大的规则调整,就是中国加入了WTO。这就要求我们有全球化的思考、全球化的眼光、全球化的战略。
我很小,也需要思考全球的事吗
不管你在哪一个区域、哪一个行业、哪一个地方,都有全球化思考的问题。你不要说,我很小,没必要思考全球的事。你如果这样说的话,请通过下面的例子,判断你的观点是否正确。
有一次,我去泉州给企业家讲课。1个月里去了4次,每一次主办方都安排五六百人来听课,甚至有的人几次都参加了。于是我对主办方说:“那么多人都听过我的课了,我都不知怎样讲了。”他们说:“王老师,不要紧,大多数人都没听过你的课。我们这儿有几万名民营企业家,他们都想过来听,他们特别爱学习。”
有一次课间,我们中午吃饭的时候,有人说:“王老师,我给你介绍一下,这是宝峰企业的董事长郑六和,他们企业是全世界最大的制鞋企业。”我一听,“全世界最大的制鞋企业”,当时心里想,还有adidas、Nike呢,哪里能轮到你呢?口气也太大了吧?结果,郑六和站起来说:“王老师,你别听他的。我的确是全世界最大的做鞋的,我是全世界最大的做拖鞋的。”看,小小的拖鞋,也有全球化的战略眼光。
松下的总裁曾经和TCL的老总说过这样一番话:中国的国内市场太大了,搞企业很容易;日本太小了,企业比较难做。但大也有不好的地方,小也有好的地方。国内市场太大了,你们就不会想到打到外面去;日本太小了,在日本做什么都做不大,要做大只有一个办法—打向全世界。所以,我们日本企业一开始就立足全世界,我们做任何产品都是这样的。而要打向全世界,就要有自己的核心资产、核心竞争力,产品就要做到高、精、尖,要越做越好。
所以,我们到今天为止还没有产生世界性的大公司,可能与此有一定关联。过去,我们是“冷眼向洋看世界”,今天,我们需要思考走向全世界的问题,不论你是大还是小。
大思想带来大动作
2004年年底,联想集团收购了IBM的个人电脑全球业务,标志着一个新的时代开始了。此后,又连续出现了7个国际并购案,这在中国历史上是从未出现过的。在这样一个全球购并的时代,中国资本打向全世界,是一个资本的重大转向,又是一个历史节点。
中华人民共和国商务部国际司司长在联想并购案的当天晚上,在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中做了如下讲话:
在这个基础上,现在应该更多地考虑全球范围内配置资源、吸收资源、整合国际资源和自己的发展,在这些领域里面应该认真地研究国际市场,来找到自己的出口。
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使得市场竞争出现“无国界”的趋势,中国企业必须以全球化经营眼光取代区域范围内的有限发展,竞争层次的提高,迫使中国企业不可能始终依靠低成本的劳动力参与全球竞争,强化公司治理结构是企业参与高层次市场竞争的基础。境外资本市场将是中国企业经营所能达到的更高原则和境界。无论是“笨鸟”,还是“智鸟”,都要先飞、快飞。
世界永远给后来者以机会
无论世界发展有多快,发展到了怎样的程度,永远会给后来者以机会。从前面九子图的例子中可以看出,解决方案一个接一个,后者总是在不断地创新、突破、发展。
就像有一位企业家所说:“别人没想到的,我想到了;别人想到的,我开始做了;别人开始做了,我做得很好了;别人做得很好了,我做到最好了;别人做到最好了,我又开始做新的了。我就是这样不断地突破。”
一次,我在江阴兴澄特钢讲课。他们的总经理告诉我说:“十几年前,我们这是个农具厂,后来做钢。先是做普钢,但做不过宝钢;然后做特钢,但很多公司也开始做特钢;后来我们做优钢,现在做精钢,就这样一步步不断地突破。”所以,这个世界永远给后来者以机会,只要你不断地突破!
通用电气有这样一种理念:我们的第一任老总是爱迪生,爱迪生永远走前人从未走过的道路。我们不可能模仿别人,所以,我们永远要走前人从未走过的道路。
(第3节)超越需要不断创新
从海尔的创新看中国创新的希望
2003年3月7日,我在同济大学斜对面的物美超市门前看到一则广告—“海尔氧吧空调,有氧有活力”。
一个多月以后,SARS肆虐,好多人都不再使用传统空调了,认为它容易导致缺氧。这时候,氧吧空调就火了。批量生产,规模出口。海尔之所以推出氧吧空调,并不是预测到SARS,而是看到了市场上传统空调生产过剩的严峻事实,并积极地寻求突破之路。
就算海尔推出氧吧空调错了、失败了,但只要有这种精神,不断地突破,不断地创造,就会有收获。2004年,海尔家双动力洗衣机获国际发明金奖;又过了几个月,海尔第四代洗衣机又打入了国际市场。海尔就是这样不断地突破和发展的。
一个企业做到一定的规模,必须要有自己的东西,没有自己的东西怎么活下去呢?想当年,长虹和海尔都是大型企业,可长虹搞低成本战略竞争,海尔搞创新,两者的结局截然不同。
靠什么战略让企业立于不败之地呢?海尔的首席执行官张瑞敏回答了这个问题。当《经济观察报》的记者问他:“你怎么保持持续的发展?”他回答得非常干脆:“我看就是‘两创’,一是创业,二是创新。只有创业,没有守业。天天创业,每天从零开始,自己给自己施加压力。没有了这种精神,离破产仅一步之遥。”
在2004年“CCTV中国十大经济年度人物”的颁奖典礼上,第一位领奖人是阿里巴巴的CEO马云,为他颁奖的就是张瑞敏。当身边的女主持人问他:“张瑞敏先生,海尔到现在已经20年了,你们是怎么走过来的?下一个20年你们打算怎么办?”请看张瑞敏的回答:“海尔过去就是靠创新获得发展的,今后海尔就是两个字—创新。每个人都要创新,每道工序都要创新。我们要把5万名海尔人,每人都打造成一个创新主体。”
从松下、索尼的创新看中国创新的差距
一次,我到松下去讲课,看见墙上挂了一块匾额。我问:“这是什么东西啊?”他们说:“这是我们企业的理念,我们公司的战略口号。我们松下公司跃进21世纪,人人都是创业者,开创新时代。”
松下公司里的匾额
再看索广电子—索尼和中国上海的广电集团合资的一家企业。很多在中国销售的数码相机、摄像机等都是他们生产的。索尼的精神是什么呢?索尼是开拓者,永远面向未知领域,永远充满勃勃的生机,人所不为、难而不为的工作我来做。
索尼精神
日本人为什么要创新呢?其实,有一个方面的原因就是抵制模仿。
他们采取了“布勃卡战略”进行创新。布勃卡是前苏联的一位撑杆跳高运动员。他在一次大型比赛中只多跳了1厘米,就打破了世界纪录;第二次又参加了另一个大型比赛,又多跳了1厘米,又打破了世界纪录;第三次参加比赛时,他又多跳了1厘米,又打破了世界纪录……就这样,他每次比赛多跳1厘米,共35次打破了男子撑杆跳高的世界纪录。
日本人创新也是这个思路。有一次,我跟一个朋友聊天,他拿了个照相机。我问:“这个照相机那么小,是什么照相机啊?”他说:“这是数码相机,索尼P5,300万像素。”我心想,以后出去玩带一个这样的相机多方便,便说:“我也去买一个。”我回家没两天,朋友就打电话来,问我买了没有,没买的话去买新出的P9。结果等我把P9买回来没多久,他又打电话告诉我,T1出来了。
今天,数码相机的价格不断下降,新品层出不穷,仅索尼一个品牌就有几大系列上百个品种。日本人很精明,他们把结构调整一下,把按钮换一个地方,或者稍微加一点功能,减一点功能,就推出一个新产品、新型号。日本企业就用这种某略,把模仿他们产品的企业拖死。
日本企业在不断地创新,中国如果不创新,还是一味地模仿的话,还能活得下去吗?
所以,我们应该觉醒了。一旦中国13亿人的创意被激发出来,那将是不得了的一件事情!
我相信,全社会的创造活力如果真的能激发出来的话,中华民族将是不得了的民族。但是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关键是我们现在需要启蒙。那么,我们怎么打破思维的界限、打破我们民族心理深处的一些惰性呢?
(第4节)冲破“无阻挡障碍”
思想在本质上总是保守的、惰性的
日本的创造学会和中国的创造学会进行交流的时候,其中一个日本人在黑板上写了一个“日”字,说:“请问一个‘日’字加一笔可以变成什么字?”大家纷纷回答:“由、田、申、白、电、旦、旧、甲、目。”
等大家答完了以后,他说:“还有一个字你们漏掉了。”看到大家都沉默无语,他说:“‘中’可不可以?”横过来为什么不可以?没有规定不能把这块黑板横过来啊。所以,那位日本人说:“你们看看,你们口口声声说20世纪末、1985年前后是日本人的世纪,卡西欧、三菱、三洋等在全世界‘狂轰滥炸’,钢铁工业世界第一、机械产品世界第一、汽车工业世界第一……而21世纪是中国人的世纪。但中国要成为世界经济的火车头、世界经济的引擎,靠什么呢?难道靠这些‘田’啊、‘旧’啊、‘白’啊?告诉你,你能想到的,别人也能想得到,小学三年级以上的孩子们都能想得到。在座的每一位回家翻翻字典,里面都有。但是,谁能想到‘中’呢?”
接着,那位日本人又写了一个“口”字。原来是个“日”字,现在请你加一笔,不是减一笔,还不是粗笔,是细笔,如何将“日”字变成“口”字?“用白笔。”他说,“我有没有规定用什么颜色的笔啊?但你们可能又想当然地认为是黑笔。”
由此可见,思想在本质上总是保守的、有惰性的。就如给九子图连线一样,没有说不能加斜线、不能把纸卷起来,但人们总是自己给自己设定限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