偷换概念进行反驳 一位日本政治家在演讲时,遭到当地某个妇女组织代表的指责: “你作为一个政治家,应该考虑到国家的形象,可是听说你竞和两个女人发生了关系,这到底是怎么回事呢?”
顿时,所有在场的群众都屏声敛气,等着听这位政治家的桃色新闻。
政治家并没有感到窘迫难堪,而是十分轻松地说道:
“不只两个女人,现在我还和五个女人发生关系。”
这种直言不讳的回答,使代表和群众如坠雾里云中,迷惑不解。
然后,政治家继续说:
“这五位女士,在年轻时曾照顾我,现在她们都已老态龙钟,我当然 要在经济上照顾她们,精神上安慰她们。”
结果,那位代表无言以对,而观众席中则掌声如雷。
这位政治家在表面上甚至没有反驳那位代表,他的高明之处在于 “偷换概念”,把代表口中意指不正当男女关系的“发生关系”,偷换成他 口中正当的报答和支持的“发生关系”。
一般情况下,人们在同一思维过程中,使用语言的内涵和外延都应 该是确定的,要符合逻辑的同一律,不能任意改变概念的范围。然而在 某些特殊的场合,人们又可以利用言语本身的不确定性和模糊性来“偷 换概念”,使对话双方话题中的某些概念的本质含义不尽相同,以求得特 殊的效果。-巧用反问进行反驳
有一位女作家写完了一部长篇小说,发表后引起轰动,一时成为最畅销的热门书。有个评论家曾向女作家求婚遭到拒绝,怀恨在心,经常在评论中旁敲侧击地贬低她。有一次文学界举行聚会,许多人当面向女作家表示祝贺,称赞作品的成功。女作家一一表示感谢。忽然那位评论家拨开众人,挤到前面,大声向女作家说道:
“您这本书的确十分精彩,但不知道您能否透露一下秘密,这本书究竟是谁替您写的?”
女作家还陶醉在众人的赞扬声中,冷不防他竟会提出这样的问题,就在她一愣的顺间,人群中已有笑声传出。女作家立即清醒地估量了形势,意识到做问题以外的争吵于自己不利,她马上镇静下来,露出谦和的笑容,对评论家说道:
“您能这样公正恰当地评价我的作品,我感到十分荣幸,并向您表示由衷的感谢!但不知您能否告诉我,这本书是谁替您读的呢?”
评论家的刁难之意十分明显,而女作家彬彬有礼的反问,虽然面带微笑,但同样针锋相对,威力十足。潜台词是说,你从来不认真读别人的作品,所作的评论无非信口雌黄。连书都不读的人,有什么资格作评论?巧妙的反问,使评论家陷入了狼狈的境地。先顺着对方再反驳
英国著名剧作家萧伯纳的戏剧《武器与人》首演时,获得了极大的成功。他应观众的要求来到台前谢幕。这时,有一个人在楼座里高喊: “这部戏简直糟透了!” 对于这种失礼的话,萧伯纳没有怒气冲冲,他微笑着对那个人鞠躬,彬彬有礼地说道:
“我的朋友,我完全同意你的意见。”
他耸了耸肩,又指着正在热烈喝彩的观众说道:
“但是,我们俩反对这么多观众有什么用呢?”
观众中爆发出更为热烈的掌声。
萧伯纳面对失礼的话,情绪平和,举止文雅,语言机智。他先顺着对方的话,同意其看法,然后,话锋一转,利用现场气氛,指出就算本人同意你的看法,也改变不了事实。巧妙地回击了对方又不失水准。抓住对方错误再反驳 有一次,德国大作家歌德走在一条乡间小路上,迎面走来一个傲慢的财主。而这条小路刚好只能供一个人通过。财主走到歌德跟前的时候,嚣张地对歌德说: “我从来不给傻瓜让路!” 面对财主的无礼讽刺,歌德不紧不慢,微笑着鞠了一躬,说: “而我正好相反!” 说着非常礼貌地让到了路的一旁,让财主陷入了窘态。 歌德聪明地抓住了财主话中的逻辑错误。财主说“从不给傻瓜让路”,其潜在的逻辑就是对方是傻瓜就不让路,歌德则将错就错反用他的荒谬逻辑,变成了对方是傻瓜就让路,让财主自取其辱。
生活中,当有人攻击你的时候,只要不乱方寸,认真分析,往往就能发现其话语中的错误,然后再顺着或者反用这个错误思维来反驳对方。用对比性语言反驳
1960年4月下旬,周恩来总理为中印边界问题访问印度。在一次谈判中,印方提出一个挑衅性问题:“西藏什么时候成为中国的领土的?”
周恩来说道:“西藏自古以来就是中国的领土。远的不说,至少在元代,它就已经是中国领土的一部分了。”
印方说:“时间太短了!”
周恩来说:“中国的元代离现在已有700来年的历史了,如果’700来年都被认为是短时间的话,那么,美国到现在只有100多年的历史,是不是美国就不成为一个国家呢?这显然是荒谬的。”印方代表哑口无言。面对印方明显无理的话,周总理没有勃然大怒,而是不急不躁地运用了两个对比性材料来反驳对方的观点。700年与100年相比较,你要否认700年而要承认1 00年显然是站不住脚的。其结果是承认1 00年就必须承认700年。对比在这里产生了巨大的雄辩力。
在口语表达中,为反驳对方观点,不妨有意安排正反事例,运用不同性质材料的对比效果证明、强化、突出自己的观点。巧用修醇反驳
苏联诗人马雅可夫斯基在一次演讲会结束后,与对他怀有敌意的发问者展开了争论。发问者说:
“您的诗太骇人听闻了,这样写诗是短命的,明天就会完蛋,您本人也会被忘却,您不会成为不朽的人。” 马雅可夫斯基答道:“请您过1 000年再来,那时我们再谈吧。” 问者又说:“您说,有时应当把沾满‘尘土’的传统和习性从自己身上洗掉,那么您既然需要洗脸,这就是说,您也是肮脏的了。”
诗人回答:“那么,您不洗脸,就认为自己是干净的吗?”
问者又说:“您的诗不能使人沸腾,不能使人燃烧,不能感染人。”
诗人答道:“我的诗不是大海,不是火炉,更不是鼠疫!”
这段对话不时引起人们阵阵掌声和笑语。诗人巧妙地运用了影射、讽喻、双关、比喻等修辞手法,使得自己的反驳充满了幽默感。诗人逐一反驳了对方的观点,给唇枪舌剑的争辩添上了诙谐的情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