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巧用句读法 有一次,周恩来总理同国民党反动派辩论,在我方义正词严的雄辩面前,对方理屈词穷,进而恼羞成怒,气急败坏地叫嚷,同我方讲理是“对牛弹琴”!
周总理当即灵机一动,利用对方抛下的词语,将计就计,随即反驳过去: “对!牛弹琴!” 周总理巧妙地利用句读,将成语“对牛弹琴”四个字中的第一个字断取下来,使介词活用成肯定性动词,自成一句,斩钉截铁,不容置疑。并且巧妙地将乱说一通的反动派所作出的辩论,比喻为如同牛弹琴一样。一个句读的巧用,蕴涵着如此丰富的内涵,起到了痛击对方,使我方终于取得彻底胜利的作用。
“巧用句读”这一招需要具备对语言娴熟的驾驭能力。这也是中国文字富有趣味性和智慧性的表现之一,有时明明相同的字,只因断句不同,就会产生截然相反的意思。在对方有意刁难的时候,如果能巧用句读,使用与对方一样的文字,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将对方的话语推回去,能收到出人意料之效。以退为进法 有一个常以愚弄他人为乐的人,名叫汤姆。这天早晨,他正在门口吃着面包,忽然看见杰克逊骑着毛驴过来了,于是他就喊道: “喂,吃块面包吧!” 杰克逊连忙从驴背上跳下来,说: “谢谢您的好意。我已经吃过早饭了。” 汤姆一本正经地说:
“我没问你呀,我问的是毛驴。”说完,得意一笑。
杰克逊以礼相待,却反遭侮辱,汤姆显然是在有意刁难,杰克逊非 常气愤,可是又难以责骂这个无赖。否则,无赖会说:“我和毛驴说话, 谁叫你来插嘴?”
这么一想,杰克逊倒是抓住了汤姆语言中的破绽。他猛然转过身去, 找准毛驴脸上,“啪,啪”就是两巴掌,骂道:
“出门时我问你城里有没有朋友,你斩钉截铁地说没有。没有朋友, 为什么人家还请你吃面包呢?”
然后对着驴屁股又抽了两鞭,说:
“看你以后还敢不敢胡说八道!”
说完,翻身上驴,扬长而去,留下自取其辱的汤姆在原地发呆。
杰克逊使用的方法就叫“以退为进”法。汤姆以和毛驴说话的假设 来侮辱杰克逊,他就先退一步,姑且承认了汤姆的假设,然后借教训毛 驴,来嘲弄汤姆和毛驴之间的“朋友”关系。相同思维反问法
一个英国电视台记者在采访梁晓声时,问:
“没有‘文化大革命’,可能也不会产生你们这一代青年作家,那么你认为,‘文化大革命’究竟是好事还是坏事?”
记者的这个问题,分明是在刁难。梁晓声机智地反问:
“没有第二次世界大战,就没有以反映第二次世界大战而著名的作家,那么你认为,第二次世界大战究竟是好事还是坏事?” 英国记者一怔,无言以对。 梁晓声没有对对方的刁难问题直接回答,而是采用了和对方一样的思维,再设了一个相同句式的问题反问对方,这样,巧妙地把球踢给了对方。
再如有一位享誉甚广的作家出身于木匠家庭,但他对此并不隐讳。有次,碰见一纨绔子弟,后者对他十分嫉妒,高声问道:
“对不起,请问阁下的父亲是不是木匠?” “是的。”作家回答。 “那为什么没把你培养成木匠?” 作家略加思索,笑着回道: “对不起,那阁下的父亲想必是绅士了?” “是的!”对方高傲地回答。 “那他为什么没有把你培养成绅士呢?” 作家在这里也巧妙地采用了和对方一样的逻辑。既然纨绔子弟认为什么样的父亲就该培养出什么样的儿子,就如法炮制了一个和对方一样的问题,让纨绔子弟碰了一鼻子灰。欲擒故纵法
美国前总统卡特竞选总统时,一位爱找茬的女记者采访他的母亲:“你儿子说如果他说谎,大家就不要投他的票,你敢说卡特从未说过假话吗?” 卡特的母亲平静地说:“不,我儿子说过谎话。” “说过什么谎话?”女记者喜出望外地追问。 “善意的谎话。” “何谓善意的谎话?” “你记不记得几分钟前,当你跨进我家的门时,我儿子说你很漂亮,见到你很高兴?”
面对记者来者不善,咄咄逼人的问话,卡特的母亲没有惊慌失措,她顺从记者话意,承认卡特说过谎,让记者大喜过望。殊不知,这是卡特母亲故意的纵。女记者果然中计,忙追问详细情况,卡特母亲话锋一转,对谎话加以限定,女记者依然不知是计,还在追问卡特母亲“何谓善意的谎话”,等卡特母亲解释清楚,女记者才知道怎么回事,她除得到尴尬之外,别无所获。
在别人有意刁难时,欲擒故纵不失为化被动为主动的好方法。先有意放松,解除对方的戒备心理,为能牢固地把握主动权打基础,等到对方上钩了,再予以反击,让对方措手不及,哑口无言。大智若愚法
1992年的美国大选,克林顿的对手在电视竞选上,攻击他不过是夫人的一支木偶,言外之意是克林顿做不了一家之主,更不够格做一国之主,这句话无疑潜伏着杀机。可克林顿却回答: “不知你是竞选总统还是竞选克林顿夫人?” 这可谓是一句妙答,让故意来刁难克林顿的人无言以对。克林顿这种傻里傻气的话,其实是大智若愚,既回避了他人对自己的年龄太轻不能胜任一个大国总统的怀疑,又打击了对方对其夫人干政的担忧。
在日常生活工作中,如果有人在不是什么大是大非的原则问题上刁难你的话,你大可一笑了之,大智若愚,全当不懂对方的话,而让对方自讨没趣。请君入瓮法
一天,英国剧作家萧伯纳正坐在沙发上沉思,坐在他旁边的一位美国金融家对他说:
“萧伯纳先生,如果您让我知道您正在思考什么的话,我愿意给您一美元。”
金融家的话明显是在嘲笑萧伯纳的穷困,只听萧伯纳回答:
“啊,我的思考一美元也不值,我所思考的正是你!”
金融家本想以一美元来耍笑萧伯纳,萧伯纳却巧妙地“接过”这廉价的一美元,设计了一个圈套,把它与金融家联系起来,使金融家成了最终被耍笑的对象。
再如,诗人海涅是犹太人。有一天,一位年轻学者对海涅说:
“你知道在塔希提岛上最引起我注意的是什么吗?在那岛上,既没有犹太人,又没有驴子!” 海涅听了,冷静地回答: “不过这种状况是可以改变的——要是我俩一起到塔希提岛上,那时情形将会怎样呢?”
年轻学者面红耳赤,无言以对。
生活中,当对方蓄意说出一种使人难堪窘迫的话时,最好的解脱方法莫过于,巧用话语把对方也引入这种局面中,然后自身撤退,让对方自食其果,作茧自缚。
当然了,在实际生活中,面对对方的有意刁难,哪些应该回击,哪些可以置之不理,哪些应该针锋相对,这就需要具体情况具体分析。如果不注意具体的情境,在伤害别人的同时,会埋下对立的种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