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5723100000011

第11章 唐代的金银器(1)

大唐盛世,经济文化极其繁荣。就金银器而言,制作技术之高超,花纹之精美,品种之繁多,前所未有,达到了当时的最高水平。就金银器的风格而言,可说雍容华贵,文化气息浓郁,体现了盛世之风采。为此,论者谈及唐代金银器时都不惜笔墨,大肆渲染唐代金银器盛行,除了有雄厚的国力作基础外,还与当时采金银之盛有关。据新旧《唐书》记载,唐代采金场地有11处,采银场地56处。产金地主要在剑南道、岭南和江南的饶州、信州、潭州、永州等地。而产银之地则有饶州、宣州、安南、陕州、伊阳、润州等地。总的来说,唐代金银主要产于南方地区。自居易诗云:“银生楚山曲,金生鄱溪滨,南人弃农业,求之多苦辛。披砂复凿石,乞乞无冬春。”可见当时采金银之热潮。产金银之地需每年向朝廷贡献,交纳金银税。

唐代制造金银器的部门可分“官作”“行作”两类。“官作”即朝廷和地方官府的作坊。中央少府属官中设“金银作坊院”,宫廷内则专设为皇帝和后宫制作金银器的文思院。“行作”即指私营金银作坊,雇佣民间工匠为官府和富贵们铸造或进行商业生产。

唐代金银器大宗用于进奉、赏赐,其次用于贮备国用,另也用于民间买卖。进奉主要指地方高级官僚向朝廷贡献金银器等财物,以讨恩买宠,达到升官固位之目的。赏赐系指朝廷赠送金银器与周邻国家,如契丹、突厥、回鹘、吐蕃、南诏、渤海等国,以发展外交关系,另外还大量地赏赐给宠幸大臣。如玄宗时,多次赏赐安禄山大批金银器,以笼络其忠心。此外,金银也是国家的贮备财富。《唐大诏令集》卷108记玄宗开元二年(公元714年)敕:“所有服御金银器物,令付有司,金银为铤,仍别贮掌,以供军国”,贮备用的主要是金银铤。而民间富裕家庭日用之金银用器、首饰,或购自市场,或可自家打制。长安有东西二市,市内有许多金银铺行。南方的扬州则是全国的金银商贸中心。

唐朝是金银器皿开始大量出现的时代,考古发现已达一千几百件,其中大宗出土的就有好几批。如1970年西安何家村窖藏出270件金银器,1983年江苏丹徒丁卯桥窖藏出956件金器,1987年陕西扶风法门寺出土金银器121件等。根据这些出土的金银器,我们可以大致理出唐代金银器的发展过程。

唐初,百废待兴,经济尚待恢复,故初唐至高宗时期(公元618~683年)实行“去奢省费”政策。此期的金银器出土数量少,种类单纯,仅有碗、盘、杯、壶、铛等,装饰多分瓣,且多在九瓣以上。纹饰有海兽纹、云纹、鹿纹、鸿雁衔绶纹、双狮纹等,器底为双层。此期的金银器皿受西方影响较多,故多见具有波斯萨珊风格的金银器皿。

武则天、玄宗时期(公元684~755年),经过几十年苦心经营,唐朝经济出现兴盛局面,物质财富迅增。此期的金银器出土数量和器类增多,不仅有饮食用器,还有药具、宗教用具、杂器(如熏球)等)。装饰多分六、八等分,大多数为双层莲瓣,纹饰主要有忍冬、莲叶、石榴等花纹。这一时期已逐步摆脱外来影响,形成本土化。

肃宗至哀帝时期(公元756~907年),官僚腐化骄奢,进奉之风大盛,金银器数量大增,出现仿生器物和茶具、酒具等。容器形体增大,出现高圈足,装饰面多划分为四、五等分,各类器物口沿多用单相莲瓣,摩羯纹普遍使用,儒家经典人物故事和成双禽类花纹出现。

大致说来,唐代金银器装饰花纹在武则天前后,主要为忍冬纹、四瓣或八瓣花纹折枝花,但后来逐渐演变,至德宗以后,多用团花(主体是牡丹花)和花鸟图案为装饰,出现了花团锦簇、花繁叶茂之貌。

唐代金银器制造、装饰工艺复杂精细,主要有浇铸、锤击、焊接、錾刻、镂空、镀、抛光、切削等。

下面我们通过唐代金银器物,来看一看当时的社会现象。

一、兴衰之系

唐初,由于太宗李世民以隋亡为鉴戒,善纳谏净,孜孜以治,让百姓休养生息,故在贞观年间(公元627~649年),社会经济得到了恢复和发展,出现了繁盛的局面,世称“贞观之治”。

“贞观之治”可以说是唐太宗的卓越治绩,然而,如果没有“玄武门之变”中与太子李建成、齐王李元吉的“黄金之战”,恐怕李世民的政治才能再高也不能充分施展出来,也就不会出现大唐盛世。

李世民是唐高祖李渊的次子,在建立李唐王朝时战功卓著,其手下也云集了一批能臣良将,但因是次子,只被封为秦王,太子之位为其兄李建成所居。太子嫉贤妒能,总怕秦王与之争夺帝位,故与二弟齐王李元吉勾结,阴谋用贿赂和封官许愿的手段将李世民手下的能臣良将拉拢过来,为其所用,以削弱李世民的势力。他们曾给重要将领尉迟敬德送了一车金银,以图收买,但尉迟敬德忠心耿耿,不为金银所动,一口拒绝。太子和齐王羞恼成怒,欲借机除掉秦王李世民。李世民得知,将计就计,先下手为强,以重金诱降了太子手下的玄武门守将常何,并率尉迟敬德等伏兵于玄武门,击杀了太子李建成和齐王李元吉。政变后,唐高祖只得立李世民为太子,二月后传位于他,是为太宗。所以读史者看到这里,常感叹:黄金既是“试金石”,能验出忠心与否,又是政治斗争中的“砝码”,使事情或成或败。

另据《旧唐书·长孙无忌传》记载,武则天被立皇后亦曾与黄金贿赂有关。武则天在唐太宗时被选入宫,为才人。太宗死后,为尼,高宗时复召为昭仪。高宗欲立她为皇后,但遭到太尉、同中书门下三品长孙无忌的反对,于是高宗暗地里派人送给长孙无忌金银宝器各一车、绫锦十车以求不要反对。

唐朝传至唐玄宗时,由于一百多年的积累发展,加上玄宗初期励精图治,于是在开元年间(公元713~741年)经济大发展,出现了前所未有的兴盛局面,成为当时亚洲经济文化交流的中心,史称“开元之治”。据载,玄宗初即位时,朝野奢靡成风,为此,玄宗下诏将皇家的金银珠宝、官吏进献的锦绣珠玉等焚于朝堂,以示天下要除奢去侈,崇俭从朴,勤政务本,由此才有了以后的“开元之治。”

但是开元之后,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国家财力的增长,于是朝野上下贪图享乐的欲望日益膨胀起来,臣下不断地进奉金银珍玩,以邀功求媚。而皇上也行赏赐之风,纵容将吏骄奢淫逸,终致安史之乱,唐朝衰败。如边将安禄山曾多次向唐玄宗进奉金银器,取得了唐玄宗和杨贵妃的宠爱,多次得到赏赐的金银器。天宝十年(公元751年)安禄山生日时,一次就得到金花大银盘、金镀银盖碗、金平脱大盛、金平脱杓、金平脱盒、金镀银盒子、银沙罗、银碗等。又有一次,唐玄宗赐安禄山“金饭二、银淘盆二,皆受五斗;银丝筐及笊篱各一”,“皆厨厩之物”。另在唐段成式的《酉阳杂俎》中也记载了赏赐给安禄山的一长列礼品单,其中有金平脱犀头匙箸、金花狮子瓶、金大脑盘、金平脱破觚、银瓶、八斗金镀银酒瓮等。但是,唐玄宗和杨贵妃的宠爱和金银器终不能填满安禄山的欲壑,改变他的骄横,反而招致了安禄山的反叛。当“渔阳鼙鼓动地来”时,唐玄宗和杨贵妃不得不逃离长安,而杨贵妃也被迫自缢于马嵬坡,玄宗对此无可奈何,这真是历史的莫大讽刺!安史之乱以后,唐朝由盛转衰。

二、进奉买恩

唐代时,中央和地方的一些高级官员依仗手中权力,常常通过“割留常赋”“增敛百姓”的手段,假以“税外方圆”“用度羡余”之美名,向皇帝进献、贡奉金银珍玩等物。进奉之物一般纳入宫廷内库(琼林、大盈二库),供皇帝私用。

唐代进奉之风,源自高宗、武则天之时。《旧唐书·李敬玄传》记,怀州刺史李文要挪用上缴国库的收入来造常满樽进献,但遭到百姓及一些官员的反对,于是不得不“以家财营之”,这是唐代进奉金银器的最早记录。进奉之风真正盛行是在唐玄宗之时,据《旧唐书·王钅共传》:“玄宗在位多载,妃御承恩多赏赐,不欲频于左右藏取之,钅共旨意,岁进钱宝百亿万,便贮于内库,以恣主恩赐赉。”云“此是常年额外物,非征税物”,玄宗以为王有富国之术,遂非常器重他。以至玄宗允立琼林、大盈二库,以纳进奉之物。

杨国忠在开元盛世时备受宠信,一方面可能与杨贵妃有关,另一方面也与他时常进奉以表忠心有关。陕西西安和河南洛阳曾出土过杨国忠进奉的银铤共4铤,刻铭表明从天宝十年至十三年期间,杨国忠一人就四次进奉税山银、和市银和课窟银达200两,实际数量肯定还要超过此数。

安史之乱后,社会动荡,进奉锐减,但自代宗即位后,进奉之风复燃,每逢元旦、冬至、端午、皇帝生日,地方官员都要贡献金银等财物,谓之“四节进奉”。例如西安出土的双鲤宝相莲瓣纹银盘,是代宗初年洪州刺史李勉进奉的。李勉是历肃宗、代宗、德宗诸朝的宗室宰相,史载他居相位20年,俸禄都送给了亲戚朋友,故死后一点没有私人积蓄,人称“清廉简易,为宗臣之表”。但就是这样的清官,也不免沾染了进奉陋习,可见进奉之风之烈。此风从代宗一直延续到五代时期。

德宗时,由于“属意聚敛”,此风愈刮愈烈。如江西都团练观察使齐映为求恢复宰相之高位,不惜进奉大银盘。至宪宗时期,度支、盐铁以及诸道节度使以“助军”“贺礼”“助赏”等名进奉财物者举不胜举。昭宗乾宁元年时,威胜军节度使董昌每旬进奉金万两、银五千锭,还有其它财物,数量令人咋舌。

考古出土的进奉金银器种类繁多,除金银铤外,还有银盘、银碟、金樽、银瓶、银壶、银盆等。这些进奉之物往往刻有进奉者的官职姓名、进奉时间、进奉数量等。如1962年西安北郊坑底村出土的唐代金花银盘,底刻“浙东道都团练观察处置等使大中大夫守越州刺史兼御史大夫上柱国赐紫金鱼袋臣裴肃进”,另有“点过讫”字样。又如1956年12月西安东北部出土银铤,有一铤正面刻“专知诸道铸钱使兵部侍郎兼御史中丞知度支事臣杨国忠进”,背刻三行铭文,有“宣城郡和市银壹铤五拾两”“天宝十载四月二十九日”等。“进奉”是唐朝之弊政,臣下进奉愈多,就愈得皇帝恩宠。昭宗时,威胜军节度使董昌“贡奉为天下最,由是朝廷以为忠,宠命相继,官至司徒、同平章事,爵陇西郡王”。由此可见因进奉而升官之事,实则鬻官买官。

三、佛光普照

佛教传入中国后,逐步本土化。在印度,佛舍利一般用罂坛盛放,而到了中国,却通常用传统的棺椁盛放,并瘗埋于墓室一样的地宫之内,上面再建塔,以利佛教徒供奉礼拜。这一变化过程自北朝开始,经隋代,至唐初才告完成。唐代用于瘗埋佛骨舍利的成套容器,通常外为石函,内为多重金属宝函,最里面的两重则通常是小型的金银棺椁,装饰非常精美,体现了佛教徒们对佛舍利的重视和敬爱。用金银棺椁瘗埋舍利的风气,在唐代始于唐高宗显庆年间(公元656~661年),以后愈来愈盛,不管是皇帝还是文武大臣,不管是都城,还是全国各地,都热衷于此,直至唐末。

目前发现的唐代最早的金棺银椁出于甘肃泾川大云寺塔基,瘗埋于武则天延载元年(公元694年),外有石函、鎏金铜函,内有琉璃瓶盛放舍利,全套内外共五重。金棺长7.1厘米,重108克,上嵌珍珠、石英石、绿松石,并贴饰金莲花片。银椁长10.5厘米,重349.5克,满饰缠枝忍冬纹,四角雕镶栏杆,左右各置一环。

陕西临潼庆山寺塔基地宫出的金棺银椁瘗埋于唐玄宗开元二十九年(公元741年),置于石雕舍利宝帐之中。椁长21厘米,前档贴饰两身鎏金菩萨,中间为一鎏金佛足,下面排列鎏金十大弟子,姿态各异,作悲哀状。盖饰一金莲花,嵌有玉石、玛瑙、水晶、猫眼等,周缘垂以珍珠流苏。金棺长14厘米,盖嵌宝石,内铺锦衾,舍利盛放于棺中的两个玻璃瓶内。

江苏镇江甘露寺铁塔虽建于宋元丰元年(公元1078年),但瘗埋的是唐浙江西道观察使李德裕于大和三年(公元829年)重瘗的舍利。地宫内大石函中套置两个小石函,小石函内放的分别是李德裕重瘗的两套金棺银椁及舍利。一套来自上元禅众寺旧塔基,另一套来自长干寺旧塔基,禅众寺棺椁装饰繁复细密,而长干寺的金棺却是素面的。

除了上述几处出土的金棺银椁以外,唐代最重要的佛教用具是陕西扶风法门寺瘗埋佛真身舍利的成套金银器,因是唐皇室供奉,等级最高,可以说代表了晚唐时期金银器制作的最高水平。

法门寺是我国供奉佛祖真身舍利的四大名刹之一。由于其它三刹(泗州普王寺、岱州五台寺和终南五台寺)或沉湖或被毁,佛祖真身舍利已不得而见,故法门寺的佛舍利尤显重要。

据记载,唐代统治者多崇信佛教,曾数次从法门寺迎请真身舍利至京供奉。每次迎请,全城轰动,上至帝王,下至庶民百姓,莫不顶礼膜拜,争相布施。供奉活动结束,舍利被礼送回寺,封置于地宫。法门寺地宫的最后封闭是在唐晚期懿宗咸通十五年(公元874年)。

地宫中出土的许多金银器与塔中瘗埋佛真身舍利有关。舍利,即佛的骨身,佛教徒为免滥同于凡夫俗子之骨,故以梵名称之。佛涅之前,曾告诉其弟子:若有人乃至供养我舍利如芥子等恭敬、尊重,谦下供养,即可得涅界。故此,佛教徒极重视供奉佛舍利及瘗埋舍利的佛塔。

法门寺共供奉佛指舍利四枚,分别置于多重函、棺、塔中,精心保护。

同类推荐
  • 中国民间收藏实用全书:古钱币鉴赏及收藏

    中国民间收藏实用全书:古钱币鉴赏及收藏

    货币起源及金属铸币出现的时间是古钱收藏者最感兴趣的问题之一。在我国古代文献资料中有不少关于这个问题的记述,但这些记述大都是捕风捉影之谈,缺乏确实佐证。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的认识水平不断提高,新的学科也不断出现。以古钱为研究对象的一个专门学科——古钱学诞生了,作为考古学的一个部门,它对历史科学及其他社会科学有着重大意义。
  • 香港类型电影漫谈

    香港类型电影漫谈

    香港影坛曾被誉为“东方好莱坞”,一方面是它以狭小的弹丸之地,却在上世纪八十年代至九十年代上半期这十余年间创造了商业上的票房奇迹,另一方面是因为它的制片厂制度,明星制度,类型化电影的制作模式,同好莱坞相比实在有过之而无不及。本书试图从武侠功夫片、黑帮警匪片、恐怖鬼怪片和喜剧片四个香港电影最为常见的类型片种人手,为读者展现香港类型电影的兴衰,其中既有正史,也有戏说。另外还加入了“类型人物”和“类型之惑”两个单元,前者归纳总结了香港电影中一些特定类型的人物形象,而后者则更为深入地剖析了香港类型电影的特点,并对香港类型电影的未来进行了展望。
  • 看名画的眼睛.2

    看名画的眼睛.2

    《看名画的眼睛2》,精选14幅西洋传世名画,均为印象派到现代派美术史中的代表作,包括《撑阳伞的少女》、《呐喊》、《亚威农少女》等,从历史背景、文化传统、创作意图全方位、多角度深入解读画作本身及画家生平,带你看懂每一幅画,分享喜悦与感动。图文并茂的解构带你观察这些画作的细微之处,仿佛就站在图画面前,亲眼品鉴传世佳作的无穷魅力。
  • 古典音乐一本通

    古典音乐一本通

    本书以时间为序,用最幽默、最时尚、最轻松的方式解读古典音乐。资深音乐DJ倾情演绎古典音乐家们背后的故事——“音乐之父”巴赫,“含着眼泪微笑”的莫扎特,“李尔王”贝多芬,“海顿老爹”,“疯人”舒曼,高贵的勃拉姆斯,趣闻轶事和名曲佳作尽在书中,带给读者轻松愉悦的视听体验。大量图片和音乐术语解释,令古典音乐不再高深莫测,以亲切而优美的姿态走近普通读者。
  • 最新21世纪生活百科手册·毛笔书法学习与欣赏

    最新21世纪生活百科手册·毛笔书法学习与欣赏

    现存文献没有明确记载书法艺术起源于何时?不过,我们可以从文字研究中得到某些启发。汉字最初叫做“文”,甲骨文写作,像经纬交错的织纹。上古陶器多以织纹作为美饰,因此“文”字引申出美饰的含义,如古汉语中的“文饰”、“文身”等。古人用具有美饰含义的“文”来给汉字定名,说明汉字从一开始就注意美饰,具有艺术化的倾向。并且也可以由此推断,书法艺术与汉字一样古老,书法艺术的起源与汉字的起源是同步的。
热门推荐
  • 神医奇传:祸红颜

    神医奇传:祸红颜

    穿越是何等狗血的剧情!我可是市里一等的医生,难道要我穿越去当个郎中?还有这个人人拥有超能力的世界是闹哪样?打怪升级还是练仙修魔?虽然不理解还很狗血,不过那王爷真的很帅~~
  • 恶霸总裁:小小吃一口

    恶霸总裁:小小吃一口

    池小小恨不得抽自己,怎么就那么嘴贱呢,嘴贱就嘴贱,怎么背后不长眼呢?!每次碰到同事谈他的话题就忍不住来个点睛之笔,还偏偏都被他逮到。真是背到令人发指!迟劲从不经意地与池小小有交集到刻意接触,再到耍手段把人弄到自己身边近水楼台。谁知这看似软糯好捏的小丫头竟然屡次在他背后黑他,让他直接变成锅底脸!这是一个软糯萌妹子(?)与冷酷大总裁的故事,妹子不傻,总裁不花!池小小:你对我的第一印象是什么?迟劲:一个疯子。池小小噘嘴,又没让他说实话!迟劲:一个软软得让人想推倒的小疯子~PS:1V1,双处,霸道总裁,甜宠那是必须滴已完结文《夜夜宠妻:梨的极致诱惑》求包养求收藏
  • 爱约十年

    爱约十年

    两情若是长久时,又岂在朝朝幕幕。在爱情里,两个人的坚持才是幸福,如果只剩下一个人坚持,那叫做痛苦。
  • 纵横花都

    纵横花都

    因为资源是有限的,所以人在生活的网中争抢不息,无法超脱。猪角唐坤以不寻常的手段,走别人不敢走的路。
  • 守护甜心之雪落魅恋

    守护甜心之雪落魅恋

    彼岸花开生死之别只为君倾永世不变她,将不会懦弱,不再失败再一次的背叛她看清了……也,看轻了强者归来,看她怎么颠覆这世界!
  • 风起苍穹:魔法灰姑娘

    风起苍穹:魔法灰姑娘

    平凡的守墓女孩,却背负着千年的家族使命。当她手捧着水晶球时,却被告知她彻底与魔法师和战士无缘,终生不可能成为一名强者。被认为废柴,人人可欺的她,一个人在阴冷的墓园里,开辟着一条千古来让人震惊的强者之路。魔法师,战士算什么!从今而后,我叶凌风会是苍穹大陆上第一个结界师!苍穹大陆,因多了一个会结界术的女孩,风云变幻,拉开了瑰丽的一幕。
  • 佛之行

    佛之行

    生为佛者,却找不到佛在何方!追求一生,佛在哪?真我又在哪?求不得,放不下,一生路,我既佛子.苦苦追寻,是执着,还是忘我?念未了,念又生,,念念不忘的是什么?一颗心,断了又续,续了又断,空空的,最终什么也没有留下,唯一留下的就是所有!
  • 特工狂妃之就是这么任性

    特工狂妃之就是这么任性

    她很霸道,在一个满园竹香的午后,盯着那个比妖精还美的陌生少年说,“美人,长的这般俊俏,嫁给我做相公吧!”她很狡猾,她很腹黑,她很狂妄……她是沐小狐,一个天不怕地不怕的天才少女,她过目不忘,她惊才绝艳,她集万千宠爱于一身,她是天地的宠儿。她活的自在潇洒,无拘无束……直到那一天,一朝惊变,四国动荡,天下风云变色,她从一个嚣张霸道的少女一跃成为当世女王,冷酷狂妄,嗜血冰冷,在找不出昔日半点影子,她说,“人不犯我我不犯人,人若犯我,百倍还之!”世间风云尽在于她,且看穿越特工沐小狐如何在异世大放光彩……
  • 株林野史

    株林野史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
  • 天河

    天河

    基本上是真人真事真故事,真实的时间地点真实的历史背景,是我家几代人真实离奇的泣血家史。书中主要人物李金生和潘美玉是我的父母亲,李恒德和李发旺是我的祖父曾祖父,潘振海是我的外祖父,张江村是我的故乡。小说从1938年写到1955年,跨越了抗日战争、解放战争、建国初期三个历史阶段,从毛泽东、蒋介石和日本首相近卫文麿到普通士兵、平凡百姓均有描述,对重大历史事件的发生及决策过程有细致介绍,比如:日本为何要发动侵华战争?从哪几个方向攻入中国纵深?正面战场70余次“会战”为何一再溃败?蒋介石为何扒开黄河花园口致近90万百姓溺亡?中日两国打了7年仗为何都没有公开宣战?日本为何最终没能对中国进行战争赔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