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5709400000006

第6章 道教的要旨(3)

《左传》载晋公子重耳(即后来的晋文公,“春秋五霸”之一)因国内祸乱,流亡到楚国,楚成王与他晤谈,事后对臣下称赞重耳的德行,谓之“广而俭,文而有礼。”“广而俭”一句,通常解释为志向广大而财用节俭。这是错误的。这里的“俭”不是指财物方面的节俭,而是处事有节度、能自我约制的意思。徒有远大志向而不能自我节制,不过是空洞的浮嚣,所以楚王以两者对举。《老子》中说:“俭故能广。”也是说一个相反相成的道理。

“俭”和“广”是一对抽象概念,可以运用在许多方面,当然也包括如何使用财物:无论个人、家庭、国家,节俭便能防止缺乏,这也符合老子的意思(但这种场合下,“广”应解释为充裕)。只是不能够局限在这一狭隘的意义上。而且,节财足用的道理人所皆知,没有多少可说的。把“俭故能广”这句格言同老子的一贯思想相联系,可以用来讨论如何以最好的方式运用生命力的问题,这确是一种特殊而微妙的“力学”。

在老子看来,天地万物的运动,似乎都有“力”的道理。凡是剧烈的、强暴的运动,因为用力过度,都不能持久。他说:

飘风不终朝,骤雨不终日。孰为此?天地。尚不能久,而况于人?

“飘风”是突起的狂风。在自然界,我们看到细雨和风,旷日持久,狂风暴雨。倏忽而尽。好像一场风雨中蕴涵的自然力是一个常数,若狂泻而出,便很快告竭。老子据此引申说:连天地都不能长久地维持一种狂暴的运动,何况是人呢?这道理用历史事实来验证,会觉得很有趣。譬如说蒙古人,在成吉思汗的时代猛烈地兴起,不过数十年时间,横扫欧亚大陆,建立了其统治人口和土地均超过当时世界一半的庞大帝国。但蒙古人的衰落也来得快,而且一蹶不振。今日蒙古人给人的印象少有剽悍之气,倒是以能歌善舞见长。

老子这个道理,自然也适用于个人。所以老子讲道德修养,主张静不主张动,主张柔和谦让不主张猛烈进取,这些从人生的“力学”来考虑,都可以理解为多蓄养而少浪费,在平衡的状态中保持生命的持久旺盛。《韩非子·解老》篇阐发“俭故能广”的格言,也是说“万物必有盛衰,万事必有弛张”,物盛极而衰,事张极必弛,所以“圣人爱宝其神则精盛”——圣人淡泊和静,无兴奋或焦虑之事,因而生命的元气旺盛不衰。另外,《老子》中还有一句“治人事天莫如啬”,和“俭故能广”是相近的意思。韩非子解释说:“啬之者,爱其精神,啬其知识也(“知识”作动词用)。”又说:“故视强则目不明,听甚则耳不聪,思虑过度则知识乱。”这些都是讲保养生命力的道理。

从保养生命力的角度来理解“俭故能广”,这是一种养生之道。回到晋文公重耳的例子,那显然不是养生之道,而是另一回事情。一个优秀的政治家所具有的“广而俭”的气质,实际是以克制、谨慎,对琐小事务的忽略,来完成他的远大目标。”一个浮嚣的人,常常为琐碎的矛盾而兴奋或焦虑的人,他的有限生命力早已散化殆尽,哪里还能“广”呢?诸葛亮有两句名言——非澹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这可以视为对“俭故能广”的绝好注解。

“俭故能广”的相反相成关系,还可以从其他方面作一些引申发挥。日常和朋友闲聊,说起男女之间的感情,似乎有这样的规律:相敬如宾的固然能够持久。就是那些寡淡无味的,也往往拖拖沓沓,含糊地混过了一辈子;独有那些一见情、山盟海誓、爱得七死八活的,难免要吵得鸡飞狗跳、反目成仇、风云流散。说起来,“仇”这个字眼,本来就是匹偶的意思(古音仇讲如“求”),故在本来意义上,“情人”,也就是“仇人”。古代小说戏剧中,爱之极称作“冤家”,恨之极也称作“冤家”,深有意味。这里面是否也有人生的“力学”呢?爱得太深太强烈,好像是用力过度,而难以为继,于是“飘风不终朝,骤雨不终日”,呜呼哀哉。

中国素来有“惜福”之说,细想起来也很有意思。似乎一个人的生命力是一常数,一个人的“福份”也是一常数。乐极生悲,福盛转祸,过度享有幸福,则必有大苦大悲相随。以前读白居易的名篇《长恨歌》,总觉得各种解说都不大使人满意,以为可以换一种角度来理解;诗中写杨贵妃与唐明皇享尽人间之福,富贵尊荣已无可复加,情爱深绵亦是帝王的婚姻中所罕见,仍不肯有所节制,一味沉溺于欢爱享乐,甚至犹不觉满足,企望世世为恩爱夫妻,便违逆了天地间万物消长之理,所以有安史之乱、马嵬之变,落得个“此恨绵绵无尽期”的结局。其实杨贵妃和唐明皇的爱情未必真是那样深挚,只是在民间传说和白居易据这种传说写成的《长恨歌》中,把他们描绘成一对深情无限的夫妻。这里面,透露着人类远不能拥有完美幸福的遗憾之情。照这么说来,人对于生命中的幸福,也应懂得“俭故能广”的道理,不能求之无度。

照老子的人生“力学”,生活难免趋向于平淡寡味,是不是值得呢?那就是各人自己的事情了。

六、寡私欲

自私是人的本性,嗜欲是人类生活需要激发的,随着时代的演进,人类的徇私纵欲,有与时俱进的趋势。人类的生活需要满足都有待自然界物质的供给,人类的欲望无限,自然界的物质有时而尽,所以现代最近发生了能源的危机。且由于人各图私,争权夺利,斗争战争,有使整个地球同归毁灭的危险。因此当前的危机,急有待于道教发挥寡私欲的教义来挽救。老子说:“见素抱朴,少私寡欲”,早就主张寡私欲。他有见于素朴的纯净自然,是归真返璞最好的捷径,所以主张少私寡欲。同时,他主张人们要见不到引起欲望的事,接触不到可以引起欲望的东西,从根本上使民心不乱,所以他又说:“不见可欲,使民心不乱”。在另一方面,他又认为耳目口腹之欲是有害于身心的,他说:“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驰骋田猎,令人心发狂;难得之货,令人行妨。是以圣人为腹不为目,故去彼取此”。这些话用现代语意解说,就是人若看五色太过了,对于眼睛是有伤害的;故说“五色令人目盲”;人若听五音太过了,对于耳朵是有伤害的,故说“五音令人耳聋”;人若吃五味太过了,对于口胃是有伤害的,故说“五味令人口爽”;若是骑马打猎太过了,能使人心狂荡起来;有了难得的货财,就时时提防被人偷盗。这所有的一切,都是身外之物,是可以乱人本性的。所以圣人的主张,“为腹不为目,也就是务内不务外的意思。能够拒绝外物的引诱,就是“去彼”;能够确保固有的天真,就是“取此。因此寡私欲不只是消极的减少了欲望,而且有积极的固精养气保神的大用。

贫富不均,是人类社会中一个普遍性的问题;说起来,人类有智慧,有理想,有道义,有仁爱之心,但是只要想一想贫富不均的事实,这一切显得何等虚弱:唐朝白居易写《买花》诗,末两句叹息说:“一丛深色花,十户中人赋。”意思说:一束珍贵的深色牡丹,价值与十户中等人家一年的赋税相抵。这是一千多年前的事情。放眼看今天的世界,仍然不乏相似的乃至更惊人的事例。在一个贫困落后的地区。一户农民饱受严寒酷暑,一年辛勤劳作的收入,常常是不超过一百美元,而有钱人随便的一顿午餐,便会超过这个数字。人们说,贫富的差异总是有一定原因的。但倘若站在人类普遍的立场上看,有什么根据,可以使人对此心安理得呢?

而社会的贫富关系中,还有一种突出的现象,就是贫富之间的差异呈现反向运动。《新约·马太福音》中说:有者,将予之;无有者,并其所有而将夺之。所以西方人把贫富差异不断扩大的社会现象,称为“马太效应”。《老子》中恰好有同样的说法,他认为“人道”即社会一般规则,是“损不足,奉有余”,就是剥夺那些本来就缺乏的人,奉献给那些本来就有余的人。这一现象作为社会学的问题来研究,可以写出很厚的专著,我们这里,只能简单地讨论。

在古代社会,政治权力和财富之间是相互沟通的。有权便有钱,权力维护了贫富之间的差异。明朝人沈一贯注“损不足,奉有余”两句,便说:“裒聚穷贱之财,以媚尊贵者之心。下则箠楚流血,取之尽锱铢;上则多藏而不尽用,或用之如泥沙。”用了残酷的手段,把穷苦百姓的财富一点一滴、一毫一厘地搜刮起来,供有权有势的人们,尤其帝王们奢侈享乐,挥金如土,这就是专制时代的普遍景象,杜甫诗句“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是它的典型写照。

现代社会当然是有了很大的进步,但并不是贫富差异呈反向运动的现象便不存在了:所谓“多财善贾”,资本愈是雄厚的人,赚取利润会愈容易;而小公司、小商人,兢兢业业,努力挣扎,却常常一经风浪,顷刻翻船。一个家庭想要发达,通常要使家庭的成员接受良好的教育。表面上看,教育在现代社会中是对所有成员平等开放的,实际上仍然存在不平等。就以今日的日本为例,不从名牌大学毕业,难以得到最好的工作机会,但穷人未必有能力问津。医生是社会中的高收入者。但大学医科的学费,一般家庭哪怕不吃不喝,全部收入也抵不上,你教他们的子弟如何接受这种代价高昂的教育呢?结果只有有钱人家的子弟才能从这里毕业。以上仅是举例而言。总而言之,社会总是更多地保护其上层的利益,而牺牲下层的利益,这也是一种“损不足,奉有余”。

国与国之间,也存在这样的情况:掌握当今世界经挤命脉的,是那些工业发达、已经相当富裕的国家。只有它们,才有力量决定不同商品在世界市场上的价格关系,并且充分保护自己的利益。因而全世界经济的运转,总是有利于工业发达的国家。穷国弱国低价出口原料和初级产品,高价进口工业制成品,结果怎能不是穷的愈穷,富的愈富呢?还有,国家的发展,需要科技人才。然而由于各方面条件的差异,穷国有限的人材,纷纷向富国流入,更促进了贫富的两极分化。

不过,倘若损不足而奉有余是唯一的规则,岂不是自古以来,贫者与富者之间的关系,只有向极端发展,而永远不会有所变化了吗?事实上,无论人与人,还是国与国,显然并不是如此。这就说明有另外的规则,另外的力量在起作用。

同类推荐
  • 中国佛教近代转型的社会之维

    中国佛教近代转型的社会之维

    居士佛教是近代中国佛教复兴的发起者与主力军。民国时期,居士佛教摆脱了依赖寺院与僧人主导的传统模式,建立了独立于僧团之外的自身组织形态,开始独立进行讲经说法、皈戒修持、研究传播,以及广泛地开展各种有别于传统的社会慈善事业。本书借助民国时期的佛教书刊、报纸、书信以及相关档案、史志、传记等文献资料,运用佛教史、社会史与城市史相结合的方法,对民国上海居士佛教组织与慈善事业进行了实证研究,考察了近代居士佛教转型的社会化之维及地域性特征,指出了近代佛学义理的发展与佛教实践转变之间的交互影响,揭示了佛教在社会转型期的自身变革。
  • 祖师禅:做个不受惑的人

    祖师禅:做个不受惑的人

    本书将参禅的观念、方法和心态做了系统化的说明,旨在引导读者了解和参修祖师禅法,使读者可以在现实的环境和身心现象中,自由自在地活出精彩人生。
  • 人生与慈济:证严法师开示录

    人生与慈济:证严法师开示录

    普天之下,没有我不爱的人;普天之下,没有我不信任的人;普天之下,没有我不能原谅的人。——证严法师真善美,是人类的福音,也是你的福音。用一个什么样的姿态,活在这个世上,许多人可能都没有仔细想过吧,看看这本书。 如何活得快乐,如何活得幸福,如何活得有尊严,如何活得心安理得,上人证严法师都和你娓娓道来。这本书教你另一种生活方式:散钱得钱,散福得福,给人快乐自己快乐。
  • 光明大手印:智慧人生

    光明大手印:智慧人生

    《智慧人生》写大手印文化对世界和人生的诸多智慧“看法”,分为两个部分:人生方向——智慧路标,人生选择——智慧问答,内容涉及怎么在工作中兼顾修行,怎么读书、怎么处理家庭矛盾、怎么影响家人、怎么对待爱情、怎么处理人际关系、修行人怎么面对日常纠纷、怎么看待社会热议的一些问题,等等。第一部分为散谈随笔,第二部分为问答形式。问答多临阵相遇,直面“交锋”,机锋外露,流于自性,妙趣盎然。本书有两个特点,一是直指人心,一针见血,切中“要害”,二是鲜活生动,包罗万象——因为问者的年龄、性别、身份、职业、行业、心病不同,问答之间便显出了一种大海般的宽广,集结了当下生活和修行中的方方面。
  • 佛教的传入与传播

    佛教的传入与传播

    中国文化知识读本丛书是由吉林文史出版社和吉林出版集团有限责任公司组织国内知名专家学者编写的一套旨在传播中华五千年优秀传统文化,提高全民文化修养的大型知识读本。
热门推荐
  • 诛仙之玩家文集

    诛仙之玩家文集

    每个章节都是一个小故事,有个很文青的名字叫做文集,这部书呢,估计也没人看吧,随意吧,反正是写着赚取一些游戏的兑换物品的。发觉没上传有些浪费,于是诛仙之玩家文集在此诞生,是我人生中的一个吃软饭阶段。恶心吧,想看的人注意了!
  • 云山草原的六大狮族

    云山草原的六大狮族

    狮族传说,风族、空族、林族、湖族、梦族、古族,谁将在这场生存之战中胜出?
  • 泪痕之苒雪

    泪痕之苒雪

    天空下起了雪,晶莹。明亮。流转着水晶般光泽。日头还高挂呵,怎的?雪就来了。这么突兀!日光下,是这么美,这么耀眼!如珠,如画,如你!转眼即逝,却流溢着华美!只有一瞬,却令人铭记于心!苒苒飘落!落在身上,落在心间。只一刻,永恒!
  • 旦夕祸福

    旦夕祸福

    把握玄奥至理,预知吉凶祸福。断神秘莫测,不可思议的风水奇局。偶然获得刘伯温六壬秘术,从此丁艺一飞冲天,相人,算八字,偶遇红颜知己,从此丁艺不在是骚年。
  • 求仙者

    求仙者

    英雄白骨,红粉骷髅,凡世千姿,终究难逃因果轮回。红尘百转,浮华皆虚,匆匆碌碌,但问众生所求为何?**********************************************她本凡尘孤女,幼时偶得机缘踏入修仙界。从此命运悄转,几经波折探上古遗址,闯百族禁地跨茫茫乱海,越万里险山……借丹药符箓,用法宝灵兽,遣阵法之道,辅功法秘术……学的是逆天术,行的是通天路无数劫难,生死历险不问因果,但求成仙!
  • 千金归来啦

    千金归来啦

    雪花,原是天空的心事,当心事很重的时候,天空就会飘起雪。是季节变化的太无常了吧,让我们似乎忘了彼此的牵挂,似乎忘了曾经一起团雪球的欢笑,似乎忘了分手前的约定。——爱情就像是飘落到掌心的雪花,最初落在手上的那一刻很完美,如能好好珍惜,它会化为瞬间的永恒;否则,它就会化为伤心的泪。
  • 绝神战

    绝神战

    天地无穷,世间万物,争天夺地,各族天才,层出如云,从小世界中脱颖而出的天才,在重重困难中,不断历练,成就了主宰天地的能力,绝神诛仙,傲视群雄。
  • 夜帝绝恋

    夜帝绝恋

    百伦大陆灵异突现金瞳银发风起云涌天下大乱
  • 敬请期待我的爱

    敬请期待我的爱

    世界上怎么有这种女人?!一定要他指着她的鼻子大吼——“我、不、喜、欢、你”才高兴吗?六年后再度相遇,她应该早就不记得他是谁了吧?什么?一墙之隔的闺房就是她的新家?哼哼!难道这个无聊透顶的女人还没死心吗?
  • 古代现代故事集

    古代现代故事集

    本故事纯属虚构,没有最真的故事,只有最真的情谊。故事不是最美,最美是读书人的心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