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5709400000005

第5章 道教的要旨(2)

三、尚无为

这里所讲的无为,并不是无所作为,而是在极自然的情况之下,毫无勉强地显出作为的意思。老子说:“道常无为而无不为。侯王若能守之,万物将自化。化而欲作,吾将镇之以无名之朴,夫亦将无欲。无欲以静,天下将自定”。用现代的语意解说:道体常是无为的,但一言其用,又是无不为的。侯王若能守道,和道体一样的无为,则万物将各顺其自然之性以自生自息,也就是所谓“自化”。但此种状态,不可长保,因为世事日趋繁复,于是在自化的过程中,就不免有欲心萌动。若是没有一种防范,则必智巧日出,诈伪日甚,“世”与“道”交相剥去,那就不堪设想了。然防范这种趋势,岂能有所作为吗?亦不过仍以无为的态度,镇之以“无名之朴”罢了。此中的作用,就在以静制动,以质止文,以淳化巧,使其欲心将作而不得,自然返于无欲了。无欲则静,天下将自归于平定了。这是政治首领的治世之道。至于道家或道教徒旨在“无欲以静”一句话上面用功夫。张道陵天师当日拒绝一切利禄,隐居深山林密之处,只是要做到“无欲以静”的境界,以求归真返朴。谈到道教徒要济世救人,原是体天地好生之德,顺应自然之道,也是为善不求人知,施恩并不图报。正如老子所云:“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无德。上德、无为而无不为;下德为之而有不为”。这些话的意思是指,上德的人,对人有德而不自以为德,所以才有德;下德的人,对人有德即自居其德,所以反而无德了。因为上德的人,与道同体,道是无为而无不为的,所以《他也是无为而无不为的。下德的人,不能得道之全,他是有心去为,结果反而无所作为了。这上德的无为而无不为的功夫,正是道家的修养的最高境界。

在老子哲学中,作为宇宙本体的“道”,其特质是虚无;这一虚无之道化生万物,且作用于万物。这是对世界的总体的论述,我们在《大道玄妙》那一篇中已经谈论过了。同时,老子对于世间各种具体生活现象、文化现象,也强调“无”即虚空的作用。这和前者之间是有关联的,但又不完全是一回事,所以我们还是把两者分开来说。

且从老子所提出的一些最简单的例子入手。老子说:“三十辐共一毂,当其无有,车之用。”辐,是车轮上的辐条,相当于自行车车轮上的钢丝,起支撑作用:毂,是车轮中间用来安装车轴的空心木圈。老子的意思是:毂中心是一处虚空,但正因为有这一处虚空,车轮才能够转动,才有“车之用”。他又举例说,用泥土制作陶器,在陶器虚空的部分,才发生它的作用:造一所房子,真正起房屋之用的地方,也是它的空间。概括而言,“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意思是:“有”的部分,提供了条件和便利,“无”的部分,才发生效用。所以对任何事物,不能只见到“有”而不见到“无”。

从这些简单事例中引申出来的道理,是具有普遍意义而又相当微妙的。

譬如说法律,它的价值何在呢?它并不是规定人们去做什么、怎样生活,而是根据社会本身的需要,对社会成员的行为,提出不可缺少的规则和限定,划出人可以自由活动的空间。也就是说,法律真正有价值、有效用的地方,恰恰是它的“虚空”。老子批评当时的社会“法令滋彰,盗贼多有”他的意思可能是多方面的。但我们不妨作这样一种理解:一种法律制度,如果订立得过于严苛琐细,也就是“有”的部分太大而“无”的部分太小,令人动辄得咎,则不可避免导致大量的违法行为。看起来,现代的法律是非常复杂的,这是现代社会的需要。但是,归根结蒂,凡是比较合理的法律,不管何等复杂,其最终目的,仍是为了更好地保障人在法律所构成的“虚空”中的活动。就像打球,规则的订立,不是为了教球员怎样去打球的,而是为了让他们在规则所允许的范围内自由发挥。

重视“虚空”之作用的哲理,对于中国的传统艺术影响尤其大:拿绘画来说,西洋的油画,总是要在画布上涂满了颜料,画上各种各样的景物。中国传统的水墨画,特别是属于“南宗”系统的文人画,却习惯于在画面上留下大片虚淡乃至空白之处。画得太“满”,仅而是费力不讨好,甚至被指斥为“乌烟瘴气”。那么,若有若无、冲淡而缥渺,乃至完全不着一笔的部分,对一幅画的意境的完成,起到何种作用呢?以中国画中最重要的山水画为例,有形质的山水草木向无形质的虚空开展延伸,令人意会到自然的空渺深邃,因而达到“咫尺内山水寥廓”的效果。同时,这也表现出画家精神上的虚静淡远。欣赏者面对这样一幅画面,经过视觉与想像的统一,会感受到从有限到无限、从形质到本体的超越的境界。而虚淡的“无”,也反过来衬托了山水草木的“有”,赋予它幽情和灵气。所以,“虚空”在画面上,其实是包蕴了极丰富的内涵。

音乐方面,可以拿白居易《琵琶行》的一节作为例子:

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

间关莺语花底滑,幽咽泉流冰下难。

冰泉冷涩弦凝绝,凝绝不通声渐歇。

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

如果说“乐为心声”,诗中那位琵琶女心理活动最微妙最复杂的一刻,恰恰是用“无声”来表现的。“有声”的表现力总是有限的,“无声”的表现力,在“有声”的衬托、配合、提示下,却是无限的。白居易注意到这一种特殊的音乐表现,写下了这一节千古传诵的诗章。

在中国古典诗歌——尤其是抒情诗中,这一种艺术手段,运用得更普遍更纯熟。中国古典诗歌讲究含蓄委婉,注重言外之意,像南宋诗论家严羽在《沧浪诗话》中,更把“羚羊挂角,无迹可求”,作为唐诗的最高境界。说到底,这种特点就是:诗歌真正的意蕴,不在语言直接叙述和描写的部分,而在语言作出的提示、暗喻。按老子的说法,这叫做“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

唐代元稹的《行宫》是一首短短的五绝:

寥落古行宫,宫花寂寞红;

白头宫女在,闲坐说玄宗。

这首诗在字面上,只写出白头宫女在古行宫闲坐说玄宗的小小画面。然而由可以联想到的,却是无限丰富:在那些宫女们从青丝如云到白发苍苍的数十年中,辉煌煊赫的大唐帝国衰落了,风流天子唐玄宗和杨贵妃的浪漫爱情及其悲剧结局已经成为过去,宫女们的娇姿艳质、人生梦想也已在幽闭的古行宫中消磨净尽,如今她们只是百无聊赖地说些往事,打发最后的时光。在这寥寥二十字中,包涵了多少世事幻变、人间沧桑、生命凄凉之感!这种效果,就是因为诗人懂得从虚处落笔,才能以少写多。

也许是受了东方哲学的影响,据说在西方举行的一场现代音乐会,有一位演奏家,只是在钢琴前静坐了数十分钟,而根本没有弹响一个音符。这场特殊的“表演”,曾经哄动一时。不过,这只能算是好奇,也只能偶一为之罢了。在艺术的表现上,“无”的作用,毕竟要经过“有”才能显示。纯粹的空无,实在是教人摸不着头脑。

四、居柔下

无论是道家或道教,所应守的教义之一是甘居柔下,不当刚强,不务高尚。老子说:“人之生也柔弱,其死也坚强。万物草木之生也柔脆,其死也枯槁。故坚强者,死之徒;柔弱者,生之徒”。老子主张在人世的自然生命过程中以“长生久视”为要义。既求长生久视,自应知长生久视之法,这里所讲的柔弱,虽不就是道,但却近于无为。他指出:人当活着的时候,身体是柔软的;若是死了,身体就变为僵硬了。万物草木活着的时侯,形质是柔脆的;若是死了,形质就变为枯槁了。所以坚强的是属于死的一方,柔弱的是属于生的一方。这是拿人生现象和物类现象来论证柔弱是生生之理。老子云:“天下之至柔,驰骋天下之至坚”。这更可以拿现在的机器来比。机器用钢铁铸成,可谓极其坚硬,然而极柔软的皮带却可以制约其动力,由此更可见柔弱可以克制刚强。至于老子说:“……兵强则不胜,木强则拱,强大处下,柔弱处上”。既是极言柔弱的益处,又说明强而大的宜处下,所以他说:“大国以下小国,则取小国;小国以下大国,则取大国”。又说:“贵以贱为本,高以下为基”。这又是说明处下不处上的益处。大者宜处下,是老子反复说明的道理,所以他又以江海为万流所归来此喻。他说:“江海所以能为百谷王者,以其善下之,故能为百谷王。是以欲上民,必以言下之;欲先民,必以身后之。”“王”是天下归心的象征,“海”是百川汇集的所在。江海其所以能为百谷王,是因为它善于处下,所以才能为百谷王。由此可知古代帝王,想要居万民之上,必先心口一致的自以为下;故侯王自称是孤、寡、不谷。想要居万民之先,必须迫而后动,感而后应,不得已而后起,这就是“圣人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的道理。道家者流虽不欲生为侯王宰辅,但遇可用之机,亦可为帝师王佐,如姜尚、张良者大可为天下苍生造福。

《老子》中很多地方说及事物发展至“大”所呈现的表征,诸如:大巧若拙、大辩若讷、大成若缺、大盈若冲、大直若屈、大方无隅、大器晚成、大音希声、大象无形……,后人由此引申,又提出一些新的类似说法,如宋代苏轼说:大勇若怯、大智若愚。凡此种种,可以归纳成一个道理:各种事物在达到最高境界以后,看起来会像是它的反面形态。

在上述诸种“大”中、“大智若愚”是最为人们熟悉的成语。“大智若愚”,也就是老子所谓“大巧若拙”的更浅俗的说法,两者意义完全相同。让我们从这里开始分析:大智大巧,何以会像它的反面——愚拙。

欲知“大智”,无妨先看“小智”。一个六七岁的小孩儿,略略识得几个字,就会到处炫耀,逢人卖弄他的聪明。这既是好奇心所致,亦是因为受到周围成年人的鼓励,在反复的刺激下,晓得“聪明”是个好东西,凭聪明能够受到人们的注意。受注意、受夸奖,那是自身存在得到肯定的讯号,其意义非同小可。渐渐长大以后,这一种习性是否完全改变呢?也许表现形式不再那么天真幼稚,其心理本质却是完全相同的。可以说,大多数人都并不能够完全独立地确认自身存在的价值,需要从社会中获得肯定的讯号。表现聪明智慧,是获得这种讯号重要途径。所以,小有所得,便沾沾自喜,急于显示给别人看,也就成为很平常的现象。名流宿儒,有时也难以免俗的。那么,反过来说,既称为“大智”,自然是对自身与外界,都有明澈的认识,因而超越了上述的心理状态。于是,大智之人,反而光华内敛,无所表现其智,或至少是不轻易表现其智,看不见一种灵活机敏的样子,便有“若愚”之状。

另一方面,正如二十世纪最伟大的科学家爱因斯坦所说:一个人知识的范围愈是扩大,他所接触到的无知部分也愈大,因而更明白自身智慧的不足:天地之广阔,历史之漫长,人心之幽深,万物之纷繁,哪里是一个人的智慧所能探究透彻的呢?所以大智之人,自然有谦虚之德,甚至是恐惧之心,打个比喻说,一只玻璃瓶,灌上一升二升水,便溢得满地都是;一口水池,注入几吨水,只覆盖了浅浅一层,显着很不足、欠缺甚多的样子。这也是“大智若愚”的原因。

再说“大勇若怯”。这也是苏轼从《老子》所作的引申,《老子》中原有的类似说法是:“古之善为士者不武,善战者不怒,善胜敌者不争。”在这方面,汉代的张良是极好例子。在刘邦与项羽争夺天下的多年战争中,张良是刘邦的主要智囊人物。刘邦屡次陷于困境,幸赖张良的谋划,得以转危为安。所以刘邦得天下后,大封功臣,首封张良,说是:“运筹策帷帐中,决胜千里外,张良功也!”但张良却不是一个雄武之士。他给人的印象,好像是虚怯的。司马迁《史记·留侯世家》载其事,最后议论说:我料想张良此人,一定是魁梧奇伟,但是看了他的画,“状貌如妇人好女”,因而深知不可以貌取人的道理。

与张良同为“汉初三杰”之一的韩信(另一位是萧何),有甘受“袴下之辱”的故事,也是“大勇若怯”的例子,《史记·淮阴侯列传》载,韩信年轻时贫穷而放浪,乡中无赖少年当众欺辱他说:“你虽长得高大,又喜欢佩带刀剑,内心却很胆怯”又说:“你如不怕死,就拔剑同我相斗;如怕死,就从我裤裆底下钻过去!”韩信朝那无赖少年看了许久,竟在众目睽睽之下,从他的袴下钻过。街市上的人哄然大笑,都认为韩信是个胆小鬼。然而就是这个貌似胆怯的韩信,后来成为刘邦手下统率三军的大将,在战场大显身手,最终击败了不可一世的英雄项羽,为刘邦夺得天下。功成名就之后,韩信把当年侮辱他的无赖少年召来,给他一个小官做,并向手下将吏解释说:“当时我并非不能杀他,只是杀他的理由不充足,所以忍受一时之辱,而成就今日的功业。”在韩信看来,“勇敢”绝不表现为在街头拔剑与人相斗:大勇之人,为了使自己的勇敢有真正的发挥,也无妨在小处表现为“胆怯”。

“大方无隅”也是一个很深刻的道理。所谓“方”指方正而言。一个方正的图形,是由四条直线的边框组成;一个行为方正的人,坚守着确定的道德规则。但是世俗的“方正”,有时只是以己度人,其准则相当狭隘。而“大方”即最高的方正,却会消失了它的边际,而能够广泛地包容。譬如在《圣经》里我们读到耶稣对世人博大的怜悯,便感觉到这同老子所说“大方无隅”有些近似。真正的伟人,也总是以俯视的同情与宽谅看待世间的一切。

其他方面的情况,大抵可以此类推。“大器晚成”,通常用来比喻超凡的人才需要经过长期的蓄养,看起来会显得平庸无奇;“大象无形”,是指“道”这一最高最大的存在,完全没有可见的形体;“大音希声”既可以理解为:最伟大的音乐无法经由声音奏出,也可以理解为:真正强有力的发言,乃是沉默无声的……。总而言之,正因为“大”是对于日常境界的超越。所以呈现为日常境界的反面。

用上述道理观察日常生活中的人与事,我们可以获得一种简截的判断方法:凡是以喧嚣的、夸张的态度表现出来,竭力要显示其“大”的东西,都不是真正的“大”。

五、崇俭约

老子所讲的俭,是广义的,俭与啬有相通之义。老子心目中的俭,不是专指节财用而言,而是由文返朴由博返约的意思。他看到周代末年,竞尚文采,流入虚伪,所以主张返朴返约,以救其弊。他说:“治人事天,莫若啬”。啬就是俭啬,这个俭啬,有治人事天的大效,便不止是节财用了。《韩非子·解老篇》把俭字解说得比较确当。《解老篇》有云:“智士俭用其财则家富,圣人爱宝其神则精盛,人君重战其卒则民众,民众则国广,故曰俭故能广”。从这几句解释的话里,可知俭是由俭用其财推广则爱宝其神,重战其卒的。老子在道德经中主张持保三宝,三宝序列第二的就是俭。他说:“我有三宝,持而保之,一曰慈,二曰俭,三曰不敢为天下先。慈故能勇,俭故能广,不敢为天下先,故能成器长”。韩非子解释“俭故能广”,深得老子提倡俭之要义。俭用其财,自然家富,是俭的本义;爱宝其神,自然精盛,看重士卒的生命,不妄作战,自然民众,就有扩而充之的推广之义。韩非子又云:“啬者爱其精神,啬其智识也。故曰:治人事天,莫若啬。众人之用神也躁躁,则多费,多费谓之侈,圣人之神也静,静则少费,少费谓之啬”。可知老子主张俭啬,在爱宝其精神,不肯丝毫浪费,就是归根复命以至于无为的功夫,与俭家所讲狭义之俭,大不相同。

同类推荐
  • 仁德法师

    仁德法师

    本书讲述了一个传奇而不息追求的当代高僧,一段中国佛教曲折而多变的历史,是一部让人获得文学快感与佛学修养的读物。
  • 中国佛教与传统文化(第六卷)(方立天文集)

    中国佛教与传统文化(第六卷)(方立天文集)

    方立天编著的《中国佛教与传统文化》把佛教中国化界定为“三化”,即民族化、本土化和时代化,并叙述了佛教中国化的不同阶段、途径和方式,还通过与中国的政治理念、哲学思想、伦理道德、文学艺术、民间信仰、社会习俗等的互动关系,揭示出佛教中国化的实质,总结出有别于印度佛教的中国佛教的六个重要特点:重自性、重现实、重禅修、重顿悟、重简易、重圆融。
  • 中国道家之精神

    中国道家之精神

    道家精神是道家自身在孕育、形成、发展、流变过程中积淀而成的思想精粹,道家所崇尚的尊道贵德、自然无为、虚静守柔、大公无私、不争谦下、法天贵真等品格,不仅影响了古代帝王的施政理念和贤臣良将安民保国的行政方式,而且深深渗透于中国社会,成为中国人日常生活中一种潜在的价值取向。
  • 圣经故事(第二册)

    圣经故事(第二册)

    《圣经》是世界上流传范围最广、对人类影响最大、在全球发行量最多的一部书,它不仅是一部宗教经典,也是整个西方文明的基石,对西方社会、政治、教育、思想等方面产生了深远影响;同时也成为全人类文明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圣经故事》尝试用浅显的故事形式让一般读者对这部典籍能有个大致的了解。本书分《旧约篇》和《新约篇》两个部分。其中《旧约篇》讲述了创世之初,上帝耶和华创造亚当、夏娃以及他们的后人如何形成以色列民族,并在“上帝应许之地”建立和发展自己的王国等故事。《新约篇》讲述了基督耶稣的诞生、传播上帝福音和被犹大出卖并被处死以及使徒们传教等故事。
  • 弘一法师全集之书信(02)

    弘一法师全集之书信(02)

    弘一法师出家前名李叔同。皈依佛门之前,他已在文学、律学等等各方面都颇有造诣。人生的一个转折让悟性极高的李叔同出家归隐。从此佛门多了一位修为甚高的法师。弘一法师的智慧与超然让世人敬仰,他的定力与慈悲让世人敬重。
热门推荐
  • 一生倾城

    一生倾城

    她是别人眼里的丞相府废柴五小姐,所有人都说她文武不全,才情没有,还粘着一口一个的太子哥哥,喊着非他不嫁的傻子?呵!真当她是个一无所知的废柴那就错了!她要真正的从活一遍!无所不知!其中必定有奥秘!抱着大腿求她,她慢腾腾的抿了口茶,含着笑说了一句,我转世了。风起云起,王者降临,谁把她言?可偏偏遇上了这样一个王爷,什么事都握着她的手,说“别怕,我在。”
  • 大地之魂

    大地之魂

    神背弃了这个世界,谁又能让他们想起依然祈祷远离凶恶,祈祷平安的那一群羔羊?大陆由对力量的痴迷牵引偏离了神的旨意,这会是野蛮滋生还是另一个起点?人终究是时间长河中的一小朵浪花,谁又能永生不灭呢?神的使徒伴随邪祟降临世间,他不是救世主,只是一个孤独的可怜人。
  • 查理九世之舞翼如懿

    查理九世之舞翼如懿

    DODO冒险队重返唐人街42号,打听唐晓翼的消息,却遇到一位神秘少女,虽然不认识可总有一种熟悉的感觉……少女和DODO冒险队们一起去寻找唐晓翼,可却危机重重……
  • 小小厨娘很嚣张

    小小厨娘很嚣张

    金榜题名高中状元的她悲剧的穿越了,没房没粮没衣又没钱,认了!一对长相精致口口声声叫她娘的龙凤胎,算赠品!可为嘛偏偏把她变成一个痴肥缺心眼的傻大嫂!还好曾经吃货一枚,厨艺棒棒哒,o(*≧▽≦)ツ拿出刚参加完高考的剩余能量,再也不做跟狗抢死鱼的窝囊废。下河捞鱼,上山挖菇,凭借双手,带着一对儿女逐渐走上康庄大道。果然是一技在身,走遍天涯!明明嚣张不分尊卑,偏偏几位爷都买账,哈哈哈,看来老天也不曾亏待于她,凭借双手出众的厨艺,玩转宫廷市井!爽!
  • 何求

    何求

    此间花已落,君与谁相知。独坐千古,守一树落花,卿已魂归天涯......
  • tf之追梦

    tf之追梦

    “同样都有梦,可为什么结果不一样呢?”一个女孩蜷缩在黑暗的角落,眼神里充满忧伤和绝望,一滴眼泪也情不自禁掉落下来。却殊不知,一个男孩听到了她讲的话……
  • 《钢者思——圣人创世录之洞见》

    《钢者思——圣人创世录之洞见》

    我是一个病人,需要卖字救命。我是一个人生失败者,年过四十。没有健康,没有爱没有家没有希望,明天永远是我的最后一天,我没有任何可以依恋的,人生充满着悲催,我本以为自己已经陷入了谷底,却没有想到仍有更大的谷底等着我,人如草介,生如微尘,我去了,你甚至都不知我来过,看我如何绝地逢生。卖字续命。
  • 中国现代文学经典收藏馆-落花生

    中国现代文学经典收藏馆-落花生

    中国一世纪的经典绝唱震撼几代人心灵的不朽篇章,作者包括鲁迅、朱自清等作家,丛书包括:茶杯里的风波、沉郁的梅冷城、春风沉醉的晚上、春风回梦记、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第三生命、丰收、光明在我们的前面、荷塘月色、红烛、狂人日记、等文章。
  • 另一个世界的宿舍

    另一个世界的宿舍

    我不知道大家印象中的鬼故事是怎么样的,我一直想要写一部有关于爱的鬼故事,因为世上本没有鬼,因为有爱,有思念,心中才多了一个幻想中的鬼。
  • 五代惊蛰

    五代惊蛰

    公元907年,朱温灭唐,晋王李存勖恢复唐后,却陷入声色犬马之中,最终因兵变而死。东川节度使孟知祥在蜀国企图光复中原,潜心经营川蜀十年,建国称帝旋即暴毙。其子孟昶与中原王朝攻伐数十年。前蜀废后高氏企图光复蜀国,利用花蕊夫人迷惑孟昶,但最终两人因爱生情,不料却被俘亡国,双双成了大宋的俘虏。在大宋,花蕊夫人也无端地卷入了赵氏皇族的皇位争夺中。可最终还是逃脱不掉红颜薄命古今同的宿命,与孟昶双双殒命。复仇、复国、治国、灭国,五代不是我们想象的那般的黑暗。乱世中的爱恨情仇展现出久违而别样的五代十国的历史画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