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头奏出的交响乐
巴黎圣母院大教堂是中世纪兴建的一座著名的哥特式天主教教堂,被誉为“中世纪建筑中最美的花”。它的地位、历史价值无与伦比,是历史上最为辉煌的建筑之一。
圣母院坐东朝西,正面塔楼高68米,屋顶正中直插蓝天的尖塔高达90余米。风格独特,结构严谨,十分雄伟庄严。底层有三座并排的桃形大门,中间门上是《最后的审判》浮雕。南北两门上为圣母子浮雕。
从外面仰望教堂,正面有两个高塔,南塔中的两座钟重达13吨。19世纪又在教堂上面加建了一个尖塔,高耸入云。据说有106米高,使整个圣母院显得挺拔峻峭,使人感到一种向蓝天升腾的雄姿,如音符般激越昂扬。
巴黎圣母院教堂的正门分上中下三层,下层由三个尖顶的门洞组成,尖顶由一层套着一层的浮雕组成,从外向内观望,非常富有穿透感。使原本笨重的大理石,有了一种轻灵的质感。左边的门洞是“圣母门”,上面雕刻圣母圣婴像,雕工精细,格调雄浑,艺术上居三门之冠。右边是“圣安娜门”,圣安娜是圣母玛利亚之母,除了她之外,门上还雕有5世纪巴黎著名大主教圣马塞尔的像。中门描绘的是《最后的审判》,雕刻强有力地表现了天主耶稣在“世界末日”审判每个人命运的严峻场面:一边是灵魂得救后升入天堂的景象;一边是由于罪恶深重而被打入地狱的惨景。
教堂的第二层是著名的“国王长廊”,长廊上并排站立着28位古代君王雕像,这里的每一件雕塑都可以称得上是石雕艺术的上乘之作。呆呆的大石头被赋予了艺术生命,并且超越了时间和空间的界限。
教堂内部极为朴素,洋溢着柔和的气氛。大厅可容纳9000人,坐席前设有讲台,讲台后面置放三座雕像,左、右雕像是国王路易十三及路易十四,两人目光齐望向中央圣母哀子像,耶稣横卧于圣母膝上,圣母神情十分哀伤。曾经有许多重大的典礼在这里举行,例如宣读1945年第二次世界大战胜利的赞美诗,又如1970年法国总统戴高乐将军的葬礼等。
第二层楼照例是斑斓的玫瑰窗,刻画着一个个生动的《圣经》故事。第三层楼就是最顶层,雨果笔下的钟楼就是这里。从钟楼可以俯瞰巴黎如诗画般的美景,塞纳河上风光,一艘艘观光船载着游客穿梭游驶于塞纳河中。
巴黎大教堂的最闻名的是它华丽的建筑外形和精美的雕塑装饰。教堂内部,穿过门洞走进圣母院的大厅,厅深约130米、宽约40米。据说石铺地面达6000平方米,可容纳13000人做礼拜。长达35米的柱石支撑着巨大的拱顶,垂直线条引人仰望,所有的柱子都挺拔修长,与上部尖尖的拱卷连成一气。数十米高的拱顶在幽暗的光线下隐隐约约,闪闪烁烁,这是另一种飘飘欲仙的音乐,加上宗教的遐想,似乎石柱的顶端就是天堂。
如今,圣母院大教堂不仅是一座宗教圣殿,并且以其哥特式的建筑风格,祭坛、回廊、门窗等处的雕刻和绘画艺术,以及堂内所藏的13~17世纪的大量艺术珍品而闻名于世,吸引着来自世界各地的建筑爱好者和游人。
巴黎圣母院广场上有法国公路网“零起点”(Pointzero)标志,从巴黎到什么地方有多少公里,就是从这个“原始点”开始测量的;从什么地方到巴黎有多少公里,也是指的到达这个“圆点”的距离,巴黎圣母院在巴黎的重要性由此可见一斑。
法国伟大的作家维克多·雨果称圣母院为“巨大的石头组成的交响乐”,并说它“伟大的建筑就像高山一样是几百年的产物”。雨果的名著《巴黎圣母院》可与巴黎圣母院相互辉映。圣母院竣工至今已有700年,它像一位饱经沧桑的老人,目睹了六个半世纪的法国历史。
●历史见证荣耀
历时180多年的巴黎圣母院作为荣光之地与神圣思想互相关联地证明,它是欧洲宗教建筑登峰造极之作。高耸挺拔,辉煌壮丽,整个建筑庄严和谐,具有划时代的意义。如果说艾菲尔铁塔是现代巴黎的标志,那么巴黎圣母院无疑是古老巴黎的象征。这座伟大的建筑全部采用石材作原料,高高耸立,富于变化,难怪艺术家会称它为石头的交响乐。
巴黎圣母院位于法国巴黎市中心、塞纳河中的西堤岛上,是欧洲早期哥特式建筑和雕刻艺术的代表。作为天主教巴黎总教区的主教堂,它集宗教、文化、建筑艺术于一身,是古老巴黎的象征。许多的文艺作品都以巴黎圣母院为创作背景和命名。著名作家维克多·雨果在不朽名作《巴黎圣母院》中尽情描绘了它的魅力和风采。将其比喻为石头的交响乐。书中凄美动人、离奇曲折的情节,更给这座古老、壮观的教堂增添了荡魂夺魄的传奇色彩。
圣母院所在的西堤岛面积仅0.25平方公里,但它却是巴黎的摇篮。2000多年前,这里还是榛林密布、沼泽纵横荒无人烟的所在。后来,“巴黎西”族的渔民来此生养繁衍,促进了它的初步发展。公元元年初,罗马帝国的军团进入这里,他们在岛上建宫殿,盖教堂,塞纳河两岸逐渐繁荣起来。也就是说,在圣母院大教堂之前很久,这里就存在不止一座宗教性建筑。而在此地址上所修筑的第一座基督教教堂据说修建于4世纪,是一座用来祭拜圣史蒂芬的大型教堂。也有说法认为早期的教堂是在7世纪建造的,只是使用了一些更早期时的建筑要素。
10世纪的加佩王朝时期,巴黎开始成为法国的首都。而这里也成为巴黎或整个法国的宗教中心。正是缘于此地的重要性,人们开始认为原有的圣史蒂芬教堂的规模与它所处的重要地位严重不符,再加上教堂随着时间变得老旧不堪,这个问题就变得愈加突出。于是,人们开始思索重新修筑一座大型的教堂。1160年时,巴黎主教昴熙斯·德·苏利发起了教堂的重建计划,并于1163年时埋下第一块基石,当时的教皇亚历山大三世负责奠基,这一事件象征着新教堂建造的开始。整座教堂在1345年全部建成,历时180多年,这就是后来举世闻名的巴黎圣母院大教堂。
建造这样一座教堂是一项非常宏大艰辛的工程。据记载,自1163年奠基到1345年竣工,历时182年。共动用民工数十万,木工、石工、金工和玻璃工等技术工人1500人。建院用的巨石是从数十里外的山上采下后用牛车拉到工地上的,工程之艰巨浩大可窥一斑。
1163年,教堂的第一块基石被埋入土中。开工后,教堂的修筑速度非常快,到1182年,圣母院的基本功能算是大致成形。此后,工人们开始将旧的教堂拆除,新教堂逐渐开始进行日常的宗教活动。然而,在此后,教堂的建造依然经历了一个十分漫长而复杂的过程。在圣母院的建造过程中,一共更换了四位姓名不可考的建筑师。
在修建圣母院的计划中,新的建物要比原建物东移,以便在教堂前方腾出一个可以作为游行用途的广场。但是由于该岛面积有限,实在无法实现这一想法。为此,昴熙斯主教决定以填土的方式将一个原本是孤立在西堤岛东边的小岛和本岛相连,这样就有了建筑教堂所需的大片土地。除此之外,他还拆了不少屋舍,以便能铺设一条全新的街道“新圣母院路”,这条六米宽的街道是中世纪时巴黎最大的一条街,这同样是一个不小的工程。
而在建筑风格上,巴黎圣母院堪称是欧洲建筑史上一个划时代的标志。在巴黎圣母院之前,欧洲及世界各地所建的都是罗马式教堂,建筑造型几乎千篇一律。看起来粗笨臃肿,且内部空间低矮压抑,幽暗沉闷。而巴黎圣母院的出现则完全打破了这种陈规,创造了一种崭新的哥特式的教堂结构。这种哥特式结构,使整个建筑物变得气宇轩昂。这座用巨石建成的圣母院的大厅、塔楼和扶臂,其顶端都采用了尖塔形。这使得教堂的穹顶大大升高,教堂内的空间扩大了。加上大面积镶嵌彩色玻璃,堂内光线十分明亮。
巴黎圣母院自修建之初就被罩上了荣耀的光环。当时教皇和法国国王路易七世共同主持了它的奠基仪式。在此之后,大教堂足足经过将近两个世纪的修建才最后竣工。其后巴黎圣母院又经历了各种磨难和战乱的破坏,几乎变得残败不堪。直到1864年,人们再次对这个古老的建筑进行了大规模的修复后,巴黎圣母院才又回复了它昔日的风采。
数百年来,巴黎圣母院一直是法国宗教、政治和民众生活中的重要活动场所,许多重大的典礼仪式都在此地举行。它是1430年英王亨利六世和其后苏格兰玛丽皇后加冕典礼举行的地方。1455年,被尊为“圣女贞德”的奋起抗击外国侵略者的民族女英雄贞德的昭雪仪式在此举行。路易十四和路易十六的加冕大典也选择了这里。它幸免遭受法国大革命时期的破坏,得以为拿破仑和约瑟芬的加冕做见证。此后,巴黎圣母院在两次世界大战中保存了下来,它依然是欧洲历史与复原力的象征。当然巴黎圣母院也是屡经整修,才保持了现在如此庄严、秀美的身姿。
●《巴黎圣母院》和维克多·雨果
说起巴黎圣母院,人们自然会想到大文豪雨果的著名小说《巴黎圣母院》。其实小说中所描写的曲折情节,不过是作家雨果的艺术构思而已。然而,巴黎圣母院却因此名扬天下,这是无可否认的事实。
《巴黎圣母院》,从1831年第一次出版以后,是整整一代人的追求。故事讲的是一个撞钟人和一个流浪美少女之间发生的感人故事。
一个又聋又丑的男人——卡西莫多从小被巴黎圣母院的神父克罗德收养,长大后成为教堂的撞钟人。无论外貌、身份还是见识都谈不上,然而心底却非常的善良。
仪表堂堂、道貌岸然的克罗德神父自从遇见美丽的吉卜赛少女埃斯梅拉达后,便开始对其神魂颠倒,于是便指使卡西莫多强行掳走埃斯梅拉达,以达到占有的目的。
然而在途中,埃斯梅拉达被福比斯骑兵上尉队长所救,于是,善良的埃斯梅拉达便爱上了福比斯这个救命恩人。然而福比斯是个风流成性的男人,埃斯梅拉达最终被他所害,成了一名罪犯,最终被判死刑。就在行刑前,丑陋的聋子卡西莫多将埃斯梅拉达救走并藏身于圣母院中。在这里,卡西莫多给了埃斯梅拉达最温暖、最无私的爱护。
谁知,同是流浪者的乞丐群众为救埃斯梅拉达而冲入教堂,将卡西莫多当成了坏人对待,失去保护的埃斯梅拉达被由克罗德带领的军队绞杀在广场上,愤怒的卡西莫多将克罗德高高举起从教堂顶楼扔了下来,最后卡西莫多抚摸着埃斯梅拉达的尸体殉情,他们最终实现了另一种形式的结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