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5656600000015

第15章 银翎的使命(12)

二十二

六妹:

今天到香港,接你催人回家的信。当然不敢在外久留,船明天开厦门,大后天(八月一日)可到。到厦门有船便走,大概芒沙力或芒沙丹尼走星期五,所以下下星期一(六七号)可到上海。如船到得早,便赶车直上北京。此行带了一个新加坡的华侨学生,姓林的,他哥哥的意思是要他住在咱们家里,他要考清华或燕京。我想你叫作新想想法子,住辅仁也成。这林姓学生纨绔气很重,不过他哥哥是老二和我的老朋友,大义难辞,得为他想法子。海行十余天,有点疲,今天打算住客栈(香港大雨,弄得我像落水鸡一样。现在陈作熙先生处,他家没地方),别的朋友也不想找了,麻烦人家,有点过意不去。也许我到家时此信还没到呢,漫写而已。

老太爷到底是什么病,要紧不?等我回来,他也许好了。

专此敬颂

妆安

地山七月二十七日

荔枝

短篱里头,一棵荔枝,结实累累。那朱红的果实,被深绿的叶子托住,更是美观;主人舍不得摘它们,也许是为这个缘故。

三两个漫游武人走来,相对说:“这棵红了,熟了,就在这里摘一点罢。”他们嫌从正门进去麻烦,就把篱笆拆开,大摇大摆地进前。一个上树,两个在底下接;一面摘,一面尝, 真高兴呀!

屋里跑出一个老妇人来,哀声求他们说:“大爷们,我这棵。荔枝还有熟哩,请别作践它;等熟了,再送些给大爷们尝尝。”

树上的人说:“胡说,你不见果子已经红了么?怎么我们吃就是作践你底东西?”

“唉,我一年的生计,都看着这棵树。罢了,罢……”

“你还敢出声么?打死你算得什么;待一会,看把你这棵不中吃的树砍来做柴火烧,看你怎样。有能干,可以叫你们底人到广东吃去。我们那里也有好荔枝。”

唉,这也是战胜者、强者底权利么?我的童年

序言

每当茶余饭后,或是在天棚纳凉的时候,亲爱的父亲常常揽着我们讲故事,说笑话,回想起来不尽的愉快。更想到我们有时彼此追逐为戏,妈妈当母鸡,我们兄妹两个当小鸡,爸爸当老鹰,常常被爸爸捉住抱起来打屁股。间或我同小妹跳飞机、造房子玩,意见冲突的时候,爸爸总是跑过来做种种滑稽的跳法,引得大家大笑为止。我同爸爸着棋的时候也很多,爸爸几时都是兴趣浓厚,不以为是同小孩子玩而马糊让步,因此我常常输棋,输了再来,或是一笑结局。爸爸拍着我说:“小苓子,有器量。”我们的小朋友来了,爸爸得闲的时候,最喜欢领导着我们玩,记得祖父在时,曾说过:“地山就是一个孩子头儿。”

爸爸几时都是满面春风,从不见他有不愉之色,尤其对于穷苦的人们,温和备至。自抗战以来,难民到我们家门口,或是到大学的中文学院找爸爸帮助的,络绎不绝,爸爸总是尽力替他们设法,送钱,找事,或是送入救济所。记得有一次,我们在中文学院门口等爸爸一同回家,看见他挽扶着一个衣裳褴褛的老者,从石阶一步一步的下来,原来也是一个贫病求助的。事情并不稀奇,但是感动了我,指示了我应当怎样做人。

爸爸每日极忙,早晨八点去大学,一点回家午膳,两点再去,直到六点或七点才回家。在学校除教课及办校务外,总看见他在读书,写卡片,预备写书的材料。所以他写小说一类的文章,是在清早四点到六点之间,写一个段落又回到床上去睡,七点再起来。

爸爸为我们讲他小时候的故事,很多有趣的。但是段段落落没有连贯,我要求他把它写出来。他说:“好,你们听话,我有空闲的时候就写。”哪知道写不到两三段,我那最可爱可敬的父亲,竟舍弃我们而去。想他不见,叫也不应,他是永远不回到我们身边来了。但是他的形影精神,深刻在我们的脑里,永世不会消灭的。

云姊姊来安慰我们,她说小朋友们都记念着爸爸,要我将爸爸所写的《童年》交她刊在《新儿童》上,虽然是没有完的文章,也可以聊慰记念着爸爸的小朋友。凡是爸爸从前向我们讲过的,尽我的记忆所能,我要把它续写在后面,使小朋友不至于太失望。爸爸有知,也许在含笑向着我们点头。

苓仲泣书一九四一年

延平郡王祠边

小时候的事情是很值得自己回想底。父母底爱固然是一件永远不能再得底宝贝,但自己的幼年的幻想与情绪也像叆叇的孤云随着旭日升起以后,飞到天顶,便渐次地消失了。现在所留底不过是强烈的后象,以相反的色调在心头映射着。

出世后几年间是无知的时期,所能记底只是从家长们听得关于自己底零碎事情,虽然没什么趣味,却不妨记记实;在公元一八九三年二月十四日,正当光绪十九年十二月二十八底上午丑时,我生于台湾台南府城延平郡王祠边的窥园里。这园是我祖父置底。出门不远,有一座马伏波祠,本地人称为马公庙,称我们的家为马公庙许厝。我的乳母求官是一个佃户的妻子,她很小心地照顾我。据母亲说,她老不肯放我下地,一直到我会在桌上走两步底时候,她才惊讶地嚷出来:“丑官会走了!”叔丑是我底小名,因为我是丑时生底。母亲姓吴,兄弟们都称她叫“妪”,是我们几弟兄跟着大哥这样叫底,乡人称母亲为“阿姐”,“阿姨”,“乃娘”,却没有称“妪”底,家里叔伯兄弟们称呼他们底母亲,也不是这样,所以“妪”是我们几兄弟对母亲所用底专名。

妪生我底时候是三十多岁,她说我小的时候,皮肤白得像那刚蜕皮底小螳螂一般。这也许不是赞我,或者是由乳母不让我出外晒太阳的原故。老家底光景,我一点印象也没有。在我还不到一周年底时候,中日战争便起来了。台湾底割让,迫着我全家在一八九六年四日(原文空掉日子)离开乡里。妪在我幼年时常对我说当时出走底情形,我现在只记得几件有点意思底,一件是她在要安平上船以前,到关帝庙去求签,问问台湾要到几时才归中国、签诗大意回答她底大意说,中国是像一株枯杨。要等到它底根上再发新芽底时候才有希望,深信着台湾若不归还中国,她定是不能再见到家门底。但她永远不了解枯树上发新枝是指什么,这谜到她去世时还在猜着。她自逃出来以后就没有回去过第二件可纪念底事,是她在猪圈里养了一只“天公猪”,临出门底时候,她到栏外去看它,流着泪对它说:“公猪,你没有福分上天公坛了,再见吧。”那猪也像流着泪,用那断藕般底鼻子嗅着她底手,低声呜呜地叫着。台湾底风俗男子生到十三四岁底年纪,家人必得为他抱一只小公猪来养着,等到十六岁上元日,把它宰来祭上帝。所以管它叫“天公猪”,公猪由主妇亲自豢养底,三四年之中,不能叫它生气、吃惊、害病等。食料得用好的,绝不能把污秽的东西给它吃,也不能放它出去游荡像平常的猪一般。更不能容它与母猪在一起。换句话,它是一只预备做牺牲的圣畜。我们家那只公猪是为大哥养的。他那年已过了十三岁。她每天亲自养它,已经快到一年了。公猪看见她到栏外格外显出亲切的情谊。她说的话,也许它能理会几分。我们到汕头三个月以后,得着看家的来信,说那么猪自从她去后,就不大肯吃东西,渐渐地瘦了,不到半年公猪竟然死了。她到十年以后还在想念着它。她叹息公猪没福分上天公坛,大哥没福分用一只自豢底圣畜。故乡底风俗男子生后三日剃胎发,必在囱门上留一撮,名叫“囱鬃”。长了许剪不许剃,必得到了十六岁的上元日设坛散礼玉皇上帝及天宫,在神前剃下来。用红线包起,放在香炉前和公猪一起供着,这是古代冠礼底遗意。

还有一件是妪养的一双绒毛鸡。广东叫做竹丝鸡,很能下蛋。她打了一双金耳环带在它底碧色的小耳朵上。临出门的时候,她叫看家好好地保护它。到了汕头之后,又听见家里出来底人说,父亲常骑的那匹马被日本人牵去了。日本人把它上了铁蹄。它受不了,不久也死了。父亲没与我们同走。他带着国防兵在山里,刘永福又要他去守安平。那时民主国底大势已去,在台南底刘永福,也没有什么办法,只好预备走。但他又不许人多带金银,在城门口有他底兵搜查“走反”的人民。乡人对于任何变化都叫作“反”。反朱一贯,反载万生,反法兰西,都曾大规模逃走到别处去。乙未年底“走日本反”恐怕是最大的“走”了。妪说我们出城时也受过严密底检查。因为走得太仓卒,现银预备不出来。所带底只有十几条纹银,那还是到大姑母底金铺现兑底。全家人到城门口,已是拥挤得很。当日出城底有大伯父一支五口,四婶一支四口,妪和我们姊弟六口,还有杨表哥一家,和我们几兄弟底乳母及家丁等七八口,一共二十多人。先坐牛车到南门外自己的田地里过一宿,第二天才出安平乘竹筏上轮船到汕头去。妪说我当时只穿着一套夏布衣服;家里底人穿底都是夏天衣服,所以一到汕头不久,很费了事为大家做衣服。我到现在还仿佛地记忆着我是被人抱着在街上走,看见满街上人拥挤得很,这是我最初印在我脑子里底经验。自然当时不知道是什么,依通常计算虽叫做三岁,其实只有十八个月左右。一切都是很模糊的。

我家原是从揭阳移居于台湾底。因为年代远久,族谱里底世系对不上,一时不能归宗。爹底行止还没一定,所以暂时寄住在本家底祠堂里。主人是许子荣先生与子明先生二位昆季,我们称呼子荣为太公,子明为三爷。他们二位是爹底早年的盟兄弟。祠堂在桃都底的围村,地方很宏敞。我们一家都住得很舒适。太公的二少爷是个秀才,我们称他为杞南兄,大少爷在广州经商,我们称他做梅坡哥。词堂底右边是杞南兄住着,我们住在左边的一段。妪与我们几兄弟住在一间房。对面是四婶和她底子女住。隔一个天井,是大伯父一家住。大哥与伯父底儿子们辛哥住伯父底对面房。当中各隔着一间厅。大伯底姨太清姨和逊姨住左厢房杨表哥住外厢房,其余乳母工人都在厅上打铺睡。这样算是在一个小小的地方安顿了一家子。

祠堂前头有一条溪,溪边有蔗园一大区,我们几个小弟兄常常跑到园里去捉迷藏;可是大人们怕里头有蛇,常常不许我们去。离蔗园不远的地方还有一区果园,我还记得柚子树很多。到开花底时候,一阵阵的清香教人闻到觉得非常愉快;这气味好像现在还有留着。那也许是我第一次自觉在树林里邀游。在花香与蜂闹底树下,在地上玩泥土,玩了大半天才被人叫回家去。

妪是不喜欢我们到祠堂外去底,她不许我们到水边玩,怕掉在水里;不许到果园里去,怕糟蹋人家底花果;又不许到蔗园去,怕被蛇咬了。离祠堂不远通到村市底那道桥,非有人领着。是绝对不许去底,若犯了她底命令,除掉打一顿之外,就得受缔佛的刑罚。缔佛是从乡人迎神赛会时把偶像缔结在神舆上以防倾倒底意义得来底,我与叔庚被缔底时候次数最多,几乎没有一天不“缔”整个下午。

牛津的书虫

牛津实在是学者的学国,我在此地两年底生活尽用于波德林图书馆,印度学院,阿克关屋(社会人类学讲室),及曼斯斐尔学院中,竟不觉归期已近。

同学们每叫我做“书虫”,定蜀常鄙夷地说我于每谈论中,不上三句话,便要引经据典,“真正死路”!刘锴说:“你成日读书,睇读死你嚟呀!”书虫诚然是无用的东西,但读书读到死,是我所乐为。假使我底财力、事业能够容允我,我诚愿在牛津做一辈子底书虫。

我在幼时已决心为书虫生活。自破笔受业直到如今,二十五年间未尝变志。但是要做书虫,在现在的世界本不容易。须要具足五个条件才可以。五件者:第一要身体康健;第二要家道丰裕;第三要事业清闲;第四要志趣淡薄;第五要宿慧超越。我于此五件,一无所有!故我以十年之功只当他人一夕之业。于诸学问、途径还未看得清楚,何敢希望登堂入室?但我并不因我底资质与境遇而灰心,我还是抱着读得一日便得一日之益底心志。

为学有三条路向:一是深思,二是多闻,三是能干。第一途是做成思想家底路向;第二是学者;第三是事业家。这三种人同是为学,而其对于同一对象底理解则不一致。譬如有人在居庸关下偶然捡起一块石头,一个思想家要想他怎样会在那里,怎样被人捡起来,和他底存在底意义。若是一个地质学者,他对于那石头便从地质方面源源本本他说。若是一个历史学者,他便要探求那石与过去史实有无底关系。若是一个事业家,他只想着要怎样利用那石而已。三途之中,以多闻为本。我邦先贤教人以“博闻强记”,及教人“不学而好思,虽知不广”底话,真可谓能得为学底正谊。但在现在的世界,能专一途底很少。因为生活上等等的压迫,及种种知识上的需要,使人难为纯粹的思想家或事业家。假使苏格拉底生于今日的希腊,他难免也要写几篇关于近东问题底论文投到报馆里去卖几个钱。他也得懂得一点汽车、无线电的使用方法。也许他也会把钱财存在银行里。这并不是因为“人心不古”,乃是因为人事不古。近代人需要等等知识为生活底资助,大势所趋,必不能在短期间产生纯粹的或深邃的专家。故为学要先多能,然后专攻,庶几可以自存,可以有所贡献。吾人生于今日,对于学问,专既难能,博又不易,所以应于上列三途中至少要兼二程。兼多闻与深思者为文学家。兼多闻与能干底为科学家。就是说一个人具有学者与思想家底才能,便是文学家;具有学者与专业家的功能底,便是科学家。文学家与科学家同要具学者底资格所不同者,一是偏于理解,一是偏于作用,一是修文,一是格物(自然我所用科学家与文学家底名字是广义的)。进一步说,舍多闻既不能有深思,亦不能生能干,所以多闻是为学根本。多闻多见为学者应有底事情,如人能够做到,才算得过着书虫的生活。当徬徨于学问底歧途时,若不能早自决断该向哪一条路走去,他底学业必致如荒漠的砂粒,既不能长育生灵,又不堪制作器用。即使他能下笔千言,必无一字可取。纵使他能临事多谋,必无一策能成。我邦学者,每不擅于过书虫生活,在歧途上既不能慎自抉择,复不虚心求教:过得去时,便充名士;过不去时,就变劣绅,所以我觉得留学而学普通知识,是一个民族最羞耻的事情。

我每觉得我们中间真正的书虫太少了。这是因为我们当学生底多半穷乏,急于谋生,不能具足上说五种求学条件所致。从前生活简单,旧式书院未变学堂底时代,还可以希望从领膏火费底生员中造成一二。至于今日底官费生或公费生,多半是虚掷时间和金钱底。这样的光景在留学界中更为显然。

牛津底书虫很多,各人都能利用他底机会去钻研,对于有学无财底人,各学院尽予津贴,未卒业者为“津贴生”,已卒业者为“特待校友”,特待校友中有一辈以读书为职业底。要有这样的待遇,然后可产出高等学者。在今日的中国要靠著作度日是绝对不可能的,因社会程度过低,还养不起著作家。……所以著作家底生活与地位在他国是了不得,在我国是不得了!著作家还养不起,何况能养在大学里以读书为生的书虫?这也许就是中国底“知识阶级”不打而自倒底原因。

同类推荐
  • 康桥再会:徐志摩浪漫诗歌精选

    康桥再会:徐志摩浪漫诗歌精选

    轻轻的我走了,正如我轻轻的来,我轻轻的招手,作别西天的云彩。那河畔的金柳,是夕阳中的新娘;波光里的艳影,在我的心头荡漾。悄悄的我走了,正如我悄悄的来;我挥一挥衣袖,不带走一片云彩。徐志摩与林徽茵的一段传奇姻缘,一直为人们所津津乐道,也为人所深思。而志摩有关爱情的诗早已超越了文字的局限,你一种有灵性的尤物,历经生活的洗礼,蜕变为一首永恒的歌谣,世代相传。他的歌谣有一点迷幻,有一点彻悟,有一点执著,还有一点不可知的气息。他的歌谣让干燥的空气变得温润,让我们无望的生活变得生动,也让我们沉睡的心灵从此苏醒。
  • 诗经楚辞鉴赏辞典

    诗经楚辞鉴赏辞典

    在艺术创作经验上给后世留下了宝贵的财富。《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它反映我国从西周初至春秋中叶五百多年间的古代生活,不仅积淀了周代人民的智慧和经验,而且是华夏文明的文学结晶。《楚辞》是战国时流行于楚国的具有浓郁楚文化色彩的一种诗歌体裁。
  • 世纪转型期的湖北文学理论批评研究

    世纪转型期的湖北文学理论批评研究

    本丛书探讨中国社会文化转型背景下湖北文学发展的现状及与当代中国文坛的联系、荆楚文化文学传统和地域文化意识在世纪转型期湖北文学中的表现、湖北作家队伍的构成与创作质量的关系、湖北小说诗歌散文创作的基本特色与主要成就等问题。既注意到生活和创作在荆楚大地上的作家的某些与地域文化相关的共性,也充分正视其多元繁杂的特点。充分展示近20年湖北文学成就,指出其某些缺失,分析湖北文学未来的走向并对其发展提出建设性的意见。
  • 坐看云起

    坐看云起

    为纪念改革开放三十周年和自治区成立五十周年,宁夏杂文学会隆重推出了“二十一世纪宁夏杂文丛书”,这套丛书遴选了宁夏十位杂文作家的作品集。
  • 总是元曲最销魂

    总是元曲最销魂

    《总是元曲最销魂》打破以往对于元曲的赏析形式,试图以故事的形式展现元曲的大致风貌,呈现每一首元曲的来龙去脉,并从中介绍一些元代名士的奇闻轶事。元曲不如唐诗那么蕴藉、含蓄,令人一唱三叹、吟咏不已,也不及宋诗的精炼。就风格而言,其类似宋词的长调,写的铺排,感情一泻千里,淋漓尽致。其最大的特点是通俗,少用冷僻典故,更贴近现实生活,易于流传。
热门推荐
  • 绝世万能妃:护短王爷腹黑王妃

    绝世万能妃:护短王爷腹黑王妃

    她是31世纪的一个冷酷杀手身怀绝技,无所不会,却被自己最信任的手下所杀,同归于尽后自己灵魂穿越到了在历史上没有记载的古代荆夜皇朝她叫萧晚婉是荆夜皇城大将军萧仓的女儿,人人得知的废物,世人都知道从箫府出来的人都是女的都是倾国倾城,如花似玉,男的都是一表人才,玉树临风,她却是废物加丑女,在家备受姐妹的欺负,忍辱负重的她跳河而死,在丧礼的那天她的灵魂穿到萧晚婉身上,从棺材里站起来把众人吓了一跳,而面对众人的已经不是那个以前跳河而死的萧晚婉,而是一个拥有31世纪冷酷杀手灵魂的全新萧晚婉,别人敬我一分我还他十分,欺一分我还他十分,顺我者昌,逆我者亡,这就是我的道理他是荆夜皇城人人得知的冷酷九王爷夜尘羽,传说九王爷生性暴躁不拘,超级洁癖,讨厌女人离他十米近的女人或者碰她一下的女人,轻者手没了,重者丢到他专门养毒物的园子里。她遇到了他在一番激战过后,两人不离不弃携手创造新天地看我们如何征服天下
  • 人的价值及其实现

    人的价值及其实现

    本部论著虽然从始至终贯彻着人学三大定理或定律的研究,贯彻着人学第三定理或定律对前两大定理或定律新的综合,但从本质上讲,本部论著不是那种从概念到概念、从范畴到范畴的推理式研究,而是在贯彻着人学第三定理或定律并对前两大定理或定律实行新的综合时,直接面对社会人生,以价值实现中的社会历史逻辑和人生逻辑为中心内容而展开理论叙事。这只要读一读“价值实现与主体间意向性结构”、“价值实现的广泛因果论”、“文化逻辑及其辩证法的运动”、“知识结构与价值实现”、“深层价值实现的悟性”等章节,就可以看得出来。
  • 凡女逆天传

    凡女逆天传

    异世一缕幽魂重生到凌天大陆,一个修真大陆,为了救弟弟,意外打开无字天书,获得无上修炼法诀,一步一步走向强者之路!
  • 剑纵天下

    剑纵天下

    龙翔大陆,宗门万千,强者林立,各种武学奇才竞相争艳……在这个武者为尊、强者云集的大陆,剑客却像是一把生锈的钝器,慢慢腐朽,逐渐退出历史的舞台。修炼界第一剑修凌晨,携诸神剑法之锋芒,降临异界。热血激烈的对决,绝世天才的碰撞,剑修一脉重现光辉,掀开历史最辉煌的一页。岁月积淀,永垂不朽不过是一瞬间。在洪荒的时代里,剑,劈开了一个新的时代。
  • 王永庆全传

    王永庆全传

    塑胶巨子的创业实录,台湾首富的成功秘诀。王永庆是台湾最知名的大企业家,是白手起家的典范,也是年轻一代心目中最崇拜的创业英雄。有“塑胶大王”之称的王永庆是凭个人奋斗走向商业成功的典型代表,被誉为台湾的“经营之神”。本书不仅详尽描述了王永庆的创业发家史,还把他在商业经营乃至日常生活中所展现出来管理艺术及独特的人格魅力一一展现在读者面前,对于管理者、创业者及普通的打工者都很有启发及借鉴作用。
  • 冷血之明日骄阳

    冷血之明日骄阳

    充斥着魔法的神圣位面中,邪恶的兽族肆虐于这片美丽的祥土。拥有冷之傲血的少年卷入这场位面之战中,冷血之名即将响彻整个位面!
  • 落英缤纷的季节,我们牵手走过

    落英缤纷的季节,我们牵手走过

    美丽的木姿小镇,别样的世外桃源。落英缤纷的季节,单纯的溪水遇见了阳光羞涩的阿飞,情起一份牵手,缘灭一处残阳。值得等待的爱情终将迎来独属于它的结局……
  • 总释陀罗尼义赞

    总释陀罗尼义赞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
  • 对称管理

    对称管理

    对称关系是宇宙的最深层本质,对称规律是社会的最根本规律,对称原理是科学的最基本原理。本书运用对称方法,对海内外典型企业作典型分析,指出对称经济是新经济的经营模式与发展模式,对称管理是科学管理的真谛;有没有做到对称管理,是企业成败的最根本原因。从而建立起对称经济学与对称管理学的框架,成为海内外第一本对称经济学与对称管理学专著。对称管理学是与和谐社会相对称,与科学发展观、创新战略(“蓝海战略”)相吻合的管理学;观点与方法有原创性、前沿性与时代的必然性。本书夹叙夹议,深入浅出,逻辑严密,文笔流畅;把理论阐述和案例分析、学者的分析力度和畅销书的写作风格结合起来,力求做到原创性、系统性、艺术性的统一。
  • 猎人禁区

    猎人禁区

    他是个平凡的中学生,他以为一个不错的大学和一份稳定的工作就是他的一生。但是,那个女孩像道光闯进他的人生,从此他决心改变。人类突破上帝设下的禁区,神不再值得信奉。热血的生活,亦师亦友的死党告诉你,一旦你决定踏入这个圈子,你的目标将只有——屠神。“我喜欢白色,曾经在我很衰的时候那个女孩出现的像一道光,后来我变得受人瞩目但她却消失了。现在我经常会穿着白衬衫对每个遇见的女孩微笑,我希望我也能成为那到光,即使只散发小小的温暖也会让我觉得她又回到了我身边……”——洛海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