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5636100000021

第21章 佛教寺院和四大名山(6)

因此,宗派不再如学派那样,仅仅通过学说的传承而形成松散的师徒、师友关系,而是具有严密的、全方位联系的宗教体系。宗派之间,除了学说上的分歧,还涉及到与世俗生活相联系的实际社会利益的矛盾。

●二隋唐主要佛教宗派

隋唐时期出现的佛教宗派有:天台宗、三论宗、三阶教、唯识宗、华严宗、禅宗、律宗、净土宗、密宗等。这些宗派的出现,不仅极大地丰富了中国佛教的内容,而且也深刻地影响了中国传统思想文化的发展。这里略述其中几个主要宗派。

天台宗产生于陈隋之际,因其实际创始人智颛长期于天台山弘法,故名。

天台宗的主要思想,是以“一念三千”为核心的止观学说。“止观”,系禅定和智慧的并称。“一念三千”,是指一念(心的刹那活动)具足三千世间(即三千诸法,泛指整个世界),三千世间只在一念心中。意即无论在空间上还是时间上,一念之心与三千差别世界平等统一,无前后之分。

天台宗的另一思想,是“性具善恶”说。大乘佛教一般认为,“性”或“理”是纯粹至善至净、超越善恶对立的。性具善恶说的提出,标志着印度佛教的进一步中国化;由于它综合了儒、释两家人性理论,所以能更有效地解释善恶现象,从而更易为僧俗两界所接受。

唯识宗远承印度瑜伽行派,特别是护法一系的学说思想。创立者是玄奘及其弟子窥基。他们的哲学思想,主要表现在玄奘编译的《成唯识论》中。《成唯识论》集中阐述“外境非有”、“内识非无”思想,确立“三界唯心”、“万法唯识”基本原理,主张十分彻底的唯心论,并以此作为宗教实践的理论依据。“外境”,即外部境界,指客观事物;“内识”,即心、心识,指精神现象。外境因众生的虚妄认识而施设,愚昧无知者却执为实有,但其本质是“无”;内识为外境之所依,是一切现象的根本,所以是“有”。

为了论证“万法唯识”,唯识宗重点宣传了“八识”思想。“八识”,指人的认识作用(“心”)的8个部分,它们是: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意识、末那识、阿赖耶识。阿赖耶识是世界一切现象的总根源。

华严宗以阐扬《华严经》而得名,实际创始人是法藏( zang)。华严宗的思想特色是“理事圆融”说。“理事圆融”的“理”,指世界本体和事物本性、本质;“事”指宇宙万有、森罗万象和个别事物。因此,“理事圆融”实际指现象与本体无二无别,无碍相即。法藏认为,理与事的关系也就是体与用的关系,或者是总与别、一与多、本质与现象、一般与个别的关系,可以概括为“一即一切”、“一切即一”。在理事圆融的基础上,事与事也都相互圆融,万物之间构成“相即相入”关系,你中有我,我中有你。

华严宗重视逻辑分析和范畴阐释,思辨性较强。它通过理事、体用等哲学范畴的论述,在一定程度上揭示了本质与现象、一般与个别等对立双方的内在联系,对后来的程朱理学产生了深远影响。

净土宗因专修往生阿弥陀佛净土法门而得名,它的实际创立者是唐代善导。所谓“净土”,是佛经所说的诸佛居住的地方。许多大乘经典都曾谈及净土,其中对中国净土信仰者影响最大的,当是《无量寿经》、《观无量寿佛经》、《阿弥陀经》,它们是净土宗所依的根本经典。

其他宗派一般都主张通过研习经典,求得解悟;或通过静坐专修,求得证悟。净土宗则强调以信仰者的念佛行业为内因,以阿弥陀佛愿力为外缘,内外相应,往生西方净土,名为“他力往生”。净土宗的念佛是称名念佛,即手掐念珠,口念阿弥陀佛名号,与他宗的念佛完全不同。

由于净土宗原理简单,浅显易行,收效极高,最能适合时人的实际需求。所以,它在发展过程中,深受社会各阶层的欢迎,成为最有影响的宗派之一。

●三玄奘和他的《大唐西域记》

在经历了十六国南北朝长达300年之久的分裂之后,隋唐重新统一全国,建立起强大的封建集权王朝。隋唐时期,政治、经济、文化等领域都获得空前的发展,佛教在统治阶级扶植下,也进入鼎盛时期。

隋文帝取得政权后,改变北周武帝的灭佛政策,转而大力恢复和发展佛教。他曾多次下诏在全国各地兴建寺院、佛塔,广度僧尼,组织佛经翻译。据《隋书·经籍志》记载,由于隋文帝的提倡,“天下之人从风而靡,竞相景慕。民间佛经,多于六经数十百倍”。又据载,扬坚幼年时受尼姑智仙的养育,故即位后着意复兴佛教,并说:“弟子往藉三宝因缘,今膺千年昌运。”(《广弘明集》卷一九)这当然是神化自己政权的说法,不必定信。实际上,隋文帝复兴佛教,更有收揽人心、招致流民归土等政治、经济原因。与此同时,隋文帝更重视传统儒学的复兴。他接受历代帝王崇佛或废佛的经验、教训,力图建立以儒学为核心,以佛、道为辅助,调和三教思想的统治政策。

隋炀帝在历史上以暴君著称,为了掩饰自己的凶残面目,他也充分利用佛教。他在为晋王时,曾请高僧智顿为自己授菩萨戒,尊智额为“智者大师”。即位后,他亲自作《发愿文》,表示皈依佛教,文中自称“菩萨戒弟子”。

在佛教政策上,文帝和炀帝有一个共同特点,即要求佛教对王权负责。文帝认为,他是以“人王”的身份来提倡佛教的,所以佛教应有皇权至上的观念,忠实地“为国行道”。他在给智顿的敕书中,明确要求“宜相劝励,以同朕心”,即不允许佛教与王权离心离德。炀帝在尊祟智颛的同时,特别提醒他要“率先名教,永泛法流,兼用治国”(《国清百录》卷三),即必须把名教置于佛法之上,以维护王权的统治。

唐代帝王对于佛教的态度,出于真正信仰者很少,普遍地是从政治上进行考虑的。随着道教势力的不断壮大,唐朝统治者及时总结历史教训,在佛、道关系上有意识通过儒家予以调和,消融矛盾。这样,在唐朝,一方面儒、释、道三教鼎足而立,另一方面又表现出协和一致。这说明,封建统治阶级在思想统治的方法和手段上,已进一步成熟,从而为宋代理学的形成作了准备。

唐初,太史令傅奕曾一再上疏,要求罢废佛教,唐太宗曾一度根据傅奕和道教徒们的要求,下令精简僧尼。但是,其后不久,他又说:“今李家据国,李老在前;若释家治化,则释门居上。”(《集古今佛道论衡》卷上)意思是说,从宗祖立朝的角度考虑,道教在先;①若从对社会的宣传效果看,佛教应居上。唐太宗的佛、道并重方针后来为唐王朝大多数统治者所采用。在他们看来,佛、道都有不可取的一面,又有可以借用的一面。就可借用的一面说,佛教有助于“治化”,即发挥它的教化民众的作用;道教则可以神化宗祖,抬高皇室,打击旧士族势力。

说到唐代佛教,我们很自然地联想到“唐僧取经”的故事。其实,《西游记》中的“唐僧取经”,是小说家运用浪漫主义手法进行艺术创作的成果,与历史上的“唐僧”玄奘有很大的不同。

玄奘(600-664),通称“三藏法师”。俗姓陈,名祎( hui).洛州缑(90u)氏(今河南偃师缑氏镇)人。15岁出家,曾游历洛阳、长安、成都等地,求教于名师。鉴于当时佛教各学派在一些问题上存在矛盾看法.佛教经典中也有不尽统一之处,使人难以理解,他便决心西行求法,以释心中之疑。贞观三年(629),玄奘离开长安,孤身孑影,踏上西行征途。经姑臧(今甘肃武威),出敦煌,取道今新疆、中亚地区,历经西域16国,九死一生,行程数万里,进入了北印度。又经10余国,辗转到达中印度摩揭陀国王舍城,入当时印度佛教最高学府那烂陀寺,从著名佛教学者戒贤学习《瑜伽师地论》等瑜伽行派重要经典。玄奘在这里勤奋学习,五年内取得优异成绩,深受印度佛教学者的敬重,待以上宾之礼。此后去印度各地游学,参观名胜古迹。四年后重回那烂陀寺,应戒贤之请,为寺众成功地讲解《摄大乘论》等经典。从此声誉日高,其地位仅次于戒贤,其学同则高于戒贤。

在那烂陀寺,他曾与佛教以外的印度各学派论师展开辩论,每次都获全胜。当时统治中印度的戒日王,久闻玄奘的才学,特地为他在曲女城召开无遮大会,邀请印度各国国王和佛教学者、婆罗门学者5 000人出席。玄奘在大会上宣讲大乘教义,发表见解,18天内竟无一人敢于提出异议。为此,他获得了“大乘天”(大乘佛学最高权威)的荣誉称号。贞观十九年(645),玄奘谢绝一切友好挽留,满载着荣誉和友谊,返回故土长安。他带回大、小乘梵文经,律、论520夹计657部,以及许多佛像。

玄奘西行的非凡经历引起了唐太宗的重视,将他召往洛阳,并劝他还俗辅政,担任朝廷高官,但被他婉言辞谢。于是唐太宗只好命他住在长安弘福寺,主持佛经翻译工作。从贞观十九年五月至龙朔三年(663),19年间,玄奘先后在弘福寺、大慈恩寺主持译场,译出经、律、论73部1 330卷(一说75部1 335卷)。他的译经,无论在数量上还是在质量上,都是空前的。

玄奘的翻译,代表了译经史上的最高成就。他提出的“五不翻”原则,规定凡汉文中无可对应和佛教特用的词语,只音译而不意译,以避免望文生义。他本人是译场的主持者,梵汉都十分精通,因此,尽管他的翻译有一定的倾向性,但能如实地表达出所宗经典的内容。他的译文凝练而精美,既保持了原本的文采风貌,又显示了汉文的典雅、明畅。

玄奘的另一伟大贡献,是他将西行旅途见闻撰写成《大唐西域记》一书。该书以行程为经,地理为纬,记叙了西域、印度共138个国家、城邦和地区的情况,包括疆域、气候、山川、风土、人情、语言、宗教、佛寺以及历史传说、神话故事等,其中绝大部分都是他亲身经历的。由于玄奘博学强记,使《大唐西域记》的内容既丰富多彩,又翔实可靠,成为研究中世纪中亚、南亚各国历史、地理、宗教,文化艺术以及中西交通的极为重要的资料,具有不朽的价值,至今仍深为国际学术界所重视。比如,帕米尔高原一向被认为是神秘的地区,由于自然条件险恶,很少有人涉足,直到玄奘时代,还未有人对它作过详细记述。玄奘在这一地区前后3次往返,进行实地考察,具体记载了它的地理位置。又如对南亚各国的地理位置、物产气候、风土习俗和历史遗迹等,他也都有广泛的考察,细致的记录。玄奘还对西域各国的政治状况、历史沿革、赋役租税等方面作了客观记述。

与此同时,玄奘对西域和南亚各国的宗教流传情况,作了详尽的介绍。有关佛教史迹方面的记载,书中更是随处可见,极为丰富。由于书中对地理位置有明确汜录,从而为印度佛教遗址的考古研究提供了方便。近代以来,那烂陀寺、王舍城、鹿野苑、阿旃(zhan)陀石窟、迦毗罗卫城等重要遗址的陆续发现,大多得助于《大唐西域记》的有关记载。

玄奘是一位杰出的旅行家、翻译家和佛教哲学家。他的卓越活动在历史上曾经为沟通中印文化,丰富祖国文化,促进中外关系和中西交通的发展,作出过重大贡献。玄奘大师确实是我们民族的光荣和骄傲。

●四韩愈反佛和“会昌法难”

唐太宗以后,不少皇帝也都提倡佛教。

武则天是中国历史上唯一的一个女皇帝。她于天授元年(690)正式即位称帝,但实际掌握政权则始于30年前。为了君临天下,她迫切需要来自各方而的支持。载初元年(689),僧人怀义、法朗等人表上《大云经》,并撰写《大云经疏》。宣称,根据佛经所说“即以女身当王国土”,武则天是弥勒(未来佛)下生,当做阎浮提(人类所居之处)王。意思是说,武则天当女王,乃是暗合佛经内容,顺应佛的旨意。武则天对此极表满意,随即敕令于两京(长安、洛阳)及天下诸州各建大云寺一座,寺中藏《大云经》,令法师升高座讲解,又度僧1 000以表庆贺。对撰写《大云经疏>的僧侣一一“赐爵县公”,并且“赐紫袈裟、银龟袋”(《资治通鉴》卷二0四),以示奖赏。长寿二年( 693),菩提流志等又译《宝雨经》,上武则天。该经是梁代曼陀罗仙所译《宝雨经》的重译,但新添了佛授记“Ⅱ月光天子”于“摩诃支那国”、“故现女身为自在主”的内容,译者也因此而受到武则天的赏赐。

武则天执政期间,始终不遗余力发展佛教。首先,她曾亲自组织80卷本《华严经》的翻译(在此之前已有60卷本)。为了表示对泽经事业的关心和支持,在《华严经》译成后,她还特意写了一篇序文。其次,她给高僧以特殊的礼遇。如,义净( 645-713)慕法显、玄奘游历印度的壮举,取海道西行求法。他于咸亨二年( 671)从广州出发,历时25年,途经30余国,于证圣元年(695)回到洛阳,带回梵本佛经近400部。当他返回洛阳时,武则天亲自出迎。又如,神秀是当时北方禅宗界的领袖,被武则夭请入京师,时时请教佛法。第三,她直接支持佛教宗派的形成。在80卷本《华严经》译成之后,武则天诏令法藏在佛授记寺大力宣传该经思想,给予充分的物质保证,推动华严宗的创立。华严宗凭借政治势力,曾风靡一时。第四,她热衷于建寺造像。著名的洛阳龙门奉先寺卢舍那佛像,就是在武则天的支持下雕凿的,据说她曾为此捐助了20 000贯“脂粉钱”,并主持了工程落成的“开光”仪式。她又令僧人怀义制作夹纻(zhu)大像①。这一大像的小指头上就可以并坐数十人,每天需要工匠10 000名,“所费以万亿计,府藏为之耗竭”(《资治通鉴》卷二0五),耗费了大量民脂民膏。

唐玄宗是著名的信奉道教的君主。开元年间( 713-741)是太平盛世,史书上称赞说,那时边疆没有战事,国内和平统一,人民安居乐业。这一政治环境和社会气氛,使最高统治者保持自信,能够容纳各种不同的意识形态。所以,当“开元三大士”(开元年间三位佛教大家)善无畏、金刚智、不空相继来华传播密教时,唐玄宗仍给予极高的荣誉和礼遇。开元二十六年(738),玄宗亲自为《金刚经》作注,并颁行天下。

“安史之乱”后,唐王朝从繁荣的顶峰上跌落下来,国运渐衰,徭役和赋税日重,民众纷纷以寺院为逃避之所。肃宗、代宗、德宗有意保护佛教,或造寺度僧,或鼓励禅修。至唐宪宗时,崇佛活动又进入一个新的高潮。

据佛教传说,古印度阿育王在释迦牟尼逝世若干年后,借助于鬼工神力,修造84 000座宝塔,重新安放佛陀舍利。位于今陕西扶风境内的法门寺塔便是其中之一,塔内藏有佛陀指骨一节。唐代宗时,曾命名该塔为“护国真身佛骨宝塔”,十分敬重。宝塔所在的法门寺大约建于东汉桓帝、灵帝时代,原属宫廷寺庙,历经魏晋南北朝数百年,已逐步向民间开放。因塔内珍藏佛骨,所以它为法门寺增添了无限光彩。按唐代通例,该塔每30年开启塔门一次,即可使岁丰民安,国运昌盛。自高宗显庆五年(660)首次迎佛骨于官内供养起,其后各帝均竭力仿效。每当开塔之际,“京邑内外,奔赴塔所,日有数万”;“或有烧头炼指,刺血洒地,殷重至诚,遂得见之。”(《法苑珠林》卷三十八)

同类推荐
  • 佛家的智慧管理——管理也要参点禅

    佛家的智慧管理——管理也要参点禅

    禅宗是我国古代文化的一朵奇葩。我们参考禅宗修行的方法,与企业管理结合起来,借鉴前人的经验、教训、转化为自己的智慧。然后再用于管理实践。盛大网络的老总说过这么一句话:他之后以能有今天这么成功,在他看来主要是他对事业有着执著的追求。
  • 佛眼观生死

    佛眼观生死

    人活在这个世上,最关心的事情莫过于生死。人从哪里来,又将往哪里去,这是一个相当具有诱惑力,但是又常常被人避忌的课题。佛教利用其精妙的“缘生观”为我们解读了生命的密码——“一切有情,因缘生成;人身难得,佛法难闻;人生无常,不必执着;生生死死,死死生生;珍惜眼前,活在当下;父母是佛,提早尽孝;生命是宝,务必珍惜;众生平等,慈悲为怀;把握自己,把握人生;临终关怀,直面死亡:涅槃境界,得大自在。”只要参透了这些道理,就可以自在地活在世上,不悔地走完人生旅程。本书从佛教经典的阐述、佛学大师的讲话和专著,以及佛学界人士的研究中,精心挑选了百余篇关于生死问题的章节,分门别类,集合成书,教化大众。
  • 圣经故事:先知与君王

    圣经故事:先知与君王

    本书讲述从所罗门王起犹太民族700余年的历史,对应《圣经·旧约》的后27卷。该卷讲述了犹太国从辉煌到亡国,犹太人被驱逐出故里四处流亡到重返家园的历史。
  • 和尚:出家人的日常生活

    和尚:出家人的日常生活

    出家人作为社会上一个特殊的阶层,对我们常人而言一直有其神秘的一面,但该书却以风趣的文笔和详实的图文,向我们描绘了出家人寺院生活的世俗性。他们朴素、简约和体现着人性本真的生存观念,无疑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
  • 宁心——禅宗公案的沉思顿悟

    宁心——禅宗公案的沉思顿悟

    如今有些禅和子看公案、论公案,都在弄玄虚,琢磨着什么话用什么话来对,有的当成打哑谜,有的当成文人对诗句,有的当成时下流行的脑筋急转弯,还有的干脆当成威虎山的黑话了,以为是些全无道理的乱侃一通,岂不知人家看似没有理路的话背后都有清晰的理路,只是迷人看不清罢了。一切经典,一切公案,都是为了表法,学人一定要透过这些语言场景去体悟祖师想要表达的那个法,而不是在语言相、文字相和各种名相上去费脑筋、抠字眼,去考证什么真伪、早晚。
热门推荐
  • 死亡游戏之内测玩家

    死亡游戏之内测玩家

    在某些生命的眼中,或许这只是一场游戏,但对于人类而言这无疑是一场浩劫。一万个人类成为这个死亡游戏的内测玩家,而最后只有极少一部分活了下来,徐天行便是其中一个幸运儿。在他们的帮助下这个游戏得到完善了,现在,波及全人类的公测开始了......恐怖残忍的怪物、绚丽强大的技能、精致华贵的装备、神秘莫测的秘境......在这里机遇与危险并存,最终谁又能在这场死亡的游戏中称王称霸呢?
  • 异世仙武天下

    异世仙武天下

    只一剑,抛起万千头颅。只一喝,地裂天崩山河变色!看着眼前这个一身邪气、嘴角微翘似笑非笑的年轻人,仙魔至尊们连连爆退,喃喃自语“为何!你们为何要惹他???”
  • 会疼自己的女人最幸福

    会疼自己的女人最幸福

    幸福不是从天上掉下来的,幸福也不是命中注定的,幸福应该先从如何心疼自己开始。这本书从恋爱、婚姻、职场、身心调养等和幸福相关的各个方面全方位地诠释如何获得幸福的方式,唯美的文字精灵中跳跃着捕捉幸福的灵光,在梦幻与现实的迷幻中清晰地指出通往幸福的方向和道路。
  • 蔷薇一恋陛下请跪下

    蔷薇一恋陛下请跪下

    她,传言中的冷面女王,却是灵族高高在上的公主。他,邪魅至极,洁癖严重。对于他而言,只有她才是他的良药。天灾人祸,终究不知道感情的归宿。她,甘愿用自己的鲜血,来换他的永生。“以吾之血,换尔等永生!”时光兜兜转转,再相遇时,己是陌路人。他抓住她的手:“说好的不离不弃,你的若言何去?”
  • 守护甜心之冰见梦

    守护甜心之冰见梦

    守护甜心,几梦党加油↖(^ω^)↗!!!
  • 少年海神的悠闲生活

    少年海神的悠闲生活

    名牌大学的学生钟原在临毕业时弄丢了毕业论文,因而无法顺利毕业,找工作时连连碰壁,直到有一天,钟原在面试失败之后,偶然得到了一枚神奇的玉佩,从此走上了一条截然不同的人生道路。“在高楼林立的都市中,我却能种种菜钓钓鱼,没钱了就去摆个烧烤摊,卖的都是刚从海里抓来的顶级海鲜,一晚就能赚一千,悠闲的生活乐无边……”——某少年海神。
  • 御宠冷妃:皇上、求放过

    御宠冷妃:皇上、求放过

    她与他青梅竹马,欲成婚前,她却移情别恋,拒了他的婚,刺了他的肩,让他莫名成为了天下最窝囊的王爷。一年后,她竟然要和情夫结婚!他从沙场归来,破她婚,抢她人,刺情敌,囚她人。他说:“仇恨敌不过思念,我逃开了你,却逃不开自己的心”眼看快要破镜重圆,不想却又爆出惊天秘闻。他说:“苏洛离,你知道心死了有多冷么?你知道悲伤至极有多痛吗?!本王把全部的心思都给了你,可你却毁了我,毁了我一辈子啊!!”她却笑:“席慕城,我们来不及爱,却不想到了最后,却也来不及恨!”人心险恶,乱世成殇。缘来缘去,成了谁的痴缠,谁的牵念,谁的死不瞑目?!
  • 邪仙之灵

    邪仙之灵

    他是葬剑宗年轻一辈天资最高的弟子,却被宗主禁止修炼,为了获取修炼的资格,他煎熬十年,十年后,他获得了修炼的资格,但是却因种种变数,他变得无情,变得冷漠,最后机关算尽!
  • 心理健康教育高一(上)

    心理健康教育高一(上)

    在影响孩子成长的各种因素中,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是最重要的两个,整合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形成教育合力,对孩子的健康发展非常必要,这也是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方面,尤其小学、初中、高中阶段的是学生,学校教育更加突出重要。为此,教师学习和掌握心理卫生常识尤为关键。
  • 晨曦薄如雾

    晨曦薄如雾

    叶璃茉曾经是所有人的羡慕对象,可是现在,父母的离异,充斥着悲伤气氛的搬家,以及家庭的新成员和妈妈的离去,都将她弱小的身子打垮,要怎样才能坚强面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