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5324000000024

第24章 致虚守静与格物致知(1)

致虚极,守静笃。万物并作,吾以观复,夫物芸芸,各复归其根。归根日静,静日复命,复命日常,知常日明。不知常,妄作凶。知常容,容乃公,公乃全,全乃天,天乃道,道乃久,没身不殆。

我们经常喜欢讲一句话,我心里静不下来!心里为什么静不下来呢?就是心里有事,心里有事就是心里不是空寂宁静的,甚至乱成一团麻,理不出头绪来,越理越乱,越剪越生。“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李唐后主因为心里有国愁家恨。离愁别恨,所以心里无法平静下来。而我们经常用来劝解别人解脱痛苦时喜欢用的一句话,就是不要去想它。这不要去想它,就是清淤,让淤积在心里不痛快的事排泄出去,使它忘记。忘记了就从心里排泄出去了。这是我们日常生活中的现象,也是我们每一个人不可能没有经历的事情。

我们还有这样一句口头禅:当局者迷,旁观者清。为什么当局者是迷惑的,而旁观者又是清醒的?就是当局者心里有事,而且是难以排解的揪心事。对弈双方太看重输赢了,彼此挖空心思,算计对方。旁观者超脱双方厮杀之外,输赢对旁观者来说是过眼烟云,心里无任何负担,所以旁观者是清醒的。而我们日常生活中所犯的错误就是自己心里有事或者是先入为主,或者是无暇他顾,致使自己被各种现象蒙蔽,不能对各种现象进行深刻认识,不能作出准确研判,才导致自己产生主观失误。由此,老子告诫我们要准确认识客观世界,就必须做到:“致虚寂,守静笃”。为了帮助我们准确理解“致虚寂,守静笃”的意思,我们有必要温习《道德经》十六章内容。

“致虚极,守静笃。万物并作,吾以观复,夫物芸芸,各复归其根。归根日静,静日复命,复命日常,知常日明。不知常,妄作凶。知常容,容乃公,公乃全,全乃天,天乃道,道乃久,没身不殆。”

追求“虚”达到了极点,坚守“静”达到了至诚。万物都在蓬勃地生长,我从中观察到了它们复归的规律,世间万物纷繁成长,各自又复归于它们的原来的根底。复归根底就叫做清静,清静就叫做复原本性,复原本性就叫做常理,通晓常理叫做明白。不了解常理,为所欲为必有凶险。通晓常理就会宽容,宽容才能大公无私,大公无私才能全面周到,全面周到才会合乎自然,合乎自然才能归于正道,归于正道才能保持长久,至死都不会有危险。

《道德经》十六章内容,与《大学》开篇内容有异曲同工之妙!

《大学》开宗明义,“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围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知至面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自天子以至于庶人,一是皆以修身为本。其本乱而末治者否矣。其所厚者薄,而其所薄者厚,未之有也”!这段话的内容就是告诉我们这样一个道理,止才能定,定才能静,静才能安,安才能虑,虑才能得,得就是致知,而致知又在于格物,格物才能知至,知至而后意诚……

而“致虚寂,守静笃”就是讲认知事物要知止,知定,知静,止后能定。定后而静,静而后有得,“万物并作”就是讲的由静而虑,由虑而得,由得而致知。

“夫物芸芸,各复归其根,归根日静,静日复命,复命日常”这几句话的意思就是讲“格物”的过程。

“知常日明,不知常,妄作凶”就是讲由“格物”而“知至”的过程。

“知常容,容乃公,公乃全,全乃天,天乃道,道乃久,没身不殆。”就是讲由“格物”而“知至”,由“知至”而不犯错误,没有危险。

《三国演义》里魏延是一个有争议的人物,刘备始终将魏延当做青年后备干部,重点培养,并委以重任。在刘备夺取荆州,让关羽守荆州后,又夺取了汉中。在夺取汉中后,大家都以为汉中太守非张飞莫属,张飞自己也这样认为,殊不知刘备将汉中太守授予魏延,而张飞仅授以领阆中牧,由此可见刘备对魏延的重用。

而诸葛亮却视魏延为祸水,认为魏延在他死后必定反汉,所以他生前就设计,让马岱在他死后加害魏延。

刘备与诸葛亮在对待魏延的态度上为什么有这么大的反差呢?这是由两人具体认识方法上所产生的差异所至,分析这样一个事例,对于我们理解《道德经》十六章内容有极大帮助,特别是认知事物。

为什么对认知事物有极大帮助?因为“致虚寂,守静笃”是认知事物的最基本的方法,运用这种方法去认知事物,能较好地保证认知事物的客观性与公正性。

刘备对魏延最初的认识就是运用“致虚寂,守静笃”的认识方法。他对魏延的认知是始于零,在认识魏延之前,他对魏延没有任何印象,是虚寂、守静的状态。他的识人标准,一是有才干,二是忠诚。当魏延杀了长沙太守韩玄,从刀斧手下救出黄忠,与黄忠一起投奔刘备时,刘备也许只是把魏延当做希望建功立业、光宗耀祖的有志青年看待。在刘备进军西川时,为攻雒城,魏延与黄忠争功,破坏了刘备的作战部署,使战斗失利,不是黄忠及时赶到,魏延几乎死在邓贤刀下。魏延后又因能知错自责,勇于将功补过,失败不失志,不气馁,在乱军之中,伏击冷苞。在黄忠呼吁刘备要整治战场纪律,以违军令之罪,惩治魏延时,在这肃杀气氛中,刘备也仅仅是轻描淡写说了几句不关痛痒的话,而结论却是功过相抵,不予追究,表现出了超乎寻常的包容。要知道刘备在后来刘封的事件中表现的是大义灭亲。由于刘封见关羽之死而不救,刘备对此是恨不得食其肉的,况且刘封还是刘备的义子,后来事实证明刘封是受人离间才一时糊涂,而对刘备的忠诚是日月可鉴的。

刘备对魏延的包容与重用更来自于刘备在长期的实战中对魏延形成的正确认识。由于刘备能正确认识魏延,所以委以守汉中的大任,这就是《道德经》中讲的“知常日明”。

后来魏延在汉中太守位上,一直能尽忠职守,保东川太平,西蜀政权的东大门固若金汤。这就是十六章所讲的“知常容,容乃公,公乃全,全乃天,天乃道,道乃久,没身不殆”。

而诸葛亮对魏延的错误认识同样源自其错误的认识方法。诸葛亮初次见面,就认为魏延脑后有三根反骨,日后必反汉,他先前不曾与魏延谋面,但他已耳闻魏延已先后背叛蔡瑁、韩玄。由此他断言,魏延是不忠不义之徒。这里,我们可以看出诸葛亮认识方法上的两大错误。

一是宿命论。他看出了魏延脑后的三根反骨,由此断定魏延日后必定反汉。先暂不说其对与错,这推论是否有依据也很难说,单就这推论前提的真实性也无法确定。魏延脑后是否真的有三根反骨,就是真的有三根反骨,诸葛亮能一眼就辨认出来吗?由此可以推测诸葛亮在认人标准上是戴有色眼镜的,这有色眼镜就是封建社会的伦理道德。有了这有色眼镜,诸葛亮就无法运用“致虚寂,守静笃”的方法认识魏延。

二是从魏延三次背叛主人就推测其不忠,也表现了诸葛亮结论的草率,最少缺少客观、公正。正确地认识魏延可以把以上现象当做参考,而要准确地认识魏延应该将以上两点清除归零,再静止地观察魏延。由于诸葛亮对魏延的认识抱有成见,所以一见面就要将魏延处死,以免生日后之患,在刘备的一再反对下,魏延才得以保住性命。所以在刘备死后,魏延命运急剧变化,诸葛亮先是将魏延调离汉中太守岗位,又在以后的每次战斗中,不能正确使用魏延,由此导致将帅隔阂越来越大,最后是“不知常,妄作凶”。汉中丢失,诸葛亮死后,魏延与杨仪争权,互相诟病,最后魏延中了诸葛亮生前所定下的毒计而被马岱砍死。从此,西蜀政权日薄西山。

如果诸葛亮不戴有色眼镜,不以封建士大夫的忠孝节义的传统人才观来看魏延,把魏延当做希望建功立业、光宗耀祖的热血有志青年看待,把他所犯的错误看做是成长中的错误,是建功立业心切而导致的错误,加以包容与教育,应该会是另一种结果。客观地说魏延是一位武将,武将最原始的欲望就是厮杀疆场,扬名立威。再把他看做是一位有勇有谋的武将,有勇就会想到勇于抢夺头功,有谋在行军布阵上肯定有自己的主见。这些从正面看是优点,是长处。再把他当做一名有抱负的有勇有谋的大将,希望建功立业,希望青史留名。如果这样看魏延,那么一切都是正常的,应该说,魏延的武艺与智谋是不会逊色于五虎将的,最初刘备就将魏延与关羽、张飞、赵云、黄忠同列,将魏延排在马超之前,名列第五。只是因为其资历太浅,还要假以时日、予以历练,才从五虎将的位列中退出来。而在魏延守汉中时,五虎将之一的马超仅为其副手,可见魏延在刘备心中的地位。

诸葛亮如果能公正地对待魏延,也许北伐中原会以功成名就彪炳史册而画上句号!

诸葛亮在识人、用人的问题上与刘备相比,真可谓是一个徒弟一个师傅。

先讲一个故事。

两个和尚过河,遇到一个小姑娘,小姑娘正在河边犯愁,其意是想过河又怕弄脏衣服。老和尚随手背起小姑娘渡河,来到对岸,放下小姑娘继续赶路。而小和尚见此一直有意见,出家人不是不近女色吗?您师傅怎么能把小姑娘背在身上呢?走了十几里地,终于忍不住还是这样问了。老和尚告诉小和尚,我早就把小姑娘放在河边了,倒是你一直把小姑娘抱着走了十几里地!

同类推荐
  • 易经(中华国学经典)

    易经(中华国学经典)

    本书为国学经典,荟萃中华文化精髓,弘扬中华精神文明。轻松阅读国学经典读本,开启智慧,增长知识,陶冶情操,学会做人。
  • 普林斯顿大学最受欢迎的思维课

    普林斯顿大学最受欢迎的思维课

    "人们常说,性格决定命运,思维决定成败。思维控制着人的思想和行动,决定了人的视野和成就。正确的思维方式,让你事半功倍,青云直上;错误的思维方式,让你茫无头绪,劳而无功。然而正确的思维方式并非是与生俱来的,它可以通过后天的锻炼提高。本书概括总结了12种思维方式、精选了54道思维名题,多角度、多层次地引导你如何正确地思考和选择,让你在一筹莫展中找到突破,在乱七八糟中理出头绪,在山穷水尽时峰回路转,从而增强你的思维能力,激发你的大脑潜能,在现代社会中脱颖而出。"
  • 哲学的童年——让人讨厌的苏格拉底

    哲学的童年——让人讨厌的苏格拉底

    你知道吗,你想过或者没想过的这些奇形怪状的问题,早在几千年前就被哲学家们一本正经地提出,挖空心思地找证据,面红耳赤地争论过了。在整个世界忙着探索、开垦、打仗、上天、发展的漫长历史中,这帮哲学家们却神经质地死磕这个世界的真相和人生的意义,就好像一个网络游戏里的角色试图琢磨自己手里武器的代码是什么……
  • 走自己的路,先选对路

    走自己的路,先选对路

    本书面对人生挫折时如何坚定世界观的思维选择,《走自己的路先选对路(尼采的人生劝诫)》给人带来正能量的心理暗示,从容地面对生活。
  • 曾国藩冰鉴(第八卷)

    曾国藩冰鉴(第八卷)

    《冰鉴》以冰为鉴、明察秋毫,以神为鉴、相骨识人。办事不外用人,用人必先识人,识人必先观人。古今中外在观人、识人、用人方面可以说是有成有败,为使大家在观人、识人、用人方面不受任何影响,特编辑了此书。本书通过对人体的神骨、情态、刚柔、容貌、须眉、气色、声音这七个部位的论述,以达到正确观人、识人、用人的目的。在这里我们不谈论观人、识人、用人的大道理,只希望大家在观人、识人、用人方面能够获得厚益。
热门推荐
  • 神修之门

    神修之门

    修炼之门!万古之地!少年荒岛求生,却得神修传承,从此笑傲都市风云。修之界!风云起!神之路我来走!神之门我来开!吾为神之子!
  • 虚拟夹杂着现实,爱情的十字路口

    虚拟夹杂着现实,爱情的十字路口

    一段不可思议的经历就展开了一段不可思议的缘,竟然谁还都不知道这段缘的开始,啊爱情的十字路口她该何去何从,走向那条道路
  • 风水世家:凶鬼恶灵都市平妖谱

    风水世家:凶鬼恶灵都市平妖谱

    四年前,风水世家天下第一庄孙家灭门,遗留少主遗孤。天下最后一个儒生写下了一个惨字,便不再教学,隐藏私塾。从西藏带着一个神秘孩子的武僧也不在念经,在棋盘上过着人生。那酒肆的老赖不知道在算计什么,那演武堂里的教头整日偷酒撒欢。这一切看似没有秩序的混乱却是在有秩序的进行,为的只是找出内鬼。孙家有个秘密,这个秘密只有家主知道,但是前一任家主走的太早,没有将这个秘密流传下来,当孙孝偶然间触碰到这个秘密的时候,乱局必将因他而改变。平妖谱是人写的,必将留下他的辉煌,鬼神图鉴是妖写的,那里也必将留下他的足迹,就连那天书都写上了他的名字,这天下第一到底是谁。不做第一,只做饮酒撒谎狂徒,一句话,就是要干。
  • 青春与梦想齐飞

    青春与梦想齐飞

    这套丛书里,我们针对青少年的心理特点,专门选择了一些特殊的故事,分别对他们在这一时期将会遭遇的情感问题、生活问题、学习问题、交友问题以及各种心理健康问题,从心理学的角度进行剖析和讲解,并提出了解决问题的方法和措施,以供同学们参考借鉴。
  • 斩我

    斩我

    众生法相,始归在心;万千因果,缘起一点。纷纷扰扰,起起伏伏间,且看少年执着,以红尘炼心,洒赤血证道。今生不求久逍遥,但求无愧天地间!————————————斩我
  • 万域天穹

    万域天穹

    天穹之下,万域林立,它们中有的浩瀚的无限无垠,有的则渺小的如一叶扁舟;有的像如诗如画的人间天堂,有的则又像遍布死寂的恐怖炼狱。而我们的主角就生活在一座极为低等的域界,曾经的他是这个世界最强的极道强者,可现在的他只是一个最普通的猎人。为了寻妻,他毅然从新踏上了武道之路,强者的血永远不甘冷漠……
  • 断袖王爷花魁妃

    断袖王爷花魁妃

    当晨耀第一美女与第一美男子相遇,当晨耀最睿智的王爷遇上义贼长风,当花魁遇上断袖。他们该谱写怎样的爱恨情仇?--情节虚构,请勿模仿
  • 凤逆九玄:狂魔宠妻无度

    凤逆九玄:狂魔宠妻无度

    她帝筱晓是救世主?哼,在她看来,这一切不过都是如来的算计,而最终如来却说这一切不过是因果轮回。她是九天无敌武神,即便轮回肉体凡胎,她势必也要重啸九天。人心险恶,危机暗藏,步步惊心魂动魄。妖魔鬼怪,魑魅魍魉,肉体凡胎经生死。她是她,他还是他吗?那样的生死不离的相爱相随,最终会因为那道可笑的鸿沟而消失吗?看帝筱晓一介女子如何情动乾坤,拯救山河.....
  • 大宋恶少

    大宋恶少

    穿越者,是一直徘徊在牛A和牛C之间的存在!我是恶少我怕谁!宋江、田虎、王庆、方腊……统统靠边站!
  • 双球宝宝:妈咪,爸比在哪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