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5324000000015

第15章 刘邦、项羽与知人知己(1)

善为士者不武,善战者不怒,善胜人者不与,善用人者为之下。是谓不争之德,是谓用人之力,是谓天配,古之极。

这一讲,我们主要结合刘邦的用人之道来解读“知己知彼”、知人善任的意义,因为本书的主旨是“老子可以这样读”,为了不偏离这个主旨,还是以《道德经》三十三章的内容为纲,分四个层次论述。

一 知人者智,自知者明

人人都说,汉高祖不学无术,是个混混,连他的父亲也看不上他,但是,他却在四年楚汉之争中战胜了项羽,统一天下。他的成功,用他自己的话说就是善于用人。他说,“失运筹帷幄,决胜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填国家,扶百姓,不绝粮道,吾不如萧何。连百万之众,战必胜,攻必克,吾不如韩信。”子房长于谋划,刘邦用其作智囊;萧何善于管理,刘邦用其管家;韩信会带兵,刘邦拜其为大将军,让三杰各显所长。在使用陈平的问题上更显示了刘邦的容人之量,用人之道。陈平是一位有争议的人,其一说陈平人品不好,在家时与其嫂子有暧昧关系。其二,反复无常,先后效力于魏王、项羽。其三,收受贿赂,钱给得多的人,得到的好处就多,钱给得少的人,得到的好处就少。对于这样的人在当时楚汉相争的情况下,刘邦用其谋略之长,而避其短。事实证明,在楚汉相争中陈平功不可没。刘邦总结项羽失败的原因就失败在用人上,连一个范增都用不好。

刘邦有容人之量,用人之道,其可贵之处在于有知人之智,知己之明。现将刘邦弥留之际与吕后的一段关于臣相安排对话抄录在此,以飨读者。吕后看着弥留中的刘邦,问他死后人事的安排:“萧相国死后,由谁来接替呢?”刘邦说曹参。吕后问曹参之后是谁,刘邦说:“王陵可以在曹参之后接任,但王陵智谋不足,可以由陈平辅佐。陈平虽然有智谋,但不能决断大事。周勃虽然不擅言谈,但为人忠厚,日后安定刘氏江山肯定是他,用他做太尉吧。”吕后又追问以后怎么办,刘邦有气无力地说: “以后的事你不会知道了。”刘邦驾崩于公元前195年,即高祖十二年的四月二十五日,吕后也在周勃执掌太尉之职之前就离世了。以后汉家发生的故事,证明了刘邦的先见之明。

二 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

刘邦登基,册封了萧何等二十位功臣,之后,其他功臣的功劳一时难分出甲、乙、丙、丁来,册封工作暂停。在以后的时间里,很多功臣经常聚在一起议论纷纷,刘邦见此很纳闷,就问张良,这些功臣要干什么?张良告诉刘邦,这些功臣要造反。刘邦很害怕,问张良怎么办?张良问刘邦,“这些功臣你最憎恨谁?”刘邦说,“我最憎恨雍齿,我恨不得杀了他。他虽然功劳很大,却总以功臣自居,蔑视我,经常使我很难堪。”张良说,“你就先册封雍齿吧。”刘邦对张良言听计从,就先册封了雍齿。雍齿册封后,其他功臣的怨气也顺了。他们想,雍齿这样一个刘邦不喜欢的将军都能封官,还会少得了我们的一官半职吗?这里我们可以看出,刘邦识时务,能控制自己的情绪,不以自己的好恶来干扰自己作决策,功臣不论功行赏是不行的,这是时务,他封了一个自己不喜欢的将军的官这是造势,造就了功臣们认为雍齿这样的将军都能论功行赏,我们自然少不了一官半职这样一种大势,也自然达到了胜人的目的,控制了局面,控制了功臣们的躁动,功臣们再也不像从前一样,一天到晚聚在一起谋划册封之事。刘邦就这样无声无息地平息了一场可怕的动乱。

在对待季布与丁公的问题上更能显示刘邦的“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的过人之处。季布与丁公是同母异父兄弟,早年均为项羽的大将。季布曾几次率领大军追击刘邦,几乎要了刘邦的性命。而丁公也曾率领大军追击刘邦,只不过是丁公在追击刘邦时曾放刘邦一马,使刘邦逃过一劫。刘邦登基后曾想处死季布,但转而一想,天下已定,治理天下,要的是忠诚。季布虽然使自己几乎丧了性命,但却表现了其对项羽的忠诚。丁公虽然对自己有恩,但却失却对项羽的忠诚。对此,刘邦封季布为郎中,以显示其忠君之品德。丁公原本想季布都有封赏,我丁公与刘邦有恩也少不了封官。殊不知刘邦将其送到了黄泉路上。在对待这两个人的态度上,显示了刘邦识时务,造时势,顺势而为的智慧。国家统一后,要的是忠诚,他能控制自己的情绪,封了憎恨之人的官,要了于己有恩之人的命,他这样做的目的是要警告那些企图不轨的狂妄之徒,要造就—个每个功臣都要对刘氏江山尽忠的伟大时代。这就是“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的智慧,要控制、战胜别人,首先控制、战胜自己,然后造势,利用时与势来控制、战胜别人。

三 知足者富,强行者有志

在四年楚汉争战中,刘邦以其一个终日无所事事的小混混而战胜“力拔山兮气盖世”的一代枭雄项羽,其原因之一就是刘邦能很好的处理现实与理想之间的关系。既懂得“知足者富”,又能做到“强行者有志”。而项羽只能做到富于知足,而忘却了有志者强行。

项羽与刘邦相约,先入关者为王,刘邦先人关,却没有为王,其原因是他深知此时自己没有能力与项羽争雄,只好暂时放弃为王的野心。这是第一次知足。

鸿门宴上,面对剑拔弩张的楚军,刘邦对项羽俯首称臣,先保命要紧,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有做皇帝的机会。这是第二次知足。

巨鹿之战后,项羽封刘邦为汉王,其用意是借地理位置之偏困死刘邦,刘邦不但接受了项羽的封侯,还依张良之计将人关的栈道毁掉,以向项羽表明自己乐于关中为王,这是第三次知足。

纵观这三次刘邦知足表现,其骨子里是一点都不知足的,只是迫于当时的现实,只得“勉从虎穴暂栖身”,以便积蓄力量,卷土重来,表现了其“强行者有志”的性格。

刘邦关中为王,明里看是毁掉栈道,暗地里却是“明修栈道,暗度陈仓”,在项羽四处讨伐时,刘邦率领几十万大军一举攻破了项羽的都城——彭城。由此可以看出刘邦韬光养晦的志向。

当项羽以三万精兵回防彭城,将刘邦几十万大军杀得片甲不留时,刘邦在老婆、老爸被俘的情况下仍不失“强行者有志”之志,仍是积极筹划,积极备战,终于经垓下一战而奠定天下一统的根基。

而反观项羽,却不免让人扼腕叹息。

鸿门宴上,富于刘邦称臣之足,气得亚父范增直跺脚;巨鹿之战后,富于分裂天下,册封诸侯,甘为西楚霸王之足。而垓下之战后,却失之于“强行者有志”之志,尽管只有28骑跟其突围,但与刘邦彭城之败也不至于狼狈到哪里去?况且来到乌江边上,有亭长为其摆渡。而此时的乌江上仅有亭长一片小舟而已,只要肯上船,摆渡到对面,江东子弟也会跟随卷土重来。乌江边上,亭长告诉项羽,江东地方虽小,但也方圆千里,民众有数十万,也足以称为君王,希望大王迅速渡江。此时的项羽回想昔日率领八百江东子弟兵横扫天下,是何等威风,他不忍也不愿再回江东,自知有愧于江东父老,无颜见江东父老。这一切他自认为是天命,天命不可违。面对乌江,面对上苍,他自刎下了那颗高傲的头颅。乌江自刎,给历史,给世人,给历代文人墨客留下了无穷的遗憾。

杜牧 “胜败兵家事不期,包羞忍死是男儿。江东子弟多才俊,转土重来未可知”。

胡曾 “争帝图王势已倾。八千兵散楚歌声。乌江不是元船渡,耻向东吴再举兵”。

王安石 “百战疲劳壮士哀,中原一败势难回。江东弟子今犹在,肯为君王卷土来!”

李清照 “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

文人墨客吟不尽千古遗憾,千古遗憾,让人千古挥之不去。

毛泽东,一代伟人,开创了纪元,也翻新了历史。他从哀婉悲壮的历史中走了出来。“宜将剩勇追穷寇,不可沽名学霸王”。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时,毛泽东告诫全体同仁,要以楚霸王为鉴,要将革命进行到底。

请记住历史,请记住以史为鉴,刘邦的胜利,项羽的失败,不是天命,也不是历史造成的,而是各自的性格所致。刘邦既富于知足,也富于进取,失败了只承认是暂时的失利,不承认输,更不失志。项羽失败了既认输,又认命,这一性格决定了其悲剧的命运。

四 不失所者久,死而不亡者寿

“不失所者久”就是谋事在人。

如何做到谋事在人,“不失所者久”呢?老子对此专门用两章的篇幅做了论述。《道德经》六十八章,“善为士者不武,善战者不怒,善胜人者不与,善用人者为之下。是谓不争之德,是谓用人之力,是谓天配,古之极”。善于做将帅的人,绝不逞其勇武,善于作战的人不会轻易被激怒,善于克敌制胜的人,不会和对手正面交锋,善于用人的人对所用之人会表示其谦卑。这是不与人相争的美德,这是利用他人的能力,这是完全符合自然准则的最高行为。这段话从四个方面论述了谋事之道。

同类推荐
  • 老子原来这样说

    老子原来这样说

    本书内容简练,分别从人生、做人、智慧、修心、养生、处世、竞争、忍让等方面选择性地阐述了老子的智慧学说,以清晰明了的解说方式向人们讲解了人生的心态、感悟及真谛。
  • 不一样的逍遥游

    不一样的逍遥游

    本书作者试图用简单的言语表达出以往哲学研究成果的思想真谛,讲述各派哲学家的人生故事。内容包括:人类历史寓言、人类幸福童话、谈谈人生问题及人生逍遥哲学。
  • 智慧书

    智慧书

    叔本华将其译为德文,赞誉它“绝对独一无二”;尼采则断言:“在剖析道德方面,整个欧洲没人能比葛拉西安更为慎密、更为精细。”而且,它还与《君王论》、《孙子兵法》一同被欧洲学者视为千百年来人类思想史上具有永恒价值的三大智慧奇书。
  • 哲学家们都干了些什么?

    哲学家们都干了些什么?

    这是一本有趣的哲学简明史,也是人类最厉害的天才们自我折磨的历史。哲学家们只想在思考中寻找终极真理,但在他们的争吵中,世界却意外地被改变。从苏格拉底到笛卡尔,从休谟到康德,两千多年的哲学史,一代代哲学家不断思考,并对我们的世界做出形形色色的阐释,而哲学却并没有所谓的终极真理。那么,哲学家们都干了些什么,他们在重复没有意义的活动吗?
  • 人生之路如何走过

    人生之路如何走过

    本书是从叔本华的诸多著作集中选取了数十篇具有代表性的文章,内容涉及人生、哲学、美学、道德等诸多方面,基本反映了叔本华人生哲学的主要思想和理论。
热门推荐
  • 醉迷红尘之残阳决

    醉迷红尘之残阳决

    这世上有人为名,有人为利,“名利”二字卷起滚滚红尘。还有人只是为了生存,绝对的求生意念使他们如同野兽一般残忍。
  • 大秦帝国之王者降临

    大秦帝国之王者降临

    秦王嬴政横扫八荒,建立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大一统的中央集权帝国。但是中原大地并没有重获生机。一句“王侯将相,宁有种乎?”掀开了浩浩荡荡的反秦大幕。一首破釜沉舟的千古绝唱让盛极一时的大秦帝国瞬间崩塌。降临这个时代,胡亥剑指江山,“凡与朕为敌者,杀无赦!”
  • 守阁长老日常

    守阁长老日常

    严肃版:这是一个天才辈出的时代,重生穿越都会在生活当中出现,但是他们只是生命当中一闪而过的过客。见识在增长,力量在强大,但是在这条道路上不要忘了最初的想法-----勿忘初心欢脱版:简单来说就是一个镇守藏经阁的镇阁长老一边养大徒弟,一边欢快又糟心的看着出现在身边已至整个修真界的奇葩们的八卦日子
  • 双曦双飞

    双曦双飞

    曦郎骑竹马,苏飞绕青梅,这是两个神级明星的虐洼生涯,力求720度秀恩爱加打脸ing。这是偶看完微微电视剧后洪荒之力爆发写给自己的文文现开新坑《我是飞机》,作者阳之姝,依然是甜文,女主变成飞机和男神跨物种恋爱,欢迎品鉴——
  • 俺是个高手

    俺是个高手

    家人被抓,自已被埋,为找寻真相,林成进入游戏之中,自此,一代新的传奇就此开始!
  • 当代作家的文化立场与叙事艺术

    当代作家的文化立场与叙事艺术

    “文革”结束以后,中国文学结束了一体化的文学时代而走向了多元发展,作家的文化立场与价值取向迅速分化,小说的叙事艺术产生了革命性变化。本书立足于中国当代文学的发展,主要探讨“文革”后中国作家的文化立场与叙事艺术间的复杂纠结联系,即作家的不同文化立场如何决定了他们的不同审美选择与叙事艺术,其叙事艺术又以何种方式、并在多大程度上影响了其文化立场的表达。通过对中国当代不同作家创作群体和代表性作家的研究,本书勾勒出了“文革”后中国文学发展的总体趋势和阶段性特征,理清了中国当代作家的文化立场与叙事艺术的整体形貌与个体差异,并就有争议的当代文学现象和作家作品进行了及时深入的学术研究和探讨。
  • 江山黛爱亦双人

    江山黛爱亦双人

    一个背负龙皇族仇恨的皇子,面对父皇的冷漠,皇兄的无情,他将何去何决?八年而归的他,背负风雨席卷而来,早已脱胎换骨,却因身世不凡而苦苦纠结,因为他的仇恨他是否又会再次失去最重要的人?他布局精密又是否会百密一疏?他选择远离皇朝,进入江湖,又会有怎样的传奇,他最终会不会重新席卷而来?
  • 神雕之陆小凤传奇

    神雕之陆小凤传奇

    乘船出海,却是遇上了罕见的海上风暴,船翻,陆小凤也跟着落入了海中。醒来之时,陆小凤却赧然发现,自己竟然来到了南宋,也就是神雕世界。在这神雕世界之中,陆小凤又会又怎样的遭遇,陆小凤当然不会是一个安分守己之人,既然来到了这里,自然不会甘于平庸。他的到来,会给杨过、小龙女等人带来怎样的改变,陆无双、程英这些薄命红颜的命运是否会因他而改变,看下去就知道了……
  • 海贼王的副船长

    海贼王的副船长

    世人称她为“嗜血魔女”,却不知她最痛恨的就是鲜血。从小的试验品生活,大量的杀手训练,早就让她麻木。血红的轮回之眼,剥夺了她最后的希望,让她从此坠入黑暗中。终于厌倦了的她,逃出了童年的梦魇之地。逃离地狱的她,遇见了阳光般的少年,是否就是她的避风港?“呐,路飞,可以把我带去大海吗?”“当然可以啦!”“那,我可以做你的副船长吗?”“嗯,可以哦!”“嗯。。。你,不管如何。都会保护我吗?”“当然!!”她不知道那日阳光下的笑会不会保留到永远,但她却能相信,那个少年会坚守他的诺言,永远!她,笑了。如花一样的美丽。。。。“那,一起冒险吧!!在伟大航路里!!”
  • 茉冰皇家魔法学院

    茉冰皇家魔法学院

    在一位公主一岁生辰的时候一个国家的公主皇子全部失踪,没想到却被另一位皇帝抱回家刚好那个国家没有一位公主皇子所以暂时生活在碧煌国,而且那几位公主皇子身份特殊不止是一国的公主皇子,还在测试上测出天赋很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