争创国内期刊“四个一流”的蓝图
——读者出版集团有限公司发展规划(2007—2016)
按照国家“十一五”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国家“十一五”时期文化发展规划纲要》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和甘肃省“十一五”发展规划,结合甘肃人民出版社的发展历程及集团发展面临的形势和肩负的历史责任,制定读者出版集团有限公司发展规划。
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六大、十七大精神,用科学发展观统领出版工作的全局,坚持出版工作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为全党、全国工作大局服务的方针,坚持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以满足人民群众不断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为根本目标,以全面深化体制改革为动力,创新出版发展模式,转变增长方式,实施战略重点突破,增强集团的综合实力和产业竞争力,为建设和谐文化,巩固社会和谐的思想道德基础做出积极的贡献。
二、基本原则
坚持正确导向,、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中的指导地位,继承和弘扬优秀民族文化传统,吸收和借鉴世界各国优秀文化成果,始终把文化创新作为繁荣事业、发展产业的战略基点和前进动力;深化出版改革,完善管理制度,重塑市场主体,搞活微观机制,推进出版事业和产业较快发展;调整出版结构,整合出版资源,集中力量发展优势项目;注重品牌建设,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和促进科技进步;优化选题结构,提高图书质量,增进经济效益;坚持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实现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统一。
集团发展目标
一、总体目标
读者出版集团有限公司发展的总体目标是:在全面完成“十一五”图书出版规划的同时,努力实现“两个显著提高,两个实质性突破,两个全国出版领域先进水平”。即:本版图书在国内图书市场的占有份额有显著提高,双效书、品牌书、特色书在读者中的影响力有显著提高;以《读者》为代表的品牌开发有实质性突破,与出版业相关的产业链内涵发展和外延扩张有实质性突破;《读者》的质量、发行量继续保持全国先进水平,集团全员人均创利税额、人均资产占有率、人均劳动生产率达到全国出版业内先进水平。继续认真做好《读者》品牌、《读者》现象、《读者》效应、《读者》精神的培育、研讨、深化工作,使之成为持之以恒推动集团各项事业发展的强大内在动力。领导班子的科学决策能力、经营管理能力、执政能力、驾驭全局的能力有显著提高。努力建设成一支政治坚定、功底扎实、结构合理、勇于创新,精干、精粹、精细、精心的出版队伍。力争使集团的综合实力居西部地区前列,基本建立起导向正确、结构合理、管理规范、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俱佳的良性出版发展体系,为后10年顺利发展成为西部前列、国内有较大影响的出版集团奠定坚实基础。
在实现总体发展目标的全过程中,要始终坚持实施“‘由小而强到强而大’、品牌、人才、 ‘走出去’、外延扩张”战略,使图书、期刊进一步走向国内国际市场。
坚持实施“由小而强到强而大”发展战略。按照“又好又快”引领经济发展的基本指导思路,今后一个时期集团的发展要更加注重导向、质量、效益,坚持走由小而强,到强而大,再到大而强的路子,实现科学发展。
坚持实施品牌战略。品牌是企业的核心和生命力,要依托《读者》这一全国期刊第一品牌,带动图书的品牌建设。在5~10年内,培育5~10个具有专业特色的图书品牌。
坚持实施人才战略。市场竞争说到底是人才竞争,人才不仅关系到当前,而且关系到长远;不仅关系到事业的发展,而且关系到企业的发展实力和竞争力。要通过实施人才战略,使事业的发展和产业的壮大建立在雄厚的人力资源支持的基础上,以一流的人才,创造一流的业绩,走出内涵发展的新路子。
坚持实施“走出去”战略。《读者》在已建立北美印制发行点的起点上,“走出去”要迈出实质性的步伐。各出版单位要积极参加法兰克福、莫斯科等国际书展和北京国际图书博览会,与国外出版业零距离接触。在做好图书贸易和版权引进、输出的基础上,不断地寻求“走出去”的切入点和突破口,积极稳妥地与国外出版同行合作,共同进行图书策划和出版发行。 坚持外延扩张战略。搞好市场调研,选准、选好一些出版业务之外的经营项目,通过投资、股份合作等形式,寻求新的经济增长点,形成多元发展的格局。
二、具体目标
(一)总体经济目标
“十一五”期间的总体经济目标是:销售额每年递增6%~8%,力争达到6亿~8亿元。净利润力争按每年10%~12%的比例递增,到2010年达到0.9亿~1.1亿元;净资产达到8亿元。
(二)读者出版集团核心竞争力——读者杂志社的发展目标
1.到2010年,通过不断努力,《读者》的年税前利润指标分别为:2006年:6 300万元;2007年:7 000万元;2008年:7 500万元;2009年:8 000万元;2010年:9 000万元。
2.实施“一五二六工程”。即:《读者》2008年月平均发行量达到1 000万册;《读者》(原创版)2008年月平均发行量达到50万册;《读者》(乡土人文版)2008年月平均发行量达到20万册;《读者欣赏》2008年月平均发行量达到6万册。
3.品牌开发和延伸。本规划期内力争使读者品牌价值由33.82亿元达到50亿元,争取在国际综合类期刊中的排名上升到第三位。《读者》杂志及系列刊物在国内期刊的市场份额由目前的1./30增长到1/25。通过重组、整合、联合等方式,有计划地壮大《读者》刊群,形成品牌系列。2008年底前创办、兼并或改造一本老年刊物和一本少儿刊物,从而使《读者》系列刊物能够覆盖不同年龄段的读者。2010年前,再创办、合办或并购五六种不同市场定位的期刊,每个刊物力争拥有一定的发行量。2010年前, “读者”旗下刊群规模达到8—10个。在语种版本上同目前的合作单位一起办好维文版、盲文版,2007年出版藏文版,2010年前争取出版蒙古文版和朝鲜文版;办好繁体字版,巩固《读者》北美印制发行点,做好东南亚、欧洲、非洲印制发行点的市场可行性调研,成熟一个,发展一个;积极创造条件出版《读者》英文版,使走出去战略有实质性进展;2007—2008年出版针对不同读者群的全彩版和32开版。
4.争创“四个一流”。到“十一五”末,使读者杂志社真正发展成为中国期刊界“质量一流、数量(销售量)一流、管理一流、效益一流”的一流企业。
(三)图书出版业务目标
1.调整结构、优化选题,全面提升图书质量。以创新精神加强选题策划力度,整合挖掘出版资源,到2010年,图书品种达到千种以上。出版物品种结构比例中,常规书比例在2005年的基础上,每年上升5个百分点,争取达到全国平均水平以上;常规图书的重印率由2005年的5%,2010年增长到15%~20%;教辅重印率由2005年的25%,2010年增长到35%~40%。书刊编校质量合格率在2005年80%的基础上,每年上升3个百分点;书刊印刷合格率在2005年100%的基础上,全面提高良好率、优秀率的比例。省优品在2005年32种的基础上,每年增加3~5个品种;图书版权贸易在2005年5种的基础上,每年增加2种以上,在数量增长的同时,力求增加效益。获得国家奖项的图书由现在每年的1~2种,以后每年保持2种以上,到2010年达到3~5种。
2.着力打造图书品牌,实施品牌发展战略。各出版单位,要找准自身专业定位,发挥比较优势,在双效书、品牌书、特色书建设上取得实质性的突破。用5~10年的时间,培育出5~10种业务特点突出、专业特色明显、经济效益良好的标志性图书板块。即:以教材、教辅、助学读物为标志的教育出版板块;以政经、社会科学为主的主流文化出版板块;以人文历史文化为主的文史出版板块;以民间、民俗为代表的大众文化出版板块;以文学艺术为主的文化艺术出版板块;以飞碟文化为代表的科普出版及科学技术出版板块。各出版单位形成的标志性出版物,汇聚起来就是集团的整体品牌,各出版单位在打造各自品牌的同时,也负有丰富、充实集团整体品牌的责任。
3.加大重大选题的支持和扶植力度。列入国家“十一五”重点图书出版规划的《读者艺术读本》等8种图书、电子音像制品要在政策上、资金上、人力上给予保证,确保按时高质量完成。充分使用好集团重大选题出版基金,每年扶持10种左右的重大选题。同时对品牌书、畅销书、常销书要给予必要的经济政策支持,达到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俱佳或者社会效益特别突出的效果。
4.实施以刊带书的方略。发挥集团刊强的优势,借鉴学习推广《读者》的成功经验,充分挖掘利用《读者》丰厚的出版资源,在继续做好《精华本》、《合订本》、《心灵的盛宴》、“读者丛书”等编辑出版工作的基础上,编辑出版“读者经典丛书”等图书,以刊带书、书刊互动、书刊并举,力争2010年推出1~2套与《读者》品位相匹配、类似《话说中国》那样销售码洋过亿元的看家图书。
5.积极做好数字化出版和管理。冷静应对信息传播技术变革挑战,配备适应数字出版发展需要的新型内容显示技术和传播技术,探索数字化出版策划、编辑、制作的有效途径和方式。在建立、充实、完善以宣传、营销,读者、作者、编者互动平台为主旨的《读者》网站的同时,探索《读者》的网络数字出版,即《读者》电子版。完成自建社以来所有在库图书的数字化管理,建立分类齐全、内容完善的数字图书数据库,《读者》系列的多媒体出版物品牌。适时组建数字出版中心,力争2010年提供新书1000个品种,实现数字化销售收入300万元,成为集团新的经济增长点。
6.努力扩大集团图书的市场占有率。要积极采取培训、招聘等有效措施,培养提高、造就一支高素质的营销队伍;要充分发挥小西湖库房在集团仓储物流中主体作用,加强管理、提升服务,建立起迅速、快捷的图书发行物流系统;要着力开拓市场,畅通发行渠道,掌握发行信息,探索营销规律,拓展网上交易平台,通过多种发行方式,不断扩大集团图书市场的覆盖率、占有率。
(四)人才队伍建设目标
1.人才工作的总体任务。根据集团发展状况,确定集团人员数量规模。每年度按销售收入和利润增长的幅度确定一定比例,充实增加编辑经营管理人员,满足各个岗位对各类人员的需要。到2010年,力争做到人才总量有显著增加,人才结构与业务发展基本适应,人才队伍整体素质明显提高,逐步建立起有利于优秀人才脱颖而出,人尽其才,才尽其用的有效机制。
2.人才工作的基本制度。建立由品德、知识、能力等要素构成的,以能力和业绩为依据的人才评价机制、人才选用机制、人才流动机制、分配激励机制、人才培训保障机制和人才管理机制,使人才开发选拔有标准,使用有依据,考核有尺度,培训有目标,努力有方向。着力培养吸收和利用好一批熟悉意识形态工作、懂经营、善管理的复合型人才,造就一定数量在省内外具有广泛影响的名编辑、名出版者、名经营管理者。以政治意识强、综合素质高、富有创新精神为标志的综合素质人才,肩负起承前启后、继往开来、开拓进取的历史重任。
3.积极引进紧缺急需高层次人才。到2007年前,制定并不断完善集团高级人才引进的相关制度,在规范的用人机制下,科学合理地引进高级专业技术人才和复合型人才,特岗特薪,增强对急需高层次人才的吸引力。2010年前,壮大集团人才队伍实力,加强集团的人才队伍建设。
4.按照“按需培训、注重质量、联系实际、改革创新”的原则对职工进行培训。配合出版行业职业资格考试,定期组织考前强化培训;及时对在岗人员进行岗位培训,争取在5年时间内持证上岗率达到100%;树立终身学习的观念,鼓励职工自学相关的业务知识;在集团范围内每年组织2~3次出版法律法规、专业知识、行业最新动态等方面的专家讲座;对集团新招聘人员安排岗前培训;用5年时间,力争使专业社社长、总编辑岗位的人员按新闻出版总署的要求轮训一遍,使该岗位持证上岗率达到100%。
5.提高各类人员的学历水平。①使中层干部中本科以上学历比例由现在的79%,到2008年提高到85%,2010年达到95%以上。②出版经营单位职工中研究生学历比例由现在的10%,到2008年提高至12%,2叭0年达到14%以上;本科以上学历比例由现在的82%,到2008年提高到85%,2010年达到88%以上。③管理部门职工中本科以上学历比例由现在的55%,到2008年提高至57%,2010年达到60%以上;大专以上学历比例由现在的84%,到
2008年提高至87%,2010年达到90%以上。使人才队伍的整体知识水平和能力素质有较大提高,在出版行业竞争日益激烈的市场环境中保持生存力,提高战斗力,增强竞争力。
6.各出版单位要在联系、组织和发展作者队伍方面大有作为。作者资源是出版资源中最重要的人力资源,作者创作的出版物的质量和数量,直接制约着出版产业的产出水平和效益水平。要着眼于自身的专业特色、经营方向和市场定位,联系组织起一批有实力、相对稳定的作者队伍,积极挖掘和扶植有潜力的新作者。通过对作者资源的拓展、资料库的建立和信息沟通,把握图书产品生产经营的主动权。到2010年,各出版单位要建立起完备的作者资料库和联系沟通作者的完备制度。
(五)产业开发拓展目标
在注重内涵式发展的同时,适时向相关产业发展,加大资本运营、项目开发的力度。整合省内图书、报刊出版资源,以核心层、紧密层、松散层的形式,形成门类较齐全的多媒体出版经营体系;探索文化发展多元化发展投资体制,对报业、广电等传媒的优良资产、优势项目可吸纳或参股;经营和管理好北京读者天地文化发展有限责任公司,打造利用全国出版市场资源的外向出版经营平台;在充分调研论证的前提下,对有良好经济效益市场前景的其他开发经营项目,通过合作、联合投资的方式,争取2010年前有一两个外延扩展项目取得实质性进展,逐步形成多元化的产业格局。
机制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