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广播影视事业建设投资不足。广播影视行业具有重装备、高投入的特点。但由于广播影视事业基本建设在计划投资部门没有专门项目,财政部门对广播影视的投入有限,广播影视基本建设投资严重不足。各级广电部门在基础设施建设、网络改造,数字化改造等方面普遍采取举债方式,还款压力比较大。
(4)城乡发展不平衡。由于甘肃省农村经济发展水平低,一些偏远地区的自然村至今听不到广播,看不到电视。全省广播电视人口综合覆盖率低于全国平均水平,有线电视入户率不高。
2.发展趋势
当前,我国广播影视已进入更多地依靠科技进步推动快速发展和更多地依靠统筹兼顾推动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新阶段。甘肃省广播影视业今后几年的发展趋势将突出表现在以下几方面:一是按照公共服务均等化的原则,通过进一步实施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农村广播电视无线覆盖工程、“西新工程”、农村电影放映工程、城市有线电视数字化工程,努力构建覆盖城乡的广播影视公共服务体系。二是大力推进广播影视数字化转换,这是当前乃至今后一个时期广播影视发展的重大任务。三是加强安全播出工作,构建确保政令畅通的安全播出保障体系。四是加强广播电视新兴产业的研发,在保持广告和网络创收持续增长的同时,加强内容产业的发展。四、几点建议
1.加快文化产业立法进程,解决执法难的问题。
2.进一步建立健全关于文化产业的市场准入政策、投融资政策、信贷税收政策。
3.建议国家和省上参照卫生、教育、文化等行业,每年安排一定比例和数量投资用于各级广播影视部门基础设施的建设,建立政府投入公益事业经费的稳定增长机制,确保投资额度随着经济总量的增加而相应增长。
注:本文数据来自《甘肃省广播电影电视统计资料(2006年)》
2006年甘肃省文化旅游业发展报告
◎甘肃省旅游局
甘肃省文化旅游资源概述
甘肃省文化旅游资源种类繁多、内容丰富、特色鲜明、分布广泛,历史遗产、经典文化、民族民俗文化和文化旅游资源的丰度在全国居于前列,历史建筑、文化遗产、地下文物的旅游开发利用价值较高。全省共有各类不可移动文物2万多处,各类馆藏文物42万余件,有国家一级文物3 240件。甘肃是文物大省、文化大省、旅游资源大省,莫高壁画、嘉峪雄关、魏晋砖画、武威天马,西夏古碑、麦积雕塑、无一不是顶尖级国宝,代表着一个特殊时代的艺术顶峰。在甘肃的旅游资源中,文化旅游资源占有重要地位。
1.“文化甘肃”凸显甘肃深厚的文化底蕴和历史积淀
(1)丝路文化。甘肃位于中国丝绸之路的黄金路段,是历史上东西方政治、经济、文化交流的大动脉,古代世界四大文明在这里交融荟萃,留下了丰厚的历史宝藏。今天,走进丝绸之路,可以重踏久远的驼铃古道,去追寻人类文明的印迹;步入艺术荟萃的梵宫佛刹,去欣赏精美绝伦的古代壁画和珍贵文物。丝绸之路被国家旅游局列为全国对外重点推介的九大旅游产品之一,被誉为“永不衰落的旅游产品”。
(2)黄河文化。在甘肃境内的黄河中上游流域,诞生了灿烂辉煌的大地湾、马家窑等彩陶文化和黄河农耕文明。游客沿着黄河甘肃段一路北上,可以欣赏黄河美景,领略到黄河的大河气度,饱览壮观景色,并体验黄河中上游地区独特的乡风民俗,探究中华民族文明之源。
(3)长城文化。甘肃境内的长城总计超过3000公里,沿线遗存遗址众多,保存较好。在河西走廊, “天下雄关”嘉峪关、 “长城第一墩”、阳关、玉门关、汉长城遗存等,都已成为游人凭吊历史的旅游名胜。
(4)始祖文化。甘肃是中华民族和华夏文化的发祥地之一,这里曾孕育了中国最古老的创世神话。三皇之首、人文始祖伏羲氏诞生在天水成纪水谷地,在此演绎八卦、教化众生,开创中华文明的肇启时代;黄帝诞生在天水轩辕谷;西王母降凡于泾川回中山;周、秦、唐王朝的先祖由此创业兴邦;天下李氏的根在陇西。
(5)红色革命文化。甘肃是革命圣地,革命文化遗存丰富。会宁红军会师纪念地、华池南梁苏维埃政府旧址、腊子口战役纪念地、红军西路军烈士陵园、哈达铺会议纪念地等,已成为进行红色革命教育的胜地。目前被列为各级文物保护的革命文物有300多处,各级博物馆收藏的革命文物近万件。甘肃被列入国家12个重点红色旅游区,两条线路被列入“30条红色旅游精品线”,8个景区被列入“百个红色旅游经典景区名录”。
2.“民俗甘肃”折射出甘肃丰富多彩的民族民俗文化
甘肃省民族众多,裕固、保安、东乡族是甘肃的独有民族。保留了传统民俗的汉族和少数民族,其民居、饮食和民俗工艺品独具特色,藏族、回族、裕固族、蒙古族、哈萨克族等民族风情各具魅力。部分少数民族集中聚居区及其民俗文化景观已成为旅游胜地。甘南是“香巴拉”之地,有拉卜楞寺等120多座神秘的藏传佛教寺院,甘南草原上保留了浓郁的藏族民俗文化;临夏穆斯林风情浓郁,每年都举办规模宏大的花儿盛会;在张掖马蹄寺景区可以体验裕固族特有的民俗风情;在阿克塞哈萨克族自治县,可参观极富民族特色的草原新城;肃北草原的蒙古族风情也具有一定的旅游吸引力。
3.“现代甘肃”歌舞艺术成为甘肃文化艺术的精品
依托丰富的文化旅游资源,甘肃创作了一大批具有国际影响力的文化、文学艺术精品。《读者》杂志已成为全国期刊界的一面旗帜,享誉世界的知名品牌;舞剧《大梦敦煌》入选国家第二届舞台艺术精品工程;经典舞剧《丝路花雨》、《敦煌韵》、《敦煌古乐》、《敦煌乐舞》等已形成敦煌舞这一驰名全国的舞台艺术品种;话剧、小说、诗歌、散文创作和敦煌学研究也产生了一批优秀作品。话剧《兰州老街》、《老柿子树》获全国文华奖;诗歌集《老乡诗集》和《娜夜诗选》获第三届鲁迅文学大奖;长篇小说《大漠祭》、《所谓作家》、《所谓教授》等在全国产生良好反响。
二、甘肃省文化旅游产业发展现状与体会
1.文化旅游发展势头强劲,各项指标增幅明显
2006年是全面实施“十一五”发展规划的开局之年。全省旅游系统围绕构建和谐社会这个大局,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认真落实全省旅游工作会议和全省旅游发展会议精神,加快旅游发展,取得了较好的成绩。2006年,全省接待旅游总人数为1604.43万人次,比上年同期增长29.73%。其中,入境旅游者30.3万人次;国内旅游人数1574.1万人次。全省旅游业总收入80.2亿元人民币,比上年同期增长28.2%。其中,外汇收入6292.62万美元;国内旅游收入为75.19亿元。各项指标均创历史最高水平。
2.文化旅游资源开发迅速,旅游与文化的结合更加紧密,推动了文化旅游产业的快速发展
2006%,甘肃省加快了文化旅游资源开发步伐,旅游产业和文化产业实现了共同繁荣。省内各地依托当地丰富的旅游资源,深入挖掘旅游文化内涵,建设了一批文化品位较高、旅游市场前景良好的旅游景区。如会宁、宕昌、迭部等县深度挖掘红色革命文化,加快红色旅游资源开发。其他各地都利用得天独厚的优势,积极发展特色文化旅游产业,挖掘本地旅游文化内涵,重点打造旅游文化品牌,开发了系列旅游文化产品,使游客在领略甘肃人文胜迹、山水风光的同时,也感受到甘肃文化旅游的独特魅力。
此外,甘肃旅游文化演出市场好戏连台,精品不断。地方特色旅游宣传类音乐有《月牙泉》、《美丽的甘南草原》、《欢迎您再来敦煌》、《崆峒崆峒》、《和谐崆峒》等;旅游歌舞演出有《敦煌乐舞》、《梦回拉卜楞》、《敦煌韵》、《裕固情》、嘉峪关《丝绸之路乐舞》、平凉《崆峒玄鹤》等。全省旅游演艺的“灯下亮工程”稳步发展,吸引了海内外广大旅游者,得到广泛好评。
3.文化旅游宣传力度加大, “精品旅游,多彩甘肃”的形象逐步树立
旅游具有承载文化、展示文化、传播文化的功能。2006年,甘肃旅游注重以文化旅游为主体,配合旅游市场的整体开发和推广,开展了大量工作。充分展示特色旅游文化,大办旅游文化节庆活动。如借助红军长征胜利70周年庆祝活动,以“红军从这里走过,三军在这里会师”为主题,邀请红军经过的11个省、市、区,在会宁县举办了“20066色旅游节暨全国红色旅游研讨会”,联合发表了《会宁宣言》;以“雄狮与巨龙共舞,丝路与长城同行”为主题,成功举办了“2006年中国甘肃(嘉峪关)国际舞狮舞龙旅游文化节”,吸引了日本、美国、韩国、新加坡等国家和香港、台湾地区的2000余名海外游客和3万名国内其他省份游客和社会公众观摩。省内各地举办了夏河拉卜楞正月大法会、郎木寺正月展佛节、崆峒武术文化旅游节、庆阳香包旅游艺术节、天水伏羲文化节、临夏松鸣岩花儿会、武威天马文化旅游节、甘南香巴拉旅游艺术节、玛曲格萨尔旅游文化节暨甘青川三省区赛马大会、张掖马蹄寺旅游观光节、兰州水车旅游节、敦煌飞天文化旅游节等重大旅游节庆活动。
全省以“精品旅游,多彩甘肃”统领对外旅游宣传促销工作,全方位展示我省丰富而独特的“丝路文化”、 “长城文化”、 “始祖文化”、 “黄河文化”、 “红色文化”、 “民俗文化”等旅游文化特色,为实现甘肃文化旅游产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4.经验与体会
文化是旅游的灵魂,旅游是文化的载体。通过文化旅游的整合开发,可以促进文化与旅游产业的共同繁荣。一是旅游业发展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通过挖掘旅游文化内涵,提升旅游产品附加价值,向文化旅游产业的深度发展;二是应以文化品牌促旅游发展。旅游资源开发利用的核心是文化创意。在分析地方特色文化旅游资源的基础上,确定文化旅游产业的开发方向,明确定位,围绕主题,组合文化旅游产品,不断丰富文化内涵,进行升级包装,本质在于对文化旅游资源进行发掘、概括、升华,以实现更深层次的旅游产业和文化产业的整合,形成特色文化旅游品牌,强化旅游吸引力。三是应重视文化对旅游影响的前瞻性研究。必须重视文化对旅游影响的前瞻性研究工作,重视做好文化成果在旅游实践中的应用推广。要在充分调查研究、深入分析论证、合理开发利用的基础上,制定旅游文化建设的目标,纳入经济社会发展计划并有序开发建设。四是应加大对旅游文化建设项目的投入。应重视引导社会资金投资旅游文化娱乐设施建设,采取“谁投资、谁受益”的原则,调动全社会办旅游、增加旅游文化建设投入的积极性。五是对旅游文化建设应实行必要的政策支持,努力创造有利于旅游文化精品开发、生成的良好环境,使优秀的积极奋发向上的文化产品引导旅游市场;加强文化旅游产业的政策法规建设,规范、指导、协调文化旅游产业发展。六是应加强文化活动与旅游宣传的结合,积极借助大型文化演出和展示活动之机,加强旅游宣传促销活动。 旅游文化是甘肃旅游业不可或缺的重要内容,也是甘肃旅游业保持特色、提高国际竞争力的关键所在。甘肃旅游业要取得又好又快的发展,就必须要高度重视文化旅游建设,深入挖掘旅游文化的内涵,营造旅游文化氛围。
三、甘肃文化旅游产业发展前景展望
2006年,省委、省政府召开了全省旅游发展会议,省政府出台了《关于进一步加快我省旅游业发展的意见》、《甘肃旅游条例》,对加快全省文化旅游产业的发展做了全面部署,文化旅游产业将进入一个全新的历史发展阶段,有望在“十一五”期间迈上一个新的台阶,成为甘肃经济的重要产业和文化传播的重要载体。甘肃省旅游发展实施的“四年倍增计划”,以文化促旅游,将成为实现又好又快发展的重要举措。预计到2010年,全省接待入境旅游者50万人次,年均增长12%,国内旅游者3000万人次,年均增长20%,全省旅游业总收入实现160亿元。
随着甘肃省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收入水平的提高,文化旅游业已进入快速发展期,文化产业和旅游产业的结合越来越紧密,二者相互融合,相得益彰,蕴藏着巨大的发展潜力。目前甘肃省居民每人年均出游仅0.5次,相当于全国平均水平的一半,发展空间巨大,为此,还须在以下三个方面进一步做好工作。
一是进一步加大政府宏观指导力度。在确立和部署文化旅游产业的发展战略时,应进一步研究确立全省性文化旅游品牌,各部门各地区共同打造品牌。要注重增加或丰富文化旅游的内容,突出文化特色和文化内涵,强化文化这一旅游的灵魂,推进文化旅游产业的持续、健康、快速发展。
二是主动地、自觉地加强文化活动与旅游宣传的结合,不断丰富旅游文化的表现形式。通过各种独具特色和喜闻乐见的载体,增强文化对游客和大众的吸引力。
三是探索建立特色文化旅游功能区。建立相对集中的文化旅游功能区,既是国际上成熟的发展经验,也是文化旅游业发展的客观需要。有数据表明,在国外成熟的演艺文化功能区,演出门票收入和因演出而带动的综合收入之比可以达到1:7甚至1:10,游客中观看文艺演出的比例达60%。甘肃省是文化资源大省,有不少精品剧目,应进一步加强组建专门为旅游服务的演艺节目,以形成文化旅游产业优势和规模优势。
四是加强文化旅游信息服务功能建设,促进文化产品进入旅游市场。通过建设文化旅游信息网络,加强文化旅游信息服务,促进更多的文化产品进入旅游市场,促进更多的游客参与文化旅游,甘肃文化旅游产业才会有一个更大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