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场生存法则第十九条:精彩看进攻,夺冠看防守。
在职场上,每个人都应该有目标,并且要为之锲而不舍。
在实现自己目标的时候肯定会遇到很多困难。因为别人也有目标,也要为这个目标奋斗。这势必会引起一连串的竞争。在这个过程中,肯定有人成功,有人失败。那么就出现一个问题:是不是为了在竞争中打败别人,就必须积极参与战争,使用各种阴谋诡计呢?
这是一个严肃的问题,许多职场中人就有这样的想法。在这方面,某些人挂在嘴边的一句话——最好的防守是进攻——就是证明。
其实,这样的想法不好,甚至是错误的。因为在职场上与人争斗只是生存的一部分,而对参与其中的人来说,每天都要绞尽脑汁,想计谋对付别人,未免太费脑筋。
的确,为了实现自己的目标,必须要清除路上的“绊脚石”,必须要处处小心,你不可以说错话、做错事,绝对不能让别人抓住你的尾巴。但这不是说,你必须使用各种阴谋诡计去伤害别人。
如果你有这样的想法,也这么做了,并且还在继续,那最好停下来。也许你会说,这不是自相矛盾吗?看起来是有点,但实际上根本不矛盾,不能我们为了实现自己的目标就处处打击别人。在古代,只有莽夫在带兵打仗的时候才一味的进攻,而不防守。这样的人吃败仗也是最多的。因为在进攻的时候,会将更多的破绽暴露给别人,别人只要抓住其中的一点,你就吃不了兜着走。
记住,在职场中竞争不是要伤害别人,把别人斗垮,而是要更好地保护自己,只有这样才能实现自己的目标。正所谓“精彩看进攻,夺冠看防守”,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第一,如果你一味进攻,肯定会击败很多人,但只要露出一点破绽,你就完了。
在职场上,把别人踩在脚下的确是一个快速升职的方法,但也有这么个定律——得到的和失去的成正比,所以把别人踩在脚下的同时你也要付出很高的代价。
也许有些人自认为自己聪明过人,设计的诡计天衣无缝,每次出手都能成功。的确有这样的人,使用五十次阴谋诡计,成功了五十次。
他们都会成功,最少现在是在某些人之上。但身为职场中人,一辈子都可能在职场中混,你爬得越高,对手就越强劲,为人处世、察言观色的能力也越强。如果你在一百次一千次地用诡计来打击对手成功后,遇到一个比你更厉害的角色,并露出了破绽,那你就完了。且不说这个人会让你“死”得如何难堪,但以前被你打垮的人肯定会蜂拥而上,彻底地把你吞掉。
第二,要想人不知,除非己莫为。
阴谋诡计是一把双刃剑,在攻击别人的同时,也会损伤自己。因为你用阴谋诡计害人后,肯定会留下痕迹。可能当局者迷,但旁观者不可能不清楚你做过的事情。就算你用阴谋诡计害人后,没有留下任何蛛丝马迹。但那些被你斗垮的人,肯定会和你过不去,四处诋毁你,抹黑你。所以,你在击败一个竞争对手后,你就会多出至少二百五十个敌人(“250定律”:每一位顾客身后,大体有250名亲朋好友),你的形象也会受到破坏。
形象从心理学的角度来看,就是人们通过视觉、听觉、触觉、味觉等各种感觉器官在大脑中形成的关于某种事物的整体印象,简言之是知觉,即各种感觉的再现。有一点非常重要:形象不是事物本身,而是人们对事物的感知,不同的人对同一事物的感知不会完全相同,因而其正确性受到人的意识和认知过程的影响。由于意识具有主观能动性,因此事物在人们头脑中形成的不同形象会对人的行为产生不同的影响。
人的主观能动性是一个非常有意思的东西,总喜欢联想。打个比方说,你穿着一件很干净的衣服,由于挤公交车弄脏了,别人会觉得那可能是不小心碰上的。回家后你没有洗,第二天挤公交车又弄脏了,别人还是觉得大概哪里蹭到了。回家后你还是没有洗,第三天、第四天……长久下去,那么你的衣服就会变得很脏很脏,此时人的主观能动性就会认为你是一个很脏的人。
职场就像公交车,每个挤上去的人,衣服都会弄脏。因为即使是圣人也会有做错事的时候(孔子不是有失之子羽之说吗),形象自然带有污点。一点点污点不可怕,人的主观能动性会原谅你。但如果一大堆人出来诋毁你,抹黑你,那么你的整个形象都会被染黑。此时人的主观能动性就会告诉主人你是如何如何的坏。到那时,你会发觉自己很孤独,你在职场上再没有朋友。
团队协作在职场上非常重要,你踩着别人爬上去后最需要的是领导力,如果人的主观能动性告诉你的下属,你是一个不可效忠的人,那么你就是一个光杆司令了,而光杆司令是成不了气候的。可见保护好自己的形象十分重要。
第三,路多了才好走。
在职场上,有的人经常使用诡计,但很可能并非心甘情愿,而是受幕后的人指使。这个幕后的人很可能就是这些人的上司。
不要以为自己为上司排忧解难了,以后的日子就会好过。可以这样说,你帮上司多办一件“坏”事,你被裁掉的可能性就加大一点。因为每个人都不想让别人知道自己太多的隐私,更不想别人拿这些隐私要挟自己。而当你的价值耗尽,或者你本身有危险时,上司一定会把你丢掉。
俗话说“山不转水转”。当你被上司丢掉后,那些你帮上司整垮的人肯定会痛打“落水狗”,你将十分难过。
看到这里,你也许会问:“我是上司的亲信,我该怎么办呢?”好办。上司让你做的事情如果是“好”事,那你就要竭力完成;如果是“坏”事,那你就要想办法推掉,比如用诡计整人。如果上司非让你做不可,可以选择辞职。
做“好”事,道路越走越宽,做“坏”事只会走上绝路。无论什么时候,路多了总比路少了要好走得多。
一般的聪明人总会在做事情的时候给自已留一条后路。但是,作为上司的亲信,也就是潜伏者,应该是聪明人中的聪明人,任何时候都会给自己留下两条后路,这样才不至于让自己陷入被动,才会有更多的生路和出路。
在做人做事的时候,懂得给自己留一条后路的是一般聪明人,懂得给自己留两条后路的才是人精,才能够称其为潜伏者。
当然,我们这里所说的“两条退路”只是一个概数,就是说做任何事情的时候都要尽可能多地想到即将发生的状况,再相应地想出应对措施,这样才不会让自己到时候无路可走,或者只有一条路可走,而因此陷入困境。
要想成为一个优秀的潜伏者,就要具备这样的思维方式,总是能比一般人想到得更多,更周全,总是会让自己有不止一条路可以走。
第四,表面上装傻,暗地里获利。
和竞争对手斗争只是职场生涯的一小部分,那绝大部分时间该怎么度过呢?那就是表面上装傻。装傻重点在一个“装”字。这里的“装”,意思是伪装。装聋作哑,痴痴呆呆,而内心里却特别清醒。有时候,为了生存,人要学会装傻。虽然表面上看来是吃亏的,但实际上却是在获利,而且是无形中的“大利”。这种“利”也许不会显山不会露水,但没有它,就有可能让你的生存能力大打折扣。
真傻的人不会去装傻,装傻的人并不会是真傻,有时候装傻反而比聪明更高明,装傻更容易避开冲突、矛盾,更利于轻松地应对复杂的问题,更能缓和人际关系,更能机智地避免犯错。《潜伏在办公室》这本书中是这样说的:一个傻瓜知道什么时候该听见,什么时候不该听见;一个傻瓜知道什么时候该做事,什么时候该放弃;一个傻瓜是不知道公司里的派系争斗的,但他总能避过各种打击;一个傻瓜是不会随便站队的,但很奇怪,所有的上司都对他很好;一个傻瓜在职场上并没有很多知心朋友,可是所有同事都和他不错,在出问题的时候都会替他说话;一个傻瓜并不介意做多少活,他有时候会帮你做事情,但很可能做不好,不过当事情很重要时,他总能超额完成;一个傻瓜是不会去跟别人斗的,在别人眼里,傻瓜也没有斗的价值,所以他是职场上的安全岛;当所有的势力争夺不下时,傻瓜总是各方利益博弈的均衡点,所以他是升职最快的;所有基层的同事都觉得傻瓜很单纯,而只有最大的几位BOSS知道,傻瓜其实有很深的城府。这样的傻瓜,是职场上最容易成功的。
装傻是在职场中生存的一种手段,其实际目的是在暗中策划等待时机,如司马懿假病夺兵权。
三国时期,魏国的魏明帝去世,继位的曹芳年仅八岁,朝政由太尉司马懿和大将军曹爽共同执掌,曹爽是宗亲贵胄,飞扬跋扈,怎能让异姓的司马氏分享权力,他用明升暗降的手段剥夺了司马懿的兵权。
司马懿立过赫赫战功,如今却大权旁落,心中十分怨恨,但他看到曹爽现在势力强大,一时恐怕斗他不过。于是,司马懿称病不再上朝,曹爽当然十分高兴。他心里也明白,司马懿是他当权的惟一潜在对手。一次,他派亲信李胜去司马家探听虚实。
其实,司马懿早就看破曹爽的心事,因此早有准备,李胜被引到司马懿的卧室,只见司马懿病容满面,头发散乱,躺在床上,由两名侍女服侍。李胜说:“好久没来拜望,不知您病得这么严重。现在我被命为荆州刺史,特来向您辞行。”司马懿假装听错了,说道:“并州是近境要地,一定要抓好防务。”李胜忙说:“是荆州,不是并州。”司马懿还是装作听不明白。这时,两个侍女给他喂药,他吞得很艰难,汤水还从口中流出。他装作有气无力地说:“我已命在旦夕,我死之后,请你转告大将军,一定要多多照顾我的孩子们。”
李胜回去向曹爽作了汇报,曹爽喜不自胜,说道:“只要这老头一死,我就没有什么好担心的了。”
过了不久,公元249年2月15日,天子曹芳要去济阳城北扫墓,祭祀祖先。曹爽带着他的三个兄弟和亲信等护驾出行。
司马懿听到这个消息,认为时机已到。马上调集家将,召集过去的老部下,迅速占据了曹氏兵营,然后进宫威逼太后,历数曹爽罪过,要求废黜这个奸贼。太后无奈,只得同意,司马懿又派人占据了武库。
等到曹爽闻讯回城,大势已去。司马懿以篡逆的罪名,诛杀了曹爽一家,终于独揽大权,曹魏政权实际上已是有名无实。
武侠作家金庸曾经说过,我年迈耳背,该听见的话就能听见,不该听见的话就听不见。所以说,装傻不是真傻而是大智慧,而那些常常自以为聪明的人,往往是最笨的。
装傻作为一种职场权术,意指在形势不利的情况下,表面上装疯卖傻,碌碌无为,以掩盖内心的政治抱负,避免政敌对自己的警觉。在工作中,特别是在与领导和竞争对手交往时,不要炫耀自己的聪明才智,不要反驳对方所说的话,适当的“装点傻”,表现出勤学好问、虚心请教的样子,才不会触犯领导,才不会引起同事的嫉妒陷害。而当机会终于出现,你一定要出手,而且要全力以赴,压上自己的所有。
你要记住:每个人的人生都很漫长,但绝大部分都是在无聊的事情里度过的,你一生可能要做成千上万个抉择,而能够改变你人生的抉择却只有那么几个。
张先生是某宣传部门的宣传干事,自从企业调过来之后,把企业中的一套带到了机关,处处表现积极,来了任务主动请缨,工作很认真,报社熟人也多,一个月在报刊上发表各类体裁文章10多篇,他本想把自己所有的聪明才智贡献出来,可让同事看来那是傲慢,目中无人,他虽是新人,但也是大家潜在的竞争对手,所以背后都说他坏话,上级来考察后备干部,没有一个人投他的票。有人告诉他不要“锋芒必露”,他才开始装起“傻”来,主动和老同志交流请教,慢慢的和大家打成一片。今年初,新来的宣传部长听说张先生很能干,便来找张先生谈工作,话中谈到写作中的“通讯”和“纪实”两种体裁,部长把这两个概念说反了,然而张先生牢记以前的教训,并没有告诉新来的部长。后来新部长知道自己说错了,难为情地看着张先生,心想“这家伙在偷笑我,看我笑话”,不能提拔重用。如今,宣传部长换了两任,被称为“一支笔”的张先生还是一个宣传干事。
总之,太聪明的人,常常会成为众人关注的焦点,懂得装傻的人才能适时藏风。装傻不是目的,装傻的目的就是麻痹别人,也可以保护自己。但职场上的“装傻”一定要“傻”得恰到好处,如果火候把握不准,反而会弄巧成拙,那实在就是得不偿失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