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逻辑思考方法的研究,关系到亿万人智力资源的开发,无疑是一项具有重大现实意义和历史意义的事业。我国当前正迈入深化改革、扩大开放的新阶段,迫切需要一大批勇于创新、善于创新的开拓型人才。非逻辑思考方法的研究,作为智力开发与人才培养的一项基础性工作,理应得到高度重视和大力加强。
五、加强非逻辑思考方法的学习
一个人从小学到大学的十几年时间里,学习了大量的课程,做了大量的习题,经历了上千次的考查和考试,应该说,受到的思维训练是相当多的。但人们往往会忽略这样一个事实:学生在学校里思考的问题一般都是封闭型的,运用的思考方法主要是逻辑思考方法。而进入社会以后,在实际工作中碰到的问题却普遍都是开放型的,思考和解决它们,除了运用逻辑思考方法以外,还需要运用非逻辑思考方法。为了谈得充分一点,我们将所谓“封闭型问题”和“开放型问题”作一番比较。
封闭型问题的特点是:
(1)有已知的确定的答案。
(2)问题的答案一般只有一个。
(3)教材和教师提供了思考问题所必需的信息。
(4)教材和教师提供的信息都是真实的、正确的,而且是经过提炼、整理的。
(5)一般都有确定的思考程序和步骤。
(6)一般都有比较充裕的时间可以从容地思考。
开放型问题的特点是:
(1)没有已知的确定的答案。
(2)问题的答案一般都不是惟一的,答案可能有几个,甚至有很多个。
(3)一般都缺乏思考问题所必需的信息,有时甚至会根本不知道该去哪儿寻找和收集必需的信息。
(4)有时好不容易才获得一些有关材料,却又往往支离破碎、真假混杂,还得再对它们逐一加以鉴别、整理和提炼。
(5)没有确定思考程序和步骤,有时连该从哪儿开始思考都不知道。
(6)常常需要对问题迅速、乃至立即作出回答,根本没时间从容思考。
学生长期习惯于在教材和教师的引导、布置下被动地思考封闭型问题,而不习惯于主动、独立地思考问题,尤其不习惯于主动、独立地思考开放型问题,这样就不免会造成以下这样一些弊端:
(1)即使是学习成绩比较好的学生,也大都主要是逻辑思考能力比较强;能高效率地思考和解决自己所熟悉的有现成的知识和方法可以套用的常规性问题;比较善于看出事物和问题的缺点、毛病;比较善于议论、批评。但却不善于思考和解决自己所不熟悉的没有现成的知识和方法可以套用的非常规性问题;不善于提出克服缺点、毛病的办法;不善于提出解决问题的建设性意见。
(2)即使是学习成绩比较好的学生,不仅他们的创新精神和运用形象想象与形象联想等非逻辑思考方法的创新思考能力可能会不强,而且他们本来具有的某些创新素质还会由于缺乏应有的锻炼而日趋萎缩。美国有一个叫谢尔登的学者曾这样说过:“大部分年轻人是很有创造才华的,但是这种才华由于缺乏必要的培养、训练,往往在青春时期就开始衰退。不能发挥作用的东西必将衰退,无论是肌肉,还是大脑都如此。这是一条规律。”
(3)即使是学习成绩比较好的学生,离开学校到了社会上,也往往只是在被动思考常规性问题、封闭型问题方面较为出色,而在主动思考创新问题、开放型问题方面则会显得差劲。在许多工作中甚至还会出现这样的现象:在学校学习成绩好的学生反倒不如在学校学习成绩差的学生。因为后者可能更富有创新精神和创新才能,更能在工作中作出出色的成绩。社会需要的人才是多方面的,人的聪明才智也是多方面的。在学校学习和考试的成绩好(考试成绩好还不一定学习成绩就真正好),只能反映一个人的某些方面的聪明才智。应当纠正把逻辑思考能力较差、而非逻辑思考能力颇强的人排斥于“优秀人才”之外的片面看法。
近几十年来,不少发达国家针对学校教育的上述不足和缺陷,在校内和校外采取了许多补救的措施。相比之下,日本可算做得最好的,可是日本公众对此仍感到不能适应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而颇有怨言和责难。日本的一家大刊物《日经商业》1987年在对一些单位领导人和人事工作主管人进行的调查中问道:“您认为目前大学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是什么?”在被调查的人当中,有56%的人回答说:“培养创造性不够。”
我们国家的教育事业有我们自己的长处和优势,但在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方面,同日本和欧美的许多国家比较起来,则似乎做得更差一些。这里我们来引几段长期在西方国家工作和生活的华裔学者的有关谈话。
著名的美籍华人杨振宁博士近20年来曾多次就我国教育方面的问题发表过意见。有一次他谈到:“中国现在的教育方法,同我在西南联大时仍是一样的。要求学生样样学,而且教得很多很细。这种方法教出来的学生到美国去考试时一比较,马上就能让美国学生输得一塌糊涂。但是这种方法的最大弊病在于:它把一个年轻人维持在小孩子的状态。教师要他怎么学,他就怎么学。……太使一个人受拘束。”
在另一次谈话中,他还说过:“中国的学生知识丰富,善于考试,但却不善于想象、发挥和创造。”
另一位美籍华人美国柏克莱加州大学校长田长霖也发表过类似的谈话。他说:“可以坦白地讲,中国的留学生到美国来,考试的成绩常常会使我们感到惊异:他们怎么这么厉害!可是到了真正做研究的时候,他们就不一定行了。因为缺乏独立思考能力的训练。考学位的初试是书本知识的笔试,他们有本领,这主要靠记忆,到写学位论文时就会发现,他们并不像最初想象的那么厉害。这不能怪他们,他们都是真正的佼佼者,主要是小学、初中、高中、大学的训练,都是以背书为主,而不是以思考为主,也不以动手为主。”
还有一位美籍华人,美国耶鲁大学教授蒲慕明说得更为简单明了:“美国的教育方法有不少缺点,但有一点我觉得值得借鉴,那就是处处鼓励学生创新。”
关于我国留学生情况的不少调查材料都谈到,我国留学生的考试成绩并不弱于美国学生,而创造性则普遍都比较差。我国教育界已有一些人士提出,我们的一般学校,是否也可以考虑像体育、艺术院校那样重视学生能力的培养,是否可以把培养学生的能力,包括他们的创新思考能力和创新实践能力,也放在和传授知识同等重要、甚至更加重要的地位,并以此作为深入开展教学改革的突破口。加强非逻辑思考方法的教和学,是积极锻炼提高学生创新思考能力不可缺少的重要一环。
非逻辑思考方法在教和学上都有一定的困难。就教的一方来说,不可能提供可操作性很强的思考程序和步骤。只能通过一些典型事例作一些分析阐释,提出一些指导原则和注意事项。就学的一方来说,不免会感到不易把握,更难以做到立竿见影。思考方法这样的知识,是不可能像牙膏制造法那样照搬照用和检验效果的。但人们这方面的实践经验已有力地表明,对于创新思考方法的学习,只要思想上真正引起了重视,能持之以恒地坚持结合工作与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加以体会、运用,总是会取得相应的效果的。由于其效果的大小与快慢,同一个人的多方面条件相联系,因而有的人会感到作用很大,有的人又会觉得作用不大;有的人学了很快就能用上,有的人则可能要经过一段较长的时间才会逐渐体会到它的作用。
不同的人所具有的各种智力因素是互有差异的,每个人都应当发挥和发扬自己的智力优势。人们早就发现,有的人长于严密推理,有的人长于开拓创新,自然理应分别用其所长,避其所短。但同时也应当看到,长期偏用某一类思考方法,犹如长期偏用某一只眼或某一只耳朵一样,那毕竟会不利于思维功能的全面发挥与发展,毕竟是一种不正常的跛足现象。我们应当在创新思考中让两个车轮都转起来,力求既善于运用逻辑思考方法,能周密思考,有冷静的头脑和科学的求实精神;又善于运用非逻辑思考方法,能积极开拓,有广阔的视野和勇敢的探索精神。这正是我国当今的一切优秀人才都应当具有的一种基本的素质、特征与优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