藏王墓住于山南琼结县琼果区,距泽当镇8公里。从泽当出发,沿往琼结去的公路南行,在雅砻河对岸,有一座叫协扎的山梁,是与青朴、扎耶巴齐名的修行地。传说聂赤赞普就是在协扎附近被牧人发现,并拥立为第一代藏王的。
协扎南边,与昌珠寺隔雅砻河相望的地方称为赞塘,赞塘多古寺和塔,有赞塘寺、热迥巴寺、唐波且寺等。过赞塘寺不远公路边就是一座大白塔,据说是赤松德赞时为供奉一尊从印度带回的佛像而建的。白塔附近,是雅砻河和琼结河汇流处,公路从此沿琼结河向南行。快到琼结县城时,可以看见公路东边的藏王墓。
琼结县位于雅砻河的支流琼结河畔,这里是藏族的发祥地。来到琼结,由不得你不相信“人杰地灵”。这里的地面开阔,气候宜人,土地肥美,山川秀丽,自然条件很好。琼结的风光美,放眼望去,满目油绿的田野铺陈到远方。琼结又出美人,这在西藏都是出了名的。当年汤东结布就是在这里招募了七个美丽的女孩子,组成最早的藏剧团演出,从而募集到资金修筑桥梁。琼结还出贤人,五世达赖喇嘛出生在这里。这里更是藏王松赞干布的老家,自从定都拉萨之后,这里作为吐蕃王朝的兴基立业之地受到高度的重视。也许是怀着“落叶归根”之情吧,松赞干布把陵墓选择在这里,其后不少的藏王都葬于此。
藏王墓在琼结县城附近的一片河谷地带上,是西藏保存下来的最大规模的王陵。陵墓主人生活于公元7—9世纪,他们是吐蕃王朝的赞普、王子、后妃等。
来到藏王墓,我们应该大致了解一下藏王的世袭情况。前面在介绍雍布拉康时说过,第一代赞普(也就是藏王),叫聂赤赞普,传说牧人在协扎附近发现他的时间是公元前126年。严格地说起来,从第一代到第31代赞普,都是部落的首领,直到松赞干布即位,即公元630年,并在此后统一吐蕃,赞普才成为名副其实的藏王。松赞干布是第32代赞普,他之后还有9位赞普。到第41代赞普朗达玛时,因下令灭佛,封闭和拆毁寺院,强迫僧人还俗,引起内乱,朗达玛被佛教徒暗杀。那是公元846年。又过了30多年,到877年,吐蕃王朝灭亡。
藏王墓群背靠木惹山,前临雅砻河。背山面水,说明吐蕃当时已很注重“风水”了。整个陵墓群面积约一万平方米,各墓封土高大,高出地表约10米左右,远望似一座座起伏的小山。
藏王墓究竟共有多少座?众说不一。由于长年水土流失及流沙的堆积,位于山坡的几座陵墓已与丘陵相混,不易辨认。在木惹山上下,现在尚可辨认出的藏王陵墓共有9个,占地方圆达3公里。每个陵的形状是一个方形的平顶垒石夯土高丘,还保存了中原地区早期封土“方上”的形式。与《通典》中所记载的“其墓正方,垒石为之,状若平头屋”的描写相同。由于1000多年来长期受到自然风雨的侵蚀,现存陵墓有的已成了圆形平顶,大小不尽相同,排列也不规则。
最著名的当然是松赞干布墓。松赞干布(亦称弃宗弄赞)是一个很有作为的领袖,自公元630年即位,到650年去世,正是内地的唐朝时期。松赞干布先后统一了西藏地区各部,定都拉萨。采取了一系列发展生产的措施,创制文字,立法律,定官制和军制,建成了吐蕃奴隶制政权。为了接受中原地区的先进文化,松赞干布于公元641年与唐文成公主联姻,派遣贵族子弟到长安去求学,邀请汉人掌管其表疏(即公文书信等),派人学习中原地区的先进生产技术等等,促进了汉藏地区的经济、文化交流。公元649年,唐王朝封他为驸马都尉。松赞干布在促进藏族地区的社会经济和文化的发展,加强汉藏两族人民的友好关系等方面作出了重要的贡献。
松赞干布陵就在琼结河边,斜对面是宗山(青瓦达孜山)宫殿遗址。陵墓是一座耸峙的土山,外形呈四方,由土、木、草、扁石等作为封土,一层层夯实。墓志上说:内分九格,主室为佛殿,中央立珊瑚长明灯,四角殿堂储珍宝。墓壁以方石砌成,其外筑厚土墙,墓门西向,墓外复以碎石,形成土丘,每边宽百步,高六丈余。所描述的情况与现在相差不多。
整个墓高13.4米,旁边建有一座古庙,内供松赞干布、文成公主、尺尊公主、噶东赞大臣和藏文创造人吐弥桑布札等人的塑像。由于年代久远,原有建筑已残毁,现在的庙是近年修复的,参观朝拜的人络绎不绝,香火鼎盛。
吐蕃历史上另外一位有名的赞普赤德松赞的墓就在松赞干布墓附近。赤德松赞为吐蕃王朝后期的第39代赞普,自公元798—815年在位,是藏王中一位能干的人物。墓东侧坡地上矗立着赤德松赞墓碑,是西藏保存最为完整的石碑,其艺术价值较拉萨大昭寺前的“唐蕃会盟碑”更为突出。
墓碑通高7.18米,由碑盖、碑身、碑座三部分组成。碑盖作四注式坡面顶,边缘向上微翘,四周边有流云升起的图案。碑盖底部四角浮雕出上身赤裸、彩带飘扬、姿态优美的4个飞天。碑身高5.6米,平面作长方形,上小下大,有明显的收分,轮廓优美而富有稳定感。碑身的正面上端刻日、月,其下即为横排的古藏文59行。内容主要记述了赤德松赞一生的业绩,称颂他“深谋远虑,命令严峻。国势垣赫,遍具福德,盛于往昔是尽人皆知。四方大小诸王,亦被臣服”。碑身两侧浮雕两条升龙图案,飞舞升腾于云气之中。碑身之下为石刻龟座,雕刻亦极精美。整个石碑不仅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而且也是一件极为精美的雕刻艺术品,不仅在西藏,就是在全国的唐代石碑中也是罕见的珍品。现在已经新修碑亭保护这块碑。
距离这里不远,还有一块相似的石碑。碑顶刻重珠,碑盖下有承柱,也刻有流云、飞天和云龙纹。可惜碑文已风化脱落,碑顶碑身也残损甚多。相传这也是赤德松赞的墓碑,但其价值较前碑逊色远了。
木惹山的半山脚下,有一规模甚大的土石高台,据《历史明鉴》等藏文史籍记载,这里应是都松芒布结的陵墓。都松芒布结也叫赤都松,是第35代赞普。地面建筑除了高大封土之外,最有价值的要算是陵前的一对石狮。石狮高1.55米,座子为长方形,长1.2米、宽0.76米。石狮面向陵丘坐立,挺胸昂首,形象雄健生动。鬃毛成列垂于脑后,头顶平整无鬃,一看而知是早期的风格。整个石狮的雕刻技法简练,线条流畅圆润,在全国唐代石雕中也属上乘,在西藏更是难得。可惜一狮已残,一狮除左腿断外,还较完整。石狮默默守候在这里,看尽了王朝兴衰和人间沧桑。
除了以上三陵能比较可靠地认出墓主人之外,这一陵区的其他墓主,据《西藏王统记》等历史文献记载,还有芒松芒赞(第34代赞普)、姜擦拉木、赤德祖赞(第36代赞普)、赤松德赞(第37代赞普)、牟茹、牟尼(第38代赞普)等。其中姜擦拉木和牟茹因是王子还未正式即位,所以封土的规模较小。陵墓分作东西两行自北而南,基本上按藏王世系排列。西侧的一行是松赞干布、芒松芒赞、都松芒布结、赤松德赞、赤德祖赞;东侧的一行是赤德松赞、牟茹、牟尼和姜擦拉木。
吐蕃王朝在中国历史上曾经显赫一时,历代藏王曾经聚集了大量的财富,建筑了雄伟的宫殿、寺庙和宏大的陵墓。而今地面建筑大多已不存在,但是根据历史文献记载,每个藏王陵墓中也都殉葬了大量的珍贵文物和金银珠宝。值得庆幸的是,这些藏王陵大都未被盗掘过。它们是将来研究吐蕃历史文化的珍贵实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