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4001500000032

第32章 动词篇(4)

《后汉书》中说类词大量连用、结构多样,这与当时的语言背景密切相关。中古时期是汉语发展的一个重要阶段,在词汇方面表现为复音词的迅速发展,《后汉书》中大量说类词的连用形式,正是这一时期复音化趋势的体现。

(二)“说”的功能拓展

《后汉书》中“说”共328见,较之先秦,“说”的用法有了明显的发展。首先,在语义上,上古时期“说”用例少见的“叙说、说话”义,在《后汉书》中用例较多,以带宾语为绝大多数,宾语是所叙说的内容,且直接作为“说”的受事宾语,不以直接引语的方式出现,如《东夷列传》:“又说海中有女国,无男人。”《列女传》:“说所不当道,观所不当视。”也可单用,不带宾语,如《虞傅盖臧列传》:“我百战百胜,决之于心,卿勿妄说,且污我刀。”“说”的前面有时还可加上状语修饰,如上例中的“妄说”,另如《独行列传》“问忳所由得马,忳具说其状,并及绣被”中的“具说”。可见“说”的这种用法已基本与现代汉语相同。

其次,“说”与说类词的组合使用常见,如“说言、说云、说曰”等,其后常接所说的原话,即直接引语,如《冯岑贾列传》:“召见彭,彭因进说曰:‘今赤眉入关,更始危殆,……今复遭遇,愿出身自效。’”在这种组合形式中,“说”和说类词结合的较为紧密,二者之间通常是不能插入其它任何成分的。

同时表示“叙说、说话”义的“说、道”都已见于先秦,且“道”的产生要早于“说”,在先秦的用例也大大多于“说”。而《后汉书》中“道”的这种用法却并不多见,较之先秦基本上没什么发展,远没有“说”用例之多,使用之广。我们从《后汉书》的语言实际,结合“说、道”从先秦以来发展情况的对比,也可以明确感受到“说”的用法正大为扩展。

小结:因为说类词本身的纷繁复杂,我们对《后汉书》中“说”语义场的研究,只是选取了说类词中的上位词作为考察对象,包括“言、语、云、曰、谓、说、道”7个。这些词在使用时区别已经不大,基本上处于混用状态,虽然“曰、言”在数量上遥遥领先,但从用法功能上看,“说”仍是最受瞩目的。总体上,突出的表现为各说类词的相互组合连用,及“说”自身的发展。

5.名(Name)

“名”位于《百词表》第100位。“名”既可以作动词表示“命名、叫作”,也可以作名词表示“名称”,对该词的归属尚有不同看法。考虑到学者们在进行亲属语言比较时,一般都是拿汉语“名”的动词义即“叫作”和其它语言进行比较,我们也将其纳入动词性语义场来进行研究。《后汉书》中与“名”有关的词有:名、命、谓、称、号、曰。

名:《说文·口部》:“名,自命也,从口、夕;夕者,冥也,冥不相见,故以口自名。”这里许慎是将“名”作为动词释义的,当然“名”不仅局限于“以口自名”,而可泛指命名。《春秋繁露·深察名号》:“鸣而命施谓之名,名之为言鸣与命也。”《后汉书》中“名”大多用为名词,当表示“命名、叫作”义时,常见于“名之曰/名之为/名之+具体称谓”的格式,而“名”单用的例子则较少。各举一例:

(1) 有遗腹子,玄以其手文似己,名之曰小同。(《张曹郑列传》)

(2) 常用十月祭天,昼夜饮酒歌舞,名之为“舞天”。(《东夷列传》)

(3) 乃啮指而吞之,含血言曰:“妻若生子,名之‘吴生’,言我临死吞指为誓,属儿以报吴君。”(《吴延史卢赵列传》)

(4) 傕因欲妻之,固不听,而终不自名。(《皇后纪》)

命:《广雅·释诂》“命,名也”王念孙疏证:“名、命,古亦同声同义。”《诗·周颂·赍》“时周之命”马瑞辰传笺通释:“古音命与名近,通用。”“名”与“命”上古音双声叠韵,同为明母耕部。文献和注中“名、命”相通的例子很多,如李富孙《春秋左传异文释》卷一:“桓二年传:命之曰仇。汉五行志命引作名。”“闵二年传:遂以命之。鲁世家作名。昭元年传:余命而子曰虞。地理志作名。”《庄子·人间世》“命之曰菑人”成玄英疏:“命,名也。”《后汉书》中“命”表示“命名、叫作”义,多见“以……命之”的形式,如《律历志》:“以甲子命之,二十而复其初,是以二十蔀为纪。”也有省略具体所命称谓的用法,如《律历志》:“求后月朔,加大余二十九,小余四百九十九,小余满蔀月得一,上加大余,命之如前。”

谓:《说文·言部》:“谓,报也。”桂馥义证引《洪武正韵》:“非与之言而称其人亦曰谓,指事而言亦曰谓,称其言亦曰谓。”《后汉书》中“谓”多表示“对人说”义,属于“说”语义场的用法;当表示“叫作”时,往往接双宾语,见于“谓之+具体称谓”的形式,可以称人也可以指事,如《王充王符仲长统列传》:“统性俶傥,敢直言,不矜小节,默语无常,时人或谓之狂生。”《朱乐何列传》:“故率性而行谓之道,得其天性谓之德。”而直接接具体称谓的例子较为少见,如《袁张韩周列传》:“袁公窦氏之间,乃情帝室,引义雅正,可谓王臣之烈”。

称:《集韵·证韵》:“称,谓也。”《史通·曲笔》“国自称为我长”浦起龙通释:“称,一作谓。”《后汉书》中“称”多表示“称述、呼唤”,在本语义场中的用法多见于“自称”,如《孝明八王列传》:“及献帝初,义兵起,宠率众屯阳夏,自称辅汉大将军。”此时同于“谓”称人时的用法。《礼记·曲礼下》“自称曰寡人”陆德明释文:“自谓,一本作自称。”也可见于“称为”,如《宦者列传》:“延字伯行,北海人,后为京兆尹,有理名,世称为长者。”

号:《玉篇·号部》:“号,号令也。”“号”表示“叫作”义的引申方式同“命”,都是由“发号、号令”以使知其意的特征出发而引申来的。《后汉书》中“号”表示“叫作”多见于“号为、号曰”的形式,如《方术列传》:“后临郡,未到,先遣吏修门人之礼,又欲擢扶子弟,固不肯,当时人因号为北郭先生。”《周黄徐姜申屠列传》:“年四十八终,天下号曰‘征君’。”

曰:早在甲骨文中,某些刻辞中的“曰”就可以理解为“谓、叫作”的意思。《后汉书》中也有这种用法,除和语义场其它成员连用而见于“名之曰、号曰”外,“曰”还可单用,可以用以称人,如《光武帝纪》:“十九年春正月庚子,追遵孝宣皇帝曰中宗。”也可用于指事,如《律历志》:“阳生阴曰下生,阴生阳曰上生。”

以上几个词,都可以表示“命名、叫作”,在使用频率上看不出有多大的不同。从语义的具体指称上看,“名、称、号”多关乎人名,而“命、谓、曰”则多关乎物名,由此我们很容易理解“名、称、号”用为名词时也表示人的名号了。从功能用法的角度来看,首先,关于具体所命称谓的位置,“命”别具一格,用介词“以”引出而置于“命”的前面,而“名、谓、称、号、曰”则直接置于其后;其次,从所带宾语的情况来看,“名、谓”多接双宾语,且多用“之”指代被命名的人或事,而“命、称、号、曰”通常只带1个宾语,其中“命”的宾语为用“之”指代的被命名的人或事,“称、号、曰”的宾语则是具体所命的称谓,这里“号”需要接“为”或“曰”,“称、曰”则可直接跟具体称谓。

小结:对“名”语义场的研究,我们暂将其纳入动词性义场。《后汉书》中“名、命、谓、称、号、曰”均可表示“命名、叫作”,值得注意的是,“命名、叫作”义均不是这些成员在《后汉书》中的常用义,有的成员还跨越两个语义场,如“谓、称、曰”兼属“说”语义场。这些动词在后世的语义及其使用发生了变化,现代汉语中表“命名、叫作”义常用“叫”。

(第三节)行走起居

1.游(Swim)

“游”位于《百词表》第63位。金理新先生曾在《汉藏基础词辨正》(2007:3)中指出,“游泳”是可以从核心词范畴剔除的,由于受地理位置、气候等条件的限制,很多民族都不具备游泳的先决条件,有的语言甚至都没有表示“游泳”意义的词语,即使有也并非专称词,因此作为核心词,汉藏语系中“游”并不典型。龙丹在《魏晋核心词研究》(2008:234)中表示认同。对此,我们有着不同的看法。

首先,金先生似乎把《百词表》中的“swim”对应为了“游泳”,实际上“swim”在英语中表示“通过四肢、鳍或尾巴在水中运动”,是可以既用于人也用于动物的,如He

can swim two kilometer(他能游两公里),Never offer to teach fish to

swim(勿班门弄斧)。而汉语中“游泳”只适用于行为的发出者是人,而不是动物,“游”则两者都可以。我们通常不说“鱼在水里游泳”,而说“鱼在水里游”。而且从词汇的演变过程来看,早在先秦文献中“游”已常见,上古时期,表“游泳”义“游”、“泳”一般都是以单音词的形式出现,如《诗·邶风·谷风》“泳之游之”,后在中古复音化趋势的影响下,“游泳”这一双音形式才渐为使用,近代以后频率开始增多,如《五灯会元》“游泳”有2

例,《太平广记》有6

例。所以,“swim”对应为“游”更为合适,金先生认为由于很多民族不具备游泳的先决条件,仅仅只考虑“游”和人类的关系,而得出的“游”可从核心词范畴剔除的结论,就值得商榷。即使金先生真的把“swim”对应为“游”,但其却是以“游”和人类的关系为主要决定因素来考虑“游”的核心词地位的,那我们不禁疑惑,依此逻辑,人们更不具备“飞”的可能和条件,又如何解释《百词表》中“飞”的核心词地位呢?

其次,从历史发展来看,在民族产生之前,人类曾历经了漫长的洪荒时代,由于原始社会低下的生产力和严酷的生活条件,上古先民为了能够获取更多的食物,基本上集中于自然资源更为丰富的水域附近,我们从发掘出的旧石器时代与氏族制以前的人类社会遗物中,证明当时人们已经有了渔猎生活,而在采鱼捕鱼的过程中,古人必须熟悉水性,必有其蹈水之道,可想见当时的渔猎生活中,游水已成为一种不可缺少的基本手段;同时诸多的古代传说也足以显示人类和水的密切关系,如古代部落中以通晓水性著名的共工氏,他们以水为图腾,以水记事,以水命名设立官职,到了氏族社会末期,类似夏禹治水的关于人与水的传说就更多了,人们在与水的斗争中逐渐学会了驾驭水的各种形式和方法,从流传于民间的狗刨式、大爬式、扎猛子等推断,当时已有相似动作的古老游泳方式。从先民获取生活资料和战胜自然的角度来看,“游”与生活的密切相关及重要程度是不难理解的。

随着社会的发展、环境的变化,在今天来看,的确像金先生说的那样,“游”不再和人们生活息息相关,但是我们认为这并不影响“游”的核心词地位,就像“虱”一样,语言中的“虱”虽然渐渐退出了历史舞台,但它是核心词是没有疑问的,只能说不是常用词而已。更何况“游”较之于“虱”还更常用。

再次,从语源上看,早在甲骨文中,已有象形文字“洗”、“浴”,我们猜想也必有一定的洗浴方式。《山海经·大荒南经》:“有渊四方,四隅皆达,北属黑水,南属大荒,北旁名曰少和之渊,南旁名曰从渊,舜之所浴也。”也就是说舜在一个与其它水源相通的地方洗浴。我们想“游*lu”和“浴*log”会不会是同源的,如果人们到河水中去洗浴,而从洗澡发展为游水是有其理由和可能的,如现在利川方言中叫“游泳”为“浮澡儿”,青岛方言中称“在海里游泳”为“洗海澡”;而在郑张尚芳先生《华澳语言比较三百核心词表》(征求意见稿)中第202位有“洗”,如将“游”看成是“洗”的一种方式,那么“游”也可视为核心词。而黄树先师则从另外一个角度,把游泳看成是一种特殊的行走,认为“泳*Gwras”和“走”语义场中的“往*Gw”、“行*Graas”可能同源,因此,“游”仍可视为核心词。这里虽然我们和黄树先师对“游”的来源看法有些不同,但对“游”的核心词地位都是没有异议的。

下面我们具体分析“游”语义场,《后汉书》中和“游”义有关的词共有两个:“游”、“浮”。

游:《慧琳音义》卷四十一“游泳”注引顾野王云:“游,浮于水上而进也。”古汉语中“游”与“浮”同义,表示“浮游”。《后汉书》中“游”多表示“游览、游乐”,或用于人名,表示“游水”义仅有3例,可用于人,如《马援列传》:“男儿溺死何伤而拘游哉。”李贤注曰:“游,浮也。”也可用于水生动物,如《张王种陈列传》:“若鱼游釜中,喘息须臾间耳。”除作谓语外,“游”还可用为定语,如《王充王符仲长统列传》:“濯清水,追凉风,钓游鲤,弋高鸿。”

浮:《广雅·释言》:“浮,游也。”生命体自如地漂浮于水面,即是浮游。《后汉书》中“浮”明显表示“游水”义仅1例,用于动物,如《东夷列传》:“以弓击水,鱼鳖皆聚浮水上。”

小结:《后汉书》中“游”语义场构成简单,只有“游、浮”两个成员,且用例也较少。现代汉语中,“游”表义泛化,不再侧重于浮游,除单用外,多见“游泳”这一双音形式;而“浮”表示“游水”仅见于少数方言,普通话中已没有这种用法了。

2.飞(Fly)

“飞”位于《百词表》第64位。飞:《说文·飞部》:“飞,鸟翥也。”《后汉书》中“飞”共117例,用法多样,以作谓语为常,可与趋向动词连用,如:飞来、飞去、飞出、飞过、飞扬、飞翔、飞走等,也用为定语,如:飞鸟、飞虫、飞鸢、飞禽、飞鹰、飞鹊等,还偶见作状语的例子,如:飞驰。“飞”本指鸟、虫等鼓动翅膀在空中活动,《后汉书》中“飞”可泛指物体在空中飘浮游动,如:飞蓬、飞髯。另外《后汉书》中“飞”还有其它较多的引申用法,表示“快、高、没有根据的、意外的”等,如:飞矢、飞梁、飞语、飞祸。总体上,从“飞”的意义用法、组合搭配来看,和现代基本无异。

关于“蜚、飞”,一说古今字,一说通假字,《后汉书》中不见“蜚”,在薛克谬、王强军的《“蜚”、“飞”与“蜚声”——兼谈通假异形词语的规范》中,精辟地分析讨论了二者的关系,认为“蜚”是“飞”的通假字,更符合语言实际。

翱(敖):《玄应音义》卷十一“翱翔”注:“翱,飞也。”《后汉书》中“翱”共4见,均“翱翔”连用,如《五行志》:“时,直臣何敞以为羽孽,似凤,翱翔殿屋,不察也。”另“敖”通“翱”1例,也与“翔”连用,见《王充王符仲长统列传》:“敖翔太清,纵意容冶。”

翔:《说文·羽部》:“翔,回飞也。”段注:“翱、翔统言不别,析言则殊。”又《鹖冠子·天权》“乃始翱翔而成其容”陆佃解:“高飞曰翱,布翼不动曰翔。”《后汉书》中“翔”表示“飞”22例,和“翱”相比,“翔”的用法要灵活得多,除“翱翔”外,还有“翔集、飞翔、奋翔”等组合形式,如《班彪列传》:“如得及明时,秉事下僚,进有羽翮奋翔之用,退有杞梁一介之死。”也可单用,如《冯衍列传》:“神雀翔于鸿崖兮,玄武潜于婴冥。”且在适用对象上,不仅用于鸟类,还可用于“风”等无生之物,如《肃宗孝章帝纪》:“仁风翔于海表,威霆行乎鬼区。”同时“翔”有时也泛指的意味,相当于“飞”,如《左周黄列传》:“夫覆巢破卵,则凤皇不翔。”这里“不翔”即不飞。当然“翔”大多数还是表示“回飞、盘旋”,只是“飞”这种行为过程中的一部分,可用在与“飞”对举的例子中,如《班彪列传》:“飞者未及翔,走者未及去。”

翥:《慧琳音义》卷九十“忘翥”注引《集训》:“翥,谓直飞而疾往也。”《说文句读·羽部》:“翥,谓自地初起之时也。”可见,“翥”是指刚起飞时的快速高举。《后汉书》中“翥”只2例,可见“轩翥、腾翥”,如《班彪列传》:“甘露宵零于丰草,三足轩翥于茂树。”

翰:“翰”本义为赤羽天鸡,也可表示飞,《诗·大雅·常武》“如飞如翰”孔颖达疏:“翰是飞之疾者。”《后汉书》中“翰”4见,本语义场用法仅1例,如《儒林列传》:“方叔翰飞,王师电鸷。”

翩:《说文·羽部》:“翩,疾飞也。”《后汉书》中“翩”单用3例,如《张衡列传》:“迅飙潚其媵我兮,骛翩飘而不禁。”另有“翩翩”3见,均不表示飞。

翚:《说文·羽部》:“翚,大飞也。”《广雅·释诂》“挥,动也”王念孙疏证:“翚,即奋迅之意。”《后汉书》中“翚”表示飞仅1例,用如形容词,表示迅飞的样子,如《马融列传》:“翚然云起,霅尔雹落。”李贤注:“翚,飞也。”

扬:《说文·手部》:“扬,飞举也。”多指无生之物借助外力产生“飞”这种行为,《后汉书》中其搭配对象多是“旗、灵、尘、埃”等,如《西羌传》:“毂马扬埃,陆梁于三辅。”《张衡列传》:“氛旄溶以天旋兮,霓旌飘而飞扬。”此例中“飞扬”连用。也有极少数表示鸟飞,但仅限于“鹰扬”这一组合形式中,如《吴盖陈臧列传》:“宫、俊休休,是亦鹰扬。”

同类推荐
  • 四库全书精华:经部第一卷

    四库全书精华:经部第一卷

    被称为“汗牛充栋,文化渊薮”的《四库全书》的编纂工程浩大,机构庞杂,人员众多,除以刘统勋、于敏中等30人为正副总裁外,下设总纂外、总阅处和总校官等,据“《四库全书》在事诸臣职名清单”所载,有362人在与了编纂工作,而其中又以总纂官纪昀、陆锡熊、戴震为最有力。《全库全书》是我国最大的百科全书,文化长城。
  • 墨学十论

    墨学十论

    故谓思想文化实乃一个民族进步的关键所在,只要有思想文化的活跃滋长,民族精神可以起衰继绝,民族血脉可以雄劲康健。而文化的发达,首在继承。唯有继承,始有创造。而继承的关键在乎吸收精华,剔除糟粕。
  • 传世藏书-左传上

    传世藏书-左传上

    《传世藏书》所选各书均以传世善本、或公认最好的通行本为底本,汲取一切可借鉴的古籍整理成果认真校勘,使其具有极重要的文献价值和极高的收藏价值。历时六年,由海南国际新闻出版中心出版,是重振华夏藏书风气、让中华文化永久传递的壮举,是倡导国人大兴读书之风气、振兴祖国公益文化事业的壮举。
  • 历代赋评注·魏晋卷

    历代赋评注·魏晋卷

    《历代赋评注》全书七卷,选录从先秦至近代三百多位作家的赋近六百篇加以注释和品评。其中大部分作品以前没有人注过。主编赵逵夫教授为著名辞赋研究专家,中国辞赋学会顾问。各卷主编和撰稿人也都是在古代文学研究方面有较高修养的学者,基本上都是高职和博士。本书是目前篇幅最大的一部历代赋注评本。书中对入选作家的生平和作品的背景均作了介绍。
  • 唐诗三百首大师导读

    唐诗三百首大师导读

    华夏国学书院主编的《唐诗三百首大师导读》遴选的唐诗囊括自初唐伊始至唐代末年近百位诗人的三百余首作品,其中不乏各时期为人耳熟能详的名篇,亦有此前为其他选本所忽略的佳作。解读语言晓畅明白,深入浅出,兼顾文学性和权威性,是一部普及性强的唐诗选本。在选编时,本书除了考虑唐诗自身的影响力与地位外,还参考了中学教材中的唐诗选用情况。因此本书的赏析注重配合中学生的阅读习惯和阅读需要,注释详尽,诠释到位,有利于读者把握唐诗语言的准确意义与其使用的修辞技巧。
热门推荐
  • 倾世废柴小姐美男独宠爱

    倾世废柴小姐美男独宠爱

    当一个野性狂傲的冷酷特工,穿越到了一个懦弱胆怯的世家小姐身上,一切将会如何?她,楚萱,中央情报局继千邪死后,又一夺得“特工007”称号的优秀特工,却在执行一项截杀任何中,爱上了对手,最后为爱而死。她,波凌楚萱,东国第一世家波凌家族的七小姐,生性懦弱怕事,又因无法成为“巫师”,被视为家族耻辱,从小便被放逐在偏远的小镇,一场被人设计的“自杀”,被淹死潭中。当从不安分,心身近乎于嗜血般的向往着野性、疯狂,甚至有些变态的追逐着生与死一线之间的刺激的楚野,以波凌楚萱的身体重生的那一刻起,等待着这个名为“巫漫大陆”的异世将会是一场怎样的天翻地覆……
  • 再造企业制度

    再造企业制度

    用自己的钱办自己的事,既讲节约又讲效果;用自己的钱办别人的事,只讲节约不讲效果;用别人的钱办自己的事,只讲效果不讲节约;用别人的钱办别人的事,既不讲节约又不讲效果。再创企业制度的目的,旨在应用经济学有关理论,通过确立物质和人力“两类资本并举”的产权观,科学界定人力资本产权,充分保障人力资本权益,建立起一套行之有效企业制度框架,实施“动态管理型”的产权制度安排、“三位一体”的分配制度安排和“有分有合”的人事与劳动制度安排。进而把用别的钱办别人的事,变为用自己的钱办自己的事。
  • 血族之逮捕骑士A计划

    血族之逮捕骑士A计划

    爱是否命中注定情是否可以不移血族是否真的存在少年是否还在继续等待少女是否仍在静静守候真爱是否还未走远血色誓言是否早已在风中轻轻摇曳黑色诺言是否曾经在夜中闪着寒光你是否不会再离开他说,给我一个解释的机会她说,给我一个真正的答案她问,我到底是谁他答,你是我最爱的人时光仍在,我们是否可以继续相爱?
  • 武道胜天

    武道胜天

    武极天下人若犯我我必诛之天若犯我我必弑天
  • 风雨辽河畔

    风雨辽河畔

    清末民国初,无疑是中国风云多变的时期,东北更是多事之秋,北有沙俄的觊觎,东有日本的野心。东北人民不甘心被压迫、受奴役,自发起来与沙俄斗,与日寇斗,不屈不挠,前仆后继,演出了一幕幕可歌可泣的英雄壮剧。
  • 去印度学倒立

    去印度学倒立

    自由行走的灵魂,是读者的眼。一个如风如雾的女子,两年来只身西游万里,辗转印度、缅甸、尼泊尔诸国,带你领略孟买、果阿、乌布代尔、亨比、大吉岭、噶伦堡、瓦拉纳西、斯利那加等地的异国风情和神秘之美,拜访了诸多印度修行地,接触禅修和瑜伽,深入印度平民生活,在古老的印度,心安处,即吾乡。真正的旅行,不只是背起行囊远走他乡的短暂潇洒和逃离,而是一场在孤寂的自我放逐之旅中的自我拯救和印证。当独自异国行走中不期而遇的美、孤寂和遗世情怀,直面被生活和现象深埋并遗忘的内心世界,遭遇灵修中的短兵相接的惊悚、绝望和无助,看作者如何锁意马心猿、证大爱心境。
  • 连营吹角

    连营吹角

    短暂人生中,那些不经意的聚散离合,终成永诀。他却不甘,拼命地向那个温暖的背影追去,无论前方是地狱,还是深渊。
  • 浮缘梦三生

    浮缘梦三生

    无论人神鬼,还是妖魔精怪都有执念,或过忘川化为乌有,或苦苦执着不愿转生,更有甚自甘堕落不复轮回。“这里是梦,不在三界五行中,躲在这甚好。”“这世间只有有缘人可以寻到这。”若有执念,执念够深,便可寻到这里,不管情爱仇恨……………
  • 飞翔的桃符.在坟边儿

    飞翔的桃符.在坟边儿

    俗话说“十代出一个神,三代出一个人”。宁县龙都乡孙家庄姜家到了正字辈,竟然出了大侠姜正雄,这是谁也想不到的。就是这一位大侠一举铲除了打着驴头太子要吃“含藤草”的幌子骗取当地老百姓初夜权的恶霸“龙王”禹子龙。大侠姜正雄的长子姜开明的情路和其父一样曲折。年轻、美丽、善良的“大河鹅”因他出家为尼;温柔、贤慧、能干的“大河鸭”爱慕人才将绣球抛给他。姜开明的独子姜玉泉因大饥荒先后饿死小妹、母亲和大妹,因大饥荒被迫失去了青梅竹马的心上人周素琴,被迫离开家乡,而一心迷恋他的心上人周素琴为了救他被迫卖掉了自已,成为别人的新娘。此外,一九五九年底,由于天灾人祸,导致宁县龙都人民公社孙家庄大队出现断粮现象。许多人家连续几个月没有一粒粮食入口,连外面世界的野草、榆树皮、观音土等物也吃得精光,饿死的人越来越多,有些人家不幸成了绝户。饿殍遍地,饥饿难忍,却无法缓解,在某些大队竟然出现了人吃人的现象……
  • 恐梦之都

    恐梦之都

    来到大学,生活和学业的压力让我喘不过气来,偶尔释放自己的压力。骑自行车便成了我悠闲的活动。而梦就是结合现实而产生。俗话说,日有所思,夜有所梦。在弗洛伊德学说中,梦则会跟现实有关,在梦里,我们可以寻找自己发生的秘密,自己的心智,潜意识在梦里无处可藏。也不知道什么时候,存在着一种能力,在我的梦中,我能完整的存在梦里,清晰得记录事件全过程,更特别的是我在梦中身份一直是一名记者,在一家特殊的杂志社工作,专门报道一些奇异的事件。就这样故事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