坦荡之人,心存浩气,一身正气。他们与任何人交往,绝不卑躬屈膝,绝不欺上瞒下。因为坦荡之人必定心胸宽阔。西方有谚语曰:世界上比天空更广阔的是人的胸怀。与人交往就应当胸怀坦荡。对外人,对朋友,对家人都是如此。既允许个人差异,又要善待他人,原谅别人,不留怨恨之心,不存害人之意。若朋友未能满足自己的需求或有什么过错和做了对不起自己的事情,切不可怀恨在心。因为怨恨只会加深朋友间的误会,影响友情,而且会扰乱正常的思维,引起急躁情绪,造成社会交往的矛盾。因此,凡事多从宽处想想,多从理解出发,这也是正直的人社交活动中的应有表现。
宽忍别人性格上的“毛病”
同孤僻之人打交道可是不那么容易,需要真正把握社交艺术,掌握一些诀窍和技巧。
现实生活中,不乏性格孤僻或任性怪异之人。他们感情内向,整日郁郁寡欢;焦躁烦恼,心境阴沉,缺乏生活乐趣。
心理学家认为,性格是一个人表现出的对现实的稳定态度和相应习惯行为方式上的特征。一棵参天大树,找不出两片完全相同的叶子;同样,世界上也找不出两个性格完全相同的人。为了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必须找出性格孤僻、“怪异”的原因,以便“对症下药”,采取合适的措施。
不管性情孤僻者的孤僻是出于什么原因,我们与之相处,都应予以关心和体贴,让他们通过友谊体会人间的温暖和生活的乐趣,因此,在学习、工作、生活的细节上,我们要多为他们做一些实实在在的事,尤其是当他们碰到自身难以克服的困难时,更应挺身而出,用友谊的阳光,化解他们心中的冰霜。
性格孤僻者,一般不爱说话,有时候,尽管他们对某一事情特别关心,也不愿主动开口,这样就难以交流思想感情,所以我们与他们谈话时,就要主动,要善于选择话题,只要谈话题目能切合他们的兴趣,他们肯定会开口加入的。
与性格孤僻者相处还要特别小心、谨慎,因为他们往往喜欢抓住谈话中的枝节进行联想和胡乱猜疑,一句非常普通的话,有时也会引起他们不高兴,并铭刻于心,以致产生深刻的心理隔阂,但这种隔膜,他们又不愿直接表露,而只是以一种微妙的形式加以反应,使别人不易察觉。
当我们与性格孤僻者有了初步交往后,我们可多带领他们参加一些文娱活动,多去交际场合,促使他们从孤独的小圈子中解脱出来,投入社会的怀抱,在活动内容和形式上,可多选择一些轻松愉快的主题,这样会使他们丢下心理包袱。
在我们的交往对象中,也很难没有任性的人。任性就是放任,想说什么就说什么,想做什么就做什么,对别人不屑一顾,大家一块儿出去玩,原来想坐公共汽车,一看公共汽车较挤,大家都愿意骑车去,但任性者非得坚持坐车去,结果大家意见不统一,闹得个不欢而散。
有些任性者,你批评他,他反而不服气,认为那是他的个性表现,最终还是我行我素。人活着是要有个性,但也并不完全排斥社会性,而是某种程度上的统一。个性强等于任性,任性说到底是个人主义的表现,只坚持自己的要求不听别人的意见。这样的人很难与人相处得好。
对任性者,最基本的还是要学会谅解谦让,既然知道对方有这种性格,不如先敬而远之,避其锋芒,只要不是什么原则上的问题,稍微迁就宽容一下又有何妨,也许,有时候,沉默是最好的语言。
宽容是心胸宽阔的表现,是具有社交艺术的人应当掌握的待人方法。
应酬中的“三道”
实践行为是认识的基础,而认识又往往成为实践行为的先导。在社交活动中,你能否拥有长久的合作伙伴,就看你有没有掌握应酬中的“三道”,即公道、厚道、周到。
(1)办事公道每个人都大体地理解并了解公道,并且知道公道的大概含意。有人常说,某某领导、某某老板做事没有公道,甚至非常“霸道”等等。公道就是以公正、公平、正确的道理去处事待人。公道的基础在于实事求是,只有对事情的本来面目有了清晰的认识,对事情发展的脉络方向有清醒的分析,对事情的正面和负面才有恰如其分的区别,才能真正作出“公道”的结论。
在应酬中只要你给对方以“实事求是”,就可以长久地拥有与之合作的机会。
众所周知,相对于公道的可以说是“私道”.私道的核心就是“惟我”,以“我”为中心,以私利为半径画圆。更恶劣的是“霸道”,顺我者昌,逆我者亡,蛮横强暴,强词夺理。有道是“一时强弱在于力,千古强弱在于理”,霸道的人可以逞强于一时,而不能逞强于一世,惟我独尊,称王称霸,最终不可能有好结果。
热衷于“私道”和“霸道”,是日常应酬中的两个大忌,以公道对待他人,他人才能还你以公道。
(2)待人厚道厚道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积淀而成的对一个人待人处事品质的褒奖,它的内涵丰富,寓意深广。
通常我们所说的厚道,是指一个人待人以诚,能宽容、不刻薄、厚道、不欺不诈、不诳不骗、大局为重,与人为善、不争名夺利、不计较个人恩怨,能忍受非原则的误解和委屈,但不是浑噩麻木的世俗庸人。厚道的人是能冲破世俗观念的羁绊,站得更高,看得更远,有着深厚的思想和道德修养的。在日常交往中,如果一个人有失厚道,而总是想着利用他人的厚道占一些小便宜,以满足自己的私利,其最终只能为人所不耻。
有这样一个人,在朋友中间老是耍一点小聪明,比如他常常对某个人说他有极大的能耐,可以帮助人家揽事做挣点钱。刚开始时大家都信任他,帮他把揽下的事做好,他也和大家讲好什么时候付钱。可是事情过后,他便利用大家不好意思向他讨要这份报酬的厚道,再也不提付钱的事了。因此几次过后,现在那帮朋友都已经不相信他了,他再来找他们干什么事,他们也不再答应。这样的人,虽然可以利用他人的厚道欺骗别人一两次,但是最终会被大家遗弃。
所以在日常交往中,以诚实待人,以厚道处事,将会得到越来越多的朋友与合作者。
(3)考虑周到所谓周到,无疑就是指面面俱到、没有遗漏、没有疏忽、兼顾多面、整体涵盖等。做事周到、思想周密的人,往往会得到人们的尊敬。已故的周恩来总理可以说是做事周到的佼佼者。周恩来的周到与爱心令许多敌对者都投靠到他的身边。当年北平谈判,由于蒋介石的顽固最终没能成功,国民党代表团成员为周恩来的魅力所吸引,纷纷留在了中共方面。团长张治中说他应回去复命。周恩来考虑到张治中这一回去可能会成为第二个张学良,于是坚决挽留,他说:“西安事变已对不起一个姓张的朋友,这次不能重演悲剧。同时,周恩来立即通过地下党组织将张治中的家属也接到了北平。原来张治中之所以要回去,为自己的家人担心正是其主要的方面,而周恩来的周到安排,不仅解除了他的后顾之忧,也使他为周恩来的周到和爱心所折服,决心留下来为新中国建设出力。”
我们在日常交往中,不管别人是哪一种性格,重在能否为我所用,而冷静是关键。冷静就是保持清醒,只有清醒的头脑,才能分辨为我所用的目标,以热情为辅,就能收到很好的效果。
社交箴言:
在社会交往中,惟有多为对方着想,才能赢得他人的尊重与合作。而为他人着想的原则就是办事公道、待人厚道和考虑周到。
不撒谎,不欺骗一个正直的人,应当是实事求是,有一不说二的人。靠撒谎欺骗可以得逞于一时,但不可能得意于一世。一旦谎言终被揭穿,骗子会遭到所有人唾弃。
虚伪为人所痛恨,然而有的人却总心存侥幸,幻想用虚伪来蒙蔽人,而结果在与人交往中谎言被戳穿,自己为人所不齿。
汉代时,齐国有个人叫少翁,他向汉武帝吹诩说自己会鬼神之术,因此被召到宫中。当时,汉武帝宠幸的一个妃子刚死不久,汉武帝对她非常怀念,少翁便把那个妃子的鬼魂招来,汉武帝坐在屏风后面,看到身影与妃子很相似,抑郁的心情得到缓解,便封少翁为文成将军,给了他很多赏赐。
一年以后,他的法术渐渐不灵验了,做法时鬼神也不再来临,于是,他就写了一卷帛书,让一只牛吞下,然后故意装出不知道有这回事的样子,说:“这只牛肚子里有奇怪的东西。”屠夫把牛杀了之后,取出了那卷手写的帛书,上面的言辞非常怪诞。汉武帝怀疑是少翁做的手脚。拷问之下,少翁只得伏首认罪,于是汉武帝将他斩首示众。
《笑林》里面记载了这样一个故事来讽刺那些虚伪的人。
某人想拜见县令,问县令周围的人道:“县令最喜欢什么?”
别人告诉他:“县令喜读《公羊传》”.
后来,这个人见了县令。县令问他:“你读了什么书?”
他回答道:“只是读了《公羊传》”.
县令就试着问他一下,说:“是谁杀了陈他”.
这个人过了好久,才回答说:“我平生实在没有杀过陈他”.
县令一听,知道他什么也不懂,就故意开他的玩笑,说:“你没有杀陈他,请问那是谁杀的呢?”一下子把这个人吓坏了,光着脚跑了出来。别人问他为什么这么狼狈,他才大声地说:“我去见县令,他就问我杀人的事,以后我再也不敢来了,等大赦以后再出来吧!”
以上两个故事,都以谎言被人识破告终,这或许应该使世人得些启示:不管你掩饰的手段多高明,谎言有多美丽,总有水落石出的一天。那些喜欢耍手段、说谎话的人应该因此而收敛一下,走上诚实做人之道。然而世上的伪君子又是何其多啊,他们靠虚伪、欺骗,大出风头,仿佛只有这样,才显出自己有多高明,别人有多愚蠢。而事实如何呢?结果不得而知。
虚伪的人啊,不要越陷越深,有朝一日,虚假的面具被撕下来,你们将能用什么样的面目来面对阳光灿烂的世界呢?
人前人后勿论人非“积毁销骨”,足见人言之可畏。在社会交往中,如果时常人前人后论人非,害人匪浅,最终必将害己。为了人际关系的和谐,勿人前人后论人非。
一个挑剔而又唠叨的人总会不停地数落朋友的不是:
“你看你,从来也不帮办点实事。”
“你瞧瞧,穿戴这么老土,谁和你在一起都没面子。”
“上次交给你的事至今也没有帮我办好。”
……的确,大千世界中,谁都不是完人,谁都会有不少缺点,试想,如果人人都是个毫无瑕疵的圣人的话,这个世界还有意思吗?
某个家庭主妇怀了满肚子的牢骚去请教心理医生。当她坐在医生面前时,一口气就数落了她丈夫十几分钟。这时,心理医生突然问了个把她吓一跳的问题:“如果有一天你先生死了,你会怎么样?”她大吃一惊,顿时哑口无言。
这时,医生给她一张纸,叫她坐下来列出她丈夫的优点。结果怎么样--那张纸还不够她写呢。
临走时,那心理医生又若有所思地对她说道:“下一次当你觉得看不惯你丈夫时,不妨如法炮制,说不定等你列完他的优点后,你会发现他正是你心目中的白马王子。”
在我们的生活中,我们总是易于发现别人的缺点、错误,而对自己的缺点浑然不觉,正如俗话说的:“自丑不觉,人丑笑煞”,“自己的东西是宝,别人的东西是草”.一旦发现别人的过失、错误,就心中不快,指指点点,数落一番,才算消了心中一口气,但常常不考虑别人的感受、别人的自尊。每个人都有自尊心,批评、指责、数落,总会给人造成伤害,所以千万不要轻易谈论别人的不是。
“良言一句三冬暖,恶言伤人六月寒”,一句恶意的伤人话,说者无意,听者有心,甚至会导致一个人的毁灭。近年来报纸上有关××因忍受不了恶意舆论而自寻短见的例子举不胜数。我国法律还规定对故意诽谤者将予以法律制裁。
勿论人非,还要注意的一点是不讲无根据的谣传。
“听说××被老板炒鱿鱼了!”
“××跟××搞上了!”
这些话被爱听谣言的人听到了,马上又会在另一地点散播,一传十,十传百,以讹传讹到后来,大鸟变成小黑猫,与事实相去甚远,被当事人听了,会是很危险的。所以,不要轻信谣言,也不要传谣言。
总之,做一个正直讲诚信的人,凡事对人对己标准都一样。这样才能广受众人的欢迎和喜爱。
心胸宽广,得饶人处且饶人与人相处,关键是要有容人之心。认识到这一点,在人际交往中,就要虚怀若谷,不吹毛求疵,得饶人处且饶人。这无疑是良好人际关系的润滑剂。
我们生活在大千世界中,需要很好地处理人际关系,需要与朋友友好相处。如何才能做到这一点呢?答案是:以善良的心对待一切,时时检点自己,严以律己;同时,对人宽容,得饶人处且饶人,宽以待人。这就是交友要求的素质体现。做到严以律己还不大难,而要具备宽以待人的品质则不易。
生活中的人各种各样,在性格、爱好、职业、习惯等诸方面存在着很大的差异,对事物、问题的认识与理解也不尽相同。因此,我们不能要求朋友与自己一样,不能以自己的标准和经验来衡量朋友的所作所为,要承认朋友与自己的差别,并能容忍这种差别。不要企图去改变别人,这样做是徒劳的。
人非圣贤,孰能无过。宋代文士袁采说过:“圣贤犹不能无过,况人非圣贤,安得每事尽善?”朋友与朋友在日常的交往中,不可避免地要出现或大或小的失误,这时不要动不动就横加指责,大声呵斥,甚至恨不得将其置于走投无路的境地,而要做到乐道人之善,多看到朋友的长处。古人说得好,“无求备于一人”,“宽则得众”.
在朋友间的日常交往中,若朋友未能满足自己的需求,或有什么过错,或做了对不起自己的事情,切不可坏恨在心。因为怨恨不仅会加深朋友间的误会,影响友情,而且还会扰乱正常思维,引起急躁情绪。凡事要站在朋友的角度想想,这样或许能够理解朋友的所作所为,一切也就应刃而解了。
社交箴言:
在朋友交往中,要真正做到得饶人处且饶人,就必须提高对自身素质的要求,多看朋友长处、原谅朋友过错、体谅他人的素质与涵养,这样友谊之树才会长青,朋友也会遍天下。
不要伤害别人的自尊心“学会维护他人的自尊心,你会得到越来越多的朋友。”这话道出了交友之道。所以维护和尊重他人的自尊心,实际上就是为了充分地驾驭对方打下基础。
在日常生活中,每个人都极为重视自己,都喜欢谈论自己的得意之处,即使是你的好朋友也同样如此。所以,我们在应酬中,只要注意维护别人的自尊,那么不管对方是什么人,都同样会还报你以自尊。但是,在维护别人的自尊时,有时要注意使用不同的方式,因为有时候会涉及到国籍的不同,文化的不同,习惯的不同,这也同样是应该注意的。
有这么一件事,说的是一位中国留学生在美国乘坐公共汽车,见到一位美国老人,便礼貌地站起来让座。老人不仅不感谢他,还面露愠色,道:“我是男人,不是女士,难道你看不出来!”留学生道:“可您是老人呀。”老人更加恼怒了,指着留学生吼道:“你居然把我看成了老人,我真的那么老吗!”说完悻悻然便往车下走,走到车门时又不甘心地回过头来问留学生:“你是中国人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