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交中国的礼仪文化,自古就讲究投桃报李,礼尚往来。送礼常常作为生活交往中表达心意、传递情感、联络感情的一种必要的交际形式。有道是:礼不在多,达意就行;礼不在重,情至则灵。抛却世俗的功利成份,正当的送礼交往,一般都不过分看重礼物本身的物质价值,而更重视其中深蕴的一份浓浓的情,厚厚的意。送礼作为一种文化现象,自有其特定的礼仪形式和交往规则,盲目胡为,随心所欲,往往会把好事办砸,更会破坏双方之间真挚的感情。一件礼物的选择和送出,反映出送礼者的文化修养、交际艺术以及双方的品味追求和关系远近。在一定意义上讲,这是一种特殊的交际艺术。
一、巧用礼品:礼物传真情
礼物是一种友情的表示,中国古人很早就懂得投之以桃,报之以李的交往礼仪和习俗。亲朋好友,出游返乡捎回些特产纪念品,表明大家心中惦念着对方。逢年过节,喜庆良辰,相互赠送敬贺礼品,表现的是彼此间的一番情意,这在生活交际中是很有必要的。赋予真情的一件礼物,包含的是一种诚挚的感情交流,是发自内心的赠予,是物化的友谊。
交往之道,送礼是最能表现人情、寄寓感情、增加友情的方式。但送礼还需学礼、知礼,时机不当,方式不妥,都会使送礼流俗甚至被拒绝。馈赠礼品一定要会送、巧送,才有情义,才有意义。
送礼即是送“情”,礼轻作用大礼尚往来即是一种进退之道、处世之方。善此道者,可在人生奋斗的旅途上减少挫败,在开创美好人生时得到较多的帮助。所以说,礼虽不大,用途可大。
“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在复杂的社会里,要求得立足之地,就必须通晓人情世故。而要懂得人情世故,首先就要学礼知“礼”.所以,孔子说:“不学礼,无以立。”
在交往礼节的范畴里,送礼就是最能表现人情的方式。逢年过节送给长辈、老师、上司一份礼物,恭贺他们节日愉快,对方必定欣然接受,并会在内心称赞你的有“礼”;朋友结婚、生子,备上一份礼,并附上几句祝贺之词,必给对方带来无比的温馨,在感念你的体贴周到之余,彼此友谊也会因而增进;至于太太或女朋友,她的生日或属于你俩的纪念日,一份别出心裁的礼物,尤其能使爱情加深。
由此可见,送礼虽然表面上是“施”,实际上却是“受”.因为亲朋好友都接受了你的情意,你在他们的心目中已投下了“富有人情味”的印象。有人情味的人,必然受到人们的欢迎。
一份礼即可收到如此多的回馈,又怎能轻视它的力量。而礼在某些时候更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当你有了困难、介入纠纷或工作无着,需要有力人士调解、帮忙时,一份礼往往可化解很多的困难。在商场上,懂得送礼的人,公共关系必然极为良好,可想而知,他必生意兴隆、财源滚滚。至于一般人想要促成某事,虽然要靠自身的努力,但要是有“礼”来推波,则可助长其成,捷足先登。
总之,“礼”的魅力很难抗拒。希腊哲人苏格拉底说:“最有希望的成功者,并不是才干出众的人,而是那些知道善用方法去发掘开拓的人。”要想与人和谐相处、事业成功,“礼”就是最有效的利器之一。如果你能巧于施“礼”,则已经迈向成功的大道。
社交箴言:
送礼在社交中不可避免,恰当的礼物可成为人际沟通的催化剂。
送礼一定要送有所值自古“宝剑赠英雄,红粉送佳人”,送人礼物必须确知能令对方感到满意,才能肯定该份礼物的价值。
中国人凡事讲求中庸之道,过与不及都不恰当,送礼也是如此。只要礼品价格符合常理,礼物内容也适合受礼者的身份地位,自然就“礼”所当然送有所“值”了。
如果将一双崭新的溜冰鞋送给发白齿摇的老翁;买一只贵重的瑞士手表,赠予初次见面的朋友;或者送内向保守型的教授一辆山地自行车……,这些不恰当的东西,都只会得到反效果。何况,男女老少有所分别,个人的爱好也不可能放之四海而皆准,购买前必须仔细考虑,才能为受礼人带来无比的温馨。
一般来说,过年过节送给长辈、上司、老师的礼物以符合时节的东西为最稳当,如,熏肉腊味、水果、糕饼、烟酒等。同辈的朋友、同事间,则比较不受拘束,可送应时物品,也可送对方欣赏或实用的物品;至于晚辈或小孩,则适宜选购年轻人喜好的用品或糖果、玩具。
至于上司对于下属,或一般的司机、保姆、报童、送货员、服务员、大厦管理员等服务性质的人,逢年节庆,可以用奖金代替物品,或是奖金之外再加一份小礼物,以酬谢他们的辛勤工作,则更会受到欢迎。
长辈过寿,最常见的是送蛋糕、寿桃、寿面、猪脚,如果经济许可,送上好的衣料、保暖的晨袍、防滑的浴鞋甚至舒适的摇椅,凡是他们需要的,都是合宜的礼物。上司、老师、同事、朋友过生日,蛋糕是最普通的礼物,但年年送蛋糕也太缺乏新意,可选择一些较富趣味或有意义的礼物,如烟斗、打火机、高级酒、名画或其复制品、几罐好茶、几本好书,甚至笔砚、图章均可。晚辈的生日则以书籍、画册、文具、CD唱片等较为适合。
结婚是人生大事,交情深厚的亲朋好友肯定要送一份厚礼才显得够意思。当然所谓厚礼并没有一定标准,以你的能力范围所做的最大支出即可算是厚礼。结婚时最需要家具和生活用品,如,电冰箱、电视机、洗衣机、沙发、桌椅……等,价格太高的物品可与人合送,如果结婚当事人什么东西都已经有了,则一份厚厚的礼金将是最适合的礼物。至于泛泛之交,在去喝喜酒时,照一般行情送份礼金或与礼金数目相当的礼物就可以了,比如,咖啡杯壶、茶具、艺术灯、床单、床罩、毛毯……等两人均可使用的物品。
生孩子是人生另一宗大事,不论亲疏都可赠送小孩衣服或玩具,如果关系特别亲密,可送小孩项链、戒指或长命百岁之类的金锁片。礼物虽是送给小孩,但实际上是获得大人的欢心。
其他如乔迁、升职、出国、毕业,则没有特定的礼物,一般来说乔迁可送家庭用品,出国、毕业可送纪念品。
如果实在想不出应送什么礼物给人,可以先到街上逛逛,最好到礼品专卖店去参观一番,有时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重要的是,一个人若是花下心思为送礼的对象选择礼物,必然可以收到良好的效果。
馈赠礼物的一般性技巧赠送礼品既不是为满足某人的物质欲望,也不是显示自己的富有,而是为了表示对别人的祝贺、慰问、感谢的心意。
互赠礼物是国际上通行的社交活动形式之一,也是向对方表示心意的物质表现。常言道,“千里送鹅毛,礼轻情意重。”因此,在挑选礼品时,最好是挑具有一定纪念意义,有地方和民族特色,或具有某些艺术价值,或为受礼人喜爱的小艺术品、小纪念品、食品、花束、书籍、画册、一般日用品等。而不讲方式和技巧的送礼行为,常常会适得其反。
(1)送礼要视对象有所区别赠送礼品应考虑具体情况和场合。一般在赴私人家宴时,应为女主人带些小礼品,如花束、水果、土特产等。有小孩的,可送玩具、糖果。应邀参加婚礼,除艺术装饰品外,还可赠送花束及实用物品。新年、圣诞节时,一般可送日历、酒、茶、糖果、烟等。
(2)送礼要把握时机与方式礼物一般应当面赠送。但有时参加婚礼,也可事先送去。礼贺节日、赠送年礼,可派人送上门或邮寄。这时应随礼品附上送礼人的名片,也可手写贺词,装在大小相当的信封中,信封上注明受礼人的姓名,贴在礼品包装皮的上方。
通常情况下,当众只给一群人中的某一个人赠礼是不合适的。因为受礼人会有受贿和受愚弄之感,而且会使没有受礼的人有受冷落和受轻视之感。
给关系密切的人送礼也不宜在公开场合进行,以避免给公众留下你们关系密切完全是靠物质的东西支撑的感觉。只有礼轻情义重的特殊礼物,表达特殊情感的礼物,才适宜在大庭广众面前赠送。因为这时公众已变成你们真挚友情的见证人。如一本特别的书,一份特别的纪念品等。
(3)送礼要态度友善,言辞勿失送礼时要注意态度、动作和语言表达。平和友善的态度、落落大方的动作并伴有礼节性的语言表达,才是受礼方乐于接受的。那种做贼式的悄悄地将礼品置于桌下或房中某个角落的做法,不仅达不到馈赠的目的,甚至会恰得其反。在我国一般习惯上,送礼时自己总会过分谦虚地说:“薄礼!薄礼!”“只是一点小意思”或“很对不起……”这种做法最好避免。当然,如果在赠送时用一种近乎骄傲的口吻说:“这是很贵重的东西!”也不合适。在对所赠送的礼品进行介绍时,应该强调的是自己对受赠一方所怀有的好感与情义,而不是强调礼物的实际价值,否则,就落入了重礼而轻义的地步,甚至会使对方有一种接受贿赂的感觉。
(4)送礼要顾及习俗礼俗因人因事因地施礼,是社交礼仪的规范之一。对于礼品的选择,也应符合这一规范要求。礼品的选择,要针对不同的受礼对象区别对待。一般来说,对家贫者,以实惠为佳;对富裕者,以精巧为佳;对恋人、爱人、情人,以纪念性为佳;对朋友,以趣味性为佳;对老人,以实用为佳;对孩子,以启智新颖为佳;对外宾,以特色为佳。
就礼品本身所引发的直接后果而言,由于民族、生活习惯、生活经历、宗教信仰及性格、爱好的不同,不同的人对同一礼品的态度是不同的,或喜爱或忌讳或厌恶,等等。因此,我们要把握住投其所好、回避禁忌的原则。在这里尤其强调要回避禁忌。禁忌是一种不系统的、非理性的、作用极大的心理和精神倾向,对人的活动影响强烈。当自己的禁忌被冒犯时,无论是有意的还是无意的,心中的不快不满甚至怨恨是不言而喻的。当我们冒犯别人的禁忌时,就会使得赠送这样一件表达情义的事让人误会,令人不快,甚至引起纠纷冲突。所以,馈赠前一定要了解受礼者的喜好,尤其是禁忌。
例如,中国普遍有“好事成双”的说法,因而凡是大贺大喜之事,所送之礼,均好双忌单。但广东人则忌讳“4”这个偶数,因为在广东话中,“4”听起来就像是“死”,是不吉利的。再如,白色虽有纯洁无瑕之意,但中国人比较忌讳,因为在中国,白色常是悲哀之色和贫穷之色。同样,黑色也被视为不吉利,是凶灾之色,哀丧之色。而红色,则是喜庆、祥和、欢庆的象征,受到人们的普遍喜爱。另外,我国人民还常常讲究给老人不能送钟表,给夫妻或情人不能送梨,因为“送钟”与“送终”,“梨”与“离”谐音,是不吉利的。还有,如不能为健康人送药品,不能为异性朋友送贴身的用品等。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在此不一一赘述。
别出心裁的礼品受欢迎中国人喜欢说:“千里送鹅毛,礼轻情意重”,所以,一份厚礼,不见得受人欢迎;一份薄礼,也不见得没有诚意,只要送得具有特殊意义,即可以受到特别的珍爱和欢迎。
送礼并不难,难的是选择什么作为礼品送出。一般礼物总离不开吃、穿、用、娱四类物品,大多数人所能想到的你再去送人,常常会差强人意。只有那些别出心裁、独具匠心的礼品才会真正受到欢迎。
一个广受男孩包围的女孩,在她20岁生日那天,收到了琳琅满目的生日礼物:玫瑰花、蛋糕、化妆品、皮包、帽子、丝巾……应有尽有。她兴冲冲地拆了一样又一样。其中一个特别小巧精致的盒子,她小心翼翼地拆开一看,竟是一把种子,另附一张卡片,上面写着:
我心目中的天使,送你一把爱的种子,愿我的爱能深植你的心坎……可想而知,女孩必然大受感动,因为这是她收到的最具有深意的礼物,于是那位别具巧思的男孩就特别受到青睐了。
由此可见,一份别出心裁的礼物,往往能使对方得到最大的喜悦。如果你想使送礼艺术达到更高境界,就应多动脑筋,送得与众不同,一定大受欢迎。
比如说生日送礼,大家一味地送蛋糕,结果寿星常为如何解决三、五个大小不等的蛋糕伤透脑筋,最后往往拜托邻居吃完了事,这样的生日贺礼只是带来麻烦而并非喜悦。所以最好打听一下别人送什么,相互间不重复为最妙;能送富有创意的礼物则属更妙。譬如以寿星名义赈灾济贫,意义即非常重大,或致赠一年的杂志,或送一株冬青树,都算别出心裁。
结婚送礼也一样,应尽量避免送大家都可能送的东西。曾有位计生办的主任以一大盒“小夜衣”赠送即将结婚的朋友,祝他婚后家庭计划成功,这可算是十分新鲜的礼物,同时也是十分体贴适当的礼物,收到这样礼品的人必然会发出会心的一笑。
另一位有心人在朋友出国时,送了一把泥土给他。一把泥土表面上不值一文钱,但其中所含的叮嘱深意,送礼人不须直言,对方即可明白。这是一般人想不到的别致之礼。
送礼有时也不必限于年节或特殊日子,拥有一份巧思,则随时可送。比如某人逛街时,看到一双古意盎然的砚台,联想到毛笔字写得不错的上司,便买了下来。第二天即以不卑不亢的态度说:“昨天我逛古董店,看到这方砚台,你一定会喜欢,所以买来送给您!”如此细心殷勤,不用说,日后上司对他必另眼相看。
又如你出国回来,送一枚卵石给喜爱收藏小玩意的朋友,并附一便条:“这是我在希腊海边捡到的,知道你会喜欢,所以带它飞过一万八千里,使它物得其主。”对方当然喜之不禁,逢人便夸,此后你来我往,也自然格外密切。
按“需”送礼的神奇效果礼物是感情沟通的信使,是传达友谊的媒介。但有时,一件礼物,即使你饱含深情,煞费苦心,千挑万选,但对方却毫不需要,这样的礼品照样是毫无意义,从而失去应有价值。
我们在选择礼品时,要根据他人的需要来挑选礼物,同时也要千方百计地将自己的情感心理通过特定的礼品表现出来。这样,当对方在接受礼品时,就会被送礼人的一片深情厚意所感动。这即是所谓的以物见情,以情感人。只有做到这点,才能使我们的送礼行为高尚、文雅、亲切、真诚。
纽约的金融家华特生还是银行职员时,有一次他的上司要他尽快准备好一个人的资料,而那个人是一家公司的总经理,华特生就去拜访他,当他被引进总经理办公室之后,一位年轻的秘书从门口探头告诉经理她今天没有邮票给他儿子,总经理向华特生解释说:“我在替我十二岁的儿子收集邮票。”之后,华特生向总经理述说他的来意并向他请教了一些问题。但是华特生看出,从头到尾那经理都在含糊而笼统地敷衍他,摆出一副根本不想谈论这个问题的样子,因此这次会晤很快就结束了,而且毫无结果。
在回去的路上,华特生闷闷不乐地思考着如何解决这件事情,他突然想起那经理的秘书所讲的话,什么邮票,十二岁大的孩子……同时他又想到他们银行国外部也在做邮票收集的工作,那些邮票正是来自世界各地,于是华特生心计一生,顿时喜上眉梢。
第二天下午华特生又去拜访那位经理,到达之后,华特生请经理秘书传话给他,告诉经理这次他还有一些邮票要给他的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