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3554200000012

第12章 养生的智慧:与天地自然相融相生(2)

定力对于修行佛法者的重要性,是修行者从实践中悟得。2500多年前,位于今尼泊尔国境的迦毗罗卫国王子乔达摩·悉达多,为探索宇宙真谛,解救众生诸苦,于29岁时毅然舍弃王位,离别妻子,出家修行。他在雪山苦修6年,后在菩提树下静思入定,打坐49天,夜睹明星,大彻大悟,从而创立了佛教。此人便是佛祖释迦牟尼。1400年前,一位印度僧人在嵩山五乳峰的一个岩洞中面壁9年,以至于在石壁上留下了他坐禅的影象。传说他坐禅时,面对石壁,两腿盘曲,双手作弥陀印,二目下视,五心朝天,入定后,飞鸟在他的肩上筑巢,他都不知,直到开定后才起身走动,待疲倦消失,便继续坐禅。后来,他授予弟子慧可《楞伽经》四卷,使禅宗得以在中国流传。此人便是在佛教史上被推为“禅宗初祖”的菩提达摩。释迦牟尼与菩提达摩的故事,虽然有神化的成分,但也可以说明他们之所以成为佛教与禅宗的开山鼻祖,不但具有超凡的智慧,而且具有超凡的定力。

关于定力的问题,大文豪欧阳修也曾跟一位高僧探讨过。当时,欧阳修正在洛阳为官,有一天,他屏退随从,独自一人游嵩山。他来到一座山寺前,推门而进,看见一位老僧正在堂上读经,而这位老僧就像没看见他一样。欧阳修跟老僧说话,老僧也不理会。欧阳修非常惊讶,问道:“您在山上住了多久?”

老僧这才开口:“很久了。”

“您读的是什么经?”

“《法华经》。”

欧阳修又问:“我听说古代的高僧在临死之前,大多是在谈笑中坐化。这是用什么方法办到的呢?”

“不过是定慧力罢了!”

“现在这种高僧却寥寥无几,这又是什么原因呢?”

老僧笑道:“古代的人,心念都在定慧上,临终时怎么会散乱呢?现在的人,心思都在散乱上,临终时如何能得到定力呢?”

欧阳修对老僧的话佩服得五体投地。老僧的话,确实说透了世情。常人缺乏定力,主要就是心思散乱造成的修行佛法,得成正果,要靠定力。学文习武如此,从事科研、艺术、体育等工作,也要靠过人的定力,方可出类拔萃,艺压群雄。

围棋大师李昌镐,之所以被人称为“石佛”,是因为他在与人对弈时,有着超常的定力。他下棋时无论处于优势还是劣势,均镇定如常,不露半点声色。行家说他的棋风不剽悍,不出奇,看上去似乎很“平常”,但这种“平常”的棋风,连和他同档次的九段棋手也难以理解,一步棋走出后,别人往往在数步或数十步后才能看出其意图。某画家从少年时便自修文史哲,练内家拳,深入研究书史画论,勤奋作画,终于声震画坛,成为名家。论者总结他的成功之道时,说他“靠着坚守中国传统笔墨精神的定力,在纷扰的当代画坛,表现出可贵的冷静与沉着”。而这位画家在他一本画集的题记中也以定力自诩:“外缘虽热,内境清凉,余定力尚可乎?”

古今成大事者,无不定力惊人:在战场上,枪声阵阵,炮声隆隆,将军们在指挥所里,围着地图讨论战事,对随时可能发生的危险毫不理会;在实验室里,科学家埋头实验,忘记了饥饿,忘记了疲劳,连时间也浑然不觉……如果将军一听见枪响就吓得钻到桌子底下,这个仗就不用打了,打下去肯定输,趁早解甲归田,回家抱老婆孩子去;如果科学家一听见风吹草动就分神,这个研究不用搞了,搞下去肯定没结果,不如改行卖小白菜去。

有没有什么方法可以修炼定力呢?

当然有。

佛祖说“就是这样定”,好像说了一句废话,其实是告诉了我们一个简易的定心方法:你想到心不够定,你想降伏自己的心,这时,你的注意力自然就集中于“定心”这个点,心实际上已经定住了。就是这么简单!不信你试一试。

问题的关键,不是人们有没有定心的方法,而是根本不想让心定下来:想女朋友想得很心痛,还要想;想升官发财想得很头痛,还要想。站住要比奔跑容易,站不住是因为不想站住;定心也是这样,不想定下心来,自然就定不下心来。

一日一心得

无论做什么都要有足够的定力。每一行都有自己的道,和尚想成佛,俗人想成功。但是不管是谁,不管是在哪个行业,都只有定心苦修,克服心魔,才能有所建树。

生活中的“归空”艺术

南怀瑾语录:要晓得所有的一切都是虚空中的花朵,今天我们讲的,听的,一切所作所为都是假的。人生如戏,要晓得我们现在是在唱戏,演父母的就要像父母,要演得大家都叫好。但是,不要忘了你是在唱戏,唱完戏,卸了妆,都要殡仪馆报到去了,这一切都是假的。但是,一般人唱戏都唱昏了头,上了台就下不来,上台容易下台难。

南怀瑾大师说:“空,是学佛的第一步,也是学佛的最后一步。”什么是“空”呢?这是一个非常不容易理解的概念。古往今来,修佛的人那么多,成佛的又那么少,就是被这个“空”字卡住了。多少僧人东奔西走,跑破无数双芒鞋,去寻找这个“空”,结果找不到;多少僧人打坐参禅,坐破无数个蒲团,结果参不出来。

按《心经》的说法,所谓“空”,就是“无人相,无我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就是“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这还是很难理解。但有一点可以肯定,既然是空,肯定不是找来的,也不是参出来的。如果是有,不管多么金贵难得的东西,总有人能想尽办法弄到手,由于是空,就没法弄了。

据南怀瑾大师解释,“空”并非什么也没有,当然也不是真的有;不是毫无知觉,自然也不是妄念丛生,而是“不空而自空,不定而自定,即空即有,即有即空”。南大师在解释虚空一词时,还说:“我们往往有一个错误的观念,把自然界的空间当成虚空,所以,在心理上自己造就一个空空洞洞的境界,以为这就是虚空,实际上,有个空空洞洞的境界存在,已经不是空了。这是第六意识有个虚空的观念,是加以造就出来的,在唯识的道理讲来,就是作意。自然界的虚空其实并不空,里面含有空气、水分、灰尘、细菌……等等。佛法所讲的虚空是个名词的引用,虚空即不是有,也不是没有,无以名之,名之曰虚空。千万不要抓住一个虚空的境界,当作虚空。”

那么,悟透“空”这个概念有什么用呢?是为了解脱生死,或者说达到“涅槃”境界。南大师说:“生生死死是现象的变化,我们那不生不死的真我,并不在此生死上,你要能找到这真生命,才可以了生死。”

解脱生死又有何用?生存是众生最本质的需求,其次才是物质需求,其次才是精神享受。很多问题之所以摆不脱、放不下、躲不开,就是受生死问题的拖累,一旦解脱了生死,就不会“贪生怕死”,就无所畏惧,获得了大自由——身心的全然自由,于是,也就进入了佛家所谓“极乐世界”。曾国藩老年曾说自己活到了“可生可死的境界”,他这时无疑已解脱了生死。但他到达这种境界的基础上是在“立德、立功、立名”三方面都做得比较圆满,无论生死,一生都可以无憾。如果他寸功未立、默默无名,他就不一定如此洒脱。所以这还不是真正的“涅槃”境界。孔子“七十从心所欲而不逾矩”,或许称得上“不空而自空,不定而自定”的大自由境界。

我们想达到“可生可死”或“从心所欲”的境界,都比较难,退而求其次,也可追求“归零”的境界。何谓“归零”?也就是清空过去,从零开始未来。打个比方,用算盘计数,算完一道题,最好回复到零的状态,再算第二题。如果在前面的基础上继续算,肯定算出一笔糊涂账。如果这道题的数字很多,算了一部分,也最好归零,再算另一部分,免得中间一数出错,前功尽弃。又比如,在纸上写字,写满一页,自然要翻到第二页,从“空”处接着写。如果仍然在本页写后面的内容,最后连自己都不认得了。

在工作、生活中,任何事结束,无论成败,都不妨让它“归零”,以全新的姿态开始另一件事。如果一件事延续的时间很长,也可以分阶段归零。

如何“归零”呢?打个比方,夫妻俩吵了一架,互相说了一些难听的话。吵完了,妻子气得哭哭啼啼,跑回了娘家,吵架这件事也宣告结束,前面说过的话都等于零,做丈夫的第二件事是如何让妻子破涕为笑,把她哄回家,重新做自己的好老婆。如果丈夫一个人躺在床上琢磨妻子刚才说的话,越想越生气,这等于在算过数的算盘上算数,在写过字的纸上写字,能算出正确答案吗?能写出好文章吗?

又比如,工作不顺利,老板提拔多人,不曾多看自己一眼。那么,前面的工作就算结束,以前的表现都等于零,当员工的第二件事是思考哪些行为可能受到老板欣赏,然后按老板欣赏的方式做事,或者另谋高就。

当然,也不是所谓坏事才需要归零,遇到好事也同样需要“归零”。比如升官了,发财了,或者受到某个美人青睐,都是一个零。如果想继续升官发财或拥抱美人,就要从零开始,向更高的官位靠拢,向更多的钱伸手,向美人送出新的秋波。如果不想,也要从零开始,从这些的身边走开。人生如行旅,走上坡路,走下坡路,走平坦的路,都是正常现象,就怕迷失了方向,想上山却往山下走,想上岸却向水中游。迷失方向的原因是东奔西走、立不住脚。及时“归零”,找到一个新的起点,走起来就目标明确、信心十足了。

英国前首相丘吉尔就是一个善于“归零”的人,二战结束后,他竞选失败,在常人看来,他是从高山上跌到了谷底。可丘吉尔本人却不这么认为。在他眼里,离开首相职位,不过是从一座高山上走下来,接下来他可以自由选择爬另外一座山。在退休的日子里,丘吉尔迷上了画画,他年轻时曾师从约翰·弗莱利学习绘画,经过晚年的修炼,画艺更上一层楼,达到了相当高的水准。为了检验自己的绘画水平,丘吉尔曾匿名把自己的绘画送去参加画展,有两幅画竟然被皇家美术院选为藏品,皇家美术院还于1948年授予丘吉尔“名誉院士”称号。

除了绘画外,丘吉尔还着手写作《第二次世界大战回忆录》。经过七年笔耕不缀,他终于完成了这部巨著。该书一上市就很热销,买书的人在书店门口排起了长龙,并且一版再版。凭借这部书,丘吉尔获得了1953年的“诺贝尔文学奖”。在颁奖典礼上,瑞典文学院的主席热情洋溢地说:“丘吉尔的文学成就太伟大了,我们忍不住要将他看作拥有西塞罗文才的凯撒大帝,以前从没有一个历史领袖人物像他这样德才兼备,同时又如此杰出。”

人生原本处于不断的变化之中,上了山肯定要下山,到了甲地肯定要去乙地,做了这件事肯定要做那件事,让过去的有归于现在的零,不背任何包袱,轻轻松松地走向未来,不是很好吗?

一日一心得

很多事,往心里去,就会留下一道道伤痕;不往心里去,就如一阵风吹过,什么也不会留下。对别人有心的伤害,无意的冒犯,都以无心处之,你的心就永不会受伤。

澄澈到底,做一个自然人

南怀瑾语录:我们上古老祖宗的那个时候,人都自然,不用修道,个个有道,在道的境界。他在睡觉时“徐徐”,“徐徐”是怎么个睡法?就是睡觉很悠然,舒服得很。难道现在的人睡觉不悠然?现在的人睡觉是很不悠然,很紧张。尤其是在外国文化生活影响之下,每一分每一秒都紧张得很,所以睡觉睡得很不好,加上闹钟也闹不醒,很可怜。

南怀瑾先生为人处事,喜欢随顺自然,不事做作。即使某些不甚圆满的事,他也以自然之心对待,而不勉强为之。例如,他人到中年时,头上渐渐添了许多华发,他却不以为意。55岁那年,他去理发店理发时,理发师建议他染发,可以显得年轻许多。他没有接受这个好心的建议,还写了一首《理发师劝染发戏作》的诗:“世人多畏发初白,却喜头颅白似银。免去风流无罪过,何须装扮费精神。渐除烦恼三千丈,接近仙灵一性真。对镜莞尔还自笑,依然故我我非新。”虽是游戏之作,内中包含了体悟人生的智慧和洞透自然的禅意。

老子对人生的看法,不像其他宗教的态度,认为全是苦的;人生也有快乐的一面,但是这快乐的一面,却暗藏隐忧,并不那么单纯。因此,老子提醒修道者,别于众人,应该‘我独泊兮其未兆”,要如一潭清水,微波不兴,澄澈到底。

南大师认为,“绝学就是不要一切学问,什么知识都不执著,人生只凭自然”。他说:“古人有言:‘东方有圣人,西方有圣人,此心同,此理同。’就是说真理只有一个,东西方表达的方式不同。佛学未进入中国,‘无学’的观念尚未在中国宏扬,老子就有‘绝学’这个观念了。后来佛家的‘无学’,来诠释老子的‘绝学’,颇有相得益彰之效。

“修道成功,到达最高境界,任何名相、任何疑难都解决了、看透了,‘绝学无忧’,无忧无虑,没有什么牵挂。这种心情,一般人很难感觉得到。尤其我们这一些喜欢寻章摘句、舞文弄墨的人,看到老子这一句话,也算是吃了一服药。爱看书、爱写作,常常搞到三更半夜,弄得自己头昏脑胀,才想到老子真高明,要我们‘绝学’,丢开书本,不要钻牛角尖,那的确很痛快。可是一认为自己是知识分于,这就难了,‘绝学’做不到,‘无忧’更免谈。‘读历史而落泪,替古人担忧’,有时看到历史上许多事情,硬是会生气,硬是伤心落下泪来,这是读书人的痛苦毛病。其实,‘绝学无忧’真做到了,反能以一种清明客观的态度,深刻独到的见解,服务社会,利益社会。”

“绝学”二字,并不是放弃学习的意思,人一生下来就开始了学习,怎么可能放弃呢?南大师的解释倒是比较贴切,更进一步说,就是放弃世间那些分辨好坏、美丑、荣辱、尊卑、贫富、善恶等等观念,做一个自然人,用一颗自由的心去感受世界,亲近自然,享受本真的快乐。这有点类似于佛家的去妄念、去我执。

如佛家云,世间一切如梦幻泡影,好坏美丑等等都虚无不实。南大师说“真理只有一个”,实际上连一个都没有,或者说个个都是真理,就是我们那颗抛掉好坏美丑等世俗观念之后的本心。但是这些观念很难抛掉,它们原是寄居在心上的杂草,却像土生土长的原住民一样,几乎把我们的心都控制了。修道的目的,就是要铲除这些杂草,驱逐这些乱民,使自己重新成为心灵的主人。这就是“绝学无忧”。

如何修道?老子在《道德经》第二十章传授了修道的方法。后来的道士在此基础上研究出修炼气功的方法,也是修炼之一法。但他们需要躲到深山老林,躲到道观静室中去修,甚至还要“闭关”修炼,境界就不高了。如果他们还抱着修炼成仙的念头,境界更低,跟世俗之人追求功名富贵没有两样。如果他们还运用“采补”、“炼丹”等等方法,这就走上了邪路,跟世俗之人偷盗抢劫没有差别。

老子的修道方法,无处不可以修。就像一颗生命力极强的种子,找到任何一个有水土的地方,都能萌发嫩芽,开出小花。通过对后世学术思想的观察,老子的道实际上刚问世就已经失传。因为自庄子之后的所谓道家学派,早已偏离了老子的道。

同类推荐
  • 口才是本钱幽默是力量

    口才是本钱幽默是力量

    口才就是你的本钱,让口才成为一种艺术,幽默是你的力量,幽默让你的智慧闪光!说话幽默是一个人在说话时所表现出的诙谐,风趣的特点,它是一个人机敏,睿智的反映。其重要特点在于不仅是人与人交流的润滑剂,还可以帮助人们在某些复杂的情境中,缓解气氛,摆脱难堪或尴尬。
  • 快乐生活58招

    快乐生活58招

    每一个生命从诞生的那天起,恐怕从来没有想要白活一场,让一生轻如鸿毛,都是充满希望、满怀信心、准备能有所作为发光发热的。但大多数人还是成为了平庸的人,在平凡的人世间苦苦地活着。他们委屈了生命,更委屈了自己,浑然不觉人生还有快乐,也只有快乐的人生才是幸福的人生,也惟有快乐者才是人生的真正主人。
  • 好好工作不折腾

    好好工作不折腾

    本书引用了贴近现实的事例,阐述了只要好好工作不折腾,就一定会在职场上一帆风顺,取得令自己惊喜、让别人羡慕的巨大成就。
  • 争权夺利智慧谋略

    争权夺利智慧谋略

    本书分“风云际会篇”、“善抓机遇篇”、“随机应变篇”等十部分。内容有:阿基米德鏖战罗马兵、坚持到底就是胜利、富兰克林巧用比喻等。
  • 我的情绪谁做主

    我的情绪谁做主

    "为什么有人一心想要获得改变,事到临头却总是无法自控.甚至连自己的生活也被别人控制?答案就是:不懂得控制自己,不懂得控制自己的情绪。成功不是靠控制别人来得到的,成功大多是自我控制的结果。其实快乐是可以自己寻找的,情绪是可以控制、管理的。如果我们能调整、管理好自己的情绪,就能拥有多彩.美好的人生。情绪可以决定你的命运.做好情绪管控关乎你一生的成功和幸福。"
热门推荐
  • 重回人生

    重回人生

    叶秋重回青铜时代,一步一步的实现自己的目标。
  • 此生不遇碧海蓝天

    此生不遇碧海蓝天

    阴谋与欺骗,温暖与感动,单纯女孩沈遇在经历种种情感波折时的挣扎选择,以及发现自己爱上了一个比自己小的男孩子时,由隐藏真心到坦然接受的心理历程。三个男人与两个女人间剪不断理还乱的情感纠葛,最终令人惋惜的结局。就像海和蓝天,远远的看着,它们好像连在一起的,可是我们都知道,不管走多久,它们都不可能有交集。
  • 狂骨重生

    狂骨重生

    大千世界,八荒大陆,强者,决定别人的命运,是生是死,全凭一念之间。天命之轮已偏,此界,不当存...世道凄凉,弃之红尘万丈!君本仁慈,为何屠戮苍生!魔亦有道,魂转千世,吾踏歌而来!剑灭千古,风云再起...万世千秋转成空,时空破灭,是想阻去谁的归路?此界,当存——我是鬼,亦有情!
  • 情乃命中注定

    情乃命中注定

    "叔叔"请问华景小区怎么走啊,我忘了,."小朋友,你妈妈呢?"莫明浩眯着眼睛看着这眼前的小不点,还拿着一瓶大酱油,好滑稽,有一种特别的感觉,莫轩宇抬起头来说"妈妈让我出来打酱油的,"直到那一天,莫明浩把她逼到墙壁上掐着她的下巴说"该死的女人,带着我的种子跑了,如果不是我多留个心眼,你是不是不会跟我说我的孩子都会大酱油了?"徐小倩笑了只是这笑比哭还难看,闭上眼睛,再睁开眼便是既陌生又冷漠的眼神.甩开他的手说"当年是谁的错?我想莫大少爷不会不知道吧?"然而我们的男主跟女主最后能不能在一起呢.他们会经历一些什么呢?最后的结局又是什么呢?
  • 重生异世再创无上巅峰

    重生异世再创无上巅峰

    充满蛮荒的原始世界里面,当你看到一群原始人为了生存而努力奋斗的时候,你会感到惊奇,当你看到未来众人骑在巨龙身上的时候,你会感到不可思议,在当你看到有人开始白日飞升的那一刻,你觉得你应该不认识这个世界了。不过一切都在努力的基础上才会获得,还等什么?让我们一起见证飞升的那一刻吧。
  • 天婴记

    天婴记

    读者A:“谢凌江一定是主角,你看他身负血海深仇,跳崖奇遇拣到绝世武功,马上就会天下无敌回去报仇的!”读者B:“谢海来才是主角,你看他身受前辈传承,又有谜一样的身世。。。”读者C:“我看百花丛中过片叶不沾身的君子超才是主角。。。”读者D:“我也不知道谁是主角了。。。”小楠神:“哈哈,我的主角,是你们能轻易猜到的吗?”
  • 探究式科普丛书-万紫千红的花

    探究式科普丛书-万紫千红的花

    该套丛书是一套百科全书式的科普系列读物,共100本,分为物质科学、生命科学、地球物理科学、现代科技4个系列。与其他科普类图书相比,该套丛书最大的特点是其全面性,几乎囊括了自然科学领域的各个方面,通过阅读这套丛书,可以“上知天文下知地理”;其次这套丛书的丛书名也很有特色,“探究式科普丛书”从题目上就满足了广大读者对科学技术的兴趣,注重探究性,让读者带着问题去了解科学、学习科学,从而真正让阅读融入人们对世界的认识当中,让人们通过阅读树立科学的世界观。
  • 冥谪

    冥谪

    能够预言前世今生?能够看透世间炎凉?早已枯燥,不复当初般喜悦。经不住女巫的诱惑,走向岔路。冥间众神被谪入人间,如何运作,才能与爱人携手复归冥界?
  • 冥修道

    冥修道

    将家有子名封尘,佛魔同修屠正邪;妖魔鬼怪千万起,一棍横扫万千修;千钧棒配血灵珠,无谓正邪只唯心;如今一正乱日月,他日明邪诛星辰。
  • 衣食大义

    衣食大义

    《衣食大义》:食衣住行,各有门道,中国五千年礼仪制度传承下来,攒下不少花活儿。汪朗检索自己的知识库,引经据典,《衣食大义》集成数十篇关于食衣住行的散文随笔,趣谈先人们的文化和智慧,重拾远逝的礼仪风俗,让色彩斑斓的民族传统文化再现灵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