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3163000000019

第19章 向伟大的经济学家学习 (2)

当我把霍金的信交给拉斯基的时候,他粗略地扫了一眼,然后扔到一边,满脸厌烦地说:“霍金对我已经没有用处了。”我目瞪口呆!我在给父亲的信中没有提及此事—我有一种奇怪的想法,觉得这件事情几乎非常丢人—但我的确注意到,拉斯基的极端思想似乎是对“气人有笑人无”这句老话的验证。

把国家看成“社会的基本工具”的拉斯基在来自印度的学生当中尤其有影响力:他们一窝蜂地赶去听他的课,仿佛深深地迷上了他的宣讲。按照许多人的判断,受拉斯基影响最大的是印度和巴基斯坦的经济和政治政策—这些英国殖民国家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实现了独立。比如,掌控印度头号大党国大党的主要是那些跟他学过社会主义的人们,而他的思想多年来产生了重大的影响。

哈耶克和罗宾斯

伦敦经济学院的经济学家比其他教职人员都保守。事实上,该学院的经济学家在英国构成了对抗凯恩斯及其剑桥干涉主义经济学的主要反对中心。

那年,我的导师是着名经济学家弗雷德里希·冯·哈耶克(Friedrich von Hayek)—1974年,哈耶克因为其在20世纪20年代和30年代对资金、经济循环周期和资本理论的研究而获得了诺贝尔奖。与熊彼特一样,哈耶克信赖市场,相信随着时间的推移,即便还有诸多不完美之处,市场还是一个最可靠的途径,可以有效地分配资源,确保经济的健康增长。哈耶克还相信,政府应当作为规则的制定者和公平、公正的社会秩序的裁判和担保人而发挥关键作用,而不是充当经济资源所有者或市场仲裁者的角色。

我第一次见到哈耶克的时候,他将近40岁。虽然他具备众所周知的聪明才智,却缺乏熊彼特的活力和魅力。他讲课枯燥乏味,非常死板、教条。他的着述冗长晦涩,几乎无法读懂—至少很难在读的时候不打瞌睡。尽管如此,我发现自己非常赞同他的基本经济理念。从个人角度说,他是我非常尊敬的一位慈祥长者。我记得他不只一次从自己的口袋里掏出一张皱皱巴巴的纸,上面是他罗列的剩余的“自由经济学家”名单。他常常不无悲切地看着那个名单,然后发出一声叹息。他相信,这个名单的人数正在迅速减少,因为相信自由市场的人们正在减少,而大多数新兴的经济学家都在追寻凯恩斯模式。我敢肯定,哈耶克—他于1992年去世,享年93岁—对于20世纪80年代大多数经济学家和政界领袖再次青睐自由市场,一定会感到十分宽慰。可惜,我一直没有机会跟他讨论这个问题,也没能知道他是否编过一个新的、更长的名单!

我在伦敦经济学院最喜欢的老师是莱昂内尔·罗宾斯。我到伦敦经济学院的那年,他刚刚接任经济系主任。在那个时候,罗宾斯是市场的坚决拥护者,不遗余力地反对政府的干预。但是,与我在那个时期遇见的大多数新古典主义经济学家相比,他不那么固执教条,而且灵活得多。对于计量经济学的新模式,他强调逻辑性和有效思维。他常说,人们应当区分什么是现实经济中实际上发生的和什么是我们可能希望发生的。

在20世纪30年代,罗宾斯与拉斯基和凯恩斯在几个关键性政治经济问题上发生了分歧。罗宾斯和凯恩斯于1931年首先“交手”,当时他们都在一个研究失业问题的政府咨询委员会任职。凯恩斯推出了他站在需求角度的想法—公共工作、减税和赤字开支,结果被罗宾斯成功地推翻。但是,罗宾斯后来加入了支持国家在经济生活方面加强管理的阵营,声称自己过去与凯恩斯的不同意见是“我职业生涯中最大的错误”。

罗宾斯在英语书写和演讲方面风格十分优雅。战后,他对艺术的兴趣开始超过了经济,成了国家美术馆的馆长和皇家剧院的院长。莱昂内尔是我认识的知识最渊博、见识最广博的人之一。我十分珍视他的友情,直至他于1984年去世。

与肯尼迪家族的交往

我和比尔度过了充实而愉快的一年。我们遇见了一些非常有趣的人,获取了有关英国以及英国人民的大量知识。比尔是个快乐的伙伴,我们在周末常常骑车到乡下,或者打高尔夫球,或者去新结交的朋友们的家里拜访。有几次,我们到牛津和剑桥去看望也正在英国读书的哈佛大学的朋友。有一回我们去剑桥的时候,见到了约翰·肯尼思·加尔布雷思和他的妻子基蒂。我在哈佛大学的时候就认识肯,当时他是农业经济课的年轻讲师。肯非常敬仰凯恩斯,专门到剑桥投奔到这个伟人的门下求学。虽然我们在经济和政治方面的观点大相径庭,但这一点从来没有妨碍我们保持多年的友谊。

有一次,温斯顿·丘吉尔的儿子伦道夫·丘吉尔—当时他在为《标准晚报》(The Evening Standard)写稿—来采访到英国学习的“洛克菲勒”。第二天,他在自己的专栏里透露说,我来到这个国家是为了给自己找一个英国新娘。该报道在整个大英帝国到处转载。短短几个星期内,我收到了几十个潜在新娘—有的来自遥远的尼日利亚—铺天盖地的求婚信,许多信还附有照片。

半年后,约瑟夫·P·肯尼迪带着妻子和几个孩子来到英国,出任美国驻英大使。在后来相对较短的时间里,肯尼迪在英国很不受欢迎。首先是因为据说他同情纳粹分子,然后是因为他在战争爆发后反对美国为英国和法国提供援助。但是,那些都是1938年年初以后的事情了,当时,他深受英国政界和金融界的喜爱和尊敬。

大使很快就成为伦敦社交舞台上的一个风光人物,经常被拍到出现在肯辛顿的夜总会和狂欢晚会中。他和肯尼迪夫人在美国使馆大摆宴席。他们还举行了一个奢侈的舞会,以便将他们的女儿凯瑟琳介绍给英国社会。那次舞会,我也应邀参加了。我就是在那次舞会上第一次见到了约翰·F·肯尼迪。他也是为那场舞会专程从哈佛赶来的。虽然我们是哈佛的校友,但素未谋面。他是个富有魅力、擅长交际的年轻人,身体有些纤弱,一头深红色头发。他似乎急于获悉我对英国政局的印象。

凯瑟琳既漂亮又活泼,在伦敦取得了巨大成功。她后来嫁给了哈廷顿的侯爵,但那年她还没有许配人家。我和她有过几次愉快的交往。不幸的是,战争过后不久,凯瑟琳和她的丈夫就在一次坠机事故中丧生了。

佩德罗·贝尔特伦:秘鲁的未来首相

在伦敦的那一年,我结交了几个挚友,但其中给我印象最深刻的是比我年长将近20岁的佩德罗·杰拉多·贝尔特伦。佩德罗来自秘鲁一个拥有土地的名门望族,是极具影响力的《新闻报》(La Prensa)的所有人和出版商。他在20年前获得了伦敦经济学院的经济学学位,在我遇见他的时候,他已经担任过秘鲁中央银行的行长。佩德罗在英国是为了照料家族的生意,但他是个知识分子,每周都会花几天时间在伦敦经济学院旁听几节他感兴趣的经济学课程。他是个温文尔雅、很有魅力的单身汉,给我介绍了几个我自己可能永远也遇不到的美女。

佩德罗实在是个令人肃然起敬的人,因此我给了他一封写给我哥哥内尔森的介绍信。内尔森已经对拉丁美洲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几年以后,此举成了一种巧合:罗斯福总统任命内尔森为泛美事务司(Office of Inter-American Affairs)的协调官,而佩德罗成了秘鲁驻美国大使。

再访第三帝国

1937年的圣诞假日期间,我和比尔到德国旅游。我记得特别清楚的是当时用木浆做的“毛衣”。我估计,真正的羊毛已经被军队征用了。

在慕尼黑,我们目睹了埃里希·鲁登道夫(Erich Ludendorff)将军的隆重葬礼。鲁登道夫是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德国军队的真正领袖,是1923年希特勒在啤酒馆暴动时的同伴。前所未见的浩大人群挤在慕尼黑的主干道路德维希大街上,沿街两侧站着直挺挺的全副武装的党卫军士兵。我和比尔挤到前面的时候,葬礼的队伍开始经过,希特勒走在迈着正步的士兵们的前面。就在他大摇大摆地接受胳膊僵硬的纳粹军礼,在雷鸣般的“胜利”的口号声中从前面经过的时候,我用我的莱卡相机拍下了他当时的形象。我从来没有见过类似那群人那样的疯狂崇拜劲儿,也从来没有感受过那种崇拜所代表的强烈的不安。

在经历了那次叫人头皮发麻的事件以后,剩余的假日我是在法兰克福跟我在哈佛大学的一个好朋友恩斯特·蒂弗斯一起度过的。恩斯特·蒂弗斯的父亲是德国着名的实业家。我们参加了几个聚会,包括法兰克福上流社会似乎沉醉其中的一个极度奢侈的化装舞会。通过交谈,我得知许多人相信,希特勒要求归还德国领土的强硬立场将不可避免地导致战争,虽然没有人愿意提出抗议。我还觉得,日常生活的日趋军事化、恐怖的纳粹思想,以及对犹太人和其他人的残酷迫害,已经造成了强烈的恐惧和焦虑心理。人们似乎非常害怕说错什么话或做错什么事。“嗨,希特勒!”是所有人必须使用的问候语。无论什么时候遇见纳粹官员,人们都表现出卑躬屈膝的样子。我所参加的那些晚会中的欢快气氛显得做作、空虚。我带着对未来的忧虑回到了英国。

达尔马提亚海岸与希腊

1938年感恩节假期,我和比尔跟哈佛大学的3个朋友一起到亚得里亚海旅游。我们乘坐的是从威尼斯出发的一艘意大利游轮。船舱很小,但干净舒适,吃的东西简直是价廉味美—要知道,整个5天的旅途只花了我们每人5英镑(当时相当于25美元),还包含所有的花销!我们在南斯拉夫的里雅斯特、扎拉、斯普利特和杜布罗夫尼克以及阿尔巴尼亚的都拉斯分别逗留了几个小时,最后在意大利的巴里结束旅程。

同类推荐
  • 冯玉祥在西北

    冯玉祥在西北

    本书展现了冯玉祥将军在我国西北地区从事军事、政治活动的历史足迹。包括:初到西北、首次督陕、派兵入甘、固甘援陕、解围西安等。
  • 普京归来

    普京归来

    本书是由陈小蒙编写的《普京归来》。《普京归来》的内容提要如下:他是俄罗斯的灵魂和舵手,重要的不是他在什么岗位,而是他在背后操控什么。普京王者归来,无论是选择台前还是幕后,其权力从未没落,他依然是俄罗斯人心目中的偶像,依然是媒体的宠儿,依然是新话题的制造者、新形象的缔造者,依然是充满魅力、活力四射的俄罗斯头号男人。如今,他决意要带领俄罗斯重回世界之巅。
  • 中国最有钱途的男人——马云

    中国最有钱途的男人——马云

    这个男人当过老师,这个男人见义勇为,这个男人当过不受欢迎的推销员……就是这个男人深刻地改变着中国中小企业的命运和前途,改变着中国的商业生态。这个男人叫马云。大师带您品读亚洲的下一个“比尔·盖茨”——马云的成长历程与战略决策。全面揭示全球领先电子商务网站阿里巴巴创始人马云的成功历程与人格魄力。一本专为创业者与企业家所做的枕边书。
  • 遥远的过去

    遥远的过去

    本书不仅讲述了契诃夫写作和成名的过程,同时透露了契诃夫漂亮的妹妹(即本书作者)为什么终身未嫁,为什么契诃夫自己的婚姻在去世前几年的41岁才降临,更描绘了契诃夫的极其独特和吸引人的天性。
  • 希腊罗马英豪列传(Ⅴ)

    希腊罗马英豪列传(Ⅴ)

    本书出自古罗马历史学家普鲁塔克之手。书中记载了包括恺撒、安东尼、梭伦等50名古希腊罗马政治家和军事统帅的事迹,既是一部体例松散的古代史,也开了西方世界传记文学的先河,对之后两千年的西方哲学、史学和文学都产生过重大的影响。
热门推荐
  • 调教完美先生

    调教完美先生

    她,是高高在上的千金大小姐,刁蛮,任性。为了夺回自己的青梅竹马,不顾家人反对,毅然的来到他的公司上班。为的,只是破坏他和女朋友之间的关系。他,是领导器重的青年才俊,内向、稳重。本来平静的生活却因为她的出现而变得备受折磨。而,面对她的百般欺负,他一直都是默默忍受。从不抱怨。是谁先为爱情的种子添上的新土,又是谁先浇下了那至关重要的第一杯生命之水,让它可以生根发芽,开始成长……
  • 邪途至尊

    邪途至尊

    何为正?何为邪?无为名利,只为逆天改命,逍遥乾坤!异类的眼神,还是留给阎王爷吧。武道一途,与生博,与死斗,只为那虚无的不老,飘渺的长生。
  • 科学新视野

    科学新视野

    《科学新视野:世界前沿科技》有着全新的视角,详细讲述地质、航天、环保、考古、能源与材料、社会、生物技术、天文、智能等方面的最新科学发现,并配有大量精美图片,带领读者进入一个神奇而有趣的科技大世界。人类社会的发展史实际上就是一部科技发展史。有人曾经这样贴切地形容过科学:“从茹毛饮血的洪荒时代进入到高速发展的信息数字时代,科技充分显示了它强大无比的穿透力和覆盖面。科技的力量不可否认。它像一把奇异的剑,化腐朽为神奇,极大地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对人类社会的发展直到了有利的助推作用。它加速了社会的演化,并影响到人类生产生活的各个方面。可以说,高科技极大地改变了人类社会的面貌,加快了人类文明发展的进程。
  • 守护甜心之冷雨飘雪

    守护甜心之冷雨飘雪

    她,因为一个转学生的到来便她遭到友情与爱情的背叛,然而她发现原来自已是世界首富,之后她开始了一系列的复仇计划
  • 高拱诗选

    高拱诗选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
  • 亡灵召唤使

    亡灵召唤使

    沈建已经72小时没合眼了,因为他身边围着一群鬼魂。而这些鬼魂,竟然是一个面目可憎的糟老头派来的。魍魉之气笼罩整个城市,一场天大的浩劫,正压城而来……
  • 末世最强王座

    末世最强王座

    重生回到末世初期,陆铭变成了一名普通的在校高中生。面对疯狂进化的变异生物,陆铭能否成功改写未来,改写人类灭亡的命运,带领人类重回巅峰?携带无限升级系统,陆铭一路屠杀,碾压各类强横物种,逐渐走上末世最强王座。
  • 难耐老公:惹火不良妻

    难耐老公:惹火不良妻

    娶她,怜她,却从没想过会爱上她,因为他们的日子太过平淡温情。当蓦然回首,才发现,自己爱上她了!只是再见,她已成他人妻,身边有两个孩子相伴,拆散他们将她抢回自己身边?还是成全他们自己一人悲伤?
  • 百战奇略(下)

    百战奇略(下)

    《百战奇略》是一部以论述作战原则和作战方法为主旨的古代军事理论专著。作者刘基(1311-1375),字伯温,明初军事谋略家。《百战奇略》不仅继承和发展厂我国古代的军事思想,而且搜集和存录了大量古代战争战例资料。它搜集了自春秋迄五代1645年间散见于21种史籍的各种类型的战例百则,并且这百则战例,大多都有战争发生的时间和资料来源,为后人检索战争资料,研究中国古代军事史,提供了极大方便。
  • 源计划:英雄联盟

    源计划:英雄联盟

    我叫泽洛斯,是艾欧尼亚前线部队的一名队长,不仔细看的召唤师或许会将我的名字看成那个被称作远古巫灵的泽拉斯,但我和他是完全毫不相干的两个人,何况我确实是人,而他是没有躯壳的纯粹能量体,比我强大好几个档次。提到我的名字或许各位召唤师都很陌生,但提起我的妹妹大家一定耳熟能详,她就是刀锋意志艾瑞莉亚。忘了跟大家说,其实我的真实身份是地球上的一个loser,我是被那个叫巴德的老家伙坑到瓦罗兰来的,他说敖兴召唤失败,所以只能靠我来拯救艾欧尼亚,当时我就在心底打出“GG”两个字。在这里,我将以我的瓦罗兰之旅告诉大家有关英雄联盟背后那些不为人知的故事。如果哪天我突然死在瓦罗兰,你们就多用巴德坑坑队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