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尊敬的美国诗人在路上遇见一位俄罗斯金发女郎,突然诗性欲望同时爆发,长吹一口哨:嘿,小妞,听说亚马逊森林里有一种容易驯服的美人鱼?金发女郎微微转身,道:听说这种美人鱼只被鱼驯服。这个笑话就是典型的从眼睛里面激发的美学。唯美学就是美学质感的提升,用以解释眼睛所及的任何事物障碍。
多远的距离可以产生美?
“审美疲劳”原本是美学术语。具体表现为对审美对象的兴奋减弱,不再产生较强的美感,甚至对对象表示厌弃。现在它的含意常被用来借指因长期的婚姻生活对配偶产生的平淡与麻木感。
恋爱是热烈的,因为那时两个人之间有强大的吸引力;婚姻是平淡的,因为磁场间的吸引力随着岁月的流逝而弱化意大利的科学家发现,热恋情侣由于“神经生长因子蛋白质”较独身或感情生活稳定的人高出一半,若能控制这蛋白质的水平,便有望控制或引导一个人的感情,甚至在可见将来发明控制感情的“爱情药”。实验时,研究人员拣选了一组热恋中的人,一组寂寞的人和已婚快乐的人,然后,对这三组人员进行抽血,检验血液中的荷尔蒙和蛋白质水平,以便进行对比研究。结果发现,热恋人士的“神经生长因子蛋白质”水平较单身和感情稳定的人高52%。半年之后再进行测试,血液样本分析显示,之前热恋的人只有三分一仍在恋爱,而“神经生长因子蛋白质”水平在三组人中都呈下降趋势。这说明激情不会持久,并会转化为更深层的感情、爱慕等。
参考《有望发明“爱情药”控制和引导恋爱感觉》,2006年07月27日。
另外,当人们坠入爱河以后,大脑中会分泌天然的“脑内吗啡”--—种能够让人产生快感的物质,但它的持续时间不长久。为了保持这种欣喜感,大脑必须源源不断地产生“脑内吗啡”,但因大脑的这种能力不是无限的,当激清消逝的时候,“脑内吗啡”的产量也会下降。这就是大多数人的热恋不会持久的原因,也可以认为,这是荷尔蒙转变引起的“审美疲劳”。
所以,为了规避这种审美疲劳,就要时时刻刻产生距离,诱导脑内吗啡的产生。这也可以解释为什么距离产生美,不是真的能得到美,而是保持长期吸引。
为什么说眼见为实?
中国有句古语叫“耳听为虚,眼见为实”,意思是说不要轻信传闻,看到的才是事实。听来的传闻是靠不住的,亲眼看到才算是真实的。它最早出自汉·刘向《说苑·政理》:“夫耳闻之,不如目见之;目见之,不如足践之。”“眼见为实”这句话我们不知听了多少次,也不知流传了有多长时间,这句话现在还是否经典呢?我们要不要什么事都相信自己的眼睛呢?
众所周知的“人体经络”就给人一种看不见、摸不着的感觉,但它却是客观存在的。
就像无线电的传播一样,虽然我们的肉眼看不着,但它却是实实在在的电磁波。经络也许是用某种波的形式传导的,这也说明为什么人死以后在死体上找不到经络。因为,人死了生物电活动也随之消失了,所以,它没有外科解剖学上神经系统那样的形式可以找到。
经络是一种能量和信息通道,具有接收、发放、输送能量和传递信息的功能特征。
人体脉络遍布全身,总于头顶,内系五脏,脉络无时不在运动,人有病则失调。针灸的目的就是为了调整脉络,使其恢复正常。另外,针灸可以使身体释放出阻断疼痛的物质。针刺一穴即动全身,调一脉即治疾病。
实验已经证实:经络上分布的穴位在大脑皮层上各有相应的对应点。针刺一个穴位引起大脑皮层相应点兴奋后,这一兴奋就按其特有的功能联系,有规律地扩散在同一经络上有关穴位的相应点,引起该系统的兴奋。人体上的这些穴位通过大脑的上行性网状系统与快感神经系统相连,所以,刺激经络上的穴位,能促使大脑分泌“脑内吗啡”,由此产生诸多奇妙效应。
他们把人体表面覆盖的这层“光”拍成照片,经分析在穴位处这种“光”极强。经络是“活”的,是像流水一样有走向的。基利安夫妇的发现在世界上引起轰动,他们发现的这种人体发光现象被称为“基利安效应”。法国巴黎奈克尔医院的专家们已拍摄到人体经络穴
参考《经脉医学》,张永贤著,大连出版社。位的照片,证实了针灸治病确有科学依据。
在他们所进行的试验研究中,这些研究人员把一种无害的放射性示踪物质注射进病人的手脚穴位,然后用特制的摄影机拍摄这种示踪物质的运行轨迹,竟发现这种放射性“示踪物质”确实是按照中国古代的经络穴位路线图进行流动。
通过上面的分析可以看出,“眼见为实”的这种说法在直觉上是成立的,对于我们肉眼能观察到的事物而言是对的。但是,对于超出人们所熟悉的认知范围和科技局限的事物,人最容易犯的毛病就是自以为是,有很多时候总觉得自己眼睛看到的或自己熟悉的东西才是真的,其实这是十分错误的。因为我们的眼睛所能感知的东西和我们所掌握的知识都是很有限的,不一定是客观的和全面的,而且许多时候的认识和观点都是错的,所以,有时候“眼见不一定为实”。
痛苦的感觉可以“洗”掉吗?
弗洛伊德把人的精神活动比喻为一座冰山,浮出水面的是少部分,代表意识,而埋在水面之下的是大部分,称为潜意识。但是,以意识的方式呈现出来的仅为冰山一角。
很多的信息只能是处于潜意识状态,存储在我们的心灵深处,比如,已经被意识遗忘了的童年时期不愉快的经历、心理上的创伤,还有其他后来经历的痛苦记忆等。往往越是各种刻骨铭心的痛苦记忆,它在心灵上留下的烙印越深,也越难忘记。已有许多科学证据表明,每一精神活动都可追溯到和脑的化学反应有关,精神活动过程中伴随着形形色色的化学分子的产生和相互作用。所以说大脑更像一种“化学汤”,神经网络的连接离不开这种“化学汤”,任何一种心理反应或记忆过程也都伴随着形形色色的“化学汤”的作用。既然如此,能否通过化学“洗脑”的方式减轻或消除痛苦记忆呢?
在一些临床实验中,科学家们偶然发现,一种用于治疗心脏病的药物“心安得”有一定的“忘却”效果。这种药物的测试由纳德和约瑟夫·里德克领导的一个小组分别在加拿大和纽约进行测试。实验证明,一些交通事故或是受到其他创伤的患者在受伤后立刻服用“心安得”,数月之后,应激障碍症状明显下降。
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的神经系统科学家贝尔和纽约州立大学的神经病学家萨克特领导的一项化学“洗脑”研究也有突破性进展,他们在削弱老鼠脑部海马体内的细胞之间联系的实验中成功清洗了老鼠的记忆。萨克特负责训练老鼠在漆黑环境中避开旋转平台的“震荡区”,并在它们掌握到躲避技能的一天至一个月内,把一种名为“ZIP”的化学物质注射入老鼠脑部的海马体。接受过注射的老鼠不再会避开“震荡区”,这说明它们忘记了学过的东西。
参考《脑内革命》,(日)春山茂雄著,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发行。
参考《科学家成功为老鼠洗脑 选择性删除记忆》,2007年08月20日。
加拿大蒙特利尔麦吉尔大学的神经科学家卡里姆·纳德和他的同事们也进行过同类的实验:他们将实验室的老鼠训练成害怕某种音调后,在它们的大脑中注射一种药物,它们完全失去了这种害怕的反应。那种药物的作用在于:阻碍记忆储存时所需蛋白质的形成。
上述实验证实,化学“洗脑”是可能的。该实验的目的是为了将这项技术运用在人类身上,以便帮助人们清除脑中可怕的记忆或不快的往事,从而避免由此可能导致的精神病。
一个苹果的猜想
表象记忆是外界事物在人的头脑中留下的影像记忆,它们是很具体的、很形象的,比如对关于“苹果”的记忆,回忆时在大脑里首先晃动着苹果的画面,并由此再回忆起苹果的其他方面的知识记忆。想象是在头脑中对表象记忆进行加工改造,变形联想﹑全息整合的基础上,创造出新事物﹑新形象﹑新理论的过程和能力。
每个人在想象的时候,都借助原来脑子里的表象记忆进行加工和创造。比如,一个刚会说话的小孩,他(她)看着大人把衣服晾在阳光下很快就干了,他由此联想到太阳会“吃水”。这就是“太阳”这个原来的表象记忆,经过小孩加工推理后产生的“变形想象”,当然这种想象只是简单的想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