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多文学家和科学家的一些想象成果,往往经过了诸多素材的加工分析﹑表象整合﹑精华提炼等过程。这些想象过程是一个复杂的“网络式思维”过程,就像鲁迅在《阿Q正传》中创作的阿Q这一人物形象,则是综合了那个时代许多人物特征的形象素材。正如鲁迅自己所说:人物的原型“没有专用过一个人,往往嘴在浙江,脑在北平,衣服在山西,是一个拼凑的脚色”。
表象记忆素材是想象的基础材料,所以,头脑中的表象记忆素材积累得多,就容易产生更多的想象,也可以在脑中创造出现实中不存在的事物形象,如《西游记》的作者吴承恩,他用自己多年积累的许多表象记忆素材,并结合民间流传的有关唐僧取经的文学作品和故事的基础上进行超时空﹑超视距的艺术想象,创造了孙悟空﹑猪八戒﹑白骨精﹑牛魔王等许多栩栩如生的艺术形象。作曲家创作的新乐章,工程师创造的新机器等,也都是以在头脑中构成新形象为前提的。其实就是在科学的进步本身,又有多少能离得了想象力呢?用想象力引发想象力,比如由《西游记》想到《超人》用创造的想象再去创造无穷无尽的想象,比如,有人通过对电影《无极》的想象加工,创造出耐人寻味的“视听快餐”--《一个馒头引发的血案》。
任何创造都有不完善之处,这就是再创造“空间”需要不断“填空”的原因。想象力驱动着人类改变了世界,它是一切创造力的源泉。一个好的电影或电视剧本作家或导演,在作品的创作过程中,也是利用自身的知识底蕴和对现实生活的体验,反复进行表象记忆的加工改造,在大脑里想象出一个扣人心弦的故事脉络。
清代著名小说家蒲松龄根据民间的许多“神鬼故事”和当时社会现实中的一些丑恶﹑善美现象,在大脑里积累了很多栩栩如生的表象记忆,再经过自己的复杂想象﹑加工整合,写出了脍炙人口﹑经久不衰《聊斋志异》。
闭目真的能养神吗?
成语“眼不见,心不烦”的意思是:比喻只要没有看见或不在眼前,也就不会为这为那操心或烦恼了。出自清·曹雪芹《红楼梦》第二十九回:“任凭你们两个冤家闹上天去,我‘眼不见,心不烦’也就罢了。”其实,这个成语的背后还隐含着脑科学的依据。
俗话说“眼睛是心灵的窗口”,眼睛能迅速准确地将大脑的反映真实地表达出来。眼睛不会撤谎,因为它是受着不由自主的神经系统支配,通过它可以看到一个人思想活动的秘密。很多我们内心的秘密是从眼睛里面流露出去的,我们的瞳孔会随着我们对某个人﹑某个问题感兴趣程度的变化而变化。
心理学家曾经用实验已经证实:瞳孔放大是因为当事人对其强烈关注,进而想要积极地获得更多信息的心理意识在起作用。当人们看到喜欢的人,瞳孔就会放大,反之就会缩小;遇到自己兴趣盎然的对象,我们的瞳孔也会放大。法国脑研究科学家查理·隆顿的研究成果表明,人脑每分钟可接受6000万个信息;其中2400万个来自视觉,3000万个来自皮肤触觉,600万个来自听觉、嗅觉和味觉。人的全身共有400多万条神经纤维向大脑传递信息,其中通过两眼传向大脑中枢的神经纤维大约有200万条。
当闭眼的时候,这200万条神经通路就“切断”了。另外,美国宾西法尼亚大学的克里斯汀·科赫博士领导的一个研究小组已成功测算出了人类神经系统将视觉信号传递至大脑的速度。据科赫博士介绍,在他们所使用的动物视网膜上总共分布着大约10万个能够向中央神经系统传送视觉信号的细胞。测量显示,视网膜在1秒钟内向大脑传送了大约875万比特的信号。而针对人眼进行的类似评估活动显示,人类双眼的每个视网膜在1秒钟内均可以发送近1000万字节的信号。也就是说,尽管人的视神经厚度只有区区几毫米,但其每秒钟却能够向大脑传输大约20兆字节的信息。
通过上面的数据可以看出,眼睛作为大脑意识的第一道“门户”,并且拥有如此巨大的信息处理量,当然会对大脑活动或人的心理活动产生巨大影响。“眼不见”可以使大脑处于“屏蔽状态”,几乎完全避免了来自视觉、听觉等信息对大脑思维活动的干扰,自然也就感觉“心不烦”了,其实,有时候人们所说的“闭目养神”也是这个道理。
参考《灵感在夜幕中闪现》,2004年10月17日。
参考《美科学家测算出人眼视觉信号传输速度》,2006年07月31日。
人体为什么会像蜡烛一样释放能量?
现代物理学告诉我们,任何物体都有自己的场,不同的物质会产生不同的场,物质存在的两种基本形态是实物和场。根据电磁场理论,在人体中,小到分子﹑细胞、大到器官、机体,总是伴随着生物电场和生物磁场。诸如脑电场﹑脑磁场、心电场﹑心磁场、神经电磁场等等。另外,人体本身会产生温度场、新陈代谢过程中的能量转换和信息传递等等都伴随着电子、离子转移。因而,它们自然也会产生各种电场,磁场。
这些“场”的综合作用就形成了表征人体生理和精神状态的“特征场”--“人体生物场”。它是人体生命信息和精神信息的指征。国外也有人把这种场形容为“精神能量体﹑能壳﹑晕辉”等等。
近年来,人体生物场的研究正逐渐走入正规科学领域。
当人体生物场的各个部位均处于健康状态时,视为生物场平衡(健康)状态,当某些部位的活力超强或降低,即偏盛或偏衰时,人体处于患病状态,视为生物场失衡(非健康)状态。也就是说,
参考《气功的科学基础》,谢焕章编著,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人体生物场能反映机体的“盛衰”。据《早安美国》报道,一位叫Beverly Rubik的生物物理学家,她相信人体会像炽热的蜡烛一样释放能量。她说:“当你从一个温暖的容光焕发的大活人变成了一具僵硬的死尸,它们最大的区别是能量。” 也就是人体生物场的变化。
Beverly Rubik在一项测定生物场是否可指示健康的试验中,她首先用酒精擦净了自愿者的指尖以去除手指间可能留下的影像,然后,她用一个高频数字相机给他手指周围的生物场拍照。Rubik选择了手指是因为按中医讲,手指处有很多的穴位。这些穴位被认为是通过叫做经络的能量通路和身体的不同部位,包括脑﹑肺,心,肠,等处相通的。从受试者的指尖的生物场,Rubik 的计算机就可绘制出受试者全身的生物场。接著,她用计算机分析了受试者的生物场以寻找疾病的征兆。他的诊断被绘制成锯齿状的红圈,红圈中的任何大的峰值代表了某种过量或肿大,而任何大的低谷代表著某种缺陷。令受试者感到吃惊的是,Rubik 的某些发现的确实和他的健康记录相符。
前苏联工程师基利安夫妇发明了一种在高频电场中摄影的照相技术,利用人体在瞬时高电压电场下,体表放电造成胶片感光的一种摄影技术,可以在照片上显示人体生物场。他们发现活的人体周围会以一定的节奏发出彩色的光环和光点;而当一个人死亡一段时间后,光环即行消失。这种光环的大小,随着人体的生理、精神状态变化而变化。他们描述:“在人体周围闪烁着、跳跃着蓝色的、
参考《探索人体周围神秘的生物能量场》,2002年02月18日。
参考《人体特异功能研究和运用》,(美)希拉·奥斯特兰德等著,世界知识出版社。金色的、紫色的各种光彩,有时候,头部所发出的橘黄色光芒就像一个‘火炬’,这种“场”像光束的闪光网一样渗透进身体中,这个“网”不停地运动,就像电视屏幕上图像未被聚焦时的光线一样。”
更令人奇怪的是,人体某些特殊部位比周围其他部位发出的光要强,而这些点正与中国古代经络理论中的741个针灸穴位相吻合。他们也观察到当人们在遇到疼痛、受伤和强烈感情变化时,“人体生物场”或“晕辉”色彩的变化情况。
事实上,“人体生物场”不仅随人体而存在,而且与人的心理状态﹑精神状态﹑健康状态﹑思维活动状态等密切相关,当人们的健康﹑情感﹑精神状态发生变化时,其强弱也随之改变。一般来说,健康的人生物场都较强,面部气色看上去也显得容光焕发。有病的人生物场都比较弱,面部气色看上去也比较灰暗等等。
经常受到尊重的人生物场比较强,不被重视的人生物场都比较弱;夫妻俩感情好,生物场就强,若夫妻两感情不好,生物场就弱。同样,一个人的情绪高昂或心情愉快时,生物场就强,情绪低落﹑心情不好或情绪紊乱时,生物场就弱,这就是面部“气色”为何给人一种变化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