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研究人员与他谈天说地,由于话题平和,所以细胞也没有什么激烈的反应。后来,研究人员递给他一份《花花公子》(PLAY BOY)的刊物,奇妙的事情发生了;每当这个男子翻到漂亮女郎的照片时,隔壁房间的细胞就产生激烈的波动,屡试不爽。
一位女士也因为不相信巴克斯特的研究,自愿担任接受实验的人员。研究人员以她的唾液细胞为实验物。当仪器测量唾液细胞时,刚开始这位女士心态平静,所以细胞也没有什么反应。过了一会儿,这位女士的手机响了起来,是她女儿打电话告知她将要结婚,并且迁往以色列。就在这位女士的手机响起时,唾液细胞也有激烈的反应。而当她考虑女儿即将出嫁时,细胞也测量到高高低低的情绪变化,证明了单一的唾液细胞,却蕴涵着整个人的情绪反应的信息。
参考《万物有灵且美》,(英)吉米·哈利著,中国城市出版社。
上个世纪80年代,我国山东大学张颖清教授在研究了大量的生物现象的基础上,创立了全息胚学说。该学说认为,在生物体中,生物体的整体由部分组成,部分在结构和组成上与整体相似,含有整体的全部信息。整体是发育程度最高的全息胚,细胞是发育程度最低的全息胚。
为何一个单一脱离的个体,却能反映整体的情况?法兰西女士解释说,受试者所捐赠的个体细胞,或许以相同的DNA为讯息连结,而与受试者产生紧密的联系。这与生物全息现象不谋而合,即个体是整体的缩影,个体细胞包含着整体的全部信息。所以,你的细胞能感应你的思想也就不足为奇。
慢性子的人为何不容易变老?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发现很多性子慢的人的确比性子急躁的人要活得长寿。正因为如此,才有“慢人慢老”的说法。另外,在人们的印象中,乌龟也是“慢”和“长寿”的象征。有关几百岁的长寿龟的报道,在世界各地是屡见不鲜的。那么,“慢人”和乌龟为何长寿呢?
“慢”和“呼吸”是乌龟长寿的重要原因,正因为它们行动缓
参考《宇宙全息统一论》,王存臻、严春友著,山东人民出版社。慢,新陈代谢也就慢了下来。另外,它的呼吸为口腔下方一升一降的动作,且头、足一伸一缩,肺也就一张一收,这种呼吸方法被称为“龟息”。与人类的呼吸相比,这种“龟息法”也是一种“节能”。科学家们在动物研究过程中发现,动物身上有一种“自我毁灭系统”--“死亡丧钟”,即脑下垂体定时释放某种能抑制机体利用甲状腺素的物质,甲状腺素由甲状腺分泌,调节各种细胞的新陈代谢。一旦细胞不能利用甲状腺素,就会死亡。由此受到启发,美国哈佛大学的科学家在人身上也发现,从青春期开始,人脑中的脑垂体就逐渐定期释放出一种能抑制或干扰人体利用甲状腺素的激素,称为“死亡激素”。这种激素使细胞利用甲状腺素的能力逐渐降低,控制机体内所有细胞的代谢率,直至细胞完全丧失这一功能。一旦细胞不能利用甲状腺素,细胞就会衰老和死亡。人到老年,体内的这种“死亡激素”浓度逐渐增高,尽管这时体液中含有很多的甲状腺素,但由于细胞对它的利用率很低,因此各器官会出现衰老现象,直至完全死亡。
人类如果有办法来抑制、破坏或清除“死亡激素”,就能增强人体各器官及细胞的功能,从而大大推迟死亡的来临。怎样断绝脑下垂体分泌“死亡激素”使“死亡丧钟”走慢呢?因此,佛道两家的“禅定、入定”,瑜伽的“超级冥想”,其目的是通过调整呼吸,人为控制脑下垂体像乌龟一样缓慢分泌“死亡激素”,这样一来,人就可以长寿。慢人慢老是不是因为他(她)长期的慢节奏,使脑内“死亡激素”缓慢释放的原因呢?
参考《科学家正抓紧“死亡激素”的破译》,《科技信息》,1999年01期。
移植心脏后会有怎样的后果?
我们都知道,大脑是思考和记忆的器官。那么,心脏有记忆吗?《孟子》说“心之官则思”,明确地指出了心脏“思”的功能。古代哲学家荀况同样认为:心是人体的支配者,又是精神活动的主管;古希腊人也认为心脏是精神之所在;埃及人认为,情绪与智力都是由心脏激发的。现代生理科学认为,心的作用就是把血液输送到全身去。现代唯物哲学则把古人所说的“心”的功能都一概解释为“脑”的功能。其实,像“心知肚明”“用心读书”“心有灵犀一点通”“满腹经纶”“胸有成竹”等,都反映了在人类集体潜意识中关于腹部或者心脏也有思考功能的本能性认知。
事实上,现在已有许多学者认为:“心和脑都是人的思想库,都具有意识的功能”。意识与“心脑”的关系将是未来一个崭新的研究领域。
美国科学家的研究发现:许多接受心脏移植的患者,在术后,他们的性格、爱好与心脏原主人出现了惊人的相似之处。文章举例说,40岁的退休货车司机杰姆·克拉克从来都不是一个多愁善感的人,他从不曾给妻子玛吉写过一封情书,因为他15岁就离开了学校,文笔很差。所以当去年的一天,杰姆突然坐到桌子前,开始给妻子写下一行行的情诗、表达细腻的情绪时,连他自己都感到了震惊。就在半年前,杰姆刚刚接受过心脏移植手术,他确信自己写诗的“怪癖”来自那颗移植的心脏,因为捐赠者一家都爱写诗。杰姆·克拉克把他做心脏移植手术的医生告上了法庭。医生感到很震惊,因为手术做得相当成功,病人的感觉也不错,他还有什么不称心的呢?原来他的妻子从护士那里听说了移植给丈夫心脏的那个人是个殉情男子。杰姆顿开茅塞,终于清楚了为什么过去一直性格开朗和精力充沛的他,一下子变得如此郁郁寡欢,他甚至越来越有一种想跳楼的欲望据说其心脏正在他胸中跳动的那名男子就是这么了结了自己的一生。器官移植领域中类似令人费解的例子简直是不胜枚举。
根据科学统计,从第一例心脏移植手术实施后的40年中,每10例接受换心手术的病人中,就有一人会出现性格改变现象。
现在已有许多学者认为,心脏并非一个“泵”那么简单。美国加州心脏协会的专家们研究发现,一种具有长期记忆和短期记忆的神经细胞的确在心脏中工作,并且组成了一个微小但却复杂的神经系统,心脏实际是一种“有智慧”的器官。美国底特律“西奈”医院的生理学家波尔·皮尔索尔对此进行了专门的研究,并出版《心脏代码》一书。他的结论是:心脏里贮存有我们大脑受其支配的信息。所以说,心脏一旦植入别人的身体,便开始指挥新的主子,改变他的性格和习惯。皮尔索尔在书中写道:“在我给一个41岁的男子移植了被火车轧死的19岁姑娘的心脏之后,他好像换了个人似的。他本来从小就是个慢性子,是个性格忧郁的人。可自换了心脏之后,就像是
参考《人类的心脏也许有某种“思考和记忆功能”》,2006年6月26日。
参考《心脏移植改变性格》,《科学杂志》2006年第4期。注入了激情,萌生了对生活的强烈兴趣。“有个36岁的女患者也很幸运,给她换了一颗20岁姑娘的心脏。姑娘是跑过马路去给未婚夫看结婚礼服时,不小心让汽车轧死的。这一来可坏了:患者几乎天天都梦见跟一个心爱的小伙子的幸福约会。据她说,她从早到晚都有一种幸福感,而且这辈子还从来没有像现在这么开怀笑过。”
这样的例子比比皆是,究其原因,也是器官移植惹的祸端。皮尔索尔说,早就有人提出过人体细胞同基因代码一样,含有一个人全部信息的想法,达尔文就提出了情感生化特征的假说。我们的“性情”,或者说性格,不是像过去认为的那样储存在大脑中,而是藏在心脏里。这时有人发问,如何才能拥有爱因斯坦的大脑?答移植爱因斯坦的心脏
为什么闹钟响了不去按?
在实际生活中,我们对很多事情都无动于衷,或者说习以为常,比如看见一位妇女牵着孩子的手过马路,我们觉得很自然,每天都能看见几十次,反正没人管;比如闹钟响持续响铃5分钟,这样的事每天都会发生,再嚷也没用,该赖床还得赖床;再比如每天早上8点钟撞见保洁的大妈,反正一年四季这样的事情每天都发生,见怪不怪。总之,我们对这些日常的遭遇总是习以为常,觉得“天经地义”,也就无动于衷了。那么我们为什么会这样想呢?这又是怎么一回事?
这是因为我们的大脑细胞中存在着“开关”作用。
在重复刺激条件下,大脑的反应逐渐降低,直至完全消失,神经元间特有的适应刺激的有效功能联系被弱化或完全抑制。这样一个过程可以保证大脑相关细胞始终以最敏感兴奋度去适应新的环境刺激。当你偶尔或者主动接受外界刺激信息的时候,大脑的“开关”在“ON”(开)的位置;当你长时间面对某种重复刺激的时候,大脑接收新鲜刺激的“开关”逐渐会关闭,也就是说在“OF”的位置了。
因此,只有你不断地改变“兴奋点”,保持对新鲜刺激的兴趣,你才能保持思维的活力。当大脑处于兴奋状态时,人的情绪就较高,学习、工作注意力也就集中,但这个兴奋期是不可能无休止地持续下去。因为,长时间地重复做同一件事情,脑神经已经处于一种由兴奋转为疲劳,由疲劳转厌烦的状态。比如,在高速公路上发生交通事故的司机。究其原因,一是长时间开车,大脑始终处于警戒状态,容易导致疲劳驾驶;二是驾车动作的单一性,同一动作重复刺激,产生“精神抗体”,大脑的反应逐渐降低甚至钝化。
所以,当我们重复做每一件事情,或者重复看见每一件事情时,就不再做任何抵抗了。反过来说,每天闹钟一响就起床、不赖床的人都有特别的气质,也许是个天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