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28407100000008

第8章 部分省区群众文化工作调研

一、湖南衡山县农村文化工作情况的调研

(一)基本情况

2008年,湖南衡山县文化系统有干部职工221人,其中在职176人,退休45人。县文化局内设文化市场稽查队,下设文化馆、花鼓戏剧团、图书馆、纪念馆、电影公司5个二级机构和17个乡镇文化站。县文化局同时履行新闻出版局和版权局的职能。全县文化市场(含新闻出版市场)有网吧83家,音像店14家,歌舞厅12家,电游室6家,印刷厂8家,打字复印店14家,书报刊零售、出租店7家。

(二)近年来农村文化工作开展情况

1.积极开展文化活动。

每年春节期间我们精心组织了“迎春文化活动”,万条彩旗妆点衡山街头,百幅条幅祝福衡山人民。同时举办了衡山外来工、农民工歌舞晚会。2008年2月4日,举办了“万副春联送农家”活动。6月底承办了“高唱廉政歌,促进大发展”全县大型群众合唱比赛活动。

2.努力搞好文艺创作工作及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

我们多次深入岳北地区挖掘整理“岳北山歌”资料,编纂申报书和制作资料片向省级相关部门进行申报,“衡山影子戏”已上榜全国首批保护名录。完成“岳北山歌”的挖掘与整理工作,目前正在申报省级保护名录。报送了首届“衡阳市文学艺术奖”评审作品,有:小品《桥》《情不能代法》《雁城雄风》,书法作品一幅,抗震救灾文艺作品散文诗《中国人什么时候都最棒》。

3.积极组织“送文化下乡”活动。

2008年5月份开展举办了有影响力的大型图书宣传活动,通过各种形式来宣传图书,并让图书更多地接触社会,让群众更多地了解有关文化知识。剧团下乡演出153场,义务送戏下乡9场。

4.深入挖掘县禹文化渊源,重点突出“白马文化”。

2008年,衡山县在成功挖掘出大禹治水的禹王牌遗址的基础上,拓展衡山禹文化外延空间,积极制定规划,力争该遗址被列入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同时,向更深层次挖掘禹文化的历史渊源,以“白马文化”为重点,突出衡山县独特的文化品牌,形成了挖掘和利用以“白马文化”为重点的优秀文化遗产,建设县城历史文化风光带的文字资料。

5.电影工作面向农村,成效显著。

根据湖南省委、省政府的指示精神,启动了农村电影放映工程。安排8个放映队伍逐日逐村放映数字电影,内容丰富多彩,既有建设新农村的农村科教片,又有思想教育的爱教片,寓教于乐的故事片、戏曲片等,极大地满足当地农民的精神文化需求。2008年上半年共放映电影2458场,影片71部,观看人次达65万。

6.文化市场管理成效显著。

2008年1~2月,对全县所有文化经营场所进行了一次全面性检查,重新登记。3月份,对全县网吧进行专项整治。我们共出动检查人员150余人次,检查网吧80余家次,查处违规经营网吧29家次,其中接纳未成年人网吧10余家次,吊销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2家,累计罚款35300元,有效地打击了网吧违规经营行为。

为了进一步繁荣和净化衡山县文化市场,我们一方面扶持守法经营,另一方面打击违法行为,在2008年上半年“扫黄打非”集中行动中,查处违规音像店10家、违规经营网吧29家、违规歌舞厅2家、违规电子游戏室5家、违规书店1家、违规打字复印店5家、违规印刷厂1家。查处盗版软件案件2起,共罚款128700元。检查集市6个,取缔非法经营店档、摊点6个,没收非法出版物300余本,收缴非法音像制品3万余张,所收缴非法出版物送到市里进行了集中销毁。

7.积极建设“乡镇综合文化站”。

2007年7月,衡阳市委、市政府将福田白云村、中塘村、云岭村、尊胜村、云峰村5个村联片作为全市新农村建设示范片。根据上级领导的指示,衡阳市文化局将原白云小学改建为白云文化活动中心,该活动中心共四层,1223平方米,功能齐全,设施完备,投入资金40多万元,现已建成为全市一流的村级文化活动综合楼。目前,福田铺乡镇综合文化站建设已竣工,白果、新桥、店门乡镇综合文化站正在建设中。

8.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工作通过省级、部级验收。

2008年我们发挥自身优势,积极做好共享工程的各项服务工作,现有电脑桌椅各40套、工作电脑5台、空调4台、多媒体座椅40个,完善了机房内外线、防盗门窗等基层设施,基层网点、挂牌76个,运转良好。

(三)存在的问题

1.文化经费不足。

经费严重缺乏仍然扼制衡山县文化建设和发展的瓶颈。特别是县文化市场稽查队伍工资仍未列入财政统发,而市场罚没收入返回比例由原来的85%下降到了70%。省市和兄弟县市区文化市场管理队伍工资都已列入了财政统发,并且每年拨付5.12万元的“扫黄打非”等专项经费。按照******关于文化市场管理队伍的人头经费、装备费、办公办案费由同级地方财政全额拨付的规定,衡山县财政供给还相差甚远。县文化市场稽查大队不仅办公办案经费严重不足,而且连工资也不能保障,这样便不可避免地造成在市场管理和行政执法过程中或多或少地存在经济利益取向。

2.文化队伍建设有待加强。

一是县文化单位业务骨干严重匮乏,专业人才青黄不接,导致文艺创作仍然是一个薄弱环节。二是全县7个乡镇35个文化专干,具有本科文化程度的仅有1人,在某一方面有一定造诣的仅5人,而且面对新形势下各种困难,绝大多数文化专干都束手无策。

(四)几点建议

把握机遇,加强领导,开拓创新,努力推进衡山县文化大发展。党中央把加强文化建设摆上了空前的重要位置,发出了兴起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新高潮,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号召;市委提出了实施“文化经济”的战略,这是衡山县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重大历史机遇。建议县政府加强对衡山县文化工作的领导,加大对公共文化建设的投入,强化县人大的监督、上下齐心协力,努力推进衡山县文化的大繁荣,实现文化、文化强县。

建议制定农村文化发展的近期规划和长远规划,并将其列入衡山县社会发展规划之中,统筹安排,常年预算。

建议县财政增加对文化工作的投入,使群文工作的开展有所保障。一是增加开展农村群众文化活动的资金预算。衡山县每年的“迎春群众文化活动”和“田园欢歌活动”已形成品牌效应,影响广泛,其活动经费应纳入年初预算之中。二是安排好乡镇综合文化站建设及社区文化活动中心建设的配套资金。根据上级文件精神,地方财政配套资金不落实,中央下拨的专项资金则难以到位。

建议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挖掘和保护工作。衡山县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成立以来,做了大量工作,并取得可喜成效。“衡山影子戏”被列入国家首批非遗保护名录。目前“岳北山歌”正在申报中,衡山县还有相当多的非遗资源可挖掘整理,这需要财政的大力支持方能实现。

加强衡山县农村文化工作队伍建设。目前衡山县文化工作队伍现状不容乐观。建议建立衡山县文化工作人才库,壮大衡山县的文化人才实力和竞争力,以利实现文化兴县、大县的长远目标,同时在培训、使用和提拔干部的组织工作中给予倾斜,以激励整个文化系统工作人员的信心。

二、上海卢湾区加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调研

(一)主要工作推进情况

近年来,卢湾区区政府十分重视加强全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让广大人民群众共享文化发展成果,做了大量的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1.加强对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规划。

卢湾区区政府认真学习贯彻党的十七大精神,坚持以******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先后制订了《卢湾区文化发展纲要》,明确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要以实现和保障公民基本文化权益、满足人民群众基本文化需求为目标,以增强政府公共文化服务职能,推进公益性、多层次、多元化、广覆盖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为主要任务。制订了《卢湾区文化建设三年行动计划》,确定了到2010年,区域内初步形成以区文化馆、图书馆、四个社区文化活动中心(以下简称“两馆、四中心”)为平台,集聚公共文化服务项目,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

2.加大对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投入。

2006年年底,卢湾区先后建成四个社区文化活动中心,在全市率先实现“社区文化活动中心”“公共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和“图书借阅三级联网工程”的全覆盖。四个社区文化活动中心运行以来,坚持以政府为主导,各街道安排财政专项资金用于支持保障中心的正常运行。2009年,四个社区文化活动中心的经费改由区财政全额保障。近几年来,区文化馆、图书馆硬件设施得到了不断改善。同时,区政府不断加大公共财政资金扶持力度,2005年设立500万元的“文化发展专项资金”,从2008年起增加到1000万元。据区文化局统计,截至2008年年底,该专项资金累计终审资助金额1694万余元。其中,资助“社区文化服务类”项目26个,金额为710万余元,占“文化发展专项资金”资助总额的42%。2008年受资助项目涉及社区群文活动的有189场次,参与群众近30万人次。

3.积极探索社区文化活动中心管理运行机制。

坚持以政府为主导,强化公益性文化服务职能,结合地区特点,积极探索管理运行机制。全区四个社区文化活动中心,既有委托管理模式,也有直接管理与委托管理相结合的模式,形成了各具特点、多元探索的格局,较好地保障了居民群众的基本文化权益。打浦社区文化活动中心采用委托社会专业团体管理模式,依托专业团队具有的社会资源与专业运行能力,对社区文化活动中心管理模式进行全新探索,带来新的生气、活力,使文化活动中心服务水平与质量有所提高,得到上级主管部门的肯定。

4.大力开展社区文化活动,不断满足群众文化需求。

各社区文化活动中心根据群众需求,在市文化资源配送的基础上,不断丰富活动内容,提高服务质量。淮海社区文化活动中心“问需于民”,以“希望开展哪些活动”为题发放了7000份问卷调查,根据居民意见调整活动项目,特别是开办了“未来工程师工作室”,增设简易机床等设备供孩子们制作模型和创意作品。五里社区文化活动中心举办“黄金萨克斯舞会”“双休日电影”“戏迷剧场天天演”“唱响老歌”等活动项目,拉近了文化中心与社区居民的距离。打浦社区文化活动中心则引进了街舞、瑜伽、茶道等时尚项目,吸引周边的白领青年纷至沓来。瑞金社区文化活动中心设立“百姓收藏”展厅,让居民个人珍藏的奇石、青铜镜、书画等有了展示交流的平台。据统计,2008年四个社区文化中心共接待各类服务对象累计近110万人次。区文化馆、图书馆努力发挥公益性服务职能,建立“三项制度、四个送”的工作模式,引导社会文化资源积极为社区居民配送文化服务。如雅庐书场的“评弹进社区”,在淮海社区文化中心已演出66场,累计参与人数达1万多人次;2008年,“群星耀卢湾”首次推出社区、企业两大活动版块,围绕“迎接2010年上海世博会”的主题,开展了系列活动;“上海卢湾阅读节”有超万人次的社区读者参加了8个系列28场次的读书活动,其中,“走进爱尔兰”文学作品赏读会活动,是区图书馆首次组织中外文化阅读交流活动,拓宽了文化服务的新领域。调研中,大家对区政府加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工作予以肯定。

(二)需要引起重视的几个问题

当前,区社区文化活动中心硬件设施较齐全,为进一步提高与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适应的公共文化服务保障能力,提供更多更好的公共文化产品与服务,更好地满足广大人民群众文化需求,还需着力解决以下几个问题:

1.资源利用有待进一步提高。

调研情况表明,“两馆、四中心”的部分公共文化设施服务效益还不高,未能充分发挥应有作用。一是区文化馆、图书馆的功能提升不够。各社区文化中心建立后,区文化馆、图书馆原有的部分功能可在社区文化活动中心得到体现,而区文化馆、图书馆的功能定位和职能配置还未能及时进行调整,部分设施使用率不高、人气不足,指导服务职能还需进一步拓展(如业务的指导,群文团队的培育、发展、交流、展示等)。二是个别项目后续资源的支撑不够。社区文化活动中心已成为集科教文体综合资源的多功能活动平台,但现有的个别项目内容安排及后续服务支撑跟不上,有的还不能一室多用,活动内容更新速度不快,导致经常性人气不足,使用效率不高(如体质监测站、固定的展示馆、钢琴房、亲子活动室等)。

2.配送机制有待进一步完善。

相对于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多层次、多样化的精神文化需求,供需匹配还不够,配送机制有待进一步完善。一是活动内容安排与需求有差距。从参与社区文化中心活动的对象来看,以退休人员和老年人居多,年轻人和孩子对参与社区文化活动的热情还不够。“我说你听、我演你看”这种单向灌输的习惯做法较多,与市民多样化的实际文化需求有差距。虽然各社区文化活动中心累计服务的人次不少,但往往受益的人群相对集中,覆盖面还不广。二是满足群文团队的辅导培训要求还有差距。据区文化局统计,卢湾区共有340支社区文体团队,每年组织各类文化活动近2万场次,参与人数高达60万余人次。从调研情况看,《卢湾区文化建设三年行动计划(2008—2010)》确定的“逐步形成若干支在全市乃至全国范围内有较高知名度的特色群文团队”工作目标,差距还很明显。座谈中,大家也希望区文化馆、图书馆工作重心要进一步下移,加强对基层群众文化活动的专业指导培训,让更多获奖的文艺作品进社区,提供更多在区级层面展示、交流学习的机会,扶持和培育社区文体团队,帮助提高自身的业务水平,打造社区文化特色品牌。

3.管理运行机制有待进一步优化。

目前,四个社区文化活动中心在管理运行的模式上各具特点,经过几年积极探索,积累了一些经验和做法,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同时也应看到,由于体制机制等原因,区文化馆、图书馆与社区文化活动中心在业务互动上还不够顺畅,社区文化活动中心的资金保障、产品配送、管理运行等方面,还需要不断地总结和探索。

(三)几点建议

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相关部门共同参与,长期努力。根据调研的情况,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1.健全统筹协调机制,实现资源共建共享。

提高认识,明确功能定位。加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是维护好、实现好、发展好人民群众基本文化权益的主要途径,是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具体体现。要进一步提高对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重要性的认识,进一步落实****中央办公厅、******办公厅《关于加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若干意见》(2007年8月21日),进一步明确“两馆、四中心”的功能定位。区文化馆、图书馆要不断提升服务能效,不断强化面向基层的辐射效应,更好地承担区域公益性文化服务“领头羊”角色。

加强领导,完善工作机制。要进一步加强组织领导,完善统筹协调机制,整合区域文化资源,协调各部门积极参与公共文化事业发展,在社区文化活动中心的平台上实现资源共享、功能叠加、效益放大。要发挥区文化局统筹协调、管理服务的职能作用,进一步强化对社区文化活动中心的指导服务功能。各街道要继续重视社区文化活动中心的运行和管理工作,注重条块结合,形成共同推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合力。

2.完善资源配送机制,提升文化服务能力。

完善资源配送机制,满足群众文化需求。一是要充分发挥社区文化活动中心综合体的作用。要在市“东方配送”的基础上,进一步发挥本区文化、教育、科普、体育、工青妇等部门(团体)文化资源的作用,充实社区文化中心服务内涵,增强后续的服务支撑,提高使用率和参与率。二是要充分发挥文化专项资金的作用,多资助一些深受群众欢迎的公共文化项目,如增加电影公益场次、加快区文化馆功能和服务的调整等,更好满足群众的文化需求。三是要加强对基层群文团队的辅导培训力度。区文化馆、图书馆要深入基层了解需求,充分发挥主阵地作用,不断提升服务功能。加强公共文化服务队伍建设,充分发挥专业优势,指导和帮助基层群众文化团体开展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

3.强化服务功能,不断扩大群众受益面。

一是要不断推出便民服务。发动广大群众参与社区文化活动中心的工作,更多以菜单化的方式,让社区群众参与项目的设置、活动安排和内容取舍等,实行双向互助,尽可能做到“群众点菜、市场做菜、政府买菜”,尽最大努力满足社区群众多层次、多样化的文化需要。尤其是要维护低收入群体和特殊群体的基本文化权益,体现公共文化服务惠及全民的原则。二是要拓展服务对象。通过对服务对象的细分和活动时段的调整,在继续吸引社区广大中老年群众参与文化活动的同时,以青少年喜闻乐见的形式,创设有益于青少年身心健康的活动项目,不断满足青少年求知求乐、成人成才的文化需求;积极组织开展符合来沪人员特点、适合来沪人员参与的文化活动,以满足他们的精神文化需求,保障他们的基本文化权益,使他们不仅成为卢湾社区建设的参与者,而且成为卢湾社区文化成果的受益者。

4.总结经验,建立规范高效的管理运行机制。

要认真总结四个社区文化活动中心近年来在管理模式、运行机制上的有效经验,学习兄弟区好的做法。按照结构合理、发展均衡、网络健全、运行有效、惠及全民的原则,进一步推进公益性文化事业单位改革力度,建立健全竞争、激励、约束机制,努力提高公共文化服务能力和水平;进一步创新公共文化服务方式,引入竞争机制,提高服务质量,增强服务效益;进一步完善公共财政投入保障机制,规范免费项目的要求以及低偿服务收费标准,制定相应的制度或管理办法,增强社区文化活动中心可持续发展的能力,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

三、四川剑阁县乡镇综合文化站建设的调研

(一)基本情况

1.基础建设情况。

20世纪80年代以来,剑阁县乡镇文化站从无到有并不断发展壮大,农村文化以乡镇文化站为龙头,带动了民间文化的繁荣,如川剧、皮影、花灯、唢呐、傩戏等在农村十分活跃。到1995年,全县36个乡镇建起了“四有”文化站,其中碗泉、张王文化站创国家先进站,创省一级站1个,省二级站14个,市达标站22个,剑阁县创建为全国文化先进县。到1996年全县建成“万村书库”206个,达49%。到目前,全县57个乡镇有文化阵地4300平方米。

2.人员素质状况。

全县57个乡镇,有专职文化工作人员50人。其中,男性31人、女性19人,35岁以下23人、36~45岁21人、46~55岁5人、56岁以上1人,本科学历1人、大专学历20人、高中专以下学历29人,中级专业技术职称1人、初级专业技术职称35人、高级工1人、中级工4人、初级工9人。

3.活动开展情况。

乡镇文化站开展文化活动的内容主要是配合乡镇党委政府的中心工作,举办科技推广、宣传教育和各类知识培训,利用重大节日,开展文艺演出活动。

(二)剑阁县乡镇综合文化站建设存在的问题

由于历史、自然、经济等多方面条件的限制,农村文化建设仍然是文化建设中的薄弱环节。特别是乡镇文化站建设出现了一些新情况和新问题。

1.乡镇文化站管理体制不顺,缺乏活力。

农村文化建设发展过程中存在着体制性障碍。乡镇机构改革之后,现行文化站的人、财、物都由乡镇直接管理,县文化局缺乏调控手段。目前对乡镇文化站实行的是“行政隶属乡镇政府领导,业务上接受主管部门指导”的管理模式。县文化局虽然具有对乡镇文化站工作的业务指导功能,但由于体制原因,很多方面不能过问,也不便过问,使乡镇文化站处于“一方不愿管,一方管不了”的两不管境地。这种体制,一是产生了文化专职工作人员不专的问题。一些文化站工作人员常年承担行政工作任务,难有精力组织文化活动。二是县文化局难以调配使用,造成文化站人员不能流动,缺乏活力。三是乡镇政府对文化站投入少,管理不力。有的乡镇因财政紧张,出现文化站被出租、被挤占、被挪作他用、被拍卖的现象。

2.乡镇文化站设施落后,阵地萎缩。

近年来,乡镇文化站出现了下滑的趋势。全县57个乡镇,有53个乡镇无文化活动阵地,只有1个人、1张桌子、1间办公室,有的甚至还没有1间办公室而是与乡镇其他事业单位人员共用。文化站文化设施面积由20世纪90年代末的4300平方米减少到了2000平方米左右。有阵地的乡镇文化站,阵地萎缩、辐射功能差,缺乏设施器材和图书资料,加之管理不善,沦为“空壳文化站”。

3.乡镇文化站队伍素质偏低,人才匮乏。

很多乡镇文化站工作人员大多是20世纪80年代初从事文化工作的,专业知识趋于老化,知识面偏窄,思想观念较为陈旧。近年来,调进或分配的新增人员大多不是专业人员,文化站工作人员难以评上专业技术职称。有些乡镇文化站人员年龄结构老化,学历层次低、能力有限,文艺创作人才更是青黄不接,后继乏人。

4.文化设施资金投入不足,缺乏后劲。

由于受财力限制及认识不到位等因素的影响,乡镇文化站普遍不被重视,文化经费投入不足,处于“吃不饱、饿不死”的境地。******有关文件明确要求,“各级政府每年对文化事业拨款的增长幅度要高于当年财政预算增长幅度的1~2个百分点”。省、市、县也先后出台了相应的文化经济政策,但县、乡两级政府对文化事业的投入均未达到要求。中央财政按农村人口人均0.50元标准转移支付的农村文化事业经费,以“撒胡椒面”的形式分散在各乡镇,绝大多数没有用于农村文化建设和文化工作,乡镇文化站基本没有工作经费和活动经费。

5.文化活动形式单调,内容陈旧。

文化活动方式过于简单,内容缺乏创新,往往仅限于逢年过节办几次卡拉OK演出或举办一些广场文化活动,而群众喜闻乐见、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形式没有被充分挖掘和利用。一些封建落后的观念在广大农村时有抬头,邪教组织和封建迷信活动等仍有市场。

6.文化站人员工资待遇很低,人心不稳。

现有的50名乡镇文化站工作人员,目前仍然执行的是2003年的工资基数,人均就只有500多元的工资,政策性补贴基本没有。在中心工作上,乡镇党委、政府把文化站人员作为乡镇干部对待,但在待遇方面却区分行政与事业身份。而乡镇文化站工作人员绝大多数属于“半边户”,仅靠个人的工资收入“养家糊口”是很困难的。加之目前干部使用存在“身份”限制。这样就在乡镇文化站工作人员中形成了一种“弃之可惜、干之无盼”的两难状况,人心十分不稳定。

(三)进一步加强乡镇综合文化站建设的几点建议

乡镇文化站是最基层的文化事业单位,是党和政府联系农村,活跃农民群众生活的重要阵地和纽带;是传播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开展公益性文化活动,提供公共文化服务的重要载体;也是基层从2003年起继人民群众文化娱乐的主要场所。必须高度重视和加强乡镇综合文化站的建设。

1.提高认识,高度重视乡镇综合文化站建设。

农村基层文化建设是构建和谐社会、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坚持“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落实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统筹城乡发展、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乡镇文化站建设只能加强,不能削弱。各级党委、政府都要牢固树立科学发展观,采取切实措施,大力推进剑阁县乡镇文化站建设进程。

2.调整理顺乡镇综合文化站管理体制。

******《关于进一步加强文化建设的指导意见》中明确指出:“加强基层文化建设的主要责任在县(市)区人民政府。”县(市)区文化局是政府的文化行政主管部门,文化站是基层全民事业单位。建议由县文化局对乡镇文化站实行垂直管理,将乡镇文化站业务、人事、工资等关系交由县文化局管理,实行定编、定岗、定员。按照1992年文化部颁发的文化站管理办法规定,结合剑阁县乡镇文化站实际,建议每个乡镇文化站核定编制数为2人,即站长1名,业务人员1名。对于业务量较大的文化站可核定编制3人。对于目前年龄偏大、文化偏低的乡镇文化站工作人员可给予优惠政策让其提前退休,充实一批真正有文化的年轻同志到乡镇文化站。

3.抓住机遇,认真组织实施好乡镇综合文化站建设。

“十一五”以来,国家将拿出专项资金支持乡镇综合文化站建设。国家级贫困县每个乡镇综合文化站建设国家补助资金20万元,省级贫困县每个乡镇综合文化站建设国家补助资金16万元。剑阁县属于省级贫困县。2007年国家已将剑阁县下寺镇综合文化站建设纳入了全省试点,先行一步,2008年规划了8个乡镇综合文化站建设。还有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建设也将在2008年开始全面启动,国家将配套相应的设施和设备。这是搞好剑阁县农村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发展农村文化事业的大好时期,我们一定要紧紧抓住,希望县委、县政府落实好相应的配套政策。

4.进一步加大对乡镇综合文化站的投入力度。

县乡镇人民政府要落实好******《关于进一步加强基层文化建设的指导意见》和《****中央办公厅、******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村文化建设的意见》中“各级政府每年对文化事业拨款的增长幅度要高于当年财政预算增长幅度的1~2个百分点”的规定要求,加大对乡镇文化站的投入。建议将中央财政按农村人口人均0.50元标准转移支付的农村文化事业费由县集中统筹使用,由县财政局建立专户,县文化局统筹规划,资金随项目拨付到乡镇,充分发挥农村文化事业费的有效作用。

5.丰富农村文化活动内容,创新农村文化活动方式。

文化活动内容决定着文化活动对群众的吸引程度,直接影响着文化活动的成效。农村文化要由“小文化”发展成“大文化”。县文化部门要加强对乡镇文化站人员的思想、业务培训,促使乡镇文化站人员解放思想,更新观念,提高技能,不断探索创新乡镇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的发展道路。乡镇综合文化站要始终坚持为党的中心工作服务,为经济建设服务,为人民群众服务。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要确立品牌意识,打造自己的文化品牌,在工作中不断提高文化站的地位和作用。要面向广大农民群众、利用方便农民参与的文化设施和场所,开展农民喜爱的文化娱乐活动,活动既要考虑老年人文化活动的特点,又要照顾青少年学生校外活动的需要。采取固定设施和流动设施、阵地服务和流动服务相结合。在固定文化设施很难发挥作用的地方,可以建立流动文化服务点,让群众定期在文化服务点享受文化生活。把文化活动同农民的思想教育结合起来,充分发挥文化艺术在思想教育中的作用。通过举办科普知识讲座、开展群众乐于参加的文艺体育活动、编发科技资料等形式,使农民群众自我娱乐、自我教育。发挥农民参与群众文化建设的积极性,充分利用本地非物质文化遗产优势,引导和带领周围群众继承传统,弘扬先进文化,彰显本地特色。有条件的乡镇可组建农民艺术协会和民间社会组织,最大限度地把农村文化阵地办成广大农民求知的课堂、求美的窗口、求艺的乐园、求富的良友。要切实改变过去文化活动满足于唱唱跳跳、敲敲打打的一般化、大呼隆,内容陈旧,形式单调的状况。要善于抓住科技进步给文化发展提供的机遇和条件,立足于基层,着眼于群众参与,注重在群文活动的内容、形式、手段、方法上创新。

加强乡镇综合文化站建设是为了农民的文化生活更加充满生机和活力,更好地满足农民朋友日益增长的文化生活需求。我们认为,要把加强农村文化建设纳入当地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总体规划,文化部门要积极主动争取同级党委、政府对农村文化建设的重视与支持,认真探索管理农村文化建设工作的新途径、新办法。把农村文化建设纳入当地政府经济建设同步考核的内容之一,县、乡、镇各级政府要发挥引导、规范和服务职能,切实保证文化投入,要进一步加快农村文化体制改革步伐,加强基层文化产业链的联结与延伸。实践证明,各级政府只要真正重视基层农村文化建设,切实履行宏观规划、管理和服务职能,及时提供公共文化产品,精心培育文化市场,就一定能够有效地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文化事业的健康繁荣发展。

四、湖北十堰市乡镇、街道文化站的调研

(一)基本情况

十堰市地处鄂西北边陲,受自然条件的制约,6个县、市均为国家级贫困县。全市目前116个乡镇街办及9个乡镇级开发区、保护区、林业管理区、林特场中,共有81个文化站(其中有站舍的59个),编制126个,实际从业人员144人;18个文化服务中心,编制18个,从业人员27人(即原文化站专干数);郧县原有18个文化站,27名文化专干,机构正处于变动中。因为各县市区、乡镇的经济发展情况不同,对文化的重视、投入不同,所以乡镇文化站的现状也呈现出不同的特点。为便于了解掌握,拟从单位性质、文化站人员、编制、经费、文化站站舍面积等方面分别对各县(市、区)文化站的基本情况逐一进行说明。

竹溪县:15个乡镇,乡乡已建有文化站,现有正式职工26人,编制26人,具有初级职称资格的有8人,站舍占地面积9819平方米,建筑面积5223平方米。从2002年起文化站被县财政定为差额拨款单位,人均月工资250元。

竹山县:17个乡镇中12个乡镇建有文化站,在职38人,属全额拨款,编制35人,文化站建筑面积6830平方米,站舍产权属文化站的有4个,产权关系不明的8个;另有5个乡镇(大庙、城关、文峰、深河、潘口)未建文化站。文化站在职人员的工资,各乡镇均按县里新的财政体制执行,人年均工资按2050元预算,国家补贴的一部分,2003年年底根据乡镇下达任务的完成情况一并兑现到位。

房县:20个乡镇(场)16个文化站,尚有4个乡镇(场)未建站(即城关、万峪、白窝和五台山林业总场)。16个文化站站舍占地面积22620平方米,建筑总面积3784平方米,在册职工24人,现在编不在岗的10人,其中3人被抽调到乡镇从事行政工作,7人停薪留职。另有化龙、红塔、中坝3个乡镇有人无站,原因是:化龙文化站只建了一半,因为没有经费,已停建了3年。中坝乡早在1993年就申请建房,当时文化站、工商所和当地一户村民三方联合,由文化站、工商所出资,村民出地基,但房屋建成后就开始扯皮,至今产权不明,实际上根本就没有文化站的份。在工资发放方面,2003年县财政对大木、军店等7个乡镇文化站实行了全额拨款,标准为4000到5000元,其余乡镇仍是差额拨款,标准为2000到3500元,而所有的养老保险和医疗保险全部由个人负担。

丹江口市:21个乡镇办事处(经济开发区、林业管理区)中有17个文化站,属全额拨款,职工32人(其中在编23人,超编9人),每年的文化经费为25.69万元,主要用于人头工资。文化站舍建筑面积8414平方米,其中无人无站的1个(石鼓),有人无站舍的3个(白杨坪、牛河、三官殿),有站无人的一个(大沟)。除六里坪、武当山、浪河站人员较多外,其余均为一站一人。

张湾区:8个乡镇、街办文化站,编制9人,从业人员11人,属全额拨款,其中两人不在编(方滩乡、西沟乡),文化站站舍建筑面积共1612平方米,4个街办文化站(车城、花果、红卫、汉江)到目前还没有站舍,与其他单位挤在一个办公室办公,更无活动场地,

茅箭区:共8个文化站,11名文化专干,文化站站舍建筑面积1463平方米,五堰、武当、二堰3个街办和东城开发区还没有站舍,7个文化站为全额拨款事业单位,全年文化经费为2万元,主要用于工资发放。全区只有大川镇属自收自支,原因是乡镇税费改革后,文化站没有正式的文化专干,镇里将文化站与广播电视站合并为文化服务中心。

随着农村税费改革,郧县、郧西两县乡镇文化站的情况在体制管理上发生了一些变化,在此作单独说明:

郧西县18个乡镇(林特场、天然林保护区)原均建有文化站,定编27人。在1999年全县机构人事制度改革中,该县把乡镇文化站与广播站合并成立了“乡镇文化服务中心”,目前共有18个中心,全部属差额拨款,年人均工资4000元。在2003年6月1日郧西县农村税费改革配套会议上,一县委领导在讲话中,把“乡镇文化服务中心”隶属关系定为:由乡镇政府主管,广播电视局协管,文体局参与管理。

郧县18个乡镇早在1987年就实现“乡乡有文化站”的目标,定编27人。该县县委、县政府在今年3月份,颁发了一个关于《郧县农村税费改革配套改革实施办法》(郧发〔2003〕4号)的通知,在附文件(一)“郧县进一步精简乡镇机构压缩财政供养人员的实施办法”中的第四条第二款中的第2条中明文规定:“不再保留文化站,职能并入乡镇政府社会事务办公室。”……“职能交乡镇政府后,配备文化助理员,所需人员从文化站现有在编在岗人员中竞争上岗、择优录用。其他落岗人员按本次制定的人员分流政策进行分流。”

由于以上这些特殊的原因,目前郧县、郧西两县实际上已没有一个专门的文化站。原有的文化站设施设备、从业人员都面临着重新分配的状态。

全市乡镇文化站创收项目较少,创收能力低,除了公路沿线的少数文化站能够开辟若干个创收项目外,其余大多数文化站多半都是靠与文化无直接关系的“短、平、快”项目,如场地出租、办幼儿园、扎花圈等挣点小钱,主要用于补贴工资。

(二)全市乡镇文化站的活动情况

虽然近几年来乡镇文化站的状况不容乐观,但在每个县(市、区)都有一部分文化站在文化经费连人头工资都难以保证的情况下,仍然坚守阵地,克难奋进,锐意进取,如房县的大木镇,竹溪的水坪镇,丹江口的浪河镇、凉水河镇,竹山的宝丰、官渡镇,郧西的羊尾镇等,这些乡镇文化站有一个共同点,就是以较强的活动能力为支撑点,积极配合当地党委和政府的中心工作,较好地发挥基层文化站的阵地宣传的优势和辐射功能,保证了每年的重大节日都组织开展社会文化活动,对于丰富活跃当地农民文化生活,进行科技推广、宣传教育和各类知识的培训作出了积极的贡献。同时,这些站还根据群众的文化需求,努力挖掘本地文化资源,办出了“特色站”。如房县的大木镇文化站以乡剧团来活跃农民的文化生活,每年到各村组演出近百场,文化站在当地深受领导的重视和群众的欢迎;丹江口的浪河文化站利用健康的文化服务形式进行创收,采取滚雪球的方式来增强自身的造血功能,使文化事业逐步发展、壮大;竹山的官渡镇、宝丰镇文化站干部长期深入民间,搜集整理出版了《官渡民间故事集》《官渡民歌集》,组织了颇具特色的宝丰花鼓表演队,为促进当地旅游经济的发展发挥了积极作用。这些站的文化站长都曾多次被评为省、市、县的先进文化工作者。

(三)目前乡镇文化站存在的普遍性问题

1.文化活动经费严重短缺,文化站人员工资得不到保障。

由于山区条件的制约,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每个乡镇每年用于文化上的事业活动经费微乎其微,有的文化站甚至连基本工资都保证不了,竹溪县将文化站定为差额单位后,每人月平工资250元。即使其他县(市、区)文化站名义上是享受全额拨款,但很少能拿到足额的,如竹山、房县、郧西都存在着财政管理实行“切块”现象,即乡镇文化站干部年工资为2050~4000元,所差部分由乡政府在年终考核时视工作完成情况补发或由文化站利用创收从中提成,如完不成乡政府每年下达的替代财源建设任务或没有创收手段,就拿不到这部分工资。郧西县“文化服务中心”成立后实行差额补款,加上乡镇集资、收费项目多,均由乡财政所从人年平均4000元工资中扣除,每年实际到文化干部手中的钱已所剩无几。

文化活动经费的短缺,导致乡镇文化站的各项基础设施设备严重老化,全市有百分之八十的文化站达不到“三室、一厅、一场”的要求,文化娱乐设施简陋陈旧,常年得不到更新,难以满足群众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没有吸引力。竹溪县乡镇文化站百分之八十的站舍年久失修,屋面严重渗漏,有的甚至成了危房,而同期建房的各乡镇财政所、派出所等单位都已维修过几次,文化站则连一次也没维修过。因为是吃饭财政,地方政府虽然作了努力,仍然是杯水车薪,主管部门也无资金投入。这种情况在各县(市、区)都普遍存在。

2.全市乡镇文化站欠债现象严重,事业发展举步维艰。

我市乡镇文化站大多是在“七五”“八五”期间建起来的,当时建站经费主要靠“三个一点”(省里拨一点、地县补一点、乡镇自筹一点),由于一些文化站在建站时县乡两级财政应负担的部分未到位,缺口部分使用贷款,而文化站建成后,所有的贷款和财政周转金统统压在了文化站身上,既要还本,又要付利息。

欠债的另外一个原因是创建文化先进乡镇空头支票多。创建先进文化乡镇是推动文化站上档次的重要手段,但在创建中有的站档次虽上去了,但乡镇政府许诺的拨款却不能兑现,导致文化站背了一身的债务,如竹溪县的水坪文化站在创建中负债6万元,龙滩文化站负债4万多元。

据调查统计,我市每个县(市、区)文化站都背有1万至几十万元的沉重债务,同时按规定,文化站每年还要缴占用费3000~5000元,如缴纳不起,地方财政就要从文化站干部工资内予以扣除,这些债务使得文化站常年疲于奔命,发展文化事业无从谈起。

3.乡镇文化站人力、物力资源流失现象、被挤占挪用现象严重。

具体表现在四个方面:一是由于工资待遇得不到保障或迫于债务的压力,致使一部分文化站干部或出外打工,或跳槽另谋“高就”,竹溪县近10年来调走和流失有一定专长的业务干部就有5人;房县原青峰镇文化站站长张华田,为还贷款,外出打工两年,转行经营挣钱还债。房县门古文化站因借贷多,被法院判决为“变卖文化站,偿还银行贷款”。原站长孙希正在无奈之中,自己向亲朋好友先借了两万元还给银行,才得以把文化站保留下来,然后再出外打工。丹江口市三官殿文化站在欠债10万余元难以偿还的情况下,卖掉了文化站,被买主用作发廊等经营项目。二是文化站“四权”下放至乡镇后,一些乡镇领导把文化站干部改专业为兼职,造成“闲时有人问,忙时无人管”的局面。文化站干部还常被作为闲杂人员被指派从事乡镇的其他工作,文化站的房屋和设施设备也被随意支配,或挪用,或占用。如郧县的五峰、胡家营、杨溪等。三是文化站“四权”下放至乡镇后,文化站舍被乡镇政府随意调配,郧西多个文化站被乡计生服务站占用。而曾获全省首批命名的“一级文化站”称号的郧西县土门文化站在2000年4月被卖掉。四是客观因素造成的资源浪费,竹溪县近年来因乡集镇建设、道路改造、镇址迁移等原因,也不同程度地影响了文化站的发展,其中因道路改造无使用价值的文化站有三个;县河镇因镇址迁移40公里外,原文化站因远离镇中心区而闲置无用,鄂坪电站动工后,鄂坪乡属淹没区,文化站已被拆除,新的乡政府所在地因无资金投入,也就建不起文化站了。

文化站人才、物力资源的大量流失,随之而来的后果是,农村文化队伍人才匮乏,素质低下,后备力量明显不足,文化工作质量下降,无法满足群众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

4.文化站干部队伍整体素质偏低。

近几年来,我市一部分乡镇文化站的功能在逐渐萎缩,由于管理体制方面的原因,有些乡镇由于对文化工作不重视,认为文化站是闲单位,对文化干部的人选把关不严,所以有一部分文化站人员根本不具备从事文化工作的能力,突出表现在没有一技之长,缺乏组织、协调的能力,更没有创收的本领,对工作没有热情,整日无所事事,整年无所作为,直接影响了文化干部的社会形象,逐渐削弱了文化站在乡镇政府中的地位。而原有的文化站干部由于长期得不到业务主管部门的指导和培训,知识得不到更新,思想相对僵化。同时因地方上财力不足,无力调整或增加文化站人员编制,也导致文化干部年龄相对老龄化,在新的形势下缺乏开展工作的新思路。另外,近年来具有一定工作能力和有业务专长的干部调走和流失也是造成队伍整体素质下降的一个原因。

(四)存在问题的主要原因

全市乡镇文化站在近年来出现的“滑坡”趋势具有多方面的原因,比如说上面对山区文化站扶持不够,对文化建设的投入不足等,但在调查中基层文化单位反映更多的是目前对文化站管理体制上的不顺畅,文化站“四权”(人事管理权、工资财物管理权、财产管理权、工作安排权)下放到乡镇后,虽然缓解了县财政的压力,但却对农村文化事业的发展带来了一些隐患,主要表现在:队伍的稳定性难以保证,活动的经常性难以保证,阵地的作用难以有效地发挥,上级文化行政部门的管理难以到位。

体制原因造成了上下脱节,管事与管人背离。文化站只有在每年年终考核、晋升职称时才和文体局有联系,如此一来,就降低了文化主管部门对乡镇文化站的管理和指导作用,导致一部分乡镇的文化活动难以开展。“四权下放”以乡镇管理为主,乡镇又以财政管理为主,而一些乡财政对文化站的财政管理是单独核算,自负盈亏。实行养老保险后,大多数乡镇没有统筹,文化站干部退休后享受不到应有的待遇,致使对从事基层文化工作缺乏信心。也由于管理体制方面的原因,在使用文化干部的过程中,一些对文化工作不够重视的乡镇领导可根据工作需要任意指派,文化站房屋、设施设备可任意挤占、挪用。文化站干部常年从事计划生育、税收、烤烟、乡镇办公室杂勤现象在不少乡镇都有存在。在招收文化站干部的问题上,有的乡镇根本不通过业务主管部门的考核、把关,不考虑能不能胜任文化站的工作,就安排自己的子女或亲戚进来。甚至有的乡镇为安排多余的工作人员,随意挤占文化站编制,造成了“有文化站编制的人不是文化干部,文化站干部没有编制,反而成了多余人员”这样一种怪现象。

不可否认,在我市有个别县、乡镇领导在忙于脱贫致富的过程中,只注重抓经济建设却忽略了文化建设,对发展农村文化事业缺乏足够的认识,对文化站的性质、任务、作用缺乏正确的认识,导致了在“四权”下放后文化站人和物资源的流失。

(五)好的典型和做法

竹溪县近年来乡镇文化站的建设,虽然受设施设备老化陈旧、资金投入不足、人员素质偏低等因素的制约,但在县委、县政府的领导下,乡镇文化站的职能作用不仅没减弱而是在加强,在活跃农村文化生活、服务乡镇经济建设做出了贡献。是全市唯一一个保留文化站“四权”不下放的县,主要做法是:

1.不放权。

即争取县委、政府领导的重视与支持,坚持对乡镇文化站的管辖权不下放。每逢县里实行重大机构的改革,县文体局领导班子就积极主动向县委、政府要求文化站“四权”不下放,由县局直接管理,同时争取县委专门下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文化工作的意见》(溪发〔2001〕30号)等有关加强乡镇文化站建设的文件。文件从“进一步提高对加强文化工作重要意义的认识;深入开展文化创建活动;切实加强文化基础设施和文化队伍建设;认真落实文化经济政策,加大对文化事业的投入;切实加强对文化工作的领导”六个方面对文化工作给予了高度重视。

2.用好权。

为抓好文化站人、财、物的统管,建立切实可行的运作机制。县文体局下发了《关于加强乡镇文化站人、财、物管理的暂行规定》,规定从人员管理、资产管理、费用管理三方面制定了详细、严格的措施。

3.建立竞争机制。

推行“两个效益”管理,增强自身的活力,大胆探索既有竞争激励,又有责任约束的管理体制,充分激发和调动文化站干部职工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在管理和服务上上能力,上水平。

从1997年至今,县文体局每年年初都下发“两个效益”目标承包改革方案。经过实施,在不同程度上调动了文化站工作人员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而对于竞争落岗的人员,允许停岗学习一年,在停岗期间只发给基本生活费,并在局指定的单位学习锻炼,而后参加下一年的竞争承包,如果在下一年的承包中,仍不能适应文化工作而落岗的,就视其情况予以停职下岗直至按文体局有关文件精神予以解聘。

4.建立培训机制,提高干部队伍素质。

自2000年起,县局就制定了“文化站工作人员年度继续教育”的培训计划,同时下发了《关于乡镇文化站工作人员业务技能培训的安排意见》,通过继续教育的培训,全县大多数文化站干部都熟练掌握了诸如舞蹈、音乐等1~2门的业务技能,达到了一专多能的要求。

5.抓创建。

以创建文化先进乡镇为动力,全面推动农村文化工作的发展,在竹溪县首批三个乡镇命名为全市文化先进乡镇的基础上,又采取了分步实施,逐层推进的办法,由此带动乡镇文化事业的整体前进。

(六)思考和建议

通过对十堰市乡镇文化站的调查,我们有喜悦,也有隐忧。喜悦是在农村基层文化队伍中,仍然有一批文化站的干部在极其困难的条件下继续坚守着自己的阵地,紧紧依靠当地政府,为活跃群众文化生活充分发挥了宣传教育作用,而且在社会效益、经济效益两方面都取得了一定的成绩。而隐忧是我们确确实实看到了近几年来在市场经济大潮的冲击下和管理体制方面的不利因素对我市农村文化事业造成的重创。

怎样才能够使乡镇文化站尽快走出目前的困境,步入正常的发展轨道,各县(市、区)都在认真地思考、探索和改革。但无论怎样改,文化站是政府设立并保障其发展的专门从事群众文化的机构,其作为公益性的文化事业单位的性质不能改变。****中央政治局常委******同志最近在湖北省视察时指出:要大力发展公益性文化事业;三馆一站(博物馆、文化馆、图书馆、文化站),是最基本的公益性文化基础设施,必须政府主导。《****中央、******关于做好农业和农村工作的意见》(中发〔2003〕3号)明确要求“扶持乡镇文化站的建设……丰富农村群众的文化生活。”******办公厅转发的国家文化部、国家计委、财政部《关于进一步加强基层文化建设指导意见》(国办发〔2002〕7号)文件和省人民政府办公厅转发省文化厅、省计委、省财政厅《关于进一步加强基层文化建设意见的通知》(鄂政办发〔2002〕56号)文件中也明确要求:“……要认真抓好乡镇、街道文化设施设备建设,对于被挤占、挪用的乡镇公益文化设施,当地政府要限期收回。”以及“……合理确定乡镇文化机构的人员编制,确保乡镇文化工作有专人负责,对公益性文化事业单位编制内人员工资,各级财政要继续实行全额拨款,并按时足额到位,以确保文化干部专心从事本职工作。”由此可以看出,乡镇文化站的建设已经得到了党和政府足够的重视。在中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进程中,文化在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的地位日益重要,中国的人口多半在农村,农村文化是中国文化事业的基础,是农村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而乡镇文化站是农村文化的主要载体,它的建设、巩固和发展对中国的整个文化事业有着直接的影响,所以在对公益性事业单位的改革中应按照全国文化体制改革试点工作会议上******同志以“增加投入、转换机制、增强活力、改善服务为重点,抓好公益性文化事业的改革和发展”的要求,切实加强乡镇文化站的职能而不是削弱。

(七)几点建议

1.首先要进一步解决好县、乡镇两级党政一把手的认识问题。

他们的认识有了高度,乡镇文化建设就有了位置,就能摆上议事日程,就舍得投入,乡镇文化站存在的问题就能解决。我们认为,乡镇领导应解决好三个问题:一是正确处理和认识经济与文化的关系,乡镇文化站的建设对于农村文化和经济起着推动作用,没有农村文化建设,也就没有整个农村经济的持续稳定,农村的经济、政治、文化应协调发展,不应重视经济而轻视文化。二是树立“富要办文化,穷也要办文化,富有富办法,穷有穷办法,越是贫困地区越要支持和创造条件办文化,不办就更穷”的思想观念。三是抓文化站建设不能虚晃一枪,要真抓实干,真正落实中央关于“各地用于文化事业支出比例不得低于财政总支出的1%”等规定。同时建议省、市要制定出“收好、管好、用好1%”的相应措施。

2.尽快理顺、调整乡镇文化站的管理体制。

国发办〔2002〕7号文件转发文化部、国家计委、财政部《关于进一步加强基层文化建设的指导意见》中明确提出,“加强基层文化建设的主要责任在县(市)区级人民政府”。文体局是社会文化的主管部门,又是政府的行政部门,把乡镇文化站的“四权”收回文体局,实行垂直管理,有利于培养文化干部队伍,有利于农村群众文化的繁荣发展。在这方面,竹溪县已有成功的经验。

3.加大农村文化队伍、阵地和设施建设的力度。

农村文化要得到持续发展,最重要的是建设一支素质较高的文化队伍。从目前我市乡镇文化站的情况看,首先要稳定文化工作队伍,各乡镇文化站要保证一名专职的文化站站长,其工资、福利待遇应享受乡镇干部的标准。同时着力培养文化人才,积极扶持农村业余文化队伍。另外要建立必要的奖励机制,如设立农村文化事业发展专项基金,对于文化工作开展的好的乡镇应予以鼓励,对于长期在农村文化工作中做出一定贡献的人员,应给予适当的物质奖励。在加强阵地和文化设施建设方面,要按照《公共文化体育设施条例》的规定和国发办〔2002〕7号文件的精神,把文化站作为重点之一,纳入城乡建设整体规划,落实文化站的建设、维修、管理资金。乡镇党委和政府要以创建先进文化乡镇为契机,以农村四级(县、乡、村、户)文化网络为目标,集中必要的财力,每年重点解决一两个问题,有效地形成良性循环。

4.加快文化立法进程。

目前,在一部分乡镇,存在着文化站发展状况的好坏取决于乡镇领导对文化活动好恶的现象,如果乡镇一把手喜欢活动,对文化站的工作就重视,就支持,否则就视其可有可无,使文化站的发展在很大程度上受制于“以人为治”的状态。我们国家已进入依法治国的历史时期,我们要充分利用这个机遇,把乡镇文化站建设中一些根本性的问题以法律条文的形式确定下来,做到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宜有章可循,只有这样才能确保农村文化发展战略列入当地政府的整体工作规划,才能使文化建设的成就真正成为考核干部政绩的一个主要内容,这对于某些乡镇领导只抓经济、忽视文化的做法无疑能产生触动。

5.出台相关的文化经济优惠政策。

从各县文体部门的反映来看,现行的文化经济政策太宏观,下面具体操作单位不好把握尺度。请求省委、省政府照顾山区贫困地区的实际,在制定政策时倾斜一定的资金和建设项目,为山区文化站事业的健康发展提供相应的政策保障。同时希望省厅借鉴广东等省的经验,或者向省内经济较发达的兄弟市、县呼吁,同贫困县结成“文化扶贫对子”,每年向乡镇文化站赠送一些文化活动器材,使贫困地区的文化站具备一定的物质基础,能够开展正常的文化活动。

总之,山区乡镇文化站不应总是经年累月地为生存而运筹,在改革不断深入和社会文化呈多元化趋势的发展环境中,应在尽快制定与完善相应的文化法律法规的基础上,考虑把农村文化事业做大做强,占领制高点,唱响主旋律。

五、宁夏中卫市群众文化活动的调研

根据调查,宁夏中卫市每年举办的群众文化演出活动主要有以下几类:迎新春庆元旦文艺汇演、春节大型社火展演、“正月正”戏剧专场演出、元宵节大型焰晚会、正月十五花灯展暨美食节、“三八”妇女健身操大赛、庆“六一”少儿专场文艺演出、“颂歌献给党”庆“七一”红歌大赛、“军民雨水情”专场文艺演出等。

(一)群众文化比赛活动

春节大型社火展演、正月十五花灯展、庆“三八”强素质演讲比赛、“颂歌献给党”庆七一红歌大赛等。

(二)群众文化展览展示活动

近年来,中卫市群众文化工作成绩良好,市文化馆先后举办了“中卫建设汇报展览”“美术书法摄影展览”“非物质文化遗产展览”等活动,在国庆长假中和广大市民分享取得的成绩。

这些展览,主要是将中卫市近年来在群众文化工作中所开展的活动和取得的成绩通过大幅照片,配以文字说明进行展出。包括音乐、戏剧、书画、摄影等物质与非物质文化中所取得的奖项和成果,群众文化艺术节、对外文化交流等各种群众文化活动的开展,全面展示中卫市群众文化工作。

(三)传统节日文化活动

中国作为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丰富的传统文化节日是中国文化不可缺少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开展中国传统文化节日活动,就是为了发展和继承传统节日文化,就是为了传承民族优秀文化遗产,弘扬民族精神,宣传和推广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它可以保留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的特色,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

******已经将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等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列入国家的法定假日,这一方面增加了更多人文情结,另一方面也是体现了社会对传统文化回归的呼唤。

先后举办了“关注传统节日文化,留住我们的根”这一活动,使人们对目前传统文化的淡漠引起警醒。由于多年来人们对传统节日文化的漠视,加之西方节日文化的冲击,很多人尤其是中小学生对传统节日文化是一无所知。传统节日的淡化,传统文化的断层,为我们敲响了警钟。

因此,开展传统文化节日活动很有必要,就是利用传统节日文化,开发其中蕴涵的道德教育资源,并赋予时代教育主题,在活动中学习人类先进道德,学习做人的道理,从而不断提高人们的道德水平。

(四)文化下乡活动

每年组织下到各乡镇村、企事业单位演出百余场,使全市的每个角落都能享受到文化繁荣与发展的成果。

(五)广场文化活动

广场文化活动一直是群众文化活动的主阵地,活动紧扣时代主题,通过形式多样的舞台表演艺术,热情讴歌了各行各业取得的新业绩,集中反映了全市人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激情和精神风貌,为我市加快生态旅游文化城市建设步伐营造了良好的文化氛围,同时为促进中卫市精神文明建设及文化事业的繁荣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进作用。

(六)近年中卫市广场文化活动的特点

1.整个广场文艺演出活动以沙坡头区为中心,统一部署,统筹安排,力求做到全年演出活动有序进行。

为了加快生态旅游文化城市建设步伐,在全市营造“爱祖国、爱家乡”的浓厚氛围,构建和谐社会,激发广大市民热爱家乡、建设家乡的热情,市委办、政府办下发了专题文件,并成立了广场文化活动组委会,多次召开协调会议,专题研究部署广场文化活动,下达演出计划,及时解决问题,认真督促检查,确保了主要场次的演出任务落到实处。

2.上下联动,精心组织,把参与广场文艺演出作为“展示本单位的精神风貌,树立行业新风”的一件大事来抓。

无论是各大口行业,还是基层镇(乡)学校,大部分演出单位都从讲政治、顾大局的高度认识和落实这项活动,从宣传发动、策划排练、组织演出各个环节,早安排早动手,精心策划排练,按时完成演出任务。并把参与广场文化活动作为向社会全面展示本单位精神风貌,树立行业新形象的重要手段,克服困难,广泛动员群众参与,投入了大量人力、物力、财力,精心组织,认真编排,演出了艺术构思新颖、紧扣时代主题、突出行业特点的风格迥异的文艺节目。使本年度的广场文艺演出活动上了规模,扩大了影响,开展的有声有色,受到了广大群众的热烈欢迎。

3.突出重点,服务中心,为构建和谐社会营造良好的文化氛围。

中卫市广场文化活动紧紧围绕全面建设和谐社会,加快生态旅游文化城市建设步伐,积极服务于市上的中心工作,确定演出的主题内容。从“贺两会”文艺演出,到“开展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文艺演出,再到“颂歌献给伟大的党”演出活动等,通过舞蹈、表演唱、声乐、器乐、快板、小品等多种艺术形式,既讴歌了三个文明建设的新成就,反映了各条战线上广大干部群众团结奋进、开拓进取、艰苦创业、敢争一流的精神面貌,又服务于市上的中心工作,宣传了党的方针政策,体现了与民同乐,活跃了广大群众的文化生活。

4.主题鲜明,特色突出,体现了浓郁的节庆氛围和行业特点。

2011年的广场文化活动,注重在“精品”上下功夫,在“特色”上做文章,打破了过去的老模式,从节目形式到内容进行创新,突出地方行业特色,提升文化品位,增强了广场文艺演出的吸引力和艺术感染力。平时小演,逢节大演,力求做到双休日有行业特色的文艺演出,每遇到大的节庆活动再安排大型的庆祝演出。既有应理城乡市政产业公司的“应理之光”、市委******的“民族团结·和谐发展”、地税局的“纳税人之家风采”、建设局的“建设之光”等行业组织的演出,又有“五一二护士节”的“美丽的天使”专场、庆“六一”绽放的花蕾少儿专场、庆“七一”颂歌献给伟大的党专场、庆“八一”军民共建和谐中卫专场、庆教师节“鲜花献给光荣的人民教师”专场、庆“十一”“祝福中卫”专场等节庆文艺演出。这些专场文艺演出,更是唱响主旋律,主题突出,特色鲜明,呈现了五彩缤纷、好戏连台的喜庆氛围。

5.形式多样,内容丰富,体现了大众化、多样性的群众文化新格局。

2011年的广场文艺演出既有歌舞专场,又有健身展演专场;既有“红歌会”演唱专场,又有企业形象和商家形象展示演出;既有自编自演的说唱表演,又有反映地方民族特色的回族花儿演唱;既有专业文艺团体的演出,又有大量的来自基层的业余文艺演出,通过文化搭台,实现了社会文化活动的大融合。

群众既是广场文化活动的参与者,又是广场文化活动的组织者,既是演员,又是观众。通过参与和观看,在潜移默化之中,人们的文化品位得到提高。广场文化活动受到社会各界的关心支持和人民群众的热烈欢迎,产生了极大的社会影响,已成为老百姓家喻户晓的一项文化盛事,丰富和活跃了人民群众的文化生活。广场文化活动已成为老百姓喜闻乐见的文化活动,融入了人民群众的日常生活中,迸发出无限的生机和活力。广场群众性文化活动的广泛开展,使整个社会氛围变得积极向上、欢乐祥和,也促进了群众文化的繁荣和发展。

同类推荐
  • 三天读懂国学

    三天读懂国学

    本书通过对诸子百家学说的介绍,儒学、经学、理学、心学的梳理,二十四史的展示.中国诗词歌赋、书法绘画、曲艺建筑等的讲解,让读者从不同的角度来了解中国悠久的文化传统积淀,管窥国学的整体风貌。
  • 天下第一村

    天下第一村

    当我每每看到场凌城南那高大的炎帝雕像时,不尽会想起宝鸡常羊山来,因为,那里是炎帝长眠的地方,那里的清姜流域,有着炎帝生息并倡导稼樯的记忆,所以,我对常羊山的向往也就随之产生。
  • 新版“雅俗文化书系”:死亡文化

    新版“雅俗文化书系”:死亡文化

    《死亡文化》力求拓展视野的广度与深度,兼顾知识性与趣味性,从时间与空间的十字维度,从主流与边缘的社会广角,为您挖掘早己深入骨髓却始终被忽视的死亡文化。
  • 国学与汉学——近代中外学界交往录

    国学与汉学——近代中外学界交往录

    近代中国学术界名家辈出,形成宋以来学术发展的又一高峰。究其原因,涌现大量史料,承袭清学余荫,沟通域外汉学,当在首要之列。治学须知大势,近代国际汉学界对中国认识的深化和中国学者掌握西学外语程度的增强,使得彼此得以沟通,渐成一有机整体。通过描述分析中外学界的交往关系,可以显现学术发展的状况趋势,并把握个人及流派在其中所处的时空位置,进而探寻新世纪中国学术发展的正途大道。
  • 草原文明的见证.额济纳旗

    草原文明的见证.额济纳旗

    阿拉善盟地处祖国北部边疆,内蒙古自治区最西部,辖阿拉善左旗、阿拉善右旗、额济纳旗3个旗,30个苏木镇。面积27万平方千米,沙漠、戈壁和绿洲各占三分之一。这里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先后有匈奴、鲜卑、突厥、党项、契丹、蒙古等众多北方游牧民族在这里生息繁衍,他们在与中原文化的不断冲突和融合的过程中创造了精彩纷呈、独具特色的草原文明。从旧石器时代延续至清代的丰富的文物古迹见证了草原文明的源远流长,也见证了中华文明多元融合的伟大历史进程。
热门推荐
  • 爱的创可贴

    爱的创可贴

    辰默,叶枫,莫雨哲是学林学院的三大校草,而沐欣是大家公认的美少女,他们之间会发生什么事呢?只有看了才知道!
  • 血逆神尊

    血逆神尊

    九域之中,以灵为修,最强亦能翻手为云覆手为雨;九域之上,划三界,血逆觉醒,以势破苍穹;天外星空,为其降本命星陨,惊天地;这一生,他只愿血逆成神,以血逆天地,以血战苍穹。
  • 幻界撰

    幻界撰

    自从二十一世纪以来,人类文明空前鼎盛,言语自由达到了不可收拾的地步,人们的思想不再受到禁锢。而这时,网文时代也逐渐兴起,各种爽文,YY文出现在大众眼前,在幻想的海洋中游漾。这里不管合理的,不可思议的,只要你想,心中怀念着它,没有什么是不可能的。网文包览万象,主角光环四处横流,而到了二十二世纪,由于人们过度使用脑洞,引来了天外黑洞,将整个地球上赋予梦与幻想创造力的人类吸入了新的世界。
  • 穿越之野蛮娇妻会武功

    穿越之野蛮娇妻会武功

    常言道,负负得正,那么冰冷的她遇上霸道的他,又会擦出怎样的火花呢?“娘娘,所谓女子要三从四德,所谓三从就是~娘娘,你怎么又睡着了。”“求你了,别烦我了”某女欲哭无泪。她一个人放着现代人的生活不过,偏偏狗血的穿越,不行,我要离开这里。“皇上,不好了皇后娘娘失踪了。”“掘地三尺也要找出来”啪的一声,好好的狼嚎笔断成两截
  • 一代武枭

    一代武枭

    谋一顿温饱,取一场富贵,埋葬的是整个江湖。
  • 艳贼

    艳贼

    那一天,楚凤玥六岁时收一个比她大四岁的徒弟夜子尘。那一月,西门雨辰十岁抱着一只小黑鸡拜堂,他的小妻子与小白脸卷净他的小金库私奔下山。那一年,西门雨辰一怒抱着小黑鸡一路追索他的人与他的财。多年后重逢,西门雨辰怒问:“成亲的小黑鸡快老死了,你还不知道回家吗?”夜子尘厚着脸皮说:“师傅,我不想做你的徒弟了,想做你的男人,如何?”
  • 一本道门

    一本道门

    原名【一本道】,因本站有重名,特稍作修改。你被命运选中,无需漫长的苦修。抱上谪仙大腿,组成强力行动小组,穿朝代,越时空。有情有爱有肉吃有怪打!夫复何求?人类已经挡不住你了!上界才是你的追求。那里到底隐藏着什么样的惊人秘密?
  • 古邪

    古邪

    有一种人,善于抓住机会,并且把每一个机会,都当成救命稻草一般的抓着,宁死也不放手。待到时机成熟,便会一飞冲天。庄严从得到了万古大帝的记忆那一刻开始,就死死的抓住了这个根草,并且一步步积累,最终一飞冲天。于是,他立于虚空,面对数万强者,白衣染血,却疯狂呐喊“你们都有罪,该死!”脚踩百万骷髅,却悠悠自语:“我有罪,但是,该死的却是你们……”
  • 从现在到未来:双世纪恋爱

    从现在到未来:双世纪恋爱

    最新女神攻略!萌妹子,女汉子,高冷女神,妖媚女,集万千宠爱于一身的夏绯樱出现啦!这条路她走的顺利又不顺利,身份扑朔迷离,车祸的真相,搞得她自己都有些迷茫……不过月老,你红线是不是牵的有点多?留点回家自己织毛衣不好吗?还有你们,能不能给我正经点?!结果遭到一堆白眼:最不正经的是你吧?!
  • 决定高考志愿成败的50个细节

    决定高考志愿成败的50个细节

    填报高考志愿是一个系统工程,多数家长从孩子上高一开始,关注高考。近年来,关注孩子高考的家长日趋“超前”,在今年作者接待的咨询家长中,甚至出现了小学生的家长。广大考生和家长已经形成共识:考得好更要报得好;填报志愿是第二次高考;高考考学生,志愿考家长;七分成绩定,三分志愿拼。那么,填报高考志愿中,有哪些非常重要而我们又容易忽视的细节和技巧呢,书中自有志愿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