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26323900000005

第5章 经典印作技法解析(2)

四、离合

“离”是把印文字或偏旁结构分离开,“合”是把印文字的某些笔画并在一起(称为“并笔”),或将两个字合占一格空间,或将“离”的结构“合”到别的字上,如邓散木刻的“当惊世界殊”。

五、呼应

印面文字布局时,如果一处出现某种特征明显的笔画线条(如肥点、粗画、斜线、圆圈等)或空白、多红、残破等,那么需要在另一处安排与其特征相似的笔画、结构造型等,这就是呼应。章法的呼应形式是因印制宜的,有上下呼应、左右呼应、对角呼应,有近相呼应、有线条呼应、有结构呼应,有留红、留白呼应等。总之,不拘一格。其目的是使全印文字之间不孤立,不怪诞,不单调,从而使章法严密,相映成趣。如吴昌硕刻的“听有音之音者聋”,“有”字右下空白多,故“者”字上方断边残破以求“白底”呼应。

六、边栏界格

边栏,即印面周边的非文字部分或由线条围成的框线,如朱文印周边的框线,白文印周边的自然红所围成的边等。极少数朱文印无栏,而以印文的外围自然排成无形之边;有些白文印在印文的外围加上框线,形成“栏”。“界格”,指印面的分界线,古印有“田”字格、“日”字格等,后来文人篆刻对界格之形成又有发展。边栏和界格是篆刻章法中不可忽视的重要因素,它们和印文共同构成一个整体,布局时应当统筹考虑。边栏的处理手法有残边、搭边,粗栏、细栏、无形边栏等多种;界格也有粗细斜正、阡陌交错等多种形式。对于某些不易分布妥帖的印文,应用界格,多能令其平衡稳当,有的界格还能起到过渡连接的作用。总之,边栏、界格要和印文和谐统一,共同形成某种艺术效果。

以上所举篆刻章法的主要原理(法则),是从古今大量的作品中总结出的普遍规律,即所谓章法的“法”,其中每一“法”之间不是孤立存在的,其概念也不是互相排斥的。或者说,一方印的布局可能有几种“法”。另外,章法是变化的,是在继承中发展的,篆刻家在不断的创新实践中还会创造新的“法”。总之,章法从无法到有法,又从有法到无法,这样循环往复,螺旋式上升到新的高度。

吴昌硕经典印作的章法,部分借用了汉封泥的外在形式,边栏通常上轻下重,有的略呈梯形状,白文印下方留红较多,朱文印上、左、右边框线较虚,下方粗而实,增加了印面的沉着稳定感;其印文的布局常常上紧下松,通过拉长竖画之垂脚,或添加一竖式界网格线,以取纵势,印文之间的结构以紧密为尚,形成了众志成城之态;而且又巧妙地、自然而娴熟地运用了篆刻章法的普遍法则,如对比、挪让、离合、呼应等,加上边栏的残破断续,共同构成了浑穆、畅达且气势雄强的吴氏章法特征。吴昌硕弟子诸乐三曾问:“何能得章法之秘?”吴回答说:“全印不管一字或数字,均应使之团结一气,如同一家人则可”(刘江《吴昌硕篆刻艺术研究》),此语言短意长,简明生动。另外,缶翁后人吴东迈在《吴昌硕》一书中提到缶翁对章法的高见:“刻印犹如造屋,在奏刀之前,必须做到全屋在胸,预先打好完整的图样,何处为厅堂,何处为侧屋,何处开门,何处启窗,应当一一作恰当的部署,达到无可移易的境地,才可以动手建造。否则倾欹草率,顾此失彼,就难以结构成完美无疵的房屋。”

吴昌硕经典印作的章法,虽然有统一的风格面目出现,但是每一方印的布局又有不同的细节变化,其内涵丰富而深邃,只有通过实际印例才能说得比较清楚。

1.“曝书榭”

右二左一排列,印下边栏粗实,其余三边细而虚,尤其是右边,因印文二字排列密,所以边栏最虚,而左边“榭”的一竖画与边栏若即若离,其他二字也与上下边相连,以求稳实;印文笔画有粗细对比,疏密对比,另有各字的肥笔(源于钟鼎文笔意)相呼应,全印外貌略呈梯形。

2.“李”

二字纵向分布,印之下方留红多,部分笔画与印边残破相连,以求浑然一体。“”字左右结构两部分上下参差错落,“李”字“子”部一长画向左弯曲,以迎合“”字,形成全印团抱之势。

3.“松石园洒扫男丁”

边栏设计类同“曝书榭”印,印文字取纵势,但笔画之间多横向粘连,布局严密,且“松”、“石”、“男”、“丁”四字有横向粗笔相呼应。

4.“十九字斋”

边栏残破,线断意连,因“斋”字笔画多,故左下角边栏最虚。另外,“十”、“斋”二字结体平稳安静,“九”、“字”二字孤线、曲线多,有动势,四字交错组合,动静成对角呼应。

5.“无须老人”

四字作放射状向印外扩张,动感强烈,印文笔画各有伸缩挪让,长者舒展,短者幽闲。印面下部留红多,稳实,但有所凿斑点杂其中,则实中有虚。上边栏部分残破与“无”字纵向笔画浑然一体,增加了全印的苍古斑驳之趣。

6.“泰山残石楼”

以田字格将五个字分占四个区域,其中“泰山”二字共占一格,是为“合”之一种;“石”字笔画少,结构则松,是为“离”之一种;因有界格关联各字,故全印不失紧凑。此印界格边栏都有虚实,整体上仍为上轻下重,略呈梯形,是吴氏印风的典型代表作之一。

7.“园丁课兰”

此印章法是方圆结合的典型,全印外形方,印文字多圆弧笔画,每一字本身笔画也有方有圆,如“圆”字,上横平,上两角转折处方,下横成弧状线,将“圆”字下部的原有转折变成圆弧形;“课”、“兰”二字之方圆也与“圆”字呼应,而“丁”字仅以一点为之,但也是方圆有之,因为其外围近乎方,却带圆满势,尤其是这“点”的底边处有两三条外出之小尾形,仿佛“点”在滚动,这岂不更“圆”了吗?此外,这“丁”点靠印面右下角排列,使全印文布局更加稳定,同时也跟其他三字形成鲜明的对比。

8.“园丁生于梅洞长于竹洞”

此印章法动用了多种法则;九宫界格与边栏连成一体,格、栏线条有粗有细,有破有整;两个“洞”字和一“长”字均突破网格线,印文篆法圆融,与方格形成对比;“园丁”二字并边以网格线横穿,有聚有散;“生于”二字合在一宫内,“长”用大篆写法,其意是与笔画少的“丁”字、“于”字(左上角)构三点式呼应。全印平衡统一,而章法多变。

第三节 刀法解析

篆刻艺术是以刀在“方寸之间”镌刻有一定章法的文字(主要是篆字)的艺术。它源于战国秦汉玺印,这些玺印多为金属或玉质,而金属印是模铸的或凿刻的,玉印则是琢(或称“碾”)成的。元明以后,石质印材逐渐成为主流,于是“刻”印流行。起初,印人用刀刻印也只是模仿前代铸凿印的笔画痕迹而刻,后来在艺术创作实践中慢慢总图59园丁课兰图60园丁生于梅洞长于竹洞结出一些“刻”的方法,并升华到具有一定表现功能的用刀规律,从而形成“刀法”。自文人篆刻艺术兴起以后,篆刻家或印论家对刀法给予了更多的关注和研究。他们认为,篆刻艺术区别于书法艺术的主要特征是刀法——只有善于用“刀”,才能更好地表现出印章的审美价值。特别是印章与书画结缘,既能作为书画作品的一个构成元素,又能作为独立的篆刻艺术门类而与书、画鼎足而立。而在另一方面,书画中的一些审美取向自然影响到篆刻。如书画家以笔墨表现创作的意趣,给了篆刻家以刀法表现意趣的启示。从而刀法又被赋予了更高的审美内涵。清人吴先声曾说:“力与意两尽,则刀法能事毕矣”(《敦好堂论印》)。他认为,法应包涵力度感和创作者的意趣,即法中寓意,意中求法。近人黄高年在《治印管见录》中也指出:“刻印用刀犹作书用笔,不可生,更不可熟;生则不能达意,熟则尤恐伤意。”亦以“刀意”为尚。

对于篆刻学习者来说,首先应理解刀法之“技”,即用刀的基本技法。练好“刀功”以后,再用心领会“刀意”、“刀趣”“刀味”等。关于刀法,前人已有不少经验总结。许容《说篆》谓:“夫用刀有十三法:正入正刀法、单入正刀法、双入正刀法、冲刀法、涩刀法、迟刀法、留刀法、复刀法、轻刀法、埋刀法、切刀法、舞刀法、平刀法”。其他还有一些刀法,如披削法,反刀法等。其实,最基本的刀法就是冲、切二种,由此而衍生出兼冲带切法,其他刀法皆由刻刀或冲或切完成,只不过是刀入石的角度、行刀的速度、运刀的力度和熟练程度等有所不同而已。如涩刀法:“不疾不徐,欲抛还住,将放更留,谓之涩刀,又名挫刀”(陈克恕《印说》);又如披削法,指刀锋斜入印石,刀杆与印面的夹角较小,冲、切时有一种披削的感觉,这样行刀所刻的笔画较浅,易于表现流动,温婉朦胧的艺术感觉。

既然冲、切两种刀法最为基础,我们有必要对其含义再阐释一番。冲刀,即用刀锋沿着需要镌刻的线条不停顿地直势向前冲行。冲刀时刀柄与印面的夹角通常为30°~40°。此刀法要注重连贯性和气势,控制好行刀速度,做到有行有留,长线条可以分段推进,转折和搭笔处则另起刀冲行。冲刀法刻出的线条劲挺爽利,有利于表现秀丽婉通、挺拔劲爽的艺术风格。明代篆刻家汪关以及清代“邓派”印人善用冲刀法。切刀,即以刀锋的右角入石,沿着需要镌刻的线条,用刀刃部切下,待刀锋左角入石后,断而再起,重复向前切行。这样,一个较长的线条往往要重复多次切刀才能刻完。切刀时刀柄与印面的夹角通常为65°左右。切刻时要避免线条的支离破碎,做到不齐而齐;行刀时动作要熟练以期气势贯通,必要时可重复补刀。切刀法所刻出的线条涩辣,多棱角,有利于表现凝重、浑厚、险峻、苍老的艺术风格。明代篆刻家朱简以及清代“浙派”印人善用切刀法。

无论冲刀、切刀,镌刻一刀的过程总包含着三个阶段,即起、行、收。“起刀”,即一印或一字、一画的入刀,亦称“下刀”;“行刀”,即起刀以后向前行走的阶段(冲刀法的“行刀”阶段较长,切刀法的“行刀”阶段较短);“收刀”即一刀所刻的最后完成阶段。三阶段可分讲,但在镌刻时却一蹴而就。起刀要准,行刀要狠,收刀要稳。起刀的“准”

就是在刻一印或一字、一画下刀时,胸有全印,纵观章法——知文有朱白,印有大小,字有疏密,画有曲直,线有长短,一一“准”于心中,然后应之以手;行刀的“狠”,就是镌刻大胆而有力度,几乎一气呵成,不优柔寡断,更不会战战兢兢;收刀的“稳”,就是在刻完一刀之前,准备收刀时有思想准备,冲刀非一泻滑过,切刀非方向不明,止刀处敛藏有力。

同类推荐
  • 中华传世藏书——元曲杂剧

    中华传世藏书——元曲杂剧

    元曲又称夹心。元曲是盛行于元代的一种文艺形式,包括杂剧和散曲,有时专指杂剧。杂剧,宋代以滑稽搞笑为特点的一种表演形式。元代发展成戏曲形式,每本以四折为主,在开头或折间另加楔子。每折用同宫调同韵的北曲套曲和宾白组成。如关汉卿的《窦娥冤》等。流行于大都(今北京)一带。明清两代也有杂剧,但每本不限四折。散曲,盛行于元、明、清三代的没有宾白的曲子形式。内容以抒情为主,有小令和散套两种。
  • 中国民间收藏实用全书:古代家具鉴赏及收藏

    中国民间收藏实用全书:古代家具鉴赏及收藏

    本书主要内容为:古代家具概述、古代家具的主流——明清家具、明代家具的收藏、清式家具的收藏、古代家具的市场现状、古代家具的辨伪与投资。
  • 书法文化阶梯丛书-欣赏篇·近代变迁

    书法文化阶梯丛书-欣赏篇·近代变迁

    写字教育不仅可以启发和引导学生的思维,陶冶学生的情操,也是培养学生良好心理素质的重要手段,还是培养学生人生观世界观以及个性发展的一种新的教育方式。
  • 农村文化娱乐常识——工艺

    农村文化娱乐常识——工艺

    文化,天地万物(包括人)的信息的产生融汇渗透(的过程)。是以精神文明为导向的融汇、渗透。文化,是精神文明的保障和导向。娱乐可被看作是一种通过表现喜怒哀乐或自己和他人的技巧而使与受者喜悦,并带有一定启发性的活动。很显然,这种定义是广泛的,它包含了悲喜剧、各种比赛和游戏、音乐舞蹈表演和欣赏等等。
  • 像狗饮水

    像狗饮水

    周润发、张国荣、张学友、刘青云、黄秋生、张家辉、王菲、葛优……《阿凡达》、《盗梦空间》、《岁月神偷》、《无间道》、《打擂台》、《让子弹飞》……这是一本才气横溢的娱评随笔集,被文坛大佬们称为“野孩子”的评论家金成浸淫香港媒体圈数十年,对香港影视红星、庶民生活及流行文化了如指掌。他把消费、潮流看得透澈晶莹,有把明星当常人看的敏锐,有对社会不平事的仗义,也有对生活忐忑无常的倾诉。一手的私密材料,看得人惊心动魄。狡黠的文字,看似离经叛道,其实却直入人心,读来酣畅淋漓,“有一种野孩子打赢公子哥儿的快感”。
热门推荐
  • 网游之最终兵器

    网游之最终兵器

    一位女大学生,在刚毕业时就不得不与众多“同病相怜”的其他学生一头扎进了人才市场里,当看到那些硕士们低声下气地与人事管理们交谈,完全没有莘莘学子的模样,她完全泄了气....然而,因一款广受关注的游戏发布,从此改变了她的人生道路....
  • 海之志:披荆斩棘

    海之志:披荆斩棘

    时间发生在前承炎黄,后启尧舜的远古时代,主人公海志是一个战争遗孤,被五圣族人夏恩和夏晴收养,因为资质平平,在五行法术和武术的修炼均无建树,后因一次意外造成误解,万念俱灰的他一度自寻短见,被青龙神救起后抵达蓬莱岛,遇到了他人生当中最重要的恩师,以及知晓了一段尘封的历史,经过艰苦的磨练后长大成人,并在劫难降临家园之时返回,拯救家人。各位读者对本作有任何意见和建议,欢迎加入本人Q群52090304参与讨论!
  • 天府问道

    天府问道

    穿越了历史的长河,尘封了古今的真相。多少豪门泯灭,无数英杰埋骨。一曲战歌冲苍穹,一腔热血撒域外。在无情的时间面前,任何努力都是苍白的,一个浩大的乱世即将开启,众仙在呐喊,众神在争渡。谈笑间、生死时、笑看红尘,战诸雄、斗天骄、天府问道。
  • 校园绝伦之旅

    校园绝伦之旅

    恩,首先写此小说是我和我卡哇伊的伙伴的想法,剧情有点逗比,承受不起就别进啊,总之多多支持。
  • 江湖劫

    江湖劫

    简介:四十年前,天魔谷爆发惊天大战,君子堂联合九大门派与上百其他帮派围剿天魔谷,天魔与众高手全部陨落,但各大门派也是伤亡惨重。四十年后,君子堂,青城,华山与烈火教发生矛盾,随后三派男女老幼均被屠杀殆尽,号称江湖第一高手的剑神也被暗算身亡。所有矛头都指向西域烈火教百年奇才李文通,江湖人心慌慌共推举少林带领全武林征讨烈火教.大战后李文通陨落,但归途的江湖高手例数被屠杀殆尽,随后更为恐怖的事出现各大门派逐一被灭,更有惊天大案将朝廷引入江湖,锦衣卫,东厂各显神通。葵花宝典创始人现身江湖,血雨腥风看君子堂少年白天宇怎样破开迷雾拯救武林。
  • 元素大师之圣兽传说

    元素大师之圣兽传说

    科技,早以成为过去。形成的是一个元素的世界,是一个全新的世界。“逆风而行,三万里何从为俱?逆境而生,不翻天尔能覆地!”他的出现将带来的,无尽的绝望还是新的希望。这位少年,他能否平衡整个世界?重新编写新的传说……
  • 白马王朝

    白马王朝

    白马王朝末年,幼帝临朝,外戚弄权,民不聊生,四海鼎腾,豫州落魄王孙如何从田野农夫步步为营机遇化龙,在一大波文臣猛将帮助下开创央土盛世!
  • 菜根谭第二卷

    菜根谭第二卷

    本书是一本三百多年前的一位退职隐居官员的人生处世经验的总结。它采用语录体的形式,共360条,文字皆由排比对仗的短句组成。除作者自己的心得外,有些也从先哲格言、佛家禅语、古籍名句、民间谚语中演化而来。本书涉及的范围极为广泛,可以说几乎涵盖了人生所能遇到的一切重大问题。
  • 遇见了你:就决定不再放手

    遇见了你:就决定不再放手

    自从遇见了你,才发现生活其实很美好,不过,如果没了你,我的生活也会黯淡无光。所以,请不要离开我。
  • 遗忘顺德吗

    遗忘顺德吗

    如果要说将顺德遗忘,那是不可能的。因为主人公们在顺德谋生,大都陷入了一种尴尬和痛苦的境地——鄙陋的环境、污浊的人际关系、小市民的情调及衷爱小资生活的人们便组成了顺德的方方面面。所以给人的感受,还是将现存秩序中陷入迷惘的梦幻做一次遗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