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25448400000019

第19章 秦腔散语(2)

1947年4月间,陕甘宁边区民众剧团正式集体参了军,成为彭总领导下的西北野战军的一部分。在陇东战役中,由于当地水资源奇缺,彭总说:“我建议可不可以优待一下剧团的同志,给他们多喝一点水?因为他们不光是行军,还要演戏、唱歌、做宣传鼓动工作。”在新解放区洛川县演出《穷人恨》,天下起了雨,而彭总仍然冒雨前来再次观看《穷人恨》,当晚给剧团写了一封热情洋溢的信:你们演出的穷人恨,成为发动群众组织起来的有力武器。

王震将军多次观看《血泪仇》、《穷人恨》后,曾给****翎写了一封激动人心的信,由****中央西北局宣传部长李卓然同志转交****翎。

民间班社

1938年初,张秦伯鉴于乾县无一戏剧团体,乃邀集志同道合者五六人,集股一千二百元创办戏剧团体,名“新民学社”。当时,范紫东返里居乾,修纂乾县志,提议剧社更名为“晓钟社”。学生艺名均带“中华民国晓钟”六字。第一个学生名唐福,易其名为唐晓钟,后有任哲中、殷守中、杨晓华、李晓俊、韩绪中等。这年古会,在马王庄首次上演《杀狗》、《升官》、《二进宫》等传统折子戏获得成功。流行顺口溜有:快走,快走,看杀狗。之后范紫东任理事长,1947年初,晓钟社迁往西安。

明正社,1941年在泾阳成立。班主贾志明,山西荣河人,原为泾阳大商人高冠军烟膏局的店员,因受清俗社班主其岳父李云清的影响,遂改行成立戏班。开始租赁云阳赵山峰的旧戏箱,打出明正社牌子,驰名渭北。

同乐社,1942春在长安县引镇建立,刘兰圃任社长。演出《白蛇传》、《烙碗记》等多本戏,1950年再招新生80余名,终因经济不支而解散。

裕民社,1942年底在边区淳耀县铁王镇成立,前身是蒲城三义社班底,又到临潼县栎阳镇投靠在军队中任过要职的霍景生等门下,改名“景存社”。这年10月,****中央西北局在延安召开高级干部会,关中分区“八一剧团”为会议演出秦腔《三滴血》、《石达开》、《民族魂》。省工委汪锋书记,给当时在蒋管区临潼栎阳镇学校校长杨宜漠写信,让其设法在蒋管区搞个剧社拉到边区。在马栏进行了三个月的学习、磨练和演出,后边区文协主席赵伯平到关中接“裕民社”到了延安,合并于“民众剧团”。

1936年,刘毓中的新声社到陇县演出,首先在关帝庙,后迁于南街马王庙演唱。该社属于模仿易俗社规章所建立的班社,非江湖草班,箱底红火。1942年春,警钟社到陇县卖戏演出,因衣箱简陋,学生穿着褴褛,观众戏称其为“精脚社”。秦腔演员王朝民,师从前辈名家朱喜堂、惠济民等,颇得真传,抗战以后转入甘肃庆阳、平凉等地剧社。

上海百代公司和胜利公司,三四十年代为秦腔名角灌录过唱片,其中有王天民《得意郎君》,雒秉华、王月华《走雪》,陈雨农《断桥》,杨令俗《关中书院》,李可易《绑子上殿》,李正敏《探窑》、《赶坡》,苏****《游湖借伞》等。由于抗战爆发,后来的唱片未发行。

王绍猷《秦腔记闻》

王绍猷,富平人,生于1883年,卒于1971年,享年88岁。1918年加入同盟会,在井勿幕部属参加过讨袁战争和护法运动,任职至旅长,后退出军界,任易俗社的总务主任和剧务主任,创作改编了大小剧本40余种,如《周仁回府》、《秦香莲》脍炙人口。

四十年代初,王绍猷下决心研究秦腔。十多年间,他在阅读数百种经史诗文、杂记之后,对秦腔兄弟剧种的关系进行了考察。日本飞机时来轰炸,他却人不离西安,身不离书案,对家人的劝言置若罔闻。1949年自费汇印成册,名曰《秦腔记闻》。

其结论是:秦腔“形成于秦,精进于汉,昌明于隋,完整于唐,传播于明,盛行于清,几经衍变,蔚为大观,在国剧上可谓开山鼻祖,有屹然独立不可磨灭的价值。京剧及全国各路梆子都由秦腔蜕化出来的。”

秦班赴京

五一剧团成立于1949年,原属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一野战军政治部宣传队二队、西北军区后勤部政治部文工团三队。1956年易名“陕西军区五一剧团”。李爱琴解放前习旦角,被称为“六岁红”,参加该团后改演生角,小生、须生均能,以《周仁回府》一剧享誉西北。

1956年深秋的一天下午,陕西省戏曲剧院三团在人民大厦礼堂演出《梁秋燕》。戏完了,李瑞芳和演员们开始卸装,彭德怀、赵伯平来到后台。彭总笑了笑说:“祝贺你们《梁秋燕》演得很成功,对老年人、青年人都有教育意义,特别是对有封建思想的老年人意义更大些,好好演。”

这一年,尚友社抽调113人分别支援了玉门、西藏、宝鸡等地秦剧团。1960年,更名为尚友秦剧团。

1958年三大秦班晋京汇报演出,1959年陕西演出团晋京参加国庆十周年献礼演出。编剧是范紫东,导演是从四川请来的。剧目有《三滴血》、《游西湖》、《火焰驹》、《金碗钗》、《梁秋燕》、《赵氏孤儿》,都是体现秦腔特色囊括秦腔绝活的名戏。演员抽调了易俗社、戏曲研究院的名角刘毓中、马蓝鱼、李瑞芳等,别的戏曲只让演一场,秦腔一演就是九场。当时北京观众流行一句话,“路再远也要到长安剧院看秦腔去。”

三大秦班晋京汇报演出后,一路南下,从上海到云南,途径13个省,群众夹道欢迎,当地剧团争相学习秦腔表演,着实让秦腔在大江南北火了一把。

剧场与戏台

西安易俗社剧场,位于今西一路关岳庙对面,原为“宜春园”,清末固原提督蒲城人张志行之子张少云爱好二簧,购地建筑室内剧场。1916年,军阀陆建章督陕时整修,装置了西安最早的转台,作为京剧演出场所。民国六年卖给易俗社,由当时陕西督军陈树藩书题“易俗社”牌名,成为陕西最早的现代化剧场之一。

秦腔不是厅堂里的艺术,在小小的茶室里唱实数委曲求全。秦腔最适合在室外搭台演唱,在夜色之中它的高亢曲调远远回荡,演员的胸臆更开阔,观众的遐思才会飞的更远。在关中、东府北路,还流行一些“跑台子”戏,即不定点、不定时,以小台子或大车为舞台,灯油照帐,昼夜可演,夜晚演毕即搬至另一处。传说这是司马迁被害时流传下来的一种演出形式。

清末至民国中期,民间秦腔多限于自乐班、坐班以及各种木偶、皮影、线戏等方面的表唱,班社较少。生丑净旦虽有,但多是一人兼数角,女角直接扮唱的极少。五六十年代的民间戏曲活动,由专业带动业余文艺活动,许多优秀剧目和名演员的形象被搬上银幕,进入电视广播。

东西南北路

秦腔因其流行地区的不同,衍变成不同的流派。流行于关中东部渭南地区大荔、蒲城一带的称东路秦腔,即同州梆子,也叫老秦腔、东路梆子;流行于关中西部宝鸡地区的凤翔、岐山、陇县和甘肃省天水一带的称西路秦腔,又叫西府秦腔、西路梆子;流行于汉中地区的洋县、城固、汉中、勉县一带有汉调恍恍,实为南路秦腔,又叫汉调秦腔、桄桄戏;流行于西安一带的称中路秦腔,就是西安乱弹。

其中的西路入川后成为梆子,东路在山西为晋剧,在河南为豫剧,在河北成为梆子。所以说秦腔可以算是京剧、豫剧、晋剧、河北梆子这些剧目的鼻祖。各路秦腔因受各地方言和民间音乐影响,在语音、唱腔、音乐等方面,都稍有差别。近五十年来,东、西、南三路秦腔的发展趋于停滞,有被中路秦腔取而代之的趋势。

源于陕甘一带的民间曲调和宋金元的铙鼓杂剧,形成于明代中叶,曾受昆腔、弋腔、青阳腔的影响。秦腔形成近代的声腔、表演体系,也还吸收了晋西南梆子腔及傩戏的曲调及表演技巧。

成板腔雏形的戏曲腔调,早在明万历年以前,以皮影为载体,跨越秦、晋传入华北平原并唱响于北京和河北诸地,再流向全国各地。因是甘肃产生的剧种,在全国各地流传过程中又有了各种名称,如又名琴腔、甘肃腔、陇西梆子、甘肃梆子、西腔、西皮、陇东调、咙咚调等。

秦州小曲和陇东道情

杨荫浏《中国古代音乐史稿》称:“历史上在五胡十六国时期,鲜卑族所建王国疆域占今甘肃西南部,称为西秦(383—437)。可见‘西秦腔’是甘肃人民所创造的,是符合历史事实的。”秦腔就是西秦腔在陕西的发展,后因增加击梆为板,故俗名梆子腔,为西府秦腔之前身,也是一种说法。

秦州小曲,早期是在农村社火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是从演唱具有人文情节的折子或段子为主,配以文、武、器乐组合而成的民间曲艺表演形式,基本曲调为乡音乡情的九弓十八调,还渗入一些佛、道曲调,苍凉凄婉,优美柔和。流传曲目有七八十首,如《花亭相会》、《小放牛》等。

陇剧是一个新兴剧种,原称“陇东道情”,是流传在甘肃东部地区的皮影戏,1958年搬上舞台。唐代陇东就建有道观,道教音乐繁衍不断。清同治年间,环县著名道情艺人解长春(1843-l916年)的皮影班曾在宁夏、内蒙、陕北以及当地流动演出多年。陇剧表演动作吸收了部分皮影的侧身造型,如侍卫警戒多用大侧身剪影姿势,特别是啼哭动作更为别致,人物左袖垂射,右手以袖掩面,大侧身晃动腰肢,前俯后摇,抽搐而泣。

甘肃秦腔自有其特点,是不同于陕西秦腔的又一大流派,其形成的历史与西安乱弹只在伯仲之间。但随着易俗腔的传播和大批陕籍演员的涌入,在上世纪三四十年代,甘肃的秦腔流派就遭到了重撞。

西府秦腔

西府秦腔在明代末年已有班社演出活动,清道光至光绪年间,仅西府十余县即有100多班社流动演出,曾有“四大班,八小班,七十二个馍馍班”之说。

西府秦腔剧目比较古老,据传有《断王霍霍》一剧,十分独特,为其他各路秦腔所没有。故事情节是剧中一女妖所变化的角色,扮演女妖的演员乘机跑下舞台,并混迹妇女观众中,说笑逗趣,充当好人。其他角色相继下台搜寻女妖,女妖发觉后即在观众中穿行躲藏,直至逃上舞台,其他角色亦随之追上,并捉住女妖使其露出真相。这一剧目仅在旱情严重时演出,以示除妖斩魃。

西府秦腔唱腔细腻清朗,委婉动听。除板腔体外,仍保留了较多的“秦吹腔”。据老艺人李嘉宝讲:“西府班社有个规矩,所聘请演员、文武场面人,要求既会‘秦腔’,又要会‘秦吹腔’,否则,一律拒聘。”

解放前夕,由于中路秦腔不断发展,对西路秦腔影响很大,演员相继改唱中路秦腔,并将西路唱腔融会其中。独具一格的“任派”唱腔,则是吸收了西路秦腔唱腔之长形成的。1958年后,西府秦腔已无正式班社存在,幸存的老艺人也都先后返乡改行。至此,中路秦腔取代西府秦腔而流行西府各地。

碗碗腔

碗碗腔,曾用名华剧,是流行于陕西东部及陕北、陕南、晋南一带的皮影戏。从清乾隆年间剧作家李十三起,碗碗腔已相当流行,各种唱板齐备,说明碗腕腔的产生形成和发展,至少经历了三百年以上的历史。

碗碗腔的音乐特色是细腻、幽雅、耐人听闻。不但有独特、悠扬、清丽的音乐,而且有抒情、优美、感人的唱腔,表达生、旦、净、丑各个行当和各种不同人物的复杂感情。尤其采腔“花花腔”、“叠腔”,“慢板”及“紧板”中“三不齐”即西厢调的唱法,显示出碗碗腔比较齐全的板路和丰富的声腔艺术。

李十三的碗碗腔剧目“十大本”,简称“佩配庙钗真,宫莲媒驹庵”。已抄录在卷和出版的就有二百四十多种,其中最出名而经常上演的有《金碗钗》、《香莲佩》、《火焰驹》等。碗碗腔的名艺人,在二华即华阴、华县有史长财、段转窝,大荔有张立儿、疙顶,渭南有参苗子、齐喜、王曼、一杆旗即杜升初。民间流传说:“齐喜王曼参苗子,一杆旗歪脖子”。

汉调桄桄

流行于陕西南部的汉中、安康一带,唱腔、道白吐字归韵以汉中方言音调为基础,用梆子击节发出“桄、桄”之声,名“汉调桄桄”、“桄桄戏”。主要板式名称、旋律结构、主奏乐器等,和秦腔有许多相同之处,所以也称“南路秦腔”、“汉调秦腔”。

汉调桄桄花旦与正旦、小旦唱腔高昂,花脸讲究“犟”音,唱腔多用假声窄嗓,艺人称为“老少配”,伴奏乐器分文场和武场。武场为打击乐,与中路秦腔基本相同。20世纪30年代前文场以盖板二弦为主奏乐器,之后改板胡为主奏乐器。咏、白、唱、念的发音均以汉江上游群众语音为基础,顺水而下,流布于汉中地区各地和安康、川北、陇东、鄂北等地。因地域环境与风土人情的不同分为东西两路,东路唱、白、吐字发音略带关中语音,西路则用巴蜀语音。

汉调桄桄的起源,传说元代有个蒙古族亲王,因犯罪被朝廷谪贬到汉中,来了带了一班戏,演变成汉调桄桄。也说明代万历皇帝有个宠妃,是洋县江坝人,皇帝为了让妃子的父母在家欢度晚年,赠送了一班戏,后来发展成汉调桄桄。秦腔于明万历年间前传入汉中后,吸收了当地语音、民间音乐,祁家班社极为兴盛。加之汉中毗邻四川、湖北,长期与川剧、汉调二簧交流,使新兴的汉调桄桄,既保留了秦腔高亢激越的特点,又融入了川剧、汉调二簧柔和婉转之长。

同类推荐
  • 古诗十九首

    古诗十九首

    《中国文化知识读本——千古五言之祖:<古诗十九首>》中优美生动的文字、简明通俗的语言、图文并茂的形式,把中国文化中的物态文化、制度文化、行为文化、精神文化等知识要点全面展示给读者。
  • 人畜之间

    人畜之间

    动物为了繁殖后代,只对同类有性要求。让它们对人类的“性趣”,是人类培养出来的。不知这是文明的进步,还是文明的倒退?许多人一一中国人外国人都有,总觉得人民币的坚挺“挺”得有点悬乎。议论最多的是中国产品的出口受到遏制,数额急剧减少。我亲眼见到的是,因为人民币的坚挺,把大量中国人“挺”出了国门,坚挺着下巴和肚子到东南亚去旅游。
  • 非洲文学作家作品散论

    非洲文学作家作品散论

    世界文化发展到今天,应该说是多元化发展,不能一味地以欧洲为中心,就像我们评论一个作家是否伟大时,不能以他是否获得过诺贝尔文学奖为标准一样,西方殖民主义者硬说黑非洲没有历史、没有文化,企图轻轻一笔,把非洲悠久而灿烂的文化勾销掉,这当然是痴心妄想。由俞灏东、杨秀琴、俞任远合理变化组的《非洲文学作家作品散论》辑录了非洲大陆上最富盛名的文学家的作品并加以评析,为你娓娓道来非洲大陆的文明历程。《非洲文学作家作品散论》一套五册,并向全国各高校内部发行。
  • 唐诗之美

    唐诗之美

    本书作者撷取30位极具特色诗人,以每人的一句不常见而又浓缩了诗人性情的诗句为题,以一首诗为窗,轻轻打开,整个大唐朝绚烂的诗意天空映入我们眼帘,并附有原作欣赏、诗人小传。
  • 见证风雅

    见证风雅

    本书以南阳作家群中五旬以上部分骨干作家为写作对象。采取散文形式、述评笔法、纪实风格,结合作品及作家创作经历、心路历程,深入探讨盆地文化对南阳作家人格塑造及创作的影响,折射现代、后现代语境下言说方式和叙事模式的变化,以语言本体论来观照当代文学现象,展现作者与文本、生存与命运、艺术追求与语言探索、民族传统与地域文化的内在联系。
热门推荐
  • 君驾异世

    君驾异世

    一个游戏宅男穿越到了异世成为了帝国皇储当宅男成为皇子当文武废柴变成能任意使用游戏招式的文武奇才当平淡的人生从此改写征战大陆,君威四方新人新作,yy最高
  • 疯狂太阳系

    疯狂太阳系

    一千多年前玛雅人留下预言,地球在二零一二年十二月二十一日的黑夜降临以后,十二月二十二日的黎明将永远不会到来。转眼间,到了二十一世纪,也是该验证玛雅人预言的时候了。紧接着,木星脱离行星运转轨道,地球与木星擦边而过,被撞向陨石带,金星与水星被木星吸附,之后,木星与太阳相撞,太阳系风暴一触即发。地球上,遭到接二连三的陨石袭击。不明天体与日俱增,为了生存,地球上生命的内部斗争接连不断。太阳系是否会被毁灭形成一个新星系,地球又将如何面对生死存亡的一刻呢?
  • 凤倾无歌

    凤倾无歌

    以搞笑幸福为主要,结局美满。开始比较奇葩,但到面很好看
  • 仙妖乱世记

    仙妖乱世记

    人界遑遑,大道苍茫。人类妖族,分庭抗礼。一个从小就不知自己父母是谁,更不知道自己身上却共同流淌着人类和妖族的血脉的“混血儿”,本来可以快快乐乐的跟着师父逍遥自在,谁知一切却陡然改变,厚重的阴影笼罩着整个世界……
  • 古神人鱼族

    古神人鱼族

    四海有一句话流传千古:“人鱼亡,海族衰!”……缘起缘灭,奈何情深缘浅。彷徨、辗转,情不知所起一往而深。——一段凡尘俗恋,一曲天上之音。故事起因:敖鑫盗走人鱼族圣宝龙珠子,敖婳在收复各大海族中寻找熬鑫下落,多年无果,到凡尘寻觅,势必夺回龙珠子,重新开启龙神时代。
  • 织绣

    织绣

    林绣儿,现代首席设计师,遭男友背叛,心灰意冷。一朝身死,竟穿越到了凤国左丞相之女林绣娘身上。本以为当个丞相之女享荣华富贵,可是父亲遭右丞相陷害,被贬庶民。好吧,庶民就庶民,靠自己这一双手也能生活,可是,谁能告诉她,为什么她想过平淡的生活都不行呢?
  • 星河鱼跃

    星河鱼跃

    广袤的宇宙,浩瀚无边。宇宙之外究竟如何?人类是否是这宇宙中唯一的高等生物?神佛是否存在?想要知道问题的答案,让我们一起来探寻吧!
  • 屠狼记

    屠狼记

    “我们的责任就是捍卫!”邢耀东大喝一声,威震鬼子。这是第一部描写山东沂蒙男儿浴血东北的抗战小说,留下说不尽的传奇,道不尽的热血,其中的儿女情长同样感天动地!
  • 华严经题法界观门颂注

    华严经题法界观门颂注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
  • 分手妻约,前夫不易

    分手妻约,前夫不易

    他是性子顽劣的天之骄子,风流成性,声名狼藉。而她是他的童养媳,为了有朝一日能远离恶魔,一直委曲求全。然——高考志愿被篡改,清白被毁,秦时的世界,在十八岁那年,几近崩塌。后来,她被逼和他结婚。没有婚礼,有的只是一场刺骨的羞辱。后来,她没能控制自己的心,爱上了他。谎言、欺骗、背叛,与其他女人所生的孩子,是他给予的回应。后来,她的身世被曝光,两人从夫妻变成仇人。秦时到了那一刻才明白,强求换不来幸福,只能换来伤害。她签下离婚协议书,净身出户,黯然远走。可她不知道,在过去的十年里,在那场强取豪夺的感情里——最卑微的那个人,从来不是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