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24395400000020

第20章 胃肠病

一、慢性胃炎

慢性胃炎为现代医学病名,属祖国医学痞满、胃脘痛、嘈杂等病之范畴。孟氏中医世家在临床辨治中应用利胆通调法,配合西药抗生素和中医以毒攻毒疗法,杀灭了现代医学研究公认的致病菌幽门螺杆菌。中西结合,提高了慢性胃炎的疗效。

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孟氏中医世家结合李东垣治疗脾胃内伤病的补土法“八诊”理论,枳术丸五种类方,“气运衰胜图说”公式,以及叶天士治脾胃四法,通药通剂运用方法,“胃之降在胆”等前贤经验,和现代医学研究所揭示的利胆能刺激肠道蠕动,增加胃活力,能使胆盐激活脂肪酶、消化酯类,提高肠胃吸收等治法治方,进行了认真的临床实践。在总结前人经验的基础上,从1991年开始,按照1989年11月全国南昌中西结合慢性胃炎研讨会的方案和1990年9月澳大利亚悉尼世界第九届国际胃炎会议统一的标准,制定了中西会通治疗慢性胃炎的有效方案,进行临床研究,取得了良好的效果,现将399例资料齐全的病案,分为浅表性胃炎和萎缩性胃炎分述于下。

1.慢性浅表性胃炎临床一般分为胆胃不和、脾胃温热、脾胃虚热三证进行辨治。

(1)胆胃不和型:症见胃脘胀痛,两胁不舒,嗳气不断,胸闷食少,大便不畅,舌苔白,脉弦。多由忧思恼怒,情志不遂,肝失疏泄,肝胆气滞,横逆犯胃,胃失和降所致,故胃脘胀痛,两胁不舒,嗳气不断;脾胃气滞,中焦转枢不利,则胸闷纳差,大便不畅;苔白脉弦乃肝胆气滞犯胃之症。证属胆气犯胃,胃失和降。治以舒肝利胆,和胃降逆。方选散滞气汤加味:当归身6g,陈皮9g,半夏15g,生姜5片,柴胡12g,红花5g,炙甘草3g,白芍15g,山栀10g,竹茹10g。方中当归养血柔肝,柴胡疏肝。孟氏中医世家伍入白芍配当归养肝缓急,加山栀配柴胡疏肝,再加竹茹清胆,少佐红花活血止痛。以上六药疏肝利胆,兼以清热;陈皮、半夏、生姜和胃降逆;炙甘草调和诸药,共奏疏肝利胆,和胃降逆之效。配合冲服祖传胃肠验方“一香散(丸)”治疗慢性胃炎之黏膜变性。针灸取穴:胆囊点(双),泻法;足三里(双),泻法;中脘,针刺、拔火罐。穴位注射:恶心者用维生素B6针剂,100mg×2支,穴位注射于足三里(双),每穴1ml,隔日1次,连续使用3~5次;胃痛者用山莨蓉碱针剂10mg×2支,穴位注射足三里(双)、中脘,每穴1ml,可连续使用3~5天。

(2)脾胃湿热证:症见胃脘胀满,嘈杂灼热,食入尤甚,口干口苦,渴不思饮,头重如裹,便溏溲赤,舌苔厚腻,脉滑数。症由饮食不节,暴饮暴食,损伤脾胃,内生食滞,久郁化热,湿热内盛或五味过极,辛辣无度,肥甘厚腻,饮酒如浆,则蕴湿生热,伤脾碍胃,气机壅滞,胃脘胀满,嘈杂灼热,食入尤甚。中焦湿热壅盛,则口干口苦,渴不思饮;湿热上犯,清阳不升,故头重如裹;湿热流注下焦,则尿赤便溏;苔厚腻,脉滑数,亦为一派湿热内盛之象。证属脾胃湿热。治以清热利湿。方宜黄连清痞丸加味:泽泻5g,姜黄5g,干姜10g,炙甘草10g,茯苓10g,白术10g,陈皮10g,猪苓10g,枳实15g,半夏15g,黄连30g,黄芩30g,蒲公英15g,瓜蒌10g,大枣5枚,生姜3片。方中陈皮、茯苓、半夏、炙甘草为二陈汤,化痰湿最效;泽泻、猪苓引湿热从小便而解;黄芩、黄连清热燥湿量大力雄,抓住湿热重点,并能杀灭螺杆菌;枳实、白术合为枳术丸,健脾消痞;干姜味辛性热,少佐之,以防其苦寒之品太过而伤胃,姜黄缓急止痛。诸药共奏清热利湿之效。配合冲服祖传方:清积保中丸意在清热利湿,以加强消化健脾扶正之功。穴位注射:胃炎发作期,选用黄连素注射液2ml×2支,足三里(双),每穴1ml,隔日1次,连续注射7次;或鱼腥草注射液2ml×2支,阴陵泉(双)穴位注射同上。针灸选穴:上、中、下脘,拔罐,隔日1次,连续7次。配服铋盐制剂,阿莫西林胶囊,庆大霉素等西药,以杀灭螺杆菌。

(3)脾胃虚弱型:症见胃痛隐隐、喜暖喜按,得食痛减,食后腹痛,倦怠乏力,形寒肢冷,便溏或虚秘,舌淡边尖有齿痕,脉沉细。症由素体不足,或劳倦过度,或饮食所伤,或久病脾胃受损,或肾阳不足,脾阳失煦,均可致脾胃虚弱。中焦虚寒,胃失温养,则胃痛隐隐,喜暖喜按,得食稍减。脾胃虚弱,气血生化乏源,心神肌肉失养,故倦怠乏力;阳虚不温则形寒肢冷,脾胃虚弱;中阳不振,运化失司,则大便稀溏,或因运行无力而便秘;脉舌亦一派脾虚中阳不振之象。症属慢性胃炎脾胃虚弱之证。治以健脾养胃。方宜调中益气汤加味:黄芪15g,人参6g,甘草6g,苍术6g,柴胡5g,陈皮5g,升麻5g,木香5g,砂仁15g,山药15g,鸡内金10g。方中黄芪、人参健脾补气;陈皮、木香、苍术醒脾和胃。孟氏加用山药以补脾阴,意在气阴双补;加砂仁使和胃之力更强;且柴胡、升麻配黄芪,意在升阳调益中气,配人参则补中益气之力更彰;鸡内金消食开胃,以腑补腑,甘草调和诸药,共奏健脾养胃之功。

配合冲服祖传胃肠验方“开胃健脾丸”。针灸取穴:足三里(双),艾温针;阴陵泉(双),艾温针;中脘,艾温针。腹胀较重者,胃复安注射液,1ml×2支,穴位注射:足三里(双),每穴1ml,隔日1次,5次为一疗程。佩戴经验方养胃袋、温胃袋。配服铋盐制剂,庆大霉素片冲服,以杀灭螺杆菌。

当以上三证经治疗好转后,孟氏中医世家常采用泡药冲服丸剂之法,坚持慢病缓治,以巩固疗效,促进康复。泡药基本方:陈皮2g,公英5g,泽兰2g,砂仁2g,生甘草1g。加减:厌油者加焦楂2g;口干、舌有裂纹者加花粉3g;胃胀痛者加香橼3g;大便干燥者加番泻叶0.5~1g,每日泡1包,分3次冲服相应的中成药。可根据不同表现辨证选用健脾丸、舒肝丸、保和丸、香砂养胃丸、黄连素片、铋盐制剂、阿莫西林胶囊等中成药或西药。

2.慢性萎缩性胃炎慢性胃炎由浅表性到萎缩性,实为胃炎加重所致多脏器损害之始,故古时关于萎缩性胃炎属胃脘痛外,并有“九心痛”之称。胃病久而及肾,阴液亏虚,且久病致瘀,故临床多见胃阴虚及气虚所致胃络瘀血之证。两证的出现,实为现代医学肠化和不典型增生之中医症候基础。

辽宁名医李玉奇教授积20年研治慢性萎缩性胃炎之成果,于1970年提出按痈治疗的观点,积前人和自己经验,确实给了我们很多的启示。孟氏中医世家通过20年临床体会,认为:痈为阳,疽多阴,慢性萎缩性胃炎阴症多于阳症,但是无论其属痈属疽,就外科疾病的病理变化及治疗,对于我们认识慢性萎缩性胃炎,确定对黏膜的病理改变和治疗原则,确实有着十分重要的参考价值。

孟氏中医世家从第三世后,在继承家传肠胃病百年经验的基础上,结合东垣补土派的理论,参考现代医学关于萎缩性胃炎属癌前病变的观点,配合使用杀灭幽门螺旋杆菌的中西药,又对该病进行了深入的研究。总体而言,其根为脾气虚,其变为阴血伤,其果为瘀血阻,瘀毒结聚而成痈疽。主要治疗大法应为益气活血、化瘀攻毒。临床常分为胃络阴伤和胃络瘀血两类,即现代医学胃癌前肠腺化生和不典型增生,绝大多数是我国常见的发生在胃窦部的B型萎缩性胃炎。其辨治方法如下:

(1)胃络阴伤型:症见消瘦憔悴,胃脘隐隐作痛,灼热,饥不欲食,口干不欲饮,空腹加重,舌红或紫绛,少津有裂纹,无苔,脉虚细。症由脾胃久病,损及阴分,或热病伤阴,或胃热火郁,灼伤胃阴,或久服香燥理气之品,耗伤胃阴,胃失濡养,而致胃脘隐隐灼痛。胃气不降,不能受纳,故饮不欲食;阴液不足,不能上承则口干不欲饮;舌红少津有裂纹、无苔,脉虚细均属阴虚之症。证属胃阴不足,气滞血阻。治以养阴益胃,活络通滞。方宜李东垣当归六黄汤加味:当归15g,生地15g,熟地10g,黄柏10g,黄芩10g,黄连10g,黄芪20g,石斛15g,花粉10g,地龙10g,甘草6g。方中当归养血润燥;六黄中黄芪补气帅血;生熟地养阴滋肾水;黄芩、黄连、黄柏分清上、中、下三焦之火,孟氏中医世家更加石斛养阴;花粉养胃生津防癌变;地龙通络防肠化或增生发生,甘草缓中调和诸药。使气血旺盛、阴血滋生而火热得消,则灼、饥、干、痛皆去。全方共奏养阴益胃、活络通滞之效。

同时配合冲服祖传验方“噎食膈食仙方”丸药。针灸取穴:神阙(拔火罐);三阴交(双),用补法;足三里(双),用补法。电针:足三里(双),内庭(双),同时配服铋盐制剂、阿莫西林、庆大霉素等。采用抗生素杀灭螺杆菌,提高疗效。食疗:酸牛奶,坚持长期服用,每日250~500g。同时戒烟、酒,多醋、少盐,忌烤、烧食物,多食果菜。

(2)胃络瘀血型:症见消瘦面垢,胃痛拒按,刺痛不移,持久不愈,纳少不化,或呕血便血,舌深绛有瘀斑,舌质绛,舌脉滞,脉涩。症由忧思恚怒,内伤于肝,肝失疏泄,气机阻滞,气滞日久,血行瘀滞,或久病入络,胃络受阻,以致瘀血内停,则胃痛拒按,刺痛不移,久而难瘥;瘀停日久,络脉受损,故呕血便血;瘀阻气血不行,胃腑失养,受纳失司,则纳差而水谷难化;舌质深绛有瘀斑、舌下脉络青滞、脉涩均属胃络瘀血之象。证属胃络瘀血。治以活血化瘀。方宜李东垣复元活血汤加味:当归9g,柴胡15g,花粉9g,红花6g,甘草6g,穿山甲6g,大黄30g,桃仁9g,党参15g,丹参15g,蜈蚣2条,麦芽20g,桂枝10g。

本方是《医学发明》为伤科血瘀肝脉而设,正合孟氏中医世家萎缩性胃炎以痈疽辨治之意。方中当归、桃仁、红花、山甲活血化瘀;花粉提高免疫力有抗癌之效;柴胡疏肝,甘草缓急止痛调和诸药;大黄重剂意在荡涤凝瘀败血,引瘀血下行,并为苦味健胃剂,增加肠蠕动,为本方用于胃络瘀血之关键。孟氏中医方中加党参益气健脾,丹参功同四物,活中兼补,蜈蚣以毒攻毒,杀灭幽门螺旋杆菌,协助花粉抗癌逆转。麦芽、桂枝理胃消滞。全方合用,尽现活血化瘀,理血通络,防癌逆转之功效。

配合冲服祖传验方滋血健脾丸。针灸取穴:太冲(双),用泻法;足三里(双),艾温针;中脘,艾灸。同时服用铋盐制剂,利君沙、庆大霉素、甲硝唑等,杀灭螺杆菌。佩戴养胃袋,由经验方缝制,同时戒酒、戒烟,少盐,忌食熏、烤、腌、烧食物,多食果菜。

在以上两证治疗好转后,可采用泡药坚持长期对症调治。泡药基本方:陈皮2g,黄芪10g,桂枝2g,花粉3g,焦山楂2g,生甘草2g。同时辨证选用:大黄?e335虫丸、香砂养胃丸、健脾丸、六味地黄丸、维酶素、增生平、多酶片、铋盐制剂、利君沙、甲硝唑等中西药。

二、消化性溃疡

消化性溃疡为现代医学病名,属祖国医学胃脘痛、泛吐酸水、反胃、嘈杂、呕血、便血等病范围。临床按部位分为胃溃疡和十二指肠溃疡,其治法大同小异。中医常规辨证分为肝气犯胃、肝胃郁热、胃阴亏虚和脾胃虚寒四型。孟氏中医世家在临床上辨证施治如下。

1.肝气犯胃型症见胃脘攻冲作痛,连及两胁,胸闷痞塞,嗳气泛酸,呕恶反胃,大便不畅,舌苔薄白,脉弦,多见胃溃疡、十二指肠溃疡初期。症由忧思恼怒,情志不遂,肝失疏泄,横克脾胃,故胃脘作痛,痛连两胁。肝气犯胃,升降失司,胃气不降,则胸脘痞塞,呕恶反胃,嗳气泛酸;肝郁肠腑气机不利,故大便不畅;脉弦者,病在肝。证属肝气犯胃,胃络不畅。治以舒肝理气,和胃止痛。方宜四逆散加味:柴胡10g,白芍20g,枳实15g,甘草10g,煅瓦楞20g,厚朴10g,元胡索15g。方中柴胡、白芍归经入肝,疏肝解郁清热,抓住了肝气郁滞之本;枳实泻脾胃之气滞,调达中焦以助运化。孟氏中医世家又加入厚朴,使胃气顺降,胸闷、痞塞可消;白芍配甘草,缓急止痛,加入元胡索活血而止溃疡之灼痛,更遣以煅瓦楞平肝制酸治溃疡;甘草为使,调和诸药。全方合用共奏疏肝气、缓胃痛、治溃疡之功。

2.肝胃郁热型症见胃脘灼痛,饭后加重,烧心泛酸,口干口苦,腹胀反胃,二便不利,舌红苔黄,脉弦数。症由忧思抑郁,则肝气郁滞,肝郁日久,化火生热,邪热犯胃,肝胃郁热,胃脘灼痛,饭后加重,烧心泛酸,口干口苦。肝热犯胃,胃失和降,故反胃腹胀;肝郁气机不利,则二便不利;舌质红苔黄,脉弦数亦属肝热之症。此多见于胃溃疡发作期。证属肝胃郁热。治以清肝泄热,和胃制酸。方宜金铃子散合左金丸加味:金铃子10g,元胡索15g,黄连18g,吴茱萸3g,大黄6g,生甘草10g。

孟氏中医世家认为本证是溃疡发作期,故把古方金铃子散和左金丸均改为汤剂,以求速效。金铃子散中金铃子清热行气,泄气分之热而顺气,元胡索活血行气,行血分之滞而止痛,二药共达舒肝泄热行气之效,抓住了肝郁化火之本,且柔肝止痛;左金丸方中重用苦寒的黄连泻肝胃之火,少佐性热之吴茱萸,既能疏肝解郁,又能降逆止呕,并制约黄连过于寒凉之性,二药合用,辛开苦降,一寒一热,相反相成,共达清泻肝火、降逆止呕之效,这样则抓住了肝火犯胃之标。孟氏中医世家实践中又加入大黄通腑以降胃气,生甘草调和诸药,且具愈合溃疡黏膜之效,故当重用。全方合用,共奏清肝泄热,和胃降逆,缓中止痛之效。

3.胃阴虚痛型症见胃脘灼痛,发作隐隐,嘈杂如饥,稍食可缓,食多又痛,口燥咽干,五心烦热,大便干燥,舌红少津或无苔,脉弦细或数。症由热病伤阴,或胃热火郁,灼伤胃阴,或久服香燥理气之品,耗伤胃阴,致胃失濡养,故胃脘灼痛,隐隐发作,嘈杂如饥,进食稍缓,多食又痛;胃阴不足,阴虚内热,则口燥咽干,五心烦热;肠道失润,故大便干燥;舌红少津,无苔,脉弦细而数,亦为阴虚火旺之象。多见于胃溃疡晚期或十二指肠溃疡发作期。证属胃阴亏耗,胃腑虚痛。治以养阴和胃,缓中止痛。方宜沙参麦冬汤加味:沙参20g,麦冬12g,玉竹10g,桑叶6g,天花粉15g,白扁豆10g,甘草5g,白芍20g,白芨15g。方中沙参补阴益气,佐麦冬、玉竹使养阴生津之力更彰;花粉养胃阴,可使胃黏膜干燥充血之症痊愈;扁豆健脾养胃,甘草缓中调和诸药;桑叶清肺燥热,可随证留舍。孟氏中医世家更加白芍养血缓急,止胃脘挛痛,白芨能愈合溃疡,为使此病得以治本。全方共奏养阴和胃,缓中止痛之效。

4.脾胃虚寒型症见胃部隐痛,绵绵不休,饥时痛甚,得食稍减,喜按喜暖,遇冷加剧,食少纳呆,时泛清水,四肢不温,面色萎黄,形体消瘦,便溏肠鸣,舌质淡,苔白,脉虚弱。症由素体肾阳不足,不能上暖脾土,或多食生冷,或过用苦寒,损伤脾阳,中焦虚寒,胃腑失温,故胃脘隐痛,绵绵不止,喜暖喜按;中焦虚寒,脾胃运化失司,则纳食不佳,呕吐清水,便溏肠鸣;中阳不振,则四肢不温;脾胃久虚,气血不足,失于荣养,故面色萎黄,形体消瘦;脉舌亦为中焦虚寒之象。当属溃疡久病,脾胃虚寒之证。治以温中健脾,养胃止痛。方宜黄芪建中汤加味:黄芪15g,白芍12g,桂枝6g,炙甘草6g,大枣5枚,饴糖30g,砂仁10g,白芨15g。方中黄芪、炙甘草补气升阳,加桂枝温经通滞,则气通络达;白芍养血柔肝,缓急止痛;大枣健脾,饴糖健脾养胃,可愈合黏膜溃疡。孟氏中医世家更佐白芨,使溃疡面复生,砂仁温中和胃,使纳食增加。全方共奏温中健脾,养胃止痛之效。

孟氏中医世家从第二代开始,在消化性溃疡临床治疗中,通过数百例实践总结,对胃和十二指肠溃疡在辨证治疗好转后的恢复阶段,创拟了适用胃溃疡的溃疡1号散和十二指肠溃疡的溃疡2号散,用于消化性溃疡的恢复期治疗。

溃疡1号(适用于胃溃疡)组成:海螵蛸90g,白芍90g,生甘草90g,元胡索90g。上四药共为细末,每次6g,开水冲服,每日2次。饭前服用,连用一月为一疗程。

溃疡2号(适用十二指肠溃疡)组成:海螵蛸120g,大贝母120g,白芨120g。研细末,服法同上,连服一月为一疗程。以上二方一般1~2个疗程可愈。

三、甲型病毒性肝炎

甲型病毒性肝炎是现代医学病名,属祖国医学黄疸、疫黄、胁痛、积等病之范畴。中医传统方法一向将黄疸分为阳黄和阴黄两大类,现代医学则将本病分为急性和慢性两大类。对于急性病人,祖国医学临床多分为肝热脾湿和肝郁脾虚两型;慢性病人临床常分为脾虚湿盛、瘀血内阻、肝肾阴虚和脾肾阳虚四证。孟氏中医世家临床辨治如下。

1.急性甲型病毒性肝炎其基本方为:茵陈15~30g,板蓝根15g,山栀10g,大黄5g,鸡骨草10g,茯苓10g,甘草3g,大枣5枚。方中茵陈、山栀、大黄为《伤寒论》茵陈蒿汤,为清肝胆湿热的首选之方,去其甲肝病毒存在之基础。孟氏中医世家更加板蓝根、鸡骨草杀灭甲型肝炎病毒;茯苓健脾利湿,防肝病乘脾;甘草调和诸药,大枣健脾益气。全方共奏清利肝胆湿热,解毒益脾之功效。

(1)肝热脾湿型:症见食欲不振,食后腹胀,口苦咽干,偶有恶心欲吐,下肢沉困,头昏目眩,右胁疼痛,小便发黄,或大便溏泻,舌红苔黄腻,脉弦数。症由时邪疫毒自口而入,蕴结于中焦,脾胃运化失常,故见食欲不振,食后腹胀,或恶心呕吐,或大便溏泻;湿热交蒸于肝胆,肝失疏泄,则右胁疼痛;湿热上扰清窍,故头昏目眩;湿热流注于下焦,则小便发黄;舌红苔黄腻,脉弦数为肝热脾湿之象。此证肝热和脾湿之象明显,多见于甲型肝炎感染早期伴消化不良者,故在基本方中加入柴胡10g,黄芩15g,苍术10g,增强清泄肝胆热毒和健脾燥湿的功能。

(2)肝郁脾虚型:症见食欲不振,食后腹胀,偶尔恶心,胸胁胀满或疼痛,急躁易怒,嗳气吞酸,大便不调,舌苔白厚,脉弦。症由素体脾胃虚弱,或因饥饱无常或嗜酒过度,以致脾胃损伤,脾虚日久,肝失所养,肝气郁滞。故脾胃运化失司,则食欲不振,食后腹胀,或有恶心;肝郁气滞,故胸胁胀满疼痛;肝郁化热则急躁易怒。肝木侮土,故嗳气吞酸,大便不调;苔白厚、脉弦亦为脾虚肝郁之症。此证为肝脾不调,肝胃不和,见于甲型肝炎发作中期。治以疏肝健脾,基本方去茵陈、板蓝根,加柴胡10g,白芍15g,白术10g,炒麦芽10g。

2.慢性甲型病毒性肝炎其基本方为:鸡骨草15g,板蓝根10g,茯苓15g,白芍15g,山药15g,白术10g,丹参15g,鳖甲15g,炒麦芽15g,生甘草3g。方中鸡骨草、板蓝根清热解毒;祛除甲肝余毒,茯苓、山药、白术健脾化湿,为肝病实脾之用药;丹参活血促进肝脏微循环;鳖甲软坚缩肝防硬化;炒麦芽舒肝开胃,生甘草调和诸药。全方共奏清解余毒,健脾活血,软肝化症之功效。

(1)脾虚湿盛型:症见食欲不振,食后腹胀,大便溏薄,下肢沉困,精神疲倦,肝脾肿大,舌淡体胖,苔腻,脉濡缓。脾胃久虚,运化失司,则食欲不振,食后腹胀,大便溏薄;脾虚气血生化乏源,且脾主肌肉四肢,故见精神疲乏,下肢沉困;湿邪与血相搏,凝聚成块,形成积聚,则肝脾肿大;舌胖苔腻、脉濡均为脾虚湿盛之象。证属慢性期脾虚湿滞,故上方去板蓝根、山药,加党参15g,苍术15g,增强健脾益气,化利湿浊之功。

(2)气滞血瘀型:症见面色晦暗,肝脾肿大,右胁胀痛,时轻时重,痛处固定,入夜痛甚,食少嗳气,舌紫黯或有瘀点,脉沉涩或弦细涩。症由湿热疫毒蕴结于肝,肝气受阻,疏泄失常,则肝郁气滞,气滞则血行迟滞,日久则凝聚成块,故见肝脾肿大,右胁胀痛,痛有定处。肝气犯脾则纳差嗳气。面色晦暗,舌紫黯有瘀点,脉涩等均属血瘀之症。治以舒肝理气,破瘀消症。基本方去板蓝根、山药,加柴胡10g,郁金15g,香橼15g,穿山甲10g。

(3)肝肾阴虚型:症见头晕目眩,右胁灼痛,或肝脾肿大,失眠多梦,腰酸腿软,五心烦热,两眼干涩,足跟痛,男子遗精,女子月经不调,舌红无苔,脉弦细而数。症由久病不愈,肝之阴血不足,而肝肾同源,“五脏之伤,穷必及肾”,以致肝肾阴虚,精血不足,髓海失养则头晕目眩;肾腑失养则腰腿软,足跟痛;肝血亏虚,不能上荣于目,故两目干涩;阴血亏虚,虚热内生,故见五心烦热;虚热扰及精室则男子遗精,扰及血海则月经不调;舌红无苔脉弦细数均属阴虚内热之象。治以滋养肝肾之阴。基本方去板蓝根、白术,加生地20g,枸杞子10g,五味子10g滋养阴血;加龟板10g,丹皮10g以清肝经虚热。

(4)肾阳亏虚型:症见面色无华,或晦暗,或黧黑,肌肉消瘦,腹胀便溏,腰部酸困,双膝冷痛,男子阳痿,女子白带清稀量多,肝脾肿大,舌淡体胖,脉象沉缓。症由久病肝肾阳虚,阴损及阳,以致肾阳亏虚,命门火衰,故腰部酸困,双膝冷痛,男子阳痿,女子带下清稀量多;肾阳亏虚,不能上暖脾土,则腹胀便溏,肌肉消瘦;阳虚失于温运,则面色无华或晦暗,或黧黑;虚寒滞血,血结成症,则肝脾肿大;舌胖脉沉为阳气虚衰之象。治以温补肾阳。基本方去板蓝根、山药、鳖甲、甘草,加淫羊藿10g,寄生15g,紫河车10g补益肾阳,党参15g以健脾益气。

四、肠痈

肠痈为中医病名,即现代医学之阑尾炎。祖国医学认为,其病因为肠中湿热壅滞,酿脓成痈,肿痛异常,以致肠中传送糟粕失司,脾胃消谷异常,如不及时治疗,则破溃成为急腹症。因名为痈,却生于肠内,故有内科中的外科疾病之称。肠痈传统治法为清热化湿,活血散痈。孟氏中医世家对肠痈的治疗,在先贤经验的基础上,具体辨治如下。

症见右小腹胀痛,拒按,按有痞块,压之痛剧,或右足不伸,伴纳差反胃,身有寒热,大便秘结,或便稀夹脓血,舌苔黄厚,质绛,脉滑数。若痛加重,则痞块成脓溃破,而见全身高热,成为危候;若痛缓则转为慢性,痞块不消,时好时坏,反复发作,经久不愈。证属大肠湿热,瘀而成痈。治以清湿热,活血化痈,理气止痛。方宜大黄牡丹皮汤加减:大黄10g,丹皮15g,桃仁10g,冬瓜仁15g,金银花15g,蒲公英15g,当归15g,元胡索15g,枳实10g,甘草5g。方中重用大黄,泻肠间瘀热结聚,清热解毒;丹皮清热凉血。孟氏中医世家加入金银花、蒲公英,加强了解毒散结之力;桃仁性善破血,活血以散瘀滞,孟氏中医加入当归养血活血,破中兼养;冬瓜仁清利湿热,排脓散结消痈;又加蒲公英清化湿热,解毒散结;孟氏中医世家去原方芒硝之峻泻,除加重大黄用量外,又加枳实导肠胃之滞,则缓中稳推,不致伤正;加元胡索活血止痛,甘草调和诸药。全方共奏清利湿热,活血化痈,理气止痛之效。临床加减:肠痈初发,伴寒热往来者,加柴胡15g,生姜3片;腹痛较甚者加白芍20g,木香10g;病程超旬,按之而有痞块者加薏苡仁30g,地丁草10g,三棱10g,莪术10g。

五、痢疾

痢疾是以小腹疼痛,里急后重,下利赤白脓血为主症的肠道传染病。主要包括了现代医学的细菌性痢疾、阿米巴痢疾及部分溃疡性结肠炎。本病多发于夏秋季节,由外受湿热、疫毒之气,或内伤饮食生冷,损及脾胃与肠道而形成。病位在肠,痢多实热,久痢常伴脾肾亏损,而成本虚标实之证。结合现代医学,临床以急性和慢性痢疾分类比较利于诊治。急性分为湿热痢、疫毒痢两型;慢性则分为寒湿痢、虚寒痢、休息痢三型。

1.急性痢疾

(1)湿热痢:症见发热恶寒,腹痛腹泻,初为水样便,继则脓血相杂,量少黏稠,滞下不爽,里急后重,****灼热,小便短赤,舌苔黄腻,脉多滑数。症由夏秋之季感受湿热蕴结于肠腑,或饮食不节,过食肥甘厚味或嗜食生冷,或食用不洁之物,疫邪病毒从口而入,积滞腐败于肠间,气血壅滞,肠道传化失司,脂膜血络受伤,故见腹痛腹泻,初为水样,继而脓血相杂;肠腑气机阻滞,通降不利,故滞下不爽,里急后重;湿热内盛,则发热恶寒;湿热流注于下,则****灼热,小便短赤;苔黄腻、脉滑数为湿热内盛之象。治以清热化湿,行血理气。方选急性痢疾方:当归10g,白芍15g,玉片10g,黄芩15g,金银花15g,厚朴10g,焦山楂10g,枳壳10g,木香10g,苦参15g,秦皮10g,乌梅10g,甘草5g。方中当归、白芍理肝养血,敛肠为本;黄芩、苦参、秦皮清除肠道湿热;厚朴、木香调理胃肠之滞气;枳壳、焦山楂宽胃消积去滞,此意“无食不作痢”之谓;加乌梅涩肠止泻,甘草调和诸药。全方共奏清热化湿,凉血理气之功。加减方法为:白痢者去苦参、金银花,加白头翁15g,薏苡仁15g;红痢者去乌梅、玉片,加槐米15g,焦地榆15g。

(2)疫毒痢:症见发病急骤,病势凶险,壮热口渴,头痛烦躁,甚至昏迷惊厥,或腹痛剧烈,里急后重,下痢鲜紫脓血。舌红绛,苔黄燥,脉滑数或微细欲绝。症由感受疫邪病毒,且毒邪壅盛,故发病急骤,病势凶险,热盛于里,伤及阴津,故壮热口渴;热扰心神,则头痛烦躁;热毒内陷心包,则昏迷惊厥;邪毒积滞于大肠,热郁湿蒸,气血凝滞,腐败肠间,脂膜血络受损,则腹痛剧烈,里急后重,下痢鲜紫脓血;舌红绛,苔黄燥,脉滑数为热毒炽盛之象。治宜清热凉血,解毒开窍。方选白头翁汤加减:白头翁15g,黄柏12g,秦皮12g,苦参20g,丹皮15g,赤芍10g,枳实10g,焦山楂10g。方中白头翁清热解毒,凉血治痢,加入丹皮增强凉血解毒之力,孟氏中医世家又去黄连,改用苦参,配原方黄柏、秦皮,助白头翁清热解毒、燥湿治痢,使疫毒痢之湿热可除;另加入赤芍凉血活血,可防气分热盛入血;枳实、焦山楂消积化食,使肠胃可望速愈。全方共奏清热解毒,凉血治痢,兼以开胃醒神。

另外,疫毒痢若高热过甚可根据辨证的不同,分别选用安宫牛黄丸、紫雪丹、至宝丹等,动风抽搐加钩藤20g,石决明30g,必要时结合西医进行抢救。

2.慢性痢疾

(1)寒湿痢:症见下痢赤白黏冻,白多赤少,或纯为白冻,伴有腹痛,喜热喜按,里急后重,脘痞不渴,头身重困,苔白腻,脉濡缓。症由素体阳虚,湿从寒化,寒湿内蕴,加之饮食不洁,邪气水谷积于肠中,遂为寒湿之痢, 见痢下赤白黏冻;因属寒湿,故腹痛而喜热喜按;邪滞肠中,气机不利,则里急后重;脘痞不渴、头身困重及苔腻脉濡均为寒湿内盛之症。治以温化寒湿,调气止痛。方宜理中汤加减:处方党参15g,干姜10g,炙甘草9g,白术12g,葛根15g,茯苓10g。孟氏中医世家方用党参甘温入脾,补中益气,强壮脾胃;干姜辛热,温中而扶阳气;脾虚则湿滞,故以白术苦温燥湿健脾。三药一补一温一燥,则抓住一虚一寒一湿三证。炙甘草补中扶正,调和诸药,孟氏中医世家更加葛根升清,使寒气可消,湿气可化。另加茯苓一味成四君子汤,使中气补而有根,其效更彰。全方共奏补气回阳,燥湿固痢之功效。

(2)虚寒痢:症见久痢不愈,下痢稀薄,常有白冻或黏液,腹部隐痛,喜暖喜按,口淡不渴,脘闷纳少,畏寒肢冷,神疲乏力,舌淡苔白,脉细弱。症由感受疫毒,痢久而致脾胃中寒,寒湿滞留肠中,故下痢稀薄带有白冻;寒盛正虚,肠失温养,故腹部隐痛,喜暖喜按。脾胃虚寒,中阳不振,故脘闷纳呆,畏寒肢冷,神疲乏力。舌淡苔白,脉细弱为虚寒之象。治以温中健脾,和中止痢。方宜桂附理中丸加减:处方:人参12g,干姜10g,炙甘草9g,白术12g,肉桂10g,黑附子10g加草蔻10g。

方中人参甘温补脾,干姜辛热扶阳气,白术苦温燥湿健脾,三药补、温、燥,配合得当;炙甘草补中调和,更加肉桂、附子温补元阳,可使中焦虚寒得以复元。孟氏中医世家加入一味草蔻,温胃醒脾,可使病退而胃气渐复,则虚寒慢痢恢复有望。

(3)休息痢:症见下痢时发时止,日久不愈,发作时下痢脓血,里急后重,腹部疼痛,平时食少腹胀,倦怠怯冷,舌淡苔腻,脉细。症由下痢日久,正虚邪恋,寒热夹杂,肠胃传导失司,故缠绵难愈,时发时止;湿热留连不去,病根未除,故常因感受外邪或饮食不当而诱发,发则腹痛里急,下痢脓血;脾胃虚弱,中阳不振,则纳差腹胀,怯冷倦怠,舌淡苔腻,脉细亦属湿热未尽正虚之象。治以寒热平调,和中止痢方。宜连理汤加味:党参15g,白术10g,干姜6g,炙甘草6g,黄连10g,乌梅15g。方中党参甘温补脾,干姜辛热扶阳,白术苦温燥湿健脾,三药共达补、温、燥之功用,三法可治休息、寒湿之痢;加入黄连一味,苦寒燥湿泻火,直清湿热之毒;炙甘草调和诸药甘苦共用之偏性;孟氏中医世家加入乌梅一味,则使方中主药变为乌梅,专于寒热共用之力。诸药同用,共奏寒热平调,和中止痛之功。

六、慢性结肠炎

慢性结肠炎,包括现代医学的慢性非特异性溃疡性结肠炎,临床以大便次数增多,溏薄伴有黏冻或血丝为主症,病程缠绵,反复发作,迁延难愈,为难治之慢性疾病之一。

本病属祖国医学“久泻”“休息痢”“五更泻”范畴。早在孟氏中医世家的第一代,治疗慢性腹泻就创出了“消积保中丸”及“红白痢方”;到了第二代则配合口服西药抗生素治疗,提高了疗效,并创出了“五更泻经验方”“脾虚泄泻加减方”;到了第三代除继承前两代的治疗经验外,结合现代医学对慢性结肠炎的病因研究如神经、体液、感染、营养免疫反应及滥用抗生素而致胃肠功能紊乱等,全面调整了验方、效方,并根据其病位为肠黏膜,其难点在于各种用药皆未直达创面,药效利用太低的缺点,对腹泻超过三个月的患者均进行纤维结肠镜检查,对有溃疡病灶者,方可诊断为慢性结肠炎,根据肠镜确定的部位,创新运用效方配合西药抗生素保留****,使药物直达病所,并与辨证处方相结合的治疗方法。从1999年开始总结临床治疗结果,使显效率提高到了88.2%,治愈了许多久治不愈的疑难病例。孟氏中医世家临床辨治慢性结肠炎具体方法如下。

****法:采用自拟苦参白石汤方。基本方组成:苦参20g,白芨15g,石榴皮15g。方中苦参性苦寒,清热燥湿、解毒止泻。现代药理学研究发现,其内含苦参素,能解毒杀虫,刺激肠道蠕动,止泻,并治红痢,同时可消除慢性炎症,并能升高血中白细胞,增加机体免疫功能;白芨苦涩,具有收敛止血、消肿生肌作用。现代医学研究证明,它主要作用于黏膜溃疡面,所含甘露聚糖,黏液质胶状成分,能促进局部炎性水肿或溃疡愈合;石榴皮性酸涩滞,专入大肠,止泻杀虫,专治久泻久痢,现代医学研究提示其含生物碱及鞣酸,为肠道收敛剂。三药合用,一清二合三止,共奏清热化湿、止泻止血作用。现代医学研究证明它们能使溃疡面愈合,免疫增强。溃疡面一经恢复,则主要病变得以消除,配合应用抗生素杀灭细菌,则邪去正安,痼疾可除。

上方为一日量,用法:加水300ml,煎20分钟,取汁150ml左右,纱布滤渣。临睡前,解完大便后一次****,手指试药温,稍热即可。****器采用一次性50ml针管,针端一般选用男性中号导尿管,管外涂红霉素软膏,插入肛门深度根据肠镜检查提示来决定,每日1次,10天为一疗程。少数脓血便较重者,可每次加入庆大霉素32万单位至64万单位,连用1~3次。

在****的基础上,中医按三证辨治服药:

(1)脾胃虚弱型:症见大便时溏时泻,水谷不化,稍进油腻之物则大便次数增多,饮食减少,脘腹痛胀,面色萎黄,肢倦乏力,舌淡苔白,脉细弱。症由长期饮食不节,饥饱失调,或劳倦内伤,或久病体虚,或素体脾胃虚弱,运化失司,水谷不化,故稍进油腻则大便次数增多;脾虚中阳不振,则纳差,脘腹胀满不舒;脾虚气血化生乏源,则面色萎黄,肢体倦怠;舌淡苔白、脉细弱均为脾胃虚弱之象征。证属脾胃虚弱,运化无权,水谷不化,清浊不分。治以健脾利湿,泌别清浊。方宜参苓白术散加味:党参15g,白术10g,茯苓15g,炙甘草5g,山药15g白扁豆10g,莲子肉6g,薏苡仁15g,砂仁6g,桔梗10g,葛根15g。方中党参、山药、莲子肉益气健脾,和胃止泻为主;辅以白术、茯苓、薏苡仁、白扁豆渗湿健脾;佐以炙甘草益气和中;砂仁和胃醒脾,理气宽胸。孟氏中医世家加入葛根,促进脾的吸收功能。本方又以桔梗为使载诸药上行,借肺之布精而养全身,所谓肺与大肠相表里也。诸药共奏健脾利湿,泌别清浊之功效。

(2)肾阳虚衰型:症见黎明之前,腹痛肠鸣泄泻,泻后痛减,形寒肢冷,腰膝酸软,舌淡苔薄,脉沉细。症由久病之后,损伤肾阳,或年老体衰,阳气不足,脾失温煦,运化失常,而见黎明之前腹痛泄泻,泻后腑气通利,故泻后则安;形寒肢冷、腰膝酸软,舌淡脉沉细,为脾肾阳虚之象。证属泄泻日久,肾阳虚衰,脾失温养,脾肾不摄,清浊俱下。治以温肾健脾止泻。方宜四神丸肉豆蔻10g,补骨脂20g,五味子10g,吴茱萸5g,猪苓10g,白术10g,茯苓15g,桂枝6g。姜、枣为引方中以补骨脂补命门之火,以温养脾阳;吴茱萸温中散寒;肉豆蔻温肾暖脾,涩肠止泻;孟氏中医世家更加猪苓、白术、茯苓健脾利湿,湿去则使补骨脂温肾暖脾,肉豆蔻暖脾涩肠,治脾虚泄泻疗效更著;另加桂枝温通肠胃,配合姜、枣,和胃散寒,使泻止且胃纳增加。诸药共奏温肾健脾止泻之功效。

(3)休息痢:症见下痢时发时止,日久不愈,未发时食少腹胀,倦怠怯冷,便溏不成形,腹稍受凉或食凉性食物,即腹泻频频;发作时便下脓血,里急后重,腹部疼痛,少服药或不服药亦能自止,但未痊愈又易复发。舌淡苔腻,脉细。症由病久正气亏虚,邪气留恋,寒热夹杂,胃肠传导失司,故稍有诱因则下痢或泄泻;脾肾阳虚,运化失司,则未发时纳差腹胀,倦怠怯冷;舌淡、苔腻、脉细乃湿邪未尽,正气亏虚之象。证属病久正虚,湿热留滞,正虚邪恋,传导失常。治以补益气血,和中止痢。方宜真人养脏汤加味:白芍15g,当归10g,党参10g,肉桂6g,白术10g,肉豆蔻15g,甘草10g,木香10g,诃子12g,石榴皮10g,连翘15g。方中党参、白术益气健脾;肉豆蔻、肉桂温肾暖脾,诃子皮、石榴皮涩肠止泻,合党参、白术以益气和中,温肾止泻。佐当归、白芍养血和营,木香醒脾理气。孟氏中医世家加入连翘解毒散结,清肠中余热。原方使以甘草和中健脾,合白芍缓急止痛。诸药合用,温中补虚,涩肠止泻,养已伤之脏气,故名“养脏汤”。亦可用连理汤加减。

同类推荐
  • 反思西方医学

    反思西方医学

    反思西方医学是一本从过去到现在,从理论到实践全面彻查深究的书。原来,现代西方医学是挂着西方医学羊头的资本主义性质的医学,在科学、理论、医疗、目标、体制等各方面存在大量错误。从“临床-病灶-手术-赚钱”这条主线看,是一种不善良的医学,与全人类盼望的健康医学背道而驰。本书揭露了美国医学杀人事件,指出了全世界医疗改革的重大误区,疾呼人类尽快改正科学错误和医学错误。本书以单细胞规律为中心揭示了人体生理和病理的本质,解开了癌症是细胞分裂病的秘密,呼吁世界放弃癌症是基因病的错误结论。本书讲述了理性吃饭和锻炼心脏的重要性,并敬献给全人类一份藏匿科学和健康秘密的“藏宝图”即“路线图”。
  • 中医实用特色技能

    中医实用特色技能

    本书以“识病真谛、特色技能、痹症论治”三方面为主题,汇集了作者的科研成果、国家专利、师承秘诀等特色技能,以“巧而妙,妙而精,精而准”的口诀编撰方式全面而细致的解读难点、疑点及要领,使习者易懂、易记、易用、易传承。
  • 大国医2:30位“国医大师”的养生秘术与治病绝学

    大国医2:30位“国医大师”的养生秘术与治病绝学

    根据健康的一般规律,本书又分为“防病”(即保健)与“治病”两大体系,前六章分别从饮食、锻炼、养心、日常养生、经络养生等角度讲防病,主要讲述大师们的日常保健方法及经验,如朱良春教授常喝的“长寿粥”,邓铁涛教授常练的“八段锦”,李济仁教授常饮的“保健药茶”,王绵之教授常用的“打坐养心法”,何任教授提倡的“中年进补”等。后十章则主要讲述大师们对各类疾病的诊疗经验,包括心脑血管病、消化系统疾病、泌尿系统疾病、皮肤病、妇科病、儿科病等十大种类。
  • 组织学与胚胎学

    组织学与胚胎学

    本书共分十七章,内容包括:绪论、细胞、上皮组织、结缔组织、肌组织、神经组织、消化系统、呼吸系统等,并附有相关的实验要点。
  • 看这本书巧治失眠

    看这本书巧治失眠

    这本《看这本书巧治失眠》由李艳、慈艳丽主编,针对不同人群的不同体质,从生活习惯、居室环境、工作状态、心理状况、用药情况等各个方面阐述了治疗失眠的方法。帮助大家了解睡眠的真实面貌,确定自己失眠的类型,并根据失眠者自身失眠的情况,选择适合自己简便易行的治疗方案,摆脱失眠困境。《看这本书巧治失眠》适用于失眠患者及其亲属,以及社区医务人员阅读参考。
热门推荐
  • 他说他爱她

    他说他爱她

    她微笑的对那个男孩开着玩笑说:我们交往吧?他又渴望得到一段真心的感情,答应了她。只是他不知道是个玩笑。当男孩喜欢上她的时候,她才告诉他这只是一个玩笑。当时的她刚刚经历一段失败的感情,心灰意冷。不再相信世界有真爱。她说一个人一辈子只会爱上一个人,他不信。他不顾他人的眼光和劝说,不离不弃、无微不至的照顾使她的心再次温暖。他们经过酸甜苦辣、曲曲折折的爱情,任何人也没能把他们分开。因为他说他爱她。
  • 异能战魂

    异能战魂

    一切目的都是为了变强,在成功的道路上,遇神杀神,遇佛杀佛。挡我者,皆成为亡魂。因为受到弱者的洗礼,才知道强大的重要性。欲望的延伸,现实的前进,敢于疯狂,追逐梦想。探索人生意义,追寻生命价值。
  • 清十二帝疑案

    清十二帝疑案

    大清王朝296年江山社稷,兴衰荣辱,荡气回肠。在她如此漫长的岁月中,演绎着一个王朝的如日中天;清王朝的12位皇帝,文治武功各有千秋。在他们离去的背影中,浸染着一个帝国的沧桑日暮。那么,清朝何以统治中国长达296年?它又为何丧权辱国、走向衰亡?这个中国历史上最后的封建王朝,究竟留给后世怎样的记忆?那么,他们如何登上皇位?在那一次次登极大典的盛大、繁华背后,又隐藏着怎样的秘密?大清王朝296年江山社稷的根基——八旗制度,究竟从何而来?它何以缔造了当时世界上最为强大的军队,又为什么还是它,最终葬送了中国最后的王朝?
  • 宗师运动员

    宗师运动员

    这本书写作目的很简单。告诉你什么是真正的武术,告诉你武术学的到底是什么,应该怎么学,告诉你武术在现代它的意义到底是什么。再顺便教几个徒弟,欺负欺负那些二狗子。Ps:第一卷主要交代主角武术的由来,第二卷开始成为运动员。理论的讲述,从前到后,贯穿至整本书。
  • 魔兽技能系统

    魔兽技能系统

    冷炎,中国四大古武世家之一冷家的天才子弟,被人暗杀后莫名穿越到了问元大陆。穿越之后的冷炎震惊的发现,自己意识深处,竟然莫名其妙的出现了一套黑暗系统!拥有黑暗系统的冷炎不但可以学习魔兽争霸游戏当中,黑暗阵营英雄的技能,还能够接受任务,赚取丰厚奖励和游戏当中才会出现的装备……升级到一定程度,甚至能够召唤魔兽DOTA当中的英雄人物!!!且看冷炎如何利用黑暗系统,凭借着黑暗技能,带着魔兽英雄,纵横问元大陆!屹立巅峰!!
  • 超级无敌龙魂

    超级无敌龙魂

    一步步走向巅峰。拔尖问天,谁才是真心英雄!恩怨是非血染夕阳红。泪在燃烧血在沸腾一路向前冲!无敌龙魂,战天斗地破苍穹!
  • 青春致意

    青春致意

    青葱的大学生活,爱情也只是其中的一部分,但不是全部,我们现在的生活不也是如此吗?故事从主人公第一天入学开始,点点滴滴的事件串成青春校园生活。简单安静的叙述,喜欢的同学请赐予推荐票,重口味的朋友勿喷,谢谢^_^
  • 十七岁警花的可爱男友

    十七岁警花的可爱男友

    警界的传奇女警官金在希,在破了国际闻名的贩毒案件后,一纸文件批下来,让其即刻离职,重返校园。对于从未进过校园的金在希来讲,这无疑是重大的打击。在泰雅高中,金在希认识了几个知心好友,也遇见了一个在她眼里跟表弟金载元一样可恶的男生,崔成赫!校园的生活就这样展开了。
  • TFBOYS之默默守侯值得吗

    TFBOYS之默默守侯值得吗

    平凡的女主从来没有想到自己竟会走进偶像的生活,命中注定的缘分让他们相识,命运齿轮悄悄地转动......
  • 无尽之火

    无尽之火

    一名普通学员,从孩童时期就开始每夜都做噩梦,噩梦中他总被无穷无尽的洪荒怪兽所追咬,撕裂。一位老者从他记事开始,就会不断为他计划好后面的修炼计划。从一名普通的学员,他不断成长,各大家族,国家,人类,乃至大陆上的各种异族的天才们,都会和他一一碰撞。有一天,噩梦没有了,老者也不见了,一切都明白了,可是他却不愿意接受这个事实。所以,他用无尽之火,焚烧!天地都会在无尽之火中,涅槃重生!(粉丝群:128473692,欢迎大家加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