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新媒体技术的勃兴
一、何谓新媒体?
所谓新媒体是相对于传统媒体而言的。
阳光文化集团首席执行官吴征认为:“相对于旧媒体,新媒体的第一个特点是它的消解力量——消解传统媒体(电视、广播、报纸、通信)之间的边界,消解国家与国家之间、社群之间、产业之间的边界,消解信息发送者与接收者之间的边界,等等。”
清华大学熊澄宇教授认为,新媒体是一个不断变化的概念。“在今天网络基础上又有延伸,无线移动的问题,还有出现其他新的媒体形态,跟计算机相关的。这都可以说是新媒体。”
东方宽频总经理郭炜华认为:“新媒体与传统媒体最大的区别,在于传播状态的改变:由一点对多点变为多点对多点。”“从传播学的角度来分析,新媒体传播有四个特点——每个人都可以进行大众传播;‘信息’与‘意义’无关;受众的主动性大大增强;大众传播的‘小众化’。”
美国《连线》杂志对新媒体的定义为:“所有人对所有人的传播。”
……
结合上述论断,我们可以将新媒体界定为:基于计算机、网络、无线通讯技术出现的新形态媒体,相对于电视及其以前的大众传播媒介而言,这些新媒体不仅可以像传统媒体那样一对多传播,也可以一对一、多对一和多对多传播。兼具数字化、个人化(用户定制或媒体管理者根据用户的操作习惯,通过类似cookies技术,给予不同的内容呈现)、互动性(信息主动发送和反馈,并可自由退出)三方面的特点(据此,在原有传统媒体上经技术改进或空间挪移而实现的新生媒体产品,如数字电视和移动电视、楼宇电视不在其列)。正如波士顿顾问公司Digital Deliverance的总裁,同时也是电子邮件及推送技术的权威VinCrosbie在《什么是新媒体?》(Whatis“New Media”?)中所说的那样,新媒体是包容、融合了人际媒体(Interpersonal Medium)和大众媒体(Mass Medium)的人类的第三种媒体形态。而这种新媒体形态的特点目前最集中于互联网媒体和手机媒体的身上。
二、互联网
1994年3月,中国获准加入互联网,并在同年5月完成全部中国联网工作。
在互联网落户中国之初,曾一度作为传统商业模式的颠覆性力量而鼓噪,但事实上发展至今,以个人消费者“好玩”和“好色”为驱动的“消遣的力量”日见强盛,网络游戏、电子邮箱和短信等个人消费模式占据主导。互联网的功能重心从当初的“注意力”转移到“搜索力”,搜索、查询和获取(SFO:Search,find,obtain)成为全球性的增长点。近年宽带市场步入快速成长期,开始吸引主流消费者群体,创新的服务开始逐渐显露。今天,通过网络论坛(BBS)提供的公共电子公告板,每个用户都可以获得各种信息服务,并发布信息,进行讨论、聊天等等。
论坛按不同的主题分为许多板块,版面的设立依据是大多数用户的要求和喜好,用户可以阅读别人关于某个主题的看法,也可以将自己的想法毫无保留地贴到论坛中;凭借电子邮箱(e-mail),使用者可以在任何有网络的地方随时收发信件。信件内容包含电子信函、文件数字传真、图像和数字化语音等类型的信息;在博客(blog,又称网络日志)中发表日志,实现了兼跨人内传播、人际传播和大众传播的多重传播效果;通过播客(英文“Podcast”或“Podcasting”的音译,源自苹果便携式媒体播放器iPod与广播Broadcast的合成词),网民可以自由发布音频或视频文件(音频、视频、Flash、图片、PDF等),并允许用户免费或订阅接收这些文件;交互式网络电视(IPTV)让“用户不再是被动的信息接受者,可以根据需要有选择地收视节目内容”,真正实现了视频节目的互动传播,是集合了电视传输影视节目的传统优势和网络交互传播优势的新型电视媒体。
还有我们熟知的网上即时会话工具(QQ、MSN)、网络游戏等“社会化软件”,经由它们具备的交互应用功能,网民能享有“24×7”的信息获取便利……2010年1月,CNNIC发布《第25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数据显示,截至2009年12月31日,中国网民规模达到3.84亿人,互联网普及率达到28.9%。中国的网站数,即域名注册者在中国境内的网站数(包括在境内接入和境外接入)达到323万个,网页总数超过336亿个,搜索引擎的使用率为73.3%(2.8亿人),电子邮件使用率为56.8%(2.1797亿人),网络新闻使用率为80.1%,用户规模达到3.0769亿人。作为用户自创内容的重要应用,博客自诞生以来,一直保持快速的增长势头。博客应用在网民中的用户规模达到了2.21亿,使用率为57.7%。博客涉及的领域几乎涵盖人们日常生活的所有领域,文化、军事、经济、旅游、生活等各个行业都能找到相关的博客内容,博客也因此成为人们获取信息的重要通道。
互联网具有高黏性和高传播性。一旦用户接触互联网之后,流失率极低;互联网上的即时通信、博客、论坛等应用具有极强的互动功能,这些功能会推动相关应用的传播,这种传播既包括向网民的传播,也包括向非网民的传播,而向非网民的传播将推动网民规模的扩张。
网民规模的扩张推动网络价值的提升,而网络价值的提升又进一步增强其扩张力。
三、手机
中国手机的发展历程大致可以分为模拟手机时代、GSM时代、2.5G时代和3G时代。
模拟手机时代,大概可以从1987年中国移动通信集团公司开始运营900MHz模拟移动电话业务算起。相较于今天的手机产品,模拟手机体积大、重量沉、样式陈旧,只能实现语音业务,无法提供丰富多彩的增值业务,网络覆盖范围小且漫游功能差。20世纪90年代前几年中,无线寻呼发展迅猛,用户的年增长率达30%~40%,移动电话用户的年增长率则高达40%~50%。移动电话由模拟转向数字发展,包括GSM和CDMA制式的数字移动电话在世界范围内高速发展。
2001年,中国移动通信集团公司关闭模拟移动电话网,停止经营模拟移动电话业务。
手机频繁的更新换代不断创造着功能上的“第一”——第一款内置游戏的手机:诺基亚变色龙6110;第一款双频手机:诺基亚6150;第一款三频手机:摩托罗拉L2000;第一款真正意义上的全中文手机:摩托罗拉CD928+,不光编辑短信可以中文输入,甚至连电话簿也可以输入中文名字;第一款整合MP3音乐功能、带有移动存储器的手机:西门子6688;第一款内置蓝牙功能的手机:爱立信T39mc;第一款WAP手机:诺基亚7110;2008年,中国移动国产3G手机试商用放号,TD-SCDMA申报并运行手机电视行业标准……从模拟到GSM再到GPRS,从单频到双频、三频,从英文菜单到中文输入,从语音、短信到收听广播、收看电视及文本,以及录音、拍摄视频图片、上网、视频通话,手机已从最初简单笨拙的移动通话终端成长为强大的多功能媒体。随着通信和网络技术向宽带、移动、融合方向发展,数据通信正在逐步取代语音通信成为通信领域的主流。截至2009年底,手机上网网民规模达到2.33亿人,占整体网民的60.8%。手机上网成为互联网用户新的增长点。“如今的手机已不再单单是通讯工具,它还担当起了‘第五媒体’的重任”。
1984年,中国民众获取新闻的主要渠道是报纸,其次是广播和电视,分别为40%、29.19%和25.09%,而到了1986年,电视已占据64.72%,成为中国人获知信息的第一渠道。从那时起,电视在中国媒介社会的王者地位一直延续至本世纪。在技术生态因素生生不息的促动下,现时的媒介生态群落更加茂盛。今天的数字土壤中,各类媒介分别占据着错落有致的生态位,对传播空间和资源各取所需。
第二节 新媒体重塑新闻传播的行业生态
新媒体合并了人际媒体与大众媒体各自狭窄的景深,以前所未有的无限生产和无限传播,从技术、语态和信源等方面翻新了当代新闻传播的行业生态。
一、新技术:数字化的行业统一
约翰·威克莱恩在《电子噩梦》一书中宣告:“人类一开始所发明的各种沟通模式正在逐渐地整合为一种单一的、被计算机所驱动的电子系统。”近二十年来,数字化技术以非凡的渗透力彻底改造了我们的媒介社会,构筑起越来越趋于统合的技术环境,这成为重塑新闻传播行业生态的本质力量。
数字化技术是新媒体出场和传统媒体重生的通行证,持有这一“证件”的各种新媒体的边界处于一种不间断的流动、融合状态中,各种原先各自独立、不同“材质”的媒介源现在可以被同一种糨糊拼贴了——影像如是,声音、文字、图表皆如是,所以,这解决了塑料和铁焊接在一起的问题。尼葛洛庞帝在《数字化生存》中说:“比特就是比特。”在数字语言里,所有的文本、声音和影像都只是0和1的组合。
数字化是“信息时代的秦始皇”,因其强大的统合力而带有相当大的专制性,各种媒体之间的相互割裂的传统区别正在消失,原属不同媒体的信息融混成单一的传播环境。
凭借数字化(手机从模拟变数字,互联网干脆土生土长出身数字),新媒体从本体属性上打通了“任督二脉”,让新媒体彰显出直逼传统媒体的新锐特征:
1.提升新闻的时效性
网络、手机上,各种信息可以全天候即时发布,这使得网络、手机上的新闻报道与事件进程几近同步。而在电视中,除了直播能做到某一时段的同步外,更多情况下,栏目化的电视新闻有固定的播出时间和时长。即便是新闻的就近“滚动”播出在时效上仍次于即时发布。
2.提升受众对信息的主导性
一则,报纸有版面和出版时间的限制,电视新闻的收看受播出时间段的限制,新媒体的使用者则可以在任何时刻通过网络了解国内外动态,可以通过手机短信接收所希望获知的资讯。媒介的改变使人们与生活对话的方式被改变。
二则,新媒体让使用者可以在每一个终端上第一时间发布信息,没有严格的审稿和烦琐的制作流程,无须新闻出版部门的审批。利用可以摄影摄像录音的手机和一台能上网的电脑,每个人都能在自己的第一现场第一时间进行多媒体或超媒体传播行为。在这一点上,数字化技术填平了职业新闻工作者和普通媒体使用者之间的鸿沟。作为后现代文化的代表媒介,互联网能提供无限的赛博空间,没有传统媒体信息播出总量的限制,使得全民发表成为可能。
3.降低信息成本
新媒体传输技术和终端设备技术的长足进步导致其价格大幅度下降,而且基本不受传输距离、范围和信息量的影响。
二、新语态:“一个馒头引发的血案”
2006年初,上海青年胡戈恶搞电影《无极》的短片《一个馒头引发的血案》在网上迅速蹿红,对《无极》的解构让很多网友大呼过瘾。就导演陈凯歌要告胡戈“侵权”的新闻,支持与反对的声音在网络上各抒己见、沸沸扬扬,许多名人都参与其中。2月15日,连国家版权局版权司司长王自强都不得不站出来就“馒头血案”发表看法。甚至在全国“两会”上,“馒头”事件也成了代表们的一个话题,“馒头”从胡戈上海的陋室一步窜出而变得一发不可收拾。这一事件在发生之前几乎没有任何征兆,发生之初也没有进入监管者的视野。当我们的监管部门开始重视“馒头”的时候,“馒头”早已传及大多数网络用户了。
新媒体掌握在每一个拥有者的手里,而民众并非专业新闻人士,在新媒体上传播消息不要求有规范的新闻文体,不要求划清新闻与娱乐、言论、广告的界限,严肃和无厘头混杂,事实和个人主见、猜测甚至谎言融合,广告有纪实般的面貌,报道有广告式的噱头,娱乐、恶搞和解构皆堂皇纷呈,网上信息发布的海量和匿名,加上互动传播的迅即,又使其难以精准管控。通过大众即时反应的自发狂欢,在某种程度上以偏斜的姿态保证了一种“媒介民主”。这种“民主”之刃对传统媒体行业生态看似随意的挥动其实却有着庖丁解牛般的效果,在诸多新生媒介的“刀锋”起落之间,解构了由传统大众媒体长期构建的正统舆论形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