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计算机又称电脑?
计算机能代替人脑又快又正确地完成复杂的计算工作。例如,早在1949年,就有人用计算机将π值算到了小数点后的2037位,超过以前人工计算精确度的2倍。计算机还具有很强的记忆存储和逻(luó)辑(ji)推理的功能,这些功能可以代替人的部分脑力劳动。
由于计算机依赖电能“生存”,所以有些国家和地区,将它称为电脑,把微型电子计算机称为微电脑。
世界上第一台电子计算机是怎么诞生的?
经过近3年的研制,世界上第一台电子计算机“埃尼阿克(ENIAC)”于1946年在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诞生了。容纳它的机房占地170平方米,它的体内有18800个电子管、70000个电阻、10000只电容器、1500只继电器,整个机器重达30吨,耗电170千瓦,造价48万美元。
什么是信息高速公路?
高速公路上,许多车辆可以同时以最快的速度行驶,并且能够连结成高速公路网,为我们的交通提供最便捷、快速的条件。而信息高速公路,则是一种形象的说法,即利用先进的尖端技术,连结成一张大容量、高速度的,就像高速公路一样快捷、方便的信息传输网,让用户得到大量的综合信息。
“信息高速公路”这一提法,出自于1991年当时身为美国参议员的阿尔·戈尔。他主张把全美国所有公用的信息库及信息网络都连结在一起,形成一个全国性的大网络,使人们利用、传递信息更加方便。
提起戈尔,的确是大名鼎(dǐng)鼎(dǐng)的人物,他在美国几乎无人不知、无人不晓。他的父亲曾是美国田纳西州民主党参议员。早在1955年,他父亲就在美国国会提出了对美国经济起重要作用的“高速公路法案”,结果使美国建成了遍布全国的高速公路网,促进了美国经济的发展。
而戈尔所提的“信息高速公路”的主张一传出,不仅立即引起专家们的重视,而且深得克林顿的赏识。1992年,克林顿竞选美国总统时,把“信息高速公路”计划作为竞选纲领之一,从而赢得了美国大众的支持。
克林顿把建立“信息高速公路”的任务交给了戈尔,他每周都要在白宫开会协调这件事,以致报纸上说:“除了发展‘信息高速公路’,戈尔就再也没有别的事情了?”戈尔看后,一笑置之,因为他决心也像父亲那样干出一件不朽的事情来。
后来,戈尔还提出了建立全球“信息高速公路”的设想。
为什么要用因特网?
因特网有两个重要的特点:一是大。据1998年7月的统计,因特网已覆盖212个国家和地区,目前全世界登记的域名达650多万个,因特网的用户有一亿多人。二是规范统一。因特网统一使用“TCP/IP”网络协议,为各种应用的开发提供统一的平台,因而已经有了许多标准的应用。例如:万维网浏(liú)览、文件传输、电子邮件、远程登录、新闻组等。
什么是网络?
近来,网络已经成为人们的热门话题。人们说:“我们所处的这个时代,已经是网络时代了。
“网络”一词有许多种含义,但人们通常指的则是电脑网络。用电话线把无数台电脑像蜘蛛网一样连接起来,这恐怕就是一个最形象的比喻了。
网络最先出现在美国的一家电脑公司。当时的电脑技术水平比较低,单个电脑的配置对于研究工作来说非常吃力。于是大家就考虑,是不是能够找到一种办法,把许多台电脑连接起来“网络”于是就产生了。
电脑之间可以通过电缆直接连接,这是最早的连接方式。后来,人们又研制出专门进行网络连接的设备,成熟的网络方案逐渐出现在人们的面前。
网络的基本单位,叫做“局域网”——就是把离得很近的一些电脑相互连接形成的小网络。比如某一个房间,一栋办公楼或者一个学校的全部电脑,都可以连接成一个局域网。
现在,不少大学的宿舍楼里都有大学生们自己动手连接的局域网。
随着人们之间信息的广泛交流,仅仅有局域网难以满足人们的需要,本地需要外地的信息,外地需要本地的信息,于是这些小网络之间也需要通过一定的方法连接起来。
这样就出现了把远距离的小网络连接起来的大网络,叫做“广域网”。人们经常说起的“因特网”,就是“广域网”中的一种,它的前身是美国国内最大的政府性网络,现在许多国家都与因特网连接起来,形成了很大规模的网络。
因特网中的信息是怎样传递的?
当传送一个大文件时,因特网先把它分成一个个较小的信息块,每一块(称为IP分组或包)都标明发送方和接收方的地址单独传送。待所有的信息块到达目的地后,再根据传输控制协议重新整理、排序、合并,恢复为原来的文件交给用户。
为什么要用搜索引擎?
因特网上的信息就像大商场里的商品一样,多得令你眼花缭乱。
如果你平时记录着一些网站的域名,知道它相关的信息内容,那你只要输入需要的网站地址就可以了。另外,你可以使用搜索引擎(qíng),它其实是一种特殊的网站,你只要进入这个搜索引擎站点,输入你所需内容的关键字,它就可以迅速为你查找。
我们常听说的Yahoo(雅虎)、Sohu(搜狐)就是搜索引擎站点,它们是你查找信息的好向导。
被誉为信息时代的“神经”是什么?
让光像电流一样沿着导线传输,这是现代科学创造的奇迹之一。不过,这种导线不是一般的金属导线,而是一种特殊的玻璃丝,人们称它为光导纤(qiàn)维,又叫光学纤维,简称光纤。
光导纤维的基本原料是廉价的石英玻璃,科学家将它们拉成直径只有几微米到几十微米的丝,然后再包上一层折射率比它小的材料。只要入射角满足一定的条件,光束就可以在这样制成的光导纤维中弯弯曲曲地从一端传到另一端,而不会在中途漏射。科学家将光导纤维这一特性首先用于光通信。一根光导纤维只能传送一个很小的光点。如果把数以万计的光导纤维整齐地排成一束,并使每根光导纤维在两端的位置上一一对应,就可做成光缆。
用光缆代替电缆通信具有无比的优越性。光导纤维不仅重量轻、成本低、铺设方便,而且容量大、抗干扰、稳定可靠、保密性强。因此光缆正在取代铜线电缆,广泛地应用于通信、电视、广播、交通、军事、医疗等许多领域,难怪人们称誉光导纤维为信息时代的“神经”?
什么是黑障?
不少人听说过音障、热障,而对于黑障,绝大多数人却闻所未闻。其实,黑障是发生在大气层的一种特有现象。当卫星、航天飞机、宇宙飞船、洲际导弹等空间飞行器以很高的速度进入大气层返回地球时,在一定高度和一定时间内与地面通信联络会严重失效,甚至完全中断,这就是黑障。
那么,黑障是怎样形成的呢我们知道,所有空间飞行器返回大气层的时候,飞行速度极高,可以达到音速的十几倍至几十倍。这就使飞行器的前端形成了一个很强的激波。由于飞行器头部周围激波的压缩和大气的粘度作用,使高度飞行的动能大量转化为热能。飞行器表面达到很高温度时,气体和被烧蚀的防热材料均发生电离。于是,在飞行器的周围形成一层高温电离质,等离子体鞘与电磁波相互作用,从而导致用于通信的电磁波传输衰减或反射,此时,地面与飞行器之间的无线电通信便中断了。
随着飞行器高度的下降,当速度降低到一定程度时,不再有足够的温度使气体分子电离,等离子体鞘(qiào)解除,黑障就会消失。
什么是互联网?
互联网泛指由多个计算机网络相互连接而成的,在功能和逻辑上组成的一个大型网络。在科技高度发达的今天,互联网作为一种信息共享的大众传媒,已经是无所不在了。
互联网具有不容置疑的技术优势。发生在地球某个角落的一件事,通过互联网可以转眼之间传遍全世界。它的快速传递功能,比起古人传说的“顺风耳、千里眼”,实在是有过之而无不及。
今天的人们对互联网已不再陌生。而它又是怎样产生的呢?
互联网的前身,是20世纪70年代的美国军用电脑网络。1969年,美国的阿里·罗伯茨奉美国国防部高级研究规划局之命,为美国军队建设一种新的战略电脑通讯网络。这种网络当时叫做“阿帕网”。
当初的“阿帕网”连接着4所大学的计算机主机,其目的是保证计算机系统在遭受敌人攻击时不至于全面瘫痪;因为这一网络有4个结点,即使其中一两个结点遭到摧毁,还可以通过其他结点寻找或传递消息。
谁也没有想到,若干年后,这种网终被人们叫做“互联网”,成为人类历史上又一次伟大的技术革命。后来,随着计算机网络相关技术的大规模发展,使用“阿帕网”的人以及与之相连接的计算机不断增加,并从美国扩展到了全世界。
这样,“阿帕网”就已经失去了原始的军事意味,于是美国国防部只好宣布重新建立自己的专用网,原来那个“阿帕网”也就转成了民用网。
什么是网上冲浪?
人们在电视上见到过运动员在海上冲浪的镜头:滔天巨浪里,只见运动员们踩着冲浪滑板,对着迎头扑来的巨浪疾冲过去,一会儿冲上波峰,一会儿跌入浪谷……那种豪情勃发的情景,多么让人心驰神往啊?
当网络出现后,人们只需上网即可以坐在家中尽情地看新闻、娱乐、购物、发信、交友等等,在信息的海洋里遨游。有人说上网就是爽,那感觉就像冲浪。于是“网上冲浪”就成了上网的代名词。
什么是宽带?
宽带是指在同一个传输介质上,可以利用不同的频道进行多重传输,并且传输速度在1.5M比特/秒以上的接入技术。与传统的互联网接入技术相比,宽带接入技术的最大优势就是接入的带宽大大拓展,一般是普通拨号上网的30倍以上。
电脑病毒是怎么回事?
每当电脑受到“病毒”侵害,轻的经常出错,不能正常工作,重的则完全“瘫痪”。电脑病毒现在已经成为电脑的致命杀手。